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官网入口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官网入口

在工具栏上面 有个 查看、点击源文件。。把代码去掉就OK啦俺以前看到有用的文字,很多网站都不能复制,就这么搞得!!!

[1]陈雪 由《草枕》解读夏目漱石的非人情美学[J] 滁州学院学报, 2009,(01) [2]吕兴师,王正东 论夏目漱石的前期创作[J] 丹东师专学报, 2002,(01) [3]朱丽仙 《我是猫》中猫在文本结构中的意义[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8,(S1) [4]陈占彪 《野草》与《十夜梦》形式论[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5]李琴 夏目漱石和《我是猫》[J] 科技信息, 2009,(14) [6]陈占彪,陈占宏 鲁迅与夏目漱石写作的心理背景[J] 南都学坛, 2005,(06) [7]夏爱元 试论夏目漱石的知识分子情结[J] 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 2009,(05) [8]谭艳红 简论夏目漱石的散文诗《梦十夜》[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9,(06) [9]牛立忠 猫眼中的世界——从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看日本社会[J] 作家, 2009,(20) [10]江静 无学祖元《临剑颂》源流考[J] 文献, 2010,(01) [1] 管永翔 猫眼看世界[J] 语文世界(蓝B版), 2001,(Z1) [2] 宋馨华 读夏目漱石的《我是猫》[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2,(03) [3] 王秀珍 夏目漱石创作风格的展开[J] 日本问题研究, 1996,(01) [4] 李艳梅 夏目漱石笔下的知识分子[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3,(02) [5] 王霞 论日本近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化愤怒为嘲笑,化嘲笑为利刃的夏目漱石[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7,(07) [6] 蓝泰凯 日本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夏目漱石及其创作[J] 贵阳金筑大学学报, 2000,(04) [7] 封家骞 略论夏目漱石的汉诗[J] 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 1997,(01) [8] 雨霏 “猫眼”里的冷暖人生——夏目漱石[J] 中文自修, 2006,(12) [9] 蓝泰凯 夏目漱石的爱情三部曲[J] 贵州社会科学, 2000,(06) [10] 夏爱元 晦涩家庭中的孤苦学者——试析夏目漱石《行人》中的一郎形象[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5,(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1]李光贞 《我是猫》与批判现实主义[J]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0 条[1]陈雪 由《草枕》解读夏目漱石的非人情美学[J] 滁州学院学报, 2009,(01) [2]吕兴师,王正东 论夏目漱石的前期创作[J] 丹东师专学报, 2002,(01) [3]章小叶 《我是猫》与《狂人日记》表现手法之比较[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06,(01) [4]刘婧 《我是猫》与夏目漱石的文明批判[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5]李光贞 从早期三部曲看夏目漱石的情感世界[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1) [6]李炜,庄凤英 论翻译中导致误译的因素[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4) [7]陈占彪 《野草》与《十夜梦》形式论[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8]张碧波 实现川端文学虚实合一的媒介——《雪国》、《古都》中镜子的作用[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0) [9]李琴 夏目漱石和《我是猫》[J] 科技信息, 2009,(14) [10]陈占彪,陈占宏 鲁迅与夏目漱石写作的心理背景[J] 南都学坛, 2005,(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1]刘宏多 夏日漱石早期创作中的思想矛盾──试析《我是猫》与《旅宿》[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3)

核心

呃呃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入口

呃呃

《社会公共性研究》(主编,人民出版社2009) 《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哲学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主编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主编之一,人民出版社1990) 《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 “公共性的样态与内涵”(与王维国合作),《哲学研究》2009年第8期 “论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与宋洪云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社会运行中机制的特点及优化途径”(与曹延莉合作),《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 “从社会利益机制看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与谭清华合作),《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7期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方向引导机制”(与王锦刚合作),《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6期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动力机制”(与王洪波合作),《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公共利益: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与谭清华合作),《哲学研究》2008年第5期 “从主体性到公共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中国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3期转载 “论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与谭清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 “实践、历史、方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维度”,《理论视野》2008年第2期 “文化的相对性与文化相对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期转载 “解决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几点思考”(与宋洪云合作),《理论视野》2007年第4期 “实践的权利和实践批判的权利”(与万林艳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哲学研究》2006年第7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21期转载 “构建和谐的社会有机体”(与王文兵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文化自觉与社会秩序”(与王文兵合作),《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9期转载 “从社会有机体看和谐社会之构建”(与王文兵合作),《唐都学刊》2005年第4期 “反思‘热点’现象”(与韩娜娜合作),《学术界》2005年第4期 “哲学视域中的公共性及其当代诠释”(与曹鹏飞合作),《齐鲁学刊》2005年第1期 “公共性论纲”(与王维国合作),《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人才的培养、使用与人的全面发展”,《中国人才》2004年第3期 “主体性是人的生命自觉的一种哲学表达”(与王文兵合作),《唐都学刊》 2004年第2期 “《大学》的经济哲学与当代大学使命——《礼记·大学》探微”(与刘克苏合作),《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学报之路与大学之道”(与武京闽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哲学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与王维国合作),《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理论前沿》2002年第12期 “哲学社会科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周笑冰合作),《新视野》2002年第5期 “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与田建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无法消解的主体性”,《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CUPA)》2002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4期转载 “论人类主体及其主体性”,《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定位”,《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9期 “论社会群体及其主体性”,《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6期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主体”,《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反思物质需求:无限还是有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认识的基础、对象及与实践的关系”,《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 “公共领域的哲学:新的生长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世纪之交哲学的走向”,《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人的认识的主体性”,《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2期 “确定实践标准的实际意义与哲学内涵”,《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6期 “尊重感觉:现代文明的基本要求”,《世纪论评》1998年第5-6期 “大文化观念:一种理解和行为的依据”,《世纪论评》1998年第1期 “只要人类在思考,就会遇到哲学”(与吴汉民合作),《新视野》1997年第6期 “认识的进步与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认识的效率意义与有效率的认识”,《哲学研究》1997年第4期 “哲学与社会文化理想”,《长白论丛》1996年第5期 “转向大文化观”,《新视野》1996年第3期 “哲学的本性与前途”,《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4期 “中国发展道路的特色与品格”,《新视野》1995年第1期 “社会组织与道德建设”,《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4年第12期转载 “名牌的生成:一种特殊文化的创造”,《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4期 “从涡流到势流:走向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5期 “论建设和创造的主体性”,《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3年第12期转载 “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景——从社会价值取向看21世纪中国文化的走向”(与曹明德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思维操作及其偏差的校正”,《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人的活动效率规律寻踪”,《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1期 “社会意识的功能”,《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5期 “人的活动方式与效率”,《现代哲学》1990年第2期 “人的活动与效率”,《哲学研究》1989年第6期 “论活动的展开和有效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制约活动效率的因素”,《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论人的活动效率观念”,《高校理论战线》1989年第3期 “有关人活动效率之诸关系”,《社联通讯》1989年第3期 “论人的活动效率观念”,《高校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解放 探索 实践”,《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12期转载 “哲学的分化与综合”,《江海学刊》1988年第3期 “哲学研究中的假说方法”,《现代哲学》1988年第2期 “社会系统中的被动效应和主动效应”,《天府新论》1988年第1期 “理性的哲学与哲学的理性”,《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2期转载 “略论哲学基本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7年第8期转载 “人的主体性的进程”,《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英文版1987年第4期 “略论从物质和意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的和逻辑的演进”(与李秀林合作),《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 “哲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启迪——读艾思奇同志抗战前期一组文章随笔”(与肖前合作),《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3期 “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再认识”(与肖前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12期转载 “现代化潮流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6期 “论实践的效能、效果和反馈”,《哲学研究》1983年第7期 “论人心所向”(与李秀林合作),《光明日报》1983年3月21日,《新华文摘》1983年第5期转载 “论唯物辩证法的‘斗争’范畴”(与肖前、李德顺合作),《哲学研究》1981年第11期,《新华文摘》1982年第1期转载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问题”,《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6期 “试谈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美洲华侨日报》1980年3月31日 “假左真右的一大‘发明’——评所谓‘知识公有化革命’”,《吉林日报》1978年3月28日 “也说知识的功罪——驳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与刘云平合作),《吉林日报》1977年11月15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第一主编,人民出版社2008) 李秀林等主编《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哲学素质培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汪永祥主编《马克思主义原理纲要》(试用本)(参编,企业管理出版社1993) 肖前等主编《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参编,人民出版社1991)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肖前等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参编,人民出版社1983) 杨焕章主编《简明哲学原理》(参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008年,教育部理论研究委托课题:改革、发展、稳定、和谐互动机制研究 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重大攻关项:马克思的实践和实践批判理论 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的活动的公共性及其限度研究 200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华夏复兴论:一种历史哲学和文化 “化为素质和能力的唯物辩证法——谈李瑞环《辩证法随谈》”,《改革内参(决策版)》,2009年第10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研究》评介”(与谭清华合作),《教学与研究》 2007年第6期“道不远人 在学与用——写在李瑞环《学哲学 用哲学》出版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诚信的结果是双赢”,《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2年第3期“文化的追求与反思”(与杨悦合作),《学习时报》2001年11月12日 “与其虚拟‘上帝’ 不如诚信为人”,《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0年第3期“科学精神是增强科学素质的深度要求”,《前线》1999年第11期“改革开放:创造力的激发和引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治国与治国方略——来自《中华治国方略文库》的启示”(与刘敬东合作),《当代学术信息》1998年第5期“面向特区现实的理论思维──读周文彰《特区导论》”(与刘克苏合作),《哲学动态》1997年第3期“人生难得是恬淡”,《现代交际》1997年第3期“如水之交”,《现代交际》1994年第11期 “关于个人问题的哲学沉思——《马克思主义个人观引论》评介”(与曹明德合作),《当代学术信息》1994年第2期“创造: 21世纪中国的主旋律”,《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广义认识论原理》评介”(与曹明德合作),《哲学动态》1992年第10期“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小体系的年代——关于哲学发展的一点想法”,《光明日报》1986年4月28日

挺好的学校,百度一下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官网

[1]李景刚 重读巴尔扎克[D]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2]孙波 永不过时的巴尔扎克[D]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3]王木千 爱情敌不过金钱——论巴尔扎克的爱情观[J] 双语学习,2007,(5) [4]蔡海瑶 一曲无尽的挽歌——浅谈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2) [5]张延风 罗丹巴尔扎克塑像评析[J] 法国研究,1991,(2) [6]李可可 巴尔扎克诞辰二百周年纪念会──暨《巴尔扎克全集》中译本(纪念版)首发式在北京举行[J] 中国图书评论,1999,(5) [7]李明生 巴尔扎克研究的新硕果——评杨昌龙专著《巴尔扎克创作论》[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8]马国雄 试论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的关系——学习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论述[J] 破与立,1979,(1) [9]刘念兹 巴尔扎克和他的《人间喜剧》——纪念巴尔扎克逝世一百三十周年[J] 山东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5) [10]孟宪义 其实只有一个巴尔扎克——论巴尔扎克世界观和创作的一致性[J] 法国研究,1984,(2) [11]于明 巴尔扎克是中小资产阶级的忠实代表——兼议巴尔扎克对贵族态度的两面性[J] 山东社会科学,1987,(1) [12]杜海莉 论小说叙述者和叙述视角的转变——从巴尔扎克到福克纳[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12) [13]杜海莉 动态叙事与静态叙事——以巴尔扎克和福克纳为例[J] 衡水学院学报,2008,(3) [14]徐岱 游戏批评:评巴尔特论巴尔扎克[J] 外国文学研究,2003,(5) [15]杜海莉 叙述时空的变异——从巴尔扎克到福克纳[J] 大理学院学报,2004,(6) [16]滕小松 《巴尔扎克》造型惯性的去除[J] 雕塑,2011,(1) [17]徐晓慧,柳雅 从《贝姨》看巴尔扎克的人性观[J] 世界文学评论,2010,(1) [18]蒋芳 建国后30年巴尔扎克研究[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1) [19]蒋芳 杨昌龙对巴尔扎克的传播[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0]曾圆圆,刘邵岚 巴尔扎克与现代主义[J] 怀化学院学报,2009,(4) [21]蒋芳 新中国成立前的巴尔扎克研究[J] 湘南学院学报,2009,(3) [22]程凯华 马克思恩格斯论巴尔扎克[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3]方志红 “常山之蛇”与“巴尔扎克之蛇”——中西叙事开头、中部、结尾理论比较[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5) [24]蒋芳 穆木天对巴尔扎克的接受与传播[J] 东北师大学报,2006,(4) [25]蒋芳 高名凯对巴尔扎克的传播[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26]朱浩然 浅谈巴尔扎克的金钱观[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0) [27]郑克鲁 双峰并峙 继往开来——普鲁斯特与巴尔扎克[J] 外国文学研究,2006,(6) [28]高红梅 客观生活的舞步——从塞万提斯到巴尔扎克的小说本质论[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29]蒋芳 李健吾对巴尔扎克的接受与传播[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 [30]蒋芳 艾珉对巴尔扎克创作的阐释[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3) [31]刘辛民 重读/观《巴尔扎克和中国小裁缝》——兼论人地亲和与人文生态批评[J] 外国文学,2008,(5) [32]戴淑平 评巴尔扎克《亚尔培·萨伐龙》的艺术风格[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 [33]阎建国 论缺失性人生体验对巴尔扎克创作的影响[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4]蒋芳 傅雷对巴尔扎克的接受与传播[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5) [35]蒋芳 新中国成立前巴尔扎克传播史述论[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5) [36]冯华 巴尔扎克笔下的艺术形象[J] 平原大学学报,2003,(3) [37]柯鹏飞 平庸的题材 深邃的思辩——评析巴尔扎克的《红色旅馆》[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3) [38]蒋芳 建国后30年巴尔扎克传播史述评[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 [39]蒋芳 近二十年来我国巴尔扎克传播综论[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40]蒋芳 人性:巴尔扎克小说的又一主题[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2) [41]尚显成 巴尔扎克小说中的人物塑造[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42]尚显成 巴尔扎克小说中的描绘与叙述[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43]蒋芳 从《钱袋》看巴尔扎克“金钱”主题的另类表达[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2) [44]夏静 “这个人是一个世界”——对巴尔扎克的一点再认识[J]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45]韩颖 从《欧也妮·葛朗台》窥视巴尔扎克细节描写的艺术功能[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1) [46]王艳凤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巴尔扎克研究[J]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47]张素珍 巴尔扎克式的“社会书记员”——试论沃尔夫1965—1998年间的作品[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4) [48]王立明 从汤显祖到巴尔扎克──论艺术美中的情与理[J] 丹东师专学报,2000,(2) [49]胡书义 高利贷者的不朽典型——评巴尔扎克的《高利贷者》[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0,(5) [50]张毅蓉 “巴尔扎克现象”与《红楼梦》的挽歌情调[J]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湖南科技大学是一所实力尚可的综合性大学,其在采矿、地质和文理学科实力还行,但没有在全国靠前的学科和专业。放在一本,有点免强。如果作为二本,还算不错。湖南考生用一本的分数去读此校有点划不来,如果省外学生能以二本成绩进入此校,也还不错。以上所言,仅供参考。

呃呃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入口在哪

《社会公共性研究》(主编,人民出版社2009) 《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哲学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主编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主编之一,人民出版社1990) 《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 “公共性的样态与内涵”(与王维国合作),《哲学研究》2009年第8期 “论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与宋洪云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社会运行中机制的特点及优化途径”(与曹延莉合作),《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 “从社会利益机制看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与谭清华合作),《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7期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方向引导机制”(与王锦刚合作),《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6期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动力机制”(与王洪波合作),《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公共利益: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与谭清华合作),《哲学研究》2008年第5期 “从主体性到公共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中国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3期转载 “论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与谭清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 “实践、历史、方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维度”,《理论视野》2008年第2期 “文化的相对性与文化相对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期转载 “解决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几点思考”(与宋洪云合作),《理论视野》2007年第4期 “实践的权利和实践批判的权利”(与万林艳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哲学研究》2006年第7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21期转载 “构建和谐的社会有机体”(与王文兵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文化自觉与社会秩序”(与王文兵合作),《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9期转载 “从社会有机体看和谐社会之构建”(与王文兵合作),《唐都学刊》2005年第4期 “反思‘热点’现象”(与韩娜娜合作),《学术界》2005年第4期 “哲学视域中的公共性及其当代诠释”(与曹鹏飞合作),《齐鲁学刊》2005年第1期 “公共性论纲”(与王维国合作),《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人才的培养、使用与人的全面发展”,《中国人才》2004年第3期 “主体性是人的生命自觉的一种哲学表达”(与王文兵合作),《唐都学刊》 2004年第2期 “《大学》的经济哲学与当代大学使命——《礼记·大学》探微”(与刘克苏合作),《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学报之路与大学之道”(与武京闽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哲学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与王维国合作),《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理论前沿》2002年第12期 “哲学社会科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周笑冰合作),《新视野》2002年第5期 “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与田建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无法消解的主体性”,《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CUPA)》2002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4期转载 “论人类主体及其主体性”,《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定位”,《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9期 “论社会群体及其主体性”,《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6期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主体”,《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反思物质需求:无限还是有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认识的基础、对象及与实践的关系”,《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 “公共领域的哲学:新的生长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世纪之交哲学的走向”,《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人的认识的主体性”,《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2期 “确定实践标准的实际意义与哲学内涵”,《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6期 “尊重感觉:现代文明的基本要求”,《世纪论评》1998年第5-6期 “大文化观念:一种理解和行为的依据”,《世纪论评》1998年第1期 “只要人类在思考,就会遇到哲学”(与吴汉民合作),《新视野》1997年第6期 “认识的进步与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认识的效率意义与有效率的认识”,《哲学研究》1997年第4期 “哲学与社会文化理想”,《长白论丛》1996年第5期 “转向大文化观”,《新视野》1996年第3期 “哲学的本性与前途”,《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4期 “中国发展道路的特色与品格”,《新视野》1995年第1期 “社会组织与道德建设”,《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4年第12期转载 “名牌的生成:一种特殊文化的创造”,《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4期 “从涡流到势流:走向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5期 “论建设和创造的主体性”,《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3年第12期转载 “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景——从社会价值取向看21世纪中国文化的走向”(与曹明德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思维操作及其偏差的校正”,《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人的活动效率规律寻踪”,《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1期 “社会意识的功能”,《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5期 “人的活动方式与效率”,《现代哲学》1990年第2期 “人的活动与效率”,《哲学研究》1989年第6期 “论活动的展开和有效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制约活动效率的因素”,《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论人的活动效率观念”,《高校理论战线》1989年第3期 “有关人活动效率之诸关系”,《社联通讯》1989年第3期 “论人的活动效率观念”,《高校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解放 探索 实践”,《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12期转载 “哲学的分化与综合”,《江海学刊》1988年第3期 “哲学研究中的假说方法”,《现代哲学》1988年第2期 “社会系统中的被动效应和主动效应”,《天府新论》1988年第1期 “理性的哲学与哲学的理性”,《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2期转载 “略论哲学基本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7年第8期转载 “人的主体性的进程”,《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英文版1987年第4期 “略论从物质和意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的和逻辑的演进”(与李秀林合作),《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 “哲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启迪——读艾思奇同志抗战前期一组文章随笔”(与肖前合作),《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3期 “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再认识”(与肖前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12期转载 “现代化潮流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6期 “论实践的效能、效果和反馈”,《哲学研究》1983年第7期 “论人心所向”(与李秀林合作),《光明日报》1983年3月21日,《新华文摘》1983年第5期转载 “论唯物辩证法的‘斗争’范畴”(与肖前、李德顺合作),《哲学研究》1981年第11期,《新华文摘》1982年第1期转载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问题”,《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6期 “试谈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美洲华侨日报》1980年3月31日 “假左真右的一大‘发明’——评所谓‘知识公有化革命’”,《吉林日报》1978年3月28日 “也说知识的功罪——驳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与刘云平合作),《吉林日报》1977年11月15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第一主编,人民出版社2008) 李秀林等主编《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哲学素质培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汪永祥主编《马克思主义原理纲要》(试用本)(参编,企业管理出版社1993) 肖前等主编《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参编,人民出版社1991)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肖前等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参编,人民出版社1983) 杨焕章主编《简明哲学原理》(参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008年,教育部理论研究委托课题:改革、发展、稳定、和谐互动机制研究 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重大攻关项:马克思的实践和实践批判理论 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的活动的公共性及其限度研究 200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华夏复兴论:一种历史哲学和文化 “化为素质和能力的唯物辩证法——谈李瑞环《辩证法随谈》”,《改革内参(决策版)》,2009年第10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研究》评介”(与谭清华合作),《教学与研究》 2007年第6期“道不远人 在学与用——写在李瑞环《学哲学 用哲学》出版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诚信的结果是双赢”,《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2年第3期“文化的追求与反思”(与杨悦合作),《学习时报》2001年11月12日 “与其虚拟‘上帝’ 不如诚信为人”,《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0年第3期“科学精神是增强科学素质的深度要求”,《前线》1999年第11期“改革开放:创造力的激发和引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治国与治国方略——来自《中华治国方略文库》的启示”(与刘敬东合作),《当代学术信息》1998年第5期“面向特区现实的理论思维──读周文彰《特区导论》”(与刘克苏合作),《哲学动态》1997年第3期“人生难得是恬淡”,《现代交际》1997年第3期“如水之交”,《现代交际》1994年第11期 “关于个人问题的哲学沉思——《马克思主义个人观引论》评介”(与曹明德合作),《当代学术信息》1994年第2期“创造: 21世纪中国的主旋律”,《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广义认识论原理》评介”(与曹明德合作),《哲学动态》1992年第10期“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小体系的年代——关于哲学发展的一点想法”,《光明日报》1986年4月28日

纵观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史,语法教学一直处于摇摆不定的位置。语法教学从建国后到60年代末,一直采用语法翻译法进行教学,语法受到极大的推崇。随着外国先进教学理念的引入和语法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发现语法翻译教学法自身种种弊端,逐渐开始淡化语法教学,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特别是200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要求改变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的观点,语法教学受到了严重的抨击。尤其在小学课堂中,教师开始回避语法教学,只关注到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往,虽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但是由于语法知识薄弱,学生出口错误频繁、句子支离破碎的现象非常普遍。为了扭转忽视语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教育部在201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此次课标改革将小学阶段应该教授的所有二级语法项目在附录中明确列举出来。这就为小学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内容提供了良好的依据,教师可以以此为纲领,更好的把握小学语法教学的尺度。本研究从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入手,以三所小学高年级英语语法教学为例,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调查分析了当前小学课堂语法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语法教学地位认识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畏难情绪;学生参与度不够,缺乏主动性;忽视母语在语法教学中的作用;教师不恰当纠错,造成学生挫败感。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进一步原因分析,认为造成语法难教难学主要有五个原因,分别为:语法教学方法理解狭隘,学生自身认知水平有限,教师自身缺乏理论学习,应试教育下的升学压力,汉语与英语间的差异。最后,针对问题联系课堂实际,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及建议,如正确定位小学语法教学;加强教师自身理论学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多种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根据《牛津小学英语》课本列举了相应的教学案例,旨在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果,对小学生英语学习有所帮助,对小学英语教师进行语法教学有所参考和启发。 [1] 程燕芬 图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 快乐阅读 2012(36) [2] 黄明敏,吴金洪 小学英语语法教学方法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29) [3] 汤敏敏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浅谈小学英语语法知识的建构[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2(06) [4] 苗承燕,刘咏梅 第三学段学生汉语思维对英语句法学习的影响研究——基于武威市凉州区6所小学的调查[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2(01) [5] 李泓 新课标下对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思考[J] 小学时代(教师) 2011(11) [6] 朱耀华 对当前英语语法教学的一些思考[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 2011(03) [7] 吴莲萍,朱朝春 英语教学中“语法翻译法”与“直接法”的分析与比较[J] 科技信息 2010(10) [8] 张云辉,李尚一 主要外语刊物语法教学文章综述(1997~2006)[J] 山东外语教学 2008(05) [9] 王邦民 英汉间的语法差异与联系[J] 山东教育 2008(14) [10] 衡仁权 国外语法教学研究的最新发展综述[J] 外语界 2007(06)

挺好的学校,百度一下

呃呃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入口地址

《社会公共性研究》(主编,人民出版社2009) 《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哲学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主编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主编之一,人民出版社1990) 《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 “公共性的样态与内涵”(与王维国合作),《哲学研究》2009年第8期 “论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与宋洪云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社会运行中机制的特点及优化途径”(与曹延莉合作),《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 “从社会利益机制看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与谭清华合作),《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7期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方向引导机制”(与王锦刚合作),《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6期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动力机制”(与王洪波合作),《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公共利益: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与谭清华合作),《哲学研究》2008年第5期 “从主体性到公共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中国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3期转载 “论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与谭清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 “实践、历史、方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维度”,《理论视野》2008年第2期 “文化的相对性与文化相对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期转载 “解决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几点思考”(与宋洪云合作),《理论视野》2007年第4期 “实践的权利和实践批判的权利”(与万林艳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哲学研究》2006年第7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21期转载 “构建和谐的社会有机体”(与王文兵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文化自觉与社会秩序”(与王文兵合作),《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9期转载 “从社会有机体看和谐社会之构建”(与王文兵合作),《唐都学刊》2005年第4期 “反思‘热点’现象”(与韩娜娜合作),《学术界》2005年第4期 “哲学视域中的公共性及其当代诠释”(与曹鹏飞合作),《齐鲁学刊》2005年第1期 “公共性论纲”(与王维国合作),《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人才的培养、使用与人的全面发展”,《中国人才》2004年第3期 “主体性是人的生命自觉的一种哲学表达”(与王文兵合作),《唐都学刊》 2004年第2期 “《大学》的经济哲学与当代大学使命——《礼记·大学》探微”(与刘克苏合作),《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学报之路与大学之道”(与武京闽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哲学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与王维国合作),《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理论前沿》2002年第12期 “哲学社会科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周笑冰合作),《新视野》2002年第5期 “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与田建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无法消解的主体性”,《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CUPA)》2002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4期转载 “论人类主体及其主体性”,《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定位”,《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9期 “论社会群体及其主体性”,《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6期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主体”,《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反思物质需求:无限还是有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认识的基础、对象及与实践的关系”,《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 “公共领域的哲学:新的生长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世纪之交哲学的走向”,《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人的认识的主体性”,《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2期 “确定实践标准的实际意义与哲学内涵”,《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6期 “尊重感觉:现代文明的基本要求”,《世纪论评》1998年第5-6期 “大文化观念:一种理解和行为的依据”,《世纪论评》1998年第1期 “只要人类在思考,就会遇到哲学”(与吴汉民合作),《新视野》1997年第6期 “认识的进步与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认识的效率意义与有效率的认识”,《哲学研究》1997年第4期 “哲学与社会文化理想”,《长白论丛》1996年第5期 “转向大文化观”,《新视野》1996年第3期 “哲学的本性与前途”,《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4期 “中国发展道路的特色与品格”,《新视野》1995年第1期 “社会组织与道德建设”,《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4年第12期转载 “名牌的生成:一种特殊文化的创造”,《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4期 “从涡流到势流:走向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5期 “论建设和创造的主体性”,《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3年第12期转载 “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景——从社会价值取向看21世纪中国文化的走向”(与曹明德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思维操作及其偏差的校正”,《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人的活动效率规律寻踪”,《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1期 “社会意识的功能”,《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5期 “人的活动方式与效率”,《现代哲学》1990年第2期 “人的活动与效率”,《哲学研究》1989年第6期 “论活动的展开和有效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制约活动效率的因素”,《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论人的活动效率观念”,《高校理论战线》1989年第3期 “有关人活动效率之诸关系”,《社联通讯》1989年第3期 “论人的活动效率观念”,《高校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解放 探索 实践”,《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12期转载 “哲学的分化与综合”,《江海学刊》1988年第3期 “哲学研究中的假说方法”,《现代哲学》1988年第2期 “社会系统中的被动效应和主动效应”,《天府新论》1988年第1期 “理性的哲学与哲学的理性”,《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2期转载 “略论哲学基本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7年第8期转载 “人的主体性的进程”,《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英文版1987年第4期 “略论从物质和意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的和逻辑的演进”(与李秀林合作),《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 “哲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启迪——读艾思奇同志抗战前期一组文章随笔”(与肖前合作),《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3期 “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再认识”(与肖前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12期转载 “现代化潮流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6期 “论实践的效能、效果和反馈”,《哲学研究》1983年第7期 “论人心所向”(与李秀林合作),《光明日报》1983年3月21日,《新华文摘》1983年第5期转载 “论唯物辩证法的‘斗争’范畴”(与肖前、李德顺合作),《哲学研究》1981年第11期,《新华文摘》1982年第1期转载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问题”,《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6期 “试谈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美洲华侨日报》1980年3月31日 “假左真右的一大‘发明’——评所谓‘知识公有化革命’”,《吉林日报》1978年3月28日 “也说知识的功罪——驳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与刘云平合作),《吉林日报》1977年11月15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第一主编,人民出版社2008) 李秀林等主编《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哲学素质培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汪永祥主编《马克思主义原理纲要》(试用本)(参编,企业管理出版社1993) 肖前等主编《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参编,人民出版社1991)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肖前等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参编,人民出版社1983) 杨焕章主编《简明哲学原理》(参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008年,教育部理论研究委托课题:改革、发展、稳定、和谐互动机制研究 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重大攻关项:马克思的实践和实践批判理论 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的活动的公共性及其限度研究 200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华夏复兴论:一种历史哲学和文化 “化为素质和能力的唯物辩证法——谈李瑞环《辩证法随谈》”,《改革内参(决策版)》,2009年第10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研究》评介”(与谭清华合作),《教学与研究》 2007年第6期“道不远人 在学与用——写在李瑞环《学哲学 用哲学》出版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诚信的结果是双赢”,《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2年第3期“文化的追求与反思”(与杨悦合作),《学习时报》2001年11月12日 “与其虚拟‘上帝’ 不如诚信为人”,《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0年第3期“科学精神是增强科学素质的深度要求”,《前线》1999年第11期“改革开放:创造力的激发和引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治国与治国方略——来自《中华治国方略文库》的启示”(与刘敬东合作),《当代学术信息》1998年第5期“面向特区现实的理论思维──读周文彰《特区导论》”(与刘克苏合作),《哲学动态》1997年第3期“人生难得是恬淡”,《现代交际》1997年第3期“如水之交”,《现代交际》1994年第11期 “关于个人问题的哲学沉思——《马克思主义个人观引论》评介”(与曹明德合作),《当代学术信息》1994年第2期“创造: 21世纪中国的主旋律”,《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广义认识论原理》评介”(与曹明德合作),《哲学动态》1992年第10期“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小体系的年代——关于哲学发展的一点想法”,《光明日报》1986年4月28日

1、齐登红,宁立波,甄习春,超深层地下水的补给形成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0卷第2期,2005年6月2、肖春娥,宁立波,甘肃省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安全与环境工程,第9卷 第2期,2002年6月3、宁立波,耿瑜平,黄河断流的产权经济学解释,人民黄河,26卷第12期 2004年12月4、宁立波,混凝—催化氧化法处理造纸废水的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0卷第1期,2005年3月5、李菊凤,宁立波,周建伟,王 辉,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软基沉降预测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0卷第3期,2005年9月6、宁立波,刘新宇,仝晓霞,基于物元分析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安全与环境学报,第8卷第4期,2008年8月7、余志山,宁立波,孙年祥,金川公司尾矿库坝体浸润线有限元模拟分析,甘肃科学学报,第20卷第2期,2008年6月8、余志山,马传明,宁立波,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地质环境承载力初步研究,甘肃地质,2008年第17卷第2期9、罗道成,宁立波,流动注射-离子交换分离富集-分光光度法测定石煤渣中痕量钽,化学试剂,2005,27(910、王 炜,宁立波,陈津端,论资源约束条件下政府在自然资源配置中的角色创新,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2期2006年3月11、陈津端,李仕武,宁立波,易诚,某尾矿坝体浸润线有限元模拟分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四期12、强建科,雷林源,宁立波,缺陷端承桩稳态动测导纳响应的正演模拟,工程勘察,2003年第六期13、宁立波,楼建东,石羊河流域水利工程供水的边际机会成本分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9卷第3期2004年9月14、宁立波,肖春娥,水权制度冲突与水资源安全,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第20卷第3期2004年5月15、宁立波,肖春娥,水资源经济安全分析,安全与环境工程,第8卷第4期2001年12月16、宁立波,徐恒力,水资源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分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第20卷第1期2004年1月17、宁立波,靳孟贵,我国古代水权制度变迁分析,水利经济,第22卷第6期,2004年11月18、赵国红,宁立波,王现国,新郑市浅层地下水流数值模拟及评价,地下水,第29卷 第6期 2007年11月19、徐良环,宁立波,陈 宝,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研究,西部探矿工程,总第114期2005年第10期20、郑永林,宁立波,毛绪美,马传明,浙江省龙泉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分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6卷第4期2004年12月21、刘新宇,齐登红,宁立波,郑州市农村饮用水安全评价,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3卷第1期2007年3月22、马传明,宁立波,王现国,彭涛,中牟县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水文,2007年6月第三期23、NING Libo,Analysis of Marginal Opportunity Cost of Agricultural Water in the Shiyang River Drainage Area,“Water Resources and the Urbar Environment”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3

湖南科技大学是一本类高校。学校有38个国家、省部级自科类科技创新平台,12个省级社科类研究基地。“十二五”以来,承担“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计划项目700余项。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55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等2246项,推广新技术125项。《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均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湖南科技大学其他情况简介。湖南科技大学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本科招生第一批次覆盖全国。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9057人、研究生3270人,另有潇湘学院(独立学院)学生5709人。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教学团队。学校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教育部“卓越计划”校外实践教育基地、79个省级实践教学平台,1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67门省级一流课程,74门省级优秀课程、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十二五”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8项。以上内容参考 湖南科技大学——学校简介

  • 索引序列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官网入口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入口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官网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入口在哪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入口地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