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论文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论文

额 这个可以上相关的论坛上搜集一下信息的吧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目录 一、现代汉语部分 二、写作部分 三、文学理论部分 四、美学部分 五、现代文学部分 六、古代文学部分 七、中国当代文学部分 八、语言学概论部分 九、外国文学部分 十、民间文学部分 十一、古代汉语部分 十二、中学语文教育学部分 一、 现代汉语部分 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是”字用法研究 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新兴词缀研究 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 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 新兴辞格研究 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 ××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 ××方言现象专题报告 代词的语用研究 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 助动词的语用研究 时下新词描写 句型的语用研究 语气词的语用研究 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 二、 写作部分 论小说的叙述视角 论小说的误乐性 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 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 论小说的新典型观 论小说语言的创新 论小说的写作技巧 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 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 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 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 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 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 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 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 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 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 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 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 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 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 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 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 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 意识流写法的魅力 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 文学创作情感论 论张洁小说的艺术三、文学理论部分 论艺术真实 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论艺术直觉 论艺术虚构 论典型 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9.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 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 论审美变形 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性主题 四、美学部分 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论朴素美 蔡仪美学思想述评 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评李泽厚美学思想 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 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 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 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 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 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 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论宗白华美学思想 论审美现代性 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 论诗歌语言五、现代文学部分 冰心小诗研究 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 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 《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 《故事新编》研究 “革命十恋爱”小说模式论 《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 《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 吴荪甫的悲剧特征 《腐蚀》的艺术特征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 废名小说主题与艺术风格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 《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 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 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 “五四”乡土小说研究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林语堂的散文艺术 新感觉派小说艺术 “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 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 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散文化问题 胡风的诗和诗论 路翎小说艺术研究 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太阳”意象 茅盾小说中的“理性化”特征 戴望舒诗歌研究---以《雨巷》为例 瞿秋白杂文论 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 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 曹禺剧作的“生命”主题 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 试论高觉新形象 《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苏青小说研究 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择一角度)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 赵树理小说民间化特征 论徐志摩的诗 论闻一多的诗 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 论穆旦的诗 曹禺与夏衍戏剧之比较 论沈从文的《边城》 萧军小说研究 论田汉的戏剧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丁玲小说研究 六、古代文学部分 《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论《诗经》中的史诗 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先秦史传寓言研究 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 《吕氏春秋》与杂家 《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战国策》名篇研究 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艺术特色 《庄子》的艺术特色 《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 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 23.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 24.《史记》所描写的游侠 25.《史记》所描写的刺客 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 27.《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曹操与诗文革新 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 论曹操的散文创作 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 论曹丕的文学成就 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 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 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 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谢灵运与山水诗 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 《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 《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 《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 论李白的自由精神 论李白的情感世界 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 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 论王维的“诗中有画” 唐代各类题材诗歌研究(任选一类) 唐代各体诗歌研究(任选一体) 唐代诗人研究(可选一人,也可选数人进行比较研究) 唐诗的精神风貌 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唐诗创作之关系(可只论述唐诗创作与某一方面因素的关系) 对宋诗的研究可参照以上七个方面拟题 论李贺诗的怪诞 李贺诗与屈原赋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论白居易的新乐府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唐代进士与文学的关系 杜牧的史论诗 论韩愈散文的“气”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 唐传奇名篇研究(可任选一篇分析) 唐传奇与佛教 唐传奇与道教 唐传奇题材类型研究(可任选一类题材研究) 唐传奇作家研究(可任选一位作家作综合研究) 唐传奇的审美风格 唐传奇与中国古代小说 唐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 唐传奇的叙事特征 唐传奇与中国史传文学 唐传奇的抒情特征 唐代小说的创作观念 唐代小说专书研究 唐代小说的各类主题研究 唐代各体散文研究 唐代散文家研究 唐代散文的艺术特色 唐代散文的思想特色 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散文创作之关系 对宋文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向自行拟题 苏洵散文研究 论苏轼的“超然” 试论宋词婉约派在美学上的意义 试论宋词豪放派在美学上的意义 论皮日休、陆龟蒙的小品文 从文艺政策看唐诗的繁荣 论文人山水诗的寄托 论王安石的咏史诗 论杜牧的咏史诗 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实践 李清照之人格与风格 苏轼各体词研究 苏词的风格 苏轼的词论特色与其词创作的关系 对辛词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面自行拟题 苏、辛词与豪放词派之关系 论咏物诗 论晚唐小品文的艺术追求 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 论节奏──古典叙事散文的抒情化调节机制 《三言》名篇研究(可只取一篇或一个系列分析) 《三言》人物形象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取其一) 《三言》思想倾向研究 《三言》创作技巧研究 《三言》与中国古代小说之关系 《三言》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三言》与冯梦龙的文学创作活动 《二拍》研究(参照《三言》研究诸方面自行拟题) 明代散曲与民歌 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 《郁离子》研究 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 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 《花间集》风格论 《花间集》题材论 《花间集》与唐宋词史 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 《水浒传》风格论 《水浒传》接受史 《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 《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 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七、中国当代文学部分 试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 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 《茶馆》简论 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 金庸小说主题论 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 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 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 论邓友梅《那五》的艺术典型 试论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新突破 试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陈忠实《白鹿原》研究(自拟题目) 苏童小说研究---以《米》为例 余华小说艺术探讨 试论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五十年代的“创业者”梁生宝与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异同 试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废都》研究(以《废都》为论述对象,自拟题目,如人物、结构、语言等) 试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 试论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或《四牌楼》的思想艺术特色 试论王安忆《长恨歌》 试论茹志鹃小说创作独具的审美特征 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 试论池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张平《抉择》的意义 试论“先锋派”小说的创新与不足 试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试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特色 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试论徐迟对报告文学的新贡献 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 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八、语言学概论部分 试论语言符号与其他人工符号的异同 从社会功能看语言的本质 汉语词义的演变 ××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 ××话一般词汇的消长 谈句型变换与语言表达 试论词义的模糊性 汉字与拼音文字比较研究 浅谈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 试论社会方言与言语社团的关系 九、外国文学部分 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评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 评莫里哀的喜剧艺术 评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 评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 评普希金的抒情诗 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 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艺术) 评左拉创作的自然主义倾向 评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可选择其中一部) 评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 评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 评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 评《静静顿河》的艺术成就 从《双城记》来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评《简爱》的爱情主题 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 评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评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十、民间文学部分 当代中小学生新编顺口溜论 当代社会顺口溜论 当代笑话论 论民间文学的实用性 论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 论民间文学的传统性 论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论民间文学与表演性的关系 论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 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 论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 论民间文学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用价值 民间文学总结劳动经验论 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 论民间文学的娱乐功能 民间文学的艺术欣赏价值 论洪水神话 论神话的艺术特征 论神话的影响 论×地民间传说的主要内容 论×地的人物传说 论×地的能工巧匠传说 论×地的英雄传说 论×地的历史传说 论×地的地方传说 26.论×地的风俗传说 论×地长工与地主的故事 28.论×地的劳动故事 29.论×地的家庭故事 30.论×地的爱情故事 论×地生活故事的类型问题 论×地的嘲讽笑话 论×地的幽默笑话 论民间笑话的艺术成就 论民间笑话的美学意义 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内容 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分类 38论×地的精灵童话(故事) 40.论×地的人物童话(故事) 论×地的童话的艺术特色 论×地的民谣 论×地的民歌 论×地的山歌 论×地的民间小调 论×族民歌 论×地的劳动歌 论×地的农民苦歌 论×地的长工歌谣 论×地的工人苦歌 论×地的妇女苦歌 论×地的讽刺歌谣 论×地的情歌 论×地的仪式歌 论×地的儿歌、童谣 论民间歌谣的艺术特点 论×地的政治谚语 论×地的劳动谚语 论×地的谚语的艺术特点 论谜语的历史 论×地的谜语内容 论×地的谜语分类 论地的谜语艺术特征 论×地歇后语分类 论×地民间长诗的艺术特色 论×地相声 论×地快书、快板 十一、古代汉语部分 论汉字的性质 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许慎六书说论评 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汉字考释方法述评 汉字析形方法研讨 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形声字起源试论 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说文》省声研究 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汉字前途讨论述评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论汉字的音义联系 江永“女书”源流研究 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主谓间“之”字探源 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十二、中学语文教育学部分 语文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研究 论语文教学目标的规范表述 语文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效率的影响 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 论文学教学内容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语文新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初、高中;各种版本均可) 论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关系 论语文教学中××模式(或方法)的运用 作文批改的多种方式及效果 论作文测评的效度与信度 论阅读题型的设计 语文素质的构成及培养思考 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与策略 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或科学意识) 中学语文加大文言文内容的价值探讨 论说话(或听话、阅读、写作等)能力的培养 论语文教学中减负与提质的关系 文学教学模式及方法研究 语文教师科研意识和行为研究 探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 语文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类 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2)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3)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4)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5)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6“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7)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10)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11)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1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3)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1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5)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16)论归有光的散文 17)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18)〈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19)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 20)〈西游记〉的奇幼美与诙谐性 21)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22)〈金瓶梅〉人物论 23)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24)“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5)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26)论纳兰性德词 27)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28)〈桃花扇〉人物论 29)秦观词的婉约风格 30)〈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31)〈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32)论易安体 33)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34)〈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方法论文

汉语的魅力 从夏商时期的甲骨文,到秦汉时期的隶书;从魏晋时期的行书,到隋唐时期的楷书。借助这些文字载体,我们时刻感受到汉语五千多年历史的不朽和辉煌。 毫无疑问,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语言也具有悠久的历史。沧海桑田,汉语为何得以流传?是因为中华民族祈求统一、和平、强大的精神动力使然。五千多年来,无论是改朝换代,还是外族侵略,中华民族始终守护着自己的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守护着自己的文明和灵魂,这是世界上最伟大最长久守护。《世界通史》中说过:如果一个生活在汉朝时期的人在唐朝时期复活的话,他会发现,人们的语言依然不变。如果一个生活在古罗马时期的人在几百年后复活的话,他会听到人们的语言与自己的语言大不相同。汉语的魅力由此略见一斑。 汉语简洁,语言结构简单;记载语言的文字音型结合、易懂易记,因而汉语的特点也得以延伸。汉语中的成语就是典型的例子。成语可以精炼概括一种现象,四字的成语等于用十几字甚至更多字描述出来的一种现象。而近十字的成语,说起来却十分顺口易记易理解。中国古代寓言中,常用成语为标题生动地说明这则寓言蕴含的哲理;而古希腊的寓言,在标题上则是用名词直叙地表白故事的片面。如中国的寓言《亡羊补牢》、《掩耳盗铃》和《伊索寓言》中的《狗和倒影》、《农夫和蛇》。这说明,汉语表面生动形象,实际上它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还有汉语中的俗语、谚语、歇后语十分形象,通俗易懂,上至高官,下至草根百姓,都能使用。俗语、谚语、歇后语的运用,使汉语的表现形式更丰富多彩。 汉语,因为它历史的悠久和使用的人口众多而走向全世界,成了世界地位最高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之一。在世界的许多国家都有说汉语学汉语的人,汉语是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汉语使中国走向世界;汉语使世界了解中国。每一声问候、每一声祝福都传递着和谐、和平的信息。 汉语,这一种古老的语言,正在向世界散发出青春的魅力。

外国人快速学好汉语的“终南捷径”[1] 汉语由口语与书面语两个部分组成,如同其他绝大多数的语言一样。要学好汉语,就必须将口语与书面语这两个部分同时学好,而绝不能偏废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这是因为,一个人,不论他(她)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即使他(她)在汉语口语的听说方面学得极好,但在汉语书面语的读写方面却学得极差或几乎没有学到什么东西,那么,就绝不能说他(她)已经学好了汉语。试想,一个读写能力极低或既不能读又不能写的汉语学习者,几乎就等于是一个“半文盲”或“文盲”,怎么能说他(她)已经学好了汉语?而在现实生活中,像这种汉语口语听说能力极强或很强,但汉语书面语读写能力极差的人,特别是那些汉语口语听说能力极强或很强,但汉语书面语读写能力极差的的外国人,却比比皆是。一位国外的汉语教学专家,早在三年前就已经敏锐地指出过这样的一种奇怪现象:“根据我们在西方国家教汉语的经验,虽然去中国专门进修一、两年汉语的学生在回国后,口语既流利又得体,但是,他们无论是在阅读报纸、文学作品和其他书面材料,或者是自己写信、写报告和文章时,仍旧还有不少困难。这些问题一直到高年级,甚至到毕业时还继续存在。”[2]“长期居留在中国从事外交、经贸等任务的外国人绝大多数是汉字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一般没有能力单独进行日常的书面交际,如通信和处理各种业务文件。”[3]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在汉语口语方面的听说能力极强,却在汉语书面语方面的读写能力竟如此之弱呢?其原因就在于:汉语的口语使用的是一种由有限的语音元素(一共有57个语音元素,其中声母21个,韵母36个)经由简单的组合规律组合而成的语音系统(一共有400多个无声调的音节和1 000多个有声调的音节)。而汉语的书面语所使用的却是一种由几千个书面符号即汉字(常用汉字为3 000多个)经由复杂的组合规律组合而成的汉字系统。并且汉语口语的语音系统与汉语书面语的汉字系统,二者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必然的或规律性的联系。仅上述原因就足以使得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在汉语口语方面的听说能力极强,却在汉语书面语方面的读写能力竟如此之弱,以至于那些“长期居留在中国从事外交、经贸等任务的外国人绝大多数是汉字文盲或半文盲”。那么,对于长久以来在汉语书面语学习方面一直在困扰着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的这一难题,其破解之道究竟何在?特别是,面对全球日益高涨的学习汉语的热潮,中国人何时才能拿出一套可以使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像学习汉语口语那样容易地学习汉语书面语的切实行之有效的并且成本极低而效率又极高的汉语书面语的学习方法或学习方案呢?如果不能破解这一难题,或不能很快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或方案,那么,很显然,汉语国际推广计划就只能仍然以高成本在慢速中前行,而汉语也很难像英语那样作为一种产业而被迅速地做大做强。实际上,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4]与电脑网络的紧密结合,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迥异于传统纸笔书写系统的现代化的先进的书写系统。而有效地使用这种现代化的先进的书写系统,不仅可以使我们以每分钟100~200字的速度99%以上的准确率进行中文速记即听打,而且可以使外国人在汉语书面语的学习方面与汉语口语的学习保持紧密的同步,使外国人可以最低的成本,即以最低的时间、精力与金钱投入,在短时间内同时学好汉语的口语与书面语,即不仅在汉语口语的听说方面学得好获得成功,并且同时在汉语书面语的读写方面也同样学得好并获得成功。概而言之,使用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以同步高效完成听说教学与书写教学任务的具体实施步骤,可描述如下:1.在学生已经口头学完汉语拼音的声母与韵母之后,即开始借助普通电脑键盘,根据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对声母和韵母的定义,使用不同语速的声母和韵母的录音文件,训练学生在电脑键盘上反复练习汉语拼音的声母和韵母,直至学生将声母和韵母都定位于他(她)双手的十指之上,如同他(她)前此已将声母和韵母都定位于他(她)的发音器官上一样。2.在学生已经口头学完第一课的单词和基本词组之后(请务必注意,此处所说的是单词和基本词组,而非汉字!),即开始教学生使用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在电脑键盘上反复练习“书写”(也就是输入)这些单词和基本词组,并要求边念边“写”,直至这些单词和基本词组与相应的发音、字形与意义完全联结或融合在一起,并固化在大脑中。3.在学生已经口头学完第一课的句子之后,即开始教学生使用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在电脑键盘上反复练习“书写”(也就是输入)这些句子,并要求边念边“写”,直至这些句子与相应的发音、字形与意义完全联结或融合在一起,并固化在大脑中。4.对其后第二课、第三课等的单词和基本词组及句子,重复实施上述的第2步和第3步。如同上述那样在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引进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并将该技术作为整个汉语教学过程中一项不可须臾离之的重要的教学工具加以使用,则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就将成为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在攀登汉语顶峰时可以加以利用的“终南捷径”。而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之所以可以成为外国人快速学好汉语的“终南捷径”,则是因为:1.使用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进行汉语书写的原理,与人使用其发音器官口说汉语的原理,二者是一样的,并且前者是在仿生学的意义上对后者所做的一种人工模拟。因此,汉语书面语的学习就变得与汉语口语的学习一样的比较容易。2.跳过了繁难、枯燥、耗时并需要重复练习同时又不得不一笔一划进行书写的汉字练写过程。3.通过使用键盘,与(汉语)思维或口语同步地进行书写。衷心希望海外三千万正在学习汉语的和更多的即将学习汉语的外国人,都能借由此一“终南捷径”以最低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学好汉语。

听力、词汇、语法还有汉字方面的。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论文

作者:卞觉非 1.汉字教学的定位。本文说的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现代汉字教学。仿造对外汉语教学名称,也许可以称之为对外汉字教学。它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组成部分。诚然,在汉字教学中不可能不涉及汉字文化及其相关问题,但我们不能把汉字教学的重点放在文化揭示和知识讲授方面。汉字教学虽然涉及文化,但是汉字教学不是文化教学。必须十分明确:对外汉字的教学对象是现代汉字,汉字的文化教学不是对外汉字教学的主要任务。实践表明,如果对汉字教学的定位含混不清,就会干扰和偏离汉字教学的方向,影响汉字教学的效果。 2.汉字教学的目的。所谓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现代汉字教学是指:以外国人为对象的、以现代汉字为内容的、用外语教学方法进行的、旨在掌握汉字运用技能的教学活动。汉字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讲清现代汉字的形、音、义,帮助学生认读汉字,书写汉字,学习汉语,掌握汉语的书面语;当然,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同时必然也在接触和学习汉字文化,毫无疑问,这是汉字教学自然产生的客观效果,无须刻意追求。必须特别强调,汉字是语素文字,一个学生掌握汉字数量的多少,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汉语口语水平的高低,而且也是学好汉语书面语的关键。 3.汉字教学的现状。现代汉字教学,应该贴近教学对象的实际。我们的教学对象可分两类:一类是既不懂汉语又不识汉字、在语系上和文字体系上跟汉语汉字完全不同的欧美等国学生;另一类是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日本、韩国学生。后者虽然认识一些常用汉字,但不会说汉语,而且日语和韩语在语系上跟汉语没有亲属关系。比较起来,日本学生和韩国学生学习汉字相对比较容易,因为,日本学生在中学阶段就会日本常用汉字1945个,韩国学生也会1800个韩国常用汉字,撇开读音不谈,这对他们学习汉语词汇会有一定帮助。不过,由于日本和韩国汉字的字义在借用汉字时跟中国汉字在内涵和外延上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很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负面效用,有名的例子是:日本的“手纸”相当于汉语的“信”,汉语的“点心”则相当于韩国的“午饭”。从学习汉字的角度,汉字文化圈的学生肯定要比汉字文化圈外的学生容易得多,但是必须指出,三个国家的汉字分别记录的是三种不同的语言,因而日本、韩国学生在学习中国汉字时都应该把汉字当作外语外文来学习,不这样是学不好汉语的。事实上,也许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日本和韩国学生并没有因为认得汉字的优势而一定比欧美学生学得更好,特别是口头表达方面。 当然,学习繁富复杂的汉字,对于年过20的欧美学生而言也绝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若要记忆更是苦不堪言。据我所知,国内大多数学校都比较重视汉字教学,作出了较好的安排。在初级阶段有的学校还专门开设了汉字课,布置汉字书写练习。到了中级阶段,则把汉字教学置于课文教学之中,汉字教学与汉语词汇教学同步进行。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把汉字教学与汉语词汇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汉字的字义;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也会产生弊端,以词汇教学取代汉字教学。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常把注意力放在课文的阅读与理解上面,关注的是词语和语法教学,汉字只是作为一个词汇单位教给学生,这样很容易忽视汉字的教学。所以,有人说,所谓汉字教学只是初级阶段才有,到了中级之后就不知不觉地被取消了,很难说还有严格意义上的对外汉字教学。我认为,汉字教学应该贯彻基础汉语教学阶段的全过程。当学生看到“美不胜收”时,首先是查看英语翻译:So many beautiful things that one simply can't take the mall in.或者more beauty tha one can't takein.他们是从英语翻译来了解该成语的含义,却不大理会这一成语四个汉字的字形、读音和字义。他们通常从图形上认读汉字,摄取汉字的形体图像,疏于记忆,如果教师不作特别强调和提示,学生们很难分辨汉字的部件和笔画,因此写起来常常丢三落四。通常的情况是,各校一年级学习汉语的人数很多,但许多人浅尝辄止,遇有困难就半途而废。“经过十年寒窗生活以后,只剩下极少数的学生攀登硕士或博士的高峰。”(柯彼德,1997)据我所知,即使这些佼佼者,他们的毕业论文几乎很少是用汉语写就的,通常是用自己的母语。他们的汉语说得很流利,但是他们中一些人在阅读、特别在书写方面依然存在许多困难,离所谓“语言通”“文化通”和“中国通”还有相当的距离,“最明显的原因是汉字的难关”。(柯彼德,1997)他们对汉字往往缺乏审断能力,不能分辨“浃、挟、狭、铗,挡、档、裆,买、卖、实,没、设,讷、纳、呐、衲,募、幕、蓦、慕、暮,卷、券”等等,所以动起笔来常常出错;打出来的文字也错得离奇。这就是当前的汉字教学情况。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理论层面上,有人从本体论出发,认为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符号是可以跟本体分离的。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美国结构主义者John De Francis,他主编的《初级汉语读本》《中级汉语读本》《高级汉语读本》就分为拼音本和汉字本两种。他主张先教会话,后教汉字,对于那些只想学习会话单项技能的人也可以不教汉字。这种看法和做法曾流行于欧美。这种看法也深深地影响着欧美学生,他们普遍地存在着重口语、轻汉字、重阅读、轻书写的倾向。从哲学层面上说,我以为语言先于文字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某种语言一旦拥有了文字,文字对语言的反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像汉字这样的语素文字对汉语的反作用尤其明显,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是汉字保留了古代汉语的词语,保留了古代圣贤的语录,保留了古代优秀的诗词歌赋、格言成语,保留了古代汉语特有的语法格式,并把它们中的一些成分原封不动地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汉字与汉语简直难解难分。一个外国学生,如果真的要学好汉语,成为汉语方面的高级人才,我想,不学习、掌握汉字简直是不可能的,把汉语学习跟汉字学习对立起来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事实上,汉字已经成为汉语特定的组成部分,学习汉字就是学习汉语;若要学好汉语,必须得学习汉字。 在操作层面上,有人从同源论出发,认为汉字就是汉文化,在教汉字时往往大讲汉字的源流嬗变、文化考察、风俗探源、书法艺术欣赏等等。如果如此理解汉字教学,人们就可以这样讲授“茶”字:“茶”在《说文·草部》中为“荼”:“荼,苦荼也,从草余声。同都切。”据大徐本注:“此即今之茶字。”然后引证《广韵》:“宅如切,平麻澄。”再论“茶”字三种写法“茶、梌、荼”,根据《唐陆羽<茶经·一之源>》注解:从草,当作“茶”,其字出自《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梌”,其字出自《本草》;草木并,当作“荼”,其字出自《尔雅》。再解释“茶”的民俗含义:“旧时订婚聘礼的代称。如三茶六礼,受茶。”明陈耀文《天中记·茶》:“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清平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行什么财礼?下什么茶?”再讲茶的种类,茶的功能,茶具、茶道等等。讲者用心良苦,努力在弘扬汉字文化,听者如坠入云雾之中,一无所获。难道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现代汉字教学吗?当然不是。正确的方法是,讲清“茶”的形、音、义,告诉学生“茶”字的用法和写法。还有,教师可以通过组词练习,比如“红茶、绿茶、新茶、陈茶,茶馆、茶道、茶点”等,并且隔三差五地考考学生们记住了没有。事情就这么简单! 我认为,只有在理念上和操作上取得一致的看法,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现代汉字教学,才能实现汉字教学的目标。 4.现代汉字不同于古代汉字。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应该定位于现代汉字。现代汉字虽是古代汉字的发展,但是经隶变后的汉字形体已经由圆而直,大幅度地丧失了以形示义的功能,汉字已逐渐脱离了图画的意味,变成了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这是汉字成熟的标志。传统的“六书”理论虽与现代文字学有相通之处,但已不能完全适用于现代汉字的分析。同样的术语有的名同字异。比如,“六书”中的象形字“日、月、山、水、手、心、子、女、弓、矢、刀、戈、户、舟”等在现代汉字中已不再具有象形的特质,变成了记号字。“日”字在“晴、明、旦、昏、晒、晖、晨、暗”中只是意符。“六书”中的指示字,如“凹、凸、丫、一、二、三”在现代汉字中却已成了象形字。在简化字中又出现了许多新会意字,如“宝、笔、尘、粜、籴、泪、灭、灶”等等。古代汉字中的所谓形声字,如“江、河、打、布、刻、蛇、霜、逃、醉”等在现代汉字中已变成半意符、半记号字。在“六书”中有些形声字已与今义不同,如“”:《集韵》匹羡切。《字略》:“,跃上马也。”现指“欺”意。“特”,《说文解字》:“特,朴特,牛父也。从牛寺声,徒得切。”“牛父”即“公牛”,现指“特别,特殊”义,意符和声符均发生变化,成了合体记号字。汉字教学,虽然古今不能截然分开,但在观念上必须区分古今汉字。 5.对外汉字的教学内容。汉字教学是实用科学。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汉字知识,但并不是把这些知识统统都要倒给学生。一方面要加强现代汉字本身的研究,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用于汉字教学之中;一方面也要研究汉字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实际,选中切合学生学习汉字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反复讲练,形象而直观地分层级进行汉字教学。 首先,讲清现代汉字的性质。汉字是语素文字,而非拼音文字。一个汉字均由形、音、义三个部分组成。形、音可以变化,但基本字义一般不变。如:“女”,《说文解字》:“妇人也,象形。王育说。凡女之属皆从女,尼吕切。”现代汉字“女”字形由篆而隶而楷,但基本字义不变。很多由“女”组成的合体字仅《说文》就有“姓、娶、婚、妻、姑、妹”等244个。“女”作为基本语素,可组成多字结,前置如“女儿、女方、女工、女皇、女人、女色、女士、女强人”等等,“女”也可后置,如“处女、闺女、妓女、美女、少女”等等。记住一个“女”,就可以认知由“女”组成的合成字以及跟“女”有关词语的意义,由此可见,记忆构字能力很强的独体字,对于学习汉语和汉字是何等重要! 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有3500个。对外汉语教学根据实际对3500个常用汉字作了适当的微调,按照《汉语水平·汉字等级大纲》规定:甲级汉字800个,乙级汉字804个,丙级汉字500+11个,丁级汉字2864+41,共计2905个,可以据此编写教材,进行课堂教学和教学测试。至于是否要把2905个汉字再分成“复用式掌握”或者“领会式掌握”,这是可以而且应该研究的。 其次,解析现代汉字的字形结构。现代汉字整字可分为独体字和合成字两种。“六书”中的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独体字,会意字和形声字都是合体字。现代汉字中的独体字多半来自古代象形字和指示字。前者如“人、手、水、火、日、月、禾、田、井、虫、止”等,后者如“甘、方、七、八、上、下、本、末”;有些合成字是经简化后而进入独体字,如“龙、专、门、书、卫”等。现代汉字的合成字多数来自古代会意字和形声字:前者如“休、林、男、旅、盖、析”等,后者如“芽、理、简、案、沐、际、盛”等;少数来自古代象形字和指事字:前者如“燕、鱼、泉、阜”,后者如“亦”。(苏培成,1994,pp.70)应该让学生知道,独体字既是常用汉字,又是构成合成字的部件,组字能力很强,必须牢牢记住。解析合体字可以理性地了解汉字的构造原理,领悟汉字的理据性,从而掌握记忆和书写汉字的诀窍。应该指出,在造字过程中,“有的字有理据,有的字没有理据,有的字有部分理据。有的在造的时候就没有理据,有的字本来有理据,在发展过程中失去理据。”(苏培成,1994,pp.81)所以,应该特别强调,记忆汉字不能没有诀窍,也不能没有方法,但是最基本的方法只有一个字:记!这一点应该向没有背诵习惯的欧美学生反复说明,反复强调! 第三,剖析汉字的部件。部件也叫字根、字元、字素、字形,是汉字基本结构单位。独体字只有一个部件,合体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地、和、对、好、动、园”等是两个部件,“想、娶、树、坐、渠、谢”是三个部件,“营、韶、筐”等是四个部件,“燥、赢、膏”等是五个部件,“麓、臂”等是六个部件,“憨、鳞”等是七个部件,“齉”是八个部件。部件与部件的组合是分层进行的,不是一次组合而成。如:附图(略)“韶”的部件是“立、日、刀、口”,这些可称为末级部件。末级部件一般都可以成为独体字。由此可见,剖析一个字的部件对于认知汉字的构造和正确地书写汉字都是很有帮助的。 第四,讲授现代汉字的笔画。笔画是构造汉字的线条,是汉字构形的最小单位。现代汉语通用字中最小的汉字只有一画,如“一、乙”等,最多的是36画,如“齉”字。其中以9画字居多,10画和11画次之。如果把提归入横,捺归入点,钩归入折,汉字基本笔形有五类:横,竖,撇,点,折;并有26个派生笔形。(参见苏培成,1994,pp.59)我认为应该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先后顺序,要求学生掌握汉字书写的基本笔顺:1.先横后竖:十、干、丰;2.先撇后捺:八、人、入;3.先上后下:三、京、高;4.先左后右:川、衍、做;5.先外后内:月、匀、同;6.先中间后两边:小、水、办;7.先进去后关门:回、目、国。教授汉字时,教师始终应该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训练,反复默写,养成规范的书写习惯,这对学生将会受益无穷! 6.汉字教学的方法。国家汉办颁布的《汉语水平·汉字等级大纲》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大纲,而是一种规范性的水平大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实施《汉字等级大纲》需要另订汉字教学计划。母语的汉字教学与对外汉字教学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前者是学习者已会说汉语后再学汉字,其教学顺序是从字→词,学字难和学词易是对立的也是互补的;后者是学习者既不会汉语也不识汉字,其教学顺序则相反,是从词→字,学汉字和学词是同步进行的。(参见刘英林等,1995,pp.19)因此,绝大多数学校的对外汉语教材都是把汉语的词汇教学和汉字教学结合在一起,同步进行。我以为这是很好的方法;我只是担心,如果安排不妥,只注意词汇教学,就会影响汉字的掌握。汉字教学的方法值得研究。要加强科学性和计划性,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 首先,应该制定汉字教学计划,把《汉语水平·汉字等级大纲》所列的甲级字、乙级字、丙级字和丁级字具体化,也就是要制定一个怎样分别实现上述各级字目标的具体规划。具体要求是:列出一份汉字教学计划,列出汉字教学点,确定每一课应教的重点汉字,并将这些汉字醒目地印在课本的显著位置。就像John De Francis在他主编的《初级汉语读本》(汉字本)等教材中所做的那样,每一课都用方框列出一组汉字,放在课文的右上角,以供学生读写、记忆。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记住这些汉字。 其次,在这份汉字教学计划中,应该分层次地列出构字能力很强的独体字和常用合体字,精选例字,用现代汉字学的理论,精当地解析这些例字的字形(部件、笔画、笔形和笔顺)、构造(意符、声符、记号及其变体)和理据,以利学生认知和记忆。据本人统计,在甲级800个字中,有独体字137个,约占5.7%。如“八、白、百、半、办、包、本、必、不、布、才、长、厂、丁、车、成、大、单、当、刀、电、东、儿、二、发、反、方、飞、丰、夫、干、个、工、广、互、户、几、己、见、斤、火、九、开、口、乐、立、力、了、六、录、写、买、毛、么、门、米、母、内、年、牛、农、女、片、平、七、其、气、千、目、求、去、人、日、三、色、上、少、声、生、十、史、示、事、手、术、束、水、四、太、无、头、万、为、文、五、午、西、习、系、下、先、小、辛、羊、也、页、业、一、衣、已、以、义、永、尤、有、友、右、鱼、元、月、云、再、在、占、正、之、中、主、子、自、走、足、左”。这些独体字,一般使用频率很高,构字能力也很强。比如,学会了“木”与“白”,就很容易理解“柏”:“木”是意符,“白”是声符,也容易理解“材”“杆”等等,具有认知意义。在解释汉字字义时,不宜把一个字的所有义项一古脑儿全教给学生,因为他们领会不了,应该分层地进行,先教基本的常用义,再教派生义,用逐步积累、不断加深的方法,让学生最终掌握一个汉字的主要义项和基本用法。实践证明:解析汉字的部件及其意符和声符对于理解和记忆合体字都是有效的方法。 第三,分析现代汉字的结构也是学习和记忆汉字的有效方法。统计表明,现代汉字的构成方法主要是形声字,约占90%,会意次之,象形极少。这跟《说文解字》相似:《说文》共收9353个小篆,其中形声字7967个,约占85%。所以,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形声字教学上面。由于语言的变化,现代汉语的形声字有三种情况:1.狭义形声字,如“湖、榆、恼、疤、搬、苞、枫、陲、俘、荷、狮、铜、谓、锌、洲、株、砖、肤、护、惊、态、钟、桩、油、娶、驷”等;2.广义形声字,如“江、河”;3.半意符半记号字,如“缺、刻、蛇、霜、逃、醉、灿、础、灯、炉、拥”等。除狭义形声字外,学习者都需要特别记忆,避免字读半边的类推错误。从现代汉字学的观点,由于篆书隶化而楷,古代的象形字已变为独体记号字,如“日、月、山、水、手、心、子、女、弓、矢、刀、戈、户、舟”等,如能适当作些溯源分析,有助于了解这些字符的涵义,可能会激发起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但不宜离题万里。我不赞成在讲现代汉字时,过分渲染汉字的象形特征,因为这不是现代汉字的本质,也不符合事实,即使在《说文》中也只有象形字364个,仅占3.8%。在教学中,偶而也可采用“戏说汉字”的办法,使人一笑也是效果,但是不能成为析字的主要方法。因为它既不能揭示汉字的构造规律,也无助于理性地认知汉字、记忆汉字。 第四,对比结构异同,区别易淆之字。汉语是一个庞大的字符集。汉字是语素文字,不同的汉字表示不同的语素,不同语素则用不同的汉字来区别。汉字的方块形体限制了汉字的构造,一个汉字与另一个汉字只能靠部件、笔画、横竖、长短、位置等来加以区别,这就给汉字造成纷繁复杂的局面。初学者常常不易分辨。从字形方面分析,常见易淆的情况有:多横少点:亨享,兔免;上长下短:未末,士、土;左同右异:扰、拢,伧、伦;左异右同:课、棵、裸;上同下异:暮、幕,简、筒;下同上异:籍、藉;外同内异:遣、遗,圆、圜;左右相同,中间有别:辨、辩、瓣。从字义方面分析,因理据和用法而引起的混淆有:字义理解不准:(国)事、(国)是;很、狠;用法分辨不清:作(法)、做(法),分(子)、份(子)等等。从书写方面分析,容易出错的是:笔画增损,笔形失准,笔顺颠倒,部件易位,偏旁窜乱,间架不匀,以及由于形似、音近或义近导致写错别字。(石定果,1997)由于打印不便,恕不一一例举。经验表明,当学生已经学过了一些汉字,在认读或书写时出现混淆或错误时,教师如能进行结构、字义和用法方面的对比,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总之,对外汉字教学,对于外国学生学习汉语和书写汉字都至为重要。应该重视对外汉字教学,应该编制一份对外汉字教学大纲,详列汉字教学点;应该讲究汉字教学方法;应该编写一套能够体现《汉语水平·汉字等级大纲》的教材。这应该成为完善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目标。 【参考文献】 [1]石定果《汉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孟柱忆《韩国汉语教学的特点和问题》,同[1]。 [3]白乐桑《汉语教材中的文、语领土之争:是合并,还是自主,抑或分离?》,同[1]。 [4]柯彼德《汉字文化和汉字教学》,同[1]。 [5]安子介《汉字的再认识》,《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6]卢绍昌《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的新尝试》,同[5]。 [7]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8]杜智群《形近易误字八百组》,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9]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1996。 [10]刘志基《汉字与古代人生风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1]钟秋生《华文教育错误字辨析》,新加坡华文研究会,1990。 [12]陈仁凤、陈阿宝《一千高频度汉字的解析及教学构想》,《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1期。 [13]刘英林等《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汉语的魅力 从夏商时期的甲骨文,到秦汉时期的隶书;从魏晋时期的行书,到隋唐时期的楷书。借助这些文字载体,我们时刻感受到汉语五千多年历史的不朽和辉煌。 毫无疑问,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语言也具有悠久的历史。沧海桑田,汉语为何得以流传?是因为中华民族祈求统一、和平、强大的精神动力使然。五千多年来,无论是改朝换代,还是外族侵略,中华民族始终守护着自己的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守护着自己的文明和灵魂,这是世界上最伟大最长久守护。《世界通史》中说过:如果一个生活在汉朝时期的人在唐朝时期复活的话,他会发现,人们的语言依然不变。如果一个生活在古罗马时期的人在几百年后复活的话,他会听到人们的语言与自己的语言大不相同。汉语的魅力由此略见一斑。 汉语简洁,语言结构简单;记载语言的文字音型结合、易懂易记,因而汉语的特点也得以延伸。汉语中的成语就是典型的例子。成语可以精炼概括一种现象,四字的成语等于用十几字甚至更多字描述出来的一种现象。而近十字的成语,说起来却十分顺口易记易理解。中国古代寓言中,常用成语为标题生动地说明这则寓言蕴含的哲理;而古希腊的寓言,在标题上则是用名词直叙地表白故事的片面。如中国的寓言《亡羊补牢》、《掩耳盗铃》和《伊索寓言》中的《狗和倒影》、《农夫和蛇》。这说明,汉语表面生动形象,实际上它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还有汉语中的俗语、谚语、歇后语十分形象,通俗易懂,上至高官,下至草根百姓,都能使用。俗语、谚语、歇后语的运用,使汉语的表现形式更丰富多彩。 汉语,因为它历史的悠久和使用的人口众多而走向全世界,成了世界地位最高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之一。在世界的许多国家都有说汉语学汉语的人,汉语是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汉语使中国走向世界;汉语使世界了解中国。每一声问候、每一声祝福都传递着和谐、和平的信息。 汉语,这一种古老的语言,正在向世界散发出青春的魅力。

对外汉语文字教学论文

论文题目汉语名词性标注错误分析回族“经堂语”词汇研究高唐方言声调的实验研究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缺环现象研究兰州方言后缀词叠字结构概述试说语素“家”汉语外来词的新发展及其对汉语教学的影响汉语委婉语的语用特征主宾可换位功用句的语义条件分析“x什么x”格式的多角度分析谈如何教母语为英语的学生汉语介词“对”“在”字句语义内容分析汉英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汉语对称机制下的词语格式不对称划分汉族衣服词语借代思维浅析浅析现代汉语中的字母词汉语外来词的新发展及其对汉语教学的影响从成语中看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简析“差点儿”和“差点儿没”“怎么”浅探表“谢绝”义的“不 V了”格式 小议“给”作助词关于对象类介词“向”的认知与考察“龙”族词汇与中国的崇“龙”文化试析“动物---植物”的词义类聚归属AA式叠音词与重叠式合成词的区分浅析音译词的译音与汉字的对应关系现代汉语“数”的语法范畴的表达形式浅析“X比N还 N”与“X比N更N”现代店名的词汇特点和文化取向——从“土掉渣”烧饼说起话语分析——语境与话语的关系简析与范围副词“都”有关的偏误分析对副词“也”的分析“不由得”和“不得不”的用法考察“这/那”的不对称性研究网络语言中的英语特征语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历史文化计算机语言进入现代汉语的情况分析关于“数量指代”是否可以看作缩略语的问题分析主谓倒装句的几种形式及古今的差异论程度副词“最”与“顶”的差异安丘方言语音的描写研究类词缀字组的规范化问题汉语数词的文化蕴义人称代词的活用及其修辞效果商业广告语的人称变化与广告创意浅析社会因素对女性语言的影响古汉语“是”字在其附加句形式中的语义探析新闻标题中的缩略语研究“人家”指代“你”的社会语言学分析副词“已经”和“曾经”的辨析海口人学习普通话的语音问题与正音临沂方言声调的实验研究中国商标名的构词法及文化心理探究浅析大学生信息联络短信的感情表达方式浅析“~客”族词语汉语人称代词“恁”的来源再探河口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差异说“一点儿”和“有点儿”浅析招远方音“使”字句内部成员的比较浅析商业店名用词及语法特色浅析“S①去上课”沂水方言声调及连读变调的实验研究大学生流行语浅谈“不在乎”与“无所谓”的用法考察四十里方言的语流音变探析类词缀化现象和词汇化现象副词“倒是”的发展历程探微 浅析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颜色词 流行词语“非常”浅析单县方言的声韵调实验分析网络语言的词汇特点及规范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文献综述

太不同了,对外汉语教学需要的水平很高的,因为你说什么他们也听不懂。 有图、有物,有制定课本才能教学~就像我们没有任何经验学英语一样啊~会一门二外更好交流一些。当然不交流也没什么。 开始容易,等有了语法之后根本没法教啊~小学生学汉语耳濡目染,不会问太多为什么。外国人会问一匹马与一匹布“匹”的区别,你要知道需要与须要的不同用法,你要讲明白的、地、得的位置………试试就知道了

汉语的魅力 从夏商时期的甲骨文,到秦汉时期的隶书;从魏晋时期的行书,到隋唐时期的楷书。借助这些文字载体,我们时刻感受到汉语五千多年历史的不朽和辉煌。 毫无疑问,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语言也具有悠久的历史。沧海桑田,汉语为何得以流传?是因为中华民族祈求统一、和平、强大的精神动力使然。五千多年来,无论是改朝换代,还是外族侵略,中华民族始终守护着自己的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守护着自己的文明和灵魂,这是世界上最伟大最长久守护。《世界通史》中说过:如果一个生活在汉朝时期的人在唐朝时期复活的话,他会发现,人们的语言依然不变。如果一个生活在古罗马时期的人在几百年后复活的话,他会听到人们的语言与自己的语言大不相同。汉语的魅力由此略见一斑。 汉语简洁,语言结构简单;记载语言的文字音型结合、易懂易记,因而汉语的特点也得以延伸。汉语中的成语就是典型的例子。成语可以精炼概括一种现象,四字的成语等于用十几字甚至更多字描述出来的一种现象。而近十字的成语,说起来却十分顺口易记易理解。中国古代寓言中,常用成语为标题生动地说明这则寓言蕴含的哲理;而古希腊的寓言,在标题上则是用名词直叙地表白故事的片面。如中国的寓言《亡羊补牢》、《掩耳盗铃》和《伊索寓言》中的《狗和倒影》、《农夫和蛇》。这说明,汉语表面生动形象,实际上它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还有汉语中的俗语、谚语、歇后语十分形象,通俗易懂,上至高官,下至草根百姓,都能使用。俗语、谚语、歇后语的运用,使汉语的表现形式更丰富多彩。 汉语,因为它历史的悠久和使用的人口众多而走向全世界,成了世界地位最高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之一。在世界的许多国家都有说汉语学汉语的人,汉语是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汉语使中国走向世界;汉语使世界了解中国。每一声问候、每一声祝福都传递着和谐、和平的信息。 汉语,这一种古老的语言,正在向世界散发出青春的魅力。

一、教学目标复习有关汉字知识,正确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二、难点、重点分析怎样识记和纠正错别字?分析:识记和纠正错别字的主要办法是熟悉汉字的结构,善于识别错别字错字指字的笔画没有写对,别字指写"白字"造成错字的主要原因有:①因多写笔画而错,如"步"误写为" "、"染"误写为" ";②因少写笔画而错,如"初"误写为" "、"速"误写为" ";③因误用偏旁而错,如"淫"误写为" "、"抓"误写为" ",造成别字的主要原因有:①因音近而错,如"刻苦"误写为"克苦"、"书籍"误写为"书藉";②因形似而错,如"针灸"误写为"针炙"、"仓库"误写为"仑库"防止和纠正错别字的方法有:①抓字音,记字形例如"令"和"今"两类字容易相混,可以抓往它们的声母来区分凡是声母是"L"的都写"令"如"苓"、"岭"、"龄"、"铃"、"冷"、"领"、"邻","怜"、"玲"、"伶"等;其他声母的都写"今"如"岑"、"含"、"贪"、"念"、"吟"、"矜"等同样的道理,有些字可以抓"韵母"来记忆,如"舀"(y3o)和" "(xi4n)两类字,凡韵母是ao的,都写"舀"如:"稻"、"蹈"、"滔","韬"等;凡韵母是ian的,都写" ",如"陷"、"馅"、"焰"、"掐"等②抓形旁,记字形例如"礻"旁和"衤"旁的字很容易相混,抓形旁就可以把它们区分开来"礻"是"示"的变形,古时候"示"旁的字一般同祭祀或祈祷有关系,所以都从"礻",如"神""祥"、"祷"、"礼"、"祖"、"祀"、"社"、"祈"、"祸"、"福"、"祝"、"禄"等;"衤"是"衣"的变形,所以凡同衣物有关系的字都从"衤",如"衫"、"袄"、"袖"、"裙"、"被"、"袜"、"衬"、"袱"、"裤"、"褐"、"补"等③抓类推,记字形一大批简化字和一部分简化偏旁是可以类推的例如汉字偏旁" "'简化作"仓"," "简化为"仑"依此类推,凡是用"仓"作声旁的,一律从"仓"如"抢"、"苍"、"沧","疮"、"创"等,凡是用"仑"作声旁的,一律从"仑"如"伦"、"沦"、"轮","抡"、"纶"、"论"等掌握这种类推的规律,就不会把"创伤"写成" 伤",把"议论"写成"议 "了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有关汉字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1.了解汉字的特点(1)每个汉字都是一个独立的方块体,写法各不相同,书写以字为单位(2)每个汉字都读成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写成一个汉字(3)汉字是表意文字,也就是说它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它和语音不发生固定的联系由于方言的不同,同一个字可以有不同的读音,而且声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或语素往往要用不同的字来表示,这样又形成大量的同音字2.熟悉汉字的造字法一般说来汉字的造字方法有以下四种:(1)eq \x(象形)象形是用描摹实物形状来造字的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叫象形字,如:日、月、山、云、人、手、牛、爪、衣、卉、行、泉等(2)eq \x(指事)指事是用抽象的符号或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示性符号表示意义的一种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叫指事字,如:上、下、寸、刃、本、未、甘、亦等(3)eq \x(会意)会意是把意义上可能发生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思的一种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叫会意字,如:兵、北、从、步、采、牧、莫、暮、休、苗、开、伐、明、林、炎、磊等(4)eq \x(形声)形声是用形和声两部分拼合在一起来造字的一种方法形,即形旁、形符,表示这个字的意义;声,即声旁、声符,表示这个字的读音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叫形声字,如:恭、慕、灸、忽、超、钢、雾、梨、湖、忠、泳、鹅、珠、描等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据统计,在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我们学习汉字,主要是学形声字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排列的位置是多种多样的:①左形右声--江、村、情、姑、按、编、订②右形左声--飘、攻、战、顶③上形下声--箕、宇、窝、雾④下形上声--货、烈、辜、想、裘、梨、烫⑤内形外声--问、闻、闷、辨、辩、阙⑥外形内声--园、房、阅、店、衷、病、围以上六种形式可概括为左右、上下、内外三种关系,其中以"左形右声"的形式占多数,以"上形下声"的形式比较常见我国古代所谓"六书"(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把汉字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叫"六书")的说法,除了上面提到的"四书"以外,还有"转注"和"假借""eq \x(转注)"就是用同一部首内读音相近、字义相通的字互相解释如"颠"、"顶"是一对转注字"eq \x(假借)",就是借用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语言中的某个词如"豆",原指食肉用具,后来借作豆子的"豆",本义消失这种情况一开始也可以说写了一个"别字",但流行开来,久而久之,约定俗成,这个"别字"就成了代表这个词的假借字"转注"和"假借"都是利用已有的字,而没有产生新字,所以,严格地说来,它们只是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3.熟悉汉字的字形(1)汉字形体的特点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独立的方块形体书写汉字由起笔到收笔叫"一画"或"一笔"笔画是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是汉字形体的基本要素笔画的基本形式是点和线点和线在汉字里的位置不同,又有一些变体汉字就是由点(、)横(一)、竖(丨)、撇(丿)、捺(丶)、提( )、折( )、钩( )等笔画构成的例如,书法上所谓的"永字八法",就是指"永"具备上述八种笔画,它体现汉字形体的基本特点笔画要靠笔顺的有规律的组织,才能形成汉字笔顺就是汉字的笔画顺序每一个汉字的写法各不相同,但是它的笔画和结构都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增减例如,高低的"低",不能写成" ";训练的"练",不能写成" ""杏、呆","压、庄"笔画相同,由于结构不同,成了两个无关的字了解了汉字形体的特点,识字就必须认清字形(2)汉字形体的演变据郭沫若同志考证,汉字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发展历史汉字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体不断的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钟鼎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到现在使用的简化字这样一个过程①甲骨文:用刀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这种文字主要是殷商时代的遗物②钟鼎文:(金文),铸刻在金属器物(主要是钟和鼎)上的文字这种文字主要是西周时代的遗物③篆书:大篆和小篆的统称秦朝统一中国后,整理文字,每字规定一种写法,这种字体就是篆书,也叫篆字秦统一中国后经过简化的篆书叫做小篆秦创制小篆以后,把原来笔画较繁复的篆书叫做大篆④隶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秦末开始通行,汉魏普遍使用⑤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是从东汉末年一直沿用至今的通行字体笔画清楚、平直、结构匀称、紧凑,书写方便⑥草书:为书写便捷而连笔写的潦草的一种字体广义地说,自有汉字以来,各种字体都有潦草的写法东汉以后才有"草书"这一字体的名称⑦行书:楷书通行以后,又出现一种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汉字形体的演变一般是缓慢的、渐进的、总的发展趋势是由繁难到简易(3)掌握形似字形似字是指汉字中那些形体近似、差别很细微的字因为汉字数量多,形体纷繁,而构成字的笔画都是有限的,所以有些字的形状不免有点相像这就出现了如"己、已、巳"这类形体相似而意义完全不同的形似字归纳起来形似字主要有四种类型:①笔画不同:天(ti1n)--夭(y1o),戍(sh))--戌(x&);②笔数不同:冶(y7)--治(zh@),折(zh6)--拆(ch1i);③部首偏旁不同:冠(gu4n)--寇(k^u),棘(j0)--辣(l4);④笔画相同而安排不同:未(w6i)--末(m^),压(y1)--庄(zhu1ng)形似字不管怎么相似,总还是有细微差别的我们只要抓住它们的细微差别,就能区别、辨认形似字:①辨析形似字,着重识别有细微差别的部分例如,"人,入"二字都是撇和捺两画,但"人"字撇长捺短,捺在撇下;"入"字撇短捺长,撇在捺下又如,"庆,厌"二字区别主要在于一点的位置不同,笔顺也不同"庆"字第一笔是点,"厌"字最后一笔才是点②从字形的结构特点来辨析形似字例如,"狼、粮、娘、踉"四个字不同的是左偏旁"犬"、"米"、"女"、"足"这几个左偏旁都是部首字凡由"犬"字组成的字,大多与野兽有关,如狼、狐、獾等凡由"米"字组成的字,大部分与粮食有关,如粮、籽、粉、糕等凡由"女"字组成的字大多与女性有关,如娘、妇、奶、姑等凡由"足"字组成的字,大多与脚有关,如跟、趾、跑、蹬等由此,可利用字形结构特点来区别字形,理解字义③在运用中辨析形似字例如,"辛、幸",可组成艰辛、辛苦、干辛万苦,幸福、幸运、幸灾乐祸等词语,当然也可以用来造句这样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辨析形似字④编短语、歌诀、顺口溜辨析形似字例如,有人为辨别"戴、栽、裁、载"编成"去掉田字不是戴,买棵树木拿去栽,要做衣服就去裁,叫辆车子把货载"一类的顺口溜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也有人编"中间点撇仔细辨,有言来争辩,种瓜长花瓣,青丝扎成辫"之类的顺口溜来辨别易混的形似字,效果也不错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积极思考,在认字的时候,仔仔细细地读,在写字的时候规规矩矩地写,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识字习惯,就能避免读错、写错形似字(二)典型试题解析例①下列汉字笔画数不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瓦长片毋 B.瓜乌凹辽C.廷岌祁丞 D.延孜舛尧(1991年全国题)②下列汉字起笔(第一笔笔画)不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门为必党 B.卅草左成C.丸长兆丹 D.君书丑民(1991年"三南"题)解析:此例考查笔画和笔顺的辨析例①考查笔画数的辨析一个字有几笔,难点是要分清连笔,因为连笔只能算一笔A项四个字都是4画,B项都是5画;C项都是6画;D项的"延"、"舛"、"尧"三字是6画,"孜"是7画因此答案为D例②考查笔顺,它是从起笔为突破口进行考查的考查笔顺,关键是要掌握笔顺的规则A项的"门"、"为"、"必"的起笔为"点","党"的起笔为"竖";B项的起笔都是"横";C项的起笔都是"撇";D项的起笔都是"折"因此答案为A例③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词字形、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赔偿(归还) 延宕(拖延)消(除去)声匿迹 舐(舔)犊情深B.遐(远)想 瞻(注视)目戮力(合力)同心 进退维谷(比喻困境)C.勘(校订)误 缀(停止)学匪(不是)夷所思 蛊惑(迷惑)人心D.睿(有远见)智 濒(接近)临桀骜(倔强)不驯 否(贬斥)极泰来(1995年全国题)解析:这道题把字形、字义结合起来考查做这类题目,除了认准字形外,还可以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去推断书写是否正确A项中"消"应写成"销","消"意为消失,如烟消火灭;"销"有除去、消除之意,在这个词语中,声音和形迹不是主动自觉的消失,而是指主动隐藏起声音和形迹,不公开出现之意,因此要写"销"C项中"缀"应改为"辍",这两个字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缀"读"zhu@",意为装饰或组合字句篇章;"辍"读"chu^",停止之意D项中"否"与"泰"相对,读"p!",指坏运气,整个词意为坏运气到了尽头,好运气就来了一定要从词语本身去考虑,这个字在本词语中到底应该怎样读,是什么意思,防止读错写错理解错本题正确答案是B(三)能力训练1.辨析形似字,下面词语全对的一组: [ ]A.精神涣发 精神焕散 换然一新B.寒喧客套 宣宾夺主 吵杂喧闹C.劳动锻练 军事训练 百炼成钢D.变本加厉 再接再厉 金就砺则利2.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或词,字形、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赔偿(归还) 延宕(拖延)消(除去)声匿迹 舐(舔)犊情深B.睿(有远见)智 濒(接近)临桀骜(倔强)不驯 否(贬斥)极泰来C.勘(校订)误 缀(停止)学匪(不是)夷所思 蛊惑(迷惑)人心D.遐(远)想 瞩(注视)目戮力(合力)同心 进退维谷(比喻困境)(1995年全国题)3.下列四组词语都有错别字,其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漱口 国籍 雄赳赳 源远流长B.斑斓 沉湎 金刚钻 插科打浑C.诠释 惦量 荧光屏 鸠占雀巢D.宣泄 竣工 家具店 委屈求全(1996年全国题)4.下面四组词语中都有错别字,其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浑浑噩噩 针贬时弊 狗苟蝇营 贪脏枉法B.脱颖而出 繁文缛节 回肠荡气 不径而走C.风声鹤唳 纷至踏来 积毁消骨 穿凿附会D.人才汇萃 草菅人命 风靡一时 步履维艰(1997年全国题)5.结构相同的一组字是: [ ]A.箱 雾 案 材 围B.禾 扬 郊 惜 问C.晨 休 林 飘 铜D.忠 干 沐 娶 刃6.下面不属于形声字的一组是: [ ]A.材 银 脑B.闷 闻 栽C.管 露 草D.武 休 树7.从造字法角度看,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目、采、衣"是独体字B."休、晶、江、火"是合体字C."材、攻、芳、旗"是形声字D."炙、射、步、月"是会意字8.将下列汉字按造字法分类,分类错误的一项是: [ ](1)炙 (2)灸 (3)起 (4)见(5)躬 (6)几 (7)星 (8)磊(9)鱼 (10)井 (11)仄 (12)田(13)池 (14)目 (15)级 (16)益A.(1)(4)(8)(16)B.(2)(3)(5)(7)(13)C.(6)(9)(10)(12)(14)D.(1)(6)(11)9.对形声字"问、阔、衷、哀"的结构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全部是外形内声B.问、哀是内形外声,阔、衷是外形内声C.全部是内形外声D.问、哀是外形内声,阔、衷是内形外声E.问、阔是外形内声,哀、衷是内形外声10.下面四组字中,笔画数相同的一组是: [ ]A.生 印 斥 冬B.札 托 节 厉C.寿 玛 戒 夷D.皇 泉 禹 乖11.对下列汉字笔画和笔顺作正确判断的是: [ ]A."戍"字共六画,最后一笔是撇B."层"字共七画,第三笔是横C."臣"字共六画,起笔是横D."鼎"字共十三画,起笔是竖参考答案:1.D 2.D 3.C 4.D5.A 6.D 7.C 8.D9.B 10.A 11.C

  • 索引序列
  •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论文
  •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方法论文
  •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论文
  • 对外汉语文字教学论文
  •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文献综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