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方法论文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方法论文

发布时间: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方法论文

汉语的魅力 从夏商时期的甲骨文,到秦汉时期的隶书;从魏晋时期的行书,到隋唐时期的楷书。借助这些文字载体,我们时刻感受到汉语五千多年历史的不朽和辉煌。 毫无疑问,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语言也具有悠久的历史。沧海桑田,汉语为何得以流传?是因为中华民族祈求统一、和平、强大的精神动力使然。五千多年来,无论是改朝换代,还是外族侵略,中华民族始终守护着自己的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守护着自己的文明和灵魂,这是世界上最伟大最长久守护。《世界通史》中说过:如果一个生活在汉朝时期的人在唐朝时期复活的话,他会发现,人们的语言依然不变。如果一个生活在古罗马时期的人在几百年后复活的话,他会听到人们的语言与自己的语言大不相同。汉语的魅力由此略见一斑。 汉语简洁,语言结构简单;记载语言的文字音型结合、易懂易记,因而汉语的特点也得以延伸。汉语中的成语就是典型的例子。成语可以精炼概括一种现象,四字的成语等于用十几字甚至更多字描述出来的一种现象。而近十字的成语,说起来却十分顺口易记易理解。中国古代寓言中,常用成语为标题生动地说明这则寓言蕴含的哲理;而古希腊的寓言,在标题上则是用名词直叙地表白故事的片面。如中国的寓言《亡羊补牢》、《掩耳盗铃》和《伊索寓言》中的《狗和倒影》、《农夫和蛇》。这说明,汉语表面生动形象,实际上它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还有汉语中的俗语、谚语、歇后语十分形象,通俗易懂,上至高官,下至草根百姓,都能使用。俗语、谚语、歇后语的运用,使汉语的表现形式更丰富多彩。 汉语,因为它历史的悠久和使用的人口众多而走向全世界,成了世界地位最高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之一。在世界的许多国家都有说汉语学汉语的人,汉语是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汉语使中国走向世界;汉语使世界了解中国。每一声问候、每一声祝福都传递着和谐、和平的信息。 汉语,这一种古老的语言,正在向世界散发出青春的魅力。

外国人快速学好汉语的“终南捷径”[1] 汉语由口语与书面语两个部分组成,如同其他绝大多数的语言一样。要学好汉语,就必须将口语与书面语这两个部分同时学好,而绝不能偏废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这是因为,一个人,不论他(她)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即使他(她)在汉语口语的听说方面学得极好,但在汉语书面语的读写方面却学得极差或几乎没有学到什么东西,那么,就绝不能说他(她)已经学好了汉语。试想,一个读写能力极低或既不能读又不能写的汉语学习者,几乎就等于是一个“半文盲”或“文盲”,怎么能说他(她)已经学好了汉语?而在现实生活中,像这种汉语口语听说能力极强或很强,但汉语书面语读写能力极差的人,特别是那些汉语口语听说能力极强或很强,但汉语书面语读写能力极差的的外国人,却比比皆是。一位国外的汉语教学专家,早在三年前就已经敏锐地指出过这样的一种奇怪现象:“根据我们在西方国家教汉语的经验,虽然去中国专门进修一、两年汉语的学生在回国后,口语既流利又得体,但是,他们无论是在阅读报纸、文学作品和其他书面材料,或者是自己写信、写报告和文章时,仍旧还有不少困难。这些问题一直到高年级,甚至到毕业时还继续存在。”[2]“长期居留在中国从事外交、经贸等任务的外国人绝大多数是汉字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一般没有能力单独进行日常的书面交际,如通信和处理各种业务文件。”[3]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在汉语口语方面的听说能力极强,却在汉语书面语方面的读写能力竟如此之弱呢?其原因就在于:汉语的口语使用的是一种由有限的语音元素(一共有57个语音元素,其中声母21个,韵母36个)经由简单的组合规律组合而成的语音系统(一共有400多个无声调的音节和1 000多个有声调的音节)。而汉语的书面语所使用的却是一种由几千个书面符号即汉字(常用汉字为3 000多个)经由复杂的组合规律组合而成的汉字系统。并且汉语口语的语音系统与汉语书面语的汉字系统,二者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必然的或规律性的联系。仅上述原因就足以使得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在汉语口语方面的听说能力极强,却在汉语书面语方面的读写能力竟如此之弱,以至于那些“长期居留在中国从事外交、经贸等任务的外国人绝大多数是汉字文盲或半文盲”。那么,对于长久以来在汉语书面语学习方面一直在困扰着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的这一难题,其破解之道究竟何在?特别是,面对全球日益高涨的学习汉语的热潮,中国人何时才能拿出一套可以使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像学习汉语口语那样容易地学习汉语书面语的切实行之有效的并且成本极低而效率又极高的汉语书面语的学习方法或学习方案呢?如果不能破解这一难题,或不能很快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或方案,那么,很显然,汉语国际推广计划就只能仍然以高成本在慢速中前行,而汉语也很难像英语那样作为一种产业而被迅速地做大做强。实际上,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4]与电脑网络的紧密结合,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迥异于传统纸笔书写系统的现代化的先进的书写系统。而有效地使用这种现代化的先进的书写系统,不仅可以使我们以每分钟100~200字的速度99%以上的准确率进行中文速记即听打,而且可以使外国人在汉语书面语的学习方面与汉语口语的学习保持紧密的同步,使外国人可以最低的成本,即以最低的时间、精力与金钱投入,在短时间内同时学好汉语的口语与书面语,即不仅在汉语口语的听说方面学得好获得成功,并且同时在汉语书面语的读写方面也同样学得好并获得成功。概而言之,使用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以同步高效完成听说教学与书写教学任务的具体实施步骤,可描述如下:1.在学生已经口头学完汉语拼音的声母与韵母之后,即开始借助普通电脑键盘,根据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对声母和韵母的定义,使用不同语速的声母和韵母的录音文件,训练学生在电脑键盘上反复练习汉语拼音的声母和韵母,直至学生将声母和韵母都定位于他(她)双手的十指之上,如同他(她)前此已将声母和韵母都定位于他(她)的发音器官上一样。2.在学生已经口头学完第一课的单词和基本词组之后(请务必注意,此处所说的是单词和基本词组,而非汉字!),即开始教学生使用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在电脑键盘上反复练习“书写”(也就是输入)这些单词和基本词组,并要求边念边“写”,直至这些单词和基本词组与相应的发音、字形与意义完全联结或融合在一起,并固化在大脑中。3.在学生已经口头学完第一课的句子之后,即开始教学生使用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在电脑键盘上反复练习“书写”(也就是输入)这些句子,并要求边念边“写”,直至这些句子与相应的发音、字形与意义完全联结或融合在一起,并固化在大脑中。4.对其后第二课、第三课等的单词和基本词组及句子,重复实施上述的第2步和第3步。如同上述那样在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引进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并将该技术作为整个汉语教学过程中一项不可须臾离之的重要的教学工具加以使用,则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就将成为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在攀登汉语顶峰时可以加以利用的“终南捷径”。而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之所以可以成为外国人快速学好汉语的“终南捷径”,则是因为:1.使用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进行汉语书写的原理,与人使用其发音器官口说汉语的原理,二者是一样的,并且前者是在仿生学的意义上对后者所做的一种人工模拟。因此,汉语书面语的学习就变得与汉语口语的学习一样的比较容易。2.跳过了繁难、枯燥、耗时并需要重复练习同时又不得不一笔一划进行书写的汉字练写过程。3.通过使用键盘,与(汉语)思维或口语同步地进行书写。衷心希望海外三千万正在学习汉语的和更多的即将学习汉语的外国人,都能借由此一“终南捷径”以最低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学好汉语。

听力、词汇、语法还有汉字方面的。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论文

额 这个可以上相关的论坛上搜集一下信息的吧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目录 一、现代汉语部分 二、写作部分 三、文学理论部分 四、美学部分 五、现代文学部分 六、古代文学部分 七、中国当代文学部分 八、语言学概论部分 九、外国文学部分 十、民间文学部分 十一、古代汉语部分 十二、中学语文教育学部分 一、 现代汉语部分 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是”字用法研究 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新兴词缀研究 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 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 新兴辞格研究 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 ××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 ××方言现象专题报告 代词的语用研究 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 助动词的语用研究 时下新词描写 句型的语用研究 语气词的语用研究 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 二、 写作部分 论小说的叙述视角 论小说的误乐性 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 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 论小说的新典型观 论小说语言的创新 论小说的写作技巧 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 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 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 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 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 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 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 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 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 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 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 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 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 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 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 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 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 意识流写法的魅力 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 文学创作情感论 论张洁小说的艺术三、文学理论部分 论艺术真实 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论艺术直觉 论艺术虚构 论典型 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9.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 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 论审美变形 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性主题 四、美学部分 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论朴素美 蔡仪美学思想述评 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评李泽厚美学思想 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 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 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 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 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 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 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论宗白华美学思想 论审美现代性 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 论诗歌语言五、现代文学部分 冰心小诗研究 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 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 《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 《故事新编》研究 “革命十恋爱”小说模式论 《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 《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 吴荪甫的悲剧特征 《腐蚀》的艺术特征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 废名小说主题与艺术风格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 《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 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 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 “五四”乡土小说研究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林语堂的散文艺术 新感觉派小说艺术 “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 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 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散文化问题 胡风的诗和诗论 路翎小说艺术研究 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太阳”意象 茅盾小说中的“理性化”特征 戴望舒诗歌研究---以《雨巷》为例 瞿秋白杂文论 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 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 曹禺剧作的“生命”主题 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 试论高觉新形象 《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苏青小说研究 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择一角度)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 赵树理小说民间化特征 论徐志摩的诗 论闻一多的诗 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 论穆旦的诗 曹禺与夏衍戏剧之比较 论沈从文的《边城》 萧军小说研究 论田汉的戏剧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丁玲小说研究 六、古代文学部分 《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论《诗经》中的史诗 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先秦史传寓言研究 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 《吕氏春秋》与杂家 《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战国策》名篇研究 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艺术特色 《庄子》的艺术特色 《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 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 23.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 24.《史记》所描写的游侠 25.《史记》所描写的刺客 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 27.《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曹操与诗文革新 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 论曹操的散文创作 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 论曹丕的文学成就 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 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 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 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谢灵运与山水诗 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 《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 《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 《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 论李白的自由精神 论李白的情感世界 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 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 论王维的“诗中有画” 唐代各类题材诗歌研究(任选一类) 唐代各体诗歌研究(任选一体) 唐代诗人研究(可选一人,也可选数人进行比较研究) 唐诗的精神风貌 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唐诗创作之关系(可只论述唐诗创作与某一方面因素的关系) 对宋诗的研究可参照以上七个方面拟题 论李贺诗的怪诞 李贺诗与屈原赋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论白居易的新乐府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唐代进士与文学的关系 杜牧的史论诗 论韩愈散文的“气”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 唐传奇名篇研究(可任选一篇分析) 唐传奇与佛教 唐传奇与道教 唐传奇题材类型研究(可任选一类题材研究) 唐传奇作家研究(可任选一位作家作综合研究) 唐传奇的审美风格 唐传奇与中国古代小说 唐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 唐传奇的叙事特征 唐传奇与中国史传文学 唐传奇的抒情特征 唐代小说的创作观念 唐代小说专书研究 唐代小说的各类主题研究 唐代各体散文研究 唐代散文家研究 唐代散文的艺术特色 唐代散文的思想特色 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散文创作之关系 对宋文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向自行拟题 苏洵散文研究 论苏轼的“超然” 试论宋词婉约派在美学上的意义 试论宋词豪放派在美学上的意义 论皮日休、陆龟蒙的小品文 从文艺政策看唐诗的繁荣 论文人山水诗的寄托 论王安石的咏史诗 论杜牧的咏史诗 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实践 李清照之人格与风格 苏轼各体词研究 苏词的风格 苏轼的词论特色与其词创作的关系 对辛词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面自行拟题 苏、辛词与豪放词派之关系 论咏物诗 论晚唐小品文的艺术追求 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 论节奏──古典叙事散文的抒情化调节机制 《三言》名篇研究(可只取一篇或一个系列分析) 《三言》人物形象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取其一) 《三言》思想倾向研究 《三言》创作技巧研究 《三言》与中国古代小说之关系 《三言》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三言》与冯梦龙的文学创作活动 《二拍》研究(参照《三言》研究诸方面自行拟题) 明代散曲与民歌 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 《郁离子》研究 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 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 《花间集》风格论 《花间集》题材论 《花间集》与唐宋词史 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 《水浒传》风格论 《水浒传》接受史 《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 《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 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七、中国当代文学部分 试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 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 《茶馆》简论 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 金庸小说主题论 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 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 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 论邓友梅《那五》的艺术典型 试论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新突破 试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陈忠实《白鹿原》研究(自拟题目) 苏童小说研究---以《米》为例 余华小说艺术探讨 试论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五十年代的“创业者”梁生宝与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异同 试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废都》研究(以《废都》为论述对象,自拟题目,如人物、结构、语言等) 试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 试论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或《四牌楼》的思想艺术特色 试论王安忆《长恨歌》 试论茹志鹃小说创作独具的审美特征 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 试论池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张平《抉择》的意义 试论“先锋派”小说的创新与不足 试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试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特色 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试论徐迟对报告文学的新贡献 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 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八、语言学概论部分 试论语言符号与其他人工符号的异同 从社会功能看语言的本质 汉语词义的演变 ××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 ××话一般词汇的消长 谈句型变换与语言表达 试论词义的模糊性 汉字与拼音文字比较研究 浅谈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 试论社会方言与言语社团的关系 九、外国文学部分 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评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 评莫里哀的喜剧艺术 评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 评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 评普希金的抒情诗 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 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艺术) 评左拉创作的自然主义倾向 评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可选择其中一部) 评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 评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 评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 评《静静顿河》的艺术成就 从《双城记》来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评《简爱》的爱情主题 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 评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评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十、民间文学部分 当代中小学生新编顺口溜论 当代社会顺口溜论 当代笑话论 论民间文学的实用性 论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 论民间文学的传统性 论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论民间文学与表演性的关系 论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 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 论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 论民间文学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用价值 民间文学总结劳动经验论 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 论民间文学的娱乐功能 民间文学的艺术欣赏价值 论洪水神话 论神话的艺术特征 论神话的影响 论×地民间传说的主要内容 论×地的人物传说 论×地的能工巧匠传说 论×地的英雄传说 论×地的历史传说 论×地的地方传说 26.论×地的风俗传说 论×地长工与地主的故事 28.论×地的劳动故事 29.论×地的家庭故事 30.论×地的爱情故事 论×地生活故事的类型问题 论×地的嘲讽笑话 论×地的幽默笑话 论民间笑话的艺术成就 论民间笑话的美学意义 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内容 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分类 38论×地的精灵童话(故事) 40.论×地的人物童话(故事) 论×地的童话的艺术特色 论×地的民谣 论×地的民歌 论×地的山歌 论×地的民间小调 论×族民歌 论×地的劳动歌 论×地的农民苦歌 论×地的长工歌谣 论×地的工人苦歌 论×地的妇女苦歌 论×地的讽刺歌谣 论×地的情歌 论×地的仪式歌 论×地的儿歌、童谣 论民间歌谣的艺术特点 论×地的政治谚语 论×地的劳动谚语 论×地的谚语的艺术特点 论谜语的历史 论×地的谜语内容 论×地的谜语分类 论地的谜语艺术特征 论×地歇后语分类 论×地民间长诗的艺术特色 论×地相声 论×地快书、快板 十一、古代汉语部分 论汉字的性质 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许慎六书说论评 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汉字考释方法述评 汉字析形方法研讨 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形声字起源试论 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说文》省声研究 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汉字前途讨论述评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论汉字的音义联系 江永“女书”源流研究 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主谓间“之”字探源 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十二、中学语文教育学部分 语文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研究 论语文教学目标的规范表述 语文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效率的影响 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 论文学教学内容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语文新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初、高中;各种版本均可) 论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关系 论语文教学中××模式(或方法)的运用 作文批改的多种方式及效果 论作文测评的效度与信度 论阅读题型的设计 语文素质的构成及培养思考 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与策略 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或科学意识) 中学语文加大文言文内容的价值探讨 论说话(或听话、阅读、写作等)能力的培养 论语文教学中减负与提质的关系 文学教学模式及方法研究 语文教师科研意识和行为研究 探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 语文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类 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2)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3)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4)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5)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6“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7)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10)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11)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1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3)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1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5)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16)论归有光的散文 17)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18)〈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19)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 20)〈西游记〉的奇幼美与诙谐性 21)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22)〈金瓶梅〉人物论 23)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24)“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5)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26)论纳兰性德词 27)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28)〈桃花扇〉人物论 29)秦观词的婉约风格 30)〈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31)〈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32)论易安体 33)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34)〈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论文3000字

你就算1万分也没人回答。

词或短语在语句结构里有不同的活动方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次和短语作出不同的分类。一般认为划分词类的标准有功能、形态、概念意义三个方面。1、 划分词类的一般标准: ① 形态标准:词的形态是词的不同语法内容体现在词的形式上面的标志,它是词的词法形式特征又叫做“词形变化”。它可以作为划分词类的直观的参考标准:如可以把具有性、数、格等语法内容上的形式变化的词归纳成“名词”,在英语中:boy—boys,box—boxes但是光凭形式标准是解决所有的问题的,特别是那些缺乏形态变化(汉语)和形态变化比较复杂(俄语)是不能依据这个标准对词类进行划分的。②概念意义标准: 在汉语里很早就是根据这个标准来作为词类划分的标准,如马建忠〈〈马氏文通〉〉中“凡名字,名一切事物者;凡实字,言事物之行者”,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也是“名词指事物名称的词,用来表示观念中的实体的;动词用来叙述事物的动作或变化的词”一般说来,同类的词不仅在语法上具有相同的特征,而且在概念意义方面也确实存在一致性如:名词,通常表示人和事物的性质、状态。动词表示行为的动作等。一般词类的定义也从这个传统的角度直观地概括。③功能标准: 任何语言的词都要在句子中发挥功能、组合和充当结构成分的功能是词的语法特征的本质体现。词的组合功能是一些词能够跟哪些词结合,如汉语中能够在前面加数量词组,但是不能在前面加副词的词一般都是名词。句子成分是一种更大范围里面的分布关系,不同类别的词在句法结构中充当成分的情况不同。例如,汉语名词经常在主、谓关系中充当主语或主语中心,在述宾关系的结构中充当宾语或宾语中心。但是在英语中有的词会通过形态变化使人感觉到它已经不在是原来的词性“seeing is believing”一般说来,具体语言的词根据句法功能与形态和意义的类别一致,但是当参考标准不起作用的时候功能标准起决定作用,对于没有形态变化的词,它们的语法分类更加只能根据功能标准了。2、 语词类划分的标准:汉语语法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无论名词在句子里是在主语的位置还是在宾语的位置上,是单数还是复数;动词无论是表示过去、现在、将来的;形容词的原级、比较级、最高级都是没有词形变化的)所以要对汉语进行词类的划分就不能依靠句法功能。在有形态变化的语言里词形的转变词性的转变或活用会在形态上表现出来,而汉语则缺乏这种标志。3、汉语的词类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够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1)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例如:学生,友谊,早晨,前面等。 (2)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的词。 例如:走,爱,使,能够,起来,是等。 (3)形容词 表示性质或状态的词。 例如:美丽,迅速等。 (4)数词 表示数目的词。 例如:百,一些,第一等。 (5)量词 表示人、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 例如:尺,趟等。 (6)代词 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例如:我,什么,这等。 (7)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头,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语气、情貌等。 例如:很,立刻,都,时常,忽然,不,竟等。 (8)介词 用在名词(或短语)、代词前头,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目的等。 例如:从,向,在,把,按照,为了,对于,比,除了等。 (9)连词 连接词、短语、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 例如:和,或者,而且,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只有,如果等。 (10)助词 附在词或短语、句子后面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或附加意义或语气。 例如:的,地,得,着,了,过,吗,啊等。 (11)叹词 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例如:喂,哎呀,嗯等。 (12)拟声词 摹拟声物声音的词。 例如:砰,轰隆,哗啦啦等。 ※ 结构助词“地”“的”可以合用为“的”,即定语、状语都用“的”:(伟大)的人民:(勇敢)的前进。但不作硬性规定,如分开用,要用得正确,定语用“的”,状语用“地”。 ※ 暂拟系统把汉语的词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能够作句子成分,并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一个词就能成为一个句子;虚词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能作句子成分(只有副词可作状语),在任何场合都不能成为句子,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实词包括名词(包括方位词)、动词(包括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判断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包括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叹词,总共11类。4、 语词类的问题: 汉语是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的,所以要对汉语进行词类的划分的标准就不能不主要依靠句法功能,在有形态变化的语言里,词性的转变或活用也在形态上表现出来而汉语则缺乏这种标志,因而在处理词性转变问题上常常会出现不同的意见,多数情况下认为:凡是在相同的条件下,同类的词都可以这样用,不算词类转变:凡是在相同在条件下,同类的词不是都能这样用,而是决定于习惯的,是词类转变。大致有四种情况。① 在一定条件下,同类的词都能这样用,因而这种用法可以列入这类词的功能之内,例如: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做句子的主语和动词的宾语但是也能修饰别的名词,不说是变成形容词。② 语义的变化比较特殊只是偶尔这样用,没有经常化,这算是临时“活用”。不同于永久性的词类转变。如:“看远些!别这么近视眼!”里边的“近视眼”也是临时活用作为动词,这样活用如果经常化了,就成为词类转变了。③ 语义有明显的变化,同类的词不能随便仿效是词类转变,如:锁门的锁是由名词转变成动词,一挑柴的柴是由动词转变为量词。④ 语义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语法特点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改变到什么程度就该认为词类已经转变,颇难决定。这个问题主要发生在“动词名用”上,“动名词”只适用于一般的“动词名用”不能兼指已经转变成表示动作的真正名词。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书笔记 | 读吕叔湘先生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是我第一次读学术著作。在品读该作的两个、礼拜里,无时不被先生的理论造诣和学术精神所感染。我自知学识疏浅,不敢只凭着读过一本语法书加上上课学到的一点皮毛就妄发议论,去写一篇有关语法的专题文章,哪怕只是就其中一个小点写个读书报告。这毫无必要。我只是把自己读书时不成熟的想法及不够水平疑问写下来,做个读书笔记。没有系统,没有主题。以先生的顺序一一罗列。烦请各位能对照原作翻阅!但是,吕老先生在语法上的理论造诣及对语法研究的学术态度一直吸引着我。我的讳笔记中也可主要分为这两类。1、[9]中,先生认为语素的划分比词素的划分要好。非常赞同这一点。,“语素”不一定能独立成“词”,从逻辑上来说,它可以先于词,也就是必须有了“语素”才能有词。因此,如果把“词素”作为划分的最小单位,显然是不合理的。2、[15]中,在阐述语素何时成为词时,第二种方法很好。适合初学者用。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也能运用。3、[21]中,“‘高射’不能单说,这是个事实,但能不能说高射能单用?”这话让我费解。单说与单用是两个概念么?究竟什么是所谓的单用?4、[28]中,先生说“简称是一种过渡形式,用得久了,它就成了一个词。”,这让人看着很舒服。先生没有在一些不重要的问题上花力气去纠缠。干净利落描写了真实语言中的状态与规律。5、[30]非常欣赏先生“小句”这个术语。但是“分句”是怎么定义的呢?“分号”又是怎么定义的?如果说“分号”是用于复句并列分句中的停顿,那么这就是已经承认分号是用于复句中的。由此,“分句”也是复句中的中才能有的概念。因此,如果用“分句”这个术语来说句子的基本单位是不合适的。因为句子有单复句之分,用“分句”来称单句中的基本单位显然是不合理的。 但是我们用一个什么样的术语来指称用了分号的复句中的并列成分呢?恐怕还是要用“分句”这个术语。只是它的含义变了。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在“小句”这个概念下,依旧保留一个“分句”这个概念。前者是句子里比短语高一级的最小单位,后者是用于复句中并列成分的指称。这样也可以同“分号”这个概念打通。也不至于在单句中出现“分句”这样在逻辑上有矛盾的概念。6、[33]似乎觉得用心研究语素对以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讲构词很有好处。完成构词后,能更方便地进行短语的教学。但是就对外汉语教学中,我认为研究语素的价值与地位似乎比研究短语要高。因为短语可以通过结构进行分类,而根据普遍语法理论,在语言中的结构有很多是一致的,如英语与汉语中就存在着很多结构一致的短语。因此,如果外国学生有了很强的构词能力,那么他们可以很好地进行有意识地短语构成,进而组合成句子。这是我的一个想法。7、[36]对于“语法”(对语言规律的抽象、概括及表述——我的观点)这个概念来说,似乎更希望发现形态上的明显规律。这在西方语言中适合。但就汉语来说似乎并不适合。汉语没有明显的形态变化,但是主治学家还有找出了一些形态变化的例子。我认为作为“语法“来讲,应该要有统一与一致性,不如把汉语中为数不多的形态分类都按功能进行分类表述。8、[46]关于动词的及物与不及物与英语字典上的标记v ,vi ,vt有什么区别?9、[47]“高兴”这个词在吴语中有“愿意”的意思,比如“我高兴(愿意)去的。”那么就是说“高兴”有作状语的功能,那么是否也可以归入副词或者是助动词(按吕老先生的说法)?同时我也认为同一个词可以有不同的类。 另外,我想说的是似乎北方语言里“高兴”没有这种用法。就像上次课上“把人病了”这个例子,很多北方的同学都说对,因此他们不承认能用来作“汉语”的例子进行分析,而我这个母语是吴语的同学来说,这听着非常熟悉。由此引出一个问题就是对现代汉语进行分析时,在语料上常常会碰到两个问题,一是古代汉语的遗留很难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说清楚 ,二是方言成份的影响带来了这样的问题。那么是不是有必要在分析现代汉语之前先对被分析的语料先有个鉴定呢?10、[48]我认为划分词类的作用之一就是能在实际运用中正确去运用词。所以,先生说能修饰动词的形容词是不是该归入副词,我以为完全可以归入。因为这样可以让人正确地运用那些能修饰动词的形容词。11、[52]我赞成把助词当成后缀(准确地说是“后语缀”),因为它没有实际意义,并能帮助实词构成意义,或能充当语法作用。这也许也能作为汉语中少数几个“明显形态形式”之一。但是我这个想法能不能成立的前提是:“缀”不仅仅用于词缀中(即有构词功能),它也能独立地用于句子构成中(即有语法功能),比如“现在你开心了!”中的“了”。它不是词缀,但是却在句子中有了语法功能。这样少了一类词,对于初级对外汉语教学很有,尤其是对那些习惯有了形态变化的语言的学生来说。12、[56]词的能产与不能产这种提法似乎没必要。语言一直处于演变之中,今天看起来不能说的词,只是我们不习惯而已,并不代表它就不能说。比如先生举例不能说“演奏家”,但是我们似乎很习惯说“马友友是个(大提琴)演奏家。”可见老先生的推测也是不妥的。13、[57]关于短语的分类我认为还是只有一种为好。我偏向于按功能分类,因为这样可以直接和句子分析时打通。按结构分类怎么都觉得是对没有明显形态变化的汉语进行强性的结构分类。当然,正如我前面所说,结构分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还是有很大的便利的。这又涉及到了一个语法研究的方向或者说是态度问题。我认为,角度+概括性的阐述=语法。无论从哪种角度,只要能正确描述就是语法。从各自的利用角度来分析语法这是允许的,不必要一定有一种标准的语法。不必要一定去讨论个结构分类与功能分类哪个更好这样的问题。14、[63]还是赞同“讲语法到句子为止”,根据句子的功能而分为“始发句”与“后续句”似乎是作文法中的东西。15、[72]先生讲这一节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讲分类要在同一平面上。不能自己和自己的术语打架,就像主语与宾语一样。16、[74]先生认为短语宜作为语素与句子间的蹭站,我非常赞同。有利于句子内部的划分。17、[81,82,83]先生对这个问题的讲解可为精矣!需从两点来把握:一是语法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结构、形态等内部结构上。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语义为好;二是如前面说的要注意分析的平面一致性。18、[90]汉语语法的研究对介绍外国的语法如英语语法是很有好处的。比如“表语”的提法。但是现在很多学生会用英语中的语法来解释汉语的语法,这是一个本末倒置的问题。引起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汉语本身语法研究还末到家,二是汉语语法的普及末到家。19、[93]似乎“兼语”这个提法没必要。先生的“补语”概念我主观上觉得很好。但是只是停留在对他理念的理解上,具体在实际运用与分析中是不是真像先生说的那样,还不知道。先生的态度让人钦佩,比如他在[75]中的双宾语等的分类分析非常耐心细致。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论文

把你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简单的列举一下,自己试想下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然后把自己觉得满意的地方和学生觉得不错的地方,拿出来分享,看看哪里需要改进就可以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额 这个可以上相关的论坛上搜集一下信息的吧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论文选题方向

论文题目汉语名词性标注错误分析回族“经堂语”词汇研究高唐方言声调的实验研究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缺环现象研究兰州方言后缀词叠字结构概述试说语素“家”汉语外来词的新发展及其对汉语教学的影响汉语委婉语的语用特征主宾可换位功用句的语义条件分析“x什么x”格式的多角度分析谈如何教母语为英语的学生汉语介词“对”“在”字句语义内容分析汉英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汉语对称机制下的词语格式不对称划分汉族衣服词语借代思维浅析浅析现代汉语中的字母词汉语外来词的新发展及其对汉语教学的影响从成语中看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简析“差点儿”和“差点儿没”“怎么”浅探表“谢绝”义的“不 V了”格式 小议“给”作助词关于对象类介词“向”的认知与考察“龙”族词汇与中国的崇“龙”文化试析“动物---植物”的词义类聚归属AA式叠音词与重叠式合成词的区分浅析音译词的译音与汉字的对应关系现代汉语“数”的语法范畴的表达形式浅析“X比N还 N”与“X比N更N”现代店名的词汇特点和文化取向——从“土掉渣”烧饼说起话语分析——语境与话语的关系简析与范围副词“都”有关的偏误分析对副词“也”的分析“不由得”和“不得不”的用法考察“这/那”的不对称性研究网络语言中的英语特征语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历史文化计算机语言进入现代汉语的情况分析关于“数量指代”是否可以看作缩略语的问题分析主谓倒装句的几种形式及古今的差异论程度副词“最”与“顶”的差异安丘方言语音的描写研究类词缀字组的规范化问题汉语数词的文化蕴义人称代词的活用及其修辞效果商业广告语的人称变化与广告创意浅析社会因素对女性语言的影响古汉语“是”字在其附加句形式中的语义探析新闻标题中的缩略语研究“人家”指代“你”的社会语言学分析副词“已经”和“曾经”的辨析海口人学习普通话的语音问题与正音临沂方言声调的实验研究中国商标名的构词法及文化心理探究浅析大学生信息联络短信的感情表达方式浅析“~客”族词语汉语人称代词“恁”的来源再探河口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差异说“一点儿”和“有点儿”浅析招远方音“使”字句内部成员的比较浅析商业店名用词及语法特色浅析“S①去上课”沂水方言声调及连读变调的实验研究大学生流行语浅谈“不在乎”与“无所谓”的用法考察四十里方言的语流音变探析类词缀化现象和词汇化现象副词“倒是”的发展历程探微 浅析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颜色词 流行词语“非常”浅析单县方言的声韵调实验分析网络语言的词汇特点及规范

  • 索引序列
  •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方法论文
  •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论文
  •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论文3000字
  •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论文
  •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论文选题方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