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郭沫若研究论文

郭沫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研究郭沫若论文

郭沫若生平简介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郭沫若在中小学期间,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14年初到日本学医,接触到泰戈尔、海涅、歌德、斯宾诺莎等人的著作,倾向于泛神论思想。由于五四运动的冲击,郭沫若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情,从事文学活动,于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1920年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通信合集《三叶集》。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同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1923年大学毕业后弃医回国到上海,编辑《创造周报》等刊物。1924年,通过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较系统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1926年任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文科学长。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此后又参加了南昌起义,1929年初参与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其间写有《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达10年,其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只身潜回祖国,筹办《救亡日报》,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这些剧作借古喻今,紧密配合了现实的斗争。1944年,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抗战胜利后,在生命不断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坚持反对独裁和内战。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曾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以主要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活动和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对外友好与交流等事业。同时,继续进行文艺创作,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郭沫若一生写下了诗歌、散文、小说、历史剧、传记文学、评论等大量著作,另有许多史论、考古论文和译作,对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

郭沫若, 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1、 诗集  《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  2、历史剧本  《屈原》(已拍摄发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莹》《高渐离》;  3、 回忆录  《洪波曲》  4、评论集  《雄鸡集》  5、专著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6、翻译书目:  《菌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年,泰尔  《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年,泰东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年,商务  《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年,泰东  《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年,创造社  《沫若译诗集》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年,创造社  《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年,上海乐群书店  《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21年,神州  《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年,光明书局  《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47年,群益  7、著作书目年份及出版社介绍  《女神》(诗集)1921年,泰东  《瓶》(诗集)1927年,创造社  《前茅》(诗集)1928年,创造社  《恢复》(诗集)1928年,创造社  《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年,创造社  《我的幼年》(自传)1929年、光华  《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年,光华  《黑猫与羔羊》(小说集)1931年,国光  《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年,爱丽书店  《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年,光华  《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年,现代  《沫若书信集》1933年,泰东  《豕谛》(历史小说)1936年,不二书店  《北伐途次》(散文)1937,潮锋出版社  《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  《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  《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  《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  《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  《蒲剑集》(散文、论文集)1942,重庆文学书店  《棠棣之花》(剧本)1942,作家书屋  《虎符》(剧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论文)1943,群益  《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  《孔雀胆》(剧本)1943。群益  《南冠草》(剧本)1944,群益  《青铜时代》(史论)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学说述林》(论文)1945,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  《十批判书》(史论)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苏联纪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苏联五十天》,1949,大连新中国书店  《归去来》(散文集)1946,北新《筑》(剧本)1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时代》(自传)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传)1947、海燕  《盲肠炎》(杂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剑》(散文、杂文集)1947,海燕  《历史人物》(史论)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黄》(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的笑声》(小说集)1947,海燕  《创作的道路》(理论)1947,文光  《抱箭集》(小说、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诗集)1948,群益  《雨后集》(诗集)1951,开明  《海涛》(散文集)1951,新文艺  《奴隶制时代》(史论)1952,新文艺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人文  《雄鸡集》(诗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传)1959,百花  《蔡文姬》(剧本)1959,文物  《潮汐集》(诗集)1959,作家  《骆驼集》(诗集)1959,人文  《武则天》1962,中国戏剧  《李白与杜甫》1972,人民  《沫若全集》(文学编l—5卷)1982一1987,人文翻译书目:  《菌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泰尔  《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泰东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商务  《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泰东  《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创造社《沫若译诗集》  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创造社《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上海乐群书店  《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21,神州  《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光明书局  《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478、诗选  《咏秦良玉四首》1944年  一  石柱擎天一女豪,提兵绝域事征辽。   同名愧杀当时左,只解屠名意气骄。   二   兼长翰墨世俱钦,一袭征袍万里心。   艳说胭脂鲜血代,谁知草檄有金音?   三  平生报国屡争先,隆武新颁瞬二年。   八月关防来蜀日,南朝天子又宾天。  四   萑苻满目咎安归?涨地胡尘接紫薇。   无复当年风虎意,空余白杆映斜晖。  《咒麻雀》1958年4月21日  麻雀麻雀气太官,天垮下来你不管。  麻雀麻雀气太阔,吃起米来如风刮。  麻雀麻雀气太暮,光是偷懒没事做。  麻雀麻雀气太骄,虽有翅膀飞不高。  麻雀麻雀气太傲,既怕红来又怕闹。  你真是混蛋鸟,五气俱全到处跳。  犯下罪恶几千年,今天和你总清算。  毒打轰掏齐进攻,最後方使烈火烘。  连同武器齐烧空,四害俱无天下同。

郭沫若研究论文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1921年出版)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大革命失败后,拒绝蒋介石的殷切拉拢,写下《试看今日之蒋介石》的讨蒋檄文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六部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以及杂文《甲申三百年祭》(该书后被定为中共整风学习文件)。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但他拒绝了这个头衔。 新中国成立后,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所著《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际的见解。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郭沫若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郭沫若的重要著作还有《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轰动;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编辑本段]郭沫若的影响及评价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 -,郭沫若曾以歌德自况并被文化界广泛认可,如周扬曾对郭沫若说“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沙叶新则引用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指出郭沫若作为伟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两面。相对于专业的研究者对于他的极度推崇,一般的社会民众中间也存在对于郭沫若因为不了解,对他性格和心理的误读以及对这位天才型人物的苛求而产生的轻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等一些严肃的研究学者将这种“学院派”中间和社会民众间对郭沫若截然相反的态度称之为“两极阅读”。 郭沫若在台湾的学术界和政治界也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除了台湾学人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所受的浸染,不仅仅有传统的威权时代基于政治和学术的分歧对他的批判(例如台湾威权时代领导人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对他的批判),他对于台湾的倡导改革的人群尤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例如李登辉认为今日台湾的成就某种程度上归结于胡适、鲁迅、郭沫若等人所倡导的思想和社会变革的实践。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编组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郭沫若(1892年~1978年),男,汉族,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郭沫若本人真实照片(10张)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1958年5月,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速培养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书记处会议的批准。同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务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长。此后,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长达20年,显示出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领导下,科学院贯彻“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实施科研与教育一体化政策,充分发挥科学院各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设备优良的优势,全力支持科大建设;确立了教学与科研、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倡导了“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优良校风,建立了培养新兴、边缘、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体制,形成了开明开放、兼容不同学派的民主学术氛围,这些都在中国科大以后的办学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科大于建校30周年之际,在东区校园树立郭沫若铜像。生平郭沫若(1892年-1978年),原名开贞,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祖先原居福建省宁化县龙上下里七都,即今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郭沫若少年时上过私塾,14岁以前对先秦学术和文化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先在岗山第六高等学校读书,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1921年出版)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并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大革命失败后,拒绝蒋介石的殷切拉拢,写下《试看今日之蒋介石》的讨蒋檄文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郭沫若、卫聚贤考古中合影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六部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以及杂文《甲申三百年祭》(该书后被定为中共整风学习文件)。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但他拒绝了这个头衔。 新中国成立后,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所著《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际的见解。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郭沫若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郭沫若(中)与周恩来(右)郭沫若的重要著作还有《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轰动;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其中《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被选入七年级人教版课本。《雷电颂》被选入八年级课本。 郭沫若相关图注文化界评价郭沫若曾以歌德自况并被文化界广泛认可,如周扬曾对郭沫若说“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沙叶新则引用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指出郭沫若作为伟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两面。相对于专业的研究者对于他的极度推崇,一般的社会民众中间也存在对于郭沫若因为不了解,对他性格和心理的误读以及对这位天才型人物的苛求而产生的轻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等一些严肃的研究学者将这种“学院派”中间和社会民众间对郭沫若截然相反的态度称之为“两极阅读”。甲骨文字学成就卜辞通纂郭沫若是甲骨学四堂之一:鼎堂。著作如《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 《奴隶制时代》等。 在中国上古史和考古学领域中,甲骨学“四堂”的名气无人不晓。唐兰先生对四堂的评价是: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罗振玉)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这四堂基本上代表了1949年之前甲骨学研究的历程与成绩,他们的学术贡献及地位亦在伯仲之间,难以权衡出个高低轻重。但若从甲骨学学科理论与体系建设这一角度而论,董作宾先生出力尤多。如果没有他在科学发掘甲骨文与断代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甲骨学这一崭新的学科或许不会如此迅速地从金石学古老的母体中脱胎出来。近读《甲骨学五十年》(以下简称《五十年》),此种感触尤深。编辑本段笔名的来历与含义郭沫若的母亲杜邀贞说她怀孕时,曾梦见一只小豹子突然咬着她左手的虎口,所以给郭沫若起的乳名叫“文豹”。他在家排行第八,母亲称呼他为“八儿”。郭沫若四岁半上私塾。家里给他起学名叫郭开贞,号尚武。“郭沫若”是他常用的笔名;为什么取名“沫若”呢?他家乡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有两大河流,大渡河(古称沫水)以及流入大渡河的雅河(古称若水)。汉朝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有关“沫若”一句,指的就是大渡河与雅河的汇流。郭开贞于1919年9月11日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早期诗作时首次用“沫若”笔名,随着《女神》诗集的出版,“郭沫若”为人们所熟悉。 郭沫若一生使用过的名、号、别名与笔名多达五十余个。计有:郭开贞、尚武、文豹、八儿、汾阳主人、竹君主人、定甫、沫若、夏社、郭沫若、沫、爱牟、郭鼎堂、鼎堂、高浩然、麦克昂、吴诚、林守仁、杜顽庶、杜荃、杜衎、坎人、易坎人、石沱、石沱生、李季、阿和乃古登志、蒙其外史、王假维、郭爱牟、蒙其生、蒙侄、谷人、高汝鸿、郭石沱、佐藤和夫、安娜、鼎、杨伯勉、杜衍、白圭、戎马书生、牛何之、羊易之、丁汝成、龙子、克拉克、江耦、有孤、藤子丈夫、佐藤贞吉、郭麦弱、高鸣以及和夫人于立群合撰文章所用的于硕等。 郭沫若几个主要笔名的含意是:麦克昂:“麦克”是英文maker(作者)的音译,“昂”者我也,麦克昂就是“作者是我”的意思。南昌起义失败后,1928年1月他在《创造月刊》一卷八期上发表文艺论文《英雄树》时,第一次启用这一笔名。 杜衎(kàn):郭沫若母亲姓杜,性格衎直(即刚直),取此名以纪念其母。郭沫若在留亡期间思念老母,1929年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有关论文,署用此名。 杜顽庶:郭沫若母亲是侧室,自己是“庶出”。他发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等重要史学研究著作,署名“杜顽庶”,纪念母亲。 坎人、易坎人:郭沫若少年时得过重症伤寒,留下听觉半聋的后遗症。《易经》上的坎卦,说其“于人也为聋”,坎人、易坎人即为聋子之意。郭沫若从1928年起翻译美国作家辛克莱的《石炭王》《屠场》《煤油》等书,用的都是易坎人的笔名。 鼎、鼎堂、郭鼎堂:郭沫若原名郭开贞,《说文解字》上说,“古文以贞为鼎。”贞、鼎两字通用。鼎而附之以堂取其音为“丁当”,取其义“鼎当”。1931年郭沫若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毛公 郭沫若(右)与陈毅元帅(中)鼎之年代》,即署名鼎堂。 石沱、石沱生、郭石沱:与鼎有关,周代末期的鼎铭中称鼎为石沱,这是鼎的别名。1934年,商务印书馆的郭沫若译作《生命之科学》,即署名石沱。 郭沫若笔名、化名很多,有“郭鼎堂”“麦克昂”“羊易之”“杨伯勉”“白圭”等,而用得最多的是“郭沫若”这个笔名。因为他家乡四川乐山的两条水,一条是沫水(即大渡河),另一条是若水,他少年时饮二水长大,所以他后来发表新诗时,就用了“沫若”这一笔名。编辑本段中科大主要创建者之一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黄浦江口》 《女神》(诗集)1921年,泰东 《瓶》(诗集)1927年,创造社 《前茅》(诗集)1928年,创造社 《恢复》(诗集)1928年,创造社 《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年,创造社 《我的幼年》(自传)1929年、光华 《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年,光华 《黑猫与羔羊》(小说集)1931年,国光 《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年,爱丽书店 《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年,光华 《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年,现代 《沫若书信集》1933年,泰东 《豕谛》(历史小说)1936年,不二书店 《北伐途次》(散文)1937,潮锋出版社 《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 《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 《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 《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 《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 《蒲剑集》(散文、论文集)1942,重庆文学书店 《棠棣之花》(剧本)1942,作家书屋 《虎符》(剧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论文)1943,群益 《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 《孔雀胆》(剧本)1943。群益 《南冠草》(剧本)1944,群益 《青铜时代》(史论)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学说述林》(论文)1945,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 《十批判书》(史论)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苏联纪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苏联五十天》,1949,大连新中国书店 《归去来》(散文集)1946,北新《筑》(剧本)1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时代》(自传)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传)1947、海燕 《盲肠炎》(杂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剑》(散文、杂文集)1947,海燕 《历史人物》(史论)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黄》(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的笑声》(小说集)1947,海燕 《创作的道路》(理论)1947,文光 《抱箭集》(小说、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诗集)1948,群益 《雨后集》(诗集)1951,开明 《海涛》(散文集)1951,新文艺 《奴隶制时代》(史论)1952,新文艺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人文 《雄鸡集》(诗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传)1959,百花 《蔡文姬》(剧本)1959,文物 《潮汐集》(诗集)1959,作家 《骆驼集》(诗集)1959,人文 《武则天》1962,中国戏剧 《李白与杜甫》1972,人民 《郭沫若全集》四川人民 1982一1987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著述颇丰。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中国新诗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公认的文化领袖。郭沫若这一生就写过一篇有价值的文章,1944年甲申三百年祭,加上某人为这篇文章写的编者按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郭先生根据确凿的史实,分析了明朝灭亡的社会原因,把明思宗的统治与当时农民起义的主将李自成始末作了对照的叙述和客观的评价,还给他们一个本来面目无论如何,引起满清侵入的却决不是李自成,而是明朝的那些昏君、暴君、宦官、佞臣、不抵抗的将军,以及无耻地投降了民族敌人引狼入室的吴三桂之流(吴三桂在后来又‘变卦’了,而且真的变卦了,不像现在有些吴三桂们,表面上‘反正’了,实际上还在替日本主子服务)。”这篇文章对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郭沫若之后的人生发展和生存就全靠这篇文章了,毛在二十多年历次运动中从来就没有想过打倒郭沫若,保护郭老,最多也只是让他做一下自我批评也就过去了,郭沫若这一生歌颂过杨靖宇,1949年咏杨靖宇将军,这是他一生写的最好的一首诗,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旆满山河。郭沫若骨气还是有些的,歌颂过杨靖宇,民族气节没丢,有些民族精神。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四川省乐山县(今四川省乐山市境)客家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同时,还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郭沫若著述颇丰,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唯物史观史学的先锋、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以后,曾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首任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扩展资料: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在文学方面,被官方现代文学史教科书列为“鲁郭茅巴老曹”的第二位;在史学方面,被列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五老”之一。郭沫若曾以歌德自况并被文化界广泛认可,如周扬曾对郭说“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沙叶新则引用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指出郭沫若作为伟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两面。极度推崇者有之,轻视鄙视者有之,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等一些严肃的研究学者将这种“学院派”中间和社会民众间对郭沫若截然相反的态度称之为“两极阅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沫若

研究郭沫若论文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五四文学的研究兴趣将越来越转向文学自身。郭沫若《女神》留给后世的启示性意义,也许将主要在新诗形式方面。新诗在韵律节奏探索上的一系列尝试和突破表明,新诗中“自由派”与“格律派”之争并非文学史描述中的那种两军对垒,而与诗人创作个性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郭沫若《女神》 新诗形式探索 诗人创作个性  一  随着20世纪进入尾声,本世纪初诞生的五四新诗,将留下一些遗产给新的世纪。这笔遗产现在我们还不能打理清楚,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时间越长,选择就将越偏重于文学本身。  作为五四新诗的重要成果之一,郭沫若以《女神》为代表的早期诗歌创作,一直被普遍视为现代新诗史的真正开篇。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反复谈论《女神》中充满理想光耀的自我抒情形象、大胆叛逆精神以及渗透在内容和形式中的彻底解放感,为的是——也习惯于从中寻找它与五四时代之间的种种精神联系以及启示意义。但是,当人们谈论了大半个世纪以后,可能会发现,他们的观点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超出1922年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一文的见解。这篇文章开宗明义就断定了,《女神》之“新”,“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精神——20世纪底时代的精神。”即《女神》的独特性正在于它惊心动魄的精神风格使新诗无愧于那个伟大时代。接着,闻一多准确分析了诗中那个狂放不羁的自我与五四一代青年的内在精神联系,“现在的中国青年——‘五四’后之中国青年,他们的烦恼悲哀真象火一样烧着,潮一样涌着,他们觉得这‘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宇宙真一秒钟也羁留不得了。他们厌这世界,也厌他们自己。于是急躁者归于自杀,忍耐者力图革新。”那么在这样一个时刻,“忽地一个人用海涛底音调、雷霆底声音替他们全盘唱出来了。这个人便是郭沫若,他所唱的就是女神。”因此,闻一多指出,《女神》中那个炫新耀奇的自我并“不是这位诗人独有的,乃是有生之伦,尤其是青年们所同有的”〔①〕。  而现在,20世纪的串串雷声渐渐远去了,又是世纪之交,生活还要继续。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问题必然要提出来,这就是:郭沫若的早期诗歌创作,除了显而易见的时代精神特点或象征意义外,还有没有更为长远的启示性意义呢?如果没有,它早晚将尘封在一页历史中;如果有,它又在什么地方呢?  显然,这一启示性意义应当到形式方面去寻找。郭沫若在新诗形式解放方面的贡献是人所共知的。朱自清曾明确指出,五四新诗革命与近代“诗界革命”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新诗从诗体解放下手”〔②〕。而导致诗体空前大解放的第一人,正是郭沫若。经过以胡适为代表的早期白话诗人步履蹒跚的短暂尝试,郭沫若的《女神》以高度自由、狂放不羁的诗行,一举结束了早期新诗在形式上文白参半的稚拙状态,使新诗体真正获得了自由的生命。《女神》这一重要贡献不仅在新诗史上具有开篇意义,也必然作为一份历史遗产面对未来新诗形式的发展产生相应的启示作用。  不过,研究者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郭沫若对新诗形式解放所做的突出贡献,但似乎更多地是将这种贡献纳入史的描述中。最早从30年代起,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便将对新诗形式方面的不同见解和尝试粗略地划分成两派,一派是主张自由体新诗的,另一派是主张格律体新诗的。这样概括也许是为了便于描述20年代有关新诗形式方面论争的基本状况,但从这以后,文学史学家们的研究思路便不假思索地循着朱自清的观点走,似乎再没有人想到越雷池一步。于是,根据一般新诗历史的描述,我们得知的是,自由诗派和格律诗派从20年代即已形成,并各有各的旗手,自由诗派的当然旗手是郭沫若,而稍晚些的新月派诸诗人则是格律诗派的典型代表。这两个诗派又反复论争,各持一端,脉络清晰,在每个时代差不多都可以找出它们的代表者。它们的实际影响也依时代的不同而互有消涨,并且还将无休止地争论下去。  文学史家从中获得了高层建瓴地把握文学现象的线索和激情,但问题是诗人们凭什么要一代代地这样对峙下去呢?诗人们在理论上也许确实主张过什么,甚至还大声呼吁过,但这对他们自己的创作来说并不是金科玉律,对别人就更不是。这些主张也许是个人的体会、感悟,也许寄托了某种理想,也许与诗人特定的社会、政治立场和态度有关。但无论怎样,当诗人们提笔创作时,这些背景因素就统统隐退了,唯一使他们激动的只能是尽可能完美表达的冲动和愿望。实际上,越是好的作品似乎越是自由自在,很少自我限制,划地为牢。郭沫若的早期代表作之一《天上的市街》是一个例子  可曾记得爱 团队为您解答。如满意请采纳。

郭沫若生平简介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郭沫若在中小学期间,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14年初到日本学医,接触到泰戈尔、海涅、歌德、斯宾诺莎等人的著作,倾向于泛神论思想。由于五四运动的冲击,郭沫若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情,从事文学活动,于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1920年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通信合集《三叶集》。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同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1923年大学毕业后弃医回国到上海,编辑《创造周报》等刊物。1924年,通过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较系统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1926年任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文科学长。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此后又参加了南昌起义,1929年初参与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其间写有《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达10年,其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只身潜回祖国,筹办《救亡日报》,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这些剧作借古喻今,紧密配合了现实的斗争。1944年,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抗战胜利后,在生命不断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坚持反对独裁和内战。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曾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以主要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活动和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对外友好与交流等事业。同时,继续进行文艺创作,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郭沫若一生写下了诗歌、散文、小说、历史剧、传记文学、评论等大量著作,另有许多史论、考古论文和译作,对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

——郭沫若的小说创作因其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富有开创性的现代创作手法,而具有现代性特征。本文旨在通过其小说内容的竭望现代争取现代而又反现代的意识和小说创作中采用的心理分析和意识流手法揭示其现代性特征。——郭沫若是以诗人著称的,但他写小说也很早在创造社成立以前,他已经在《学灯》上发表过《鼠灾》,在《新中国》上发表过《牧羊裒话》。后他还发表了十多篇短篇。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郭沫若的小说创作重视不够,评价不高因为“他不会节制”,“在文字上我们得不到”什么东西”。所以“小说方面他应当放弃了他那地位,认为那不是他发展天才的处所。沈从文的看法很代表了当时一些人的意见。而笔者手里现有的两套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前本书在第八章《郭沫若里赞同郑伯奇的观点,"寄托小说是更成功的"后本书在第五章《郭殊若》里,则只字不提郭沫若的小说,只强调他的诗人和剧作家身份。——在中围现代小说的现化进程当中,郭洙若的小说创作囡其富有开拓精神的现性而具有创新意义。小说的现代性内容20世纪初,中罔现代文学在四的文化思想的启蒙下,追随世界的现代化进程而走现代。”由于现代化过程在中国是植入型而非原生型,现代性裂痕显为双重性的。不仅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亦是中之冲突"在郭沫若的小说创作中,传统与现代,中西文化的冲突集中体现在其小说内容中对渴望现代,争取现代而又反抗现代的艰难表达。从1919年发表《牧羊衷话》到《地下的笑声》,郭沫若共创作短篇小说10篇。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吝丰寓然而他们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表达着一个共同的信念——通过反帝反封建内容表达苛对中国现代性的渴望,如《牧羊哀话》《月蚀》《行路难》《万引》等,通过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现实生活中的艰难挣扎表现卉对现的争取而又反抗的矛盾。如《叶罗提之墓,《喀尔美萝姑娘》,《春别》《漂流三部曲》,《三诗人之死》等,现代性为西方社会带来经济高度发达和物质生产的不足,而隔的现性则昭示着一科一国强的社会理想。11年郭沫若为了现的渴望而到了日本留学,科学知识使郭沫若大量地接触到现代文明,而作为语言教材的外国文学名作又熏陶了他的现代人生观和人道主义精神。——《牧羊哀话》写作于巴黎和会期间,假借朝鲜为小说背景,以一对青年尹子英和阂佩荑的爱情悲剧表现了强烈的排日反帝舶时代精神作为弱国子民受到的种种不公平待遇,在郭沫若舶小说中表现得非常深刻在《行路难》中郭洙若借小说主人公爱牟的口,直接控诉日本帝国主义:"日本人哟日本人哟!你忘恩负义的日本人哟:我们中国究竟何负于你们,你们要这样把我们轻视?你们单是说这'支那人'三个字的时候便已经表示尽了你们极端的恶意"但是在国外受到的屈辱远远不及在自己的国土上受到的凌辱在《月蚀》中,作家直接发出这样的悲愤之声:"没有法子,走到黄浦滩公园去罢,穿件洋服去假充东洋人去吧可怜的亡国奴!可怜我们连亡国奴都还够不上,印度人都可以进出自由,只有我们华人是狗……"在这月蚀之夜,曾经吟诵过"我是一条天狗"的诗人,只能悲叹"我们地球上的拘类真多,铜鼓的震动,花炮的威胁,又何能济事呢?"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后人,作为曾竖有过发明火药的骄傲今天却在帝国主义的洋枪洋炮下摧眉折腰的今人,面对今天因为文明的进程的落后而只能挨打的现实只有倍加感到行路难要改变中国只有挨打,中国人只有受欺负的历史困境,郭沫若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突破。——1923年郭沫若创作了《漆园吏游梁》,《函谷关》两篇历史小说1936年出版了历史小说集《豕蹄》,包括《孔夫子吃饭》,《孟夫子出妻》,《秦始皇将死》,《楚霸王自杀》,《司马迁发愤》和《贾长沙痛哭》等在历史小说中郭珠若把古代的圣人帝王凡俗化,把知识分子人格化正如他所拟的标题一样,圣人也逃不过食,色这些正常欲望,帝王也难逃死亡的宿命而作为知识分子的司马迁和贾谊的肉体虽然遭到了摧残损伤,但他们的精神却是永恒的郭沫若借司马迁64之口,更是直截了当地对封建权势进行着声讨控诉:妈的,旬着书籍放火向着牛羊叩*,向着读书人头上洒尿,向着有钱的寡妇捧玉带,这便是权势啦!哼哼我笑杀它我不愿意天下的人都是不学无术,但我愿意天下的人都有钱假使我是有钱,我的朋友中有一两个人是朱家郭解,少卿,我同你讲,我那里会至于受官刑,我那里稀罕得他这个臭中书夸文学家假如是有鸟氏傈巴寡妇邵样的豪富权势会自行割掉卵袋子来奉侍文学,那里会让文学被剖掉卵袋子去基侍权势?当时中国和现在虽然隔了两千多年但情形却相差不远,郭珠若借古喻今,高扬着反封建能精神旗帜,现实针对性很强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是郭沫若表达其对现代渴望的最佳途径。作为一个绝对自由个人对爱情,理想的热烈追求,则真实地再现了郭沫老对现代的争取。现代一个最主要的内涵就是强调一个真实完整雕自我的存在。而在"五四"期间,文学往往适过爱情,婚恋题材来表现个性的追求,人的独立注重两性问题,表现对理想爱情戢渴求,是当时创造社成员创作的一个共同特征,郭沫若也不例外,《牧羊哀话》,《残春》,《落叶》,《喀尔美萝姑娘》,《叶罗提之塞》等抒情小说,都体现了郭洙若对于理想鬟情的追求正如黄侯兴指出,郭沫若“认为,对待两性的情爱,也应该具有这种率真的态度——它敢于冒犯世俗,不顾社会舆论,要自由地表现自我的狂放的感情,要无所顾忌地披露内心的真挚爱情,表现赤裸裸的自我的真实的意识”。

在戏剧创作方面,成就比较大的是郭沫若。郭沫若是一个才华横溢、多方面有所建树的作家。他的戏剧创作活动,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顶峰。这时候,他遵从党的指示,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领导下,为了彻底揭露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反共投降活动,以极大的愤慨,连续创作了六部历史剧,其中尤以《屈原》一剧,极大地震动了山城重庆,激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在解放以后,他又相继创作了《蔡文姬》、《武则天》两部历史剧,为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评价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除郭沫若以外,曹禺和田汉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斐然的戏剧家。曹禹的代表作是《雷雨》、《日出》和《北京人》。这些剧本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性。暴露了都市罪恶,而且独具艺术魅力,历数十年而不衰。

研究郭沫若论文的目的

引用雪占龙的回答:郭沫若研究屈原的时间有几十年之久。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的呢? 第一、是为了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 郭沫若认为“发掘历史的精神”是史学家的重要任务之一。他走上研究史学的道路的重要动机,便是用史学为今天服务。 第二、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 郭沫若之所以在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坚持研究屈原,目的正在于通过捍卫屈原而捍卫中华民族的光荣的民族精神。

郭沫若研究屈原的时间有几十年之久。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的呢? 第一、是为了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 郭沫若认为“发掘历史的精神”是史学家的重要任务之一。他走上研究史学的道路的重要动机,便是用史学为今天服务。 第二、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 郭沫若之所以在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坚持研究屈原,目的正在于通过捍卫屈原而捍卫中华民族的光荣的民族精神。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 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四川乐山人。

郭沫若研究论文的时间

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页27—62郭沫若先生是第一个用一整篇论文来研究该篇的学者"他在(侈靡篇的研究)!中写到*'他是肯定享乐而反对节约的"他主张大量消费"甚至主张厚葬!他的重点是放在大量消费可以促进大量生产这一面!$!+*从经济的角度看"侈靡消费一是可以促进生产"因为消费越高"需求越旺"实行高消费"能活跃市场"搞活经济!二是能增加就业机会"'富者靡之"贫者为之$"富人进行消费"穷人才可增加就业机会!认为侈靡消费可以促进共同富足!!

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1928年起,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

郭沫若是四川省乐山县人,少年曾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父亲郭朝沛经营商业。母亲杜遨贞,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他本人也创作了大量话剧剧本,鼓舞民心士气,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六出历史悲剧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欢迎。台大历史系教授王远义认为郭沫若等人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创了一条大众形式与精英创作结合,现代性与传统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学与文化道路。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郭沫若因为考古学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研究员在《知识场域的桂冠:从第一届中研院院士的选举谈起》一文叙述了这次中研院院士选举和郭沫若的当选过程。郭沫若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郭沫若的重要著作还有《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轰动;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其中《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被选入七年级人教版课本。《雷电颂》被选入八年级课本。文字学郭沫若是甲骨学四堂之一:鼎堂。著作如《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 《奴隶制时代》等。在中国上古史和考古学领域中,甲骨学“四堂”的名气无人不晓。唐兰先生对四堂的评价是: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罗振玉)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这四堂基本上代表了1949年之前甲骨学研究的历程与成绩,他们的学术贡献及地位亦在伯仲之间,难以权衡出个高低轻重。但若从甲骨学学科理论与体系建设这一角度而论,董作宾先生出力尤多。如果没有他在科学发掘甲骨文与断代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甲骨学这一崭新的学科或许不会如此迅速地从金石学古老的母体中脱胎出来。郭沫若主要著译书目[创作书目]三叶集 (通信集)田寿昌、宗白华、郭沫若合著,1920年5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女神(诗歌戏剧集)1921年8月,上海,泰东图书局卷耳集(《诗经·国风》今译诗集)1923年8月,上海,泰东图书局星空 (诗歌散文集)1923年10月,上海,泰东图书局聂荌 (二幕剧)1925年9月,上海,光华书局文艺论集,1925年12月,上海,光华书局塔 (小说戏剧集)1926年1月,上海,商务印书馆三个叛逆的女性 (戏剧集)1926年4月,上海,光华书局落叶 (中篇小说)1926年4月,上海,创造社出版部橄榄 (小说散文集)1926年9月,上海,创造社出版部瓶 (组诗)1927年4月,上海,创造社出版部前茅 (诗集)1928年2月,上海,创造社出版部恢复 (诗集)1928年3月,上海,创造社出版部水平线下 (散文集)1928年5月,上海,创造社出版部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一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出生于四川乐山,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1]、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3]。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在文学方面,被官方现代文学史教科书列为“鲁郭茅巴老曹”的第二位。生平著作超过百万字,集结为《郭沫若全集》38卷,分为文学编、历史编、考古编。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1928年起,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

  • 索引序列
  • 研究郭沫若论文
  • 郭沫若研究论文
  • 研究郭沫若论文的意义
  • 研究郭沫若论文的目的
  • 郭沫若研究论文的时间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