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09

生鱼旺旺
首页 > 论文问答 > 研究郭沫若论文的意义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哈笑折腰

已采纳
在戏剧创作方面,成就比较大的是郭沫若。郭沫若是一个才华横溢、多方面有所建树的作家。他的戏剧创作活动,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顶峰。这时候,他遵从党的指示,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领导下,为了彻底揭露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反共投降活动,以极大的愤慨,连续创作了六部历史剧,其中尤以《屈原》一剧,极大地震动了山城重庆,激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在解放以后,他又相继创作了《蔡文姬》、《武则天》两部历史剧,为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评价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除郭沫若以外,曹禺和田汉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斐然的戏剧家。曹禹的代表作是《雷雨》、《日出》和《北京人》。这些剧本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性。暴露了都市罪恶,而且独具艺术魅力,历数十年而不衰。
163 评论

彷徨爱情

学位论文>哲学与人文科学自传与“自叙传”小说孙恒  郭沫若是一个同时拥有自传和“自叙传”小说的作家。“自叙传”小说与作者的真实生活有着很强的对应和指涉关系,自传则是一种公认的指涉文本,指涉的中心便是郭沫若的“自我”,由此不难看出二者存在着密切联系。首先,从自传研究的意义上看,郭沫若的自传研究属于相对薄弱的研究领域。目前关于这两类文本的比较研究也不多见。以郭沫若的自我形象为切入点,比较两类文本中自我形象的差异,找寻原因,或许能为探求郭沫若自传研究的新视角做出有益的尝试。其次,郭沫若作为一个复杂的存在,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他,已经成为学界的一大热潮。要想真正了解郭沫若、合理评价郭沫若,就要深入挖掘他的自我建构和自我表现的规律。文学创作表现作家自我,从郭沫若的作品和创作的人物身上,可以发现作家或隐或显的自我形象。分析这些潜藏于文本中的自我形象和他在文本中不同的自我建构和自我表现方式,是我们认识郭沫若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对郭沫若在两类文本中自我形象的多维度分析及其原因初探,对认识和整合郭沫若的自我形象有一定意义。本文由上下两篇组成。上篇:两类文本中郭沫若自我形象的多维分析从人格角度分析郭沫若文本中的人格自我形象,可以看出郭沫若“自叙传”小说中人格自我主要表现为现实自我层面的平凡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以及道德人格层面的卑下的自我形象;而自传中则表现为理想自我层面的天才诗人和政治活动家形象,以及崇高自我层面上的叛逆的战士形象。从中不难发现,郭沫若在自传中对自我的身份认同更趋向于理想层面和公众自我;在“自叙传”小说中则与原生态的自我比较贴近。另外,由于郭沫若与弗洛伊德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现代作家中,他是不多的成功运用弗洛伊德主义手法进行创作的作家之一,所以他在自传和“自叙传”小说中巧妙的将本我中。小说主要承载其本我的潜在心理现实,面。自我和超我分配在两类文本而自传则高扬自我和超我的一下篇:两类文本中郭沫若自我形象差异原因探析主要从创作主体的人格复杂性、自传类型对自我形象塑造的制约、两类文本中不同的虚构原理等方面对两类文本中的自我形象差异做出解释。首先郭沫若的人格不仅有非常复杂的结构,而且有一个动态流变过程,使之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人格风貌反映在文本中便是自我形象在形态和时间上的双重差异。其次,郭沫若的自传熔铸西方自传的某些精神,又吸收中国自传传统中独特的自我表现方式,为塑造理想的自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文体类型。同时,又将“自叙传”小说作为抒写心理现实的主要文体,将文本中的自我实现巧妙的协调起来。最后,自传有着独特的虚构原理,作家的记忆心理机制和阐释策略、叙事策略和话语呈现,都在引导读者朝向传主的自我认同意图。由于虚构是小说的本质之一,“自叙传”小说与传主身份的宽松指涉关系,使其得以实现更高层面的自我真实…… [关键词]:自传;“自叙传”小说;自我;自我形象;差异[文献类型]:硕士论文 [文献出处]: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打开App,免费下载本文参考文献期刊 | 试论郭沫若小说里的三种主人公期刊 | 郭沫若人格流变简论期刊 | 论中国传记文学的三大渊源共引文献期刊 | 论“聊斋”创作的心灵流变期刊 | 现实世界的回归——析《聊斋》遇仙故事中的凡间男子期刊 | 女性造型:理想寄托与诗意拯救——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与《聊斋》情爱小说比较研究之二论文 | 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论文 | 论毛姆的自由观论文 | 《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论文 | 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论文 | 文化交往论论文 | 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会议 | 含混与现代汉诗写作:以卞之琳三十年代诗歌为例会议 | 西塞娜:一个诗歌意象的精神分析——沈泽宜诗歌解读会议 | 郭沫若史学研究三十年二级参考文献期刊 | 中国的传记写作相似文献期刊 | 论艾芜《南行记》中的自我形象期刊 | 论前期创造社的小说美学思想论文 | 护士自我形象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会议 | 从马洛的寻觅看文明的堕落报纸 | 一方水土一方人搜索文献、工具书、图书、期刊

148 评论

淡粉浅蓝

——郭沫若的小说创作因其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富有开创性的现代创作手法,而具有现代性特征。本文旨在通过其小说内容的竭望现代争取现代而又反现代的意识和小说创作中采用的心理分析和意识流手法揭示其现代性特征。——郭沫若是以诗人著称的,但他写小说也很早在创造社成立以前,他已经在《学灯》上发表过《鼠灾》,在《新中国》上发表过《牧羊裒话》。后他还发表了十多篇短篇。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郭沫若的小说创作重视不够,评价不高因为“他不会节制”,“在文字上我们得不到”什么东西”。所以“小说方面他应当放弃了他那地位,认为那不是他发展天才的处所。沈从文的看法很代表了当时一些人的意见。而笔者手里现有的两套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前本书在第八章《郭沫若里赞同郑伯奇的观点,"寄托小说是更成功的"后本书在第五章《郭殊若》里,则只字不提郭沫若的小说,只强调他的诗人和剧作家身份。——在中围现代小说的现化进程当中,郭洙若的小说创作囡其富有开拓精神的现性而具有创新意义。小说的现代性内容20世纪初,中罔现代文学在四的文化思想的启蒙下,追随世界的现代化进程而走现代。”由于现代化过程在中国是植入型而非原生型,现代性裂痕显为双重性的。不仅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亦是中之冲突"在郭沫若的小说创作中,传统与现代,中西文化的冲突集中体现在其小说内容中对渴望现代,争取现代而又反抗现代的艰难表达。从1919年发表《牧羊衷话》到《地下的笑声》,郭沫若共创作短篇小说10篇。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吝丰寓然而他们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表达着一个共同的信念——通过反帝反封建内容表达苛对中国现代性的渴望,如《牧羊哀话》《月蚀》《行路难》《万引》等,通过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现实生活中的艰难挣扎表现卉对现的争取而又反抗的矛盾。如《叶罗提之墓,《喀尔美萝姑娘》,《春别》《漂流三部曲》,《三诗人之死》等,现代性为西方社会带来经济高度发达和物质生产的不足,而隔的现性则昭示着一科一国强的社会理想。11年郭沫若为了现的渴望而到了日本留学,科学知识使郭沫若大量地接触到现代文明,而作为语言教材的外国文学名作又熏陶了他的现代人生观和人道主义精神。——《牧羊哀话》写作于巴黎和会期间,假借朝鲜为小说背景,以一对青年尹子英和阂佩荑的爱情悲剧表现了强烈的排日反帝舶时代精神作为弱国子民受到的种种不公平待遇,在郭沫若舶小说中表现得非常深刻在《行路难》中郭洙若借小说主人公爱牟的口,直接控诉日本帝国主义:"日本人哟日本人哟!你忘恩负义的日本人哟:我们中国究竟何负于你们,你们要这样把我们轻视?你们单是说这'支那人'三个字的时候便已经表示尽了你们极端的恶意"但是在国外受到的屈辱远远不及在自己的国土上受到的凌辱在《月蚀》中,作家直接发出这样的悲愤之声:"没有法子,走到黄浦滩公园去罢,穿件洋服去假充东洋人去吧可怜的亡国奴!可怜我们连亡国奴都还够不上,印度人都可以进出自由,只有我们华人是狗……"在这月蚀之夜,曾经吟诵过"我是一条天狗"的诗人,只能悲叹"我们地球上的拘类真多,铜鼓的震动,花炮的威胁,又何能济事呢?"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后人,作为曾竖有过发明火药的骄傲今天却在帝国主义的洋枪洋炮下摧眉折腰的今人,面对今天因为文明的进程的落后而只能挨打的现实只有倍加感到行路难要改变中国只有挨打,中国人只有受欺负的历史困境,郭沫若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突破。——1923年郭沫若创作了《漆园吏游梁》,《函谷关》两篇历史小说1936年出版了历史小说集《豕蹄》,包括《孔夫子吃饭》,《孟夫子出妻》,《秦始皇将死》,《楚霸王自杀》,《司马迁发愤》和《贾长沙痛哭》等在历史小说中郭珠若把古代的圣人帝王凡俗化,把知识分子人格化正如他所拟的标题一样,圣人也逃不过食,色这些正常欲望,帝王也难逃死亡的宿命而作为知识分子的司马迁和贾谊的肉体虽然遭到了摧残损伤,但他们的精神却是永恒的郭沫若借司马迁64之口,更是直截了当地对封建权势进行着声讨控诉:妈的,旬着书籍放火向着牛羊叩*,向着读书人头上洒尿,向着有钱的寡妇捧玉带,这便是权势啦!哼哼我笑杀它我不愿意天下的人都是不学无术,但我愿意天下的人都有钱假使我是有钱,我的朋友中有一两个人是朱家郭解,少卿,我同你讲,我那里会至于受官刑,我那里稀罕得他这个臭中书夸文学家假如是有鸟氏傈巴寡妇邵样的豪富权势会自行割掉卵袋子来奉侍文学,那里会让文学被剖掉卵袋子去基侍权势?当时中国和现在虽然隔了两千多年但情形却相差不远,郭珠若借古喻今,高扬着反封建能精神旗帜,现实针对性很强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是郭沫若表达其对现代渴望的最佳途径。作为一个绝对自由个人对爱情,理想的热烈追求,则真实地再现了郭沫老对现代的争取。现代一个最主要的内涵就是强调一个真实完整雕自我的存在。而在"五四"期间,文学往往适过爱情,婚恋题材来表现个性的追求,人的独立注重两性问题,表现对理想爱情戢渴求,是当时创造社成员创作的一个共同特征,郭沫若也不例外,《牧羊哀话》,《残春》,《落叶》,《喀尔美萝姑娘》,《叶罗提之塞》等抒情小说,都体现了郭洙若对于理想鬟情的追求正如黄侯兴指出,郭沫若“认为,对待两性的情爱,也应该具有这种率真的态度——它敢于冒犯世俗,不顾社会舆论,要自由地表现自我的狂放的感情,要无所顾忌地披露内心的真挚爱情,表现赤裸裸的自我的真实的意识”。

92 评论

那个啥来着呢

郭沫若生平简介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郭沫若在中小学期间,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14年初到日本学医,接触到泰戈尔、海涅、歌德、斯宾诺莎等人的著作,倾向于泛神论思想。由于五四运动的冲击,郭沫若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情,从事文学活动,于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1920年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通信合集《三叶集》。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同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1923年大学毕业后弃医回国到上海,编辑《创造周报》等刊物。1924年,通过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较系统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1926年任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文科学长。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此后又参加了南昌起义,1929年初参与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其间写有《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达10年,其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只身潜回祖国,筹办《救亡日报》,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这些剧作借古喻今,紧密配合了现实的斗争。1944年,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抗战胜利后,在生命不断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坚持反对独裁和内战。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曾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以主要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活动和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对外友好与交流等事业。同时,继续进行文艺创作,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郭沫若一生写下了诗歌、散文、小说、历史剧、传记文学、评论等大量著作,另有许多史论、考古论文和译作,对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

159 评论

haorantaba

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五四文学的研究兴趣将越来越转向文学自身。郭沫若《女神》留给后世的启示性意义,也许将主要在新诗形式方面。新诗在韵律节奏探索上的一系列尝试和突破表明,新诗中“自由派”与“格律派”之争并非文学史描述中的那种两军对垒,而与诗人创作个性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郭沫若《女神》 新诗形式探索 诗人创作个性  一  随着20世纪进入尾声,本世纪初诞生的五四新诗,将留下一些遗产给新的世纪。这笔遗产现在我们还不能打理清楚,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时间越长,选择就将越偏重于文学本身。  作为五四新诗的重要成果之一,郭沫若以《女神》为代表的早期诗歌创作,一直被普遍视为现代新诗史的真正开篇。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反复谈论《女神》中充满理想光耀的自我抒情形象、大胆叛逆精神以及渗透在内容和形式中的彻底解放感,为的是——也习惯于从中寻找它与五四时代之间的种种精神联系以及启示意义。但是,当人们谈论了大半个世纪以后,可能会发现,他们的观点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超出1922年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一文的见解。这篇文章开宗明义就断定了,《女神》之“新”,“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精神——20世纪底时代的精神。”即《女神》的独特性正在于它惊心动魄的精神风格使新诗无愧于那个伟大时代。接着,闻一多准确分析了诗中那个狂放不羁的自我与五四一代青年的内在精神联系,“现在的中国青年——‘五四’后之中国青年,他们的烦恼悲哀真象火一样烧着,潮一样涌着,他们觉得这‘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宇宙真一秒钟也羁留不得了。他们厌这世界,也厌他们自己。于是急躁者归于自杀,忍耐者力图革新。”那么在这样一个时刻,“忽地一个人用海涛底音调、雷霆底声音替他们全盘唱出来了。这个人便是郭沫若,他所唱的就是女神。”因此,闻一多指出,《女神》中那个炫新耀奇的自我并“不是这位诗人独有的,乃是有生之伦,尤其是青年们所同有的”〔①〕。  而现在,20世纪的串串雷声渐渐远去了,又是世纪之交,生活还要继续。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问题必然要提出来,这就是:郭沫若的早期诗歌创作,除了显而易见的时代精神特点或象征意义外,还有没有更为长远的启示性意义呢?如果没有,它早晚将尘封在一页历史中;如果有,它又在什么地方呢?  显然,这一启示性意义应当到形式方面去寻找。郭沫若在新诗形式解放方面的贡献是人所共知的。朱自清曾明确指出,五四新诗革命与近代“诗界革命”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新诗从诗体解放下手”〔②〕。而导致诗体空前大解放的第一人,正是郭沫若。经过以胡适为代表的早期白话诗人步履蹒跚的短暂尝试,郭沫若的《女神》以高度自由、狂放不羁的诗行,一举结束了早期新诗在形式上文白参半的稚拙状态,使新诗体真正获得了自由的生命。《女神》这一重要贡献不仅在新诗史上具有开篇意义,也必然作为一份历史遗产面对未来新诗形式的发展产生相应的启示作用。  不过,研究者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郭沫若对新诗形式解放所做的突出贡献,但似乎更多地是将这种贡献纳入史的描述中。最早从30年代起,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便将对新诗形式方面的不同见解和尝试粗略地划分成两派,一派是主张自由体新诗的,另一派是主张格律体新诗的。这样概括也许是为了便于描述20年代有关新诗形式方面论争的基本状况,但从这以后,文学史学家们的研究思路便不假思索地循着朱自清的观点走,似乎再没有人想到越雷池一步。于是,根据一般新诗历史的描述,我们得知的是,自由诗派和格律诗派从20年代即已形成,并各有各的旗手,自由诗派的当然旗手是郭沫若,而稍晚些的新月派诸诗人则是格律诗派的典型代表。这两个诗派又反复论争,各持一端,脉络清晰,在每个时代差不多都可以找出它们的代表者。它们的实际影响也依时代的不同而互有消涨,并且还将无休止地争论下去。  文学史家从中获得了高层建瓴地把握文学现象的线索和激情,但问题是诗人们凭什么要一代代地这样对峙下去呢?诗人们在理论上也许确实主张过什么,甚至还大声呼吁过,但这对他们自己的创作来说并不是金科玉律,对别人就更不是。这些主张也许是个人的体会、感悟,也许寄托了某种理想,也许与诗人特定的社会、政治立场和态度有关。但无论怎样,当诗人们提笔创作时,这些背景因素就统统隐退了,唯一使他们激动的只能是尽可能完美表达的冲动和愿望。实际上,越是好的作品似乎越是自由自在,很少自我限制,划地为牢。郭沫若的早期代表作之一《天上的市街》是一个例子  可曾记得爱 团队为您解答。如满意请采纳。

251 评论

相关问答

  • 研究郭沫若论文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五四文学的研究兴趣将越来越转向文学自身。郭沫若《女神》留给后世的启示性意义,也许将主要在新诗形式方面。新诗在韵律节奏探索上的一系列尝试和突破表

    会员3533454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3
  • 研究郭沫若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在戏剧创作方面,成就比较大的是郭沫若。郭沫若是一个才华横溢、多方面有所建树的作家。他的戏剧创作活动,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顶峰。这时候,他遵从党的指示,在周恩来同

    燕园小西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2
  • 郭沫若研究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一、文艺反映论--阶级的文艺  “阶级的文艺”这一主张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观点,是对文艺性质予以规定的主张,涉及到文艺反映论的实质。即文艺“是社会诸阶级和集

    爱吃爱玩007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3
  • 研究郭沫若论文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文化运动和“诗界革命”而发展起来的。诗体解放事业肇始于胡适,而完成于实践着“文学为人生”主张的文学研究会诸诗人。1921年以郭沫若为旗帜

    九尾小妖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0
  • 研究郭沫若论文的意义和价值

    开创了白话小说反帝国主义以及域外书写的先河,而且自身故事的深刻内涵还有待发掘。尤其是《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这部书,郭沫若引用历史文献资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

    xiaoqiao945 6人参与回答 202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