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316

隔壁老袁无敌
首页 > 论文问答 > 郭沫若研究论文的时间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钉子生锈了

已采纳
郭沫若 (1892—1978)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后改学文艺,1921年与成仿吾等组织文学团体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1923年回国。1926年赴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不久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写了讨伐文章《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接着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在南下途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逃往日本。在10年流亡生活中,埋头研究中国古代历史,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回国,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文联主席、中央委员、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等职。代表作《女神》《屈原》《蔡文姬》等。
283 评论

Nicole6996

《当代中国传统美学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参与)《李长之学术思想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5月版(独著)二、主要论文1、《王国维美学转型的历史考察》,《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2、《郭沫若“文学本质”思想探源》,《郭沫若学刊》,2004年第2期3、《刘熙载的文通观与王国维的非功利审美观》,《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4、《人文知识分子的命运悲歌》,《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5、《郭沫若与钟嵘》,《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6、《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与<周易>》,《郭沫若学刊》,2006年第1期7、《人间词话“气象”说探析》,《江淮论坛》,2006年第1期8、《在生活的底层掘进——评刘庆邦长篇新作<红煤>》,《当代文坛》,2006年第4期9、《<人间词话>的词人论之词学指向》,《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3期10《“生活的艺术化”与“人生的艺术化”——郭沫若与朱光潜文艺思想》,《郭沫若学刊》,2007年第4期11《历史的另类书写——评徐贵祥的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名作欣赏》 2007年第6期12、《文化幽怀与诗情诗笔》,《出版广角》,2007年第5期13、《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综述》,《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7年第6期14、《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研究述略》,《郭沫若学刊》,2009年第4期15、《欲望宣泄后的救赎——评邱华栋长篇新作<教授>》,《名作欣赏》,2009年第10期16、《李长之文学批评的科学理性精神》,《求索》,2009年第9期17、《论批评家李长之的儒家美学研究》,《美与时代》,2011年第3期(人大《美学》2011年第6期全文转载)18、《青春苦闷与理想追求——李长之诗歌精神内涵初探》,《山花》,2011年第4期19、《中国现代文学的日本借镜——以郭沫若与有岛武郎为中心的考察》,《郭沫若学刊》,2011年第1期20、《当代人生存困境的深度透视——评红柯长篇新作<好人难做>》,《小说评论》,2011年第6期

140 评论

狮城*青云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郭沫若生平简介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1926年到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1926年7月,郭沫若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历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副主任。1927年“四、一二”事变前夕,郭沫若撰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揭露了蒋介石“背叛国家,背叛民众,背叛革命”的行径,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12]郭沫若因此受到通缉,随即参加南昌起义,途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被迫流亡日本。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通过引用当时的历史文献资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学发展规律的论断,证明中国同样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郭沫若由此在中国开创了唯物史观派,该学派在此后占据了中国学术界的主流地位。随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纲领的中国共产党走上执政舞台,该书的观点被当作中小学课本的参考教材之一。郭沫若凭借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研究而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并借此于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之后,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期间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武汉抗战文化运动,发动歌咏、话剧、电影等各界一同宣传抗战。他也创作了大量话剧剧本,鼓舞民心士气,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六出历史悲剧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欢迎。台大历史系教授王远义认为郭沫若等人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创了一条大众形式与精英创作结合,现代性与传统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学与文化道路。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郭沫若因为考古学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研究员在《知识场域的桂冠:从第一届中研院院士的选举谈起》一文,叙述了这次中研院院士选举和郭沫若的当选过程。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曾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311 评论

小小小花花儿

郭沫若先生是第一个用一整篇论文来研究该篇的学者"

240 评论

陆老头11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一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出生于四川乐山,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1]、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3]。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在文学方面,被官方现代文学史教科书列为“鲁郭茅巴老曹”的第二位。生平著作超过百万字,集结为《郭沫若全集》38卷,分为文学编、历史编、考古编。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1928年起,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

179 评论

辉love玉

郭沫若是四川省乐山县人,少年曾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父亲郭朝沛经营商业。母亲杜遨贞,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他本人也创作了大量话剧剧本,鼓舞民心士气,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六出历史悲剧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欢迎。台大历史系教授王远义认为郭沫若等人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创了一条大众形式与精英创作结合,现代性与传统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学与文化道路。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郭沫若因为考古学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研究员在《知识场域的桂冠:从第一届中研院院士的选举谈起》一文叙述了这次中研院院士选举和郭沫若的当选过程。郭沫若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郭沫若的重要著作还有《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轰动;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其中《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被选入七年级人教版课本。《雷电颂》被选入八年级课本。文字学郭沫若是甲骨学四堂之一:鼎堂。著作如《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 《奴隶制时代》等。在中国上古史和考古学领域中,甲骨学“四堂”的名气无人不晓。唐兰先生对四堂的评价是: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罗振玉)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这四堂基本上代表了1949年之前甲骨学研究的历程与成绩,他们的学术贡献及地位亦在伯仲之间,难以权衡出个高低轻重。但若从甲骨学学科理论与体系建设这一角度而论,董作宾先生出力尤多。如果没有他在科学发掘甲骨文与断代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甲骨学这一崭新的学科或许不会如此迅速地从金石学古老的母体中脱胎出来。郭沫若主要著译书目[创作书目]三叶集 (通信集)田寿昌、宗白华、郭沫若合著,1920年5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女神(诗歌戏剧集)1921年8月,上海,泰东图书局卷耳集(《诗经·国风》今译诗集)1923年8月,上海,泰东图书局星空 (诗歌散文集)1923年10月,上海,泰东图书局聂荌 (二幕剧)1925年9月,上海,光华书局文艺论集,1925年12月,上海,光华书局塔 (小说戏剧集)1926年1月,上海,商务印书馆三个叛逆的女性 (戏剧集)1926年4月,上海,光华书局落叶 (中篇小说)1926年4月,上海,创造社出版部橄榄 (小说散文集)1926年9月,上海,创造社出版部瓶 (组诗)1927年4月,上海,创造社出版部前茅 (诗集)1928年2月,上海,创造社出版部恢复 (诗集)1928年3月,上海,创造社出版部水平线下 (散文集)1928年5月,上海,创造社出版部

152 评论

离风携妻同行

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1928年起,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

192 评论

济南李大妈

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页27—62郭沫若先生是第一个用一整篇论文来研究该篇的学者"他在(侈靡篇的研究)!中写到*'他是肯定享乐而反对节约的"他主张大量消费"甚至主张厚葬!他的重点是放在大量消费可以促进大量生产这一面!$!+*从经济的角度看"侈靡消费一是可以促进生产"因为消费越高"需求越旺"实行高消费"能活跃市场"搞活经济!二是能增加就业机会"'富者靡之"贫者为之$"富人进行消费"穷人才可增加就业机会!认为侈靡消费可以促进共同富足!!

275 评论

相关问答

  • 郭沫若研究论文的时间

    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页27—62郭沫若先生是第一个用一整篇论文来研究该篇的学者"他在(侈靡篇的研究)!中写到*'他是肯定享

    桃色蔷薇 8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郭沫若研究论文的时间表

    不喜欢他

    条野太浪 7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郭沫若研究论文的时间是

    郭沫若专辑 -/01-author/g/09-guo-muoruo/guo_htm

    烂Pandade 8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郭沫若研究论文的时间表示

    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

    森源实木家具 8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郭沫若研究论文的时间节点

    郭沫若, 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

    小皮球佳佳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