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编辑学会年会征文

中国编辑学会年会征文

发布时间:

中国编辑学会年会征文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吉林大学语言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留学生教育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指导教师。2005年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中现代汉语方向的学术带头人;2006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申报中学科带头人;2007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申报中学科带头人。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聘为“国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被教育部和国家语委聘为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委员会语法语篇分委会委员。专业兴趣为出版学理论、出版语言学、汉语语法学和理论语言学。曾在《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世界汉语教学》《民族语文》《汉语学报》《语法研究和探索》《中国图书评论》《读书》《中国编辑研究》《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出版研究》《汉语学习》《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出版报》《逻辑与语言学习》《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东北师大学报》《北方论丛》等多种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中国编辑研究》全文转载1篇,《中国大学出版社年鉴》全文转载2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5篇。获得的学术奖励主要有:专著《文化的透视——汉字论衡》获中国语言文化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这本书的出版”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获吉林省第7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语义在次范畴确定中的自足价值》获吉林省第4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汉字走上形声化道路的社会文化原因》被美国柯尔比科学文化信息中心评为“千禧优秀科学论文”。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和中国编辑学会联合授予“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称号,中国大学出版协会评为“中国大学出版业先进工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新闻出版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郝振省,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获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出版文化、出版产业及出版理论研究和出版管理工作,先后主持中宣部、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重要科研课题。曾获“韬奋出版新人奖”,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院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中国编辑学会会长,中央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理工大学校务委员,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与传媒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传媒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参政议政智库特聘专家。

中国编辑学会年会征文稿

《中国编辑》在2002年出版了两期试刊,于2003年1月正式创刊,为双月刊。时由河北教育出版社承办,刘杲任编委会主任,王亚民任副主任兼主编,邓子平任执行主编。2006年1月1日起,《中国编辑》杂志不再由河北教育出版社承办,改为由中国编辑学会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在北京市编辑、出版,并由张增顺担任主编。2008 年,《中国编辑》拓展了办刊思路,确立了“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的办刊理念。当年4 月由《中国编辑》杂志社等单位举办的“首届中国编辑高层论坛”,以“三大”为主题,在业界和学界引起了强烈共鸣,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同年,《中国编辑》分别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截至2014年3月,《中国编辑》杂志已出版68期。

中国编辑学会(英文译名为China Redactological Society,简称CRS)成立于1992年,是一个全国性、群众性的学术团体,是为了在现有的编辑行业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编辑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努力使编辑研究工作搞得更广泛、更活跃、更深入。学会总的要求是要通过理论和业务的研究,探索编辑工作规律和科学原理,建立编辑学的理论体系,为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版事业服务。

中国编辑学会年会征文大赛

第十一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大赛评委会由中国少年作家班顾问、编委组成。主 任:雷抒雁 《中国少年作家》主编 诗人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少年作家》主编 作家 教育家孟翔勇 中国少年作家班主任 北京大学青年作家班主任 作家副主任:汤吉夫 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 《中国少年作家》副主编 作家曹 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 《中国少年作家》编委会副主任关登瀛 中国少年作家班高级班导师 《中国少年作家》副主编 作家张天芒 中国少年作家班副主任 《中国少年作家》执行主编 作家评 委:(以姓氏笔划为序)邓友梅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作家石 英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 作家白 描 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副院长 作家叶延滨 《诗刊》主编 诗人毕淑敏 文学硕士 作家张抗抗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作家束沛德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作家肖复兴 《人民文学》副主编 作家陈建功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作家陈忠实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作家苏叔阳 北京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编剧 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学委员会主任 剧作家金 波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诗人周 明 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 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 作家秦文君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儿童文学作家贾平凹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美文》主编 作家曹文轩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作家梁晓声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作家韩作荣 《人民文学》主编 诗人雷 达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 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 作家樊发稼 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作家秘书长:张天芒 (兼)副秘书长:王慧琴 中国少年作家班编辑部编辑

在叶圣陶的作品中易读性是一个显著特征。它意味着读者更有效率的感知和理解文章内容。作为一名记者,叶圣陶作中强调词语的运用。这大概是因为在他做编辑之前,曾作了10多年的教师的缘故。他认为文章是为读者而作的,同时他把文章看作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工具。当时的作者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是他们不是拥有优秀写作技巧的素养。他们的表达是不准确且意义模糊的。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够欣赏他们的文章。作者不注意实用的重要性。因此,文学作品难于被普通大众接受。叶圣陶认为一个人只有把文章写得实际且易于理解,他才能够去只写一些风雅作品。如果读者不理解文章内容,文章就毫无用处。 编辑本段文学贡献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 生活的镜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汉族人。字秉臣。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中文名: 叶圣陶 别名: 原名 叶绍钧 字秉臣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江苏苏州 出生日期: 1894年10月28日 逝世日期: 1988年2月16日 职业: 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品: 《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 目录个人简历介绍经历生平早年生活文学推广运动记者生涯政治生涯逝世公文写作文教理念文学贡献现实主义儿童文学语言与修辞外语元素文学作品作品列表童话代表作任职报纸、杂志叶圣陶的创作纪念叶圣陶叶圣陶纪念馆苏州园林叶圣陶研讨会叶圣陶杯作文大赛作品鉴赏稻草人瀑布重到角直倪焕之个人简历介绍经历生平 早年生活 文学推广运动 记者生涯 政治生涯 逝世公文写作文教理念文学贡献 现实主义 儿童文学 语言与修辞 外语元素文学作品 作品列表 童话代表作 任职报纸、杂志叶圣陶的创作纪念叶圣陶 叶圣陶纪念馆 苏州园林 叶圣陶研讨会 叶圣陶杯作文大赛作品鉴赏 稻草人 瀑布 重到角直 倪焕之展开 编辑本段个人简历介绍 1894年,叶圣陶出生于江苏苏州吴县。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员。 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开始文言小说创作。 1915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尚公学校国文教员,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后应聘到吴县角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怡琐谭》。 1919年,加入了北京大学李大钊、鲁迅支持的新潮社,开始白话文学的创作。 1921年,与茅盾(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文学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中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 1923年,进入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 九一八事变1930年,转入开明书店,主办《中学生》杂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 抗战期间,前往四川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 1946年,回到上海后,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及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 1949年,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后任全国文联委员。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连续五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进中央主席。[1]

中国编辑学会年会征文比赛

三十年来,学会在历届理事会和广大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密切配合国际经济形势和围绕我国对外经贸工作的中心任务,研究国际经济合作理论、政策、形势、任务和发展战略,进行学术与经验交流,多次开展具有前瞻性、时效性的业务活动,已举办各种专题研讨会、座谈会、论文评审会、学术年会、征文评奖活动等七十余次。坚持理论研究与国际经济合作实践相结合,对重大课题深入开展专题研究。在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著书立说,创建“国际经济合作学科理论”,先后编撰发行了《国际经济合作原理教学参考资料》、《国际经济合作概论》、《国际经济合作理论与实务》、《国际工程管理教学丛书》(共20册)、《跨进21世纪的国际经济合作》、《年会论文选编》以及一些专题文集共四十余部。特别是为加快实施中央提出的“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发展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事业,重点围绕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这一中心,对一些重大课题专题立项,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实施战略研究》、《“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实施战略研究》、《2012“走出去”战略学术论文集》等书。学会积极开展为会员单位、企业、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等部门的服务;协助会员单位策划经营战略方案,提供各项有关信息咨询服务;组织会员单位出国考察、国内调研、推动会员单位加强国际间经济合作与联络等。三十年来,学会举办的各类培训班、研讨班三十多期,培训国内外人员一千余名。包括有关WTO知识、税务改革培训班,受商务部委托举办援外优惠贷款业务培训班、非洲国家优惠贷款研讨班、发展中国家优惠贷款管理研修班,以及“走出去”业务与政策等各类培训班,为培养国内外高级复合型外经贸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商务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学员们的普遍好评。同时,学会还积极开展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为会员单位、社会各界搭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如编辑出版了《国际经济合作研究》月刊和建立了学会网站等。定期和不定期出版各类刊物、资料、论文选编、地区和国别投资贸易环境,及时传播有关国际经济合作理论政策及最新国外经济合作信息、动态,为会员单位和广大企业开阔视野、制定发展战略、改善经营管理、开拓国际市场等提供大量实用信息、最新研究成果和可供借鉴的有益经验,受到有关单位的欢迎与好评。学会在我国对外经济合作领域的影响与作用日益扩大。

独立撰写并发表论文40余篇,分别发表在《出版发行研究》、《科技与出版》、《出版参考》、《教材周刊》、《新闻出版报》、《中国图书商报》等出版业界媒体上。部分论文收录在《中国当代管理科学成果荟萃》、《2008中国数字版权保护研究报告》、《中国编辑学会十三届年会优秀文集》、《中国编辑学会第14届年会论文集》和《北京文化发展研究》中。部分英文论文,收录在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分别由SPRINGER和AussinoAcademicPublishingHouse出版。

现在哪个刊物,哪级组织的获奖论文不是假的?全是假的!不过是行政部门耍流氓手段,不交钱给他,它不予承认而已!

一、主要著作:1.《文笔精华》(三卷本,第一副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2.《文化的透视——汉字论衡》(自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3.《中华语海》(编委,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现代汉语》(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二、主要论文5.《数词表示概数的两种句式》(《汉语学习》,1987年,第2期),6.《扩展法与汉语成词的理论基础》(《逻辑与语言学习》,1987第2期;又中国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87年,第4期)7.《语境的范围及其在语法分析中的作用》(《语言学通讯》,1989年,3、4期;又收入《语境研究论文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2年)8.《评〈中国句型文化〉——兼论近年来文化语言学的论争》(《北方论丛》,1990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0年,第12期转载,201-203页),又《吉版图书评论集》,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9.《说“金、银”》(《读书》,1992,第12期),10.《中日异而趋同的汉字观》(《外国问题研究》,1993年,第3期)11.《二十世纪中国语法学著作的出版》(《中国出版》,1994年,第2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出版工作 图书评介》1994年第5期),12.《编辑加工中的语言处理技巧》(《中国出版》,1994年,第3期;收入《中国大学出版社概览》,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3.《语言拜物教及其使用的社会心理——禁忌语和隐语》(《语言散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14.《汉语的“自我次殖民地化”异说》(《外国问题研究》,1995年,第1期),18.《语义在次范畴确定中的自足价值 》(《东北师大学报》,1995年3期;收入中国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95第8期),15.《<办刊的误区>的误区》(《中国出版》,1995年,第4期),16.《惯用语在文学类图书中的使用特点》(《大学出版工作若干问题的探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7.《寻找语言文化的感觉》(《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第5期;收入《中国大学出版社概览》,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8.《红花莫拒绿叶扶——就编辑加工有关问题同张中行先生商榷》(《中国新闻出版报》,1996年10月19日,第3版),19.《安他勒语句理解的三位一体学说》(《外国问题研究》,1996年,第2期)20.《建立组稿编辑制的理论思考》(《编辑之友》,1996年,第6期;收入《编辑工作的规范与创新——中国编辑学会第3届年会论文选》,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又收入《中国编辑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1.《口语句式“W 死了”的语义、语法特点》(《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第1期)22.《完善图书评奖工作的几点思考》(《出版发行研究》,1998年,第3期),23.《跨世纪编辑人才的评价标准》(《出版研究》,1998年,第3期),24.《大船行得稳,小船亦灵活——集团化时代小社的资源配置》(《出版研究》,1998年,第4期),25.《汉字走上形声化道路的社会文化原因》(《东北师大学报》,1998年,第5期),26.《编辑加工的理论与实践》(《东北师大学报》,1998年,编辑出版学专号),27.《开辟文史互证的新途径》(《出版发行研究》,1999年,第5期),《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大学出版》,1999年,第4期),29.《学者型编辑与编辑人才》(《出版改革与精神文明建设》,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30.《说“加工”》(《论稿件的审读和加工》,书海出版社,1999年)31.《大学出版社:未来发展的难点与对策》(《中国新闻出版报》,2000年3月15日,第3版)32.《知识经济时代出版业的创新模式》(《大学出版》,2000年,第2期),33.《建立策划编辑制的理论基础》(《出版策划:理论与实践》,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4.连动式研究述评,《东北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编辑出版学专辑,2000年12月。 对美国教育的几点思考,《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3期。(第二作者)36.《汉语中存在“‘名’修饰‘形’”结构》(《汉语学习》2002年,第2期),37.《名词的比喻意义与名词、非谓形容词的界限》(《汉语学报》第3期,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38.汉语语法学产生迟缓的原因,《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出版学专号39.单音词指称与陈述转化的标记模式和类型——兼谈单音词的词汇地位,《汉语学习》2004年4期。40.也说“大”,《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编辑出版学的学与思》,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41.“都”字补议 出版工作中的知识资本与制度创新,《出版转制与编辑工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出版。21世纪高职高专系列教材《现代汉语》,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44.“第二”的词汇化意义,《中国语文》 关于“VP的3”的第三种类型,《语法研究和探索(13)》,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46.现代汉语数范畴说略,《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这本书的出版”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当代语言学》 中小学教材中的语法、语篇问题与解决方略,《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年12期。普通话培训教程,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编者)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材《现代汉语》,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大……的说略,《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2期。公理观念下的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2期(第一作者)。关于中学标点符号教学问题探讨,《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年2期(第二作者)。向心结构理论与汉语句法结构系统,《21世纪第三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语法研究的新进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爱咋咋地”的构式特点,《汉语学习》“VP+的+(VP)”结构中的“的”及其渐变性,《理论与实践——出版人的思考与探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中国编辑学会第20届年会征文

(根据民政部示范章程修改,经本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本会名称为中国编辑学会(英文译名为China Redactological Society,简称CRS)。第二条 本会由从事编辑工作、编辑研究的团体和个人自愿组成,是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第三条 本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照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和出版方针,开展编辑理论和编辑工作的研究,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本会在各项活动中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第四条 本会接受新闻出版署和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第五条 本会地址在北京市。第二章 业务范围第六条 组织编辑研究活动,制订研究工作计划,举行学术讨论会、报告会,推动国内编辑研究信息的汇集与交流。第七条 组织编写编辑学、编辑业务、编辑史及编辑管理等方面的著作并推荐出版。第八条 编辑出版编辑研究的学术性刊物。第九条 组织评论出版物的编辑质量。第十条 举办编辑人员培训班、进修班及编辑业务咨询服务活动,组织评选优秀编辑论文和编辑人才。第十一条 与国外出版编辑学会建立联系,增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信息资料交流,吸取国外有用的经验,介绍我国的研究成果。第三章 会员第十二条 本会吸收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第十三条 会员条件:甲、个人会员:凡赞成本会章程,有加入本会意愿,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吸收为个人会员;(1)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编辑人员;(2)获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当于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编辑人员,工作有显著成绩、有编辑经验和研究能力、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过有见解的论文者;(3) 非专业编辑人员在研究编辑理论、编辑业务、编辑史等工作中作出成绩者。乙、团体会员:凡国家正式批准成立的出版社和独立的不属于出版社的杂志社、高等学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全国性或省一级编辑出版专业性学术研究团体和组织,赞成本会章程,有加入本会意愿者,均可加入本会为团体会员。第十四条 入会手续:个人会员:由本人提出申请,所属单位或会员(2人)介绍,经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即可成为本会会员,并发给会员证。团体会员:凡符合条件的编辑出版单位及编辑学术研究团体,自愿申请,经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即可成为本会团体会员。第十五条 会员的权利:(1)参加本会举办的各种学术活动;(2)从事编辑工作和编辑研究成绩优秀者可获得适当的赞助、支持和奖励;(3)对本会工作有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4)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5)入会自愿,退会自由。第十六条 会员的义务:(1)遵守本会章程,执行本会决议;(2)维护本会合法权益;(3)接受并积极参加本会委托开展或组织的有关活动;(4)为本会反映情况,为会刊提供稿件;(5)按规定缴纳会费(团体会员中的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和高校学报,可根据实际情况申请免缴或少缴会费;个人会员会费的交纳办法另行规定),以资助学会开展活动。第十七条 退会和除名:(1)会员退会应书面通知本会,并交回会员证;(2)会员连续两年(或两次)不交纳会费或长期不参加本会活动,视为自动退会;(3)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会章程的行为,经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第四章 组织机构和负责人的产生、罢免第十八条 本会会员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其职权是:制定和修改章程;选举和罢免理事;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决定本会的工作方针和任务;决定终止事宜和其他重大事宜。会员代表大会须有2/3以上的会员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需经到会会员代表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会员代表大会每届四年,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换届的,需由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需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同意。但延期换届最长不超过一年。第十九条 本会理事会是本会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领导本会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理事会设会长1人,副会长若干人(含常务副会长);常务理事若干人;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若干人;顾问若干人。下设秘书处,负责处理日常工作。第二十条 理事会的职权和工作任务:(1)执行会员代表大会决议;(2)选举和罢免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和常务理事,聘请顾问;(3)筹备会员代表大会,向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情况;(4)决定会员的吸收和除名;(5)决定设立本会所属机构;(6)决定副秘书长和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7)领导本会开展学术活动:组织举办编辑学术讨论会、报告会和编辑业务交流会,邀请国内外学者作学术报告;组织有关编辑学科的著作、论文的撰写、编辑和出版;编辑出版会刊,和各地同行交流情况和研究成果,进行学习、考察;组织评论出版物的编辑质量,提供编辑咨询服务,维护编辑人员的正当权益。(8)决定其他重大事项。第二十一条 理事会需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需经到会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第二十二条 本会设立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由理事会选举产生,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理事会的职权,完成理事会的任务,对理事会负责。第二十三条 常务理事会需有2/3以上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需经到会常务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常务理事会至少半年召开一次会议,情况特殊时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第二十四条 本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好;(2)在本、团体业务领域内有较大影响;(3)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最高任职年龄不超过70周岁,秘书长为专职;(4)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5)未受过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6)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第二十五条 本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如超过最高任职年龄的,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报新闻出版署并经民政部批准同意后,方可任职。第二十六条 本会会长行使下列职权:(1)召集和主持理事会、常务理事会;(2)检查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决议落实情况;(3)代表本会签署有关重要文件。第二十七条 本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任期最长不得超过两届。因特殊情况需延长任期,须经会员代表大会2/3以上表决通过,报新闻出版署审查并经民政部批准同意后方可任职。第二十八条 本会会长为本会法定代表人。本会法定代表人不兼任其他团体的法定代表人。第二十九条 本会秘书长行使下列职权:(1)主持办事机构开展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年度工作计划;(2)协调、组织会内机构开展工作;(3)提名副秘书长和各机构主要负责人,请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决定;(4)决定各机构专职工作人员的聘用;(5)处理其他日常事务。第五章 资产管理、使用原则第三十条 经费来源:(1)会费;(2)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3)单位和个人的赞助;(4)利息和其他合法收入。第三十一条 本会按照国家规定收取会员会费。第三十二条 本会会费用于本会章程规定的业务活动,不得在会员中分配。第三十三条 本会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第三十四条 本会配备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人员。会计不得兼任出纳。会计人员必须进 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第三十五条 本会资产管理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和财政部门的监督。资产来源属于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必须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并将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第三十六条 本会换届或更换法定代表人之前必须接受新闻出版署和民政部组织的财务审计。第三十七条 本会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第三十八条 本会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参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第六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第三十九条 对本会章程的修改,需经理事会表决通过后报会员代表大会审议。第四十条 本会修改的章程,需在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后,经新闻出版署审查同意,并报民政部核准后生效。第七章 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第四十一条 本会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于分立、合并等原因需要注销的,由常务理事会提出终止动议。第四十二条 本会终止动议需经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报新闻出版署审查同意。第四十三条 本会终止前,须在新闻出版署及有关机关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第四十四条 本会向民政部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后即为终止。第四十五条 本会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新闻出版署和民政部的监督下,用于发展与本团体宗旨相关的事业。第八章 附则第四十六条 本章程经X年X月X日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第四十七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本会的理事会。第四十八条 本章程自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之日起生效。

主要著作《东亚文明系统论》(第二作者)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元代出版史》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3年8月第1版《当代报纸副刊研究》 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出版传媒研究》(第二作者)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8年7月第1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新闻出版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主要论文共发表论文150余篇,2001年以后主要论文如下:《论图书产品质量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 《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核心 呼和浩特)《人大资料·出版工作》2000年第1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0年第3期转载了“图书产品质量”的定义。《中国古代出版传播方式及其价值》 《河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核心 保定)《读书人的“情话”—评<我的藏书票之旅>》 《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第8期 (核心 北京)《论古籍扫描技术》 《电子出版》2003年第1期 (北京)《元代文明的“宝石”—评<元押>》 《博览群书》2003年第2期 (北京)《风骨的没落与审美的快乐—评<中古文学理论范畴>》 《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第2期 (核心 北京)《关于图书的标题保护》 《编辑学刊》2003年第2期(核心 上海)《<传播学研究方法>简评》 《中国出版》2003年第3期 (核心 北京)《论雕版印刷术原理发明于汉代》 《河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核心 保定)《人大资料·出版工作》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书名也“疯狂”—近年来畅销书书名一瞥》 《中国编辑》2003年第4期(北京)《编辑评价图书的八大值素》 《编辑之友》2003年第5期 (核心 太原)《论中国网络新闻出版的“文化休克”》 《电子出版》2003年第6期 (北京)《流金岁月话〈读书〉》 《中华读书报》2003年6月25日 (北京)《出版类期刊的市场化道路》 《电子出版》2003年第7期 (北京)《阅读的阅读之诠释—评<阅读史>》 《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7期 (核心 北京)《图书编辑应杜绝“色情书名”—关于“色情书名”的学术批判》 《读书时报》2003年10月15日 (石家庄)《飞天纵横—评大型艺术画册〈飞天纵横〉》 《中国书画》2004年第1期 (北京)《编辑评价图书的25把金钥匙》 《读书时报》2004年1月14日、21日(连载两期)(石家庄)《论甲骨文是商代出版物》 《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核心 保定)《名牌出版社的疏忽》 《读书时报》2004年2月25日 (石家庄)《一个总编辑视角下的报纸变脸》 《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18日 (北京)《到底谁在畅销》 《中国编辑》2004年第4期 (北京)《清刻之美—读黄裳先生<清代版刻一隅>》 《博览群书》2004年第5期 (北京)《无以言说的智慧之美—评<印度壁画>》 《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5期 (核心 北京)《审视河北省出版业》 《出版经济》2004年第5期(北京)《现代图书版本鉴定浅说》 《旧书信息报》 2004年5月31日 (石家庄)《先知者的悲哀—读密尔<论自由>》 《中国教育报》2004年6月17日(北京)《图书编辑应杜绝“色情书名”》 《多出精品 多出人才—中国编辑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李家强 蔡虹程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北京)《贴近时代话改版》 《新闻战线》2004年第8期(核心 北京)《精研覃思 敷畅厥旨》 《图书馆建设》2004年第6期(核心 哈尔滨)《谈<红楼梦>中的“劳什子”》 《读书时报》2004年12月1日 (石家庄)《相貌的历史视野》 《读书时报》2004年12月29日 (石家庄)《谁持彩练当空舞—中国书业广告语一瞥》 《编辑学刊》2005年第1期(核心 上海)《“大崩溃”的风景—评<出版大崩溃>》 《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5期 (核心 北京)《应建立我国出版业的“预警机制”》 《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12期 (核心 北京)《资本 市场 文化—改制是我国大学社发展的必由之路》 《河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核心 保定)《虚拟现实中的“监督之权”》 载入《中国舆论监督年度报告》(2003-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北京)《主体性 话语 权力——关于图书编辑的文化思考》 载入《前沿地带:把脉转型中的中国编辑出版业》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年2月第1版 (北京)《WTO背景下河北省出版业走势分析》 载入《前沿地带:把脉转型中的中国编辑出版业》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年2月第1版 (北京)《译著出版质量及其编辑责任》 载入《出版转制与编辑工作》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年4月第1版 (北京)《<编辑独语>的独语—读<编辑独语>》 载入《走向编辑灵魂的圣坛—放谈<编辑独语>》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年6月第1版 (石家庄)《“著书惟剩颂红妆”别解》 《读书时报》2005年2月23日 (石家庄)《如此“编辑”季羡林老之<留德十年>?》 《读书时报》2005年3月23日 (石家庄)《语言学的花园—读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读书时报》2005年5月4日 (石家庄)《关于书籍装帧设计的法律保护》 《读书时报》2005年8月17日 (石家庄)《关于钩弋夫人的十大谜》 《读书时报》2005年6月8日 (石家庄)《我国出版产业中“两个效益”问题之辨析》 《出版发行研究》2005年第5期(核心 北京)《陈寅恪先生的治学精神》 《读书时报》2005年11月16日 (石家庄)《出版的传播学解读——论中国出版人的文化使命》 载《第十一届国际出版学研讨会论文集》 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年11月第一版 (武汉)《“过剩”与“危机”——读〈出版大崩溃〉》 《读书时报》 2006年1月4日 (石家庄)《最难事、最美事、最韵事、最乐事——评〈中国藏书通史〉》 《图书馆建设》 2006年第1期(核心 哈尔滨)《中国出版如何摆脱“文化赤字”》 《中华读书报》 2006年8月23日 (北京)《〈晋察冀日报〉副刊初探》 《新闻与写作》 2005年12月10日出版(核心 北京)《关于毕升及其活字印刷术》 姜锡东、李华瑞主编《宋史研究论丛》 第七辑 (中韩“宋辽夏金元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6年5月第一版 (保定)《河北出版业选题特色研究》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 (保定)《论书籍装帧艺术的文化性》 《中国出版》 2006年第8期(核心 北京)《学术期刊编辑的“创新视界”》 《河北大学学报》 2006年第5期(核心 保定)《编辑得了什么“病”——论当今编辑的不良心理倾向》 《出版广角》 2006年第11期(核心 南宁)《论出版传播》 载《传播学研究:和谐与发展——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 新华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 (北京)少数民族新闻研究的结晶——评《白润生新闻研究文集》 《当代传播》 2007年第5期(核心 乌鲁木齐)论河北图书出版业与其他媒体之关系 《河北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核心 保定)电视精神家园 《中国电视》 2007年第7期(核心 北京)《辞海》的副刊定义准吗 《新闻与写作》 2007年第5期(核心 北京)当前我国图书装帧设计的九个弊端 《出版发行研究》 2007年第2期(核心 北京)繁华与寂静——网络究竟是什么以及其他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8年第三期 (北京)出版学学科属性新探 《河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核心 保定)《人大资料·出版工作》2008年第5期全文转载67、当前我国图书编辑的10种不良“心理” 《编辑人才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7年11月第一版 (南昌)华文出版走向世界的关键词及其冷思考 《出版广角》 2008年第6期(核心 南宁)《人大资料·出版业》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近年来我国编辑出版学研究综述 《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九期(核心 桂林)《人大资料·出版业》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谈谈编辑对书评的把关 《出版发行研究》 2008年第11期(核心 北京)“幸福”与“陷阱”——网络传播的深层理性 《网络传播》2008年第九期 (北京)关于“议程设置”理论的新诠释——审视中央电视台“汶川地震”报道的传播学贡献 《震撼——媒体回想》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8年6月第一版 (北京)华文出版走向世界的关键词及其冷思考 《人大资料·出版业》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核心 北京)警惕报道中的“洋腔洋调” 《中国记者》2009年第2期(核心 北京)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学术体系的确立——评白润生主编之《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 《中国传媒报告》第1期 (香港)论中国近代以来报纸副刊的文化传播 《河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核心 保定)从哲学视角审视网络价值观 《网络传播》2009年第3期 (北京)由近代乡村建设理论想到“农家书屋” 《出版营销》2009年第10期 (北京)“媒介即讯息”新解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保定)主体性 话语 权力——关于图书编辑的文化思考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北京)宋代书籍出版业发展与繁荣原因探析《出版发行研究》2010年第2期(核心 北京)论宋代图书出版的版权保护《河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核心 保定)论柔然族历史及其文明 《中华文明的历史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保定)科研项目共承担科研课题5 项,参与课题8 项,主要科研项目如下:1、“WTO背景下河北省出版业走势分析”2003年批准为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河北出版业发展战略研究”2005年批准为河北出版集团科学研究项目。3、“河北出版业选题特色研究”2005年批准为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4、“当代报纸副刊研究”2005年获得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出版基金。5、“新建学科——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编辑出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2005年批准为学校教改课题。6、“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新闻出版史研究” 200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08JA860004)7、《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书报传播史略1938-1945》获2009年度河北大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2009XSKCB014)主要学术访问:2006年12月 香港浸会大学 数码传播与社会转型:中华社会及其他地区之经验国际研讨会(提交论文:《“繁华”与“寂静”——网络究竟是什么以及其他》)获奖情况1、《论图书产品质量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2002年获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元代出版史》,2004年获河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专著类优秀成果三等奖。3、《读书人的“情话”—评<我的藏书票之旅>》,2004年获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国图书评论》杂志主办的“新世纪书评征文”三等奖。4、《当代报纸副刊研究》,2008年获河北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类三等奖。5、《出版学学科属性新探》2009年获河北大学第五届教学改革成果奖二等奖

  • 索引序列
  • 中国编辑学会年会征文
  • 中国编辑学会年会征文稿
  • 中国编辑学会年会征文大赛
  • 中国编辑学会年会征文比赛
  • 中国编辑学会第20届年会征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