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编辑学会年会学术论坛征文公示

中国编辑学会年会学术论坛征文公示

发布时间:

中国编辑学会年会学术论坛征文公示

CCF 的组织结构包括理事会、工作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CCF现任理事长李国杰,秘书长杜子德,另外有24位常务理事,108位理事。杜子德秘书长在CCF九届五次常务理事会议上向会议报告了各工作委员会的职能,会议同意了工作委员会的职责分工。CCF工作委员会设置及其职能(2010-2012)如下:一、学术工作委员会处理和学术有关的事务: 策划并编辑出版“CCF计算机科学技术年度发展报告”; “CCF中国计算机大会”征文、编辑出版; 审查并发布对学术会议和学术刊物的评价和排名; 制定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CFP(会议录)出版标准,受理和批准出版CCFP的申请; 负责学会会刊准入审查和年度评估; 负责会员学术道德问题投诉受理和处理。 二、专委工作委员会处理与专业委员会有关的事务: 负责专业委员会的管理工作,包括提出专委创建、合并、重组或撤销意见,提交理事会审议;受理和审查创建新专委的申请;审查专业委员会领导机构候选人资格,主持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 :组织对专业委员会的评估并向理事会报告评估结果; :其他与专业委员会有关的工作。 三、会员部会员发展和服务: 发展会员,完成制定的会员发展指标;推广和宣传,建立和拓展会员发展网络; 会员服务、会员关怀,听取会员意见或建议,受理会员投诉; 建立和管理会员档案; 组织会员资格审查委员会成员审查高级会员的入会资格; 更新网站中与工委、专委、会员有关的内容。 四、教育工作委员会从事与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有关的工作: 调查了解高等学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情况,就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培养方式、评价手段等写出报告,向办学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建议; 参与计算机工程教育认证。 五、企业和职业发展工作委员会了解企业的需求,设计针对企业的服务项目: 探讨制定计算机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如计算机软件工程师)的可能性,以便将来CCF为专业人士的职业资格认可和企业用人提供专业服务; 搭建会员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为会员就业提供服务。 六、对外联络部和国际或大陆以外同类学术组织建立联系,建立合作关系: 和其他境外同类学术组织建立联系,促进互利合作,拓展学会发展空间; :出访或接待来访的国外同类组织。 七、普及工作委员会策划和实施计算机普及工作: 编辑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组建计算机虚拟(网上)博物馆; 组织开展吕梁计算机普及和教育扶贫活动。 八、青年工作委员会 为青年学者的发展提供帮助,开展适合他们专业发展的活动: 协助、支持和监督YOCSEF及其各分论坛的工作和活动; 负责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初评和中评,将候选名单提交给评奖委员会; 受理和初评CCF青年科学家奖,将候选人提交给评奖委员会; 实施“CCF青年学者访问计划”项目及其他有助于青年专家发展的活动或项目。 九、计算机术语审定工作委员会负责计算机新术语的审定工作。 收集、翻译、释义、审定和推荐计算机新术语,将审定过的新术语报全国名词审定委员会。 审定过的新词的宣传和推广。 十、办公室(学会秘书处) 学会日常工作的执行机构,是学会的联络、服务和信息中心; 学会日常行政与管理工作,组织学会各种工作会议; 和理事、专委、工委、会员、业务主办单位等保持畅通联系,为工委、专委提供支撑服务; 会员发展及服务; 策划和实施学会活动; 融资和财务管理; 负责对外宣传学会品牌和形象,学术资源的整合和建设,网站更新与管理; 档案管理和年度报告编写; 出版会刊《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管理其他会刊; 其他所有和学会有关的日常工作。 十一、软件工程师工作委员会为来自企业的软件工程师提供针对性的服务,重点是在企业任职的IT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包括软件工程师,项目经理和技术主管等。 举办面向企业软件工程师需求的(线上、线下)活动; 给予达到一定技术水准和贡献的软件工程师给予认可和荣誉,扩大这类从业者的发展机会; 汇集来自一线软件工程师的智慧,创建高质量的计算技术资源库,供同业人员分享; :通过活动为CCF发展更多来自企业的专业会员。 十二、评奖委员会 学会负责评奖的机构: 起草、修订有关奖项提名、评审规则,提交理事会; 评审有关奖项、批准评奖分委员会报送结果; 向理事会提出设立新奖项的动议、计划、政策; 平衡各奖项,保证质量。

第一章 组织组织名称为“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简称“IACMR”)。IACMR为非盈利性组织。第二章 目标IACMR的目标是通过以下方式: 为从事中国管理向管研究的学者提供思想和经验交流的论坛。 增进全球范围内管理研究者的国际合作。 促进中国境内管理研究能力的发展。 促进中国管理相关研究的能力的发展。推进全球管理知识的发展,推动国际管理领域内教育和专业标准的发展。中国管理的广义定义为: 在中国大陆境内经营的中国组织 在中国大陆之外经营的中国企业 在任何与华人相关的环境下经营的跨国企业。第三章 会员凡是积极参与与中国管理有关的教学、研究或经营活动的个人和有兴趣和能力推进本协会目标实现的个人,均可以成为会员。普通会员包括两种类型,常规会员和学生会员。常规会员是指对中国管理实践或理论做出贡献、或对中国管理研究有兴趣的学者和实际企业管理人员。这类会员需缴纳全额会费。学生会员是指正在进行博士生或硕士生学习的学生和对中国管理有兴趣的学生。这类会员依照学会细则,可以少缴纳一部分会费。此外,学生会员限期5年。两种会员都享有完全的投票权,除了会费和学生会员的期限,两种会员享有全部相同的权利和义务,。IACMR会员向所有满足上述条件的个人开放,不分种族、民族、国家、性别、语言、宗教和政治信仰。IACMR不设立团体会员身份。任何符合以上标准的个人都可通过下列两种方式之一成为IACMR的会员:1.注册并参加IACMR两年一次的年会。。 每年向IACMR缴纳会费。第四章 会议IACMR将每两年举行一次年会,由2003年成立的执行委员会确定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尽管年度工作会议的举行时间和地点通常与美国管理学会年会的时间和地点一致,但仍需由执行委员会决定。第五章 管理第一节 官员 学会主席负责对IACMR的全面领导,并指导和协调按照该章程及细则所任命的其他官员和委员会的活动。主席须在年度工作会议上报告IACMR的现状和发展。主席兼任执行委员会主席,在听取其他官员的建议后,委任各常设委员会主席和因需要设立的特别委员会的主席。 学会副主席执行主席委派的任务。副主席将担任IACMR 主办的两年一次的年会的主席。因此,一名副主席将担任现任年会主席,而另一名副主席担任预备年会主席。 学会副主席暨年会主席由执行委员会选出,与现任学会副主席合作,协调两年一次的年会活动。一般而言,学会副主席暨年会主席是主办年会的几所大学中其中一所大学的成员。 学会代表代表了全体会员的利益。代表委员来自四个地区:美洲、亚太地区、欧洲和中国大陆,每地区最多一名委员。 行政秘书/出纳员执行主席委派的任务。正常情况下,秘书/出纳员是负责记录IACMR 财务事项的管理员,同时负责做IACMR所有业务会议和执行委员会会议的会议记录。他/她负责保存IACMR年会会刊的备份,并负责IACMR颁发的奖项纪录。另外,秘书/出纳员承担与办事处相关的其他所有职责。第二节 常设委员会 执行委员会由九名成员组成,包括七名选举确定的官员—主席,两名年会副主席,四名代表—和两名指定官员—学会副主席暨年会主席和行政秘书/出纳员。执行委员会在主席的指导下负责IACMR的管理。所有官员在与IACMR相关的决策上都享有投票权。正式提议将在执行委员会的年度工作会上或通过电子邮件批复,执行委员会的年度工作会议每年在学会年度工作会议举办地召开。 学术顾问委员会由至少12名来自不同地区的杰出学者组成。其成员由执行委员会指定。学术顾问委员会将在需要时就对IACMR有影响的重要事项提供建议。 年会委员会负责组织年会的召开,包括征集论文的准备工作,投稿的评审,以及会刊。在执行委员会提名和会员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由年会委员会主席任命成员。 当地组委会负责组织IACMR 发起的两年一次年会的当地运作工作。正常情况下,该委员会是由大学教职员工和/或主办机构的员工组成。本委员会的主席由执行委员会指定,将担任学会副主席暨年会主席。 会员委员会负责维护IACMR会员的电子记录,以及所有对IACMR 活动有兴趣的个人的记录。该委员会负责制定吸引和维持会员的策略。该委员会由至少三名成员组成。 交流和信息委员会负责IACMR网页的维护、时事通讯,以及其他适于传播目的的信息的维护,并进行必要的调查。该委员会由至少三名成员组成。 研究委员会负责推动从事中国管理研究的研究机构的学术成就。该委员会负责推动和帮助进行中国管理研究的学者间的学术研究,组织年会期间或年会闭期间的研究论坛。 奖项委员会负责就奖项的设置(如“年会最佳论文奖”、“最佳发表论文奖”、“职业成就奖”,等等)向执行委员会提出建议。该委员会负责制定获奖提名和甄选程序。该委员会至少由五名成员组成。 出版委员会负责IACMR学报和其他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和日常事务。委员会由学报的高级编辑和执行委员会的一名成员组成。遇重大变化如重大的新政策(如新的赞助), 政策变化(如学报刊数的变化), 或者新出版物的发行等都需要得到执行委员会的批准。 IACMR期刊编辑甄选委员会负责编辑的定期甄选和/或留任。编辑任期为四年,可由执委会批准连任一次。委员会负责评估编辑和高级编辑的表现。委员会包括执行委员会的成员和对学报进行赞助各大学的一名代表。该委员会的主席由IACMR上一任主席担任。第六章 协会官员的选举和任期自2002年起,IACMR 成员将在每个选举年度的5月/6月选出一名主席、两名副主席和四名代表委员。主席每四年选举一次,任期为四年。副主席每两年选举一位,任期为四年。新当选的副主席被指定为预备年会主席。代表委员每两年选举一次,任期为两年。为此,执行委员会将在选举年度的2月份之前建立由五名成员组成的提名和选举委员会。提名和选举委员会将利用电子邮件的方式从成员中征集提名,并进行选举。就某个特定职位而言,获得最高票数的候选人当选。在几个候选人得票相同的情况下,执行委员会将做出最后的决定。学会副主席暨年会主席的任期为两年,执行秘书/出纳员的任期是四年。后者可在执行委员会的许可下服务三个任期。任命的各委员会主席的任期为两年,可以连任一次,由执行委员会决定。会议委员会和当地组委会至多服务一个任期,为两年。指定的学术顾问委员会每个任期为六年,至多两个任期。官员的任期也可有例外,由执行委员会个别批准。常务委员会成员的任期如下: 执行委员会: 选举确定。 学术顾问委员会: 6年。 会议委员会: 2年。 当地组委会: 2年。 会员委员会: 4年。 交流和信息委员会: 4年。 研究委员会: 4年。 奖项委员会: 4年。 出版委员会: 4年。 IACMR学报编辑甄选委员会: 选举确定。第七章顺序与规则IACMR的业务会议依照罗伯特次序规则进行。第八章 本章程的修订本章程及细则可在年度工作会议三分之二会员投票同意的情况下进行修订,或通过执行委员会发起的电子邮件投票程序,在会员多数同意的情况下进行修订。

中国编辑学会第20届年会学术论坛征文

刘魁立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国民间文艺学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学科建设。他早年在俄罗斯留学研究期间,曾多次深入原苏联各地区进行民间文学考察,他搜集的故事曾在俄罗斯民间文学作品集中出版。六十年代以及八十年代至今,在中国各地多次深入农村及边远地区进行民俗学及民间文学的考察活动。1956年及1960年曾经结合我国民间文学状况,发表《谈民间文学搜集工作》和《再谈民间文学搜集工作》两篇长篇论文,全面阐述田野工作忠实记录的原则,引起民间文学工作者的一场大讨论,对民间文学的搜集和研究产生了有益的影响。1979年协助贾芝等民间文学工作者前辈,参与恢复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工作及筹备全国文代会的工作。随后担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书记处书记职务。并参与筹划中国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民歌、民间谚语)三套集成大规模搜集和编辑工作,同时担任艺术科学国家重点项目《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副主编。1982年受命协助钟敬文等民俗学前辈筹备成立中国民俗学会。1983年中国民俗学会成立,任首届秘书长,继而被选为副理事长、理事长(1999年至今)。1985年以来,担任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主编(现已出版蒙古族、藏族、纳西族、傣族、彝族、仡佬族、赫哲族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30余卷)、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民族文学分支副主编;曾主编《中国民间文化丛书》(包括《中国神话》、《中国民歌》、《中国民间信仰》、《中国民间工艺》、《中国民间年画》、《中国民间音乐》、《中国民间舞蹈》、《中国民间传说》等14种,第一、二版,1990,1995,浙江教育出版社)、主编《原始文化名著译丛》(包括《原始文化》、《人类学》、《金枝精要》、《比较神话学》、《月亮神话》、《面具的奥秘》、《图腾崇拜》、《金叶》、《西方神话学论文集》等十余种,1989—2001,上海文艺出版社)。长期以来,刘魁立先生积极参与和推进中外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学术交流,在国际学界深有影响。1994年与日本著名学者稻田浩二教授、韩国著名学者崔仁鹤教授共同筹划,成立了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并被选为学会副会长,同时担任中国分部负责人,2000年被选为会长。1995年始,多次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访问学者、外国留学生讲授《欧洲民俗学史》课程。八十年代以来,多次参加在芬兰、南斯拉夫、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在中国台北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学术论文,并多次在芬兰、南斯拉夫、俄罗斯、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的有关刊物上发表论文。 近年来,刘魁立先生主要致力于民间故事学和民间叙事传统的理论研究,著述颇丰,在学界引起极大反响。《中国蛇郎故事类型研究》(在日本大阪“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第四届年会”上的学术报告,以中、日、韩三种文字发表,1997年10月);《论中国螺女型故事的历史发展进程》(以中、日、韩三种文字发表);《论19世纪下半期俄国北方民间文学讲述人和演唱人》(以俄文撰写, 《斯拉夫学刊》2000年);《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故事类型形态结构分析》(《民族艺术》 2001:1);《〈民间叙事的生命树〉及有关学术通信》(《民俗研究》2001年:2)等,其中他从方法论意义上提出的“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活鱼儿是要在水中看的”等学术理念,不仅创立了故事研究的文本解析模型,同时建构了民间叙事传统研究的动态观照方式。 《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获全国文联“山花奖”理论著作特别奖(一等奖); 《俄罗农奴制改革时期的民间故事》,俄文,1961年,莫斯科;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合著1—3卷,198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神话新论》主编之一,1987年,上海文艺出版社; 《俄罗斯民间文学专辑》,1984年,北京,《苏联文学》; 《神话及神话学》,《民间文学论坛》,1982年; 《欧洲民间文学研究中的神话学派》,《民间文艺集刊》第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世界各国民间故事情节类型索引述评》,《民间文学论坛》创刊号,1982年; 《欧洲民间文学研究中的流传学派》,《民间文学论坛》1983年第3期; 《重要视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文学评论》1984年第6期。并收入张岱年主编《回读百年—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第5卷,大象出版社,1999年; 《文学和民间文学》,《文学评论》1985年第2期; 《和平与劳动的颂歌》,在中国文艺界纪念芬兰史诗《卡勒瓦拉》出版150周年报告会上所作的学术报告。此报告获得芬兰国家颁发的奖章和证书。中文稿发表于《民间文学论坛》1985年第2期; 《〈金枝〉论评》,《民间文学论坛》1987年第3期,此文曾获民间文学银河奖; 《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叙事文学》、《阿尔泰语语系民族叙事文学与萨满文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年; 《民族文化发展谫论》,在民族文化国际研讨会上的报告,以中、英文发表,《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 《〈福乐智慧〉的象征体系》,在《福乐智慧》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报告,《西城研究》1994年第1期; 《论民间文化的比较研究》,在1996年“东亚民俗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报告,《亚细亚民俗研究》第一集,民族出版社,1997年;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1982年在日本民间文学学术会议上所作专题报告,以日文发表,载日本《中国民话之会会刊》,1984年; 《赫哲族史诗〈伊玛堪〉》,1990年在苏联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国际学术会议上的专题报告,以俄文发表; 《中国多民族民间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在莫斯科第一届“传统文化与生存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以俄文发表,载《文化传统与生存环境》一书,莫斯科,1993年; 《额尔古纳河畔中国俄罗斯族》,在俄国赤塔国际学术会议上的专题报告,以俄文撰写,并录有摄像专题资料,载《西伯利亚和美洲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继承性和生存环境》一书,赤塔,1995年;并作为重点文章(除刊发正文外,还利用封二整版介绍该文)在俄罗斯民俗学权威杂志《古俗今存》发表,莫斯科,2001年第2期;同时被译成日文,发表于日本《民众》杂志,第42期,东京,2001年3月。 《论中国文献载录的和口头流传的笑话》,在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上的报告。以中、日、韩三种文字发表,载《韩、中、日比较说话学术大会。笑话的类型与特征》一书,汉城,1996年; 《中国蛇郎故事类型研究》,在日本大阪“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第四届年会”上的学术报告。以中、日、韩三种文字发表。1997年10月; 《历史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类型学研究》,在中国首届民间文化高级研讨班上的学术报告,载《民间文化讲演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 《论中国螺女型故事的历史发展进程》,以中、日、韩三种文字发表; 《韩、中、日说话比较研究》一书,1999年,汉城; 《论19世纪下半期俄国北方民间文学讲述人和演唱人》,以俄文撰写, 《斯拉夫学刊》,札幌,2000年。 《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故事类型形态结构分析》,《民族艺术》 2001年第1期; 《〈民间叙事的生命树〉及有关学术通信》,《民俗研究》2001年第2期 《科拉·迪·里恩齐》,恩格斯青年时代所著诗剧,译自德文,初载《新发现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后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 《序幕》,长篇小说,车尔尼雪夫斯基著,译自俄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母权制》,译自拉法格《原始文化论文集》,载《民间文艺集刊》第六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列宁年谱》第一卷、第二卷,译自俄文,三联书店,1984年; 《故事形态学》,弗·普洛普著,译自俄文,即将出版; 《世界文学史》,八卷集,俄罗斯科学院著,中译本主编,已列为出版局 “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将于2004年出版。

主要著作《东亚文明系统论》(第二作者)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元代出版史》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3年8月第1版《当代报纸副刊研究》 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出版传媒研究》(第二作者)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8年7月第1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新闻出版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主要论文共发表论文150余篇,2001年以后主要论文如下:《论图书产品质量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 《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核心 呼和浩特)《人大资料·出版工作》2000年第1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0年第3期转载了“图书产品质量”的定义。《中国古代出版传播方式及其价值》 《河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核心 保定)《读书人的“情话”—评<我的藏书票之旅>》 《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第8期 (核心 北京)《论古籍扫描技术》 《电子出版》2003年第1期 (北京)《元代文明的“宝石”—评<元押>》 《博览群书》2003年第2期 (北京)《风骨的没落与审美的快乐—评<中古文学理论范畴>》 《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第2期 (核心 北京)《关于图书的标题保护》 《编辑学刊》2003年第2期(核心 上海)《<传播学研究方法>简评》 《中国出版》2003年第3期 (核心 北京)《论雕版印刷术原理发明于汉代》 《河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核心 保定)《人大资料·出版工作》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书名也“疯狂”—近年来畅销书书名一瞥》 《中国编辑》2003年第4期(北京)《编辑评价图书的八大值素》 《编辑之友》2003年第5期 (核心 太原)《论中国网络新闻出版的“文化休克”》 《电子出版》2003年第6期 (北京)《流金岁月话〈读书〉》 《中华读书报》2003年6月25日 (北京)《出版类期刊的市场化道路》 《电子出版》2003年第7期 (北京)《阅读的阅读之诠释—评<阅读史>》 《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7期 (核心 北京)《图书编辑应杜绝“色情书名”—关于“色情书名”的学术批判》 《读书时报》2003年10月15日 (石家庄)《飞天纵横—评大型艺术画册〈飞天纵横〉》 《中国书画》2004年第1期 (北京)《编辑评价图书的25把金钥匙》 《读书时报》2004年1月14日、21日(连载两期)(石家庄)《论甲骨文是商代出版物》 《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核心 保定)《名牌出版社的疏忽》 《读书时报》2004年2月25日 (石家庄)《一个总编辑视角下的报纸变脸》 《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18日 (北京)《到底谁在畅销》 《中国编辑》2004年第4期 (北京)《清刻之美—读黄裳先生<清代版刻一隅>》 《博览群书》2004年第5期 (北京)《无以言说的智慧之美—评<印度壁画>》 《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5期 (核心 北京)《审视河北省出版业》 《出版经济》2004年第5期(北京)《现代图书版本鉴定浅说》 《旧书信息报》 2004年5月31日 (石家庄)《先知者的悲哀—读密尔<论自由>》 《中国教育报》2004年6月17日(北京)《图书编辑应杜绝“色情书名”》 《多出精品 多出人才—中国编辑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李家强 蔡虹程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北京)《贴近时代话改版》 《新闻战线》2004年第8期(核心 北京)《精研覃思 敷畅厥旨》 《图书馆建设》2004年第6期(核心 哈尔滨)《谈<红楼梦>中的“劳什子”》 《读书时报》2004年12月1日 (石家庄)《相貌的历史视野》 《读书时报》2004年12月29日 (石家庄)《谁持彩练当空舞—中国书业广告语一瞥》 《编辑学刊》2005年第1期(核心 上海)《“大崩溃”的风景—评<出版大崩溃>》 《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5期 (核心 北京)《应建立我国出版业的“预警机制”》 《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12期 (核心 北京)《资本 市场 文化—改制是我国大学社发展的必由之路》 《河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核心 保定)《虚拟现实中的“监督之权”》 载入《中国舆论监督年度报告》(2003-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北京)《主体性 话语 权力——关于图书编辑的文化思考》 载入《前沿地带:把脉转型中的中国编辑出版业》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年2月第1版 (北京)《WTO背景下河北省出版业走势分析》 载入《前沿地带:把脉转型中的中国编辑出版业》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年2月第1版 (北京)《译著出版质量及其编辑责任》 载入《出版转制与编辑工作》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年4月第1版 (北京)《<编辑独语>的独语—读<编辑独语>》 载入《走向编辑灵魂的圣坛—放谈<编辑独语>》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年6月第1版 (石家庄)《“著书惟剩颂红妆”别解》 《读书时报》2005年2月23日 (石家庄)《如此“编辑”季羡林老之<留德十年>?》 《读书时报》2005年3月23日 (石家庄)《语言学的花园—读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读书时报》2005年5月4日 (石家庄)《关于书籍装帧设计的法律保护》 《读书时报》2005年8月17日 (石家庄)《关于钩弋夫人的十大谜》 《读书时报》2005年6月8日 (石家庄)《我国出版产业中“两个效益”问题之辨析》 《出版发行研究》2005年第5期(核心 北京)《陈寅恪先生的治学精神》 《读书时报》2005年11月16日 (石家庄)《出版的传播学解读——论中国出版人的文化使命》 载《第十一届国际出版学研讨会论文集》 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年11月第一版 (武汉)《“过剩”与“危机”——读〈出版大崩溃〉》 《读书时报》 2006年1月4日 (石家庄)《最难事、最美事、最韵事、最乐事——评〈中国藏书通史〉》 《图书馆建设》 2006年第1期(核心 哈尔滨)《中国出版如何摆脱“文化赤字”》 《中华读书报》 2006年8月23日 (北京)《〈晋察冀日报〉副刊初探》 《新闻与写作》 2005年12月10日出版(核心 北京)《关于毕升及其活字印刷术》 姜锡东、李华瑞主编《宋史研究论丛》 第七辑 (中韩“宋辽夏金元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6年5月第一版 (保定)《河北出版业选题特色研究》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 (保定)《论书籍装帧艺术的文化性》 《中国出版》 2006年第8期(核心 北京)《学术期刊编辑的“创新视界”》 《河北大学学报》 2006年第5期(核心 保定)《编辑得了什么“病”——论当今编辑的不良心理倾向》 《出版广角》 2006年第11期(核心 南宁)《论出版传播》 载《传播学研究:和谐与发展——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 新华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 (北京)少数民族新闻研究的结晶——评《白润生新闻研究文集》 《当代传播》 2007年第5期(核心 乌鲁木齐)论河北图书出版业与其他媒体之关系 《河北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核心 保定)电视精神家园 《中国电视》 2007年第7期(核心 北京)《辞海》的副刊定义准吗 《新闻与写作》 2007年第5期(核心 北京)当前我国图书装帧设计的九个弊端 《出版发行研究》 2007年第2期(核心 北京)繁华与寂静——网络究竟是什么以及其他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8年第三期 (北京)出版学学科属性新探 《河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核心 保定)《人大资料·出版工作》2008年第5期全文转载67、当前我国图书编辑的10种不良“心理” 《编辑人才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7年11月第一版 (南昌)华文出版走向世界的关键词及其冷思考 《出版广角》 2008年第6期(核心 南宁)《人大资料·出版业》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近年来我国编辑出版学研究综述 《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九期(核心 桂林)《人大资料·出版业》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谈谈编辑对书评的把关 《出版发行研究》 2008年第11期(核心 北京)“幸福”与“陷阱”——网络传播的深层理性 《网络传播》2008年第九期 (北京)关于“议程设置”理论的新诠释——审视中央电视台“汶川地震”报道的传播学贡献 《震撼——媒体回想》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8年6月第一版 (北京)华文出版走向世界的关键词及其冷思考 《人大资料·出版业》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核心 北京)警惕报道中的“洋腔洋调” 《中国记者》2009年第2期(核心 北京)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学术体系的确立——评白润生主编之《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 《中国传媒报告》第1期 (香港)论中国近代以来报纸副刊的文化传播 《河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核心 保定)从哲学视角审视网络价值观 《网络传播》2009年第3期 (北京)由近代乡村建设理论想到“农家书屋” 《出版营销》2009年第10期 (北京)“媒介即讯息”新解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保定)主体性 话语 权力——关于图书编辑的文化思考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北京)宋代书籍出版业发展与繁荣原因探析《出版发行研究》2010年第2期(核心 北京)论宋代图书出版的版权保护《河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核心 保定)论柔然族历史及其文明 《中华文明的历史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保定)科研项目共承担科研课题5 项,参与课题8 项,主要科研项目如下:1、“WTO背景下河北省出版业走势分析”2003年批准为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河北出版业发展战略研究”2005年批准为河北出版集团科学研究项目。3、“河北出版业选题特色研究”2005年批准为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4、“当代报纸副刊研究”2005年获得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出版基金。5、“新建学科——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编辑出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2005年批准为学校教改课题。6、“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新闻出版史研究” 200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08JA860004)7、《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书报传播史略1938-1945》获2009年度河北大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2009XSKCB014)主要学术访问:2006年12月 香港浸会大学 数码传播与社会转型:中华社会及其他地区之经验国际研讨会(提交论文:《“繁华”与“寂静”——网络究竟是什么以及其他》)获奖情况1、《论图书产品质量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2002年获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元代出版史》,2004年获河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专著类优秀成果三等奖。3、《读书人的“情话”—评<我的藏书票之旅>》,2004年获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国图书评论》杂志主办的“新世纪书评征文”三等奖。4、《当代报纸副刊研究》,2008年获河北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类三等奖。5、《出版学学科属性新探》2009年获河北大学第五届教学改革成果奖二等奖

中国编辑学会年会征文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吉林大学语言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留学生教育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指导教师。2005年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中现代汉语方向的学术带头人;2006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申报中学科带头人;2007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申报中学科带头人。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聘为“国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被教育部和国家语委聘为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委员会语法语篇分委会委员。专业兴趣为出版学理论、出版语言学、汉语语法学和理论语言学。曾在《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世界汉语教学》《民族语文》《汉语学报》《语法研究和探索》《中国图书评论》《读书》《中国编辑研究》《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出版研究》《汉语学习》《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出版报》《逻辑与语言学习》《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东北师大学报》《北方论丛》等多种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中国编辑研究》全文转载1篇,《中国大学出版社年鉴》全文转载2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5篇。获得的学术奖励主要有:专著《文化的透视——汉字论衡》获中国语言文化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这本书的出版”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获吉林省第7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语义在次范畴确定中的自足价值》获吉林省第4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汉字走上形声化道路的社会文化原因》被美国柯尔比科学文化信息中心评为“千禧优秀科学论文”。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和中国编辑学会联合授予“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称号,中国大学出版协会评为“中国大学出版业先进工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新闻出版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郝振省,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获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出版文化、出版产业及出版理论研究和出版管理工作,先后主持中宣部、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重要科研课题。曾获“韬奋出版新人奖”,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院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中国编辑学会会长,中央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理工大学校务委员,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与传媒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传媒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参政议政智库特聘专家。

中国编辑学会年会征文稿

《中国编辑》在2002年出版了两期试刊,于2003年1月正式创刊,为双月刊。时由河北教育出版社承办,刘杲任编委会主任,王亚民任副主任兼主编,邓子平任执行主编。2006年1月1日起,《中国编辑》杂志不再由河北教育出版社承办,改为由中国编辑学会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在北京市编辑、出版,并由张增顺担任主编。2008 年,《中国编辑》拓展了办刊思路,确立了“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的办刊理念。当年4 月由《中国编辑》杂志社等单位举办的“首届中国编辑高层论坛”,以“三大”为主题,在业界和学界引起了强烈共鸣,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同年,《中国编辑》分别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截至2014年3月,《中国编辑》杂志已出版68期。

中国编辑学会(英文译名为China Redactological Society,简称CRS)成立于1992年,是一个全国性、群众性的学术团体,是为了在现有的编辑行业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编辑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努力使编辑研究工作搞得更广泛、更活跃、更深入。学会总的要求是要通过理论和业务的研究,探索编辑工作规律和科学原理,建立编辑学的理论体系,为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版事业服务。

中国编辑学会年会征文大赛

第十一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大赛评委会由中国少年作家班顾问、编委组成。主 任:雷抒雁 《中国少年作家》主编 诗人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少年作家》主编 作家 教育家孟翔勇 中国少年作家班主任 北京大学青年作家班主任 作家副主任:汤吉夫 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 《中国少年作家》副主编 作家曹 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 《中国少年作家》编委会副主任关登瀛 中国少年作家班高级班导师 《中国少年作家》副主编 作家张天芒 中国少年作家班副主任 《中国少年作家》执行主编 作家评 委:(以姓氏笔划为序)邓友梅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作家石 英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 作家白 描 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副院长 作家叶延滨 《诗刊》主编 诗人毕淑敏 文学硕士 作家张抗抗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作家束沛德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作家肖复兴 《人民文学》副主编 作家陈建功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作家陈忠实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作家苏叔阳 北京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编剧 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学委员会主任 剧作家金 波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诗人周 明 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 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 作家秦文君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儿童文学作家贾平凹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美文》主编 作家曹文轩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作家梁晓声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作家韩作荣 《人民文学》主编 诗人雷 达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 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 作家樊发稼 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作家秘书长:张天芒 (兼)副秘书长:王慧琴 中国少年作家班编辑部编辑

在叶圣陶的作品中易读性是一个显著特征。它意味着读者更有效率的感知和理解文章内容。作为一名记者,叶圣陶作中强调词语的运用。这大概是因为在他做编辑之前,曾作了10多年的教师的缘故。他认为文章是为读者而作的,同时他把文章看作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工具。当时的作者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是他们不是拥有优秀写作技巧的素养。他们的表达是不准确且意义模糊的。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够欣赏他们的文章。作者不注意实用的重要性。因此,文学作品难于被普通大众接受。叶圣陶认为一个人只有把文章写得实际且易于理解,他才能够去只写一些风雅作品。如果读者不理解文章内容,文章就毫无用处。 编辑本段文学贡献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 生活的镜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汉族人。字秉臣。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中文名: 叶圣陶 别名: 原名 叶绍钧 字秉臣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江苏苏州 出生日期: 1894年10月28日 逝世日期: 1988年2月16日 职业: 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品: 《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 目录个人简历介绍经历生平早年生活文学推广运动记者生涯政治生涯逝世公文写作文教理念文学贡献现实主义儿童文学语言与修辞外语元素文学作品作品列表童话代表作任职报纸、杂志叶圣陶的创作纪念叶圣陶叶圣陶纪念馆苏州园林叶圣陶研讨会叶圣陶杯作文大赛作品鉴赏稻草人瀑布重到角直倪焕之个人简历介绍经历生平 早年生活 文学推广运动 记者生涯 政治生涯 逝世公文写作文教理念文学贡献 现实主义 儿童文学 语言与修辞 外语元素文学作品 作品列表 童话代表作 任职报纸、杂志叶圣陶的创作纪念叶圣陶 叶圣陶纪念馆 苏州园林 叶圣陶研讨会 叶圣陶杯作文大赛作品鉴赏 稻草人 瀑布 重到角直 倪焕之展开 编辑本段个人简历介绍 1894年,叶圣陶出生于江苏苏州吴县。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员。 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开始文言小说创作。 1915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尚公学校国文教员,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后应聘到吴县角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怡琐谭》。 1919年,加入了北京大学李大钊、鲁迅支持的新潮社,开始白话文学的创作。 1921年,与茅盾(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文学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中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 1923年,进入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 九一八事变1930年,转入开明书店,主办《中学生》杂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 抗战期间,前往四川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 1946年,回到上海后,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及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 1949年,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后任全国文联委员。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连续五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进中央主席。[1]

  • 索引序列
  • 中国编辑学会年会学术论坛征文公示
  • 中国编辑学会第20届年会学术论坛征文
  • 中国编辑学会年会征文
  • 中国编辑学会年会征文稿
  • 中国编辑学会年会征文大赛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