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格式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格式

发布时间: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格式

Lulu, go to the field

1、《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建设——原苏东国家工人阶级政党执政的历史经验》(主编),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2、《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3、《村委会选举法律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矛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5、《中外司法制度比较》(与陈业宏合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6月出版;6、《农村法律服务:行动与表达》(与陈荣卓等合著),法律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7、《农村法律和社会问题探究》(主编),法律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8、《农村政策和法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9、《私营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与宋才发等合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2000年以来的主要论文:1、《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矛盾的基本理论观点及其生命力》,《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2、《〈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宪政分析〉评述》,《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3、《论新时期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与杨正喜合著),《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2期;4、《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村民自治》(与胡宗山合著),《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1期;5、《邓小平关于民族矛盾的基本理论观点》,《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4期;6、《农村社区法律服务的资源整合与体系建构》(与陈荣卓合著),《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4期;7、《村委会选举中的委托投票问题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第4期;8、《农村基层党政关系问题研究》,《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第3期;9、《地区差距的存在和扩大与民族矛盾》,《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年第1期;10、《究竟如何看待当前的村级民主——农村基层民主三人谈》(与徐勇、刘义强合著),新华社北京2009年3月31日电、《光明日报》2009年4月1日、《经济日报》2009年4月1日;11、《关于村民会议几个问题的法律探讨》(与王林合著),《江汉论坛》2005年第10期;12、《清末民初农民社团组织立法述论》(与王勤合著),《江汉论坛》2009年第8期;13、《完善村民自治法律体系:总体思路与具体构想》(与陈荣卓合著,《中州学刊》2007年第5期;14、《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路径考察与制度防范——一种法律视角下的分析与建议》(与陈荣卓合著),《中州学刊》2007年第1期;15、《农村法律服务研究:已有的进路及可能的拓展》(与陈荣卓合著),《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3期;16、《关于完善村民自治法律体系的两个基本问题》,《法商研究》2006年第2期;17、《农民工法律地位的界定及考察路径——一条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思路》(与陈荣卓合著),《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18、《村民会议与直接民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19、《农村法律服务:何去何从?——对2000年以来中国乡镇法律服务所改革的反思》(与陈荣卓合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20、《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与陈荣卓合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21、《论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矛盾的基本原则》,《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4期;22、《民族矛盾原因体系的理论建构》,《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23、《民族文化差异与民族矛盾》,《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24、《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与民族矛盾》,《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25、《村委会选举的法律渊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26、《国家权力的分享和分配与民族矛盾》,《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1期;27、《我国民间法律援助组织的兴起与变革》(与王勤合著),《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5期;2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矛盾的一般特征》,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02年第2期;29、《政治学的对象:国家、权力抑或政策》,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政治学》2000年第3期;30、《民族矛盾的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01年第10期;31、《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变型与民族矛盾》,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主义论丛》2002年第4期;32、《国家权力分享和分配中的民族关系及其处理》,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03年第8期;33、《关于村委会选举选民登记的几个法律问题——对省级村委会选举法规一个方面内容的比较与评析》,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4年第4期;34、《关于村委会成员候选人资格条件问题的争论》,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5年第8期;35、《论公民受教育权平等与不歧视》(与杨正喜合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07年第12期;36、《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路径考察与制度防范——一种法律视角下的分析与建议》(与陈荣卓合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4年第4期。

如果哥们连有哪些刊物都不清楚,估计投稿录用的可能性不大啊

期刊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能力。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格式是什么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写,但是又急着交。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就是去知网上面找你要写的那方面的硕士论文,上面有完整的文献综述(那最好,你稍稍改动即可),如果是开题报告形式,你就可以找好它上面的内容(其实跟文献综述写的内容差不多,只是格式和形式不太一样)。你按照以下的提纲自己复制粘贴内容即可(我们这学期写了一篇文献综述),也有可能每个学校的要求提纲不太一样,不过都是差不多的不用太担心,主要是内容要找准: 论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5个字,要简练准确,副标题统一为“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可分两行书写; 摘要:中文摘要字数应在300字左右,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内容要相对应; 关键词:关键词以3—5个为宜,应该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分号隔开; 正文:正文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内容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观点正确,能运用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的分析方法,并能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工具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文章主体字数为4000字以上。正文基本结构如下: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有关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外研究成果 (二)国内研究成果 (三)对研究成果的评述(这个地方就不要把引用的写出来了,我被我们老师就批了) 三、基本研究思路(最好有图,把你参考的文章所有的提纲画一个简易图即可,不单是自己的文献综述,是你参考的整篇论文的内容)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处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出,只列出作者直接阅读过、在正文中被引用过的文献资料,一律列在正文的末尾,特别在引用别人的科研成果时,应在引用处加以说明。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般不应少于五条。 希望对你有用~~

挺好的,核心期刊。

Lulu, go to the field

C95民族学 民族研究;广西民族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世界民族黑龙江民族丛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北民族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贵州民族研究;回族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青海民族研究;满族研究 Q95/98动物学/人类学 ;昆虫学报;动物学研究;动物分类学报;兽类学报;动物学杂志;应用昆虫学报;昆虫分类学报;人类学学报;四川动物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

本刊获奖情况: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全国百强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英文名: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学校编辑部现有在岗人员10人(含人文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其中编辑8人,编务2人。编辑中,具有高级职称的6人,其中,正高4人(含学校学科带头人1人)。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是由国家民委主管、中南民族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研究期刊。

主持国家社科青年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研究项目、湖北省教育厅课题和校级基金各1项参与国家社科、国家民委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在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1部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数篇刊载于CSSCI期刊,有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参加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会议多次,有2篇会议论文被EI检索,1篇被韩国核心期刊《韩国经营教育研究》发表。在教研方面,主持校级教改课题1项,参与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合著教学论著1本,并作为副主编编辑出版教材4部,发表教改论文近10篇。代表论文:周运兰,产业集群、生态位约束与民族地区企业融资,统计与决策,2011(1)CSSCI 周运兰,民族地区金融市场与民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CSSCI 被人大复印资料, 全文转载。并获2012年国家民委第二届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 周运兰,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成长性和股权融资比较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2)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CSSCI   周运兰,曾浩,我国科技进步的产权制度约束与路径选择,财经问题研究,2011(6)CSSCI

已发表的主要研究论文1、“文科研究生专业阅读的七个问题”(与黄健合作),载《高校教育管理》2014年第3期。2、“中国电视文化研究三十年浅论——基于社会学视野下的分析与解读”(与李欣欣合作),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3、“消费现代性:手机与西江苗寨的社会变迁”(与费中正合作),载《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4、“从乡村到城镇再到区域——谈费孝通的微型社会学研究方法及其反思”,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5、“电视下乡、打工经历与贵州苗族、侗族乡村妇女家庭生活变迁”(与李欣欣合作),载《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6、“电视与乡村农民的日常生活——基于湖北省石首市五马口村的调查与分析”(与黄健合作),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7、“是谁蚕食了基层政府的公信力?”,载《社会学家茶座》2009年第2期。8、“民族精神研究的人类学反思——兼议民族精神研究的方法论拓展”,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9、“文化传播视野下的雍乾、乾嘉苗民起义”,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3期。10、“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之我见”,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2期。11、“‘文明’:内涵及其变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概念的探析》,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12、“村民自治与乡村社会的基层权力结构——以湖北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为例”,载中国民族学学会编《民族学研究》第13辑,民族出版社2005年。13、“我国民族社会学内涵与方法述论”(与彭红艳合作),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6期。 14、“社会学视野下的‘脑死亡’标准及立法问题”(与陈宁英合作),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15、“少数民族山村村民自治的民间基础分析――对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八个村庄问卷调查的阐释与解读”,载《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16、“村民自治制度下少数民族乡村精英的心态与行为分析”,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17、“文化类型理论与我国的文化类型研究”,载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丛》2003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18、“村民自治与乡村基层社会权力结构――以湖北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为例”(与钟年合作),载《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19、“社会转型期的农村乡村自治与权力结构分析”,载周大鸣主编:《21世纪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3年。 20、“鄂西土家地区宗族组织的历史变迁”(与崔榕合作),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21、“南方民族地区的村民自治与宗族意识――以湖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为例”,载《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22、“注重田野调查,强调为社会进步服务――吴泽霖学术思想概说”(与钟年合作),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23、“人类学对乡村社会的研究述议”,载《南方民族研究论丛》第5辑,民族出版社2001年。24、“从新旧谱牒的比较看鄂西土家地区宗族组织的变迁”(与钟年合作),载《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25、“田野工作与民族学研究”,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26、“长阳土家族的宗族组织及其变迁”(与钟年、张彤合作)载《民族研究》1998年第5期。27、“城市民族问题:21世纪中国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与朱绍华合作),载《民族学研究》第12辑,民族出版社1998年。 28、“五十年代广西瑶区社会改革运动述论”(与陈宁英合作),载《南方民族研究论丛》第3辑,民族出版社1998年。29、“由美色、美人谈古人的审美观”(与陈宁英合作),载《历史月刊》(台湾)1998年第131期。30、“从图腾文化看楚越的对抗与交融”,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31、“城市民族问题研究应该重视的几点”,《民族学》(云南省社科院民族研究所)1997年第3期。32、“当前我国城市民族工作刍议”,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33、“宗教人类学述论”,载《南方民族研究论丛》第2辑,民族出版社1996年。34、“‘就阳而成’与‘正位乎内’――我国古代妇女观漫说”(与陈宁英合作),《文史知识》(中华书局)1996年第7 期。 35、“乡土精神与乡村建设”,载《学习》(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期。36、“宁静致远的大儒――追念先师吴泽霖”,载《学习》1995年第1期。37、“图腾、祥畜、灵物与劣类的象征――古代狗文化漫说”(与陈宁英合作),载《文史知识》1994年第11期。38、“湘南桂北地区当代瑶人家庭生活方式”,载《新亚学术集刊》(香港中文大学)1994年第12期。39、“灵禽、祥畜、卜具与戏物――古代鸡文化漫说”(与陈宁英合作),载《文史知识》(中华书局),1993年第5期。40、“湘南桂北地区瑶人宗教生活方式”,载《贵州民族研究》1993年第3期。41、“汉民族历史文化的一幅壮丽画卷”(与吴永章合作),载《民族研究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93年第4期。42、“辟邪、祈福、美色与药――古代桃文化漫说”,载《文史知识》1992年第10期。43、“吴泽霖民族研究思想述评”(与钟年合著),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44、“壮族古代社会文化的瑰宝”(与吴永章合作),载《广西民族研究》1992年第3期。45、“湘南瑶族青年劳动和消费生活方式”,载《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1期。46、“谈我国民间的观音信仰”,载《文史知识》1991年第4期。47、“从人类学观点看海南黎族来源的土著说”,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48、“社会变迁中的瑶族青年”,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49、“国内人类学研究述评”,载《社会科学动态》(湖北省社科院)1991年第7期。50、“湘桂边界瑶族传统婚俗与改革刍议”,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51、“论民族学博物馆与民族博物馆”,载《博物馆学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52、“浙江畲族传统的‘学师’活动研究”,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53、“仫佬族饮食习俗考”,载《民俗研究》1988年第3期。54、“畲族祖先崇拜问题探析”,载《民族论坛》1987年第2期。 55、“黔东南苗族‘还娘头’婚俗剖析”,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格式

如果哥们连有哪些刊物都不清楚,估计投稿录用的可能性不大啊

1、《〈尚书〉民族思想初探》,《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62-68页(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期刊);2、《新时期孟子心性论的性质和内涵研究综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19-24页;3、《新时期孟子心性论逻辑架构研究述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118-121页;4、《舜、禹、汤、武本不同——〈尚书〉“圣王”形象“被同质化”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已采用,待发;中文核心期刊);5、《经史分途的“文化层级”和“身份选择”意识——以司马迁及〈史记〉为中心》,《阴山学刊》2011年第9期(已采用,待发)。6、《过度疑古的成因综探》,《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69-72页;7、《近十年孟子诗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济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15-19页;8、《连续、递嬗与循环——〈尚书〉的历史变动观》,《东方论坛》,2010年第2期,第89-95页;9、《〈尚书〉的教育思想及其价值》,《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第2期,第84-86页及第108页;10、《〈尚书〉的历史本原论和历史主体论初探》,《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4-7页;11、《〈尚书〉的历史审美观初探》,《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7-8期,第94-97页;12、《〈尚书〉“革命”论的提出及其历史影响》,《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62-64页;13、《儒家后嗣观念对宗教意识和历史意识的影响》,《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第129-131页(CSSCI期刊);14、《〈尚书〉历史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95-99页;15、《新时期孟子心性论与其他心性学说的比较》,《昌吉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52-56页;16、《“李小龙暴猝”?》,《咬文嚼字》,2011年第1期,第19页;17、《“天子”新考》,《文化学刊》,2011年第1期,第140-145页(此文曾在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内部刊物《励学》2010年第3期第29-36页上刊发、内部交流);18、《孟子和汤因比历史思想之比较》,《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2期,第102-108页(中文核心期刊);19、《中国原始历史意识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论中国原始历史意识溯源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求索》,2009年第7期,第200-203页及第211页(中文核心期刊,CSSCI期刊);20、《言语之外的孔子形象——以〈论语·乡党篇〉为中心》,《枣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37-40页;21、《孟子思想渊源综考》,《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第65-70页;22、《索绪尔其人其事对治史治学的启示》,《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第101-103页;23、《被忽视的另一面——谈“三礼”中尊重女性和子女的思想》,《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109-112页;24、《〈尚书〉历史变动观的两重性》,《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84-87页;25、《文化定向与范式人格》,《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第10期,第21-23页;26、《〈尚书〉天人关系新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32-36页(人文社科核心期刊);27、《〈尚书〉的大一统思想》,《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47-49页;28、《“法先王”思想与周代的特殊关系》,《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2008年:29、《对孔子“生而知之”论的再辨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88-190页,约7000字;30、《孟子“心性论”文学价值的新时期研究》,《时代文学》(理论版)(中文核心),2008年5月下半月刊,第93页,约2500字;1998-2007年:31、《科普也应讲统一战线》,1998年4月5日,《中国教育报》第2版,约800字;32、《对初中语文教材的改进意见》,收入《新世纪语文改革与探索特辑》,陕西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社,2001年5月版,第856-857页,约9000字;33、《“道狭草木长”的“长”》《咬文嚼字》(学生版),2001年第1期(创刊号),第23页,约800字;34、《咬一咬高中第二册语文教材》,收入《中国教师优秀论文集成》,珠海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355-356页,约9000字;35、《高中语文第一册注释指误》,《语文知识》,2004年第10期,第34页,约1000字;36、《“弃养”与“弃世”》,《咬文嚼字》,2005年第9期,第39页,约800字;37、《毕业了,班级公物怎么办?》,《班主任之友》,2005年第10期,第29-30页,约2000字(该文入选:《影响班主任的101个经典管理案例》,朱玉忠主编,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18篇,第48-50页)。

期刊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能力。

西北民族大学前身是西北民族学院,成立于1950年8月,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2003年4月,经教育部和国家民委批准,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学校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占地3071亩,分西北新村校区和榆中校区。建校6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15万余人。现有56个民族全日制在校生26000余人。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学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预科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国际教育等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权和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博士研究生权。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拥有一支以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为中坚力量的教职工队伍。现有教职工19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正高级职称人员277人,副高级职称人员516人,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330余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4人;“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4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5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 西北民族大学是一所优势和特色比较鲜明的多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个学科门类。现有71个本科专业;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民族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畜牧学、兽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4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门类(11个授权领域):法律硕士、艺术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金融硕士。学校现设有28个教学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体育学院、文学院、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藏语言文化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医学院、口腔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舞蹈学院、预科教育学院、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学院。设有6个独立建制的科研机构: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格萨尔研究院、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伊斯兰文化研究所、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藏文典籍全文数字化研究所。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2000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甘肃省教学成果奖36项,国家民委教改项目23项。建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精品课程35门。学校有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社会学专业。有1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蒙古语言文学主干课程团队;7个省级教学团队:蒙古语言文学主干课程、藏语言文学主干课程、20世纪中国文学、精细化工、口腔内科学、西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口译课程。4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社会学、汉语言;9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会计学、历史学、阿拉伯语、口腔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金融学。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民族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民族语言文化与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甘肃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数字传媒实验教学中心、民族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电气电信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动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学校现有1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7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计算机应用技术、社会学、应用数学、法学、民族传统体育学;12个甘肃省重点建设学科: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畜牧学、兽医学、宗教学、民俗学、格萨尔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美术学。学校现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动物医学生物工程创新团队,建有10个校级创新团队。 学校建有3个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心、西北民族问题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文献研究基地、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民族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学校成为“民族信息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成为“一带一路安全问题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协同单位。建有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实验室;4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藏文信息技术实验室、生物工程与技术实验室、口腔医学实验室、电子材料实验室。同时,建有1个省级工程中心: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新型建材与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民族语言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甘肃省口腔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甘肃省高校环境友好复合材料及生物质利用重点实验室。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880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项目5项,“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3项,省部级项目506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422项。学校研发的《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到了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学校编辑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献》出版计划,实现了我国珍贵历史文献的回归与面世,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敦煌学与藏学研究的又一个里程碑。 学校出版发行《西北民族研究》(国家级核心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藏文版、蒙古文版)。其中《西北民族研究》为CSSCI来源期刊,民族类核心期刊,甘肃省一级名牌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蝉联2-3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国家级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9年被评为“中国北方优秀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藏文版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学报优秀期刊。 学校图书馆现有图书资料372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近192万册;博物馆馆藏文物2300余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117件。图书资料和馆藏文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学校坚持德育为先,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价值追求,汇聚各民族优秀文化,发挥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优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努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曾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光荣称号,三次被甘肃省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学校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被授予“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成为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与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先后同美、英、加、韩、德、俄、蒙古等国家的二十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和合作关系。学校定期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访问、交流、学习,选派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从事科学研究,聘请外国专家来校执教和开展合作,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截止目前,聘请了200多位长期外籍专家和近600多位短期外籍专家,接收培养了500多名留学生。

  • 索引序列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格式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格式是什么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