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价值追求

更新时间:2009-03-28

体育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身健体、全面育人的独特价值,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际上,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只有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和整体性,充分发挥自身功能,才能把学生培养成职业素养良好、思想道德素质优良、人文科技素质厚实、身心素质优良的高素质人才[1]。然而,高职院校有部分教师仅仅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体育教育的唯一目标,忽略了其强身健体、全面育人的整体功能,无法全面实现体育教育的育人价值。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对体育教育的实施现状和价值功能做全面分析和判断,正确回答体育教育“是什么”“为什么”等基本问题,并明确体育教育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结构构件之间的碰撞问题。因此,进行碰撞检测是桥梁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工程通过对BIM技术的利用,在Navisworks软件的辅助下实现了对不同碰撞类型的有效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对外倾拱桥进行结构设计以及施工方案的优化。其中,碰撞试验包括桥梁主体结构构件以及桥梁主体与临时构件之间的碰撞2部分。前者主要是为了检查桥梁主体结构各构件之间产生的碰撞问题,分析桥梁主体设计中存在的不合理情况;后者主要是为了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功能定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体育教育要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契合体育教育规律的纲领性文件确认了“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心理、精神与身体健康的高度统一和谐”[3]。根据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具备的功能自然也应该定位为两个方面:(1)体育教育是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基本手段;(2)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围绕这样的功能定位设计、实施体育教育,开展体育活动,对高职院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是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基本手段

身心素质主要表现在体质水平和心理品质两个方面。体质主要包括体能、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生理机能、体格和适应能力。体育教育提高学生体质水平的主要路径是通过提高学生的力量、耐力、运动速度等体能素质,增强学生内脏器官特别是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在某种意义上,学生的体质水平越高,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就越强。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因运动量不足导致体质趋弱,大学生也不例外。为此,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应该通过科学、有效的运动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提高他们适应内外环境的能力。

lncRNA在肺癌、神经系统肿瘤、消化系统肿瘤及其他肿瘤中调节自噬可以增强化疗药物敏感性、减少耐药性;在心肌细胞及脑细胞缺血再灌注中,lncRNA通过调节自噬减少细胞凋亡;lncRNA的改变影响了神经细胞的自噬过程,找到了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方法;在细菌的感染中,lncRNA调节自噬的过程可能成为根除病原体、抵抗炎症反应的重要途径。另外,不仅局限在以上疾病中,还有研究提示,lncRNA通过调节细胞自噬影响治疗药物的敏感性,如胰岛素[31]。因此,在更多领域中进一步研究lncRNA调控自噬过程仍有许多挑战。

高职院校体育的强身健体价值主要体现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健康生活、提高学生生命活力等方面。然而,有些体育教师在设计体育教学、组织体育活动时一味追求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机能的提高,而置学生的身体健康于不顾,有违体育教育的实质要求。比如:教师设计的体育活动的运动强度过高,致使部分学生无法参加学练活动,导致学生体能训练不到位;教师提供的锻炼方法缺乏针对性、科学性,致使学生锻炼不得法,身体反而受到伤害。2016年,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对15级、16级4 920名学生(男生1 059人,女生3 861人)进行体质测试,学生体质不及格率为22.43%,及格率为72.82%,良好率为4.51%,优秀率为0.24%。与该校往年的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相比,学生体质不及格率有所增加,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笔者对2016年的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个别测试项目(中长跑、肺活量、仰卧起坐、立定跳远)的良好率、优秀率过低,二者之和仅为5.28%。这表明该校学生的心肺耐力、肌肉力量、速度、肌肉耐力等主要身体素质较差,体质健康水平总体偏低。这一现象令人担忧,应该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

(二)体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强身健体实效性不强和全面育人价值提升不足的根源在于高职院校体育的价值导向、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教学出现了偏差。为了全面发挥体育教育在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等方面的作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基本策略,整体设计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体育的育人价值主要表现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审美能力等方面。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往往重视体育强身健体的功能,忽视了体育全面育人的功能,未能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其结果是体育对学生的影响缺乏力度、深度和可持续性,弱化了体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也削弱了体育激励学生求真、向善和审美的效果。比如:有些教师只关心学生运动技能和运动水平的提高,不关心学生意志品格的改善,不注重通过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致使学生在运动技术的学练中意志品质不强,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超越自我、勇于进取的精神;有些教师强调认知和方法的掌握,未能引导学生深刻思考运动技术的要领和原理,常常导致学生盲目进行体育运动练习,难以提高体育综合素养。诚然,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身体发展是体育的重要功能,但仅仅实现以上功能并不能实现体育的深层价值,只有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实现体育的本体性价值。因此,体育作为一种蕴含着独特价值的教育实践,要以完善学生人格、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旨归。

(一)体育强身健体的实效不强

心理素质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智力与非智力方面的品质,是人的心理能量的体现。学生的体质水平与心理品质具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他们在力量、运动速度、耐力、反应灵敏性等方面的欠缺,或者跑、跳跃、投掷、攀登、悬垂、支撑等运动能力不强,往往影响他们参与其他活动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表现出畏惧困难、竞争意识不强、团队意识差、意志品质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心理弱点。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必须以科学的方式方法培养和训练学生,使他们具备较强的运动能力、良好的心肺功能、健壮匀称的体格体型,进而以独特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

中国的百姓非常智慧,善于感悟自然物象之本质,并将其于生活相关联,赋予它们美好的寓意;中国画家非常睿智,善于将自然物象之本质,与人生境遇相关联,并借之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让中国画有了独特的艺术内涵。

由于在实际应用中,纤维复合材料常常会在高于室温的环境下服役,因此需要了解碳纳米管纤维和树脂间界面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界面性能.鉴于此,本工作利用微滴包埋实验方法,研究碳纳米管纤维与复合材料在室温到140°C范围内的界面性能,为实现碳纳米管纤维复合材料的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二)体育全面育人价值落实不到位

体育教育不只是有关“体质”的教育,它应该包含两个层面:一是针对体质进行的教育,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二是通过体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和心理素质。前者着眼于强身健体,后者着眼于全面育人。这两个方面不是泾渭分明、彼此隔离的,而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体育教育全面育人的目标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体育教育的成效受到了制约,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三、高职院校全面实现体育价值和功能的基本策略

体育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体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抗挫折能力。体育运动要求运动者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新的运动目标,尤其是竞赛类运动还需要参与者具有明晰的应对他人挑战的意识,以及超越他人的行动和意志。因此,体育运动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能力,能为他们走上社会之后适应接踵而来的竞争与挑战奠定心理基础。在体育运动中,参与者遭受挫折和经受失败是寻常事,但是“体育竞赛中的失败是一种良好的挫折训练,是一种心理调试过程”[4]40,也能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2)体育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体育课堂被称为“课堂小社会”,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教育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时间和空间。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时,无论是在竞争中产生身体对抗,还是在协作中实现默契配合,都有利于他们增进情感、巩固友谊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协同能力和团队精神。(3)体育能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促使他们遵守道德规范。重视规则、公平参与是体育运动的一大特色。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尤其是竞赛类运动,不仅要遵守运动规则、裁判规则,而且要做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尊重裁判,尊重其他运动员。学生在运动中养成的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和形成的文明礼仪,与社会要求社会成员遵守规范、讲究文明礼貌具有内在一致性。可以说,体育能够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树立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观念,养成拼搏进取的精神。

(一)明确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体育核心素养

明确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所需的体育核心素养及其具体内涵,既是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起点,也是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归宿。因为学生全面发展所需具备的体育核心素养不仅决定了体育课程的核心内容,而且决定了体育课程的价值导向。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应该以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为参照,并在后者的结构和内涵框架引领下建构富有学科特色的学生发展体育核心素养体系。实际上,体育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原本就存在广泛而深刻的联系。体育教育具备的健身性、教育性、文化性、竞赛性、技能性、社会性等多种属性,与教育部提倡的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有紧密的联系。比如:体育指导学生运用运动知识,形成体育认知,促进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生活习惯,就是在发展学生“健康生活”这一核心素养;体育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帮助学生养成文明礼仪习惯,就是在帮助学生积淀“人文底蕴”;体育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勇于拼搏的精神,促使他们重视团队合作、增强责任感,就是在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的核心素养。

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视域下,笔者把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定性为以指导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体育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公共基础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在此基础上,笔者从体育精神、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三个维度梳理体育教育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具体内涵如下。(1)体育精神是体育教育的灵魂支柱,是体育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包括学生关于体育的认知、信念、情感、意志、道德、品格和审美等要素。围绕体育精神,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意志顽强、超越自我、勇于进取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的体育道德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运动能力是学生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在体育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学生生活、运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运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3)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健康行为包括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控制体重、预防运动损伤、保持良好心态,以及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等。健康行为具体表现为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等。

(二)转变体育教育的价值导向

要想全面落实育人功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必须转变价值导向,要从关注学生的外部技能、运动技巧,转向关注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从关注学生体质水平是否达标转向关注学生身心的全方面发展。一句话,要实现从教师本位彻底转向学生本位。学生本位视角下的体育课程“着眼于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强调要从学生主体的身心发展需要出发来设计、实施课程”[5]。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精神品格的塑造和价值观念的引导,其核心是要落实体育教育的德性价值、理性价值和审美价值。体育教育的德性价值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勇于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规则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4]39;体育教育的理性价值主要表现为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帮助学生发展体能,提高他们的运动认知能力和技战术运用能力,并学会自我健身和健康管理;体育教育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的形体美、动作美、姿态美、心灵美,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改进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要围绕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这一目标,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而不断改进体育教学。一般来说,保障体育教育目标实现的基本阵地有两个:一个是体育课堂教学;一个是体育课外运动。教师要善于处理好两个阵地的关系,发挥好它们的作用。一方面,教师不能只关注体育课堂教学,忽视对学生课外运动的指导,否则难以保障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教师也不能只重视课外体育运动,不注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否则就会动摇体育教育的根基。为了推动这两个阵地相互融合、功能互补,教师必须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体育课程结构,创新体育教学模式,统筹课内课外,使传统的体育教育由单纯立足课内向课内外一体化转变。

总之,高职院校应当确立体育教育在质量立校战略中的应有地位,深刻认识并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具备积极的体育精神、良好的运动能力和健康的运动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泰芬.对抗与超越:功利化培养环境下的高职通识教育的反思[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4(3):21-2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2018-05-20].http://tyx.lygsf.cn/a/daxuejiaoyu/20170305/312.html.

[3]潘绍伟.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学体育[J].南京体育学院,2010(4):7-10.

[4]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张细谦,张仕宜.核心素养导向下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路径的优化[J].体育学刊,2018(2):1-5.

 
吴旭东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