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遗产保护教育

更新时间:2009-03-28

1 诞生背景与发展定位

虽然“遗产”概念在20世纪40—50年代的美国就开始流行,但美国的建成遗产保护教育却是在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的。1966年,即《威尼斯宪章》(1964年)发布后两年,美国《国家历史保护法》(National Historic Preservation Act)正式颁布,阐明了“美国的立国精神根植于其过往,因而国家的历史文化根基应作为社会生活和发展中活着的部分予以保护,以教化国民[1]”。之后,整个社会对遗产的关注,使对历史保护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进而促成了遗产保护教育的诞生与发展。

“美国的遗产保护教育是由建筑历史学家和建筑师们在20世纪60年代开创的”[2]190,最早的保护课程诞生于弗吉尼亚大学(1959)、康奈尔大学(1963)和哥伦比亚大学(1964)的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培养体系中。1968年,詹姆斯 · 马斯顿· 菲奇(James Marston Fitch)首次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今天的建筑、城市规划与遗产保护学院)开设了独立的遗产保护研究生专业,该专业于1973年被获准授予遗产保护理学硕士(M.S. in Historic Preservation)学位[2]189。在此之后,遗产保护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到今天,全美已有与遗产保护相关的10个本科专业和39个硕士专业(图1),另有4所大学设置了遗产保护方向的博士项目,数百所大学开设了遗产保护相关课程 数据为笔者据美国国家保护教育委员会网站(http://www.ncpe.us)内容统计。

1979年,哥伦比亚大学遗产保护专业的开创者詹姆斯 · 马斯顿 · 菲奇退休,受时任宾夕法尼亚大学(以下简称“宾大”)建筑系主任彼得 · 麦克利里(Peter McCleary)的邀请,来宾大协助筹办遗产保护专业[3]21。1980年,遗产保护专业正式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GSFA,the Graduate School of Fine Arts,2003年更名为设计学院)建筑系创办,彼得 ·麦克利里担任第一任专业主任(1980—1981)。专业设置伊始便确立了以建筑技术为专业教育重点,毕业生被授予遗产保护理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Science in Historic Preservation)。第二年,该专业便从建筑系独立了出来。早年,宾大遗产保护专业的课程由六门理论课和两门设计课组成,包括首创于1975年的美国建筑技术史、历史建筑的当代修复方法,新设立的美国建筑史、费城建筑史两门保护史课,以及修复、利用与扩建设计工作坊[4]29

麦克利里之后,来自宾大美国研究中心的安东尼 · 加文(Anthony Garvan)教授出任第二任专业主任(1981—1984)。1984年,时任哥伦比亚大学遗产保护专业主任的大卫 · 德朗(David De Long)教授受邀来到宾大,于1984年至1996年期间担任该专业的主任。其拓展课程、创立建筑保护实验室(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Laboratory)的举措,使宾大遗产保护专业和哥大的传承关系更加深刻,而大卫 · 德朗本人作为建筑历史学家的学术背景,也让新专业保持了和建筑学专业教育的密切联系 根据大卫 · 德朗教授回忆,宾大遗产保护专业创立伊始,每级学生只有10—12人,较当时哥伦比亚大学的专业规模小得多,教师大都来自宾大其他院系和校外。詹姆斯 · 马斯顿 · 菲奇是当时专业内唯一的全职教师,协助确定了安东尼· 嘉万为第二任专业主任,大卫 · 德朗来到宾大就是受到了嘉万的邀请。在大卫 · 德朗主持下,宾大遗产保护专业课程得到大幅扩展,并在让内 · 玛丽 · 条顿妮可(Jeanne Marie Teutonico,现为盖蒂中心副主任)的协助下创立了建筑保护实验室。专业早期的建设重点是强调其专业性,因此设立了和建筑、规划与景观的双学位项目。

  

图1 美国遗产保护硕士专业的分布(图片来源:美国历史保护教育委员会网站(http://www.ncpe.us)

1990年弗兰克 · 马泰罗(Frank G.Matero)教授加盟宾大,担任建筑保护实验室主任,并在1996—2008年担任遗产保护专业主任。作为历史材料和保护技术领域的权威,马泰罗教授为宾大遗产保护专业带来了更加强烈的技术色彩,而这至今仍是宾大遗产保护专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笔者曾就中美遗产保护教学体系的异同与弗兰克 · 马泰罗教授有过一次讨论。马泰罗教授认为,一个成功的遗产保护教育项目,其教学目标和内容在具有前瞻视野的同时,肯定也要面向在地社会需求。宾大遗产保护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根植于美国遗产保护的社会化运作、精英大众共同参与、注重遗产的社会文化价值等特征,其教学体系的发展则反映了遗产保护数十年来的变化——从静态的本体守护走向权益相关者与遗产的积极互动,从单线的历史、美学价值走向复杂动态的意义之网,从国家民族认同的教化手段走向维持环境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

可以说历任专业主任对宾夕法尼亚大学遗产保护专业的发展定位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以“时间”和“变化”为核心的教育主旨

宾夕法尼亚大学遗产保护教育以历史环境变化的管控为目标,“时间”和“变化”是教学的核心 宾夕法尼亚大学遗产保护专业主办的学刊刊名为《在时间中变化》(Change over Time),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其办学与研究的重点。。“时光在所有对象上留下印记。只有通过这些印记,我们才有可能间接地触及时间,才能将特定对象或场所与当下建立联系[5]92”。今天,宾大遗产保护专业的培养目标是:

遗产保护关注历史环境的变化。当整个社会认识到大量建筑、景观和社区的拆除带来了历史与文化价值的损失时,遗产保护便成为区域、城市和建筑设计,适应性利用,规划和管理的核心议题之一。基于对人类文化时间维度的理解,历史成为我们识别所处环境物质、心理和象征属性持续变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遗产保护硕士专业为建筑、景观、城市规划、历史学、考古、修复和管理业者提供认识、延续和改变现有环境的综合性方法[6]

可见宾大遗产保护专业不仅关注遗产本体,而且拓展了处置对象,将遗产本体及其所处环境都包括在内,不仅关注静态的遗产保存和修复,还关注适应性利用、规划与管理等城乡环境演进中与遗产环境相关的问题。

3 面向保护实践的教学体系 本节课程教学的内容参考了其网站(https://www.design.upenn.edu/historic-preservation/

1978年成立的美国国家保护教育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f Preservation Education,简称NCPE)针对遗产保护教育的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践的特殊性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1981年,NCPE发布了遗产保护研究生专业标准的草案。这一标准至今仍在不断修订,体现了遗产保护学科定义的复杂性及其跨学科的本质特征。在这一标准中,NCPE要求每个会员院校的课程体系至少要包括两门建成环境历史课程(History of Built Environment)、一门保护理论与历史课程(History and Theory of Preservation)和一门档案实录 课 程(Documentation and Recording Techniques),并鼓励设置实习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标准还给出了六个专门化方向的建议:保护设计、保护技术、保护经济学、保护法规、保护规划和遗产地管理[7]。这是美国遗产保护教育课程体系最基本的结构。后来,各校的课程体系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宾大遗产保护专业课程体系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美国国家保护教育委员会的专业标准基础上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点。据其官方网站对课程体系和教学重点的描述:“无论是对文化场所及其历史形态的鉴定与分析,对其价值与意义的判断,还是制定适当的保护干预和管理方法,都需要掌握历史、理论、文献、技术和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这些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学生们可根据建筑保护、遗产地管理、景观保护、保护规划和保护设计等不同的研究方向,选修不同课程[6]。”可以看到,宾大遗产保护课程体系紧密围绕着保护实践中的鉴定分析、价值判断和保护干预三个阶段,根据课程属性可分为历史与理论、技术、规划与管理、工作坊和论文四大类型(图2)。

不同时代和不同区域的保护实践会有差别,但无论是理论架构还是实践层面,遗产保护都是通过本体(fabric)、形式(form)和功能(function)这三个各有侧重但又相互依存的方面展开的(图3)。保护者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操作,实践着遗产保护领域长期以来遵循的各项原则,如保持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并注重创新能力。宾大保护课程也体现出对物质文化遗产这三个维度的关注,其中关注本体的主要是技术课程,如建筑病理学、保护科学、美国建筑技术和系列材料专题课等;关注形式的课程有美国建筑史、美国建筑技术等;对功能的关注贯穿在综合性课程中,如历史环境中的建筑设计、遗产地管理,以及保护工作坊等。

  

图2 宾大保护专业的五大研究方向及其课程(图片来源:张鹏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遗产保护专业宣传册》2014年版第79页图片绘制)

  

图3 物质文化遗产的三维属性(图片来源:张鹏根据Ethics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 Conservation一书2013年版第95页图绘制)

传统保护课程之外,伴随着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保护教育的课程体系也在不断进行拓展和改变。当代遗产保护理论越来越强调遗产价值和意义的主观特征,更积极地将遗产保护纳入到当代社会演进中。今天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都与包括遗产在内的建成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深刻地影响了宾大保护课程的设置。如保护理论课开始关注历史城市景观、遗产保护与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同时新开设了遗产保护与社会公平、公共政策与遗产保护的课程,等等。

Y2 的模型回归方程为:Y2=-228.229+43.9125x1+8.79167x2+3.32937x3-6.78333x12-0.389583x22-0.0132083x32+0.3125x1x2-0.0475x1x3-0.001875x2x3。

(本文得到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遗产保护专业的历任主任大卫 · 德朗教授、弗兰克 · 马泰罗教授和现任主任兰德尔 · 梅森教授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3.1 历史与理论课程

宾大遗产保护专业的历史与理论课程主要由保护理论、美国建筑史两门必修课和文化景观及其保护、遗产保护与社会公平两门选修课组成。四门课中,保护理论和美国建筑史是历史理论课的传统核心,文化景观、历史保护与社会公平课则是因应当代美国社会和保护环境的变化而开设的新课程。

保护理论课程通过讲授保护的演进历程与相关理论,让学生掌握关键的保护概念与相关知识,培养其将保护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能力。课程第一部分以遗产保护的发展为线索,讨论遗产保护的基本概念、遗产保护的欧洲源头、19世纪到20世纪的保护、美国的保护、20世纪末到今天的保护、文化景观,以及保护的经济学思考等内容;第二部分则分主题进行组织,对当代保护语境中的理论问题、价值理论和批判性遗产研究、士绅化与历史保护经济学、文化景观理论、保护与社会公平、环境保护,以及保护伦理等展开讨论。

由表8可知,定芽数3、4、2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它们与定芽数5和定芽数1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定芽数5和定芽数1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定芽数3均值最高。

美国建筑史课程是整个保护教学体系中唯一的建筑史必修课。课程以编年史的方式,从原住民建筑、殖民地建筑、早期共和国的公共空间到现代-后现代建筑,全面呈现了美国建筑四个世纪的演进,及演进背后的文化、经济、技术和环境动因。由于该专业的学生并不一定具有建筑学背景,这门课也成为培养未来的保护者在实践中对历史建筑进行价值判断和描述的关键课程——“培养学生丰富而具有深度地描述建筑之能力[6]”。

事实上,美国的遗产保护教育同样经历了从侧重本体保护走向重视其社会化运作的过程,这是与整个美国遗产保护发展的趋势一脉相承的。近年来,中国对遗产的社会文化属性越来越重视,可以预见,遗产保护教育也势必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在这方面,宾大乃至整个美国的遗产保护教育体系探索之路可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参照。

通过自制调查问卷对所选患者进行调查,调查前先对调查内容及目的进行介绍,取得患者同意,主要调查以下内容:①性别、年龄、患病状况等基本信息。②流感及流感疫苗的认知情况。③流感疫苗接种情况、态度等。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1100份,回收率为100%。

文化景观及其保护课程基于文化景观的概念、场所类型、研究范畴、保护与设计实践模式四重维度展开讨论。课程前半段关注文化景观研究,内容包括文化景观的概念与原则、文化景观的历史视角、地理学与景观生态、景观阅读的方法论,以及当代文化景观研究等;后半段则关注文化景观保护,内容包括文化景观保护的概念与方法、国家公园文化景观保护、建成景观遗产的保护、景观保护的国际视野,以及当代景观设计和艺术实践等。

58 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方法在谦比希铜矿中的应用 ………………………………………………………李 辉,马浩吉,张晋军,张东红,李占炎,杨清平

历史保护与社会公平是一门新开设的研讨课,主题是历史保护和社会公平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历史保护促进社会公平。课程密切关注美国政治的新动向,以及平等包容、尊重多样性等文化发展趋势,通过对与遗产保护相关的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设计实践、遗产组织和场所营造、公共艺术等多元话题的阅读和讨论,使学生建构起保护与社会平等、公正关系的理论模型,掌握促进社会公平的保护设计方法。

3.2技术课程

  

图4 宾大遗产保护专业技术课程体系及其课程内容(图片来源:张鹏根据课程内容绘制)

自20世纪90年代起,保护技术课程板块就成为宾大遗产保护教学最具特色的部分(图4)。在建筑保护实验室的有力支撑下,十余门保护技术类必修、选修课占到整个课程体系的50%以上。保护科学(Conservation Science)也成为专业学子们最热衷的研究方向之一。技术课程涵盖了遗产对象及其破坏的技术特征、保护的技术方法、材料保存修复技术专题这三个遗产保护实践过程的关键方面。这些课程主题存在重叠与交叉,但其切入点和侧重点各不相同,共同编织成一张完整的保护技术知识网络。

3.2.1 遗产对象及其破坏的技术特征

遗产对象特征部分包括美国建筑技术、保护科学和建筑病理学三门课程。

盐胁迫下,植物体内离子失衡,盐离子在细胞内的大量积累会对生物膜造成损害,进一步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进而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Na+是盐胁迫的主要毒害离子,高盐浓度下,Na+与K+竞争从而引起植物体内K+的亏缺[16]。因此,提高植物体内的K+/Na+比,对提高植物耐盐性至关重要。植物主要通过钾离子运输系统和离子区隔化来调节K+/Na+比。

美国建筑技术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按照技术对象的类型,分为建筑技术、结构及其意义、材料应用及特征三个小节;第二部分则围绕建筑考古学、历史结构勘察报告、木构匠艺和线脚、砖石的生产和加工,以及五金与紧固件等方面进行主题化讲授。

保护科学课程是联系遗产对象的技术特征和材料科学的重要环节。授课采取一半课时讲座、一半课时实验的方式。主题包括多孔建筑材料及其力学测试、建筑石材的岩相学和矿物学分析、石材的破损、土/灰浆与抹灰/建筑陶瓷/混凝土/金属/木材料特性、饰面等。18项实验的主题紧密结合每次授课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知识后能立刻亲自动手操作,将相关知识在实验中加以确认。

遗产保护具有显著的多学科特征,对历史建筑的病理分析和诊断同样涉及建筑、结构、材料、建筑物理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因此在建筑病理分析中运用系统的视角理解各种病理的相互影响机制非常重要。建筑病理学就是这样一门课程,该课程讲授建筑材料、结构、围护体、设备系统、建筑微气候各个系统的特性、病理及其相互影响,并自始至终强调病理分析和干预设计的系统视角。

3.2.2 保护的技术方法

事实上,在保护科学、建筑病理学和材料修复专题中已经涉及了大量的保护技术手段。保护的技术方法单元的课程主要讲授与本体修复不直接相关的工具性技术手段,主要包括遗产建档与实录、历史保护中的数字媒体两门课。

与中国遗产保护教育课程体系中理论、技术和设计三足鼎立不同,美国的课程体系中,规划和管理课程占比很大。其主要原因是两国不同的保护制度导致了人才需求的分野。“社会运作”是美国遗产保护最重要的特征。在公共机构如国家公园局之外,大量处于私有领域的非盈利民间组织,如各类保护联盟、学会与协会、遗产基金会与博物馆等,是遗产保护的主要运作者和协调者。这些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不仅限于保护技术和保护设计方面,更需要能够胜任包括制定保护策略、宣传遗产地的价值和意义、吸引与管理保护投资,以及遗产地运营和公众参与活动组织在内的各种工作内容的人才。

成都的一切地、人、事、物都那样的妙不可言、令人留恋,而故乡却是万事皆空、凄凉冷清。时空的转换,竟至于使陆游对故乡与他乡的情怀翻转乃至颠倒。当前与过后、此地与彼地这些时间、空间元素,对陆游情绪精神的影响竟然如此巨大。

历史保护中的数字媒体课程是一门实用的软件课,针对学生多样的教育背景,课程结合大量案例讲授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平面设计等软件的综合使用。

3.2.3 材料保存修复技术专题

设置于二年级的材料保存修复技术专题分为砖石、木、饰面、金属四门课,课程内容均包括特定材料的特性和修复方法。课程全部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外聘教师讲授,全程与实验密切结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砖石课程为例,课程讲授常围绕真实的保护案例展开。如2015年,课程选择了费城的伍德兰德墓地为研究对象,每个学生会选择一个雕像或者石制建筑物进行病理分析。分析过程包括:

(1)档案研究:在墓地的管理机构查阅过去墓地的买卖记录和修复记录,调查是否有建筑师,以及所用石材的种类;

(2)测绘记录:对调研对象进行详细测绘;

网内封堵:DDoS统一管理平台通过骨干网运维系统对 D 路由器发送黑洞路由,传递给省内目标子网的CR,实现去往目标 IP 地址的全部、分区域流量封堵。

(3)病理分析:要求学生参照ICOMOS石材破损图则(condition glossary)进行石材破损记录和病理分析;

(4)修复手段建议:学期中间,老师会带领学生用不同的清洗剂清洗石材表面的灰尘与植被,用石灰填补裂缝,同时了解一些新兴技术,如激光清洗、泡沫清洗等;

(5)报告及汇报:课程的最终成果是一份材料病理与修复建议报告。

与中国的遗产保护相关专业旨在培养“建筑师/规划师”或“文博工作者”的导向不同,美国的遗产保护教育更倾向面对范围更广的遗产保护实践。“在课程设置上,实践体现为专业性实践和社会性实践两个方面,前者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后者则强调与公众互动的能力,意在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不同层面的保护运动,得到相应的锻炼[8]。”宾大的遗产保护教学体系也在各方面体现出专业性和社会性实践并重的导向。

木材课程与砖石课程类似,也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通过直接观察和显微镜观察判断木材树种的能力。此外,学生会从木工工具的使用开始学习,到实际搭造一个木构桁架,再通过测定桁架的承载力了解不同节点对木构效能的影响。课程期终作业是分组研究木材漆面对白蚁、微生物的防治作用和室内温湿度对木材性能的影响。这些都是在木材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最常见的内容。

3.3 规划与管理课程

遗产建档与实录分两个学期授课。第一个学期侧重遗产的历史研究和建档,内容包括对遗产的图像化思考、基于地图的历史研究、人口普查和户籍信息的应用、保险信息等历史社会信息的应用、建筑摄影、社区调查方法和历史建筑提名报告的撰写等;第二个学期侧重遗产本体的测绘和分析,学生们分小组选择遗产对象,运用各种测绘工具对其进行实录,并展开相关研究。

宾大的遗产保护教育课程体系中,规划与管理方向包括公共政策与遗产保护、保护经济学、遗产地管理和历史环境中的当代设计等课程。

公共政策与遗产保护课程基于大量保护案例,对与遗产保护相关的国家、州和地方等不同层面的法规、政策及其对文化资源的影响进行全面研讨。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对法规、政策、税收、规划等展开学习和讨论,还有机会旁听费城历史委员会的会议,聆听知名保护组织和保护建筑师现身说法,观察和了解整个遗产保护过程的运作机制。

保护经济学课程围绕遗产保护的经济学维度展开,为学生提供与未来从事遗产保护工作相关的社区发展、保护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发展过程中公共/非盈利介入的必要性等方面的知识,并让学生了解遗产保护的经济学影响。其实用性在于让学生掌握用数据分析来说明特定保护项目经济可行性的能力,对动迁、基础设施、保存修复策略等不同保护方案的得失提供量化对比分析。

一个历史对象一旦被确认为遗产,应当如何去管理和运营它?如何在不同的需求与可能性中做出选择?遗产地管理课程即教授学生作为遗产的管理者,在不同的外部需求和环境中合理管控遗产对象的变化,课程着重强调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把握遗产工作的核心,即保存、保护、诠释和发展对象的文化价值。课程从以价值为中心的遗产管理模型出发,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理论模型应用于保护实践的途径。

“非遗”传承保护工作面广量大,政府的组织保障工作十分必要。随着我国政府大部制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政府体制的融合发展,增设专门的组织机构已经不现实。笔者建议,在原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地方政府要加大政务协调力度,建立由政府牵头,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相关部门参与的联合会议协商制度,整合力量,协调解决“非遗”传承保护中的问题,保障“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工作的顺利开展。

根据图书的各种流通借阅统计分析数据,结合读者引文数据,能迅速地为馆藏复选提供很多翔实科学的决策依据。根据计划剔除图书的数量,将最近若干年借阅量为零或借阅次数低于某个数值的图书从开架剔除,对未达到标准但借阅量较低的图书可减少复本量。在初步确定剔除目录后,再参考近3年来以本校名义发表的论文引文数据,凡被引用过的图书暂不列入剔除书目。这样可减少剔旧工作量,提高效率和质量。由于原则明确,方法得当,员工努力,我馆馆藏图书资源整合达到了预期目标,为传媒特色图书馆建设奠定了基础。

科学应对洪涝干旱灾害。重新修订了《自治区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对全自治区42座水库蓄水安全进行了专项检查。拨付防汛经费1.41亿元,取得黄河防凌和抗击春季东部地区融雪性洪灾、夏汛期嫩江流域、额尔古纳河水系洪涝灾害的全面胜利,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受灾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申请中央特大抗旱补助费3 000万元,自治区财政下达特大抗旱补助费2 000万元,兴建抗旱水源工程900多处,有效增强了旱灾抵御能力,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轻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历史环境中的当代设计是一门与建筑学理论、历史和设计密切相关的课程,探索如何通过恰当的设计提升历史环境的价值和意义,重点探讨新设计和历史环境的关系。该课程包括文脉的定义、现代主义对差异性的追求、追求和谐的地域主义、历史环境图解、设计与导则、后现代主义与古典传统、加建与新建问题、立面主义和表皮,以及工艺与材料等主题。

她讲话的大概意思是,欢迎同学们的到来,你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美丽的燕园,实属不易。你们个个朝气蓬勃,正是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期,在这里,你们可以获得无价的知识和智慧,你们崭新的人生之路将从这里开启,你们美好的未来正在向你们招手,期待你们从当下这一刻行动起来……

3.4 基于学科交叉的课程

遗产保护是具有跨学科特征的领域。伴随着遗产概念的进一步拓展,遗产保护的研究与实践更加需要多学科的协作,才能准确判断遗产价值,并找到最符合对象特征及其环境的保护方案。基于此,宾大遗产保护专业每年都会和相关交叉学科合作开课,如与法语系共同开设“巴黎与费城:19世纪的景观和文学”,与音乐系共同开设“城市与声音:声音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分布与实践”,与考古人类学系共同开设“遗址的保护与管理”。这些课程一方面使学生们认识到遗产对象是一个动态的、边界模糊的范畴,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遗产保护中如何与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员协作的技巧与方法。

3.5 工作坊与毕业论文

如果说历史与理论、技术、规划与管理三个板块的课程是针对遗产保护的不同方面展开的课堂教学,那么工作坊就是验证这些课堂知识的实际操练。宾大工作坊的选题从历史街区到建筑单体,工作内容包括基地的历史与现状调查、价值与意义陈述、SWOT分析与案例比较,以及对保护目标、保护方法、保护设计的探讨等。由于遗产保护专业学生具有多样的知识背景,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工作坊内容的前半部分,即研究部分,由团队共同完成;后半部分,即个人项目,则会呈现不同的侧重,比如有的偏重经济分析,有的偏重规划控制,有的偏重景观或建筑处理,等等。

4 宾大遗产保护教学的特色

4.1 与社会需求匹配的教学体系

2004年,兰德尔 · 梅森教授(Randall F. Mason)加入宾大遗产保护专业,并自2008年起担任专业主任。梅森教授长期从事保护理论和规划研究,倡导“以价值为核心的遗产保护”理论,使宾大保护教育更为贴近日趋多元的专业实践。

对社会需求匹配度的追求渗透在几乎所有的课程中。在2016—2017学年,参与专业授课的23位教师中有17位是来自各保护组织、实验室、事务所等可涵盖保护领域方方面面的兼任教师。在课程内容方面,从遗产建档与实录课的提名历史建筑,到历史保护与公共政策课的旁听政府保护主管部门例会,再到历史保护与社会公平课学生们自主设计促进社会公平的保护项目,处处展现着大遗产保护专业最突出的特色,建筑保护实验室是这一特色的有力支撑。宾大建筑保护实验室致力于建成环境保护的培训和研究,为从事建筑保护技术和建筑技术史研究的人员提供特定的实验条件。建筑保护实验室支持的课程主要有保护科学(表1)、材料保存修复技术专题、遗产保护中的数字媒体等。另外,对于选择保护技术方向的研究生,实验室能够提供完整的实验支持,学生还可以申请经费支持其实验开支。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凭借系列研究课题以及与宾大结构实验室、模型实验室的合作,开展了大量调查实录、材料分析和历史建筑保护干预评估工作。

 

表1 保护科学课程中的实验课

  

序号 实验课内容1 通过筛分法分析颗粒样品粒径分布2 材料颗粒床的孔隙度3 多孔材料的测试与数据统计4 矿物学基础5 鉴别石材标本种类6 建筑石材切片的岩相学观察7 固体孔隙度分析8 水蒸气穿透性能分析(2周)9 粒度分析10 塑性和液限分析11 砌体灰浆特性12 材料质量分析13 建筑陶瓷的岩相学分析14 毛细管性能分析15 建筑金属识别(微观化学测试)16 木材鉴别17 不透明度(遮盖度)测试18 颜料的制作

4.3 实践取向的教学方法

通过这样一门课程,学生可以掌握砖石材料及其修复的知识,以及面对保护对象从记录和分析入手,最终提出修复方法并付诸实践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专业性实践方面,宾大设计学院特别设置了“宾大实践基地”(PennPraxis)这一非盈利性质的应用研究实践中心,旨在联系课堂教学和设计实践与研究,遗产保护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们有机会在此实习,参与各种实践项目。暑期实践课程(Summer Praxis)是美国教育系统中一个独具特色的部分,让学生利用长达3个月的暑假接触社会,进行专业实践,为毕业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以2017年为例,宾大在暑期实践中开设了英国的遗址管理、爱尔兰建成遗产的保护规划、科罗拉多州国家公园建成遗产的保护三个课题组。暑期实践一般为期两周,与当地机构或院校紧密合作完成。2014年,宾大曾与同济大学合作开展过上海里弄保护的可行性分析[6]

5小结

以宾大遗产保护专业为代表的美国遗产保护教育,诞生于建筑与规划学科的摇篮,之后拓展到美国历史研究、人类学与考古学等学科,其发展早已超出原有的格局。在今天,遗产日益成为一个联系过去与未来,与城乡环境可持续演进、与基于社区的日常生活、与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权益密切相关的特殊对象。对遗产物质、经济、社会、文化属性的进一步深入认知,促使遗产保护的多学科特征进一步延伸,越来越多的学科与遗产保护发生了关联。与此相应,遗产保护学科也日益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领域,不再依附于建筑学、建筑历史和城市规划,“遗产保护教育培养的目标也不再仅仅是建筑美学的捍卫者[2]192”。

与欧美相比,中国的遗产保护事业社会化程度较低,管理部门、学术精英和专业人员仍在整个系统中起关键性作用。从保护模式来看,中国侧重于对遗产物质本体的“守护”,不重视遗产与人的关系、遗产价值的社会与文化属性。中国遗产保护教育的现状也与此特点相吻合,强调职业教育,以培养保护领域的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管理者和研究人员为主要目标,与本体相关的保护“技术”和“设计”是教学的核心。

(4)转变政府补贴方式,调整产业政策,推动新能源产业建设,把政策重点转到培育与扩大国内市场方面,促进光伏产业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不断增强全市经济活力和后劲。

以下基于前述课程属性分类,就宾大遗产保护专业的教学体系进一步展开讨论。

参考文献

[1]美国国家公园网[EB/OL]. [2017-08-01].https://www.nps.gov/history/local-law/nhpa1966.htm.

[2]TOMLAN M. Historic Preservation Education: Alongside Architecture in Academia [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1994(4), 187-196.

[3]FITCHJM.1909-2000:A Brief Biography[C]// FITCH J M. Selected Writings on Architecture, Preservation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New York: Norton&Company, Inc, 2006: 11-24.

[4]MCCLEARY P. Observations on M.S. Degree Programs [M]// GROAT L, ed. Post-Professional and Doctoral Educational in Architecture. Ann Arbor: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Research Laboratories,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1: 29-32.

[5]MATERO F. On Time and the Modalities of Conservation [M]// HATCHFIELD P, ed.Ethics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 Conservation.Washington, DC: American Institute for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 Artistic Works,2013: 91-110.

[6]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遗产保护专业网站[EB/OL]. [2017-08-01]. https://www.design.upenn.edu/historic-preservation/about.

[7]美国历史保护教育委员会网站[EB/OL]. [2017-08-01]. http://www.ncpe.us/standards/.

[8]江天一. 文脉:美国历史建筑保护教育的精神[M]//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学:同济城乡建筑遗产学科领域研究与教育探索.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4: 353-360.

 
张鹏,吴霜
《建筑遗产》 2018年第01期
《建筑遗产》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