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我与新课改同行——浅谈对《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理解与实践

更新时间:2009-03-28

2016年秋季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起始年级的教材名称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本次课改较之前来说更为深刻,教材修订中落实了新的要求:课程标准是唯一的、重要的依据,并非逐条对应,有拆解也有整合;法治教育大纲是对初中阶段落实法治教育的依据,比课标更广;教育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会议精神;改革的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突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水权交易对灌区的农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直接造成农民收入大减的现象。研究表明,如果排除农业技术进步、自然条件、物质投入对产出的影响,农业的产出由灌溉用水的满足程度决定。农民因灌溉用水量得不到满足而使农业减产85~143斤,以2005年稻谷的市价0.7元每斤计算,农民减少收入59.5~100.1元。[12]虽然灌溉水费被政府免除,但是农业减产导致的收入损失远超被免水费。此外,浙江省大部分地区对农民“减负”而免除水费,即使没有水权交易的发生,灌区农民的灌溉水费也可能得到减免。可见,水权交易如果设计不当,不仅无助于提升用水者的福利水平,反而会对水源地的经济和社区结构等带来负面影响。

《道德与法治》教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在教材中,以丰富和提升教材的思想性与人文性,多处行文使用思想深邃、语言凝练的古文句来表达,在相关链接、活动设计等栏目中采取多种形式有机渗透。新教材的改革,无论从备课上、课堂中、课下对教师和学生都有新的要求和帮助。

一、备课上,认真揣摩新教材

《道德与法治》的出现,要求每一位政治教师正确看待教材。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范例,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主要依据。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善于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社会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不管课程怎样改革,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这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品味教材,不仅仅是品某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还要品课程标准、品教学目标、品重难点,进而设计教学策略与手段。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材,做到依托教材,但不脱离教材;用好教材,但不死扣教材。从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或重组,活用教材,用活教材。新教材是从道德教育向法治教育的一个过渡,这体现了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针。培养公民的责任意识和永担责任的精神,无论对个人成长还是对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责任意识,初步认识到不同的场合、不同角色需要承担不同的责任,知道承担责任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初步体会到承担责任的快乐。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中感受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对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能够表现出喜爱、敬佩的情感,对不负责任的人产生讨厌、憎恶的情感。但是,受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所限,初中学生的责任意识还不够强,对如何履行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还没有全面认识,履行责任的能力还不够强,意志还不够坚定,情感还不够牢固。有的学生面对责任时有逃避推诿现象,不能积极主动承担责任;有的学生只强调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没有看到自己对他人和社会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个别学生的思想存在偏差,视负责的人为固执,不能正确看待他人的付出,甚至嘲讽为他人为社会奉献出自己一切的优秀人物。基于以上学情,教材在八年级上册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的内容,意在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每一个人,除了享受权利外还必须承担义务;除了获取之外,还需要付出,既要承担他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进而体会到承担责任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懂得承担责任的后果,最终引导学生能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自觉主动地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二、课堂中,体现教材知识的育人功能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课被应试教育严重异化,因为应对考试,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是画题、问题归类、组织答案,然后让学生背诵,于是这门课程的思想被抽空,品德被淡化,变成了简单枯燥的“画画、背背、考考”格式下的纸上谈兵,学生在这门课程上没有任何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并最终导致学生在知识与行为上的严重脱节。再加上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处于割裂状态,思想品德课程的教材中虽然穿插有法律知识,但缺乏系统性,空泛的概念和理论会让学生难以理解,无所适从,而这直接造成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成效不佳。道德与法治课,不仅仅是名字的改变,更应该是教育思想的进步,教育理念的更新。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改变以前的说教、灌输方式,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用更鲜活的教学手段,让法律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表现,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公民。

《道德与法治》在传承思想品德的基础上,十分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是伴随着“疑”的发现,分析解决,不断升华。这门课多读、多学,基本上可以理解和掌握,因此,要培养学生自觉看书的习惯。在每节课结束前,教师可以留出下节内容中一些难易适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去书本上寻找答案,促使学生主动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这样,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学会分析问题,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

三、课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可以尝试体验法进行教学。由教师展示已经创设好的相关情境,这种情境多为用现代技术表现的现实事例,让学生通过试听经历和感受情境中的内容,从体验中再进行感悟和思考。让学生在体验、感悟、和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认识。最后,教师对于学生发表的内容进行归纳,再提升到理性的层次,从而得出思想和观念性的认识。在八年级上册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一课讲授之前,可让学生在班级利用多媒体观看纪录片《辉煌中国》。看过之后,学生们感到了深深震撼的同时,也感受到祖国的巨大进步与发展。通过学生谈自己的内心感受,使他们能够正视国家发展中的问题,增强自豪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坚定发展信心。由此作为铺垫,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特别高,知道了今天的成就是由劳动实现的,未来的辉煌更需要实干创造。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时代需要每一名学生既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勇于实践,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奋发图强,真正认识并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车体结合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的特点,按模块化设计思路,将传统金属车体的车顶和两侧侧墙进行整合,整个车体分为U形车身、底架(含牵枕缓、边梁和端梁)和端墙3个主要部件(见图5),充分发挥了复合材料可设计性强、整体化程度高等优势。各大部件之间用抽钉或螺栓连接,并用密封胶密封。

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习到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做斗争。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重要能力,通过学习教育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过程,增强生存能力。正值青春期的未成年学生,容易受到多方面的侵害:溺水、触电、烧伤、交通事故;被人勒索、殴打、拐骗、性侵犯;其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等。结合《道德与法治》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是可行的、有益的,让学生知道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本领非常必要,让他们懂得遇到法律问题找谁,怎么样去寻求帮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增强权利意识,掌握维护权益的有效方法,这也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所要达成的目标之一。我们不能仅仅依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规范学生的品德素养,而应该充分发挥各个学科的优势,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品德教育与其它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的道德塑造、人格形成和习惯养成进行综合培养。

图6统计了贝塞尔高斯涡旋光束的光束抖动在不同各向异性的湍流大气中随传输距离的变化情况,其中各向异性参数设置分别为ξx=1,5,10和20.从图6中可以发现随着湍流各向异性参数的增大,贝塞尔高斯涡旋光束的抖动效应逐渐减弱,在远距离传输时,该现象更加明显.随着湍流各向异性参数的减小,贝塞尔高斯涡旋光束的抖动效应增强,当各向异性参数都为1时抖动效应最强,此时大气湍流谱退化为各向同性湍流谱.这是因为各向同性大气模拟的是近地大气湍流,各向异性大气模拟的是高空大气湍流,其高空大气湍流对涡旋光束相位强度的扰动要弱于近地大气湍流的扰动,因此导致了抖动效应随各向异性参数的增大而减弱.

总之,《道德与法治》适应了我国当前形势下的新课程改革,对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终身品质起到重要作用,也对道德与法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让我们共同携手,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吉明.课程标准2011导读与教学实施——思想品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张仁贤.高效课堂问题与诊断[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

[3]朱小蔓.《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八年级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王焱
《黑河教育》 2018年第05期
《黑河教育》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