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孩子反抗未必是坏事

更新时间:2009-03-28

反抗行为有时意味着孩子有其独立自主的想法,不受干预也不受支配,这正是孩子发展判断力的良好时机,值得父母重视。若一味要求孩子服从你,那么他的判断力自然就难以发展。

《南方都市报》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都市类报纸,以前版面很多,甚至星期四、星期五的报纸会达到100多个版面,印刷厂从下午3点即开始印刷。而近几年,印量和版面都有一定减少,设备虽然满负荷运转,但生产班次由两个班次缩减为单个班次,每日运转时间亦大大缩短,每周一至周五,从夜间11点开始印刷次日的报纸,周六日则从凌晨12点开始即可。

许多年轻的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到了三四岁就开始不听话,经常和父母顶嘴、说反话。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在三岁左右,几乎所有正常的孩子都会出现持续半年至一年的“反抗期”,这个反抗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反抗期”。

为何会产生“反抗期”

为什么孩子会有反抗期呢?

1.动作能力方面的发展。三四岁的孩子身体活动能力已经较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因此,他们渴望扩大独立活动的范围,不断尝试去独立完成新事情。但这些要求往往会受到家长的阻拦和限制,因此会产生反抗。

孩子不讨人喜欢的反抗期,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期,父母教养态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因此,父母应该做到:

 

3.儿童在许多方面发展还不成熟。三四岁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还很弱,一旦他们感到不满,就会以直截了当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吵嚷、哭闹等。他们不会像大些的孩子那样用拐弯抹角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往往被大人认为是故意作对。三四岁的孩子思维发展水平还不高,他们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因此常常显得死心眼儿。他们的时间概念还不强,哪怕你告诉他只等五分钟他也不能忍耐,凡想做的事情必须立即去做。

反抗不一定是毛病

1.用选择式的问题向孩子发问。如天气冷了,妈妈想让孩子戴顶帽子,可采用征询的口气引导孩子:“你是戴红颜色的帽子,还是戴黄颜色的帽子呢?”

2.提出的要求要合情合理,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例如,有些事是孩子必须做到的,而且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爸爸妈妈最好不要给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必须严格执行。有些事是孩子可做可不做的,而且又是孩子不愿意去做的,那就干脆不要求。孩子正玩得兴致勃勃的时候,爸爸妈妈必须尊重孩子,征求意见,给孩子留些思考的时间,或让他玩完,或许诺他做完事再玩,让他能够逐步接受。爸爸妈妈切不可先强制压服,引起孩子大哭大闹,然后又让步依顺,这样会造成孩子不服从要求的习惯。至于什么时候要求、管教孩子,应该以“不危及生命、健康和道德”为原则。当你本能地要拒绝孩子的要求,或准备降服孩子的反抗行为时,劝你“不”字缓出口。想一想孩子的要求和行为是否危及生命、健康和道德,如若不是,且放他一马。

4.不能娇惯、放纵孩子。孩子喜欢跟父母说“不”,本来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如果听之任之或百依百顺,就会形成孩子任性、骄横的性格。因此,作为父母,对那些总是用说反话来达到自己不合理要求的孩子,应该心平气和地讲道理,或者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放弃不正当的要求。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明确表示父母的态度:不合理的要求,再闹也不能满足。

父母应该怎么做

2.自我意识的发展。原先,孩子还不能区分自己的意愿和别人的意愿。现在,他们已经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是让“我”做的,哪些事情是“我”想做的。因此,他们就想顽强地表现自己的意志。但是这种表现往往与成人的规范相抵触,于是孩子就会有挫折感,从而导致反抗行为。

1)旅游缺乏“故事”,除了风景优美,再没有其他的内容,不具备人文内涵,AR的结合点不够,导致应用融合的缺失。

此外,变革的社会动荡不安和频繁战争的硝烟弥漫,使大量图书辗转流失、损坏焚毁,不得保存、整理和利用。国内经济由来已久的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以及外来资本的压榨,财政经济捉襟见肘,文化教育方面的投入没有保障,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几乎毫无盈利可言的图书馆更缺乏资金来充实图书。同时,思想文化的不断开放和近代教育救国思想的传播,使得民众对于文化的需求极大的加深,渴望读书学习,无论是对本国的经典还是西方思想文化的认知和渴求都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个人、团体的社会捐赠、慈善和救助意识逐步提高,所收藏的文献应该发挥其应有价值作用的藏书共享观念逐步兴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形势下,才使得民国时期出现了图书馆捐赠高潮。

3.相信孩子,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合理要求。父母过度保护,往往也是导致孩子说反话的原因。好奇心的驱使,强烈的自主愿望使孩子什么都想去试,什么都想去做。过度的包办代替,会使孩子失去许多学习探索的机会;而一味斥责、制止,又会发生顶牛现象。父母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满足他的好奇心。比如,他想到雨地里去玩,你就给他穿上雨衣、胶靴去玩吧;他要自己穿鞋,就让他去穿,等他穿不好时再去帮他;要洗衣服,给他一块肥皂,随他去洗自己的手帕、袜子;想扫地,让他扫,哪怕越扫越脏……充分相信孩子,在满足其合理要求、亲自实践的同时积累经验,体会成功的欢乐,这样孩子就不容易养成和父母说反话的习惯了。

1.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孩子喜欢说“不”,这是孩子建立自我和自尊的第一步,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要求有和大人一样的平等地位,对成人的指挥和安排表现出越来越大的选择性。此时的父母对孩子的行动不要轻易加以干涉,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如果孩子必须顺从你的意愿,也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要这样”或“不许那样”,而要以平等的姿态,征询孩子的意见,给孩子留出选择的余地。如“等你看完这个动画片就去洗澡,好不好?”“你是先玩积木,还是先看图书?”既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孩子又乐意听你的话,就不会轻易跟你做对了。

所以,反抗不是什么毛病。做家长的为何不能突破传统的束缚,勇于接受孩子的想法,甚至容许他反对你的做法呢?大概是因为所谓的自尊、面子问题吧!如果这时候你能够想到:孩子的反抗并非反叛,而是一种表达他自己意愿的方式,你就会放下自尊,接受孩子的想法。

对付孩子反抗的小技巧

曾有专家做过这样的研究:将两岁至五岁的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反抗性较强,另一组反抗性较弱。结果发现,反抗性较强的幼儿中,有80%长大以后独立判断能力较强;反抗性较弱的幼儿中,只有24%长大以后能够自我行事,但是独立判断事情的能力仍比较弱,常常依赖他人。因此,专家认为,反抗行为有时候意味着孩子有其独立自主的想法,不受干预也不受支配,这正是孩子发展判断力的良好时机,值得父母重视。若一味要求孩子服从你,那么他的判断力自然就难以发展。

我国高校教师能力现状与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存在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绩效问题分析,能得出部分原因:教师TPACK知识与技能不足、应用学的意识薄弱,培训积极性不高以及包括硬件设备与软件资源缺乏的外部原因[4]。本研究从TPACK质量评估问题、教师自身意愿问题以及教育研究者过度关注技术本身三个角度进行困境分析。

2.让孩子做事应提早通知。如妈妈让孩子吃饭,应在饭做好前提醒孩子:“看完这本画册,我们就吃饭。”

3.成人表面“顺其言”,而实质“反其道”。如炎热的夏天,妈妈希望孩子多喝一些水,孩子不肯喝,妈妈可说:“如果你现在不想喝就别喝,等你感到渴了再喝。我可想多喝一些水。”孩子看到妈妈喝水,很可能会跟着要水喝。

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资本论》地租理论的发展,同时也就是马克思对剩余价值实现形式分析的推进。在直接的意义上,这反映了马克思批判超越李嘉图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程度;在更深一层意义上,折射出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解的深化。具体说来,借助于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和广义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对于资本的抽象本质与具体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了新的把握。反过来,这一把握也促成了“商品”章中有关价值理论的辩证叙述的调整和深化。

4.要宽容并善于等待。逆反心理在孩子三四岁时比较严重,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出现一些不听话的现象,如果不是原则性问题,就不必抓住不放,唠叨没完,过了一段时间,他会控制自己的。

 
任开兵
《家长》 2018年第03期
《家长》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