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试论师德养成的三重维度

更新时间:2016-07-05

0 引言

师德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涯过程中具备的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应遵循和具备的行为准则与思想品质”[1]。师德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道德,是一种“更高尚、更完美的职业道德”[2],也更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3]。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也有重要论述,提出了“好老师”的四条标准,强调了师德修养对教师教书育人的引领作用,是对新时期师德修养的总体要求和价值指引,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性。因此,师德修养必须摆在学校师德建设的突出位置,作为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来抓。

1 师德养成的基本遵循

1.1 师德养成遵循教师自身职业特点

习总书记强调指出:“教师职业特性在于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4]。从小学到大学的每一个阶段,教师都会如影随形。当家长将孩子交给老师时,他们希望老师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单纯知识的“鱼”,更期盼老师在人格养成、理想追求方面“授之以渔”,期望孩子在学校经教师之手,成为对社会和他人有意义的人,这是对教师的信任与期待。为不辜负这份殷殷寄托,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而后才能浸润学生,这应是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墨家创始人墨翟曾以染色比拟育人过程:“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墨子·所染》)。儒家后期代表人物荀况言道:“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荀子· 劝学》)。由此可见,教师既是学生学识修养的表率,也是学生德性修养的示范。对于教师而言,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师德养成,才能引领学生“以全部身心来到学校,从更圆满发展的心灵和更健全的身体离开学校”[5]

(2)有轨电车驾驶人员必须要了解电车的生产企业与核心技术,能够完全掌握有轨电车的性能,进行专业的车辆知识学习,包括车辆基础知识、故障处理手册等;

1.2 师德养成遵循教育事业特殊功能

从古至今,但凡有识之士,无不重视教化对人之成长的推动作用。儒家经典《礼记》有云:“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礼记·学记》)。汉代大儒董仲舒言道:“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繁露·对策一》)。隋代王通说道:“居近识远,处今知古,惟学矣乎”(《中说》)。习总书记在视察北师大时叮嘱师生代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6],希望广大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努力做一名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而“好老师”就意味着要引导学生“不仅为社会生活做准备,被动接受社会指令,而是积极干预和参与社会生活及其发展”[7]。基于这些认识,我们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早日实现,教师不应缺位,而教师重要地位的确立,离不开师德养成的有力支撑。

根据Pgff,n及Pgff,总,分别计算设备破坏和人员伤亡后果面积。最终的后果面积取设备破坏和人员伤亡后果面积中的最大值。根据计算结果,最终人员伤亡面积为31.243 7 m2,设备破坏面积为19.742 3m2,失效后果等级为B级。

1.3 师德养成遵循社会道德规范体系

战国时代儒家代表人物孟轲对师者提出了“教者必以正”(《孟子·离娄上》)的道德规范;西汉文学家杨雄对师者精要评道:“师者,人之模范也”(《法言·学行》)。清代史学家王夫之对师者言道:“身先作范,相与悠然于富贵不淫贫贱不诎之中”(《宋论·卷三》)。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强调:“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些既是对教师师德的推崇赞赏,也是对教师师德的有力注解。习总书记在对“好老师”标准的重要论述中说道:“好老师首先应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也就是说,教师应是学生在道德修养层面心向往之的精神标杆。无论是垂髫小童还是懵懂少年,“当他们进入学校接触教师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无形中影响甚至改变学生”[11]。教师为人处世的态度、行为世范的人格都会在无意中成为学生效仿的参照。作为教师应对师德养成有深刻认知与认同,以自身学识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孜孜追求,将其内化至课堂教学、学术论坛、校园阵地、网络平台与社会实践,使师德修养如春风化雨般滋养学生的品行与德性,提升学生的修养与境界,从而成为学生价值规范的守护者、道德情操的引领者。

2 师德养成的价值内核

2.1 坚定的理想信念

从历史发展进程看,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重视师德规范的经典典籍和教育大家,并将师德优良传统视作社会文明进步之基石。《礼记·学记》有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就是常说的“师道尊严”,这也被看作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的师德标准。《孔子世家》载道:“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授业。”对此现象可用《论语》中的话加以解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也集中展现了古代中国对师者人格境界和师表风范的殷殷追求。到了宋明清时期,各种书院大量涌现,初见体系的学规教约将师德规范进行了条款化、制度化安置,并将其融入至教师言行举止中。制定这些学规教约的初衷虽是针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但也是指导教师躬身表率、琢磨修养的重要参照。为此,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有“吾日三省吾身”的反思态度,经常将自身言行思想与师德规范想对照,努力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论语·里仁》)。

2.2 高尚的道德情操

师德养成既是对教师群体职业道德的内在规定,也是对社会各行业“尊师之德”的内化吸收。每个时期规范而完备的师德体系对同时期社会各行业“尊师之德”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从职责角度看,师德养成集中体现为教书与育人并重,传道、授业、解惑并举,社会各行业“众师”职责侧重于“传艺”“授技”,者而言反映出了教师群体应具备的更高标准的综合素养:不仅要“学高”,还要“德望”。从育人角度看,教师应努力锻造具有丰富内蕴的理想人格与深厚学养,应坚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教师必须主动学习新知识、吸纳新道德,才能肩负起授业、传道、解惑之重任,才能培养出“身心统一、精神和谐的完整的人”[8]。正因师德养成具备这一特性,使得教师群体逐渐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标杆,使得广大学生及其家长“亲师向师”的氛围日益浓烈。师德养成在此氛围熏陶下得到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广泛赞誉和大力推广,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范畴和全社会道德风尚的典型示范。

2.3 宽厚的仁爱之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培育了以尊师重道为核心的师德传统。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墨、孟为代表的教育家兴办私学、开课授徒,通过传播济世思想,施展政治抱负。他们投身教育、关注民生、格物修身、著书立说,以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培育着具有中国师道传统的师德养成价值观。在其后的两千多年间,师道精神甘之若饴般滋养着历代知识分子的品行修为与社会责任,师道传统也历经代代名师大家的推崇与传承日益成为后世之人的价值共识,并在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进程中熠熠生辉。

广大教师长期以来默默付出、无私耕耘,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了大批如潘建伟团队、黄大年团队一样的优秀教师群体,在他们身上不仅体现了科研为国的强国梦,也彰显了提携后辈的师德情。但也应看到,部分教师育人意识淡薄、教风学风浮躁、教书观念不强、师德修养不够,甚至出现了“某位高校政治课教师为迎合部分学生模糊认识,在讲台上说:‘这节课是讲马克思主义理论,但首先声明我对这个理论是持异议的。’试问:他本身对这个理论持怀疑态度,又怎能将正确价值观传递给学生”[13]。虽说这些问题不占主流,但也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做到“消弭于无形”。首要一点就是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教师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广泛传播者、积极践行者,在此基础上强化师德修养,实现以德治学、以德处世、以德修身、以德施教的师德养成目标。

3 师德修养的现实进路

3.1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师德养成基础

13.1 采收标准:菌盖边缘白色生长圈(点)完全消失;菌盖表面完全呈赤红色,不再增大;菌盖表面色泽一致。

传统意义上的伦理“分为规范伦理和德性伦理”[14]。规范伦理侧重关注人的行为的各种规范的道德价值,德性伦理侧重关注美德视域下人之所以为人的品格德性。据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应的即是德性伦理,职业伦理对应的是规范伦理。从基本内涵看,师德是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的有机融合。具有优良师德修养的教师定然是既坚守规范伦理、又坚守德性伦理的师者。从二者关系看,德性伦理是规范伦理的基础,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德性伦理渗透其中并影响着教师职业伦理规范。具备德性伦理的教师大多具有教师职业伦理,因为德性伦理可以塑造良好的教师职业伦理,具有德性伦理特质的教师必然也是好教师,但反之未必,只具备职业伦理而缺乏德性伦理的教师,往往会因缺失德性修养而最终沦为没有情感的教书匠。德性伦理比职业伦理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所以,广大教师应主动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德性伦理水平,夯实师德养成坚实基础。

3.2 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师德自我修养

教师之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项“仁而爱人”的光荣事业。德师也应是仁师,没有仁爱之心的教师不可能成为好教师。孔丘有云:“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教师的仁爱是大爱,是长远之爱,而非溺爱或宠爱。仁爱之心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表现在“有教无类”的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包容每一位学生的不足与缺点,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应矢志不渝坚守教育本位,“既做经师,也做人师”[12],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投入真情实感,关注学生学习诉求,关心学生成长发展,以爱之名彰显教育之美;用品行修养演绎课堂教学、用人格魅力阐释先进理论,以德之美彰显信仰之美。

《论语·述而》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孟子·尽心上》中的“达不离道、穷不失义”、《荀子·劝学篇》中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中的“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刘安《淮南子·主术训》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经典名句,无不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性价值。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宛若一座精神宝库,蕴含着丰富的师德养成资源,为一代代后世师者尊崇与延继,为师德自我修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那样,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有理想与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积极为党和人民著书立说、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15]。所以,教师应充分汲取其中的丰富养分,大力弘扬“铁肩担道义”的担当精神与使命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升师德修养。这也是党和人民交给教师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3.3 自觉坚守师德规范,恪守道德修养底线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四个服务”(为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9]的重要论述,师德养成应以这一重要论述为价值引领。就师德养成层面而言,其“理想信念”由两方面构成: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教师首要使命在于传道授业。中国有句古语:本立而道生。要传道授业、立德树人,教师自身先要做到明道信道,继而以身载道。这里的“道”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里的“传道”是指通过对“理论”的认真学习和消化吸收,并成为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认同”与“四个自信”[10]的重要思想源泉,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道”激荡学生脑海,滋养学生心灵。二是坚定教书育人职业理想。作为教师,当立足于三尺讲台播撒思想价值与理论知识时,其实就是选择了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方式,一种有价值的生存方式,纵然“衣带渐宽”也毫无悔意;当教师如阳春三月般温润学生灵魂时,如甘霖玉露般氤氲学生信仰时,便会得到精神世界的丰盈与人生价值的映照。

新媒体时代,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在网络上甚嚣尘上、鱼龙混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作为教师,必须擦亮眼睛、调整心态、尽师之职、恪守底线,尤其是面对各种诱惑和抉择时坚守道德底线,日求学问之精深、修为之精进,“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16]。这样才会将师德规范的外在强制自觉转化为教师内在的道德准则,从被动遵循自觉转化为主动践行,才能不轻易被不良风气迷失心志、背离师德规范,这也是师德养成必备的“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气度与情怀。

通过理论推导、软件仿真及实验分析,研究了泄漏对于液压系统流量、速度的影响;推导出了泄漏对于速度的影响表达式,为今后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参考;基于AMESim建立了调速阀进油节流调速回路仿真模型,仿真研究了外加负载对液压缸泄漏以及泄漏量对活塞速度的影响,得出了负载-流量、负载-速度、流量-速度曲线。

4 结语

师德养成是一项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如果说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成为人格健全、德行高尚的时代新人,那师德养成的目标指向就应是引领教师在享受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过程中自觉成为先进思想、高尚道德的信仰者、遵循者与践行者。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师德养成建设,使教师矢志成为师志坚、师品高、师风正、师学勤、师业精的优秀群体,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时代使命与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 邓演平.师德新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10-13.

[2] 闫长生,汤洪庆.大学师德内涵新探[J].学术交流,1998(2):133-135.

[3] 武蕴成,霍春,窦桂丹.师德浅谈[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100-104.

[4] 习近平.老师责任心有多大 人生舞台就有多大[EB/OL].(2014-09-09)[2014-09-1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09/c_1112413723_2.htm.

[5] 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45.

[6]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4-09-10)[2014-09-22].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9-10/6575002.shtml.

[7] 王策三.教育主体哲学刍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版),1994(4):80-87.

[8] 冯秀军.现代学校德育环境的生态建构[J].教育研究,2013(5):104-111.

[9]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9)[2016-12-10].http://cpc.people.com.cn/shipin/n1/2016/1209/c243247-28938971.html.

[10]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6-07-01)[2016-07-05].http://news.china.com.cn/2016-07/01/content_38789860.htm.

[11] 张森年.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德养成——习近平的师德思想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1):12-18.

[12] 侠客岛.关于教育,这是习近平的最新思考[N].光明日报,2017-01-03(1).

[13] 张国祚.关于理论创新的几点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2):144-147.

[14] 聂文军.试论西方伦理学中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关系演变及其意义[J].伦理学研究,2014(2):41-45.

[15]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8)[2016-05-20].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5-19/7875385.shtml.

[16] 陈波.陶行知教育文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18.

胡华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