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93

筱晓鱼T3Y
首页 > 论文问答 > 以往中国的音乐教育工作基本都是以乐曲解说为核心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许小丹丹丹

已采纳
请分享:  音乐是人类灵魂的避难所  音乐是什么?  在整个地球上,在近代历史中,人类社会虽然存在着不同的形态,但经过学者进行共时性和历时性的调查研究之后,发现不同地区人类社会成长的过程大多有着共同的规律与经历。尤其是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具有更多的共同性。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对于不同社会形态,特别是一些处于人类早期阶段的社会有更强烈的兴趣,投入更多精力进行考察、探索,他们正是企图通过实地考察所获取的资料,运用比较和对照的方法,来追寻许多地区许多民族已经遗忘了的古老的过去。  1949年以前的中国,不同民族的多种社会形态展示了一幅幅社会发展的历史图卷。例如:大小凉山彝族处于奴隶制社会,西藏藏族处于农奴制社会,云南傣族处于封建制社会,云南西盟佤族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野蛮阶段①。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学家、社会学家已对中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语言、民俗等做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工作,获取了极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及研究成果。我国音乐家也对曾处于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  笔者由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参加全国人民慰问解放军代表团,曾在云南边境临沧地区工作过一段时间,对边境少数民族的生活、民俗与民间艺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云南佤族、傣族、哈尼族、景颇族等诸多民族的音乐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38·民族艺术研究○曾先后多次赴云南采风。佤族音乐是笔者考察的重点之一,曾在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数次前往佤族聚居的中心地区西盟县考察佤族人民的传统音乐文化,笔者的工作目的就是企图回溯、追寻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历史阶段的佤族的民俗与音乐,以及二者的关系。  一、关于民俗民俗,即民间习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特色的传承性事象。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民俗作为人类社会的文化事象,在社会生活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它并非只是局限于传承上的口头文学方面,而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都普遍地存在着。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民俗研究的范围已逐步扩展到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全部领域中。  民俗的产生与延续,总是和人类生活多方面的条件相关联。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民俗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产生于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经济之上,同时它又受到当时当地政治统治力量的强大影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民俗对于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与选择性,人们不仅从自然界取得必需的生活资料,并且与自然发生精神上的联系;宗教之于民俗而言,无论原始宗教还是现代宗教,都曾对民俗产生深远的影响,许多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民俗事象皆与宗教信仰的传统有关,有些就是从古老的宗教仪式演变而来。此外,对民俗的研究不可忽视语言的重要位置,因为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民俗传承的工具,何况巫术活动中的咒语还有着特殊的意义与目的。  民俗的类别大致可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文艺民俗等4类。  1·物质民俗,包括居住、服饰、建筑、生产、商业等民俗。  2·社会民俗,包括人生礼仪、岁时节日、社会组织、家族血亲等民俗。  3·精神民俗,包括原始信仰、宗教、巫术、禁忌等民俗。  4·文艺民俗,包括口承语言、音乐舞蹈、民间工艺、游艺竞技等民俗。  音乐,由于其特殊的表现力与功能性,它常与民俗有着密切联系,但在不同民族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情况会有较大区别。在我国少数民族特别是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中,无论是在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文艺民俗等领域里,都可看到音乐在民俗中是十分活跃的因素。本文主要涉及的云南省西盟县的佤族,其民俗与音乐所表现出的这一特点更为突出。  二、有关西盟佤族的历史 文化背景材料 佤族是生活在我国西南部边境地区的古老和原始的民族之一。我国佤族人口约为396, 610人(2000年统计),分布于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等县,有少数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  西盟县和沧源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两县佤族居民占佤族总人口的60%左右。佤族分布地区约在东经99度~100度,北纬22度~24度,地处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的南段,与缅甸北部的佤邦隔界相邻。此地区海拔平均在2000米以上,重峦叠嶂,地势险峻,俗称阿佤山区。  过去的山区仅有羊肠小径,山道崎岖难行,交通十分不便。20世纪50年代以来,方逐步在区、县之间修筑公路,因此佤族地区,特别是阿佤山中心地区,长期与外界处于隔绝或半隔绝的状态。  由于历史原因及外部环境条件之影响,佤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各地的社会形态大致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1·阿佤山中心地区。包括西盟县全境·39·音 乐○及沧源、孟连、澜沧县的部分地区。社会形态还处于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亦即原始社会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  生产资料所有制已经确立,但社会经济尚保留着原始公社的残余。在此地区居住的佤族人民约占佤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  2·阿佤山边缘地区。包括沧源县的大部及耿马、双江、澜沧、孟连县的局部地区。社会经济具有封建领主经济之特征。  此地区居住的佤族约占佤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左右。  3·民族杂居地区。包括临沧地区的镇康、永德、凤庆,和思茅地区的景东一带。  佤族主要与当地汉族杂居,社会经济已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这些地区的佤族人数较少,仅约占佤族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  笔者的考察工作以处于阿佤山中心地区的西盟县为重点,兼及孟连县、澜沧县的部分佤族地区,企图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初期已经在民俗中消失的以及当时尚存留的佤族传统音乐的调查、研究,以探索20世纪50年代以前尚处于原始社会野蛮时代的佤族的音乐文化,及其与民俗的关系。  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盟佤族地区的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水平很低,大部分地区均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  在政治体制方面,西盟佤族过去主要实行窝朗(头人)制,仅有个别地区实行封建土司制或保甲制。整个西盟地区处于以村寨为基本单位的分散状态。村寨是一个地域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单位,具有原始农村公社的性质和组织形式。每个村寨可包括一个或几个家族,和不同姓氏的个别家庭,由世袭的窝朗(头人)、达扩(由村社成员民主选举产生的头人)、魔巴(巫师)①等人共同管理村寨的宗教、政治等事务。在村寨之上有部落组织,部落内部有由历史关系形成的某种传统性的联系,但部落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散,同一部落的各村寨相互独立,没有明确的从属关系。  发生事件时,村寨之间可有临时性的联盟,但事件过去,联盟即告结束。  全西盟县过去有马散、永广、翁戛科三个大部落和岳宋等若干个较小的部落。  以马散部落为例,它包括马散、莫窝、班哲、中课、莫斯美、班箐、阿莫等十多个村寨。[1](P32)在西盟地区,生产资料私有制虽已确定,但还保留着原始农村公社的残余。每个村寨的可耕地约有百分之十到二十是村社所有,其余大部分耕地及生产工具、房舍、牲畜、武器、生活用具等已属个体家庭及个人私有。村社成员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俞伯牙的人琴弹得特别好。有一天,他弹琴的时候来了一个叫钟子期的樵夫,此人一听琴声就张口说出了音乐所表达的东西。伯牙很惊讶,因为不管他弹什么,钟子期总能听出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于是两个人成了好朋友。  但是不久之后,钟子期去世了,伯牙伤心至极,把琴摔了,发誓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自己的琴声不会有人理解了,留着琴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个故事成为了千古佳话,后来演变成了高山流水这个成语,产生了“知音”这样日常生活当中经常遇到的词语,还派生出来“对牛弹琴”等种种说法。  两千年过去了,人类文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很多人听不懂音乐这件事却一点没有变化。为什么音乐这么难懂呢?  音乐何需懂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这个调查是我的研究生在北京六所国家重点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做的对比。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如果你不喜欢严肃音乐,原因是什么?”我们发现在各种各样原因当中,“听不懂”、“不知道表现的是什么”占了最大比例。很多人之所以不去听严肃音乐、高雅音乐、古典音乐和交响乐,主要原因就是听不懂。  我从小学钢琴,也有类似的经历。有一天我练一首乐曲叫《夕阳》,是根据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改编而成。正在弹琴的时候,我父亲来到我面前,对我说“这曲子练了这么长时间了,给我讲讲它的内涵吧。春、江、花、月、夜都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我当时说不出来父亲很不满意。其实高山流水这个故事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音乐审美观念,这个观念告诉我们,在音乐当中是有着各种内容的。所以当有人说我不懂音乐的时候,第一层含义就是指不知道音乐表现了什么。  音乐这门艺术是由声音构成的。首先没有造型性,只是一种声音的感受,并不包含视觉信息,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推论,音乐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形象,也不能直接传达思想概念。我们试图从音乐里听出视觉画面和思想的努力都是徒劳的。这也是“高山流水”上千年来带给我们的压力。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俞伯牙在感概知音难觅的时候,是他不懂得音乐。  其实,欣赏音乐不一定非要听出明确的概念、视觉性的内容。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欣赏音乐,是一个误区。正是因为这个误区,给人们欣赏音乐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比如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很多人认为高深难懂,无法欣赏。可是同一个作品放到一张轻音乐唱片辑里,听上去就很舒服很悦耳了。  为什么同样一首曲子,放在不同的地方就会对欣赏结果产生这么大的差别?之所以形成大众无法理解严肃音乐的现象,除了历史影响之外,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原因,在过去几十年来,我国所进行的音乐普及工作,都是以“乐曲解说”为核心。这种固定的套路已经不知不觉植入了大家的头脑中: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不一样,它有深刻思想内涵,要想欣赏它就要理解它,要想理解它就要了解时代背景,作者背景、创作背景等内容,经年累月的宣传,各种媒体包括教材里都充斥着这些内容。我们的音乐工作者在经过了艰苦的音乐普及工作之后,让中国人明白了我们是听不懂音乐的,我们是无法理解音乐的。  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误导,对此我提出“音乐何需懂”的观点。我们为什么要强迫自己去理解音乐的思想内涵,何不闭上眼睛静静的聆听呢?  用联觉聆听音乐假如有两块糖,一块是巧克力糖,一块是薄荷糖,人们在吃之前嘴里已经有这种味觉了。给你两个声音,一个是中低音,一个是高音,那么这两个声音哪个像巧克力,哪个像薄荷糖?一种听觉的感受和一种味觉的感受产生某些联系,这就是联觉。一个熟香蕉,一个青苹果,哪个是高音?闷热和凉爽呢,亮色和暗色呢,羊绒和真丝呢?这些都有联系,这就是联觉的现象。  由一种感觉引起其它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它是本能的反应,是人与生俱来的。我们说正是因为在人的心理活动当中存在着联觉这种反应机制,才使得音乐这样一门纯粹声音的艺术得以表现思想哲理、情绪、概念等。作曲家凭联觉选择与组织声音去表现,听众也是在同样心理活动的机制下,在作家的作品当中体验了所表现的意图。  一个同学跟我讲,他哄八个月的小女儿睡觉,用的是中国民歌《小白菜》,结果小孩哭了。这说明小孩子把音乐听懂了。所以音乐在联觉的层次上和人的情绪发生了对应关系。  如表现波涛汹涌的大海,首先声音很低,其次很强,感觉很有气势,最后就是要有波浪型起伏。再如表现黎明前的黑暗,就要用低音、长音,并且要越来越高,越来越缓。  虽然我认为没有必要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理解音乐,音乐何需懂。  但同时也要指出如果认为音乐什么也表现不了,音乐欣赏就是纯粹听觉的感受也是错误的。在联觉的作用下音乐是能表现很多东西的。  首先从作品角度看,一个作品是否能够使人感知很明确的内容,取决于持续而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作曲家选择声音和组织方式,与想表现的东西之间,在联觉上要一直对应得非常好。如果对应得很好,人人都听得懂。比如巴赫的《约翰受难曲》,音乐表现一上一下,一快一慢,往往使人产生痛苦感觉。  大多数情况下,音乐的音响总是在不断变化,所以实际上我们很难保持一个想象的内容。敏感的联觉、丰富的联想是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这不是先天性的,关键是培养体验联觉的习惯。比如吃早点的时候,先喝一口大米粥,再吃一块四川泡菜,泡菜就是高音:中午的时候吃块红烧肉又喝口啤酒,啤酒就是高音。  当我们认为可以依靠联觉认为自己理解了音乐的时候,问题又来了:我们的理解和作者的理解是一致的吗?  让音乐属于自己专家们的研究告诉我们,声音只有五种属性(高音、音强、速度和节奏、发音速度、紧张度)能够引起人们的联觉,这必然导致了以下的推论:  首先,很多东西是音乐不能表现的。明确、具体的视觉对象,如家具、水果、长相:特别抽象的概念,如博爱、平等、经济、法律、财政等,都是音乐不能表现的。  有一首曲子叫《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谁能从音乐当中听出亚麻色——还是少女的头发是亚麻色?这是根本体现不出来的。再比如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的作品《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作品的解说是作曲家亲自委托他的好朋友写的乐曲解说:在一个阳光和煦的早晨,一个美国人漫步在爱丽舍广场,走过一家敞了门的咖啡馆,过了河坐在左岸咖啡的露天席上。谁能听出来这个人在法国巴黎爱丽舍广场咖啡馆?听不出来,所以说理解错误不是我们听众的错,是因为那些东西音乐根本就表现不了。绝大多数音乐作品,作曲家都没有透露他们的表现意图。  第二个推论是以联觉对应关系为基础,同一作品一定会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很多对西洋乐曲的理解不是出于自身真的理解了,而是被解说词牵着走。其实搞音乐的人和音乐爱好者,他们在听音乐的时候往往并不在乎自己的感受和作曲家的艺术是否吻合。对待同一个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产生了不同的感受,这是很正常的,不仅如此,连演奏家的理解差异也很大。同样的,即使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指挥家卡拉扬和克纳帕尔兹布什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都可以在音乐当中体验自己的人生感受,都可以把自己的理解投到音乐当中去。我们之所以强调音乐何需懂,音乐理解何需正确,就是因为要听懂,要正确理解这些要求会让听众背上沉重的理解负担,限制了听众审美想象力。我认为在音乐欣赏活动当中体验重于理解,理解的对不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感觉。  抚慰心灵的艺术音乐欣赏方式可能很多。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人有各种各样的感觉器官,每种感觉器官都有各自享受的需要。其实在音乐的欣赏当中,听觉是最主要的欣赏方式,但是音乐还不仅仅是听觉的艺术。在人的各种各样的感觉系统当中,情绪、情感是人类最重要的内感体验。人类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需要意图来表现,音乐就是最擅长表现人类内心的艺术,我们说是情绪的艺术。在音乐当中体验这种微妙的情绪感受就是最好的欣赏。  比如说你特别爱一个女人,或者特别爱一个男人,特别想得到她(他)。你心里知道人家根本不爱你,瞧不起你,你的激情、渴望和幻想终究变成绝望,但是又不死心。这天突然发现对方迎面走过来,这个时候五线谱就好像你的心情,跳上跳下。这么快的内心情绪的起伏和变化语言是很难表达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门艺术能够像音乐这样如此细腻、丰富、微妙、动态、及时地表现人类内心感受。  音乐就是从心灵说向心灵的语言,音乐能言说人无法言说之物。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听严肃音乐的原因。音乐对人的情绪影响是很大的。有一个朋友跟我说,现在每天就靠音乐在支撑着自己。因为工作压力大,每天回到空荡荡的房子里,打开严肃音乐来听,感觉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宣泄了自己的情感。中国近代有一个人说了一句特别精彩的话,音乐是人类灵魂的避难所。我认为音乐就是随时可以掌控在你自己手里的精神解压的良方。  所以,听听音乐吧。
184 评论

文武大叔

1、音乐解说2、音乐感知3、音乐内化 4、音乐创作以上四项中中国音乐教育及普及工作的核心最接近的是音乐解说。音乐解说就是用歌曲或者文字去表达一件事情或者文字,让人更愉快的接受。

218 评论

nanahara0125

发音正确 会默写 英汉能互译 结合句子记忆希望采纳

124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