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68

爷很忙2
首页 > 论文问答 > 乡土文化变迁与传承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金吉小酉子

已采纳
民族振兴与文化重塑可以从重塑乡村文化,中国梦进行描写。例文:中国梦是个体梦与群体梦的辩证统一,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最终落脚点都是人民的幸福。只有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民族才会振兴,国家才能真正强大。因此,重构乡村文化生态系统的文化设计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文化设施的建立、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乡村的规划、建设环节都应该代表着新时代语境下现代文明的发展趋势。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应紧密结合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文化生态应该是一个包括自然、社会、人类、文化、经济等综合的复合有机整体,乡村文化生态规划要将生活与生产、伦理与教育、道德与法律、民俗与文明相结合,打破乡村和城市的二元对立,形成城乡优势互补和良好的互动关系,具体可以从五个方面着重推进。一是重构以人才体系为基础的乡村主体。重构乡村主体需要内外主体的共同努力,建构新型社群,通过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建立多层次文化人才队伍。新型的社群人员包括原住村民和新村民(乡创人员、志愿者等),将现代高效的组织模式融入以血缘为纽带的乡邻关系之中,建立共生社群。应创新用人机制,在机构编制、职称职级、福利待遇等方面向基层文化人员倾斜。应利用公益组织、社群组织建立相关的乡创人才基地,吸引志愿者、青年驻村参与建设。重视培育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专业技能,形成良性自我发展机制。二是合理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振兴的核心要求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让各类生产要素与农村的土地、生态、景观、文化等资源有效结合进而形成产业。其中,农业是乡村产业第一发展要务,在农业的基础上再适当发展第三产业,尤其要做好农业、旅游业、文创业的整合统筹。建设和发挥好互联网文化平台作用,开发和建设“一站式”且“互联互通”的文化资源集成云服务平台,加速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农村文化服务领域的转化和应用,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文化信息服务。三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一方面,要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要保护与传承乡村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优先保护好历史文化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保护和激励传承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主要集中在手工技艺、表演艺术、口头文学等领域,对于乡村的文化生态系统有着不可取代的独特地位。四是重新构建乡村特色教育。在教学理念上,要加强乡土文化的教学和研究,打破城乡统一的考试评价标准,增加实践内容板块。在教育对象上,要对学生加强具有乡村特质的品质教育,同时培养开放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创新精神等现代文明素质,培养一批懂乡村、爱乡村、造乡村的优秀在地人才。在教育实施上,要培育教师的乡土情怀,切实解决教师待遇问题,突出乡村教师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建设一支稳定、高素质、充满乡土情怀并致力于农村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五是重塑现代乡村文化空间。重塑现代乡村文化空间,要重新通过空间、材料和在地社区,寻求乡村文化空间与乡土文化的联系,着重加强村落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保护性利用。在居住空间方面,需要考虑现代生活方便,但更要遵循保护村落整体风貌,保留建筑格局、外观的旧有形式,内部条件现代化,使得民居建筑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得到传承。在公共空间方面,中国乡村最普遍和最重要的空间和场域主要是祠堂、礼堂和图书馆,这些应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作为重要元素统筹考虑。此外,乡村文化生态系统的重构涉及多个方面,在推进实施的过程中还需处理好三组核心关系:一是外来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关系。要坚持村落文化的本原性与主体传承性,避免外来文化对乡村文化原生态的破坏。二是社会资本与原住民利益分配的关系。要规范化协调好外部社会投资力量与原住民的利益冲突,注意协同合作、资源使用、收入分配等问题。三是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要注意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搞好规划与监管,避免可能造成乡村环境恶化的各种因素。三是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要注意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搞好规划与监管,避免可能造成乡村环境恶化的各种因素。重构乡村文化生态体系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系统工程,需要来自乡村内外的共同努力,要坚持系统设计、科学规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构建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生态体系,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更大文化动能。扩展资料乡村文化的重塑在广大乡村,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要加大对乡村教育资金和资源的投入,改善乡村地区的教育条件,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增强其文化意识和主体意识。由于人口流动带来了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的变化,所以,要根据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教育路径。针对留守妇女,应利用农闲时间、开办文化补习班,开展适合其参与的公共文化活动,使其在参与中提高文化水平,提升文化自觉意识。把乡村教育复兴起来,否则未来人才就是个问题。留守儿童也好,流动儿童也好,流浪儿童也好,他们急需的就是现代教育支撑,没有良好的教育就没有良好的素质,没有良好的素质就不能从事现代化的工作,没有现代化的工作就没有现代化的收入,由此就会进入恶性循环。将文化自觉作为培育农民文化意识的前提,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农民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理应主动地去了解、明确自身文化形成的社会基础,特点及未来走向。
293 评论

龙舌兰日出shine

《新工艺文化论:人类造物观念大趋势》,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景德镇民窑》,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遗产:实践与经验》,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从遗产到资源——西部人文资源研究报告》,学苑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陇戛寨人的生活变迁 1111:梭戛生态博物馆研究 》,学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西行风土记——陕西民间艺术田野笔记》,学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西行风土记——山西民间艺术田野笔记》,学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梭戛日记——一个女人类学家在苗寨的考察》,学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西部人文资源考察实录》,学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艺术人类学》(与李修建合著,三联书店2013年版)《中国陶瓷史》(上下,齐鲁书社2013年版)《艺术人类学的本土视野》(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年版)《“文化自觉”与“非遗”保护》(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版)论文:《血脉的传承——景德镇新兴民窑业田野考察笔记》,文艺研究,2000年第2期。《正在逝去的手艺——洛川县栖凤镇谷咀村考察》,民族艺术,2003年第1期。《陕北人的窑洞生活:历史、传承与变迁》,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年第2期。《安塞的剪纸与农民画》,文艺研究,2003年第3期。《陕西农家风土记——安塞县真武洞镇曹庄考察》,民族艺术,2003年第4期。《生命与创造——陕西安塞县真武镇马家沟村考察》,民族艺术,2004年第1期。《山野中的艺术——陕西安塞县郭塔村民间艺术考察》,民族艺术,2004年第2期。《下乡过年——黄河边上的乡村文化》,文化月刊,2004年第3期。《草根艺术——陕南民间戏剧考察研究》,民族艺术,2004年第3期。《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当代价值》,民族艺术,2005年第1期。《走向田野的艺术研究——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视角》,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5期。《从艺术人类学视角看西部人文资源与西部民间文化的再生产》,民族艺术,2006年第1期。《全球化背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考察所引发的思考》,民族艺术,2006年第3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层社会背景——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的研究与思考》,民族艺术2007年第4期。《艺术田野工作方法中的文化思考——以长角苗的艺术考察为例》,民族艺术,2008年第1期。《传统在现代化中的重构——景德镇田野札记》,装饰,2008年第1期。《本土的现代性如何实现——以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技艺传承的研究为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何谓艺术人类学》,中华艺术论丛,2008年《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沿革与本土价值》,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血缘、地缘、业缘的集合体——清末民初景德镇陶瓷行业的社会组织模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年第1期。《技艺传承与社会发展——艺术人类学视角》,江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92 评论

鑫方盛商城

中国的文化太受伦理道德和政治权力的束缚

104 评论

赵13先生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七)论文写作的方法  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八)论文写作的步骤  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

171 评论

相关问答

  • 乡土文化变迁与传承论文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

    会飞的小马123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论文

    可以写

    爱照相的猫酱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中国文化变迁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晓云1123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文化传承与传播论文

    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点,以五十余年发展为基石,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成就了中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那可真是数

    武汉徐东居佳伴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文化变迁杂志

    读者,中国国家地理,财经天下。

    大灌篮2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