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49

安居客jismkll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文化变迁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Bubble0104

已采纳
浅谈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摘要]道教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在长期发展熔融过程中,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下它的深刻影响。本文谈一下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关键词]道教 中国古代科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道轻器,把科学技术当作“奇淫巧技”,向来不为社会重视,但中国却出现了“四大发明”等对世界发展影响深远的科技。这里面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的影响,本文从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看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鲁迅先生在《致许寿裳》一文中提到“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在《小杂感》里说到:“人们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基督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者,懂得中国大半。”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也说:“道家思想和行为的模式包括各种对传统习俗的反抗,个人从社会上退隐,爱好并研究自然,拒绝出任官职……中国人性格中的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自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从这些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对古代化学研究的推动。  在一般人看来,宗教是迷信,是反科学的。但事实上,道教与古代尚未与冶炼术分家的化学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道士们从神仙方士那里接受了追求长生的观念与方法。道士们认为,人可以长生,但要长生,必须服食不死之药。那么,这种不死之药是什么呢?其不可能是草木药之类,因为草木药本身易腐烂,在火中会化为灰烬。由于草木药自身没有坚固性、永恒性,移入人的身体中,自然不能使人长生不死。因此,必须发现一种坚固不朽、无变化的药物,通过服用这种药物,使其不朽性传入人体中,服用者便可以长生不死。这种不朽的药物,就是金丹。“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出生不死。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道家炼丹学说把服食还丹金液看作修行的最上乘的方法,故此十分重视对矿物质药材的烧炼。晋代道士葛洪在《抱朴子?金丹篇》里讲到“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丹砂即朱砂,化学成分是硫化汞(HgS),性状呈红色,经过烧炼(HgS+O2→Hg+SO2),硫被氧化成了二氧化硫(SO2),把汞(Hg)分离出来。这样就得到了炼丹术里重要的药物——水银(道教外丹术中称“玄明龙膏”)。  道教炼丹理论认为经常服用“玄明龙膏”可以成仙,在《阴真君金石五相类》一书中提到“玄明龙膏……服食一道,有不可思量之功。”“积变又还成丹砂”就是把汞(Hg)与硫磺(S)化合(Hg+S→HgS)变成硫化汞(HgS),性状呈黑色,经过升华成硫化汞的结晶,性状呈红色,即又变成丹砂。黄金不易与其他元素化合,难于溶解。  二、道教与古代医学、药物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说“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一方面,道教为了修炼成仙,首先得祛病延年,而医学、药物学正是为了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另一方面,医药不仅可以使自己得到保健,还可以治病救人济世。道教通过施药治病接近群众,达到宗教宣传,扩大影响的目的。  道教炼丹家发展成为医学和药物学专家。晋葛洪、南天师道代表人物陶弘景都有大量的医学著作,对古代医学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特别是隋唐之际的著名道士孙思邈,对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著有《备急千金方》30卷,《千金翼方》30卷合称《千金方》,共收集八百多种药物,5300多个处方。他首创复方,提出一方治多病或多方治一病的方法;主张独立设科,重视妇科和儿科,孙思邈对今天的医学和医学院的学生仍有影响。  道教的外丹术促进了中国古代药物学发展。外丹术的发展,为医药学积累了知识,加深了对铅丹(pb3O4)、铅白[pb(OH)2?2PbCO3]、石灰(CaO)、丹砂(HgS)等矿物的产地、特性和用途的了解;并对钠硝石(NaNO3)与芒硝(Na2SO4?10H2O)等形态类似的矿物,有了简易可靠的鉴别法。炼丹方法和中医实践相结合,推动了古化学制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中国药物学的内容。两汉前的医学文献中,基本上无化学药剂,也不使用膏药。  道教徒把药分成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使人长生不死,中品药可以养生延年,下品药只能治病。这是对药物学的一种分类方法。南朝陶弘景著的《本草集注》中对药物作了更详细的分类,按药物的性能和治疗功效分八十多类。  在中国文化中道教居隐性地位,但它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在长期发展熔融过程中,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下它的深刻影响。所以,中国古代科技虽然在主流的儒家文化社会不被重视,但却能够获得巨大发展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詹石窗。关于道教思想史的若干思考[J]哲学动态,2009(02)。  [2]黄永锋,王艺。道教思想学术研究的新成果——《道教科学思想发凡》评介[J]世界宗教研究,2005(04)。  [3]白盾。“中国根柢”何以“全在道教”?——论鲁迅对道教、道家思想的批判[J]社会科学辑刊,1983(05)。
278 评论

林佳(林巧洳)

(1)就一篇文章:“试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影响”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结构、阶级阶层结构和价值观念结构的变迁使社会的“离心”倾向明显,组织形式更加松散和复杂;社会主体利益多元化、差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利益结构日趋失衡,利益关系日渐紧张;公共道德与信任关系受到冲击,传统的观念认同出现危机。 (共2页) (2)共七篇: 秩序变迁和谐——社会学透视下的改革开放及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转型 现代社会学家的理论思想既揭示了传统社会变迁理论的局限和错误,也是一种立足现实的理论深化和发展,更为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学者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思考和探索提供了新的空间和视角。正如在中国.时至今日.“ 陈雯 何雨《改革与开放》2008年 第7期相关文献 农民城乡流动与农村社会结构变迁 相对的稳定性、不彻底性和阶段性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民城乡流动的三个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我国的农民流动对农村社会结构变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农民流动对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所产生的八个方面的影响 钱雪飞《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 第2期相关文献 集体主义的不同流变路径殊途同归吗?——兼析有关当代中国村庄社会结构变迁的三部著作 本文在解读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变迁的三部著作的基础上,分析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毛泽东时代的集体主义的不同后继形态成为可能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化的需求与农民的理性选择,探讨了分化的村庄实现集体整合的主要原 罗遐《社会学》2007年 第2期相关文献 试论公共图书馆进行知识援助的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于经济快速转轨,社会快速转型的全新变革时期。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伴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淘汰制,社会失业、贫富差距拉大,弱势群体也随之产生。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 刘虹毓《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年 第6期相关文献 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网络资本的变迁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对社会网络资本的结构、功能和运作方式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进而改变了中国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方式。本文试图分析由宏观社会结构变迁所引起的社 张文宏《社会》2008年 第3期相关文献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四个途径 刘志礼、魏晓文(大连理工大学)在《提升文化软实力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基于社会结构变迁的视角分析》文稿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结构、阶级阶层结构和社会主体价值观念结构发生了深刻变迁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 第6期相关文献 利益关系分化中的意识形态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利益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分化,这个不容忽视的社会事实引起了社会学界的高度重视,人们从贫富差别、阶层分化、社会矛盾和发展不平衡等多种视角对利益关系分化所引起的社会结构变迁开展了多方面

227 评论

小小小黄鱼

你去参考下(社会科学前沿 )这本期刊,找一些自己想参考的论文,参考下吧

185 评论

寒江之月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强调“天人合一”,这是近代以来西方在引导世界潮流的时候所想不到的。 近代化让人类对自然充满激情和干劲;现代化则让人类对自然极尽疯狂;中国传统文化却会让人类重新恢复理智,融入、回归自然。 现代化,只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相结合,才能调理出根治地球资源环境危机的妙药良方。我国又是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我们的祖先曾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人民,在文化上无疑也应当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只有当我们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处理好,真正光大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又勇于吸纳世界上的一切先进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创新,这样才能使我们建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多更广泛地“走出去”,在世界文化多元的格局中发出应有的光辉。我们一定要不懈地为此做出艰巨的努力所以说,传统并不等于过时,传统文化也不会如日落西山而光芒不在,关键是在于我们如何将它们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并且发扬光大。我们不能只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文物“保护”起来,更不能视之如敝履,犹恐扔之不及,我们需要的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想作为每一个从事艺术设计的工作者都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担负起这一份责任 感觉好也不要给我分,这是抄袭人家的希望采纳

244 评论

宾格砖家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地理环境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当然,这两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  1、疆域、政区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围,以鸦片战争前的清疆域为极盛。秦汉实行郡县制,唐朝逐渐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朝主要为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清沿袭,基本形式为省-府-县。  2、民族、人口  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族共同缔造中国,中国领土也由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巩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万人口,几经起落,至19世纪中叶达3亿。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迁移频繁,移民众多。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发生巨大变化;水道、水系的变迁,如黄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陆变迁,一些沿海地区陆续成陆,另一些地区又沦入大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扩大或范围变动等。  4、气候  温度变迁,有过多次反复,由寒转暖,又由暖转寒;湿润状况的变迁,由湿润而逐渐干燥,旱情增加。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诞生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里,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1、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

286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文化变迁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晓云1123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6
  • 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论文

    可以写

    爱照相的猫酱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4
  • 文化变迁杂志

    读者,中国国家地理,财经天下。

    大灌篮2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5
  • 中国近代史的变迁论文

    豆腐控制技能留不住帮不了你吃醋vv估计

    氷之世界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3
  • 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论文

    巍巍中华, 雄踞亚陆, 山河壮丽, 人杰地灵她不仅以悠久的历史文明著称于世, 而且又是一个富有深厚爱国主义传统的国家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悠然1968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