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00

哟西小得瑟
首页 > 论文问答 > 载人航天投稿经验总结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库尔尼郭娃

已采纳
1996年2月15日凌晨3时零1分0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新研制的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国际708通信卫星,点火起飞后约两秒,火箭飞行姿态出现异常,约22秒后,火箭头部坠地,撞到离发射架不到2公里的山坡上,随即发生剧烈爆炸,星箭俱毁。此次事故还造成6人死亡,57人受伤住院。中国对外商业发射服务由此陷入低谷。长征三号乙火箭首飞失利,给中国航天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航天人痛定思痛,进行了认真的质量复查,认识到产品质量是中国制造的软实力,尤其是产品可靠性是软实力中的软实力。我们也在泪中体会到“质量是生命”的真正涵义。最终让长征三号乙火箭走出了失败的阴影,成为了中国火箭对外商业发射服务的主力火箭之一,并服役至今。在航天发射试验中,成功的关键是“不带故障上天”,而消除故障的前提是发现故障和认识故障。15发射失利就证明了这个道理。精细测试,精准判读,故障表现及其机理虽复杂多变,但依旧是可知的。对于火箭总装来讲,成千上万的零部组件安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系统,任何一个零件失效都会带来系统的故障。所以我们用科学的双五条归零标准,对工作中发生的问题展开相关措施。上世纪九十年代,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并不乐观,而中国航天也同样由于数次发射出现问题,致使长征火箭可靠性指标下降,进而导致数个发射合同取消。从另一个方面也让我们警醒,失败不起,没有退路,只能成功。只有各项工作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才能让我们的可靠性上去。特别是载人运载火箭,更要做成一个“不败的工程”,这种决心和意志,从科学规律上推敲是不可能的,但是从国家责任感出发,又是合情合理的。时至今日,每当回想起15事件,都令我感慨万分。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的座右铭在我心里久久不容忘却。中国航天人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深刻教训,将始终秉承高质量与零缺陷作为工作目标,保后续各项重大航天任务工程圆满成功。
219 评论

踩野花屌丝

航空学报的投稿难度属于最高等级,审核比较严格。《航空学报》创刊于1965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航空学会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据2015年10月《航空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航空学报》编辑委员会拥有,顾问编委12人,编委111人。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航空学报》共出版文献8685篇、总被下载1759301次、总被引74047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397、(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08。 [3]  据2018年4月万方数据官网显示,《航空学报》影响因子为23,载文量为5314,被引量为46587,下载量为150442。栏目方向报道内容,《航空学报》主要刊登航空科学领域的研究新动态、新成果。读者对象《航空学报》主要读者对象是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大专院校航空航天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主要栏目《航空学报》设流体力学和飞行力学、结构强度和飞行器设计、电子与自动控制、材料与制造工程等栏目。

339 评论

1230985647abc

教训特别多,中国航天取得的进步,都是用惨重的教训换来的,在系统内,这叫做归零。虽然失败都很沉重,但是每次失败也都让航天人学到教训,从而取得进步。只要不死人,其实失败不可怕,但总有一些重大事故,避免不了伤亡。长征火箭最惨重的一次失败是在1996年2月15日,当时用长三乙火箭首发发射国际通信卫星708星,火箭点火起飞后约两秒,火箭飞行姿态出现异常,火箭低头,偏离发射方向向右倾斜,约22秒,火箭头部着地,随即发生剧烈爆炸,星箭全部损失,星体和箭体基本没有大的残骸。该次失败是长征火箭发射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失败。死亡6人,伤57人,爆炸地点距发射架1200米,毁伤民房80余间。故障原因后查明为惯性基准大回路里的一个电子元件失效,造成惯性基准无输出。仅仅一个小小的电子元件故障,造成6人死亡的惨痛失败,这一案例,在每个中国航天人入职时,基本都会讲到。在我的记忆中,另一个映象深刻的失败是风云2号01星在靶场的爆炸,因为刚参加工作时,同事们聊天经常谈到,所以印象深刻。事故过程不详述,当时卫星还在发射场的厂房测试,准备发射,突然发射爆炸。同时在厂房测试的还有另一颗卫星,因此现场的工程师很多。当时一位德高望重的总设计师恰好在现场,爆炸产生的浓烟和有害气体将他熏倒,烟雾弥漫,再加上大家慌张撤离,竟然没有发现。幸亏一位勇敢的摄影师,扛着摄像机逆向进入厂房,为的是拍下事故现场第一手资料,以便事后分析。这位摄影师讲总设计师背出了厂房,当时总师的眼睛都已经因为有毒气体导致失明,被立即用专机送回北京救治,幸亏无大碍。这位总师鼎鼎大名,国庆大阅兵一定会去广场。而这位摄影师,我之前常常见到,很普通的人,从来没有想到这么伟大。敢于逆向而行的中国航天人,

326 评论

打豆打豆

古有嫦娥奔月,今有神州十二号发射成功,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青涩到成熟,从被他国小瞧到仰望,每一步的蜕变,都是一个个了不起的中国航天奋斗故事。我们的国家对航天事业的高度重视,对航天科技工作者秉持航天报国理想和追求、努力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殷切期望,今年刚好是庆祝建党100周年,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中国的航天众望所归又取得了傲人的成绩。让我们一起展开历史的画卷,看看这一幅幅惊涛骇浪的航天蓝图。我国的航天事业创建于1956年,老一代航天革命前辈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雄心壮志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价值观,苦干艰干,致力于我国的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卓越成绩,孕育了不朽的航天精神。我国现已形成“箭、弹、星、船、器“的完整体系,在轨卫星超过300颗。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在多领域广泛运用,培育了以卫星应用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商业航天、”互联网+卫星应用“等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航天科技成果大力转化,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航天科技在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环境保护、珠峰测高、智慧城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航天正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引领国家科技进步的新高地,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新标志。星辰大海,奔赴太空,从东方红一号到东方红五号,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从神州一号到神州十二号,以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航天事业科研工作者,有的放弃国外丰厚的物资条件,有离开繁华热闹的家乡,扎根深山荒漠,隐姓埋名、奉献青春、群策群力、攻坚克难。时隔今日,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今天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顺利与天和核舱成功对接。举国上下都在为之欢呼,为之沸腾。这是我国的航天科技工作人员创造的又一里程碑式壮举。中国航天梦一个接一个实现,先驱者用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助力强国复兴梦。50年来,航天科技工作者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趋势,中国航天以自主创新为发展道路,以老中青优秀人才阶梯为关键支撑,以航天精神为动力源泉,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奋斗姿态,牢记初心,不畏艰难险阻。将航天梦想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中国航天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勇攀高峰,不断地诠释了中国精神,中国梦想。传承航天精神是对中国航天员最好的致敬,作为当代的青年人我们应当蓬勃向上接过中国航天事业的 “接力棒”,为中国早日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为实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275 评论

相关问答

  • 载人航天投稿经验总结

    祖国厉害了

    一袋馋师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载人航天投稿经验

    教训特别多,中国航天取得的进步,都是用惨重的教训换来的,在系统内,这叫做归零。虽然失败都很沉重,但是每次失败也都让航天人学到教训,从而取得进步。只要不死人,其实

    小狸露宝1234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载人航天论文总结

    载人航天是集国家政治、军事、科技实力为一体的高难度系统工程。要真正把人送入太空乃至使人长时期在太空生活,必须要突破三大技术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研制出推力足

    小L快跑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载人航天投稿经验分享

    教训特别多,中国航天取得的进步,都是用惨重的教训换来的,在系统内,这叫做归零。虽然失败都很沉重,但是每次失败也都让航天人学到教训,从而取得进步。只要不死人,其实

    大璐璐131483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投稿经验总结

    (F0003)《航空航天医学杂志》投稿须知 无论著(513)TERC 基因在肺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蔡日丹(515)生物力学角度分析胸腰段脊柱骨折内固定断裂原因及

    scropio123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