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85

王小旭zx
首页 > 论文问答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点评人员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tiaotiao1985

已采纳
元明清时代的文学风光,已经让给了戏剧、小说。这些作品的体量都很大,就像是一重重山丘,不管是攀越它们还是环绕它们,都要花不少时间。而且远远看去,在攀越和环绕的人已经很多,我们还要加入进去吗?我不反对年轻朋友攀缘和环绕这些作品,但不赞成沉陷在里边。因此,作为一个攀缘和环绕过很多次的过来人,要在山口的坡台上提示几句,让他们从容地进去,从容地出来。这种提示,不是讲解,不是导游,因此越简短越好。记得我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文化史”课程时,与各系学生有一个“闪问闪答”的环节,学生的提问和我的回答,都像闪电一样快速简短。后来,根据讲课记录整理出版的《北大授课》,不管是海内外的哪一种版本,最受读者欢迎的总是“闪问闪答”部分。很想以“闪问闪答”的风格来对付长篇作品。但由于那些作品包含的问题很复杂,几经试验都难于“闪答”,而只能“短答”。这种“短答”,会被很多专家看到,因此要短而准确,短而在行,短而胜长,很不容易。那就试试吧,请了五位年轻朋友设计了“短问”。短问:中国四部古典小说,产生的时间顺序如何排列?文化的等级顺序又如何排列?短答:时间顺序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很巧,文化的等级顺序也这样排列,一阶阶由低到高。短问:那就先问第一台阶,《三国演义》。您认为这部历史小说的文化价值何在?短答:第一次以长篇故事和鲜明人物,强烈地普及了最正宗的“中国观念”,即大奸、大义、大智。大奸是曹操,大义是关羽,大智是诸葛亮。这种普及,社会影响巨大。短问:那么《水浒传》呢?短答:与正宗观念反着来了,“流寇”被看作了英雄,认为他们是在“替天行道”,这就颠覆了天理和道统。英雄人物武松、鲁智深、李逵、林冲写得很生动。宋江则是一个在“江湖道德”和“正统道德”之间的徘徊者。短问:金圣叹为什么把聚义之后的情节砍了?短答:砍得好。英雄们上山了,施耐庵就下不了山了。一个总体行动已经结束,他无法继续,只能硬拖。短问:您觉得英雄上山后,小说还能写下去吗?短答:能。更换一个方位,加上悲剧意识和宗教意识。我有过几个具体设想,这儿就不说了。短问:难道闹闹腾腾的《西游记》也算上了一个台阶?短答:对。《西游记》出现了一种寓言式的象征结构,这在小说中很是难得。鲁迅说它“实出于游戏”,我不同意。短问:有哪些象征?短答:第一象征是,自由本性,纵横天地,必受禁锢;第二象征是,八十一难,大同小异,终能战胜;第三象征是,师徒四人,黄金搭配,处处可见。短问:终于要面对《红楼梦》了。我们耳边,有红学家们的万千声浪,您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部小说的意涵吗?短答:这部小说通过写实和象征,探寻了人性美的存在状态和幻灭过程。短问:在小说艺术上您最赞叹它哪一个方面?短答:以极为恢弘的大结构,写出了五百多个人物,其中宝玉、黛玉、王熙凤、晴雯可谓千古绝笔。这么多人物又分别印证了大结构的大走向,那就是大幻灭。短问:红学家们对作者曹雪芹的家族有大量研究,您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说两句吗?短答:在清代“康雍乾盛世”中,曹家在康熙初年发达,雍正初年被查,乾隆初年破落。曹雪芹过了十三年的贵族生活后,辛苦流离。三十八岁开始写这本书,四十八岁就去世了。短问:有些红学家对高鹗续书评价极低,您认为呢?短答:这不公平。高鹗当然比不上曹雪芹,但他保持了全书的悲剧走向,写出了黛玉之死和宝玉婚礼的重叠情节,都难能可贵。见过几种续书,他的最好。没有续书,很难流传。短问:您曾多次论述,这四部小说不能并列,因为《红楼梦》高出太多,是吗?短答:是的。短问:还有一本短篇小说集影响也很大,《聊斋志异》。这本书内容很杂,又荒诞不经,为什么会这么出名?短答:《聊斋》的各种故事中,有一抹最亮眼的异色,那就是狐仙和人的恋爱。很多读者都把这些狐仙看作了幻想中的恋人,因为她们生气勃勃,非常主动,机智任性,无视规矩,这是人世间的女友很难具备的。
265 评论

癞皮狗旺旺

当过技校语文教师、省级专业报记者站站长、《江海人口》编辑部主任等,现为南通市人口计生委副调研员,南通大学生态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南通市作家协会理事、南通市诗词协会副会长、南通市社会科学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文学创作一级(通称“一级作家”,高级职称),中国人口学会会员。至2015年12月,已在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南京出版社等国家级、省级出版社正式出版《笔落惊风雨——写诗成功的秘密》、《七彩之光》、《汶川地震诗歌漫谈》、《与缪斯对话》《诗文沧海探骊珠》 等文学评论(主要是诗歌评论)专著十种(有的与人合作),合计近二百一十余万字;并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新京报》、《扬子晚报》、《山西日报》,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月刊》、《学语文》、《语文学刊》,江苏省优秀期刊《古典文学知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阅读与写作》、《现代语文》等省级以上期刊公开发表单篇文学论文、评论百余篇,合计六十余万字。其中,在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共32篇。另在国家级报刊发表人口计生论文近二十篇、十多万字,并参与编撰出版人口计生著作三种。《精神胜利法另释》一文在“四川文艺网”的点击至2007年2月15日为止近150万。传略入《中国当代著名编辑记者传集》等。光明日报社主办的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未改为光明博客之前,个人文集点击排名第三。有多篇作品获全国评奖(征文)一、二、三等奖。

101 评论

fenny80231

读廖开顺先生的文章,沿着时光的长廊,走过老县城的街道、医院、学校、勾起的是《不忘县城》依恋感,逛逛中国的《前街后街》,感受下极富特色的中国式的商业街道消费文化,如若这些不尽兴,还可以游一游《九阜山的水》,观险崖峭岩戏流水,赏枫香红叶谛泉音。好奇的还能去探探《谜一样的古城》,领略一番湘西文化的诡谲、神秘。再不然,还有闽中仙境,《雨雾白水村》也不失为洗涤心灵,净化灵魂的好去处。去品读这些文字,你会感觉自己在展开一段精神文化寻根之旅,你会发现廖先生就像一个且行且吟的行者,他吟诵那些不为世人而知的美丽食物,他也慨叹被岁月大潮蚕食的精神之根。于是乎,很多的时候,沿着廖先生的文字踪迹,总是陷入一种深深的惆怅中,他就像一个智者,带领着你,去思索人类如今的精神还有何处可扎根,去寻找生命的皈依。中国的县城是这样多,很多人都爱某一个县城或者不会忘记某一个县城,而廖开顺先生独独对老县城情有独钟,在《不忘县城》里,循着廖先生的记忆,雄浑阳刚的古龙标城,滔滔大河环绕高耸的古城楼,钟鼓楼、点兵场星罗其间,多少英雄豪气的诗篇在这里撰写。而城里的参错的小巷杨柳,文庙、书院翠竹掩映,古园林、望江楼,这里又掩藏了多少风华雪月的故事。一个老县城,是多少代人的历史和记忆,一个老县城,又演绎了多少的悲欢离合。过去那小小的县城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却是人情弥漫,而今的都市人潮济济,但活在当中的我们,却越来越像一个孤寂的过客了,我们的归属在那里?是不是还在那个生养你的某个偏远的小县城里?而悲哀又无奈的是,中国的县城不再是像汪洋中的孤岛了!是啊,作者也意识到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最终会以县城的巨变来宣告实现。于是兴奋之余便总是牵挂广袤乡野、闭塞山区里的县城了。为什么呢?如此的矛盾,我们不知道当那一个一个生养我们的小县城巨变之后,我们还去哪里寻找我们生命的归属,寻找我们精神的家园?我们精神的根还能在何处扎根呢?当故园已不在成为故园,我们真的只能成为精神的流浪儿了吗?k如果说,中国的县城要巨变这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那么我们便总要期待,总得有那么一些地方能够侥幸逃脱吧。那些隐没在大山里的古老的城,成为《谜一样的古城》,我们倒宁愿这样了,我想廖先生也是这样想的吧。廖先生笔下的黄丝桥古城,是一个谜一样的的古城,它掩在大山之中,如同一个世外桃源一般,城内有人家数十户,屋舍纵横街道交织,炊烟袅袅升腾,绿树花草处处交辉,阡陌交通,菜畦掩映,鸡犬牛羊喧叫吵闹。而这样的桃源之城就隐在中外闻名的凤凰古城身后的大山里,这怎不是一个侥幸,这怎不是一个奇迹,这谜一样的古城,或许就是上帝怜悯人类而赏赐的剩下的为数不多的精神净土了。我倒宁愿这桃源般的黄丝桥城就在湘西的大山里,一直成为一个美丽的迷了。

229 评论

最美遇见微风

巴金老舍茅盾赵树理……

144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