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95

玲玲--00
首页 > 论文问答 > 红楼梦2000字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熊猫虾仁@三侠

已采纳
你去一下“红楼大观”网站 里面有好几个版本的红楼梦 还有好多学术论文 包你满意
220 评论

jasmine7927

1997年5月,获得安徽师范大学“皖泰杯”教学优秀奖特等奖。2001年8月,论文“《红楼梦》接受史研究”获得安徽省比较文学学会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3年11月,专著《形象:文化的投影》获得安徽省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994年,省教委科研重点项目“明清小说的个性表现”,项目主持人;1996年,国家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红楼梦与传统文化”,项目主持人;1997年,安徽省教育厅古籍整理研究项目“《红楼梦》意象研究”,项目主持人;1999年,安徽师大教研项目“古典名著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主持人;2005年,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项目“唐五代白话小说辑释”,项目主持人。2006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佛典的传译、流播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的形成研究”(项目批号2006sk061),项目主持人。 1.《形象:文化的投影——古典小说人物批评与再批评》,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2.《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中华书局,20043.《古代白话小说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4.《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5.《红楼梦意象的文化阐释》,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1.《任是无情也动人——试探薛宝钗情感世界的发展》,《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3辑2.《浅谈中学语文课中的红楼梦教学》,《学语文》1990年第6期3.《矛盾运动:论〈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安徽师大学报》1991年第3期4.《问渠那得清如许——略论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兼及警幻赋的审美意蕴》,《红楼梦学刊》1992年第2辑5.《赵姨几曾是宝珠》,《红楼梦学刊》1993年第3期6.《天光云影共徘徊——简论薛宝钗气质中的传统文化因素》(上),《中国语文》(台湾)1993年第7期7.《天光云影共徘徊——简论薛宝钗气质中的传统文化因素》(下),《中国语文》(台湾)1993年第8期8.《徘徊在类型和个性之间——试论〈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个性描写艺术境界之异同》,《诸家汴梁论水浒》,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9.《“扑蝶”辨讹》,《红楼》1994年第4期10.《红楼梦设色说》,《红楼梦学刊》1995年第3期11.《明清小说女性形象论略》,《求是学刊》1995年第4期12.《“护前”辨析》,《学语文》1995年第5期13.《因枝以振叶 沿波而讨源——中国古代小说个性表现艺术源流辨略》,《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1996年第2期全文转载)14.《〈红楼梦〉红玉意象撷美》,《名作欣赏》1996年第2期15.《也说“侃”》,《语文学习》1996年第2期16.《横云断山 异曲同工──〈窦娥冤〉与〈哈姆雷特〉“鬼魂诉冤”比较谈》,《语文月刊》1996年第4期17.《悲歌一曲水国吟——〈红楼梦〉水意象探幽》,《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2辑18.《〈红楼梦〉玉意象与文化蕴涵》,《东方丛刊》1997年第3期19.《〈红楼梦〉花园意象解读》,《红楼梦学刊》1997年增刊(97北京国际红学研讨会专集)20.《食色:明代小说性格描绘的人性深度一说》,《海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21.《昨夜西风凋碧树——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解读》,《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2期22.《王思任与晚明尺牍小品》,《学语文》1999年第2期23.《中国姓名溯源》,《安徽画报》1999年第3期24.《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解说之二》,《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4辑25.《谑而能雅 清味自悠——王思任〈古月临松赋〉赏析》,《名作欣赏》1999年第6期26.《21世纪红学新路径——〈红楼梦〉接受史研究》,《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1期27.《王思任序文说》,《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28.《20世纪上半叶红学批评专论述评》,《安徽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29.《“呆”字随想》,《学语文》2000年第1期30.《古代文学鬼魂意象的文化索解》,《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31.《红楼索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32.《永远的天性——〈红字〉与〈红楼梦〉意象比较谈》,《国外文学》2003年第1期33.《从〈红楼梦〉题名的变迁看作品的主题倾向》,《学语文》2003年第3期34.《〈金枝〉读解》,《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35.《一个世纪的观照——写在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100周年之际》,《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1期36.《中土佛经翻译的主要方式》,《海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37.《论佛经传译中的文化取向》,《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38.《像教、变像与变相》,《黄海学术论坛》(威海大学)2004年第2期39.《释“变”与“变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40.《敦煌藏卷目连题材作品论疏》,《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41.《红楼说镜》,《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3辑42.《论敦煌变文叙事体制的渊源与衍变》,《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43.《论唐五代白话小说的释家人生观》,《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44.《论唐五代白话小说的释家时空观》,《郧阳师专学报》2004年第5期45.《古典文学中的倒反艺术》,《学语文》2004年第4期46.《论唐五代白话小说的伦理观》,《安徽师大学报》2004年第6期47.《试论唐五代白话小说的果报观》,《古籍研究》2004年第2卷48.《神仙:在调侃中遁形》,《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14日49.《唐五代白话小说的佛传题材论源》,《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50.《红学史研究的三个层面》,《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51.《论佛教文学对中国文学观念世界的影响》,《东方丛刊》2005年第2期52.《敦煌变文“处”字解》,《学语文》2006年第1期53.《敦煌变文叙事形式叙略》,《洛阳师院学报》2006年第1期54.《论敦煌变文语汇的佛典渊源》,《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1期55.《从寺院讲唱到俗讲、转变》,《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56.《论变文是俗讲的书录本》,《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当代新学科大辞典》(撰写3万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中国近代文学大辞典》(撰写5万字),黄山书社,1995《中国艺术文化大辞典》(撰写3万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中华治国方略》(勤政卷主编,撰写12万字),当代出版社,1998《比较文学新论》(撰写3万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中国古代戏曲故事集》(副主编,编撰15万字),齐鲁书社,2005

142 评论

卉峰呢喃

论《红楼梦》的思想性  这里要谈的,是曹雪芹《红楼梦》的思想性;也就是要排除开现在存世流传的通行本后四十回所写结局,只论前八十回的“曹雪芹原本”,以及脂砚斋批语透漏的、前八十回中“草蛇灰线”提了开头、而现在已经“迷失”的后几十回所写结局。本文只谈其思想性,是由于:曹雪芹《红楼梦》这部伟大著作,它总体的艺术性构成,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俞平伯、周汝昌、蔡义江、梁归智等专家、学者已经撰文剖析评论,鞭辟入里,我佩服得很,不敢,也“毋庸置喙”。而对于曹雪芹《红楼梦》的思想性,一些学者的评价,我却认为过于拔高;“知人论世”,我有些话,忍不住一定要说。  曹雪芹《红楼梦》的哲学指导思想,我认为仍然属于儒家,是儒家王守仁“心学”传人李贽一派,但还没有李贽那么激进。《红楼梦》主角贾宝玉,“毁僧谤道”,却仍然推崇“孔子是亘古第一人”;贾宝玉推崇儒家经典《四书》中《大学》“明明德”,烧掉其它书而保留了《四书》,显然是认为值得继续学习;女主角林黛玉,其父亲为她延师教读,读的也是《四书》。如果认为儒家王守仁和李贽学派仍然属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思想分支,那么,似乎不应该把曹雪芹抬到“封建叛逆”的高度?  曹雪芹《红楼梦》“大旨谈情”,我认为其哲学根源也来自王守仁和李贽:王守仁说“喜怒哀惧爱恶欲,谓之七情……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别善恶,但不可有所著。”(《传习录》);李贽《童心说》,推崇“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林黛玉“情情”,贾宝玉“情不情”,在曹雪芹心目中,应该都是自然流行的“良知”,都是没有受到现世污染的“童心”。  当然,曹雪芹“大旨谈情”,也受到了汤显祖、冯梦龙、金圣叹等文学家的巨大影响。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塑造了杜丽娘这个大胆追求爱情的“有情人”,并在《牡丹亭记题词》中推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冯梦龙编纂出版《情史》,汇聚古今男女情感、情欲事迹,在序言中说自己“余少负情痴”,扬言“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金圣叹批点小说《水浒传》、戏曲《西厢记》,提升它们的地位和《庄子》、《史记》并列,推崇表现男女爱情的《西厢记》是“天地妙文”。  谈情,钟情,往更远追溯,有儒家说《诗经》的“发乎情,止乎礼义”,有陆机《文赋》的“诗缘情而绮靡”;对曹雪芹更重要的,我以为是魏晋时期阮籍、王戎等人的作为。张宜泉诗序记曹雪芹“字梦阮”,敦诚赠诗说曹雪芹“步兵白眼向人斜”,把他比作阮籍;这些,我在《爱红臆谈》的相关文章中已经引述。《世说新语·伤逝》记载: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曹雪芹对这个典故应该很熟悉。他后来四十多岁就英年早逝,我认为是两个主要原因促成:一是他创作的《红楼梦》要“进呈御览”,被强迫修改,他悲愤莫名却又无可奈何;第二就是他唯一的“幼子”因病殇逝,他“悲不自胜”!  没有宝黛式爱情作基础,纵使结合为家庭,在曹雪芹笔下,也多变成“怨偶”;如贾琏和王熙凤、迎春和孙绍祖、薛蟠和夏金桂,等等。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在婚姻家庭方面,曹雪芹仍然是秉承的中国封建传统观念,即男子可以一妻数妾。宝玉的父亲贾政、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在曹雪芹的心目中,我以为,都还属于“正面人物”;而他们全都有妻还有妾。宝玉心中除了要娶黛玉为妻外,已经当面委婉应许袭人、紫鹃做小老婆;即使不说麝月吧,晴雯若不早逝,想要做宝玉妾侍的愿望,在曹雪芹笔下,宝玉应该也是愿意满足她的。  周汝昌先生提出:贾宝玉的爱情对象,其实是史湘云。这个问题牵扯面广,要另作别论,这里不谈。  曹雪芹《红楼梦》的政治观点,我以为,仍然停留在中国式封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民主”这样的西方传统,还才由卢梭重新阐发,传播到北美殖民地;这种现代玩意儿,那时还没有传来中国,曹雪芹做梦也想不到这个呢。他贬斥“国贼禄鬼”,只是反对那些专为自己谋私利的官吏;和王守仁、李贽一样,他并不反对皇帝。他让主人公贾宝玉歌颂“那朝廷是受命于天”,还说要“作践”匈奴“犬戎”,发扬武勇,“为君父生色”。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已经著文立论,反对封建专制;对比起来,曹雪芹《红楼梦》在这个方面不能说是先进的。  曹雪芹《红楼梦》,是揭露了中国式封建社会的种种腐朽没落,把后代历史学家都称赞的“康、雍、乾盛世”贬为“末世”;但是,当时已经具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应该有其思想政治要求,曹雪芹却没有表现它们,没有为封建“末世”指示任何出路。  当然,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立场,苛求于古人。曹雪芹虽然“无材可去补苍天”,甚至到后来他还很可能脱离了“包衣旗籍”;但是,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等诸方面,他和清朝满族统治者,仍然有着割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认识曹雪芹《红楼梦》的思想性,决不能忽视这一点,而把他看得、评价得好像一个“革命者”。  曹雪芹在他的巨著中,形象地描述,多方面探讨了,当时的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有联系的知识分子,各种各样的努力,想要生活得更好;然而,“无可奈何花落去”,最后“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样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社会,腐朽衰败,必然灭亡。曹雪芹《红楼梦》如此思想性,已经够了不起了。  根据张爱玲先生《红楼梦魇》的研究,曹雪芹《红楼梦》的早期稿本,所写的贾宝玉,是一个“性格的悲剧”。贾宝玉富于同情心与想象力,思慕太多,以致人我不分,念念不忘;没有能够专心读书,科举出仕,家庭败落以后就只能成为无业游民。“性格决定命运”,贾宝玉的悲剧性格,导致他必然只有悲剧命运。  而现在存世的脂评本《红楼梦》,主要是曹雪芹后期修改创作的稿本;这其中的悲剧,已经是社会性悲剧,“历史必然性的悲剧”。  贾宝玉林黛玉,徒有美好的人生理想,不见容于当时那腐朽社会。贾宝玉的爱情理想超前高级,然而,在那个家庭那个社会却不能实现。  贾宝玉即使按他封建家长所愿,与薛宝钗成婚,努力读书应试、步入仕宦,又能如何?书中就写有贾政,出外做官,方正清廉,却被机巧者看作迂腐,终于被蒙,不能当好官。  反面,贾雨村奸巧狠恶,巴结权贵往上爬,为贾赦夺人古扇,竟生生地制造出冤狱。但是,按照脂批提示,最后结局,不也“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没有好下场吗!  也就是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封建社会、封建家族,“鲜花着锦,烈火烹油”,鼎盛过后,就必然衰败,任你怎么“补天”补地,也改变不了悲剧的命运。  《红楼梦》第一回,曹雪芹就让跛足道人唱“好了歌”,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预示全部结局。辩证地看,“了”也就是完结;旧的因缘完结了,可以开始新的因缘,这也就“好”。“好”也就是完满;既完满,就必须完结,否则,“乐极悲生”,仍归完结,但却是别样的完结,你本心所不愿意有的完结。因此,社会人生,确如曹雪芹让跛足道人所唱所说,“好”就是“了”,也必须“了”。外国智者同样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看歌德《浮士德》,和魔鬼订了协议的浮士德,刚一感叹“真美啊”,那靡非斯特就来收取他的魂灵了。  因此,论述曹雪芹《红楼梦》的思想性,就要注意到:他表现出一个巨大的社会性悲剧,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两难处境,窥见了宇宙演化的秘奥。  在这个社会性悲剧中,人世间美好的东西都被撕碎了。但是,青春、亲情人情、纯洁的爱情,仍然如此美好,令人不能忘怀!怎样才能保全永远?“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读《红楼梦》,促使你不断思考、反复辩难。  不只艺术魅力,《红楼梦》的思想性,也魅力永在!

265 评论

上海阿稀

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书中不可思议的出现了两个“宝玉”:贾宝玉和甄宝玉。这两个宝玉不但相貌酷似,而且从小性情亦十分相同,“一味的诚实,从小儿只管和那些姐妹们在一处玩”,更为奇怪的是,都做过一个谒访“太虚幻境”的梦。其中贾宝玉系书中主人公,甄宝玉在与贾宝玉会见之前,书中皆是虚写,似是无关紧要,只是在《红楼梦》最后结局才出场和贾宝玉见过一面,且话不投机,两人貌似神离,一个出家当了和尚,一个考中举人走向仕途生涯。 对这两个人物的塑造,曹雪芹是出自什么本意呢?我认为:贾宝玉即“假宝玉”,甄宝玉即“真宝玉”,“真假宝玉”凸显曹雪芹思想深处的激烈斗争,是他对濒于崩溃的世家显族前途的探索,是摆在处于十字路口的一条左右为难的桥梁,是他如何应对败落家族前途的两个影子。 众所周知,曹雪芹生活在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祖父曹寅当过康熙的“侍读”,曾祖母又是康熙的乳母,曹家与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少年时代,他“锦衣纨绔”、“饫甘餍肥”,那段豪门公子的奢侈生活与《红楼梦》里贾宝玉的生活如出一辙。贾宝玉和甄宝玉的少年时期即是曹雪芹的美好童年。曹雪芹写《红楼梦》,一般善用谐音寓意,如甄士隐即“真事隐”,甄英莲即“真应怜”,霍启即“祸起”,元、迎、探、惜即为“原应叹息”,照此推理,若宝玉即曹雪芹本人的化身的话,贾宝玉即“假宝玉”,甄宝玉即“真宝玉”。而“真宝玉”才是曹雪芹骨子里的真思想,是他梦中所盼,虽然他总觉得这是他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和荣宁两府的遭遇一样,曹雪芹家败落于雍正五年(1727),他父亲曹頫因事受到株连,被革职抄家。从此,家族的权势和财产都丧失殆尽。他的家庭居处屡迁,生活极不安定,有时甚至不得不投亲靠友,以维持生活,还常常受到歧视和凌辱。经历了由锦衣玉食到“举家食粥”的贫民百姓的沧桑之变,使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没落命运有了切身感受,对社会上的黑暗和罪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他在《红楼梦》一书中,以自家生活素材为基础,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及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悲剧为经线,纵向剖析了造成悲剧的深刻社会根源;同时,以贾府的兴衰为纬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间卫道者与叛逆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横向展示了由众多人物构成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由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有力抨击了封建家庭的荒淫、腐败,展示出封建制度濒于崩溃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但曹雪芹又是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一个没落地主官僚,并没有掌握强大的无产阶级思想武器,他虽明知封建社会必会崩溃败落,讨厌封建制度的腐朽,但如何拯救社会他是没有办法的。曹雪芹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一个不成熟的思想家,生活在那个时代那个家庭没有也不可能掌握先进的思想武器与封建制度作斗争,想像让他参加革命党走上什么“辛亥革命”的道路是不可能的。面对封建社会的日薄西山,他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逃避,即“假宝玉”出家走的路,这条路在曹雪芹内心里是不愿走的,象阿Q所想的一样,“我的祖先比你们风光多了”,曹雪芹也是很留恋童年时期锦衣玉食的生活的,只要有一点可能,他就会重入仕途,再振家风,这就是“真宝玉”走的路,改掉过去的纨绔子弟习气,走寒门学子科举入仕之路。红楼梦中贾赦大罪被赦,贾珍贾政重获宁国公荣国公世袭,“真假宝玉”都考中举人,乃至将来的“兰桂齐芳”,何尝不是曹雪芹心中所想呢? 所以甄宝玉这个形像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曹雪芹刻意塑造的,虽然他只在红楼梦大结局时出场一次,但他反映的“真假宝玉”的最后对话恰是曹雪芹内心深处的思想交锋,是曹雪芹最后一次寻求对自我的审视:是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呢?还是为情出家盾入佛门,为情死,为情化灰、化烟呢?曹雪芹摆出了两条道路,让世间凡夫自己去做意味深长的猜想了。人生的追求,还真的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象范伟在广告中说的“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贾家的兴盛是归功于贾家老祖宗的武功,可吃老本能吃几代呢?贾家目前的承袭爵位的是贾珍和贾赦,你看书里面对他俩有什么好的描写,无非吃喝玩乐,败家而已。而且,他们还交通外官,聚众赌博,放高利贷(贾赦之媳王熙凤),所以,闹的也太不堪了,皇帝不治他们的罪治谁的?关于这一点,高鹗是看的很准的,写的也不错,基本能符合曹雪芹的原意。 其次,目前撑贾府门面的是贾政之长女贾元春,被皇帝宠幸,封凤藻宫尚书,也就是贵妃娘娘,之后,红楼梦里才写到,贾政才能够得到重用,不再只任闲差,先后任工部侍郎、外放学政等实差,如果按红楼梦第5回所写的,贾元春娘娘早死的话,贾家的繁荣又能持续多久呢?中国人不是早有名言嘛,人一走茶就凉啊。没碰到事情便罢,碰到事情,皇帝老儿就把脸一变,翻脸不认人了。 第三,你看红楼梦中贾家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呢?以贾珍为首的宁国府就别提了,不仅自己闹的门风不好听,连薛蟠等亲戚都给带累的比以前更坏了;至于荣国府,贾琏也不过是贾珍一路人物,贾宝玉又一味的风花雪月,厌恶读书上进,贾环是庶出,不被人瞧的起,而且为人猥琐不堪,贾兰又年纪太小,一时半刻是接不上班的,所以,贾家后继乏人,如何能兴旺的了呢。 所以,贾家的衰败是必然的,更不用提红楼梦的成书年代是在清乾隆年间,正是封建制度由兴盛转变为衰败的转折点,有先见之明的曹雪芹老先生正是看到了封建大家族比如贾家的由兴转衰的必由之路。至于由什么事件作导火索引发了贾家的巨变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132 评论

相关问答

  • 红楼梦2000字论文

    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书中不可思议的出现了两个“宝玉”:贾宝玉和甄宝玉。这两个宝玉不但相貌酷似,而且从小性情亦

    细毛1015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1
  • 红楼梦诗词论文2000字

    “千红一窟(哭)” 之黛玉泪提到《红楼梦》,人们总会想到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而一提到林黛玉,人们总会想到她随时都可能流下的眼泪。可以说,曹雪芹怀着深挚的

    snake20001981 4人参与回答 2024-05-03
  • 红楼梦研究论文2000字

    关于红楼梦的论文,1500字要求:格式标准,原创

    我叫金三世 4人参与回答 2024-05-01
  • 红楼梦林黛玉论文2000字

    你好,我帮你写的这个仅供参考:摘要: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曹

    卡卡7031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1
  • 红楼梦文献综述2000字

    <<红楼梦》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称《红楼梦》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

    子非鱼1102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