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27

小胡子阿志
首页 > 论文问答 > 武夷岩茶论文题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PK从来没赢过

已采纳
朋友,好久不见,今天是否有空,陪我去喝杯茶,做一会儿闲人,去喝一杯“散文茶”,为我、为你、为健康! 曾几何时,我们变得异常忙碌起来,“忙”字“累”字成了高频词,喝茶于我变成了“奢侈”,变得功利起来,即使去杭州出差,也会忍心与“龙井”擦肩而过,归根结底是因为忙。 因为忙,舍不得“浪费”时间,于是决定把喝茶闲聊、天南地北的时间统统给省了,总以为这样就可以用这段时间来做很多事,可是几个月下来,我发现自己的内心变得烦躁和焦虑,从未有过的郁闷无处排解,做事效率没见提高,可口腔溃疡却接踵而至。还时时会不由自主地唱起“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我开始怀念那杯久违了的“散文茶”。 不记得哪位茶友说过,喝茶就像文人写文章,也是有体裁之分的。我觉得小说太冗长,我等喝不起;戏曲太吵,不适合在茶室;杂文太杂,有点乱,有时还太激烈;我钟爱散文的飘逸脱俗,抒情文采,她可长可短,有感而发。忙累之余,与一、二知己小聚一处,论茶味、谈世情、聊古今,酣畅淋漓的沟通,就像经历一次心理治疗,让人变得轻松、剔透起来。 浅啜慢饮中,可以探探“茶”字的长寿秘诀。茶字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部“木”可分解为“八十”。“廿”加“八”再加“八十”等于一百零八岁。于是自己也仿佛从茶味中咂出健康“茶寿”的韵味来。 “龙井”、“碧螺春”历来都是绿茶中的极品,气质典雅,高贵大方,而又深藏不露。捧一撮投入杯中,开水一冲,雀舌般的芽叶徐徐舒展,茶香四溢,汤色明亮。绿茶的风采与风韵一览无余地展现在眼前,品一口香茗,于是人也显得宁静祥和、高贵脱俗起来。 春天来了,泡一壶花茶。“茉莉花茶”、“玳玳花茶”、“珠兰花茶”、“玫瑰花茶”都很不错。花茶是绿茶和红茶的混合体,平平淡淡,简简单单,却将所有的芬芳无私地沁入你的心脾。细细啜饮,自己也不知不觉中变得平易与亲和起来。 “喝茶之意不在茶”,我钟爱这余味深长的散文茶,是因为她能怡情悦性,消烦去躁,使我身心舒展;她能清心醒脑,其乐融融,使我振奋精神。谁都明白:有了健康,才能赢得将来、拥有明天!别犹豫了,一起去喝杯散文茶吧!
136 评论

人艰不拆XP

名山出名茶。武夷山灵秀山川孕育出的武夷岩茶,品质优异,驰名中外。它是世界四大茶类中的中小叶种茶树之代表,又是乌龙茶类之始祖,位居中国十大名茶之前茅,备受世人之青睐。72岁高龄的姚月明老人把他一生中的50多年时光交给了岩茶,并成为武夷岩茶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关键人物。姚月明,1932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53年,年仅21岁的姚月明毕业于安徽大学茶叶专业,被分配到当时全国三大茶叶试验场之一的崇安茶叶试验场任试验组长,成为该茶场第一个科班出身的茶叶专业大学生,挑起了武夷岩茶科研带头人的担子。上个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不久,由于历经长期的战乱与动荡,曾经辉煌一时的武夷山茶业处在历史低谷期。当时崇安全县茶叶产量不到1000担,仅是现今武夷岩茶产量的1/10左右。年轻的姚月明一到武夷山,便投入到茶场的恢复性建设和栽培制作的科研实践中去。他负责规划勘察设计了中国第一个有着4000余亩茶园的机械化茶场——崇安茶场。同时,他还负责武夷岩茶的粗制加工和新品种培育,以及武夷名枞、武夷土壤、武夷耕作法、茶叶病虫害四个专题的调查。为搞好调查,他与教授、茶师带着水壶,背着馒头,手拿罗盘针,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走,将每片茶园的地理位置、生长环境、品种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记录。饿了就啃啃馒头,夜里走到哪儿睡到哪儿。不知跑了多少山头,也不知在山上睡了多少个晚上,终于他写出了第一篇论文《论武夷耕作法》,该文后来还成为中等专科学校的教材。几十年来,他的科研成果可谓硕果累累,上世纪60至80年代,经他一手攻关的烘青绿茶被定名为崇安茶场高级莲心,作为当时国家的主要外交礼茶,武夷水仙被评为农业部部优产品。他先后进行武夷名枞、武夷茶区病虫害调查及武夷岩茶耕作法等多项专项调查。1958年,他设计使用了福建省第一条萎凋槽和四锅联炒式杀青机,1959年设计了乌龙茶专用第一台“双列联动摇青机”。1983年前后,作为当时最大龙头企业的崇安茶场陷入困境,企业负下200多万元的巨债,当时的崇安县领导找到姚月明,让他出任场长,带领企业脱困。1984年初,姚月明受命于危难。他带领销售人员北上东三省、上海、南京,南下广州、厦门等地,把库存4000多袋茶销售一空,茶场终于起死回生,扭亏为盈,场里经营开始好转。之后,姚月明又用了两年时间,还清270多万元的旧债,并盖了价值200多万元的厂房。1987年,企业经营走上正轨,姚月明按约辞去场长职务,又回到他的书斋去搞科研了。武夷山这一方茶叶的圣地,吸引了大批茶叶界的专家学人。几乎全国所有茶叶权威都在此呆过。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就在武夷呆过10年之久。吴先生去世后,全国茶叶界三大权威——制茶权威陈椽教授、栽培专家庄晚芳教授、茶叶化学专家王泽农教授也都先后在武夷长住过。这三人都是姚月明的导师。自从姚月明来到武夷山,便无可救药地痴迷上了这方山水和山水中的茶叶。在安徽大学时,姚月明是陈椽教授的得意弟子。毕业时,陈教授建议月明留校任教,年轻的姚月明认为,要认识茶,就得到它生长的地方去。于是他被分配到了崇安茶场。三年之后,陈老先生来到茶场,邀请高足回校任教。武夷岩茶丰富的品种、独特的品质令姚月明着迷不已,哪里肯轻易离开。陈老无奈让步:再给你7年时间。7年之后,陈椽老先生如期而至,没想到他又失望了。姚月明的投入和努力并没有白费,他对武夷岩茶在海内外声名的传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1961年5月,陈椽教授叫不回弟子,只好采取折中的办法,安排姚月明到安徽农大给他茶叶系1-4年级400多名学生汇报10年来的科研成果。几场报告下来,这个系掀起了武夷岩茶热,3个毕业班的100多名学生都要求毕业论文写武夷岩茶,姚月明成了这100多名学生的论文指导老师,一时竟无法脱身。1961年,中国农科院在杭州召开年会,会上给了姚月明3个课题,一是武夷岩茶基础理论研究;二是武夷岩茶初制机械化研究;三是武夷岩茶新工艺研究。并给了13万元的经费和15年时间,由安徽农大、浙江农大和福建省茶叶研究所配合姚月明完成这个课题。之后几年,每年到茶场协助研究和实习的大学生都有二三百号人,崇安茶场一时间在全国茶叶界盛极一时,而武夷岩茶也随之声名远播。姚月明对大红袍的培育研究从上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了。1953年至1955年,姚月明随叶鸣高和陈书省两位老茶叶专家在武夷山进行武夷名枞调查。这期间,姚月明从大红袍母本上剪了几根长穗,扦插在实验场办公室后面,并且已经存活两棵。1958年这里建机场,这两棵珍贵茶苗不幸被拔除。文革时期,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迫离开茶叶实验室,下放到茶场农业区内种水稻。但姚月明仍偷偷利用业余时间培育大红袍,培育出来后沿用吴觉农先生当初的命名“北斗一号”。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红袍开始供应外贸,但数量微乎其微。随着科学技术的日臻成熟,无性繁殖技术的广泛应用,如今,武夷山许多茶农都种植了大红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几十亩。但是,由于姚老与大红袍这种异乎寻常的关系,由他亲手监制的大红袍还是要比其他的大红袍贵上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姚老每年签名制作的大红袍也仅20来斤,成为各地茶商争相竞购的奇货。5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如今,安贫乐道的姚老与老伴居住在武夷山市府大院的一套两居室的蜗居内。他依旧每天都很繁忙,特别是每年的3-7月,采茶制茶期间,他每天都巡走在茶园和工厂之间,无偿为茶农提供技术指导。姚月明,这位武夷岩茶的泰斗,一生与武夷岩茶结下了“生死情缘”。无论是在事业鼎盛时期,还是隐归阶段,他都执着地进行武夷岩茶研究,在武夷山这个山沟沟里一呆就是50余年,其精神、其情愫令世界茶人为之敬佩。年深月久的濡染,武夷岩茶的悠长的韵味已深深地融入到姚老的身体和灵魂,甘泽而乏馥郁,香久益清、味久益醇,久藏不坏……

207 评论

大璐璐131483

永远的银针茶纵观人类社会,没有哪种物质能象茶叶那样风靡全球,成为人类最普遍,最珍爱的饮品,深得人们的喜爱。中国是茶的故乡,自古以来就生产许多好茶名茶,并远传世界各地。茶已成为中国人最宠爱,经久不衰的饮品。 自古佳茗出高山。素有茶乡美誉的闽北政和,因出产特质的“银针茶”而闻名遐迩。其外形满披茸毛,芽尖嫩鲜,色白如银,熠熠闪光,芽长寸许,状若银针,故称之“白毫银针”。千百年来,银针茶给人们以不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并赋于深邃的文化内涵。家乡银针茶已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更有许多美丽传奇的故事。相传宋徽宗皇帝在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因喝了闽省关隶县进贡的银针茶而龙颜大悦,特赐政和年号为县名,故而“政和”名声大振,经久不衰,可见银针茶之魅力了。是呀!家乡是个美丽而神圣的地方,山川秀美,峰峦叠嶂,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气候适宜,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是植物生长的理想之地,生产出许多名茶,有银针茶、功夫茶、乌龙茶、花茶等十种珍品,畅销各地。政和名茶有其独特的传统栽培技术,加工制作工艺,其品质俱佳,韵味无穷、味甘温和、益脾胃、降血压、胆痼醇等功效,是优质的保健饮品,深得人们的喜爱。家乡人种茶已成时尚,村村有茶山,家家皆种茶,全县已发展茶园8万亩,年产茶4000吨,80%远销国内大中城市及东南亚、欧美市场,深受欢迎。茶叶已成为全县经济支柱,多数农民从中获得可观效益。茶叶是家乡人民不可或缺的物种,为家乡人民创造无限的财富,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茶树有灵性,茶叶多可人。每当春夏之时正是采茶繁忙时节,满山遍野的茶园一层层、一叠叠,风景这边独好,采茶姑娘穿梭在碧绿的茶园间,轻巧玉指点缀在茶树尖,自然落在腰间提篮、围兜里,刹是一道风景线。广袤的茶园呈现一派丰收景象,有背篓的、肩挑的、板车拉的摩托车带的,一筐筐,一袋袋茶叶送往各茶厂加工,又一箱箱,一车车外运出售。一业带来百业旺。茶叶发展带动运输、旅店、通讯、娱乐等第三产业的繁荣,八方商贾云集,生意红红火火。茶的发展,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演绎出多彩的茶文化,家家户户备茶,人人喝茶、谈茶,大街小巷茶生意火红,渐而形成独特的品茶、配茶习俗,茶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我生长在茶区,是从茶园里长大的,踏遍家乡每座茶山,采摘过清明茶、二春茶、三春茶,并参加茶叶制作等工序,渐渐地品出茶的韵味,养成爱喝茶的习惯。长大后到外求学并工作,仍带上几袋好茶喝,也让同窗、同事们分享品茶之乐趣,讲述银针茶栽培历史、生长习性、制作工艺、所含成份、特有功效等,娓娓道出“银针姑娘”的美丽传说来。还掏出一撮银针茶置于杯中,冲上开水,顷刻间,那白绒绒尖毛,束束上升,如针如箭,又徐徐下降,沉入杯底,那情景蔚为奇观,让人浮想联翩。大家品着一杯甘味醇厚的银针茶,甜甜美味滋心田,感到妙趣横生,精神愉悦,都夸我是茶的天使,逗得我心里乐滋滋的。是呀!我与茶叶结下不解之缘,与茶为友,爱茶如痴哪。缺少了茶就缺乏生命之活力,失去了生活之意义。随着岁月流逝,我的品茶水平与日俱增,在家中,在办公室皆泡茶品味,或解渴、或提神、或享受。出差期间,也爱带上一包银针茶,以解思乡之愁。近年来,注意收集各地名茶信息,精心研究茶文化,写出许多茶之论文发表报刊杂志,让更多的人享受茶之韵味。还到过铁观音之乡、龙井茶之乡、碧螺春茶之乡,武夷岩茶之乡,白琳工夫之乡等地考察,了解其发展史,种植、栽培、采青、加工、包装、贮藏、促销等情况,借鉴他人成功经验,传授实践。通过考察,得出一结论,大凡茗茶出自高山也。 我爱茶,更爱家乡银针茶,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最好的挚友;它是我精神之寄托,力量之源。银针茶啊!您是大自然对政和的慷慨馈赠;你是家乡的名茶,福建的名茶,中国的名茶。你生长在高山峡谷,滋润阳光雨露,吸吮大地养份,凝结人类聪明才智,与众不同,滋味独特,美妙无穷。你是灵性的植物,甘味醇厚,功效特殊,养神滋脏,魅力无限。你是世界上最最美妙神奇的饮品。愿你永葆品质,福祉人类到永远。 喝茶 梁实秋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但是,数十年来,喝过不少茶,北平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山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都尝试过。茶是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推茶是尚。叉子,形进于茶,声进于(木贾),来源甚古,流传海外,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又茶。人无贵贱,,谁都有分,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辄问讯“喝茶么?”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孩提时,屋里有一把大茶壶,坐在一个有棉衬垫的藤箱里,相当保温,要喝茶自己斟。我们用的是绿豆碗,这种碗大号的是饭碗,小号的是茶碗,作绿豆色,粗糙耐用,当然不能和宋瓷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朴实敦厚的风貌,现在这种碗早已绝迹,我很怀念。这种碗打破了不值几文钱,脑勺子上也不至于挨巴掌。银托白瓷小盖碗是祖父专用的,我们看着并不羡慕。看那小小的一盏,两口就喝光了,泡两三回就换茶叶,多麻烦。如今盖碗很少见了,除非是到故宫博物院拜会蒋院长,他那大客厅里总是会端出盖碗茶敬客,。再不就是电视剧中也看见有盖碗茶,可是演员一手执盖一手执碗缩着脖子啜茶那狼狈相,令人发噱,因为他们不知道喝盖碗茶应该是怎样的喝法。他平素自己喝茶大概一只用玻璃杯、保温杯之类。如今,我们此地见到的是盖碗,多半是近年来本地制造的“万寿无疆”的那种样式,瓷厚了一些;日本制的盖碗,样式微有不同,总觉得有些怪怪的。近有人回大陆,顺便谈是我的旧居,带来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只瓷盖碗,原是十二套,只剩此一套了,碗沿还有一点磕损,睹此旧物,勾起往日心情,不禁黯然。盖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茶叶品种繁多,各有擅长。有友来自徽州,同学清华,徽州产茶胜地,但是他看见我用一撮茶叶放在壶里沏茶,表示惊讶,因为他只知道茶叶是烘干打包捆载上船沿江运到沪杭求售,剩下来的茶梗才是家人饮用之物。恰如北人所谓的“卖席的睡凉炕”。我平素喝茶,不是香片就是龙井,多次到大栅栏东鸿记或西鸿记去买茶叶,在柜台面前一站,徒弟搬来凳子让座,看伙计秤茶叶,分成若干小包,包得见棱见角,那份手艺只有药铺伙计可媲美。茉莉花窨过的茶叶临卖的时候再抓一把鲜茉莉放在表面上,所以叫做双窨。于是茶店里经常是茶香花香,郁郁菲菲。父执有名玉贵者,旗人,精于饮馔,居恒以一半香片一半龙井混合沏之,有香片之浓馥,兼龙井之苦清。吾家效而行之,无不称善。茶以人为名,乃迳呼此茶为“玉贵”,私家秘传,外人无有得知。 其实,清茶最为风雅。抗战前造访知堂老人于苦茶庵,主客相对总是有清茶一盅,淡淡的、涩瑟的、绿绿的。我曾屡侍先君游西湖,从不忘记品尝当地的龙井,不需要攀登南高峰风篁岭,近处的平湖秋月就由上好的龙井茶,开水现冲,风味绝佳。茶后进藕粉一碗,四美具矣。正是“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 有朋自六安来,贻我瓜片少许,叶大而绿,饮之有荒野的气息扑鼻。其中西瓜茶一种,真有西瓜风味。我曾过洞庭,舟泊岳阳楼下,购得君山茶一盒。沸水沏之,每片茶叶均如针状直立飘浮,良久始舒展下沉,味品清香不俗。 初来台湾,粗茶淡饭,颇想倾阮囊之所有再饮茶一端偶作豪华之享受。一日过某茶店,索上好龙井,店主将我上下打量,取八元一斤之茶叶以应,余示不满,乃更以十二元者奉上,余仍不满,店主勃然色变,厉声曰:“卖东西看货色,不能专以价钱定上下。提高价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我爱其戆直。现在此茶店门庭若市,已成为业中之翘楚。此后我饮茶,但论品位,不问价钱。

326 评论

相关问答

  • 武夷岩茶论文题目

    永远的银针茶纵观人类社会,没有哪种物质能象茶叶那样风靡全球,成为人类最普遍,最珍爱的饮品,深得人们的喜爱。中国是茶的故乡,自古以来就生产许多好茶名茶,并远传世界

    Jamietee1997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8
  • 武夷岩茶论文

    直到世界尽头 填词:迷惑 是天走到尽头 所以注定我们分手 但天不注回首 所以我们不用难受 天上白云在翩翩飞 我们随着一起追 手牵着手肩并肩心连心永相随 祝这样的

    条野太浪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武夷岩茶论文摘要

    自1990年以来共举办六届“武夷岩茶节”、三届“无我茶会”、四次“茶王赛”,大大地扩大了武夷岩茶的影响。武夷茶界人士及有关领导还多次到日本、朝鲜及台湾、香港等国

    美羊羊小P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8
  • 武夷岩茶论文集写红茶

    这两种茶的区分很好认的,外表武夷岩茶是条索紧结,红茶是小一点的茶的颜色为棕红色。6-8厘米,红茶喝起来有点甜的。岩茶味苦,有回甘

    达达1110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7
  • 武夷岩茶论文集下载

    武夷岩茶分类很多从产地上分,有岩上茶、洲茶、内山茶、外山茶;从品类上分,有品种、名丛、单丛;从品种上分,有大红袍、肉桂、水仙、菜茶等;从名丛上分,有白鸡[冠、铁

    风吹杨柳千条线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