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50

樑樑1982
首页 > 论文问答 > 武夷岩茶论文怎么写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坤坤890206

已采纳
您慢慢看吧! 武夷岩茶在我国茶叶发展史上,谱写了十分重要和光辉的一页。武夷茶在南北朝时(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茶名)著称于世,唐代成为士大夫上层贵族馈赠佳品,宋元两代入贡朝廷,盛极一时。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就于九曲溪畔设置御茶园。明代罢造龙团,改蒸青团茶为炒青散茶,随后又改制三红七绿的乌龙茶,即现在所称之岩茶。因而,武夷岩茶始于明朝,盛于清代,十七世纪远销西欧,蜚声四海。 武夷山有茶可能在唐朝时期或者更早,但武夷茶是继北苑茶而发展起来的。元朝大德六年1302年,在武夷四曲处设置了“御茶园”,专制龙团贡茶。直到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造龙团改制散茶。明朝的武夷茶已代替了北苑茶,改变了加工工艺,成为品质优异的散茶,誉满天下。所以,元朝以后的福建贡茶以武夷茶为最多,约占全国贡额的四分之一。五口通商后,武夷茶大量出口,促进了武夷茶的快速发展。武夷山位于福建与江西相邻的边界,产茶历史悠久,自蔡襄以后,山中所产的茶叶除寺僧供献游客外,主要作为贡品。元末明初罢贡之后仍为世人所重,争先恐后地购销于国内外市场,成为世界闻名的茶叶。约在十六七世纪,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贵族阶层,已把饮用武夷茶作为集会宴客的一种高尚礼节,事后逐渐推广到各阶层的人们中去。茶叶成为欧美各国普遍的饮料之一,从而使我国茶叶外销不断增长。18世纪中期,就有学者把武夷茶定名为武夷变种Var.bohea,从此,武夷茶誉满全球,自那以后,西欧人还把茶称为“武夷”,并成为习俗。 北宋太平兴国初年,朝廷特置龙凤模印,遣使到建州,监造团茶以别一般的庶饮,龙团凤饼从此诞生。当然也包括产于碧水丹山的武夷奇茗。由于当时崇安尚未建县,而建州的州治建安县已为人们所熟知,所以龙凤团茶也称为北苑茶。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崇安县正式建县,武夷山逐步走向兴盛,文人墨客,达官显宦,释家羽士纷至沓来,名声日高,武夷渐脱“北苑”之统称而独步傲立于茶坛,加之诗人的吟咏,武夷岩茶的名气大盛。民国《崇安县新志》载:“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蔡襄、丁谓、剂子翚、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驰名天下。”苏轼在咏茶诗中写道:“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由此说明武夷岩茶已经脱颖而出,崛起于岩壑之间,为名家所津津乐道,并开始步入皇家宫室,享誉于朝廷。与此同时,武夷名丛如铁罗汉、坠柳条也开始形成。清朝学者郭伯苍在《闽产录异》中曾记述:清时山中仍有这两种名丛,皆为宋朝留存下来的茶树,“各仅有一棵,年产少许,为无价宝。”   宋朝南渡以后,来武夷山游览、讲学、隐居者日增,武夷山极为兴盛。儒家羽士、文人墨客,荟萃山中,斗茶品茗,以茶论文,以文论道,极一时之盛,茶事因之兴旺。著名诗人陆游到此赞曰:“建溪官茶天下绝”。(按,建溪起源于武夷山,流经崇安、建阳至建瓯。建溪泛指该三县。)从这诗里,足证武夷茶新军突起,已与北苑茶同负盛名。朱熹在隐屏峰下构筑精舍,著书立说,授经讲学,聚友品茗,可谓是山中大隐者,颇具雅兴,他利用九曲溪上的一块有罅隙的天然石头当做茶灶,以倡导茶事,并咏诗曰:“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传说隐屏峰下,旧有朱熹手植茶一株,因山僧不堪县官铢求,潜以沸汤浇之遂枯的故事。有清人诗句为证:“县官不解修祠祀,但索文公手植茶。”朱熹在寓居武夷山之时,还亲自携篓去茶园采茶,以此为乐事,并以《茶坂》为题赋诗曰:“携籯北岭西,采撷供茗饮。一啜夜心寒,跏趺谢衾影。”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的游武夷诗也咏及武夷茶:“所将白石与青精,漫燃龙竹闲烹煮。武夷之山秀且高,参元堪把死生逃。”(见《武夷山志》22卷)青精指武夷茶,这位云游道士对武夷山水、茶叶注满情感。“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这是武夷著名道士白玉蟾的《水调歌头·咏茶》中词句,茶如灵丹,清人脾胃。   近年,武夷山市志办方留章先生,收到来自蜀省万源县友人惠寄的信札、资料等,言及于1988年在该县石窝乡古社坪村,发现一方完整的石刻,记载着北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王雅父子从福建武夷山移植茶苗于本地种植的始未。碑云“……时在元符二载,月应夹钟,当万卉萌芽之盛,阳和煦气已发。前氏府君王雅与令男王敏,得建溪绿茗,于此种植……”。此碑中虽写的是“建溪绿茗”,但在此的前几十年,范仲淹诗已经说明“溪边之茶”乃“武夷仙人从古栽”,因此说其是武夷之茶,并不牵强。可见,由于武夷茶在当时享誉极高,名声远播,身价不凡,为国人迢迢而求之品。其青出于蓝,返回巴蜀,荣归故里,理所当然。
176 评论

人艰不拆XP

名山出名茶。武夷山灵秀山川孕育出的武夷岩茶,品质优异,驰名中外。它是世界四大茶类中的中小叶种茶树之代表,又是乌龙茶类之始祖,位居中国十大名茶之前茅,备受世人之青睐。72岁高龄的姚月明老人把他一生中的50多年时光交给了岩茶,并成为武夷岩茶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关键人物。姚月明,1932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53年,年仅21岁的姚月明毕业于安徽大学茶叶专业,被分配到当时全国三大茶叶试验场之一的崇安茶叶试验场任试验组长,成为该茶场第一个科班出身的茶叶专业大学生,挑起了武夷岩茶科研带头人的担子。上个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不久,由于历经长期的战乱与动荡,曾经辉煌一时的武夷山茶业处在历史低谷期。当时崇安全县茶叶产量不到1000担,仅是现今武夷岩茶产量的1/10左右。年轻的姚月明一到武夷山,便投入到茶场的恢复性建设和栽培制作的科研实践中去。他负责规划勘察设计了中国第一个有着4000余亩茶园的机械化茶场——崇安茶场。同时,他还负责武夷岩茶的粗制加工和新品种培育,以及武夷名枞、武夷土壤、武夷耕作法、茶叶病虫害四个专题的调查。为搞好调查,他与教授、茶师带着水壶,背着馒头,手拿罗盘针,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走,将每片茶园的地理位置、生长环境、品种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记录。饿了就啃啃馒头,夜里走到哪儿睡到哪儿。不知跑了多少山头,也不知在山上睡了多少个晚上,终于他写出了第一篇论文《论武夷耕作法》,该文后来还成为中等专科学校的教材。几十年来,他的科研成果可谓硕果累累,上世纪60至80年代,经他一手攻关的烘青绿茶被定名为崇安茶场高级莲心,作为当时国家的主要外交礼茶,武夷水仙被评为农业部部优产品。他先后进行武夷名枞、武夷茶区病虫害调查及武夷岩茶耕作法等多项专项调查。1958年,他设计使用了福建省第一条萎凋槽和四锅联炒式杀青机,1959年设计了乌龙茶专用第一台“双列联动摇青机”。1983年前后,作为当时最大龙头企业的崇安茶场陷入困境,企业负下200多万元的巨债,当时的崇安县领导找到姚月明,让他出任场长,带领企业脱困。1984年初,姚月明受命于危难。他带领销售人员北上东三省、上海、南京,南下广州、厦门等地,把库存4000多袋茶销售一空,茶场终于起死回生,扭亏为盈,场里经营开始好转。之后,姚月明又用了两年时间,还清270多万元的旧债,并盖了价值200多万元的厂房。1987年,企业经营走上正轨,姚月明按约辞去场长职务,又回到他的书斋去搞科研了。武夷山这一方茶叶的圣地,吸引了大批茶叶界的专家学人。几乎全国所有茶叶权威都在此呆过。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就在武夷呆过10年之久。吴先生去世后,全国茶叶界三大权威——制茶权威陈椽教授、栽培专家庄晚芳教授、茶叶化学专家王泽农教授也都先后在武夷长住过。这三人都是姚月明的导师。自从姚月明来到武夷山,便无可救药地痴迷上了这方山水和山水中的茶叶。在安徽大学时,姚月明是陈椽教授的得意弟子。毕业时,陈教授建议月明留校任教,年轻的姚月明认为,要认识茶,就得到它生长的地方去。于是他被分配到了崇安茶场。三年之后,陈老先生来到茶场,邀请高足回校任教。武夷岩茶丰富的品种、独特的品质令姚月明着迷不已,哪里肯轻易离开。陈老无奈让步:再给你7年时间。7年之后,陈椽老先生如期而至,没想到他又失望了。姚月明的投入和努力并没有白费,他对武夷岩茶在海内外声名的传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1961年5月,陈椽教授叫不回弟子,只好采取折中的办法,安排姚月明到安徽农大给他茶叶系1-4年级400多名学生汇报10年来的科研成果。几场报告下来,这个系掀起了武夷岩茶热,3个毕业班的100多名学生都要求毕业论文写武夷岩茶,姚月明成了这100多名学生的论文指导老师,一时竟无法脱身。1961年,中国农科院在杭州召开年会,会上给了姚月明3个课题,一是武夷岩茶基础理论研究;二是武夷岩茶初制机械化研究;三是武夷岩茶新工艺研究。并给了13万元的经费和15年时间,由安徽农大、浙江农大和福建省茶叶研究所配合姚月明完成这个课题。之后几年,每年到茶场协助研究和实习的大学生都有二三百号人,崇安茶场一时间在全国茶叶界盛极一时,而武夷岩茶也随之声名远播。姚月明对大红袍的培育研究从上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了。1953年至1955年,姚月明随叶鸣高和陈书省两位老茶叶专家在武夷山进行武夷名枞调查。这期间,姚月明从大红袍母本上剪了几根长穗,扦插在实验场办公室后面,并且已经存活两棵。1958年这里建机场,这两棵珍贵茶苗不幸被拔除。文革时期,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迫离开茶叶实验室,下放到茶场农业区内种水稻。但姚月明仍偷偷利用业余时间培育大红袍,培育出来后沿用吴觉农先生当初的命名“北斗一号”。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红袍开始供应外贸,但数量微乎其微。随着科学技术的日臻成熟,无性繁殖技术的广泛应用,如今,武夷山许多茶农都种植了大红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几十亩。但是,由于姚老与大红袍这种异乎寻常的关系,由他亲手监制的大红袍还是要比其他的大红袍贵上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姚老每年签名制作的大红袍也仅20来斤,成为各地茶商争相竞购的奇货。5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如今,安贫乐道的姚老与老伴居住在武夷山市府大院的一套两居室的蜗居内。他依旧每天都很繁忙,特别是每年的3-7月,采茶制茶期间,他每天都巡走在茶园和工厂之间,无偿为茶农提供技术指导。姚月明,这位武夷岩茶的泰斗,一生与武夷岩茶结下了“生死情缘”。无论是在事业鼎盛时期,还是隐归阶段,他都执着地进行武夷岩茶研究,在武夷山这个山沟沟里一呆就是50余年,其精神、其情愫令世界茶人为之敬佩。年深月久的濡染,武夷岩茶的悠长的韵味已深深地融入到姚老的身体和灵魂,甘泽而乏馥郁,香久益清、味久益醇,久藏不坏……

96 评论

真巧穆斯林

你连“工夫”二字都写错,如何写这方面论文呢?“功夫”和“工夫”,普通话是分不清,但是潮州话一读,相差甚远

315 评论

相关问答

  • 武夷岩茶论文怎么写

    你连“工夫”二字都写错,如何写这方面论文呢?“功夫”和“工夫”,普通话是分不清,但是潮州话一读,相差甚远

    向土豆要努力 2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武夷岩茶论文集写红茶

    这两种茶的区分很好认的,外表武夷岩茶是条索紧结,红茶是小一点的茶的颜色为棕红色。6-8厘米,红茶喝起来有点甜的。岩茶味苦,有回甘

    达达1110 5人参与回答 2024-05-28
  • 武夷岩茶论文

    直到世界尽头 填词:迷惑 是天走到尽头 所以注定我们分手 但天不注回首 所以我们不用难受 天上白云在翩翩飞 我们随着一起追 手牵着手肩并肩心连心永相随 祝这样的

    条野太浪 2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武夷岩茶论文摘要

    自1990年以来共举办六届“武夷岩茶节”、三届“无我茶会”、四次“茶王赛”,大大地扩大了武夷岩茶的影响。武夷茶界人士及有关领导还多次到日本、朝鲜及台湾、香港等国

    美羊羊小P 2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武夷岩茶论文题目

    永远的银针茶纵观人类社会,没有哪种物质能象茶叶那样风靡全球,成为人类最普遍,最珍爱的饮品,深得人们的喜爱。中国是茶的故乡,自古以来就生产许多好茶名茶,并远传世界

    Jamietee1997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