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51

忘记高傲
首页 > 论文问答 > 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Itisgoodtoforget.

已采纳
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借鉴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经验,在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指导下,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践研究法,借助开放源代码网络平台Moodle进行信息技术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研究。论文深入剖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在Moodle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总结设计出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然后阐述了应用过程模式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一般过程,并提供了整合案例。最后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指出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为后续研究提出了建议。作者期望通过本研究能够解决当前《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高等院校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并且推动Moodle网络平台在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中的应用。论文第一章首先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介绍了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采用的研究方法。论文第二章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首先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原则和支持理论,然后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及现有的模式,最后分析了网络辅助教学、混合学习和网络课程三个概念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区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一种双向、互动的有机融合,即不仅要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促进课程的学习和教学,而且要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其实质是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论文第三章主要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验证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整合教学前,作者分别向2005级本科生和2006级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其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情况,为整合研究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提供参考依据。论文第四章根据在Moodle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总结设计出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并阐述了应用过程模式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一般过程,然后提供了具体应用过程模式的典型案例。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上。在Moodle网络平台上,作者主要通过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和协作学习活动来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整合。因此,本章依次探讨了通过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和通过开展协作学习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论文第五章首先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前后测调查问卷的对比研究进行整合效果分析,具体分析了整合教学前后学生“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兴趣”、“信息素养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以及整体能力的变化情况。然后分析了整合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若干建议。论文第六章对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性阐述。 [1] 王晓波,魏宁,何克抗 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何克抗教授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内涵[J] 信息技术教育 2006(02)[2] 陈仕品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 中小学电教 2006(01)[3] 韩骏,刘菁 开源的网络教学平台Moodle系统[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01)[4] 赵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5(05)[5]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试验总课题组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项目介绍[J] 基础教育参考 2005(05)[6]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 电化教育研究 2005(01)[7] 胡俊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及其教学模式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05(01)[8] 吕森林 混合式学习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启示[J] 中国远程教育 2004(19)[9] 金利波,杨青,马学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4(08)[10] 王晓素,师书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4(07)
320 评论

毕筱倩mm

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教育部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工作组副组长。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桑新民(南京大学) 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2003 年获首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 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丁 新(华南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较为系统地引入了国际远程教育基础理论,多次参与教育部有关远程教育重大改革和发展项目的设计与论证工作。主要研究方向: 远程教育徐福荫 (华南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信息传播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学科教育电视方向学术带头人。主持和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 九五" 规划课题《 香港教育电视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 十五" 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研究》 等多项课程。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学高福文(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长期从事远程教育及远程图象监控方面的研究。他当前的课题有" 中英合作远距离环境教育" (英国文化委员会、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项目)," 信息高速公路与教育发展" (九五教育科研重点项目)," 中油塔立木输油气总公司视频会议与远程图象监控系统" 。主要研究方向: 图像通讯、远距离教育黄荣怀(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副院长,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等职,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多媒体网络技术、网络数据库、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网络教育、协作学习、保密通信。张际平 (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 博导。长期以来,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计算机和多媒体教育应用、网络远程教育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 多媒体教学系统、 计算机接口技术等领域有较深的了解和关注。主要研究兴趣和方向: 远程教育、 学习支持系统(SPSS )、课件开发技术、 虚拟现实(虚拟学习环境)。李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江苏省教育技术教学实验中心主任1996 年 4 月,注意力转移到教育技术学领域。在此以后的工作主要以教育技术为主干,包括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数字化校园,虚拟实验室原理与应用,计算机辅助测评等等。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应用杨改学(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院长、 国家级期刊、SSCI 检索期刊《 电化教育研究》 杂志社社长。近20 年来一直从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共承担、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现代远程教育。黎加厚教授(上海师范大学 )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Inter未来教育傅德荣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多媒体与网络教育应用、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教育信息处理冯秀琪教授(河北大学)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理论、方法与应用的研究工作,尤其关注教学系统设计方法论及多媒体计算机教育应用的研究。乌美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现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教学设计、开发、评价与管理,远程教育及教育电视。李龙教授 (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教学设计、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技术标准、学科专业建设。高利明教授(北京大学)研究方向: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远程教育。吴庚生教授(清华大学)现任清华大学电教中心主任,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硕士站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远程教育卫星技术汪 琼教授(北京大学 )当前主要研究意向:网上教学、平台和工具,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交互与教学设计。盛群力教授(浙江大学)主要研究旨趣与专长:教学设计、教学理论、教学实验。谢百治教授(第四军医大学)研究方向:医学电视教材系列化研究及多媒体教材开发与应用研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教学设计实践,计算机辅助教学。熊澄宇(清华大学) 教授研究方向:新媒体王学优 (清华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理论、学科专业建设、教师培训万明高 (北京大学) 教授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理论、教育媒体设计游泽清(天津师范大学) 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邓祖道(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教授研究方向:多媒体网络教学张祖忻(上海外国语大学) 教授研究方向: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企业绩效技术、教学媒体与讯息设计刘美凤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及其应用、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学科教学设计、比较教育技术(学)研究、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有效应用研究、绩效技术、中小学和高校教师培训王以宁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尹俊华教授主要著作:《中国教育大辞典》第七分册(教育技术学分册);《中国教育技术大系》教育技术学部分;《教育技术学导论》等。研究成果:发表有关课程开发理论和教育技术定义论等论文10余篇。其中“课程开发理论和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模型研究”获93年北京市普通高等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李运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1983年6月教学部批准华南师大创办我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学校成立了电化教育系,担任系主任(至1996年退休)。焦建利教授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育技术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主要研究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教育信息化、教师教育等问题。曾担任中国——欧盟EU-CHINA GBEP项目咨询专家、中英ETIP项目咨询专家、参加中、加、美英语CCUEI项目。著有《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学习科学与教育技术》,在专业刊物发表《教育技术学元研究论纲》等文章。庄秀丽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研究方向 :网络教育、数字资源建设管理、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钟志贤(江西师范大学)理学博士,1995年破格晋升正教授。现为江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信息化教育、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和成功学等领域的研究。余胜泉男,1973年8月29日生于江西波阳,199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95年9月至1997年7月于北京师范大学电子系攻读计算机教育应用硕士学位,97年转为直接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7月取得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杨开城副教授男,祖籍辽宁海城,198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就读于原电子学系现代教育技术专业。1993年保送攻读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学位,师从于何克抗教授。1995年留校工作并继续师从于何克抗教授攻读教育技术博士学位,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应用, 1999年获博士学位。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章伟民副教授(没查到)硕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教育技术理论、教学系统设计王敏娟(没查到)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大学教育技术系副教授,美国国家外语教学资源中心网路项目负责人。美国核心杂志<<教育技术研究和发展>>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编委; 第九和十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程序委员会委员。199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97 年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比较文学硕士,2001年获密苏里大学信息科学与教育技术博士, 并连续四年获得爱尔维丝--霍金思杰出博士生奖。曾为密苏里大学教育技术革新中心研究主管,密苏里当地电视台实习网路记者, 摩托罗拉大学和全球最大审计公司--PricewaterhouseCoopers LLP 网路培训顾问。至今已在各类海外杂志,书籍,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将近三十篇,其中关于网路交流性别差异的一篇获2002年全球国际数字化学习会议突出论文奖。

194 评论

江南Andy

如何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是每位信息技术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下面就几方面作如下探讨:一、教学模式的设计我们都知道建构主义提倡学生自己主动来建构或者是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作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目前上课存在一种相似性:(老师导入新课—布置任务—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加以指点)—点评作品(将学生较好的作品提出广播,同学们谁还有更好的作品呢?)……这是不是信息技术课的唯一教学模式呢?(一)有的专家把这种自学辅导的方法看作是一种发现式的教学方法。一般来说,我们课堂除了发现式的教学法之外,一般就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近来我们提倡课改,新课标,有的老师就努力去把自己的课堂设计得非常有新意,把以往那些旧的东西删掉,只谈新的,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因为无论是发现式的教法,还是讲授式的教法,个个都有他的优缺点。比如说:自学辅导法他能够发挥学生主动的学习创造的主体意识,但是他也有缺点:1、不是每个学生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如上网络课时,学生容易过于迷恋网络游戏而偏离课堂)2、学生通过发现式的教学法学来的东西,往往不是系统的,是零散的,不全面的。因此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有他的优缺点。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必须注意到什么样的内容适合于用发现式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内容不适合用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发现式的教学方法他根本的目的是要学生去发现什么?发现式的教学是小学目前信息技术课教学倡导的一种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这是大家一个共性的问题。(二)关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已被广大的教师所认同,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它确实让不少教师,学生受益。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他也存在着弊端。众所周知,每一次提出任务的人是谁?都是我们的教师,学生的主体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根本就没有发挥出来。所以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对任务驱动的一些看法:1、让学生做“目标驱动”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和创造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尝试:“教师定范围,学生自主选择”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给自己定目标。如:我在教学小学三年级“指法练习”这部分,充分考虑得由于学生身边环境的影响而造成学生在计算机操作上的差异,我便给孩子们例出了50-200之间的字母录入目标,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现有的水平,自己选择,自己考评。这样面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孩子,教师只需稍做指点,而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去辅导那些平常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电脑的孩子。2、让学生做“内容驱动”的主人一个班级的学生水平不一,特别是在城内小学尤为突出,教师虽然有的时候能提出不同层次的一个,二个问题,但仍然还会出现“优生不满足,差生装不下”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似乎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这样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3、让学生做“方法驱动”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发展他们认识自已和选择方法的能力。方法是灵活的,信息技术课尤其如此,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自己的方法,成为“方法驱动的”主人,教学效果会更好。4、学生做“伙伴驱动”的主人每个人都有一种心理倾向,愿意和他自己喜欢的人进行合作,这种倾向在孩子们身上尤为体现。所谓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吗?”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分组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满意的学习伙伴:如“我们利用,Pfrontpage,Flash等进行贺卡制作时,由于学生有不层的想像,通过合作可以弥补他们思维的差异,做出的贺卡,作品也非常有创意。”通过这样的任务驱动,我们能让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学生才能体验到成功学习的乐趣,也才能让学生真正做自己的学习主人。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问题 信息技术作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可能什么都由学生去发现,去尝试,有的关键性的步骤还得教师去演示,在这就涉及到“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问题”。 通过心理学研究证明显示,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是5+-2的组块,而这个数字对于还没到青春发育期的小学生就更小了,打个比方我们老师一次能记下多少个字母(陌生的)。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时让学生阅读,自学,或是教师演示教师内容七、八步,或者是FLASH等部分十几步就来操作,学生是不是真正的记住了呢?由于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问题,在信息技术课上存在几个阶段性的过程:1、学生读了书,看了演示,并不一定他就懂了。2、学生懂了,并不一定就记住了。3、学生记住了,并不一定就会用了。4、学生会用了但不一定就熟练。有的时候,我们老师在完成演示后就让学生开始练习,开始创作创品。如:“海底世界”学生展开想象,是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将他们想象的东西表达出来呢?不,他必须在前面基础性技能掌握牢固的情况下,才能去进行技能的训练,有的老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往往急于求成,想多给学生留一点时间进行创作,而忽视了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三、分级的阶段性小目标 由于人的短时记忆存储容量有限,为我们在使用自学辅导,应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时,当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提醒学生怎么样去阅读,去自学,比如在PHOTOSHOP,FLASH,等部分,一个动画的制作往往是几步,十几步,学生在自学时通常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看一步,做一步,二是看完了再做,到底那种更好,或者是看几步再做,然后再看再做,这就要求我们教学设计教学时进行分阶段的教学小目标:否则,学生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没有一个阶段性的小目标,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不是说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自己去看,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学生完全有可能看不懂,看不明白”四、概念化的问题教材的主编者西师大徐展博士在一篇论文中提出这个问题:概念化就是使学生形成某一个概念的这种认知结构。概念的分类:日常的概念和科学的概念,还可以分为内隐的概念和外显的概念。内隐就是头脑里有某种概念的实例,但是我们说不出来表达不出来。而外显就是希望学习能够将内隐的东西表达出来。五、评价 评价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的一个特色环节,我个人认为:“基于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特点,信息技术教育评价应更着重于完成的过程”研究表明,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应推行一种“文件夹”的评价(我们也称为电子学档)。这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为基础,将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与评价活动统一起来的评价方法。“文件夹”是一种以表示学生努力成长达到某种程序的文件的集合,具体存放学生的作品,学生的思考和自我反省。如:“我在教学PHOTOSHOP,FLASH这块时,我就专门制作了一个网站(当然这个网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其置放于INTERNET上,没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构建自己的内部虚拟网,然后我将学生每一次完成的作品上传到网站中并写上说明及自我评价,同时也请同学们进行相互的评价,课后学生如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还可以修改再上传。这样无论是在评价还是在拓展方面都能将信息技术课去短短的40分钟拓展到孩子的生活中去)”而目前我们的教师一般采取的确就是学生练习,创作然后我们将好的作品提出进行评价,然后大家看看这个作品还有那些地方可以修改一下就更好了,而事实上,由于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本身的技能有限,所谓的落后生,在技能上落后的学生他往往创作出来的作品得不到肯定。还有的就是学生对这个作品提出更好的意见,那么这里又提到一个概念化的问题,内隐的东西他能完成外显吗?作为日常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我个人认为“文件夹”式的评价应是一个发展的趋向。他才真正的面向了我们的全体学生。六、拓展拓展在教学中是一种对知识的延伸,作为信息技术课我认为拓展主要分为:“思想的拓展和技能的拓展”思想的拓展,大家知道,除了认知目标,技能目标还有情感目标,比如学生自评,互评,师评之后老师就问同学们这作品好不好,好在那里,当然如果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说的非常好,而我们信息技术要上出自己的特色,技能的拓展也同样重要,但现在目前教师往往倾向于对孩子进行思想上的拓展。这似乎又谈到刚才所说的概念化问题,如果没有技能拓展作为基础,在信息技术上思想上的拓展得不到根本的实现。如果只一味的重视思想上的拓展,那么这堂信息技术课本身的特色又在什么地方呢?七、网络及网络化的课堂设计1、1995到我国开始开放互联网,有这么一组数据:至30日上网的计算机从95年400台到3630万台,上网的人数则从7000变成了8700万人,作为重庆一个新的直辖市,网络建设在中国是发展的比较好,比较快的,已经超过和赶上部分沿海城市,但是我们的网络文化建设还远远落后。在这里有一组对首都中小学上网的调查数据:3%的中小学生上过网,且年级越高越多,上网的地点:自己家(5%),朋友家(25%),网吧(26%),学校(4%),上网的目的:聊天(2%),玩游戏(2%),收以邮件下载软件(40%),查找信息(8%),看了这几组数据后我们不得不想到网络他将给我们的中小学带来的影响将是怎么样的?在这个问题上我比较暂同“宜疏忌堵”的方式。而搞好我们的校园网网站的建设,我认为是一条捷劲和较好的方法:A、我们无法也不能阻止学生上网,这时我们就应主动创设一个吸引学生的空间。作为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网络和形成正确网络道德意识的平台。B、以宽松的环境吸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润物无声,拓展信息时代的德育新领域。C、利用我们的留言板,聊天室等去暂代学生使用QQ,游戏等(这里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取代这也是不可能的事,而是让学生在我们的校园网里形成一种正确的网络文化意识,正确的对待网络)如我在学校校园网上设置了许多儿童喜欢的栏目:留言板,聊天室,许愿板,VOD,逗逗乐等版块,2、网络化的课堂设计:A、网络化的课堂设计是我们信息技术课发展的必要方向,虽然就离我们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应该去了解。B、参加各类赛课:如(我们上次参加重庆市小学信息技术课赛课中,共12堂中有8堂是网络型的课,)C、网络文化建设。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老人,大人还是我们的小学生,网络对他们都充满着太多的神奇与渴望,这是网络文化道德建设中的德育工作更多的是不是我们信息技术工作者应该承担起来。

279 评论

似曾相识SaMa

小学信息技术应该教什么?这是一个大家很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实施好十几年了,但是到头来连这个问题还是没有真正得到彻底的解决,至于说怎么教这也是一个逐步完善和总结反思的过程。当然这个问题如果真的还没有得到解决的话,那我们需要正确科学乐观之路来正视它,来讨论和解决他。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嘛。从我从事计算机教育经历的观点角度来看,我们应该从应用着手来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而不是从技术的角度上来组织和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很简单,如果计算机得到普及的话,那现在我们在说的技术到后来将成为一种常识,不用我们教就会了。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小时候村里买了一个电视机,为了保护好他,有专人拿钥匙,而且要专人放,不然怕电视放坏了,而现在我们的二、三岁的小孩子都会放电视了,摇控拿在手上能很方便来播放。再如:在80年代初,自行车作为一种先进的交通工具在我国开始进入家庭,当时车坏了,一定要到车行去修;但是现在没有哪个孩子不会解决一二种的自行车的毛病。我这么说当然也并不意味着不要进行技术教育,只是技术教育不能成为重头,他只是一种为信息处理而存在的,只是一种手段。因为我们的孩子并不是全都要去当技术人员去研究电子技术,更多的只是去应用它。因此我们应教孩子怎样正确的来处理信息、怎样辩证的来吸收它和创造性的使用它。教的时候我们以此为基点结合孩子的生活需要进行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打个比方说,孩子想制作《电子贺卡》,我们不要选择课本里的内容,而是以怎样制作贺卡为目的来组织教学,孩子所学的内容马上可以得到生活应用,马上就可以把自己作的贺卡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他的亲人朋友。要抓住孩子的心理需要,如果孩子没有心里需要,那就是被动的学习,他人内容就是没有选区好。成功的的信息技术教育也是要结合孩子的心理需求,又是生活应用的很好的例子。所以说我觉得我们信息技术教学“死抱技术”、“大大宣扬”是不必要的。应该以生活为起点,以解决生活,和解决孩子心理需求为目的,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从实际出发我觉得我们教学时不应只教某一种软件,至少要为孩子提供几种解决此类问题的软件,例如:我们要学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也要学习金山画王。我们学习金山打字不能不学五笔打字员,我们学习word不能不学wps,我们学习PowerPoint不能不学习金山演示或是其它的文字处理软件或演示软件。这里有一个矛盾,就是我们上课的时间有限怎么有可能学这么多呢?重点要讲的是:我们要提供给孩子,要孩子接触,至于他们更喜欢哪一种软件去解决他们的题,这是他们的选择,当然上课的时候我们只能以一种为例子,但我们不提供那是不对的,在一棵树上吊死会给孩子今后的生活应用带来麻烦。至于说怎么教,这是我们作为信息技术老师的一个弱点。我认为关键是我们有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在些基础上把握好一个度。相信每一个信息技术老师都能教好。至于说怎么来把握这个度,我是这样想的,技术是我们信息处理能力的一个支撑点,而另一个支撑点是孩子本身对待信息的态度、信息的应用处理的能力、信息的观念等等。第三个是其它的因素。第二个是我们教学的非常重要部分,至少是和技术是平起平坐的。这是我们找到孩子学习信息技术的心理需求的要点,也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兴奋点。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求。找到孩子学习的兴奋点,等大家找到这个点,那么信息技术教学就能轻轻松松,孩子也会快快乐乐,水到渠成。如:我在上面提到的例子《贺卡制作》,这个例子中制作贺卡就是孩子的兴奋点。综合上述,第一我们不能光从技术上来选择和编制教材,组织教学;第二要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和态度,从孩子心里需求上来选择教学内容,第三应在保证一种信息处理和应用解决之道上尽可能多的为孩子提供处理信息的方法。第四在解决怎么教的问题上的时候我们要从孩子的实际需要着手以解决问题和信息应用为目的组织教学。

183 评论

相关问答

  • 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论文

    小学信息技术应该教什么?这是一个大家很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实施好十几年了,但是到头来连这个问题还是没有真正得到彻底的解决,至于说怎么教这也是一个逐步完善

    emilylovejay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8
  • 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论文题目

    你要看一下你自己究竟研究的是哪一方面,您小学教育只是代表你的专业,要看你具体研究的哪一个专业方向,跟你所擅长的去确定题目,你也可以找你的老师去商量。

    zzyunicorn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在当下已经是很普遍了,但是由于计算机不在考试的目标里,所以大部分学校对此不是很重视,导致很多学生对计算机不是很熟练。作为一个初中计算机教师,应该怎样

    工长360姜文芳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9
  •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强烈建议你写写目前几个信息技术北斗们在研究的课题里的小分支们~~~看看中国电化教育什么的找找灵感吧~~~比如祝智庭现在在研究的智慧学校里的小部分什么的!都比较前

    王颖880804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8
  •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论文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初中论文初中教

    自由自在的GUCCI 1人参与回答 2024-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