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文史哲杂志2021年第三期图片

文史哲杂志2021年第三期图片

发布时间:

文史哲杂志2021年第三期图片

不论是当年盛开在《文史哲》上的“五朵金花”、名噪一时的“《红楼梦》大讨论”,还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文化史”讨论,抑或是21世纪初的“疑古与释古”的讨论,无不贯穿和体现着《文史哲》挖掘潜在热点、引领学术潮流的办刊旨趣。而今,《文史哲》更是以日趋成熟的体制化的思路,通过策划主办系列“人文高端论坛”的方式,发掘热点学术选题,抢占潜在学术制高点,密切编者、作者情感。该系列 “人文高端论坛”,以小规模、高层次、大动作为特点,以人文学术的焦点、前沿问题为内容,通过系列探讨,旨在引领学术风尚,推动学术发展。自2008年至2010年,先后举办了“中国文论遗产的继承与重构”、 “传统与现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范式转换”、 “秦至清末:中国社会形态问题”等三个高端论坛,在人文学界引起极大反响,知名学者争相参与。2011年度“人文高端论坛”的选题也已经确定,前期筹备工作业已展开。该系列 “人文高端论坛”,已然成为《文史哲》的品牌性和特色性举措。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史哲》向以“扶植小人物,延揽大学者”而知名。置身全球化时代,《文史哲》更以“昌明传统学术,锻铸人文新知;植根汉语世界,融入全球文明”为宗旨,以学术为本位,以创新为生命,不断发掘新的选题,展开新的争鸣。《文史哲》相继开展过中国古代史分期、亚细亚生产方式、资本主义萌芽、土地制度、农民战争、社会主义经济法则、传统文化研究、《红楼梦》研究、古文论研究、文艺理论和现代文学研究、儒学是否宗教、疑古与释古等等的学术讨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关于《红楼梦》研究和古史分期等重大学术问题的讨论,更是名重一时。20世纪50年代,中国史学界有“五朵金花”之说,其中至少有三朵(古史分期、农民起义、亚细亚生产方式)是盛开在《文史哲》的。除传统的文学研究、史学研究、哲学研究等栏目外,重点开设有“人文前沿”、“疑古与释古”、“文史新考”、“审美文化研究”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品牌栏目。“延揽大学者”也是《文史哲》从创刊就形成的优良传统。《文史哲》甫一创刊,就展露出大刊气象,一大批著名学者,像王亚南、吕振羽、顾颉刚、周谷城、杨宽、罗尔纲、黄药眠、陈登原、陈直、杨超、陈子展、齐思和、严北溟、周汝昌、程千帆、日知、阴法鲁、任继愈、季羡林、何兹全、傅振伦、谭丕模、孙作云等先生都慷慨赐稿,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首选在《文史哲》发表。60年来,这一传统一直为《文史哲》所执守,成为《文史哲》质量的保证。1998年,季羡林先生曾不无感概地说:“全国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的杂志为数极多,但真正享有盛誉者颇不多见,山大《文史哲》系其中之一,在上面发表一篇文章,顿有一登龙门之感。”《文史哲》创刊后,发表了大量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具体历史问题的文章,并在一系列重要历史问题上展开争鸣,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郭沫若赴日考察时,应日本方面的要求,曾专门携带50本《文史哲》进行交流。1955年12月,高教部来函要求山东大学赠送《文史哲》给苏联科学院图书馆,以代表国家进行书刊交换。1956年2月,高教部同意山东大学与英国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交换《文史哲》。同年,高教部又来函要求山东大学以图书馆的名义向日本名古屋大学文学部古川道雄等学者赠送《文史哲》,并来函同意山东大学以《文史哲》与越南的《文史地》及日本《中国年鉴》等进行学术交流。在当时文化领域相对隔绝的时代,《文史哲》充当了国际汉学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户,为中国文化步出国门、让世界了解新生的共和国在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文史哲》对繁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术起到了巨大作用。《文史哲》创刊之时,正值新生的共和国百废待举之际,一大批民国时期的杂志随着政权的更迭而纷纷停刊,在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学术杂志只有1949年创刊的《新建设》、《学习》以及1951年1月创刊的《新史学通讯》等少数几家。而新意识形态在学术领域的流布与贯彻、新研究方向的开辟、新学术成果的交流、新中国学术人才的培养都亟需高水平的学术杂志作为支撑,对民国旧学术的改造,更使刊行新学术杂志成为当务之急。所以,《文史哲》甫一问世,就超越山东大学的围墙,迅速聚拢了全国学术界的力量,成为新政权成立后全国范围内的一个学术中心,从而一举奠定了《文史哲》在现代中国学术杂志的领先地位。“它在当时是与北京的《新建设》、上海的《学术月刊》鼎足而三的”。这一点从《文史哲》不断攀升的发行量上也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创办时期,邮局拒绝发行,编辑部只得依靠朋友和同行推销。1953年后,销路大增。1954年时,印数已达1万3千册。1955年,这一数字又激增至2万7千册。到1973年,竟演出《文史哲》发行史上空前绝后的一幕:邮局征订数飙升至70多万册。“文革”结束后,发行量长期稳定在3—4万册。迄今,《文史哲》发行量仍居全国同类社科期刊之首。引领重大学术论争是六十年来《文史哲》最重要的学术品格。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史哲》就以“预”学术潮流为使命,不断发掘新的选题,展开大规模的争鸣,并因此而蜚声于海内外。在她迄今六十年的生命里程中,50年代发起史学领域的“五朵金花”大讨论以及“红楼梦研究”的大讨论,80年代发起“文化热”大讨论,90年代发起“儒学是否宗教”的大讨论,近几年发起的“疑古与释古”大讨论、“中国古代社会形态问题”大讨论,无不声势浩大,风起云涌,谱就了六十年来中国学术史上的华彩乐章。尤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构成建国后十七年史学发展主体的“五朵金花”讨论(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讨论、中国历代土地制度问题讨论、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讨论、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汉民族形成问题讨论)至少有“三朵”(古史分期、农民起义、资本主义萌芽讨论)是由《文史哲》播下种子、并盛开在《文史哲》杂志上的,这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可谓笑傲天下,独领风骚。著名学者蔡尚思曾评价道:“《文史哲》致力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因而繁荣学术,功不可没!”山东大学之所以形成“文史见长”的学术传统,也是与《文史哲》的创办密不可分的。

学习哲学,最根本的是语言,没有语言一切是不存在的。因为你要靠它阐述自己的观点描述自己的想法,其次历史也十分重要,因为哲学家必须要了解前人的观点、想法。取百家之长来弥补自己观点之短,如此才能更好的了解哲学世界。如果你只是空想各种问题,但是你不能用任何的语言去描述自己所想,又有何用?不了解前人所想,你又怎么知道自己的想法属于什么流派,经验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理性主义?可以从中发觉自己的观点的弊端。不然一切理论又只是空想罢了。因此,文、史、哲不分家。文史哲不分家。黑格尔说过,哲学本身就是哲学史。而另一方面,历史研究需要一定的哲学方法和观点,即所谓历史哲学。哲学系的专业课必然有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而学历史的也要学什么史观、学习历史哲学。史哲互补。 自古以来,文史哲不分家。山东大学还办了一份杂志叫《文史哲》,在全国高校和学术界很有影响,是国家级核心期刊。自唐代韩愈提出“文以载道”以来,散文的使命一直是时代先进思想的承载者和创建者。哲学追求的是真理、抽象、理性、普遍,文学则崇尚虚构、形象、情感、特殊。正是在它们彼此竞争融合的过程中,哲学与文学共同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文史哲》被学界称为“高等学校文科学报”之王,现今已发行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发行量一直高居国内学报界之榜首,2008年海外订户高达545家,世界著名大学图书馆大都有订阅、收藏《文史哲》,哈佛大学更将《文史哲》杂志与《历史研究》、《考古》、《文物》列为所认可的四家中国大陆学术期刊。《文史哲》获得了国际汉学界普遍的接受和认可。2010年,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第三批名刊工程座谈会讲话中将《文史哲》作为高校学报国际化的典型予以嘉许。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于友先、副署长梁衡主编的《新中国期刊五十年》赞扬《文史哲》是“求实求真的学术名刊”。

当代杂志2021年第三期目录图片

新版(第七版)有六十本左右。例如:《高等教育研究》《高校教育管理》《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研究》《教育科学》《教育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其中几个通过期刊之家(qikanzj)是可以进行投稿的,

《当代》,1979 年6月创刊,为季刊。1981年改为双月刊。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封面“当代”二字为今明{孔卧洛特·哈日达格(蒙)}先生设计。《当代》是第二届国家期刊奖获奖刊物,奉行文学克隆真实的宗旨,坚持以文学关注现实关注百姓人生的立场,被公认为现实感最强的中国大陆文学刊物。长期关注读者趣味,尊重读者权利,相信读者格调,成为发行量最大的文学原创期刊之一和最受欢迎提文学品牌之一。

当代医学杂志-旬刊,医学信息杂志-旬刊,医学与社会杂志-双月刊,中国实用医药杂志-旬刊,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旬刊,中国医药指南杂志-旬刊。评职不认可的医学类期刊分为几类:一、增刊:增刊是正常期刊以外增加发行的一期刊物,意思就是拓展版,如果文章质量达不到C刊的要求,但是只发普刊不太妥当,就会使用增刊的。在增刊上发表的论文不管是评职,还是业绩考核等几乎都是不会得到认可的。二、非法期刊:只要不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备案的期刊,或是没有cn刊号和issn刊号的,而且无法在中国记者网上查询到的,皆都可以说是非法期刊。非法期刊在国内外都是不受认可的,所以其发表的各种论文也是不被认可的。三、论文集: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把各种主题类似的论文做一个集合。比如法律论文集里的论文都是与法律相关的。论文集就可以作为一本书来正式出版,这样可以用以区别学术期刊。四、行业内存在负责的期刊比如:《当代医学》、《基层医学论坛》、《山西医药杂志》、《实用医技杂志》等。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三年重评一次。从第九版2021-2023目录里摘一部分吧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教育发展研究教师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育与经济教育学报外国教育研究现代教育管理教育科学中国教育学刊教育学术月刊教育理论与实践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当代教育论坛思想理论教育当代教育科学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科学研究上海教育科研基础教育中小学管理中国考试人民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历史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数学教育学报数学通报物理教师物理教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复旦教育论坛高校教育管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大学教育江苏高教重庆高教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国大学教学高教探索思想教育研究大学教育科学研究生教育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教发展与评估分割线------------------------下边这几个是特别推荐、相对容易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国教育学刊高教探索教育发展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几率高。

读书杂志2021年第四期图片

《读书杂志2020第04期》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6uOabzpsEDtPs_M48Fyg?pwd=t5i0 提取码:t5i0简介:每一期内容都是非常精彩的,感兴趣的就快来下载吧。

《读者半月刊2021年04期》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提取码:esbj简介:读者半月刊2021年04期在刊物内容及形式方面与时俱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并以其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与拥护,202104期是最新的一期

人文杂志2021年第三期

(1)《对世界意义的追问——以海德格尔的思维方式观照张载》(张载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张载关学与实学》,2000年西安地图出版社)(2)《邪教滋生原因的理性反思》(2002年陕西省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理论研讨会论文集)(3)参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第十二章、第十三章(2000年陕西人民出版社)(4)《开发西部,建构合理的企业文化理念》(西部大开发与价值观念更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部大开发与价值观念更新》200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5)《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在于观念开发》(人文杂志2000年专辑)(6)《实践——人——历史,重新解读马克思》(人文杂志2002年十月号)(7)《关于“三个代表”实践主体的理性反思》(《“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文集,2003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8)《哲学之“是”考释》(人文杂志2003年六月号)(9)《中国现代哲学如何走向融合创新》(理论导刊2003年第三期)(10)《史实——史识——史德——读杨祖陶先生<康德黑格尔哲学研究>》(西安日报2003年7月6日)(11)《评〈中华智慧的价值意蕴〉》(西安日报2003年9月7日)(12)《在诠释学视域下解读张载哲学的精神——与康德批判理论相参照来解读》(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第一期)(13)《曹南冥“仁人”人格范型解读》(《张载关学与南冥学研究》中韩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9月)(14)《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精神的再解读》(《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15)《先秦“名实”之辩的省察与诠释——从与西方哲学思想的比照中阐发》(《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16)《邓小平理论精髓的哲学认识论意涵》(《理论导刊》2005年,第4期)(18)《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十章、第十一章(2005年8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善待生命本真的生活——读段建海先生〈美与自由的人生〉》(《陕西日报》“读书天地”版2006年3月15日)(20)《对传统文化与文明的反思——评赵馥洁〈价值的历程〉》(《陕西日报》“读书天地”版2007年3月7日)(21)《哲学的旨趣与功能考辨》(国际学术季刊《文化中国》2006年第四期)(22)《再读马克思》(《博览群书》2007第十期)(23)《自在为我的世界如何可能——康德形而上学方式考辨》(《人文杂志》2009第四期)(24)《以康德哲学本体论为基点的回溯性与展开性解读》(《西北人文科学评论》2009年第二卷)(25)《从有所授到自家体贴》(国际学术季刊《文化中国》2009年第一期)(26)《爱国主义传统的发扬光大》(《陕西日报》“读书天地”版2009年5月27日)

《论〈离骚〉的自我形象》,载《北方论丛》1986年第6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7年第1期转载。 《论〈离骚〉的情感内涵》,载《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年第12期转载。 《论屈原艺术想象的独创性》,载《东北师大学报》1988年第4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年第11期转载。 《先秦国家观念与屈原的宗国意识》,载《东北师大学报》1989年第4期。 《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的类型分析》,载《延边教育学院学刊》1990年第1—2期;人大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1990年第10期转载。 《“生王之头不若死王之垄”》,载《甘肃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 《先秦“士”阶层的文化心态与历史命运》,载《贵州文史丛刊》1991年第2期;人大学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1992年转载。 《屈原社会理想与儒法两家的关系》,载《东北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 《关于屈原作品的流传与真伪》,载《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2年第6期。 《话说〈橘颂〉》,载《通化师院学报》1993年第1期。 《〈招魂〉作者补证》,载《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3期。 《楚辞作家对传统精神文化的全面融汇》,载《长白论丛》1993年第3期。 《楚辞:诗歌形式的纵深拓展》,载《人文杂志》1993年第3期。。 《中国礼乐文化初论》,载《东北师大学报》1993年第6期。 《从我国古籍探索远古乐舞艺术》,载《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第4期。 《〈九歌〉“二湘”异辞同源说》,载《松辽学刊》1994年第1期。 《楚辞〈招魂〉的结构特征与语言特征》,载《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百世诗宗的文化传承》,载《东北师大学报》1994年第5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12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第1期摘编。 《略说“东皇太一”》,载《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中国诗歌中渔父意象的发韧之作——读楚辞〈渔父〉》,载《文史知识》1994年第12期。 《屈原人格的背景、内容与价值》,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1期。 《中国古典小说中诗文融合传统的渊源与发展》,载《中国文学研究》1995年第2期。 《公木的诗学世界》,载《人民日报》1996年6月27日第十一版。 《广阔的视野,崭新的高度》,载《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3期;《新华文摘》1998年第9期转载。 《读诗札记(六则)》,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6期。 《从〈诗经〉看周代天命观念之兴衰》,载《江海学刊》1999年第2期。 《“平淡”:陶诗风格之阐释》,载《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2期。 《〈诗经〉对答之体及其历史意义》,载《文学遗产》1999年第2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7期转载。 《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古典文学研究片论》,载《文学前沿》第一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孔子的诗学》,载《深圳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4期转载。 《中国上古诗歌的历史文化观照》,载《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1期。 《睹新春之景咏乡思之情——读王湾〈次北固山下〉》,载《名作欣赏》2001年第1期。 《夏夜的图景丰年的欢乐——辛弃疾〈西江月〉赏析》,载《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3期。 《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读李清照〈如梦令〉》,载《名作欣赏》2001年第4期。 《从“兮”字用法看楚辞〈九歌〉的音乐特性》,载《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2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8期转载。 《从〈生民〉到〈离骚〉——上古诗歌历史发展的一个实证考察》,载《文学遗产》2001年第4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12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5期摘编。 《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命意识”的内涵与泛化》,载《深圳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仰望泰山志在高远——杜甫〈望岳〉赏读》,载《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6期。 《屈原的诗学》,载《深圳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5期转载。 《中国古典诗学的抒情理论》,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11月27日。 《夏商时代的天命观念及其文化形态》,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性善·仁政·浩然之气——孟子精神世界的再认识》,载《深圳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一个哲学悖论的诗学消解——老子“道”本体的无限性及其审美转化》,载《文艺研究》2007年第12期。 《流芳千古的一代文宗欧阳修》,载《文史知识》2007年第12期。 《眼观风云浩荡胸怀日月运行——曹操〈观沧海〉赏析》,载《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2期。 《一部不该被遗忘的著作——重读杨公骥先生<西藏古史考>》,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4期。 《礼乐传统下的孔子音乐美学》,载《左传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2009。 《地域特征民族本质世界背景——岭南文化研究的三个维度》,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2期;《新华文摘》2011年第7期全文转载。 《杨公骥的学术风范》,载《读书》2011年第11期。 《“诗中有画”的典型范例——读王维〈山居秋暝〉》,载《古典文学知识》2012年第4期。 《独创性与超越性:莫言的启示》,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3年第5期转载。 《〈“远”范畴的审美空间〉序》,载《“远”范畴的审美空间》,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文学遗产〉照亮我的学术之路》,载《〈文学遗产〉六十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美景如画情韵悠长——读白居易〈题岳阳楼〉》,载《文史知识》2015年第1期。 《陶渊明“真意”探微》,载《学术研究》2015年第4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5年第8期转载。 《公木的“第三自然界”》,载《读书》2018年第4期。 《孔子“世界观”的启迪》,载《儒学文学关系研究》,线装书局,2018。 《“四高一转”: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个体特征》,载《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 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0年第8期转载。 《孔孟“孝”论的历史渊源与伦理内涵》,载《中国文化研究》2019年第4期。 《失意伤别的悲叹与共鸣——读白居易 〈送张山人归嵩山〉》,载《名作欣赏》2020年第8期。 《〈新华颂——公木诗文选〉序》,载《新华颂——公木诗文选》,长春出版社,2021。 《时代的歌声 战士的情怀——公木诗歌创作述论》,载《诗探索》2021年第2期。 《白诗脞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21年第4期。 《“孤灯挑尽”:宫禁习俗、艺术渲染和人性意义——读白居易〈长恨歌〉札记》,《河南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

2021年文史类杂志目录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纸质期刊共有148种,其中“复印报刊资料”系列期刊118种,“文摘”系列期刊14种、“报刊资料索引”系列期刊8种,原发期刊8种。一、“复印报刊资料”系列期刊 (118种)“复印报刊资料”系列期刊有118种,共分五大类,即哲学、政法类39种,经济、管理类30种,教育类 24种,文史类23种,综合文萃类2种。其中与人文社会科学有关学科直接相对应的学术专题期刊91种。学术类各专题期刊均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全文转载部分。精选公开发行报刊上的重要论文,全文重新录入排版。入选原则是:内容具有较高的 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含有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反映学术研究或实际工作部门的现状、成就及其新发展。题录索引部分。当期未被转载的文献,编排为题录索引,排在正文之后,是该学科或专题的论文和有 关材料篇目的定期整理、筛选、汇集,也是读者全面掌握和检索学术资料的工具。(一)哲学、政法类“复印报刊资料”哲学、政法类期刊,共出版39个专题,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法 学、社会学、民族学、公共行政等学科,是从事哲学、政治、法律研究的专业人士和图书馆、资料室必备之学术资料,也是从事相关行业的实际工作者提高理论素养和论文写作水平的理想参考资料。(二)经济、管理类“复印报刊资料”经济、管理类期刊,共出版有30个专题,涵盖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 理、农林经济管理等学科,是从事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的专业人士和图书馆、资料室必备之刊物,也是从事经济管理的实际工作者提高理论素养和论文写作水平的理想参考资料。(三)教育类 “复印报刊资料”教育类期刊,共出版有24个专题,全面反映各级各类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教育 实践经验、方法技能等。是从事教育学研究的专业人士和大、中、小学学校图书馆、资料室必备之刊物,也是从事教育管理、教学的实际工作者提高理论素养和论文写作水平的理想参考资料。(四)文史类“复印报刊资料”文史类期刊,共出版有23个专题,涵盖语言文学、艺术、新闻传播学、历史学、图情 档等学科。是从事文史研究等专业人士和图书馆、资料室必备之刊物,也是从事相关领域实际工作者提高理论素养和论文写作水平的理想参考资料。(五)综合文萃类 该类期刊属大众文化生活类期刊,注重趣味性、可读性、知识性和实用性,是读者了解社会、感悟人 生、宁静心灵、提高生活质量的有品位的读物。二、“文摘”系列期刊(14种)“文摘”系列期刊,共出版有14个专题,涉及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及历史学 等学科。2010年,“文摘”系列期刊将重新进行定位和改版,并由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把关,立足于本学科的学术制高点,选要文、摘要论,视野广、信息多,以浓缩的篇幅摘录文章新观点、新方法、新成果,提供更丰富的学术研究信息,力求让读者花最少的时间浏览最多的文章精粹、亮点内容,是相关专业人士及图书馆、资料室必备之刊物。三、“报刊资料索引”系列期刊(8种) “报刊资料索引”系列期刊共编辑出版8个品种(8个分册),是按年度编排的大型检索工具书。它将本 年度内“复印报刊资料”专题系列各刊每期转载文献的目录与未转载的题录集中起来,按专题和学科体系分类编排,每个条目包括篇名、著者、原载报刊等项目。第1~7分册为按专题学科编排的分类索引,第8分册为著者索引。四、原发期刊(8种) 中心编辑出版原发性期刊计8种。其中,《情报资料工作》杂志作为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学报,是图 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学术期刊,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国学学刊》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办刊,旨在弘扬中华国学;《政治经济学评论》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学术力量和学术资源,旨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研究,深入探讨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是专业人士进行学术交流、思想碰撞的重要学术平台;其他5种期刊均以探索实践、创业未来为导向,为期望未来成功的人士提供了一个经验交流、实践创业的信息咨询窗口。

文史类专业有热有冷 文史类专业几乎是各综合类院校必有的科目。从中山大学往年的录取情况看,文史类的专业热度一般,第一志愿上线人数不高,第一志愿报考文史类的考生也不多。近两年该类专业中法学的热度稍有降温,汉语言文学的热度有所上升,但对比该校热度最高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来说,其数字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而历史学、考古学、哲学等专业则依然处于低温状态。 哪些是文史类的热门专业呢?采访中,各高校招生办负责人纷纷表示,文史类一般没有热冷之分,如果一定要区分的话,法律、新闻、广告专业这几年较热门,哲学、考古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则相对冷门。但这并不表示文史类专业正走向低谷。 据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朱老师介绍,该校的中文系这几年处于升温状态。如去年该系计划招生210人,录取第一天就完成了任务,而且全是第一志愿考生。今年的招生人数目前虽未确定,但估计和去年一样,不会有太大变化。 另外,华南理工大学招生办处长曾志新也表示,为摆脱华工以往重理轻文的形象,该校正往综合院校方向发展,文史专业在该校很受重视,报考情况也不错。今年华工新添了16个专业,其中文史类(新校区)增加了传播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旅游管理学等专业。 年出路大不如前 近案例1名校毕业生也难找工 某名校中文本科毕业生小方满怀信心地走进年初的人才市场。“凭自己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两年工作经验的优势,找一份月薪3000元左右的工作应该不难吧?”然而,几场招聘会下来,小方的信心已失去一大半。放眼望去,超过一半的用人单位将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写满了招聘职位表,其中尤以计算机、通讯专业的人才“买家”最多,“出价”最高。她好不容易才在一些招聘表的底端看见了行政助理、文秘、公关策划、编辑等职位名称,期待着挤上前去递交简历,对方往往不冷不热地问一句:“有在某某行业工作的背景吗?”招聘网站和报纸上的招聘信息也大抵如此。“我真恨不得退回去选个理工类专业死活读完,现在随手一抓便是工作。”小方恨恨地说。 案例2学哲学的只能转行? 哲学系毕业生小张,目前仍在紧张找工作。他表示,学哲学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所以希望能找到对口的工作,但因为哲学专业实用技术性不强,找工作十分困难。“我的一些同学后来改行做公务员、保险、金融和律师的都有。”为此,小张十分迷茫,不知自己这4年学的东西有什么用,将来该怎么办。 现在,关于“文史类专业是否可有可无”的争论此起彼伏。从招聘市场看,近年来文史类专业的出路确实大不如前,毕业生们正面临就业新挑战。 从人才市场的招聘供求排行榜看,文秘专业人才仍供大于求,文史哲类专业人才面临空前挑战。人才市场专业人士称,从整个市场的总体状况看,文史哲类毕业生是供大于求,学历需求结构也极不平衡。据了解,哲学、历史、社会学等专业是近年来就业比较困难的专业。在一个大型招聘会上,一家小公司的市场调查员工作,竟有大批文史哲类毕业生前来争夺,且开出的月薪都在1500元以下,可见他们求职之难。 专家认为,文史类毕业生自身人文素质不高,自然科学知识缺乏,且社会需求呈减少趋势;另外,专业面过窄,与社会要求有差距;学生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不足。这些都导致文史类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处碰壁。 学历史也有专业优势 热门专业的求职大战尚且正酣,不太热门的文历哲专业学生该如何锁定自己的目标呢? 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小王认为,历史学的学生找工作也有自己的优势。因为专业的原因,历史专业相对比较冷门,很多同学反而比较能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踏实做事,心浮气躁的毛病相对少一点。而且,“我相信‘读史让人聪明’,学历史的人思考问题有他的纵深感,因此较能全面客观,对大局的宏观把握也比较到位,相信这些素质正是现代单位需要的。” 人才市场专家马小姐也认为,虽然目前文史类专业签约率较低,但就业面并不如人们想像的狭窄,有时反而过于宽泛,让学生无所适从,就业市场上“骑马找马”的现象较为普遍。很多毕业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常常左右为难———是考研深造,出国发展,还是找一份工作?找工作是应聘大企业,参加公务员考试,还是进入教育界谋求发展?这种左右为难往往导致很多大好机会流失,最后处处落空。 此外,用人单位对文史类学生的考核往往比理工类学生复杂。除学习成绩,还要看其气质、口才、公关能力等综合素质,面试也往往多达3-4次。诸多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文史类专业毕业生签约较晚。 据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朱老师介绍,该校中文系的初次就业率是83%,最终就业率达95%,而且大多数是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如公务员、广告、师范等工作。他认为中文系的市场还不饱和,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前景很不错。 进入媒体是不错的选择 记者从近几年各高校文史类专业毕业生走向看,很多毕业生已不再局限于从事专业对口工作,正逐渐拓宽就业新路子。 资料显示,近两年文史哲专业毕业生约有25%选择去电视台、广播台、报社、杂志社等新闻单位做记者或编辑工作,约10%选择到人事局、教育厅、公安局等国家机关做公务员;有些选择考研,研究生毕业的则多选择到其他高校、中学或科研机关继续从事专业教学、科研工作,剩下的同学则分布在广告公司、咨询公司、投资公司、外服公司以及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 目前在广州某媒体做编辑的小白毕业于哲学系。他认为,学文科的不可能从事比较专门的工作,去一些大公司、大企业应聘也没有优势。反过来说,文史专业出身的毕业生文字功底扎实,分析问题思路清晰,进入媒体是不错的选择。小白认为,虽然他不是新闻专业出身,但他学的哲学专业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看问题的方法,思辨能力强,考虑问题深入,因此在职业发展中后劲较足,潜力较大。同样是做记者跑新闻,新闻专业的同学开始时可能上手较快,哲学系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后,往往能做得更出色。所以在哲学系的校友录上,总不乏一些社会责任感很强的名记者。 专家意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T”型人才 就业指导中心张老师认为,面对目前的人才需求形势,文史类专业毕业生除了无奈,只能在自身下功夫来努力适应它。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招聘学生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有7%的单位将之排在了第一位,其次是专业(7%)、学历层次(4%)、学校的知名度(5%)和性别(8%)。由此可知,与专业是否契合相比,个人综合素质对就业起的作用更大。 文史类学生首先应看到自身的不足,在大学期间便要未雨绸缪,及早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努力把自己培养成“T”型人才,既有很强的专业特色,又有广博的知识,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 索引序列
  • 文史哲杂志2021年第三期图片
  • 当代杂志2021年第三期目录图片
  • 读书杂志2021年第四期图片
  • 人文杂志2021年第三期
  • 2021年文史类杂志目录图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