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山东画报杂志2022年第三期图片

山东画报杂志2022年第三期图片

发布时间:

山东画报杂志2022年第三期图片

当然不是了~G4代表教育 有G4的是说刊物是纯教育学术的

在中学历史教科书和一些中国近代史著作中多附有一幅名日"时局图"的插图,这幅图画极其生动形象地向国人展现了19世纪末年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中国河山的严重危机,令人触目惊心,催人觉醒奋起,很有教育意义这幅图画的作者是谁呢?一般的教科书里都没有明确交待,有的只含混地说"是当时一位爱国者画的"那么,这位爱国者到底是谁呢?其实,读冯自由的<革命逸史>就可以知道,他就是兴中会的老会员谢缵泰……关于《时局图》的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 马执斌《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它把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及时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世钟的作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中国历史教科书采用了《时局图》,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深受师生们欢迎。 2000年第7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刊登出耿孟辉和朱惠康两位老师的文章,对人教版中国历史教科书《时局图》下面的说明文字“肠代表德国”提出了意见。 耿盂辉老师说:“课本第73页的《时局图》,是根据兴中会会员谢赞泰1898年发表在香港报纸上的漫画改绘的。在图的注释中……提到‘肠代表德国’。我认为这是由广东方言而造成的误解。谢赞泰是广东人,而‘肠’按广东方言是‘长虫’的发音,长虫又是蛇的俗称,故‘肠代表德国’应理解为‘蛇代表德国’” 。“‘蛇’变成了‘肠’”,是“因不谙方言致错之例”。(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7期第56页) 朱惠康老师说:“《时局图》上代表德国的是‘旗’,而不是‘肠’”。他提出了两个理由:第一,“何以别的帝国主义国家都用富含特征的动物来表示,而偏偏用不伦不类的‘肠’来代表德国呢?”第二,“近得刘德臣先生按原图清绘,并省略了原图中英文字母且印成对开大张的《时局图》时,始得‘一目了然’。尽管该图下方的说明文字也说‘肠子代表德国’,但我却分明地看出了原作者的真意。……《时局图》上山东半岛及胶州湾处,清楚地插着一面德国三色横条旗,意为德国强租胶州湾,以山东为势力范围。而所说的‘肠子’,实为代表英国的老虎尾巴,尾巴套在山东半岛上,意为英国还强租了山东半岛上的威海卫。图上方以太阳代表日本,恰似用三色条旗代表国家,都是用国旗图案来表示国家。”朱惠康老师还建议:“对开张的《时局图》再版时,老虎的尾梢,只需画到山东半岛北部的威海卫处即可。”(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7期第15-16页) 我们慎重地研究了两位老师的意见,觉得难以采纳。下面,我们就《时局图》中“肠代表德国”的问题作些说明。 记得十年前,我编写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三册的时候,决定采用《时局图》。从《时局图》的照片看,德国的标志物模糊不清,而说明文字却写得明明白白:“肠子代表德国”。我在北京市大兴县教师进修学校工作期间,有一位同事是广东肇庆人,我们俩人还住同一个宿舍。他管蛇叫“长虫”,发音近似“肠”。我因此怀疑《时局图》上德国的标志物可能是蛇。我还特地跑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在近代史的展厅里,找到放大的《时局图》,德国的标志物还是看不清,但留下的说明文字分明写着:“肠子代表德国”。我想,目前“怀疑”还只能是怀疑,还没有充足的理由推翻原始资料的说明文字。另外,这种怀疑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现在见到的《时局图》不是谢瓒泰(笔者注:本人见到的材料,“瓒”字不写作“赞”。)的原作,是别人改绘的。改绘者难道也是广东人吗?他也管蛇叫“长虫”,发音近似“肠”吗?如果不是的话,就另当别论了。所以,我在编写教科书的时候,采取了尊重原始材料的作法。当年,这本教科书在实验和推广期间,我到不少地方作过介绍。介绍时,我总是把自己的怀疑告诉给听课的老师们,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寻找更充足的理由去证实自己的想法。那时候,帮助我们搞实验的北京市东城区历史教研员王富友老师听了我的介绍,不以为然。他说:“德国人爱吃面包夹香肠。德国把山东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认为香肠供应有保证了。用肠来代表德国,也合乎情理。”现在,耿盂辉老师提出的意见与我当年的怀疑非常相似,但他并没有提出什么新东西,所以,我们暂时无法采纳这种意见。我还想提醒同志们注意,1991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图册《图说近代中国》和1994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图册《图片中国百年史》都选用了《时局图》的照片,图下的说明文字都是“肠子代表德国”。看来,尊重原始资料是学术界共同坚持的原则,中学历史教科书自然不能例外。 至于朱惠康老师以为“《时局图》上代表德国的是‘旗’,而不是‘肠”’,就更难说服人。因为他所列举的两个理由根本不成立。首先说“何以别的帝国主义国家都用富含特征的动物表示”,就与事实不符合。《时局图》上用太阳表示日本,“太阳”怎么会是动物?“太阳”和“肠子”,都不是动物,何以称“偏偏用不伦不类的‘肠’来代表德国”?其次,“近得刘德臣先生按原图清绘……的《时局图》……我却分明地看出了原作者的真意”,朱老师太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实际上,朱老师的眼睛是有误差的,而且误差还不算小。朱老师看到了“图上方以太阳代表日本”,接下去又说:“恰似用三色条旗代表德国,都是用国旗图案来表示国家”。日本的国旗上是有太阳图案,但“太阳”跟日本的“国旗图案”毕竟不能完全等同。尤其是朱老师建议:“对开张的《时局图》再版时,老虎的尾梢,只需画到山东半岛北部的威海卫处即可”,不必“尾巴套在山东半岛上”。这无异于削足适履。其实,《时局图》作者把老虎尾巴“套在山东半岛上”是有用意的。原作《时局图》下面还有一首“题词”,题词写道:“……又见胶州入了德国箍围,故此伸尾搭埋威海卫,预备俄人南下,佢就发起雄威。”这里道出了老虎“尾巴套在山东半岛上”的原因。尊重史实,不能随意歪曲,不能篡改历史资料,这是每一个史学工作者必须坚持的职业道德。如果说领会错了史料的含意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但是为了适合自己的意见,就公然故意篡改原始资料,这是史学工作者的大忌。当然,中学教师忽视了这一点,可以原谅,可是《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的编辑们起码是大学历史本科毕业,甚至有教授、副教授的头衔,不应当不明白这个道理呀!“追求真实”是挂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编辑们嘴边上的口头禅,可偏偏在他们组织、刊登的文章中公然主张篡改历史资料,而这样的文章又被他们捧为“最为精当”的意见,这其中的奥妙确实令人难解!

学术论文1、《当代英国小说研究的里程碑——评瞿世镜、任一鸣的<当代英国小说史>》,《世界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2、《来自帝国边缘和中心的抗争——吉恩·瑞斯的两个西印度短篇小说解读》,《山东外语教学》(核心期刊),2009年第3期;3、《“属下”的声音——<藻海无边>中的后殖民抵抗话语》,《当代外国文学》(CSSCI源刊/核心期刊),2009年第1期;4、《质询“白人的负担”——评乔治·奥威尔的短篇小说<射象记>》,《2008北外英文学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5、《后殖民离散诗学与自我建构——卡里尔·菲利普斯及其短篇小说<成长的烦恼>》,《外国文学》(CSSCI源刊/核心期刊),2008年第6期;6、《从<藻海无边>看殖民空间内“英国特质”的虚构性》,《2007北外英文学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7、《论文学的文化研究》,《2006北外英文学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8、《试论<法国中尉的女人>对维多利亚时代性别代码的颠覆》,《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学术论文集》(2),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9、《约翰·福尔斯小说<收藏家>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四川外语学院学报》》(CSSCI源刊/核心期刊),2004年第5期;10、《一曲女性物化的悲歌——评约翰·福尔斯的小说<收藏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CSSCI源刊/核心期刊),2003年第5期;11、《“百衲被”与民族文化记忆——爱丽思·沃克短篇小说<日用家当>的文化解读》,《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5期;12、《试论西方现当代文学理论的“中国化”》,《福建外语》(现《外国语言文学》),2002年第1期;13、《戏拟的寓意与快感》,《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14、《试论<呼啸山庄>的悲剧快感》,《山东外语教学》,2000年第3期。著作及译作1、专著:《“他者”的声音——吉恩·瑞斯西印度小说中的抵抗话语》(Voices of the Other: Counter-discourse in Jean Rhys's West Indian Fictio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2、参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大学英语精读基础教程》(杨立民教授主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3、主编:《2009考研英语第一时间:翻译与写作双向突破》,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4、主编:《2008考研英语第一时间:翻译与写作双向突破》,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5、主编:《2007考研英语第一时间:翻译和写作卷》,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6、参编:《中国文化通览》(英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参编:《中国传统文化通览》(英汉版),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8、译作:[英国]卡里尔·菲利普斯的短篇小说《成长的烦恼》,发表于《外国文学》2008年第6期,后被《读者》杂志2009年第4期转载;9、译作:《走近泉城》,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科研项目1、主持2009年度北京外国语大学校级自选课题项目“当代英国小说研究在中国”(项目编号:2009026)(进行中);2、主持2005年度北京外国语大学校级自选课题项目“吉恩·瑞斯后殖民小说研究”(项目编号:05047)(已结项);3、参与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当代外国文学纪事:1980-2000”(英国卷小说部分)(进行中);4、参与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重点立项项目” 《中国文化通览》(英汉版)的编写工作(已完成);5、参与北外“十一五”“211工程”项目:教材《现代大学英语精读》(预备级)的编写工作(已完成)。

不对,那是期刊的分类号期刊类别说明: “期刊类别”是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分类号。如:《山东画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37-1038/Z,“期刊类别”代码是:“Z”。其他期刊分类号如下: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B:哲学、宗教C:社会科学总论D:政治、法律E:军事 F:经济 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G0:综合性文化G1: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G2:信息与知识传播G3:科学、科学研究G4:教育G8:体育H:语言、文字I:文学 J:艺术 K:历史、地理N:自然科学总论O:数理科学和化学O1:数学O3:力学O4:物理学O6:化学O7:晶体学P:天文学、地球科学Q:生物科学R:医药、卫生S:农业科学T:工业技术TB:一般工业技术TD:矿业工程 TE:石油、天然气工业 TF:冶金工业 TG:金属学与金属工业 TH:机械、仪表工业 TJ:武器工业 TK:能源与动力工程TL:原子能技术TM:电工技术TN: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TQ:化学工程TS:轻工业、手工业TU:建筑科学TV:水利工程U:交通运输V:航空、航天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Z:综合类

山东画报杂志2022年第三期

求是 VOGUE服饰与美容 人民文学 人民画报 人民音乐 人民教育 儿童漫画 八小时以外 十月 三联生活周刊 大众电影 女友 小学生之友 小朋友 小说月报 山东画报 山海经 中共党史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中国妇女 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青年 中国摄影 中国新闻周刊 中学生 中篇小说选刊 今古传奇 历史研究 少年文艺 文史知识 文史哲 文学评论 文物 父母必读 世界时装之苑 世界知识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周报 半月谈 幼儿画报 龙门阵 共产党员 农民文摘 妇女生活 当代 当代贵州 收获 收藏 江海学刊 百科知识 老人世界 考古 西藏研究 时尚芭莎 译林 足球俱乐部 连环画报 学术月刊 知音 经济研究 英语世界 诗刊 青年文摘 前线 南方 南风窗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咬文嚼字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故事会 神州学人 科幻世界 美术 草原 荣宝斋 党员文摘 党建 党建研究 家庭 海峡通讯 朔方 格言 特别关注 读书 读者 商界 理论动态 章恰尔(藏文) 萌芽 散文 编辑之友 装饰 销售与市场 新华文摘 新华月报 新体育 瑞丽 解放军文艺 解放军画报 演讲与口才 瞭望 奥秘 Cell R 人民军医 大众医学 工业建筑 工程塑料应用 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中医杂志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中国机械工程 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 中国科学 中国药学杂志 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 中草药 分析化学 少年科学画报 水利学报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生态学报 生理学报 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子技术应用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石油炼制与化工 农村百事通 地质学报(英文版) 地球物理学报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机械工程学报 自动化学报 作物学报 兵器知识 园艺学报 材料保护 汽车与驾驶维修 林业科学 物理学报 环境科学 现代化工 知识就是力量 金属学报 科学 科学画报 科学通报 家庭医生 海洋与湖沼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航空知识 舰船知识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植物学报(英文版) 数学学报(英文版) 煤炭学报

当然不是了~G4代表教育 有G4的是说刊物是纯教育学术的

山东画报杂志2022年第三期作品

著名书评人、评论家。以本名写作新闻和法律评论、时事评论,广泛刊载于《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 《新京报》《中国青年报》《检察日报》《中国社会导刊》《华夏时报》《南方都市报》《湖北日报》《台湾新闻报》人民网、光明观察等中央和省市媒体。于《人民日报》海外版谈网络语言问题:“80后作家沈嘉柯不认同李敬一的看法,他认为网络语言并不会对传统语言产生冲击。虽然“网语”貌似艰涩,实际上不过是以通假、谐音等方式将原有的语言重新表述,依然遵循汉语语法规则,不会从根本上破坏汉语的纯洁性。”(《网络语言:走在传统和流行的边缘》) ;应《楚天都市报》采访谈韩寒代笔事件,《不只是“代笔”那么简单》 国内青春心理小说第一人 。于《延河》《读者》《青年文摘》《女友》《女报》《花溪》《南风》《花火》《小小说选刊》《布老虎青春文学》等发表百万余字校园小说、美文随笔专栏,获榕树下第四届文学赛随笔二等奖 。《青年文摘》《意林》《格言》等杂志签约作家。于《文苑》等报刊开辟美文随笔专栏。《中国图书商报》书评:“沈嘉柯是知名的青春作家,曾在中国最早的心理咨询月刊从事过数年编辑工作。这种难得的契机,使他得以让心理学和青春文学联袂。心理学是他的一把匕首,帮助他更加锐利地抵达文学的心脏——描绘灵魂,揭示灵魂。” 《大武汉》杂志2011年文艺栏目专访沈嘉柯:“我喜欢自由创作的状态。”(报道标题)2012年,新浪微访谈“著名青春作家沈嘉柯转型之作” 。2013年《大武汉》杂志再次封面头条专访沈嘉柯,“从沈嘉柯写的第一本小说起,他就悄悄把自己对心理学的研究,渗透其中。”访谈中关注沈嘉柯从青春文学转型社会推理,以文学手段普及心理学。新 书《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作者:沈嘉柯 分类:散文随笔 状态:已完结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975672 温暖大叔沈嘉柯十年69篇成长治愈故事。带你心灵短暂逃离兵荒马乱,有勇气和力量,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编辑推荐: 《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作者沈嘉柯作为80后代表性作家,他的文字温暖治愈,书写了这一代青年心中的怕和爱,也深深地感动了这一代人。这些年来,《读者》《青年文摘》一直在转载他的随笔,《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在发表他的评论和美文。 《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撷取温暖心灵治愈师沈嘉柯十年来发表在《读者》《青年文摘》《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里关于人生、成长、梦想、爱情、亲情的文章,69篇暖心故事,69份成长感悟。每一个故事都能让你长大。没有在深夜对着咬过一口的卷饼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如果整个世界都不为你转身,你还是要自己转身,你要在自己的故事里,成为勇者。  《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不管多少次迎着冷眼与嘲笑,人生的逆袭,是因为我们只有这一次的人生,唯有勇敢,才能成全自己。 能在历尽苦难饥饿后,将有限的生命,引回宁静本来的样子,是莫大的信仰。你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让温暖大叔沈嘉柯带你心灵短暂逃离兵荒马乱,有勇气和力量,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你若美好,世界便好。 内容推荐: 你想要过一种理想的生活,不想上班,不想结婚,不想悲伤,不想成功,不理睬社会,不关心人类,你只想听从自己的心,说走就走,奋不顾身。 然而,你想当个人生的逃跑者,也需要充分的条件。  把伤害太当一回事的人,都不会过得很好。软弱和悲伤谁都有,承认真相,然后在平静中得到勇气,继续好好地活下去。  没有非去不可的地方,只有非长大不可的人生。心灵短暂逃离,还得回来接着过兵荒马乱的生活。  江湖飘零,独自打拼,谁没有倦了寂寞了累了的时候?人生和自我是用来放开的,而不是放弃。我们绕了全世界一大圈,还是想要过得更加自由自在,更加快乐。  《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在沈嘉柯看来,脚步的笨拙,是另一种灵魂的轻松。归根结底,对待我们自己,对待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更加柔软坚韧。  柔软是为了不让灵魂定型,内心变得僵硬。  坚韧是为了越过悲伤,有勇气,也有力量,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目录 序言 你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第一章:一路匆忙向前,别忘记回头看看最初的你  只有一个我  在世界上做自己  这是最好的你,这是最坏的你  面目全非的故乡  宠物之于我们  何必哀伤  我们需要“打回原形”  快乐是自找的  城市那么大,我们要跟孤独和平共处  小时候  秋刀鱼会过期  玩是天经地义的事  黑暗料理 《世界那么大,还是要勇敢》作 者:沈嘉柯出 版 社: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2-15ISBN:9787501248490城市心灵作家沈嘉柯2015年最佳力作,给你最勇气的情感哲学指南,希望你像没受过伤那样去爱和勇敢。  内容推荐:《世界那么大还是要勇敢》包含了二十八个让人心动的故事,是浓缩 2015年最温暖、最触动人心的治愈系情感读本。献给所有曾经拥有、正在享有、期待拥有,从未远离我们的爱情。知名作家沈嘉柯继《总有一天你会成为最好的女孩》之后,最具文艺气息的情感独白。情感的孤单私密与人世的狂欢共鸣,写给念念不忘的过往,告别哀伤,从当下走向未来。目录:尘埃之恋/  复杂世界上,你怎么去爱/  各自远扬/  跟哲学家深夜里谈人生/  两个少年/  羚羊逃过猎手的爱情/  梦先生做惯了绝世好友/  男孩走过最坏的时光/  你的泪点/  你要打败你的青春/  你在汉江边告白/  你做过什么,就变成什么样的人/  年少时的爱情,吹动我们的心/  陪彼此度过漫漫冬天/  平静饱足的青春,因为一个你 《hey,我真的好想你》作 者:沈嘉柯出 版 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8-1ISBN:9787539983967《hey,我真的好想你》:欠你一封情书一本“告白书”,关于暗恋/分手/回忆,每段破碎的爱情,都是一个成长故事。编辑推荐:20段真实感情经历,52封来不及寄出去的情诗,1页为你专属预留的空白信纸  每一段破碎的爱情,都是一个成长故事。  这本书与暗恋/分手/回忆/都有关系,唯独跟离开你的那个人再也没有联系。目录:章节一:我把你记在心里  Hey,我真的好想你  喂,你好吗?  等着别人给幸福  我爱你,爱了整整一个曾经  我的情话,没有主人章节二:我知道,回去不一定一路顺风  可惜爱不是几封情书的事  梦里的那封情书永远无法得到回应  这封信,寄给最熟悉的陌生人  后来,我爱的每个人都像你  是否该写一封情书,飘到海的对岸  写封高贵的情书送给自己  老歌是昨天的情书,回忆是旧了的时光章节三:我们要在一起很久  每个女生都应该被骑士守护  原来还欠你一封情书  把全世界的爱都给你,只是我写给你的情书的第一行  最美的情话是我一直都在  每一生都在等你  你是我此生写过最美的情书  虽然你总是学不会浪漫  这些傻话,一辈子都说给你听  章节四:睡前故事  被发好人卡的女孩  白色药丸的回忆  章节五:唱一首百年经典情诗 出版作品【文学小说】:《假如你的恋人来自香水小镇》译林出版社《末日之雪》译林出版社《平行塔》沈阳出版社“全职太太敏行返家途中,偶遇两只待宰杀的麋鹿。麋鹿眼眸仿佛具有某种魔力,敏行在无形的感召下,卷入一起偷窃行为。两年多后,敏行在愚人节那天,突然收到丈夫志远的邀请便条。当她赴约,却不见志远出现,而是收到一个惊人的指令。潜藏已久的恶意预谋,就此开始运行。万分困惑的敏行一路探查,逐渐逼近谜底。“《我们是天空运行的星》光明日报出版社《假装深爱的少年》新世界出版社《你以世界为眸》山东画报出版社《那么近,这么远》万卷出版公司《挽臂同看蔷薇星云》 陕西人民出版社《睡莲少年》 珠海出版社【随笔美文】:《那么一点点美好》 上海人民出版社(沈嘉柯散文集封面)《这么一些些毒舌》 上海人民出版社《爱让我们彼此成长》金城出版社《把失去的爱情找回来》现代出版社《:总有一天,你会成为最好的女孩》江苏文艺出版社【主编图书】《你是我不能言说的伤》新世界出版社

汪曾祺(qí)(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书房  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的汪曾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39年秋,汪曾祺进入心仪已久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教师沈从文等名师。众所周知,该校师生的教与学,是自由的。汪曾祺就经常晚上看书,白天睡觉,或泡在茶馆里。但该校的制度是刚性的,没有一点通融的余地。汪曾祺本应在1943年毕业,因体育不及格、英文不佳,只得补学一年。对此,豁达的汪曾祺后来曾感慨地说:“我觉得不会外文(主要是英文)的作家最多只能算是半个作家。这对我说起来是一个惨痛的、无可挽回的教训。我已经72岁了,再从头学英文,来不及了。我诚恳地奉劝中青年作家,学好英文。”经过一年的学习,两门功课过关。但这年毕业生要到陈纳德的飞虎队做英文翻译。他未报名,根据学校规定,只能算肄业。因之,他虽在该校学习了五年,并未获得毕业证书。以后,在填各种表格时,他只是写1939年至1943年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汪曾祺虽未获得毕业证书,但在校期间,他读书之博之杂,让后人称道,加上受名师熏染,使其打下了丰厚的精神底子。他的大学生活,在其一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   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 京剧《范进中举》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现武汉市第39中学)。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   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   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   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   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   “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   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    20世纪80年代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短篇散文《端午的鸭蛋》入选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1]。编辑本段个人作品主要作品名录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一夕》;   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   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艺术小品集 手稿《羊舍一夕》:《汪曾祺:文与画》;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   剧本京剧:《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   京剧:《范进中举》;   文集:《汪曾祺自选集》(1987年);《汪曾祺文集》(共四卷,《小说卷》《散文卷》《文论卷》《戏曲剧本卷》1993年,江苏文艺出版社);《汪曾祺全集》(共八卷,《小说卷》《散文卷》《戏剧卷》《其他卷》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汪曾祺》(共五卷,《说戏》《五味》《谈师友》《文与画》《人间草木》,山东画报出版社)。   《 端午的鸭蛋》被选录人教版初二下语文教材。   汪曾祺著作   时间 著作 出版社 1949年4月 《邂逅集》 文化生活出版社 1963年 《羊舍的夜晚》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2年8月 《汪曾祺短篇小说选》 北京出版社 1985年3月 《晚饭花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年9月 《寂寞和温暖》 台湾新地出版社 1987年10月 《汪曾祺自选集》 漓江出版社 1988年3月 《晚翠文谈》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8年9月 《茱萸集》 台湾联合出版社 1989年 《受戒》(法文版) 中国文学出版社 1989年3月 《蒲桥集》 作家出版社 1990年 《晚饭后的故事》(英文版) 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2年4月 《旅食集》 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2年10月 《汪曾祺小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年12月 《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汪曾祺》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年6月 《汪曾祺散文随笔选集》 沈阳出版社 1993年6月 《菰蒲深处》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3年9月 《榆树村杂记》 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3年9月 《草花集》 成都出版社 1993年9月 《汪曾祺文集》(4卷5册)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3年11月 《塔上随笔》 群众出版社 1993年11月 《老学闲抄》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4年9月 《异秉——汪曾祺人生小说选》 甘肃文艺出版社 1996年1月 《五味集》 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1996年3月 《矮纸集》 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6年4月 《逝水》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年 《汪曾祺散文选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6年11月 《独坐小品》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7年 《去年属马》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7年 《中国当代才子书·汪曾祺》 长江文艺出版社 汪曾祺散文的特色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作品集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虫》中,他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螳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如他说:“叫蛐子(蝈蝈的俗称)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味极似虾”。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胶捉蝉。作者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很黏。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的翅膀就被粘住了。"读到此处,不觉会心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如《吃食的文学》和《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汪曾祺小说的特色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儒、道、佛三家,“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不过,“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这是他艺术追求的方向,也是他小说的灵魂。 曾祺小说中流溢出的美质,首先在于对我们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他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而美与健康的人性,不论在多么古老的民族传统中,永远是清新得如同荷风露珠一般。为此他写成了脍炙人口《受戒》和《大淖记事》。《受戒》中一对活泼可爱的小儿女之间萌发的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这种内在的欢乐情绪同古代乐府和民间情歌相同。《大淖记事》的爱情故事略为曲折。娟美可人的巧云和年轻风流的锡匠十一子纯真赤诚的爱情遭到野蛮的蹂躏,然而无比坚贞的爱竟可使生者死、死者生,使所有人为之敬佩,文中描写的锡匠形象尤为鲜明。这是令作家“向往”和“惊奇”的美,它深藏在民间,深藏在我们民族的传统中。   然而,它在展示美与健康的人性的同时,也常常对人性的丑恶发出深沉的叹喟。 《钓人的孩子》反映的是货币使人变魔鬼,《珠子灯》揭示的是封建贞操观念的零落,《职业》写的是失去童年的“童年”和人世多辛苦,《陈小手》更揭示了封建主义、男权专制的残暴。当然,作者也无意掩饰我们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弱质。《异秉》中对市井平民沿袭为常的僵硬刻板生活,于生无望而求助于“异秉”的猥琐心理,也进行了不无调侃的讽刺:《八千岁》中米店老板的心理自我调节也颇似阿Q。   对于自卑、平庸、麻木的心理状态,作者都有所针砭,但毕竟同情与悲悯要多于批判。因为在作者看来,今天写过去的事,需要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所以即使在《八月骄阳》中写老舍之死时,也只是将一腔愤懑深藏在凄清和冷寂中。除净火气、感伤,达到恬静、淡泊,可说是汪曾祺小说的主要风格,也是他自己饶有特色的“抒情现实主义的心理基础”。但也诚如林斤澜所说:“‘除净火气’,也可能除净了‘血气’。除净了‘感伤’,也可能除净了‘创伤’。”编辑本段格言名诗  1989年在上海从《新民晚报》上读到汪老的《老夫子自道》非常知趣,特引用如下,供朋友们一读: 我自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钻研文学,读书很杂。偶写诗文,幸蒙刊载。 百无一用,乃成作家。弄笔半纪,今已华发。 成就甚少,无可矜夸。有何思想?实近儒家。 人道其里,抒情其华。有何风格?兼容并纳。 不今不古,文俗则雅。 与世无争,性情通达。 如此而已,实在无啥。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汪曾祺,资深文化界名人。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他虽也喜欢做学问,但同那些大学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辞章考辨之类的“小学”,做的是阐幽发微的工作。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散文传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也息息相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必须指出,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对立起来。他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现代艺术,太多的夸饰,太多的刺激,太多的借助声光电气。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编辑本段相关事件汪曾祺与美食  从古至今的文人中好美食者为数也不少。明末张岱、清袁枚;今人陆文夫。喜美食又善于动手者,先生是也。汪曾祺先生不仅为文有大名,做菜也是一把好手,真是能者无所不能。有几个得意的拿手好菜汪先生在自己的数篇文章中提到:“台湾陈怡真到北京来,我给她做了几个菜,有一道是烧小萝卜。我做的烧小萝卜确实好吃,因为是用干贝烧的。”这道菜主料不罕见――萝卜而已。萝卜是萝卜,但是汪先生要的萝卜难得。“北京的小水萝卜一年里只有几天最好。早几天。萝卜没长好,少水分,发艮,且有辣味,不甜;过了这几天,又长过了,糠。”美籍华裔作家聂华苓也吃过汪先生的佳肴:干丝 “吃得非常开心,最后来汤汁都端起来喝了。”   茄子还是那个茄子,萝卜也还是那个萝卜,但进了大观园的茄子与到了汪先生家的萝卜,就不是那个茄子、萝卜了。平静淡泊的汪曾祺  汪曾祺的夫人是施松卿女士。施松卿出身名门,是西南联大的高材生,就读于物理系,同杨振宁同班,后由于身体原因改读英文,当年施松卿风华正茂,有人问她为何选择当时外貌背景都不出众的汪曾祺时,她说她看中的是汪曾祺的才华。   文革时期,汪老受到迫害,举家被安置在北京一个偏僻的四合院里,不知是不是当时有人故意整他,汪老所住之处紧邻当时北京一有名的地痞,有人好心告诉汪老要小心一点。后来入住后,汪老的夫人想要作画,汪老就在窗前用废弃的水缸栽了些豆角,时日一久,藤蔓渐渐爬满了隔壁的窗户,遮住了所有的光线。那里住的恰恰是那个地痞。汪老过意不去,后来拿一袋豆角送给那个地痞。出人意料的是,满面刀疤的地痞态度谦和,还问汪老,可否送一幅画与他。可见,汪老的处世人格魅力的感染力。   汪老年老之际,一家人仍住在狭小的房子里,汪老的书房在小小的阳台上,有一个外国作家读了汪老的著作,专程来拜访他时,看到汪老简陋的住处很是感慨。后来在家人的劝说下,要汪老向政府申请房子,但一辈子著书颇多的一代大家竟苦恼如何写申请(其实是讨厌复杂的程序~~),最后作罢。后来还是按照儿子的职务分了一套房子。   汪老处世淡泊,不计名利。人格魅力令人敬仰。人物自述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我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不喜欢繁复浓重的风格,对画,对文学,都如此。”“我曾戏称自己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人道主义者’,大致差不离。”“我非常重视语言,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汪曾祺[2]   汪曾祺《我为什么写作》,全诗如下:   我事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考入大学,成天泡茶。读中文系、看书很杂。   偶写诗文,幸蒙刊发。百无一用,乃成作家。   弄笔半纪,今已华发。成就甚少,无可矜夸。   有何思想、实近儒家。人道其理,抒情其华。   有何风格?兼容并纳。不今不古,文俗则雅。   与人无争,性情通达。如此而已,实在无啥。编辑本段《受戒》绝美的比喻  汪曾祺借自己的理想为人们未经压抑自由生长的天性作了一个绝美的 汪曾祺比喻。《受戒》中芦苇的清香轻衬的那块忘俗的天地,幽静寺庙中小和尚明子青涩拘谨少年的影子,农家女小英子水乡里养出来的率性天真,《受戒》是乡土自然清新得不容许一粒灰尘的呼吸,它把一直在其中自自在在行走生活哭哭笑笑说话的故事的淳朴人们的美揭发出来,带着不留余地的罪恶,让读者徒然心羡怅然向往那种原始的自由和恣意。它激起的更多的是对那种迥然不同的美的遥不可及的遗憾,深沉到伤及人的自信。作为狭隘空间中的文明人,我们少有超越理性的天性,那些被称为冲动和错误,或是蒙上了不真实的色彩,所以猛然间停住脚面对一片梦般叫你心有戚戚的美的影射时,才发现有种天赋很早就被遗弃了。这是来自《受戒》的暗示。迷惑人的高手  汪曾祺是个迷惑人的高手,他尽由自己不紧不慢地茧中抽丝,便让读者适应了遥远的故事。作者力求的不仅是内在的美的本质,他还把这种意思组织得和谐生动,轻松灵动的整体,征服的就不仅是人的思想,还有感觉了。他选择的是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加清新活泼的语言效果。关于高邮水乡,作者显然是倾注了热情,带着最亲切的回忆和最深刻的理解来描绘她的一切。我们看到的就是生灵活现的人和人们,只不过没有尔虞我诈的心计,没有追名逐利的欲望,没有太多的琐碎和市侩,怎样是最透明的它就是怎样。这种全新的意境已经足够让人心驰神往了,那男女主人公更是集中了这种"朴实"的菁华,他们是简单自由的,却更尊重天性。我们不妨这样看待《受戒》:它虽然是雾里盛开的花,但它毕竟宣告了另一种花开的样子,即使不可企及,雾里观花也是安慰。作者在全文营造的一种轻松活泼、让人赏心悦目的情感基调,是和他选用的幽默清丽的语言风格分不开的。他惯用一些不以为然的笔调来叙述有悖常理的事情,给人的心理和视觉都是一种全新的不大不小的冲突,让这篇皈依美的文字从头到脚都充满了吸引人的气质,它有存在不可多得也并非完全脱离现实,像没有沾烟尘的野外的风,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作这样一股不合时宜的空气,它告诉我们:生活还可以是这样一种样子。宣扬着复苏的人性  人性中,有最原始的欲望和索取,但同时更有最简单的付出和给予。为什么要用看不见的东西,即所谓的论理道德来捆住它呢?人与人的交往中,人的生存中,若没有人性的自由来参与,则再自由的物质世界也无法填补这种心灵世界的虚空。人的脸上始终是面具,看不见下面真实的表情:人的生活像被囚禁在笼子里的野兽,即使给它最鲜最美的肉,也无法比拟自由给它的无上的快乐。 或许世界 汪曾祺上有很多东西是可以被束缚的,但人性却是永远无法被束缚的,它会用尽所有力量冲破一切阻碍,寻找到心灵的归宿。这是它的天职,是它历尽困顿辛苦仍不懈的追求和目标。有时,情感会战胜理智,或许这就是人性苏醒的时候。人最初的善良和勇气,才是真正健康的人性,这种人性下的追求,才是美好的追求;这种人性下的胜利,才是正义的胜利。人性之善,是世间生命的精髓;人性之善,是社会灵魂的梁柱。宣扬着复苏的人性,引领着人性的复苏,这正是《受戒》的伟大之处。曾受业于沈从文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受业于沈从文,他在创作上很受沈从文的影响。短篇小说《受戒》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点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与理想境界。《受戒》刚发表的时候,受到很多赞扬,也引起不小的争议,因为其写法确实与50-70年代人们所习惯的小说写法大相径庭。它不但没有集中的故事情节,其叙述也好象是在不受拘地信马由缰。表现在小说文本中,就是叙述者的插入成分特别多,如果按照传统小说"情节"集中的原则,很可能会被认为是跑题。例如,小说的题目是《受戒》,但"受戒"的场面一直到小说即将结尾时才出现,而且是通过小英子的眼睛侧写的,作者并不将它当成情节的中心或者枢纽。小说一开始,就不断地出现插入成分,叙述当地"当和尚"的习俗、明海出家的小庵里的生活方式、英子一家及其生活、明海与英子一家的关系等等。不但如此,小说的插入成分中还不断地出现其它的插入成分,例如讲庵中和尚的生活方式的一段,连带插入叙述庵中几个和尚的特点,而在介绍三师傅的聪明时又连带讲到他"飞铙"的绝技、放焰口时出尽风头、当地和尚与妇女私奔的风俗、三师傅的山歌小调等等。虽然有这么多的枝节,小说的叙述却曲尽自然,仿佛水的流动,既是安安静静的,同时又是活泼的、流动的。汪曾祺自己也说:"《受戒》写水虽不多,但充满了水的感觉","水不但于不自觉中成了我的一些小说的背景,并且也影响了我的小说的风格。水有时是汹涌澎湃的,但我们那里的水平常总是柔软的,平和的,静静地流着。"随意漫谈  种顺其自然的闲话文体表面上看来不象小说笔法,却尽到了小说叙事话语的功能。正是这种随意漫谈,自然地营造了小说的虚构世界。这个世界中人的生活方式是世俗的,然而又是率性自然的,它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同时又有一种超功利的潇洒与美。汪曾祺善于通过地域风情的描写,衬托那种纯朴的民俗,而明海与小英子的纯洁的爱情,也通过这种地域风情的描写,表现得纯朴、温馨、清雅。所以,虽然是表现理想境界,汪曾祺的笔调也不会失之甜俗,而是清雅之中隐隐有一点苦味:例如,明海为什么会出家呢?他和小英子的纯洁爱情乃至这个桃花源一样的世界能保持下去吗?(文本中作者将明海和小英子的年龄处理的很模糊,并尽量使人感觉他们的年龄很小,颇让人捉摸)……尽管作者将之进行淡化处理,这个理想世界中仍夹杂着那么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只是不像《边城》的结尾那样明显。   《受戒》中表现的就正是传统文人追慕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这种"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致" 作者是爱世间的,对之有无法割断的牵系,在态度上也就特别宽厚通脱。这种生活态度和人生立场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化传统中,肯定不占主流地位,也不可能以完整的形态呈现,由此散落在民间世俗世界中,与被遮蔽的民间文化建立了某种关联。与这种生活态度和人生立场相配合,在审美上他也追求一种民间传统艺术趣味,如年画,如乡曲,在大俗中弥散出一种萧散自然的神韵。 这种特有的气氛与韵味的营造,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力于作品的语言。《受戒》的语言是洗练的现代汉语,其行文如行云流水,潇洒自然中自有法度,正如作者所言,“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的句子,而在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 包世臣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 当今社会,由于复制技术造成的那种虚拟幻化的“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 汪曾祺[3]”,因为它们的虚幻和刻板,已经不再具备可体验的审美特征。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的解构,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须指出,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对立起来。他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现代艺术,太多的夸饰,太多的刺激,太多的借助声光电气。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

一百二十万元至一百五十万元之间

全图提供:《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这幅画高25厘米半,长525厘米。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清明上河图详细介绍《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 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很多,但真本毕竟只有一幅。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画作,均为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的画卷本幅上,并无画家本人的款印,确认其作者为张择端,是根据画幅后面跋文中金代张著的一段题记。张著的题记也仅寥寥数语:"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不过,张择端的姓名并未见于北宋后期成书的《宣和画谱》,有人推测说,可能他进入画院时间较晚,编著者还来不及将其收编书中。《清明上河图》在细节描绘上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 临摹画制作精美,也是一种商业艺术,它更是你收藏,赠给亲朋好友的绝佳艺术礼品! 白寿彝任顾问的《中国通史(彩图本)》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全卷所绘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道具无数,场面巨大,段落分明,结构严密,有条不紊。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练。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同时,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张择端”条内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它是一幅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张择端,字正道,南北宋之交的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画院画史时所作。这幅长卷为绢本,淡着色,画幅高8厘米,长7厘米。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佚)。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明嘉靖三年(1524年),《清明上河图》转到长洲人陆完的手里(陆完字全卿,成化年间中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名重一时)。明代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载:陆完死后,他的夫人将《清明上河图》缝入枕中,不离身半步,视如身家性命,连亲生儿子也不得一见。陆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辞乖巧,非常会讨夫人欢心。王某擅长绘画,更喜欢名人书画,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图》。反复恳请后,夫人勉强同意,但不许他带笔砚,只许他在夫人阁楼上欣赏,而且不许传给别人知道。王某欣然从命,往来两三个月,看了十余次以后,竟临摹出一幅有几分像的画来。当时专横跋扈的大奸臣严嵩正四处搜寻《清明上河图》,都御史王忬得知后,便花800两纹银从王某手中购得赝品,献给严嵩。严嵩府上有一装裱匠汤臣,认出画是假货,便以此要挟王忬,令其出40两银子贿赂自己,但王忬对其不予理会。汤臣恼羞成怒,在严嵩设宴欢庆时,将图上旧色用水冲掉,严嵩在众人面前大为窘迫,以后便寻机将王忬害死,临摩此画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牵连,被抓去饿死狱中。实际上,陆完死后,其儿子急等钱用,便将《清明上河图》卖至昆山顾鼎臣家,后被严嵩父子强行索去。这之前严嵩确曾托王忬买过“名画”,王忬也确曾买苏州人王彪之摹本献给严嵩,后被识破。隆庆时,严嵩父子被御史邹应龙弹劾,终于官场失势,严世蕃被斩,严府被抄,《清明上河图》再度收入皇宫。《清明上河图》到清朝后先由陆费墀(安徽相乡人)收藏。陆费墀是乾隆时进士,他得图后也在上面钤印题跋。后被毕沅购得。毕沅(1730-1797),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进士。毕沅生平喜爱金石书画,家中收藏颇为丰富。他得《清明上河图》以后,与其弟毕泷(清代收藏鉴赏家)同赏,现今画上有二人印记。毕沅在关中任职时,对地方上的文物尽心修缮保护,不料这些却成了他的“罪行”。毕沅死后不久,湖广人民反清,清廷认为毕沅任湖广总督期间,“教匪初起失察贻误,滥用军费”,不但将毕家世职夺去,而且将其全家百口全部杀掉,家产也被抄没入宫。清廷将《清明上河图》收入宫以后,便将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阁内。嘉庆帝对其珍爱有加,命人将它收录在《石渠宝笈三编》一书内。此后,《清明上河图》一直在清宫珍藏,虽然经历了1860年英法联军以及1900年八国联军两度入侵北京,洗劫宫室,但居然逃过了劫难,均未受损。1911年以后,《清明上河图》连同其他珍贵书画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仪以赏溥杰为名盗出宫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内的张园内。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伪满洲国,于是这幅名画又被带到长春,存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仪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见大事不好,便乘飞机逃往大栗子沟,伪满皇宫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乱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机进宫“抢洋捞”,伪皇宫的大批珍贵之物便在这场动乱中流散到了民间,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春。解放军干部张克威通过当地干部收集到伪满皇宫流散出去的珍贵字画十余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1947年,张克威同志调到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作,临行前他将这十余幅卷轴交给了当时开辟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林枫同志。《清明上河图》经林枫之手进了东北博物馆,后来又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存。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干将之一李作鹏,曾利用权势将《清明上河图》强行从故宫博物院“借”出,据为己有。他还伙同邱会作、吴法宪等人一起,霸占了其他一大批珍贵文物。林彪倒台后,《清明上河图》才又重见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宫博物院中。《清明上河图》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呢?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1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清明上河图》大至原野、浩河、商廊,小至舟车人物、摊铺、摆设、市招文字皆统组一起,真实自然,令人有如临其境之感。整部作品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有如一气呵成,充分表现了画家张择端的过人笔力,不愧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宝。据图后明人李东阳的题跋考据,《清明上河图》前面应还有一段绘远郊山水,并有宋徽宗瘦金体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印记,而今这些在画上都已不见。原因有两种,一种可能是因为此图流传年代太久,经无数人之手把玩欣赏,开头部分便坏掉了,于是后人装裱时便将其裁掉;一种可能是因宋徽宗题记及双龙小印值钱,后人将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画卖掉了。还有许多专家猜想《清明上河图》后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为画不应该在刚进入开封城便戛然而止,而应画到金明池为止。《清明上河图》中国古代书画上除了作者 的题跋和钤印外,往往还有收藏者的题款和钤印。我国有这样一幅名画,上署有许许多多人的题跋,盖有密密麻麻的鉴藏印章。可见它经过了许多官方和私家收藏者之手。这就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它历经八、九百年的岁月沧桑,饱经劫难,有的收藏者为其而遭不幸,作品终于幸免于难而保存下来。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宋代画家张择端。张择端是山东人,早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学习绘画,后为北宋画院画师。虽然有关他的记载很少,但这幅了不起的作品,使后人永远地记住了他。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绢本设色长卷,高248厘米,长528厘米。图中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的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如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画,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内街市。 先是汴京郊外的景象。农民在田里耕作,有钱人扫墓归来。路上,驮队、挑夫、骑马坐轿的人物正匆匆进城。接下去是最精彩的部分--汴河。汴河上的拱桥如一道彩虹,桥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磨肩擦踵,桥下舟楫相竞相争。许多细小情节刻划得极有情趣。如桥头一匹惊马造成险情,毛驴被惊吓,好奇的人在围观。接着又描绘汴京的街市。汴京作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中官府衙门、民居宅院、作坊店铺、茶肆酒楼,屋宇错落,林林总总,街上车水马龙,九流三教,应有尽有,百业兴隆,热闹非凡。画面又展开一幅从容的景象,有张有驰,形成有趣的对比和节奏感。画家通过对汴京城内建筑、商贸、交通、运输几个方面的描绘,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和发达。 《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五百五十余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可贵的是,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 《清明上河图》既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丰富的形象资料,因此,它还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 在中国美术史上,《清明上河图》可谓是一幅最具传奇色彩的作品,也是历朝历代被临摹最多的一幅作品。从古至今关于《清明上河图》版本的考证、真伪的争辩有着许许多多的传说和不解之谜;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皇宫贵族、文人墨客,对于《清明上河图》的掠夺和收藏从未停息过。《清明上河图》真迹是如何现世的?它的作者张择端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清明上河图》真迹惊现世间 公元1912年2月12日这一天,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走下了皇帝宝座,它宣告了中国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统治大梦,顷刻间土崩瓦解。根据“优待条例”,溥仪仍然住在皇宫紫禁城内。溥仪同中国任何一位封建皇帝不同,他少年时期接受英国老师庄士敦的教育,从小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因此他一直有出国留洋的梦想。为了离开皇宫后能有充足的经费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想到了皇宫中收藏的大量珍宝、字画。由此,历经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清明上河图》,四次被收进皇宫,又一次次神秘失踪,这一次又开始了它神秘而漫长的旅程。 离开了皇帝宝座的溥仪利用自己的皇权,从1922年11月16日开始,到1923年1月28日的73天时间里,以“赏赐”其弟爱新觉罗·溥杰的名义,将书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移出皇宫。这些中国历代珍贵的书画精品,每一件都价值连城。其中,《清明上河图》就有四卷之多,包括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明代画家仇英仿画的《清明上河图》,以及明代其他画家以苏州为背景仿画的“苏州片”《清明上河图》等。尤其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稀世神品,是历朝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珍品。 1925年2月24日,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的日子,溥仪打扮成商人的模样,在日本人的监护下,来到天津法租界的张园,他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移出紫禁城的大量珍宝、字画,也秘密地转移至天津,《清明上河图》陪伴着溥仪在天津度过了七年多的时光。 1932年3月8日,溥仪在侵华日军的操纵下,带着他的家眷和大量珍宝、字画,从天津迁往长春,就任伪满洲国皇帝。《清明上河图》又陪伴着溥仪,在长春度过了长达13年4个月的岁月。长春伪皇宫的“辑熙楼”,见证了溥仪和他的家眷在长春度过的时光。“辑熙”的名字是溥仪自己起的,“辑熙”二字出自于《诗经·大雅·文王》:“穆穆文王,于辑熙敬止。”然而溥仪认为,“辑熙”的“熙”字,与康熙皇帝的“熙”字相同,溥仪非常崇拜康熙皇帝的才华和治国方略,因此,“辑熙”二字的含义不言而喻,溥仪是想秉承先祖康熙皇帝之志恢复满清大业。为此,人们不难揣测出溥仪如此喜爱《清明上河图》的原因;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清明上河图》的目的,无不是被《清明上河图》中这梦幻般的繁华祥瑞之气所迷醉。1945年,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仪迁都通化,溥仪心中明白,所谓的迁都实际上是逃亡,溥仪请山田乙三宽限3天的时间打理行装。实际上,溥仪最放心不下的,是那些从北京故宫带出来的珍宝、字画。13年来,《清明上河图》和大量的珍宝、字画,一直封存在长春伪皇宫后面的书画楼里,只有溥仪和少数贴身随从知道书画楼里面封存的秘密。溥仪和贴身随从匆匆忙忙进入这座神秘的“小白楼”,他从大量的珍宝、字画当中精选了一些珍品逃往通化,剩下的珍宝、字画被一些侍卫哄抢。其中,四个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有哪一卷被溥仪带在身边?哪一卷流失于民间?人们不得而知…… 溥仪带着一部分珍宝、字画和家眷,匆匆逃往通化长白山脚下的小山村——大栗子沟。溥仪在大栗子沟仅仅住了3天,之后又匆匆忙忙赶往沈阳,准备从沈阳逃往日本。溥仪又从长春伪皇宫带来的珍宝、字画中再一次进行甄选,只选了少量的珍宝、字画,带着弟弟溥杰和两个妹夫、三个侄子、一个医生、一个随侍逃往沈阳,而将大部分家眷和一些珍宝、字画留在了大栗子沟,这些被遗弃在大栗子沟的珍宝、字画,有的被瓜分,有的被烧毁,最后被解放军收缴。 1945年8月19日,溥仪在沈阳机场乘飞机准备逃往日本,飞机起飞后被苏联红军迫降,溥仪和他的随从人员,以及随身携带的珍宝、字画被苏联红军截获,溥仪被苏联红军遣往苏联赤塔,后转至伯力,五年之后,溥仪被遣送回国,四个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下落不明。1950年冬天,东北局文化部开始着手整理解放战争后留下的文化遗产,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先生负责对从各方收缴来的大量字画进行整理鉴定,有些书画作品保持完好;有些书画作品已经破损。当杨仁恺先生打开一卷残破的画卷时,顿时惊呆了,这幅长卷画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画中描绘人物、街景的方法,体现着独特古老的绘画法式,杨仁恺先生随后对这幅画卷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细致的考证,这幅长卷气势恢弘,笔法细腻,人物、景物栩栩如生,这幅画上虽然没有作者的签名和画的题目,然而历代名人的题跋丰富、详实,历代的收藏印章纷繁复杂,仅末代皇帝溥仪的印章就有三枚之多。尤其是画卷之后金代张著的题跋中明确地记载:“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难道这就是被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稀世神品——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吗? 杨仁恺先生将这幅画卷的照片,发表于东北博物馆编印的《国宝沉浮录》中,立即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关注,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先生,将这幅画卷调往北京,经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鉴定,确认这幅绘画长卷就是千百年来名闻遐迩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遗失多年的稀世国宝终于再一次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长卷,纵8厘米,横528厘米,根据专家统计,《清明上河图》共画有人物684人,牲畜96头,房屋122间,树木174株,船25艘,车15辆,轿8顶。如此浩瀚的画卷,画面结构严谨,有条不紊,人物的各种活动,刻画的非常细致生动,前后呼应,一气呵成。“界画”画法,娴熟自然。《清明上河图》共有历代13个收藏家写的14个跋文,钤章96方。仅末代皇帝溥仪的钤章就有3枚之多,足以证明溥仪对《清明上河图》的青睐;只有《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煌煌巨制,才可以容得下一代帝王的千秋大梦。·《清明上河图》国宝《清明上河图》历经兵火,几遭劫难,历代收藏家和鉴赏家曾把玩、鉴赏留下了几许妙语佳话,更有许多待揭之谜。 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誉满中外的艺术珍品。它和唐人韩�创作的《五牛图》一样,被称为画苑“国宝”。其最早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他用瘦金体书写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和双龙小印(宋代皇帝的闲章,用于鉴赏或收藏艺术品时铃记),可证画成后最初收藏在皇宫,公元1126年汴京陷落后,宫中所有名贵文物包括这幅名画,统统被金人掠去,金人初不识此画的价值。又过了59年,即金世宗大定26年(1186),金人张著最早在《清明上河图》上撰跋文转引《向氏评论图画记》说,证实宋人张择端有《清明上河图》及《西湖争标图》,这样《清明上河图》的名称始定下来。 历史上对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年代,以及“上河”一记号曾有过一些争论,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从金代以来,似无异议。明代的《味水轩日记》中记载,这幅画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签、双龙小印,并且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这样一来,这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怀疑了,近代及当代美术史家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等均主“春景”之说。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对春景之说首先怀疑者是开封市教师孔宪易先生。他在1981年《美术》杂志第二期上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列举了八项理由,认定《清明上河图》上所绘是秋景。 一、画卷右首有驮负10篓木炭的驴子。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进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会”,若说清明节前后进暖炉炭,违背宋人生活习俗。孟元老和张择端生活在同一时代,《东京梦华录》是研究北宋汴梁风土民俗的重要资料,所述史事当是可信的。 二、画面有一农家短篱内长满了像茄子一类的作物

山东画报杂志2022年第三期出版

《中国工人访谈录》(贾樟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 542r书名:中国工人访谈录作者:贾樟柯豆瓣评分:9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4页数:265内容简介:2008年,导演贾樟柯带领摄影队前往成都,拍摄一部名为《二十四城记》的电影。1958年,按照毛泽东 “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当时代码为"111”的沈阳飞机发动机修理厂,奉命内迁西南,前往成都组建代码为"420”的保密军工厂,即后来的“成发集团”。至此,三千多名工人和他们的家属告别沈阳,踏上了千里西去之路。2008年,曾经拥有三万职工,十万家属的“成发集团”将土地转让给了一家房地产公司。这座承载着三代工人,五十年历史记忆的工厂,将在一年内拆毁,一座名为“二十四城”的商业楼盘在这块土地上拔地而起。拆迁前,导演贾樟柯深入"420”厂拍摄,对近100位工人进行了采访。他将这些访谈整理成文,为产业工人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付出的沉重代价,留下了真实的资料。书中长达五十年的工业记忆象一道划痕,让我们了解到,是谁在为中国的现代化“埋单”。作者简介:贾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省汾阳人。1993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现居北京。主要导演作品有《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东》、《三峡好人》、《无用》、《二十四城记》,其中《三峡好人》获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著有《贾想》一书。

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发挥了图片的主体作用和形象化的特点,在出版“图文并茂、高品位”的通俗读物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例如《老照片》丛书的出版,不仅为历史照片作为文化资源开发出一条新路,还尝试了全新的图书形式,实现图与文的有机完美结合,为业内人士所广泛关注。山东画报出版社所出版的不少图书都在全国和地区获得奖项,为读者和出版业界的充分肯定 。

《尊严不是无代价的》萨苏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Tom9-PARoRQ 密码:l4dt    书名:尊严不是无代价的作者名:萨苏豆瓣评分:9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2-1页数:279内容介绍:《尊严不是无代价的》是著名军史作家萨苏《国破山河在》(2007年出版,入选香港亚洲周刊2007年度华语圈十大好书)的续篇。主要内容同《国破山河在》一样,通过日方史料和中方记载互证,或重现,或填补了不少中国军民抗敌卫国的珍贵历史事迹。作者介绍:萨苏 本名弓云,祖籍河北,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为一家美国公司驻日的网络工程项目主管。因为亲戚中有几位文史方面的专业人士,养成了对文史的爱好,笔耕不辍,曾出版《中国厨子》、《嫁给太监》、《梦里关山走遍》、《北京段子》、《国破山河在》(获香港亚洲周刊2007年度华文圈非小说类十大好书)、《京味九侃》(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获奖图书)、《梦里燕赵》等书。

网页链接  希望对你有帮助。

山东画报杂志2022年第03期

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6卷),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张勋燎、白彬编:《川大史学·冯汉骥卷》(中文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张勋燎、白彬编:《川大史学·冯汉骥卷》(英文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即出。 白彬:《四川明万历年间禁止早婚碑初探》,《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4期,81-84页。白彬:《试从考古发现铭刻材料看唐初的二名不偏讳问题》,《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三十五周年纪年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320-329页。白彬:《四川地区与盐业有关的道教遗迹研究》,《宗教学研究》1998年2期,63-69页。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云阳明月坝遗址试掘简报》(执笔:白彬),《四川考古报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91-111页。白彬:《重庆云阳明月坝遗址出土卜甲的初步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4期,106-110页。黄伟、李永宪、白彬:《三峡库区李家坝遗址发掘获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1999年2月21日第1版。白彬:《南方地区吴晋墓葬出土木刺研究》,《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年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年,401-410页。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等:《云阳李家坝遗址发掘报告》(执笔:黄伟、白彬、杨勇),《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年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299-347页、348-388页。黄伟、白彬:《李家坝巴人寻踪》,经典杂志编著:《三峡记》,台北:经典杂志,2003年,194-199页。黄伟、白彬:《廪君部落——云阳县李家坝遗址》,《文物天地》2003年6期,52-54页。黄伟、白彬:《寻找巴人的足迹——云阳县李家坝遗址的发掘与初步研究》,徐光冀主编:《永不逝落的文明》,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70-76页。张勋燎、白彬:《成都宋墓出土真文石刻与“太上真元大道”》,《考古》2004年9期,65-72页。黄伟、白彬:《三峡库区李家坝遗址发掘结束》,国家文物局主编:《2003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69-74页。张勋燎、白彬:《前凉建兴二十八年“松人”木牍解复鬼文研究》,《台湾宗教研究》第3卷第2期(2005年),101-123页。姚智辉、孙淑云、邹后曦、方刚、黄伟、白彬、张建华:《峡江地区部分青铜器的成分与金相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4卷 第2期(2005年),106-118页。白彬:《湖北武昌任家湾东吴初年“道士”郑丑墓再研究》,《江汉考古》2006年4期,58-66页。白彬:《雷神俑考》,《四川文物》2006年6期,66-75页。张勋燎、白彬:《1980年代以来的道教考古研究》,《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31期(2006年),45-50页。白彬:《江西南昌东晋永和八年雷陔墓道教因素试析》,《南方文物》2007年第1期,78-83页。白彬、代丽鹃:《试从考古材料看〈女青鬼律〉的成书年代和流行地域》,《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1期,6-17页;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宗教》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白彬、于孟洲:《河南卫辉大司马墓地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2007年3月2日第2版。李英宏、郎俊彦、白彬:《四川广元、绵阳出土汉代画像砖掌印纹的痕检学分析》,《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3期,64-75页。白彬:《四川五代两宋墓葬中的猪首人身俑》,《四川文物》2007年3期,56-60页。白彬:《近年来魏晋南北朝墓葬佛道遗存的发现与研究》,《艺术史研究》第九辑(2007年),471-512页。Bai Bin, Religious Beliefs as seen in the Grave Materials of the Six D John Lagerwey , Rituals, Pantheons, Techniques: A History of Chinese Religion before the Tang, Leiden: Brill Press,

一、著作1.《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7万字)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年 3月出版,1995年 8月重印;《读书》杂志1994年9期刊登何祚榕的长篇书评文章;《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2期刊登丁守和的长篇书评文章,此篇书评《新华文摘》1995年9期作为要文转载;《文史哲》1994年4期刊登孟祥才的书评文章;《历史学年鉴·1995》专门介绍、评价此书;《文汇读书周报》刊登本书出版消息。2.《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1万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1998年6月重印,2000年第二版第三次重印;《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2期刊登长篇书评;《20世纪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在正文中三处介绍评价此书;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0期载文认为此书对一些问题的“探讨极为精湛”;中山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博士点将此书列为论述20世纪学术史的五本必读书之一;《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在封二介绍此书;《学术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新书集锦”栏目介绍此书;《历史学年鉴·1997》专门介绍、评价此书;众多学者在他们的专著、论文中称引此书。3.《史学概论教学大纲》(原国家教委高教司编,主要撰稿人之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4.《〈隋书〉选译》(20万字)济南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5.《翦伯赞学术思想评传》(4万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6.《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4万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2000年9月重印。中华书局2011年1月出增订本;《全国新书目》杂志2000年10期在“特别推荐”栏目中推荐此书,并给予高度评价; 《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12月9日刊发专文评论此书;《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12月16日刊发专文评论此书;《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10月17日刊发专文评论此书;《书摘》杂志2000年12期对此书作了长篇摘录;《作家文摘》杂志2001年1月19日对此书作了专版摘录;《文汇报》2001年4月2日对此书作了专版摘录;《文摘报》2001年4月6日对此书作了专版摘录;《两本关于顾颉刚的新书》,《书品》2001年第3期对此书作了评介;《好书告诉你》(罗志田),《中华读书报》2001年11月21日向读者推荐此书;《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2期刊发长篇书评;《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刊发长篇书评。7.《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32万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中华读书报》2002年8月7日刊发专文评论此书,此篇书评又被人民网、学术批评网等各大学术网站转载;《中国学术》2003年3期发表专门评论文章。《述往知来——历史学的过去、现状与前瞻》(30万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9.《史学引论》(主编,41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此书出版后立即被全国20多家大学历史系采用为史学理论课教材。10.《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思想史上的新启蒙时代》,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2.《唯物史观与伦理史观的冲突》合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3、《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编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新史学与新汉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15、《良史的命运》,三联书店,2013年 《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商务印书馆,2014 二、论文 Jian Bozan’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to China’Historical Scienc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June Historiography Trends in New Perio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Spring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in the Last Fifty Year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Autumn 4.《新时期史学思潮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2期;《新华文摘》1994年6期全文转载;《历史学》1994年6期转载;《历史学年鉴·1995》摘要评价;《文摘报》1994年4月10日摘要报道。5.《翦伯赞与中国历史科学的理论建设》《历史研究》1990年3期。《中国现代史》1990年7期转载。《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2004年1期(纪念《历史研究》创刊50周年专号);《新华文摘》2004年8期主体转载;《历史研究》2004年4期发表《对〈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一文的几点看法》的文章,回应此文;《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3期节要转载此文。7.《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文史哲》1988年1期《人民日报》1988年2月22日摘要介绍;《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2月26日摘要介绍;《解放军报》1988年3月18日摘要介绍;《文汇报》1988年3月6日摘要介绍;《文摘报》1988年2月11日摘要介绍;《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8年3期摘要介绍;《历史学》1988年3期转载;《文史哲》1988年 3期发表黎澍的回应文章;《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黎澍著)一书收录此文。《世纪回望》(20世纪重要论文选编,张岱年主编)一书收录此文。《阶级观点再认识》《史学理论》1988年2期。《文摘报》1998年8月3日摘要介绍;《中国史研究动态》1988年10期摘要介绍;《中国历史学年鉴·1989》摘要介绍;《新华文摘》1988年10期作为要文转载;《历史学》1988年8期转载;《史学理论》1988年4期发表学者沈立邦的回应文章;《东岳论丛》1990年1期发表学者孟庆仁的回应文章;《中国改革备忘录》一书认为此文的基本论点“是1988年史学界理论研究的一大突破”。9.《实证追求与阐释取向之间的百年史学》《文史哲》1997年6期;《新华文摘》1998年3期作为要文转载。10.《翦伯赞:整合两大学术谱系的史坛巨子》《北京大学学报·北大百年校庆纪念特刊》1998年2期。《从偏重方法到史论并重——四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历史科学的变动之一》《文史哲》1991年3期;《历史学》1991年9期转载。12.《历史研究的致用寓于求真之中》《文史哲》1993年6期;《历史学》1994年3期转载。13.《关于建立“史学社会学”的初步设想》《文史哲》1995年3期;《新华文摘》1995年9期摘要刊载。14.《中国当代史学思想基本走向:就〈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答客问》《文史哲》》1996年6期。15.《德才学识兼具的一代良史翦伯赞》《文史哲》1997年1期。16.《全国史学理论讨论会在天津召开》《文史哲》1986年6期。《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历史”与“科学”》《文史哲》2000年3期;《新华文摘》2000年9期全文转载。《80年代的“新启蒙”与黎澍》《文史哲》2002年2期。《探索中国当代史学思潮的变迁——王学典教授访谈录》(邓京力采访)《文史哲》2001年3期。《人文前沿·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04年4期。《人文前沿·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04年6期。《放逐“现实” 回避“问题”:90年代学风的致命伤》《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8期;《新华文摘》2004年21期作为要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5期转载。《〈“历史与现实”关系问题的再检讨(笔谈)〉编者按》《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8期;《新华文摘》2004年21期转载。《“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论命题》《史学月刊》2003年1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1期转载;《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集》一书收录此文。25.《历史科学的基本观念在变动》《近代史研究》1993年1期。26.《翦伯赞与中国当代史学界的历史主义思潮》《史学理论》1987年2期。《史学情报》l988年1期摘要介绍;《历史学》1987年5期转载。27.《史学,危机何在》《史学理论》1988年3期。28.《从强调一般到注重特殊——四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历史科学的变动之一》《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4期;《历史学》1993年2期转载。29.《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一部“掘井”之作》《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2期。30.《历史研究的民间取向值得倡导》《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3期《史学新书评·1999年》一书收录此文;《1997——1999年史学评论状况评析》(《史学月刊》2001年2期)重点评析了此文。31.《向内转:市场经济背景下历史的应有选择》《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2期《从追求致用到向往求真——四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历史科学的动向之一》《史学月刊》1999年1期。33.《史学界的思想解放应向纵深发展》(合作)《回顾与展望》国家教委社科中心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34.《新时期十年史学思潮演变》(香港)《法言》1989年3期。35.《五十年代初期的史界传统学人》《读书》1995年5期。《流年岁影》(张中行著)一书充分肯定此文的学术价值;《中国现代学术文化随笔》一书收录此文;《重读大师》一书收录此文。何兆武在《读书》1995年10期著《若干回忆》回应此文。36.《良史的命运:翦伯赞之死的文化意味》《读书》1998年12期;美国《华夏文摘》(“全球首家中文电脑期刊”)全文转载;《精神的光芒:一代人的心灵历史》一书收录此文。37.《斯大林地理环境观评析》《山东大学学报》1988年4期;《马克思主义研究》1989年3期转载。38.《发掘乡村:21世纪初叶中国历史知识的增长点》《山东大学学报》1999年3期。《历史学》1999年11期转载。39.《征服与同化是既定历史条件下民族交往的基本形式》《东岳论丛》1989年1期;《文摘报》1989年2月25日摘要介绍;《历史学》1990年3期转载。40.《偶然性、可能性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东岳论丛》1992年4期;《历史学》1992年11期转载。41.《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中的历史主义学派论略》《东岳论丛》1995年1期;《新华文摘》1995年5期摘要刊载;《历史学》1995年3期转载。《〈中国历史学反思专栏〉编者按》《山东社会科学》1988年3期。43.《建国后农民战争史研究的反思》《山东社会科学》1988年3期;《光明日报》1988年8月报道。44.《在反封建的文化背景下更深入地研究胡适》《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 1期。45.《新时期十年的历史学评估》(合作)《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 1期;《历史学》1989年3期转载。46.《〈毛泽东的历史理论再认识专栏〉编者按》《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3期。47.《毛泽东关于农民战争论述的理论意义》《山东社会科学》1990年2期。48.《评〈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撰〉》(合作)《山东社会科学》1992年1期;《历史学》1992年3期转载。49.《史学的新世纪:走学科整合之路》《山东社会科学》1993年1期。50.《论翦伯赞关于历史学社会作用的理论》《历史教学问题》1989年5期;《历史学》1989年 12期转载。51.《为创造历史而研究历史》《历史教学问题》1991年1期。52.《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评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总7期)。《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合法性危机及其克服》《山东大学报》1999年1月6日。54.《从“五四”到“抗战”:唯物史观派历史观念的重要变动》《齐鲁学刊》2000年3期。55.《“假问题”与“真学术”:中国社会形态问题讨论的一点思考》《东岳论丛》2000年4期。《语境、政治与历史:义和团运动评价50年》《史学月刊》2001年3期;《中国近代史》2001年7期转载;《义和团研究一百年》一书收录此文。《历史是怎样被叙述的——论历史知识的人文主义属性》《我的人文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学者心目中的科学与人文(人文卷)》,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58.《五朵金花:意识形态语境中的学术论战》《文史知识》2002年1期;《北京日报》理论版2002年6月3日转载;《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1月25日摘要推荐此文。59.《思想史上的“80年代”:新时期黎澍侧记》《学术界》2002年1期。60.《近20年间中国大陆史学的几种主要趋势》《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1期。61.《20世纪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史意义》(合作)《东岳论丛》2002年2期;《新华文摘》2002年8期摘要刊载。《华岗与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传统的形成》,《光明日报》2003年6月3日A3版。《论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问题》《东岳论丛》2004年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学术文摘》2004年2期转载。《〈名家主持: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编者按》《东岳论丛》2004年1期《十九世纪的自然科学与历史学:塑造、同化与区别》《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2期;《科学技术哲学》2004年4期转载。《现代学术史上的唯物史观——论作为“学术”的马克思主义》《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11期。《中国智慧与西方文明的对话与交流是可能的——卫礼贤〈中国心灵〉及其〈中国经济心理〉读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期《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一书收录此文; 《卫礼贤:两个世界的使者》(德文版,2003年,主编克劳斯·黑尔舍)收录此文。《从排斥政治到兼容政治——评〈中国政治通史〉》《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4期。《大学校史与学术史的关联——读〈青岛海洋大学大事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6期。《一份正在崛起的学术期刊:评〈山东社会科学〉》《光明日报》2004年10月28日C1版。71、《学术著作是活历史》《中国青年报》2004年10月9日《青春中华首届中国青少年读书周特刊》。72、《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05年4期73、《从“历史理论”到“史学理论”——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6期陈启能等主编《消解历史的秩序》(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收录此文74、《意识形态与历史:近50年来农战史研究之检讨》,《史学月刊》2005年7期75、《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06年2期76、《从“战士”到“学者”——访老辈史学家赵俪生先生》,《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3期77、《在创造历史中研究历史》,《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4期78、《选择一种更符合学术本性的论文注释体例》,《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 6期79、《欧洲汉学与美国中国学对峙下的民国史学界》,《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 5期80、《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重塑》,《历史研究》2007年 1期81、《治学的功力与见识》,《文史知识》2007年6期82、《“二十世纪中国史学”是如何被叙述的——对学术史书写客观性的一种探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年2期。83、《新史学和新汉学:中国现代史学的两种形态及其起伏》,《史学月刊》2008年6期84.《当代史研究的开展刻不容缓》,《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85.《“80年代”是怎样被“重构”的?》,《开放时代》2009年第6期86.《六十年来中国史学之变迁》,《文史知识》2009年第8期87.《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顾颉刚——写在《顾颉刚全集》出版之际》,《光明日报》2011年1月11日第13版88.《华岗: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范式的构建者》,《文史哲》2011年第5期《“红楼梦研究”大批判缘起揭秘——两个“小人物”致函〈文艺报〉的事是否存在?》,《中华读书报》2011年9月21日第5版90.《学术与意识形态的高度绾合——山东大学1950年代文科辉煌的由来》,《山东大学报》“110周年校庆特刊”2011年10月11日。91.《〈尚书〉学:从顾颉刚到刘起釪》,《文汇报》2011年4月4日第7版

  • 索引序列
  • 山东画报杂志2022年第三期图片
  • 山东画报杂志2022年第三期
  • 山东画报杂志2022年第三期作品
  • 山东画报杂志2022年第三期出版
  • 山东画报杂志2022年第03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