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解剖科学进展杂志官网下载电子版百度网盘

解剖科学进展杂志官网下载电子版百度网盘

发布时间:

解剖科学进展杂志官网下载电子版百度网盘

于鹏, 常彦忠, 樊玉梅, 韩叶清, 薛婷, 段相林 “组织学与解剖学”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之七 解剖科学进展 17(2): 188-   于鹏,常彦忠,段相林 加强实验课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探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7,25(4):159-   于鹏,樊玉梅,常彦忠,段相林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先导,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第一期:3-4   段相林,于鹏,常彦忠建设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材体系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7,25(4):35-36。   段相林,于鹏,樊玉梅,常彦忠 教学改革是课程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之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9, 27(4): 1-   段相林, 常彦忠, 于鹏, 樊玉梅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是课程建设及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之五 解剖科学进展 2010, 16(2): 189-   段相林, 于鹏, 樊玉梅, 常彦忠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内涵-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之四 解剖科学进展 2010, 16(4): 382-   段相林,常彦忠,于鹏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建设与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文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69- (书号:ISBN 978-7-04 -021969-2),北京,   段相林,常彦忠,于鹏,樊玉梅 把育人工作贯穿于组织学与解剖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高等教育研究,2008,(9),242。   段相林; 常彦忠; 樊玉梅; 于鹏; 刘敬泽教学团队建设的目的意义、建设内涵、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间的相互关联——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之一 解剖科学进展 2012,18(2):197~

该研究技能课程旨在开发您的实验设计,报告撰写和实践技能。在解剖室工作人员的监督下,您将在解剖室工作,开发各种技能,包括解剖,显微镜检查,比较方法,活体解剖学和形态计量学。作为小组的一部分,将设计并执行一个研究项目,在其中你将使用解剖或形态计量学对大体解剖区域进行深入研究。课程目标:该单元旨在以学生现有的人体解剖学知识为基础,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和研究环境。在这个单元上讲课的临床医生将证明解剖学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相关性。除此之外,学生还将接触到人体解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方法。学习成果:学生将能够•利用他们的解剖学知识讨论与心血管呼吸系统,颅骨和胃肠系统有关的特定主题的最新研究和临床发展。•在前列腺和模型上确定胸,颅骨和腹部的重要解剖结构•利用相关的科学文献来增强他们的知识并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解剖科学进展杂志官网下载电子版百度云

《材料科学基础》(胡赓祥,蔡洵,戎咏华编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提取码: uvyj书名:材料科学基础作者:胡赓祥,蔡洵,戎咏华编著豆瓣评分:6出版社:上海交大出版年份:2010-5页数:462内容简介:《材料科学基础(第3版)》写了材料科学是研究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制备工艺与材料性能和应用之间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它将金属、陶瓷、高分子等不同材料的微观特性和宏观规律建立在共同的理论基础上,对生产、使用和发展材料具有指导意义。《材料科学基础(第3版)》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教材,属上海市普通高校“九五”重点教材建设项目,并且列入“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其内容包括:材料的微观结构,晶体缺陷,原子及分子的运动,材料的范性形变和再结晶,相平衡及相图,材料的亚稳态,材料的物理特性等,着重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强调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介绍材料科学领域的新发展,注意应用理论于解决实际问题。《材料科学基础(第3版)》第三版是在教学实践和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对第一、二版内容作了适当的修改和补充,以适应教学之需。《材料科学基础(第3版)》既是材料科学与工程或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用作从事材料研究、生产和使用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马多克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提取码:kpqu书名:自然百年科学经典作者:马多克斯译者:路甬祥豆瓣评分:9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页数:891内容简介:英汉双语对照版《〈自然〉百年科学经典》(Nature: the Living Record of Science)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麦克米伦出版集团和自然出版集团共同策划编辑的科学主题丛书。丛书共十卷,收录并翻译了《自然》杂志自 1869 年创刊以来近 150 年间发表过的 840余篇经典文献,该丛书所选文章涵盖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和生物等基础学科及众多交叉学科。这是目前为止全国乃至全世界唯一的一套最大规模的《自然》杂志论文选集,堪称一部鲜活的近代科学史诗,此次发布的是这套丛书的前两卷,其余8卷预计于2010年陆续出版。作者简介:Sir John Maddox,《自然》杂志前任主编,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演说家和作家,两度担任《自然》杂志主编共达22年之久(1966-1973,1980-1995)。1994年被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95年被授予爵士封号,2000年被授予英国皇家学会荣誉会员。

《材料科学基础》(余永宁)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_X-qzx21OT7rMw 提取码:azhz    书名:材料科学基础作者:余永宁豆瓣评分:2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年份:2006-5页数:785内容简介:本书注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宽口径培养的特点,在原有体系上进行了较大的修改。本书在编写中侧重基础性内容,同时适当反映学科前沿的最新进展;在内容上尽量涵盖金属、无机非金属及高分子等材料,同时尽量兼顾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从学科的基础层面上对各类材料进行综合与融合。书中引入大量例题,以解释、说明基本概念和原理。

解剖科学进展杂志官网下载电子版

1.金东洙。青年教师如何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延边医学院校报1990-5-1第三版2.金东洙。浅析问答式教学方法。延边医学院学报(社科版)1990,(2):3.崔春爱,金东洙。浅谈多媒体技术与形态学教学。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2(5A):672-6744.崔春爱,金东洙。编写医学成人高等教育教材的认识。东疆学刊2002,19:1835.朴丽花,李莉,金东洙。浅谈提高解剖实验教学中的质量的几种教学技能。解剖学报2007,38(sup):1856.李良昌,全贵红,金东洙。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数字化平面建设及应用。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8,26(4S):207.许东元,金范学,金东洙,李光昭。局部解剖学教学中“三种互动”体系的构建。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8,26(4S):78-798.全贵红,金东洙,蔡英兰,崔春爱,李良昌,秦向征,金德山。浅评《麻醉解剖学》教材。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8,26(4S):80-819.崔春爱,全贵红,许东元,金东洙。人体断面解剖学教学手段改革探讨。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8,26(4S):8510.朴丽花,李莉,蔡英兰,金东洙,金政。数码显微互动在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8,26(4S):9611.李良昌,金东洙,全贵红,秦向征,蔡英兰,崔春爱,李莉,朴丽花。在解剖学双语教学中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探讨。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8,26(4S):11112.陈华勇,金东洙。韩国留学生系统解剖学教学三语教学模式的探讨。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8,26(4S):111~11213.李莉,朴丽花,金东洙。基于培养创新医学人才的双语教学师资建设思路。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8,26(4S):113~11414.金东洙,张默函,全贵红,李良昌,秦向征,朴丽花,李莉,崔春爱,蔡英兰。解剖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8,26(4S):120~12115.金东洙,全贵红,崔春爱,李良昌,蔡英兰,秦向征,朴丽花,李莉。双语教学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经验。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8,26(4S):121~12216.金东洙,张默函,李良昌,秦向征。在解剖学课程中施行双语教学的实践。延边大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文集,延边大学出版社。2008年ISBN978-7-5634-2392-7:95~10017.崔春爱,金东洙,许东元。解剖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探讨。延边大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文集,延边大学出版社。2008年ISBN978-7-5634-2392-7:250~25118.孙连平,金东洙。浅议解剖学实验队伍的建设。解剖学杂志2008,31(sup):6319.崔春爱,秦向征,金东洙。口轻解剖生理学实习课的教学方法体会。中国校外教育2008,(3):10120.李良昌,秦向征,全贵红,李莉,金东洙。解剖学实验教学体会。第二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21.李良昌,秦向征,许东元,金东洙,李光昭。解剖学“三种互动”教学模式建立及实践。第二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22.李良昌,金东洙,李莉,张默函,朴成哲,全贵红。利用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建立解剖学网络课程。解剖科学进展2010,(1):

闰细胞存在于哺乳动脉肾脏集合管和连接小管上皮。功能:调节酸碱平衡和K平衡。分泌H+、HCO3-。

解剖科学进展杂志官网下载电子版书

一、论文 李 奎, 康相涛, 刘 英, 孙桂荣 固始鸡免疫器官内细胞凋亡基因Fas和FasL的动态表达[J]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5):1489~ 李 奎,谢定秦,李育良,庄志业,高亚林 狗肾上腺交感节前神经元在脊髓内的定位及节段性分布-HRP法研究[J] 畜牧兽医学报,1994,25(3):256~ 李 奎, 康相涛, 刘 英,李 明, 孙桂荣 固始鸡中枢免疫器官细胞和自然凋亡细胞超微结构研究[J] 畜牧兽医学报,2007,38(1):89~ 李 奎, 李 明, 康相涛, 刘 英, 孙桂荣 固始鸡免疫器官内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的动态表达[J] 畜牧兽医学报,2008,39(7):967~ 李 奎, 孙桂荣, 康相涛, 刘 英, 刘忠虎, 李春丽, 李 明, 王永才 固始鸡免疫器官内细 胞增殖动态变化[J] 中国兽医学报,2008,28(8):953~ 李 奎, 王永才, 康相涛, 刘忠虎, 李春丽, 李 明, 孙桂荣, 刘 英 固始鸡免疫器官内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研究[J] 中国兽医学报,2009,29(10):1315~ 李 奎, 李 明, 康相涛, 刘 英 固始鸡脾脏内淋巴细胞自然凋亡超微结构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35(8):55~ 李 奎, 刘 英, 康相涛 主要凋亡基因对细胞凋亡的调控[J] 解剖科学进展,2007,13(1):62~65, 李 奎, 方丽云, 李建华, 刘 英, 康相涛 家禽免疫器官细胞凋亡研究进展[J] 畜牧与兽医,2007,39(5):58~ 李 奎, 李建华, 方丽云, 王 超, 刘 英, 康相涛 细胞凋亡基因p53在固始鸡免疫器官内的表达及其生理意义[J]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7):1~ 李 奎,谢定秦,李育良,庄志业,高亚林 狗肾上腺交感节后神经元的定位研究[J] 解剖学杂志,1993,16(4):357~ 李 奎,肖传斌,张书松等 投射于肾上腺神经元的定位研究[J] 解剖科学进展,1996,2(1):66~ 李 奎,张书松,肖传斌,靳向阳,刘 英 狗肾脏感觉神经的来源[J] 解剖科学进展,2005,11(3):220~ 李 奎,谢定秦,李育良,庄志业,高亚林 狗肾上腺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定位(HRP法)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2,26(4):392~394, 李 奎,肖传斌,张书松等 山羊肝外胆道和十二指肠局部解剖学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6,30(3):261~ 李 奎,肖传斌,张书松,张龙现,刘 英 狗肾脏交感节后纤维来源的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40(6):643~ 李 奎,刘 英 肾上腺,肾脏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及外周神经元定位研究进展[J] 动物医学进展,2005,26(8):16~ 李 奎,褚雪吟,康相涛,孙桂荣,靳向阳 固始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发育规律研究[J]动物医学进展,2009,30(11):54~ 李 奎,肖传斌,张书松,刘忠虎,靳向阳 家畜解剖学本科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J] 解剖科学进展,2011,17(3):54~56二、著作 畜禽解剖学[M]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9年11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副主编 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M] 2001年1月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副主编 家畜解剖学[M] 1993年4月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参编 畜禽解剖学[M] 2005年7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编 动物病理学[M] 2001年1月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参编 新编实用兽医手册[M] 2002年1月 中原农民出版社 参编 猪病诊断与防治[M] 2000年5月 中国农业出版社 参编 动物生物学野外实习指导[M] 2007年6月 郑州大学出版社 参编

基本概述  生命科学是系统地阐述与生命特性有关的重大课题的科学。支配着无生命世界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同样也适用于生命世界,无须赋予生活物质一种神秘的活力。对于生命科学的深入了解,无疑也能促进物理、化学等人类其它知识领域的发展。比如生命科学中一个世纪性的难题是“智力从何而来?”我们对单一神经元的活动了如指掌,但对数以百亿计的神经元组合成大脑后如何产生出智力却一无所知。可以说对人类智力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解释智力本身。对这一问题的逐步深入破解也将会相应地改变人类的知识结构。生命科学研究不但依赖物理、化学知识,也依靠后者提供的仪器,如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蛋白质电泳仪、超速离心机、X-射线仪、核磁共振分光计、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等等,举不胜举。生命科学学家也是由各个学科汇聚而来。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造成了许多前景无限的生长点与新兴学科。也是目前2011年很受欢迎的一种专业编辑本段主要课题主要课题  生命科学研究或正在研究着的主要课题是:生物物质的化学本质是什么?这些化学物质在体内是如何互转化并表现出生命特征的?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和结构是怎样的?细胞是怎样工作的?形形色色的细胞怎样完成多种多样的功能?基因作为遗传物质是怎样起作用的?什么机制促使细胞复制?一个受精卵细胞怎样在发育成由许多极其不同类型的细胞构成的高度分化的多细胞生物的奇异过程中使用其遗传信息?多种类型细胞是怎样结合起来形成器官和组织?物种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因素引起进化?人类现在仍在进化吗?在一特定的生态小生境中物种之间的关系怎样?何种因素支配着此一生境中每一物种的数量?动物行为的生理学基础是什么?记忆是怎样形成的?记忆存贮在什么地方?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学习和记忆?智力由何而来?除了在地球上,宇宙空间还有其它有智慧的生物吗?生命是怎样起源的?等等。主要学习内容  生命科学概论这门课程主要学:生命科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生命科学研究简史、生命科学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生命伦理学)、生命科学基础(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基本现象、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和现代生命科学(生命科学与现代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与农业科学、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与生物能源、生命科学与现代医学、生命科学与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生命科学与海洋生物资源、生命科学与军事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与生物芯片、生命组学与系统生物学编辑本段显著特点  当代生命科学的显著特点是:分子生物学的突破性成果,成为生命科学的生长点,使生命科学在自然科学中的位置起了革命性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开创了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活动的新纪元。此后,遗传信息由DNA通过RNA传向蛋白质这一“中心法则”的确立以及遗传密码的破译,为基因工程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蛋白质的人工合成,使人们认清了生命现象并不神秘。这些重大的研究成果,阐明了核酸和蛋白质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生命活动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绝大部分的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调节控制的主要承担者。从而揭示了蛋白质、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为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和活动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编辑本段鉴定技术  生命科学中的亲子鉴定技术   通过遗传标记的检验与分析来判断父母与子女是否亲生关系,称之为亲子试验或亲子鉴定。DNA是人体遗传的基本载体,人类的染色体是由DNA构成的,每个人体细胞有23对(46条)成对的染色体,其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夫妻之间各自提供的23条染色体,在受精后相互配对,构成了23对(46条)孩子的染色体。如此循环往复构成生命的延续。编辑本段基因检测生命科学中的基因检测  基因来自父母,几乎一生不变,但由于基因的缺陷,对一些人来说天生就容易患上某些疾病,也就是说 人类DNA人体内一些基因型的存在会增加患某种疾病的风险,这种基因就叫疾病易感基因。   只要知道了人体内有哪些疾病的易感基因,就可以推断出人们容易患上哪一方面的疾病。然而,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有哪些疾病的易感基因呢?这就需要进行基因的检测。如何进行  基因检测是如何进行的呢?用专用采样棒从被测者的口腔黏膜上刮取脱落细胞,通过先进的仪器设备,科研人员就可以从这些脱落细胞中得到被测者的DNA样本,对这些样本进行DNA测序和SNP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就会清楚的知道被测者的基因排序和其他人有哪些不同,经过与已经发现的诸多种类疾病的基因样本进行比对,就可以找到被测者的DNA中存在哪些疾病的易感基因。   基因检测不等于医学上的医学疾病诊断,基因检测结果能告诉你有多高的风险患上某种疾病,但并不是说您已经患上某种疾病,或者说将来一定会患上这种疾病。基因检测作用  通过基因检测,可向人们提供个性化健康指导服务、个性化用药指导服务和个性化体检指导服务。就可以在疾病发生之前的几年、甚至几十年进行准确的预防,而不是盲目的保健;人们可以通过调整膳食营养、改变生活方式、增加体检频度、接受早期诊治等多种方法,有效地规避疾病发生的环境因素。   基因检测不仅能提前告诉我们有多高的患病风险,而且还可能明确地指导我们正确地用药,避免药物对我们的伤害。将会改变传统被动医疗中的乱用药、无效用药和有害用药以及盲目保健的局面。编辑本段发展展望  生命科学发展与展望   中国工程院院士 巴德年 巴德年这个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作为医学,长期以来的任务是防病治病。可是,从现在开始,医学的任务将主要是维护和增强人们的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这个范围内,过去医学所面临的是病人,现在医学将面对的是整个人群,以前的医学都在医院里,而现在在欧洲、北美,有半数的医生已经离开了医院,他们在社区,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指导老百姓的保健、医疗,更重要的是在指导那里的人们如何正确的生活。我们国家当今还有97%的医生在医院里。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生将也要逐渐走向社会,走入人群。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医生资源配置,也必然要发生变化。现在中国还没有一个概念,就是通往急诊室的快速、绿色通道。建设急诊快速、绿色的通道是完全必要的。方便就医的观念就是未来的方向。   很多国家已经开始了《脑死亡法》的执行,脑死亡以后,器官组织、细胞,由于有循环的支持还在活着。如果这位死人生前有很好的风格,提出把脏器献给其他人,就可以做肾脏、肝脏的移植。   人类基因组基本完成以后,对医学的影响很大,还将发生更深刻的影响。很多基因疾病,也可以通过生活改善、环境改善来防治。现在一提药就是化合物,不久的将来,药品不仅是化合物,蛋白质可以是药,基因可以是药,细胞可以是药,甚至某些组织和器官也可以是药。正因为这样,以后的药审,首先审查的不再是药理、毒理、临床,而首先是伦理,进行所有一切之前先要有伦理审查。为什么讲这个?因为,基因要变成药物,或者将来组织器官一旦成为药物,首先是允许不允许。   回顾20世纪下半叶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可以展望21世纪生命科学作为先导学科的前景。   50年代:1953年4月,《Nature》 发表了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共同研究的成果-­­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此模型的建立,是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打开了“生命之谜”的大门,改变了生物学在整个科学中的地位,同时还给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因此,被称之为是“生物学的革命”。 1953年NATURE60年代:1965年9月15日报道, 我国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牛胰岛素获得成功。这是在控索生命起源过程中的一次突破。它突破了一般有机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界限,带来了人工合成生命的曙光;它更有力地打破了生命神秘论,揭示了生命与非生命物质的统一性。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70年代:70年代初,随着限制性内切酶的发展和DNA分子杂交技术的建立,分子生物学进入了技术化时代,基因工种学也有所发展,出现了基因重组技术,从而开创了基因工程这一生物技术的新领域。在这个基础上,现代生物技术逐渐兴起,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发展很快,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80年代:PCR技术发明,美国加州Cetus生物技术公司的史密斯发现在克隆过程中,不用细菌来复制经筛选的DNA,而用DNA多聚酶来进行复制,因为细菌本身也用它来复制DNA。他发明的这种方法叫多聚酶链反应,简称PCR。用这种方法可以扩增试管中的任何特异性DNA序列。   90年代:克隆动物掀起热潮。   在胚胎学上,克隆是指通过无性繁殖的手段,从一个细胞获得遗传上相同的细胞群或个体群,这些细胞叫克隆细胞,个体群称为克隆动物。直到本世纪末,人们才有足够的知识和科学实验结果,能把某一成年动物的个体细胞移入一个去除遗传物质的成熟卵母细胞,然后移入另一只成年动物体内,让它生长发育,最终产生具有与体细胞相同的基因的幼体-克隆动物。   Wilmut I et al 在《Nature》1997,385:810~813报道,用3种新的细胞群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获得了活的绵羊。 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这3种细胞是从第9天胚胎的胚盘细胞,第26天胎儿的成纤维细胞和6岁成年绵羊妊娠后3个月的乳腺上皮细胞经体外培养获得的。实验结果,3种不同源细胞的核移植,分别得4只、3只和1只羔羊。体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的成功,无疑是20世纪生物学突破性成就之一。其技术难度大,涉及领域较广,需要多种实验程序,但由于它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因而一直吸引着众多的科学家执着地去探索。   1997年是克隆年。2月24日,英国罗斯林研究所与PPL生物技术公司宣布,他们利用一只6岁母羊的体细胞于1996年7月成功地繁殖出了一只小母羊多莉。当即被誉为本世纪最重大,同时也最有争议性的科技突破之一。许多国家都将其评为1997年最突出、最重大的科技成就,如德国《焦点》新闻周刊与美国《Science》周刊评出的1997年10大科技成就,多莉均榜上有名。美国《大众科学》评出100 项科技成就中,多莉名列榜首。   3月2日,美国宣布利用不同的胚胎细胞于1996年8 月成功地复制出了两只基因各异的猴子。3月罗斯林研究所又发布消息, 他们正利用死牛的细胞进行无性繁殖试验。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已死亡动物进行克隆试验。如果这项试验获得成功,克隆死去的人是否将成为可能?7月24日,他们又宣布于1997年7月繁殖出世界上第一批无性繁殖的转基因羊。其中7月9日出生的小母羊波莉已被确认含有植入的人类基因。标志着朝着大规模为人类服务阶段迈了一步。8月6日,美国威斯康星州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宣布于6个月之前克隆出一只毛色黑白相间、名为“基因”的小公牛,可用来大批复制繁殖出多奶、多产肉的优质牛。10月中旬, 英国巴斯理工大学宣布培育出无头青蛙胚胎。这种技术改良后,有可能利用人体组织培养出人体无头胚胎,待其发育成熟后,从中取下相应器官进行人体器官移植,解决了全球移植供体短缺问题。日本、法国、巴西、韩国等国也纷纷开始动物无性繁殖技术研究。德国科学家1997年初宣布培育出转基因羊,其奶液中含有人体所需的血凝蛋白。俄罗斯则培育出一只转基因绵羊,可用来制作奶酪,还可用来提炼药品。克隆技术的突破是一项伟大的科学成就。该技术施用于组织、植物和动物,已导致癌证、糖尿病和恶性纤维化等疾病新疗法的成功开发;将来可用来为事故中受伤者制造代用皮肤、软骨或骨组织,以及为治疗脊髓受伤而制造神经组织。开发前景广阔。   美国芝加哥科学家理查德·席德于 12月5日一次生育技术研讨会上,谈到计划借用多莉的技术,利用一些显微操作器械将取自某位妇女卵子中的DNA 剔除出去,代之以将要克隆的那个人的DNA,一旦受精,这个受精卵就会分裂为50~100个细胞,此时形成的胚胎就可以移植到体内,一个婴儿克隆体就会在9个月之后出生,并且,他打算将生产过程企业化,最终目的是在美国设10~20个复制诊所,另在海外设5~6个同类型诊所。全世界每年克隆20万人,受到各国政府及科学家的谴责、 反对、禁止。   2月23日罗斯林研究所和英国PPL医疗公司宣布,该公司又克隆出一头牛犊,名叫“杰弗逊先生”,用的是细胞核移植技术,但用的是胚胎细胞,故与多莉不同。   20多年来,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化学、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但迄今为止,生物技术最突出的成就是在医学方面。由于基因工程师已经掌握了基因剪切、拼接和重组技术,因此可以在生物体内取出无用基因,加入有用基因。生产出新的药物,创造出新的诊断、治疗方法,例如1962年以前,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只能从猪或牛的胰脏中提取。1978年,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人工合成胰岛素取得成功,此后不久,科学家已能够用经过基因转移的微生物,批量生产纯净的人工胰岛素;用于治疗侏儒症的人体生长激素于1979年研制成功,1983年应用于临床。1986年,在美国和欧洲,基因工程干扰素先后投放市场;此后,促红细胞生长素、乙肝疫苗等一大批基因工程药物相继投放市场。现今世界已有50多种生物技术新型药物和疫苗投放市场。我国已有自行研制的15种投放市场。80年代末,我国也研制成功了基因工程干扰素,并用于临床和实现了产业化。科学家认为,基因工程师在今后几年内,将有可能研制出治疗免疫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顽疾的基因工程药物。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出的新疗法也日益增多,在治疗遗传性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方面,尤为突出,例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科学家用基因疗法治疗一名腺苷脱氨酶缺乏症的患儿。他们将能分泌腺苷脱氨酶的健康基因注入患儿体内,患儿免疫系统缺陷得到修复,功能恢复正常。我国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与长海医院合作,采用反转录病毒基因转移技术,治疗两例血友病患者,取得了显著疗效,长期依靠输血维持生命的患者,关节出血、肌肉萎缩等症状大为改善,体内凝血因子浓度成倍上升,凝血活性大大提高,已持续18个月未进行输血治疗。这是迄今世界上治疗血友病疗效最好的一例。1990年国际上正式将基因疗法用于临床。经卫生部批准,上海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与长海医院的基因治疗血友病技术,已正式应用于临床,成为我国第一例获国家批准的基因治疗技术。迄今,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生物技术开发的诊断、检测装置已有数百种,其中最重要的是血液产品筛选试验装置,这种装置可以保证血液制品不被艾滋病毒、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所污染。   生物技术在农业、畜牧业和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也引人注目。1994年5月18 日,美国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正式批准应用基因工程培育的西红柿上市销售。加州基因公司投资2000万美无,耗时8年培育成功的这种转基因西红柿,不易腐烂,耐贮存和运输,可以在充分成熟后再进行采摘,所以味道特别鲜美。日本培育成功的转基因西红柿也已在筑波市种植。抗病虫害马铃薯已在墨西哥培育成功,去年开始,墨西哥政府已向农民供应这种转基因马铃薯种苗,这样,每年约可避免60%~10% 的损失。不怕除草剂的转基因棉花、专供织牛仔布的蓝色棉花、具有杀虫能力的转基因烟草均已培育成功。最近我国科学家利用低能离子束技术培育出世界首例转基因水稻,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培育出花期长,能改变花色的牵牛花,表明我国植物基因工程已缩小了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在动物基因工程方面也硕果累累。进入90年代以来,转基因动物-牛、羊、猪、鸡等相继培育成功。欧洲莱夫德生物工程公司不久前培育了一头带人类基因的奶牛,它的雌性后代能产含有铁乳酸的奶,这种牛奶像人的母乳那样,能促进儿童吸收铁元素。1992年,英国爱丁堡医药蛋白公司,培养出一种叫“特蕾西”的转基因绵羊,这种羊的奶中含有一种能控制人体组织生长的蛋白酶。这种蛋白酶只存在于人体,无法用化学方法合成和进行工业化生产。所以,“特蕾西”羊的培育成功,引起医药界的极大兴趣,德国拜尔化学公司不惜重金买下了这种羊的使用权。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生理和遗传研究所培育出一种转基因公鸡,它的雌性后代所产的蛋中含有能治疗血友病所必须的凝血因子和治疗肺气肿病的一种人体蛋白质。今年1月,以色列科学家也培育成功一头名为“吉蒂”的山羊,“吉蒂”身上带有人类的血清蛋白基因。“吉蒂”的雌性后代所产的每一升牛奶中可以提取10克白蛋白,血清蛋白是人体血浆中的一种主要成分,它可以用来治疗休克,烧伤和补充血液损失。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培育出能为人体提供心、肺、肾的转基因猪,这种猪的器官移植到人体可大大降低受体排斥的危险性。当前,世界各国均增加对生物技术研究的投入,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开发生产生物技术产品。近20年来,美国成立的生物技术公司已达1000多家。从1998年开始,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的收益开始大幅度增加。90年代出现了生物技术产品销售的黄金时期。预计到1995年底,销售额将达60亿美元,1995年美国用于生物技术开发的经费将达40亿美元,日本政府最近决定将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作为科技开发的重点领域。日本不惜花费巨资,大量购买美国的生物技术成果和专利,发展自己的生物技术产业。日本的高速发展已威胁到美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已呼吁停止向日本的单向技术输出,英国政府调整了科技发展战略,决定优先发展生物科学技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泰国,每年用于生物科学的研究经费达6000万美元,为了加速发展生物科学技术,泰国专门成立了遗传基因工程学与生物技术中心。我国已将生物工程技术列入“863”高科技发展计划。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技术产业在规模和重要性方面,都将超过计算机工业,成为21世纪发展最迅速的产业!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世纪!编辑本段生命之书  谱写生命之书伟 农  4月14日,科学家完成了对人类基因组的测序,也就是说,他们终于撰写完了曾经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人类生命之书;这本书中,包含着人类自身的许多秘密;包含着改造医药、了解疾病的关键;更包含着所有人对生命科学改造生活的殷切期望。   一个全新的生命科学时代拉开了序幕。生命之书最后一个字符  4月8日,美国东部夏令时当日零点,全球16个实验室通过电子邮件将最后一个比特的基因代码传输到一个中央数据库中,走完了人类基因组计划13年漫漫探索路上的最后一步。凌晨两点,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院长、计划负责人柯林斯在华盛顿郊外小镇贝塞斯达的一个小型庆祝会上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结束。   从此,人类基因组计划走进历史--开工:1990年;竣工:2003年;参与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和中国;耗资:26亿美元;成果:排出人类遗传物质中大约30亿个遗传密码的顺序。   人类基因组计划被称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难度可想而知。然而进展却比预想的要顺利。此前,科学家至少两次宣布过该计划的完工,但推出的均不是全本,而是人类基因组草图。这一次,科学家最新杀青的全本“生命之书”也只覆盖了人类基因组的99%。   然而,与前两次人类基因组的宣布相比,这次无论是科学界,还是政界,似乎平静得多。也许正如负责人类基因组的科学家在宣布这一消息时所引用的莎士比亚名言“过去的只是序幕”,科学家们已无暇回味人类基因组的成果,因为更加艰巨的任务还在前方。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结束之后,一个由美国能源部负责的新计划“基因组到生命”已经开始,新的探索将把基因研究推进到生命的每一个层面,例如,基因对于人种的作用,对于个性、行为的影响等等。专家们说,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可能带来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等方面的一系列争论。黄金时代刚刚开始  1953年4月25日,英国《自然》科学杂志发表了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的论文,这一成果被很多人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苷酸)是双螺旋结构。自此,人类在生命科学探索路上突飞猛进。但DNA内的遗传密码究竟如何排列等难题,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国科学家。 DNA双螺旋结构与2000年最初宣布的人类基因组草图相比,基因组全本填补了草图中的许多漏洞,并作了不少修改。草图每1万个碱基中有一处错误,现在,这一错误率下降到了10万分之一。   目前,研究人员认为的一个最主要和最大的问题是,人到底需要多少条基因来完成生命的发育和成长。目前的估计在2.5万至3万条之间,远低于科学家最初估计的10万条。弗朗西斯·柯林斯说,真正的分析刚刚开始,“我们将弄清人与人之间的共同之处和许多不同之处”。   是的,人类才读懂了这本大书的所有字母,但更浩瀚的“故事”仍在等待读出。今天已经完成的只不过是对这本书的惊鸿一瞥。而且已完成的也只覆盖了人类基因组所含基因区域的99%,所剩1%为现有测序技术无法解决的部分。   早在人类基因组全本完成之前,科学家就已经把目标转移到基因功能鉴定和蛋白质研究等方面。科学家认为,至少4000种基因与人类疾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还有大量基因与疾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在确定致病基因之前,必须首先分析出基因组上数万条有遗传意义的基因的位置、结构和功能等。   在弄清导致疾病的基因后,基因测试将取得迅猛发展。以癌症为例?这种疾病通常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形成,有效的测试能够警告人们可能有患癌症的危险。基因测试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我。许多来自有某种家族疾病史家庭的人早就想弄清自己是否注定要得家族遗传病。当然,有些人出于隐私忧虑会拒绝接受检测。   科学家预言,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的10至20年内,基因医学将进入黄金时代。生命之书背后的故事 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可以追溯到1984年,当时科学家们在美国犹他州一滑雪胜地聚会,探讨如何识别日本广岛原子弹轰炸幸存者的基因突变。美国能源部顾问委员会在1987年的报告中敦促美国开始人类基因研究行动,并预见这一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非凡的”,“将最终为人提供一本人类之书”。   1988年,美国一份联邦报告批准了人类基因组计划,1990年美国国会开始为计划提供资助,研究拟定在2005年9月30日结束。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公开所有发现。这一计划的目标是:测出人体基因组中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的排列顺序;确定24对染色体上的基因分布;绘制一幅分子水平的人体解剖图;把人体基因的全部遗传信息输入基因库,帮助科学家掌握有关碱基对如何组成基因、每个基因的功能、它们如何相互影响以及控制人的生命过程。   当时,并不是所有科学家认为这一研究具有可行性,因为必须的技术几乎还不存在。计划开始后的最初几年中,研究员大多致力于开发基因分析方法,计算生物和信息存储技术因此进展迅速。   计划实施之初,鉴别一个碱基对需花费10美元。一个训练有素的技术员每个工作日可以鉴别出大约1万个碱基对。现在,一个碱基对的测定费用只有5美分,“闪电式”机器人每秒钟可以处理1万个碱基对。   1999年,中国也加入了这一研究,承担了1%的测序任务。当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大大加速,这与塞莱拉公司的出现不无关系。曾经在国家卫生研究院做过研究的文特尔领导的塞莱拉公司在1998年宣布,将在两年内测定人类基因数据,并将数据出售给研究机构和制药公司。塞莱拉使用文特尔发明的高速测序机大大提高了研究进度,这给人类基因组计划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塞莱拉公司实验室中,先进的基因测序机一天24小时运转比人类基因组计划早两个月完成草图的绘制。柯林斯的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不甘示弱,在2000年6月拿出了比文特尔的图谱稍微准确的版本。   虽然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正式结束,但测序并没有百分百地完成。科学家说,由于一些高深莫测的原因,人类基因组中有1%被证实是无法测序的,只有在相关新技术出现之后,这一难题才有望得到攻克。也许,这1%中,还蕴藏着生命的其它奥秘。   这些奥秘不是那么容易被揭开,像一位学者所说:“一提到自然,我们就会想到太阳、月亮和地球等眼睛能够看到的东西。而绘制人体设计图的则是不为我们眼睛所见的大自然的伟大威力。”在网上找了点资料,I hope that it could help you a litle!!!

上网上搜索一下。或者看它的网站!

解剖学报官网电子版百度云盘

中华医学杂志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医学版)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复旦学报医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复旦学报医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报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广东医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上海医学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江苏医药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实用医学杂志 山东医药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重庆医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天津医药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1. 中国公共卫生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卫生研究 营养学报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环境与健康杂志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中国卫生统计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中国职业医学 环境与职业医学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中国卫生经济 毒理学杂志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中国妇幼保健 中国学校卫生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生殖与避孕中草药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针炙 中成药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药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药药理与临床 中华中医药杂志针刺研究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辽宁中医杂志 时珍国医国药中医杂志 新中医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天然药物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解剖学报 中国免疫学杂志 免疫学杂志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生理学报 解剖学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改名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生理科学进展 中华病理学杂志 神经解剖学杂志 现代免疫学 病毒学报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改名为:国际免疫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改名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基础医学与临床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中国临床康复(改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护理杂志 临床检验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 检验医学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全科医学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中国实验诊断学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护士进修杂志1.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糖尿病杂志 (改名为: 中国糖尿病杂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 高血压杂志(改名为: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中国内镜杂志 肠外与肠内营养中国心脏起博与心电生理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临床泌尿外科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男科学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实用妇产科杂志 现代妇产科进展中华儿科杂志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临床儿科杂志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中华肿瘤杂志 癌症 中国肿瘤临床 肿瘤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肿瘤防治研究中国癌症杂志实用肿瘤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中华精神科杂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改名为:国际脑血管病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改名为: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眼科研究 眼科新进展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牙体牙髓周病学杂志口腔医学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3 实用放射学杂志 中华核医学杂志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放射学实践介入放射学杂志药学学报 中国药学杂志 中国药理学通报 药物分析杂志 中国新药杂志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抗生素杂志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中国药房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华西药学杂志

《医学免疫学》 专著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主编《人类红细胞血型学应用理论与实验技术》 专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12月 主编《中华内科学》“临床免疫学基础”篇 专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主编《21世纪学科发展丛书-免疫学:生命的双刃剑》专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主编《免疫中药学》中药药理与临床 专著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年 主审编委编写《人参皂甙对手术应急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免疫靶器官中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ACTH阳性细胞数的影响》论文 中国神经免疫及精神病学杂志1998,5(1):12教委三等奖《海马中一氧化氮通过NPY-PAA调节细胞免疫功能》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8,14(1):37 教委三等奖《抗APO-1单抗促进SEB活化的淋巴细胞凋亡及其与细胞内游离Ca+浓度相关性研究》 论文 解剖学报1998,29(3):275《神经肽Y基因在哺乳动物CHO中的稳定表达》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8,14(5):353 教委三等奖《神经营养素对小胶质细胞分泌的血浆蛋白溶酶原及其激活因子的调节作用》 论文 中风与神经病杂志1998,15(1):22《大鼠血纤酶原的纯化和鉴定》 论文 中国生物制品杂志1998,15(1):22《中药免疫学研究由启蒙到升华-我与中西医结合事业》 论文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老龄个体的免疫状态》 论文 老年医学与保健1998,4(1):3《开展博士生免疫学公开课的尝试》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8;14(1):77《大鼠脑内胶质细胞神经营养素受体的表达》论文 细胞生物学杂志1998,20(4):187《Preparation of peptide mimicking lipid A epitope using phage display peptide library》 论文 US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1999,1:43《APO-Ⅰ/Fas及其配体介导超抗原SEB诱导的淋巴细胞凋亡》论文 基础医学与临床1999,13(3):57《试用ICAM-1相关小分子肽抑制角元细胞介导的共刺激反应》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9):402《IgY抗体对幽门螺旋菌菌体抗原细胞活性的中和作用》论文 中国生物制品杂志1999,12(3):139《人红细胞免疫小鼠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受体的表达特征》 论文 中国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1999,19(6):501 教委二等奖《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NPYmRNA在PC12细胞中的表达》 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9):66《炎性细胞因子对人胚胎胰岛功能及其分泌IL-6的调控效应》 论文 中华微生物免疫学杂志1999,19(5)42《中药免疫学研究的走向》论文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0(5)59《中药免疫学之我见》研究论文 上海免疫学杂志1999,10(5):257《神经免疫学进展动向之一-细胞因子神经生物学》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22(5):17《噬菌体表达短肽模拟脂多糖类脂A表位的研究》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2):49《Expression of recombinant BPI23-Fcrl fusion protein in E》 论文 US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2000,2:13《The expression and its specification of the Ku70 gene transferred in LCA》论文 US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2000,2:71《变应原卵清蛋白核心表位类似物对小鼠哮喘模型的实验性研究》 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1)42《Ku70基因导入人肺癌细胞后的表达及意义》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4):203《rBP23基因克隆及鉴定》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6):312《髓磷脂碱性蛋白促进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效应》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8):423《VCAM-1核心表位的噬菌体短肽用于EAE的实验治疗》 论文 中国神经免疫学及神经病学杂志2001,8(3):145《髓磷脂蛋白提纯及其对PBMC产生TNF和IFN的影响》 论文 中国神经免疫学及神经病学杂志2001,8(3):148《膈下迷走神经切断降低LPS所致大鼠发热及室旁核、孤束核c-Fos蛋白表达》 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1,17:201《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VCAM-1和MHC-II类分子表达》论文 解剖学报 2002,33(2)《脂多糖通过诱导白介素-1的生成引起迷走传入神经活动》论文 生理学报 2002,54(2):111-114《盛会后的思考》-记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免疫学术研讨会 述评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2,1

  • 索引序列
  • 解剖科学进展杂志官网下载电子版百度网盘
  • 解剖科学进展杂志官网下载电子版百度云
  • 解剖科学进展杂志官网下载电子版
  • 解剖科学进展杂志官网下载电子版书
  • 解剖学报官网电子版百度云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