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期刊投稿经验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期刊投稿经验

发布时间: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期刊投稿经验

这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嘛,哈哈,我就是学政治的,很好答啊!楼上的那些都不标准~~!哪有那么长的~?!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实践是认识发展的的根本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不断地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着眼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否正确,就要将主观的认识理论与客观的社会主义建设相对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认识能够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我最近上网浏览,新发现一个文秘网:中国党政文秘网 。里面各种文章应有尽有,天下公文一网打尽;同时,设有”文章交易”,给代写、改写材料;更有强大的免费区范文,供人参考。我感觉还不错,你可以去看一看,相信,里面会有你想要的内容!!

一.教学为本科生讲授过的课程有:“欧洲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为研究生开设过的课程有:人本主义哲学研究;现代德国哲学;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德语);当代法国哲学;近代西方哲学;专业德语;胡塞尔研究。二.科研1.发表论文1)“理性自身的启蒙”,载《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2)“现象学对科西克《具体辩证法》认知模式的功能性建构作用”,载《学术研究》,2001年第4期3)“误置中的意外——论德里达解构胡塞尔符号理论之得失”,载《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三处断裂及其效应”,载《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10期5)“书评: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载《中国学术》,2001年第3期6)“Para—阿多诺: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的方法论想象”,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7)“从声音到‘supplément’”,载《现代哲学》2002年第4期8)“论德里达与胡塞尔的符号学之争”,载《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9)“德里达‘声音’概念的起源”,载《学海》2003年第1期10)“早期德里达的历史语境与支援背景”,载《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11)“生成与辩证法——德里达《胡塞尔哲学中的生成问题》主旨评析”,载《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12)“论德里达与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4期13)“意识与时间”,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6月26日,又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五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14)“论德里达对胡塞尔‘孤独的心灵生活’的解构”,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五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15)“德里达:他者的耳朵”,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16)“论阿多诺视域中的一段现象学公案”,载于《现代哲学》2004年第2期。17)“手势的现象学:从胡塞尔、德里达到亨利”,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18)“论‘Idee’的现象学分层”,载于《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19)“矛盾律与时间性——试论海德格尔对康德真理与时间观的批判”,载于《德意志思想评论》第二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20)“试论德里达历史哲学中的准先验维度”,载于《同济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21)“直观与被给予——兼述马里翁对德里达和海德格尔的评论”,《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八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22)“意识的平面性与存在的深度——与马里翁一起反思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23)“羞感的路径学空间——关于萨特现象学的批判性考察”,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24)“Unheimlichkeit:幽灵与真理的契合点——德里达‘幽灵’概念的谱系学研究”,载于《现代哲学》2006年第4期25)“无限好客与永久和平——与德里达一起思考勒维纳斯与康德在和平观上的对立”,载于《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26)“海德格尔‘先天’概念的学理起源”,载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27)“通向虚无的现象学道路”,载于《哲学研究》2007年第6期2.发表译文1)“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争再思考”,载《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2)“客观性与交互文化的经验“,载《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3)“胡塞尔与历史的意义”,载《现象学经典文选》,倪梁康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4)“胡塞尔伦理学的发展”,载《世界哲学》2002年第1期5)“在‘构造’与‘分析’之间:《逻辑研究》在胡塞尔现象学中的地位”(译文),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特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6)“前摄‘前摄’了什么?——论胡塞尔贝尔瑙时间意识手稿中对前摄的分析”,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六辑(艺术现象学与时间意识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7)“追问时间的佯谬”,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六辑(艺术现象学与时间意识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8)“超越论的发生与存在论的发生——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与海德格尔的解释学现象学”,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八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3.出版译著和专著1)《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德里达著),2004年6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生成与解构:德里达早期现象学批判疏论》,2006年4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3)《幽灵之舞:德里达与现象学》,2010年1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三.课题1)南京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中流—喜玛拉雅文教学术奖助金项目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度一般项目“德里达与现象学”4)“985”二期“当代资本主义研究”重点基地项目子项目“徘徊的幽灵——晚期德里达与现象学研究”5)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胡塞尔手稿和海德格尔讲座稿中的时间现象学”四.获奖1)2003年10月获“2003年度熊伟青年学术奖”2)2004年12月获“南京大学2003至2004学年‘金箔奖’”3)2006年获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第七届优秀教材、学术专著二等奖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杂志投稿经验

查一下这个专业的网站排名和杂志排名,再了解一下投稿的须知及要求,然后,根据你的水平和目标决定要投稿的网站和杂志。

当时我写了一篇短文,希望中国学者及学术机构能够走出像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AHCI(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这样的引文迷思,即不要把在收入此类索引的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之多少看做是一个人或一个大学学术水平高低的标准。但我是主张中国学术应该走向世界的,而且我也认为走向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在国外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而国外特别是英文的学术杂志又大多收于上述这样的索引。 我本人主编的比较哲学杂志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经常收到国内学者的来稿。但至少部分地是由于国内和英语世界的学术规范不尽相同,这些来稿的录用率很低。这里我无意评论这两种规范的优劣高下,而只想说明,中国学者如果要想在西方学术界发表自己的著作,就不能不了解西方的学术规范。限于自己的专业、语言和经验,我主要是想对国内哲学界想在英文哲学刊物上发表文章的同行,提一些非常一般的建议,虽然这些建议对人文学界有类似愿望的其他学者或许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想先谈几个枝节的问题。一是大家知道,国外的学术期刊基本上都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因此国内学者在准备自己的论文时,不应在论文中有任何表明自己身份的说法。在援引自己别的著作时,也可以用援引他人著作一样的方式。二是尽量使用性别中性的语言。如表示一般的人,不要使用男性的代词“他”之类。三是虽然大多数学术期刊在一开始并不严格要求,但如果文章一旦被接受,都要求作者使用该期刊所使用的写作和编辑体例。

如果不论刊物级别的话,单从内容上讲,投到有相关栏目的刊物是最好的,这样编辑会尽量考虑这样的稿件录用,因为对题。您到万维书刊网上看看吧,上面有最全的社会科学类刊物,并且都有杂志社的投稿信息,您可以直接投稿到编辑部的邮箱里,或者通过官网链接在官网上在线投稿。非常方便的真实信息投稿网站!

杂志的背面一般都印有投稿地址的,不过一般不大容易入选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最好找专门写作的人,自己写太烧脑啦

1、《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2004年9月1日,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9月2、《全球化、后现代与哲学的文化多元性--简论中国哲学面临的困境与机遇》,2004年10月1日,《现代哲学》,2004年第5期3、《<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本体概念》,2005年11月15日,《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4、《向终结存在--<存在与时间>关于死亡的生存论分析》,2005年12月1日,《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七辑5、《世界性视野中的“中国模式”——现代中国学之政治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2006年5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三期6、“Chinese Philosophy”or“Chinese Thought”?--More on the Legitimacy Crisis of Chinese Philosophy》,2006年1月1日,载《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WINTER 2005-6/V37 N27、《“断裂”与“兼容”:儒学复兴面临的困境》,2007年1月16日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一期8、《国学热背后的冷思考》,2007年4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年第二期9、《跨文化的哲学对话如何可能——关于比较哲学的几个理论问题》,2008年5月1日,《学术月刊》,2008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16期全文转载。10、《启蒙的合法性危机——当代中国启蒙面临的困境》,2009年1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一期

一.教学为本科生讲授过的课程有:“欧洲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为研究生开设过的课程有:人本主义哲学研究;现代德国哲学;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德语);当代法国哲学;近代西方哲学;专业德语;胡塞尔研究。二.科研1.发表论文1)“理性自身的启蒙”,载《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2)“现象学对科西克《具体辩证法》认知模式的功能性建构作用”,载《学术研究》,2001年第4期3)“误置中的意外——论德里达解构胡塞尔符号理论之得失”,载《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三处断裂及其效应”,载《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10期5)“书评: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载《中国学术》,2001年第3期6)“Para—阿多诺: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的方法论想象”,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7)“从声音到‘supplément’”,载《现代哲学》2002年第4期8)“论德里达与胡塞尔的符号学之争”,载《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9)“德里达‘声音’概念的起源”,载《学海》2003年第1期10)“早期德里达的历史语境与支援背景”,载《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11)“生成与辩证法——德里达《胡塞尔哲学中的生成问题》主旨评析”,载《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12)“论德里达与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4期13)“意识与时间”,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6月26日,又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五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14)“论德里达对胡塞尔‘孤独的心灵生活’的解构”,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五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15)“德里达:他者的耳朵”,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16)“论阿多诺视域中的一段现象学公案”,载于《现代哲学》2004年第2期。17)“手势的现象学:从胡塞尔、德里达到亨利”,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18)“论‘Idee’的现象学分层”,载于《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19)“矛盾律与时间性——试论海德格尔对康德真理与时间观的批判”,载于《德意志思想评论》第二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20)“试论德里达历史哲学中的准先验维度”,载于《同济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21)“直观与被给予——兼述马里翁对德里达和海德格尔的评论”,《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八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22)“意识的平面性与存在的深度——与马里翁一起反思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23)“羞感的路径学空间——关于萨特现象学的批判性考察”,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24)“Unheimlichkeit:幽灵与真理的契合点——德里达‘幽灵’概念的谱系学研究”,载于《现代哲学》2006年第4期25)“无限好客与永久和平——与德里达一起思考勒维纳斯与康德在和平观上的对立”,载于《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26)“海德格尔‘先天’概念的学理起源”,载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27)“通向虚无的现象学道路”,载于《哲学研究》2007年第6期2.发表译文1)“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争再思考”,载《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2)“客观性与交互文化的经验“,载《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3)“胡塞尔与历史的意义”,载《现象学经典文选》,倪梁康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4)“胡塞尔伦理学的发展”,载《世界哲学》2002年第1期5)“在‘构造’与‘分析’之间:《逻辑研究》在胡塞尔现象学中的地位”(译文),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特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6)“前摄‘前摄’了什么?——论胡塞尔贝尔瑙时间意识手稿中对前摄的分析”,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六辑(艺术现象学与时间意识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7)“追问时间的佯谬”,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六辑(艺术现象学与时间意识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8)“超越论的发生与存在论的发生——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与海德格尔的解释学现象学”,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八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3.出版译著和专著1)《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德里达著),2004年6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生成与解构:德里达早期现象学批判疏论》,2006年4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3)《幽灵之舞:德里达与现象学》,2010年1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三.课题1)南京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中流—喜玛拉雅文教学术奖助金项目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度一般项目“德里达与现象学”4)“985”二期“当代资本主义研究”重点基地项目子项目“徘徊的幽灵——晚期德里达与现象学研究”5)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胡塞尔手稿和海德格尔讲座稿中的时间现象学”四.获奖1)2003年10月获“2003年度熊伟青年学术奖”2)2004年12月获“南京大学2003至2004学年‘金箔奖’”3)2006年获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第七届优秀教材、学术专著二等奖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期刊投稿经验分享

主要任职: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哲学系西哲教研室主任。现任:中国现象学学会主席,北京大学希腊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黑龙江大学客座教授(研究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外国哲学》主编,《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编委,《德国哲学》编委,《当代中国哲学丛书》编委,《世界哲学》编委,德国Heidegger-Jahrbuch(《海德格尔年鉴》)学术顾问。

一.教学为本科生讲授过的课程有:“欧洲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为研究生开设过的课程有:人本主义哲学研究;现代德国哲学;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德语);当代法国哲学;近代西方哲学;专业德语;胡塞尔研究。二.科研1.发表论文1)“理性自身的启蒙”,载《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2)“现象学对科西克《具体辩证法》认知模式的功能性建构作用”,载《学术研究》,2001年第4期3)“误置中的意外——论德里达解构胡塞尔符号理论之得失”,载《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三处断裂及其效应”,载《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10期5)“书评: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载《中国学术》,2001年第3期6)“Para—阿多诺: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的方法论想象”,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7)“从声音到‘supplément’”,载《现代哲学》2002年第4期8)“论德里达与胡塞尔的符号学之争”,载《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9)“德里达‘声音’概念的起源”,载《学海》2003年第1期10)“早期德里达的历史语境与支援背景”,载《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11)“生成与辩证法——德里达《胡塞尔哲学中的生成问题》主旨评析”,载《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12)“论德里达与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4期13)“意识与时间”,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6月26日,又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五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14)“论德里达对胡塞尔‘孤独的心灵生活’的解构”,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五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15)“德里达:他者的耳朵”,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16)“论阿多诺视域中的一段现象学公案”,载于《现代哲学》2004年第2期。17)“手势的现象学:从胡塞尔、德里达到亨利”,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18)“论‘Idee’的现象学分层”,载于《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19)“矛盾律与时间性——试论海德格尔对康德真理与时间观的批判”,载于《德意志思想评论》第二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20)“试论德里达历史哲学中的准先验维度”,载于《同济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21)“直观与被给予——兼述马里翁对德里达和海德格尔的评论”,《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八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22)“意识的平面性与存在的深度——与马里翁一起反思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23)“羞感的路径学空间——关于萨特现象学的批判性考察”,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24)“Unheimlichkeit:幽灵与真理的契合点——德里达‘幽灵’概念的谱系学研究”,载于《现代哲学》2006年第4期25)“无限好客与永久和平——与德里达一起思考勒维纳斯与康德在和平观上的对立”,载于《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26)“海德格尔‘先天’概念的学理起源”,载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27)“通向虚无的现象学道路”,载于《哲学研究》2007年第6期2.发表译文1)“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争再思考”,载《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2)“客观性与交互文化的经验“,载《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3)“胡塞尔与历史的意义”,载《现象学经典文选》,倪梁康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4)“胡塞尔伦理学的发展”,载《世界哲学》2002年第1期5)“在‘构造’与‘分析’之间:《逻辑研究》在胡塞尔现象学中的地位”(译文),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特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6)“前摄‘前摄’了什么?——论胡塞尔贝尔瑙时间意识手稿中对前摄的分析”,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六辑(艺术现象学与时间意识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7)“追问时间的佯谬”,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六辑(艺术现象学与时间意识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8)“超越论的发生与存在论的发生——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与海德格尔的解释学现象学”,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八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3.出版译著和专著1)《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德里达著),2004年6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生成与解构:德里达早期现象学批判疏论》,2006年4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3)《幽灵之舞:德里达与现象学》,2010年1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三.课题1)南京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中流—喜玛拉雅文教学术奖助金项目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度一般项目“德里达与现象学”4)“985”二期“当代资本主义研究”重点基地项目子项目“徘徊的幽灵——晚期德里达与现象学研究”5)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胡塞尔手稿和海德格尔讲座稿中的时间现象学”四.获奖1)2003年10月获“2003年度熊伟青年学术奖”2)2004年12月获“南京大学2003至2004学年‘金箔奖’”3)2006年获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第七届优秀教材、学术专著二等奖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期刊投稿经验怎么写

《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张祥龙)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uy9v书名: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作者:张祥龙豆瓣评分:2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2-6页数:349内容简介:《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从董仲舒到陆象山》讲述从秦汉起头的儒家哲理在重大历史阶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儒家的哲理应对:其一,拒秦兴汉,讲解秦汉之际儒家与法家的哲理交锋,以董仲舒为代表,开显出汉儒“王官学”的盛大气象;其二,应对佛教,讲解两汉之际佛教入华对儒家正统形成的挑战,中华佛学的思想之花与儒学相激荡,最终结出宋明儒学的果实。冀望未来儒学的进路成为两者的内在结合,以精深的、真正太极化了的道理,来开显活的时间意识体验、艺术体验、生存体验和历史文化体验(其中必含中华与西方的历史文化交往体验),开启出一种有灵性的、时机化的、不离人的实际生活的哲理。作者简介:张祥龙,男,1949年出生于香港九龙,七七级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生。1986年10月赴美国留学,1988年8月获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Toledo)大学硕士,1992年2月获纽约州立布法罗(Buffalo)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现象学中心主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中西哲学比较学会(ISCWP)会长,美国哲学学会(APA)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广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担任《世界哲学》(原《哲学译丛》)、《哲学门》、《江苏社会科学》、《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论证》等刊物编委或学术委员会委员。

推荐魏育青,孙周兴老师的版本。魏育青译本『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献给自由精神的书 (上卷)』很赞。孙周兴译本『尼采著作全集 1885-1889年遗稿』也很不错。不推荐周国平的译本;流畅有的,但靠不住。记得读『悲剧的诞生』时,见他将 Deux ex machina 译作「神机妙算」,令人无语凝噎(戏仿周译;如果说「神机」对应 God of Machine 还不算太离谱,「妙算」是什么? ) ,只好把书合上。人物经历:魏育青,生于1956年。1988至1992年在德国学习日耳曼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获博士学位,1992至1994年在德国从事科研工作。曾任上海理工大学外语系常务副院长,德语系主任。现任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德语组副组长。中共党员。2019年12月20日,上海翻译家协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上海市文联文艺会堂召开,魏育青当选为上海翻译家协会第七届会长。孙周兴,男,1963年9月生,汉族,浙江绍兴人,哲学博士,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同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学报》(文科版)主编等。兼任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德国《海德格尔年鉴》(Heidegger-Jahrbuch)编委、《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编委等。

  • 索引序列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期刊投稿经验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杂志投稿经验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期刊投稿经验分享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期刊投稿经验怎么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