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干旱区地理投稿经验分享怎么写

干旱区地理投稿经验分享怎么写

发布时间:

干旱区地理投稿经验分享怎么写

论文嘛当然还是要自己写我能给你提供点写论文的技巧:写地理小论文包括选择好题目,搜集材料,确立论点,写作修改等几个方面。 一、选用合适的题目 从实际出发,选用合适的论文题目。如属侧重理论探讨性质的地理论文,需要广泛阅读这方面的书刊文章。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和地理事实材料论证、补充或否定某一学说、假说或理论等。如属侧重于实际应用方面的地理论文,需要在积累、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某一地理现象,解决某一地理问题。 一般来说,小论文题目选择要建立在观察地理、地质现象,搜集地理资料的基础上。例如,教师带领学生考察幕阜山以后,可以拟定大桥河的成因,鲁溪洞的特点及成因,喀斯特地貌与溶洞。又如,参观武宁湖畔万福工业园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谈谈万福工业开发区与武宁湖的环境关系等。题目要具体,不宜太大。 二、搜集可靠的资料,充实论据。 搜集资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阅读文献材料,了解别人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提出了哪些见解,提供了哪些资料,以便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充实、提高和发展。老一辈科学家,他们多年辛勤劳动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可作为写作参考或佐证。引用这些资料写出来的论文不仅有较大的说服力,而且大大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扩大了自己的思路,充实了自己的论据。 三、确立清晰的论点 这里的论点是指对某个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点和见解。例如:以“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原因”为题的论文,其论点应确定为稳定的政治局势完善的金融机构开放的外汇市场,宽松的金融管理。强大的经济实力量方便快捷的联络。根据这些论点,从而得出纽约具备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优越条件的结论。 四、写作并修改论文 编拟并修订写作提纲,着手撰写地理小论文。在论文中提出地理论点,用地理学的理论和事实材料论证论点,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可靠,结论准确。一篇好的文章,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和简单明了的结尾。最后请一位教师帮忙指导一下 教师必须有较高的地理修养、实践经验和写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指导工作。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部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目标,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资源为指导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2020年),经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历时一年的努力,已于近日完成。4月29日,这个规划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专家评审。 据统计,我国至1995年以来,仅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就造成10499人死亡、失踪和65356人受伤,造成财产经济损失达575亿元。到2003年,全国共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16万多个,重大隐患点2000多处,1150万人和2000亿元财产受到严重威胁,50%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地质灾害的严重影响。 为了满足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求,针对我国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地质灾害防治进展及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明确了2004~2020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目标,划分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提出了实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程的内容和保障措施。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表明,2004年到2010年,在完成全国陆地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主要地质灾害易发区、重要经济区、主要城市、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的地质灾害调查,并完成我国重要经济区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基本覆盖全国,在三峡库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建成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在重点防治区实现地质灾害的有效监测预报;建成国家、省(区、市)、市三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和全国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完成三峡库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和危及城镇公共安全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完成全国160万人受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的搬迁避让工程。到2010年,最终实现全国大部分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区初步建成防灾减灾体系,使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减少20%,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20%的目标。 2011年到2020年,开展第三轮全国地质灾害调查,完成覆盖全国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全面掌握我国陆地和近海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危害程度;建立全国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完成遭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零散居民点的搬迁避让工程和乡镇以上城镇、居民集中点、铁路和重要交通干线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工程;建立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并使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得到根本控制。到2020年,最终实现全国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区建成完整的防灾减灾体系,使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减少50%,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50%的目标。 为了实现2004~2020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还依据调查划分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规划了2004~2020年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地质灾害防治等16项防灾减灾工程;提出了健全法规制度、建立目标责任制、完善地方防治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经费投入和加强宣传教育等保障措施。 专家们指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构建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为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资源提供了翔实的科学依据。

干旱区的地理杂志也不一定糟糕,环境恶劣的地方也有好的地理风貌。

1 榆林地区1970-2010年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分析2 MODIS干旱指数对华北干旱的敏感性分析3 黄河万家寨水库流域降雨径流的分布式模拟及率定4 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执行副校长Warren Kent Wray博士一行访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5 宁夏近50a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特征分析6 宁夏0℃积温时空演变特征分析7 近50a西安太阳辐射变化特征及相关影响因子分析8 开都河流域上下游过去50a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分析9 黄河中上游流域夏季异常降水的变化特征及环流分析10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参加教育部、中科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启动仪式11 黄河中游马莲河历史与现代洪痕沉积与水文学研究12 “中亚增生造山演化与成矿预测应用研究”通过鉴定13 绿洲土地整合是增加耕地和保护生态的重要措施——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14 黄土高原典型塬区土壤热状况研究15 黄土丘陵区坡面尺度上不同植被格局下植物群落和土壤性质研究

干旱区地理投稿经验分享

1 榆林地区1970-2010年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分析2 MODIS干旱指数对华北干旱的敏感性分析3 黄河万家寨水库流域降雨径流的分布式模拟及率定4 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执行副校长Warren Kent Wray博士一行访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5 宁夏近50a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特征分析6 宁夏0℃积温时空演变特征分析7 近50a西安太阳辐射变化特征及相关影响因子分析8 开都河流域上下游过去50a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分析9 黄河中上游流域夏季异常降水的变化特征及环流分析10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参加教育部、中科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启动仪式11 黄河中游马莲河历史与现代洪痕沉积与水文学研究12 “中亚增生造山演化与成矿预测应用研究”通过鉴定13 绿洲土地整合是增加耕地和保护生态的重要措施——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14 黄土高原典型塬区土壤热状况研究15 黄土丘陵区坡面尺度上不同植被格局下植物群落和土壤性质研究

干旱区的地理杂志也不一定糟糕,环境恶劣的地方也有好的地理风貌。

干旱区地理投稿经验分享会

说详细点,哪方面的影响因子啊?

干旱区研究受地理环境、地形因素、水源气候等环境影响干旱区地理,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受各自因素影响所以排名是干旱区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干旱区地理

排名,干旱区地理、干旱区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干旱区地理》(原名《新疆地理》)1978年创刊,现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刊载内容:自然地理、区域地理、全球变化、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土壤学、水文与水资源,环境变化、气候、气象、植物生态与植物地理以及植被恢复、动物生态学与动物地理学、干旱区生态与及其生态系统建设、灾害与防治、资源开发与利用、干旱区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干旱区资源环境研究重大科学问题:即干旱区生态系统与演化机制、干旱区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发展

干旱区地理投稿经验交流分享

更符合规范和规范个国家法规见附件

干旱区的地理杂志也不一定糟糕,环境恶劣的地方也有好的地理风貌。

干旱区地理投稿经验交流分享会

《干旱区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土壤学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干旱区研究》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地理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和 中文核心期刊,算是国家级核心期刊了。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范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部。 地形:东部和中部是高原,西部山脉,在大山之间有内陆盆地(三山夹两盆)。 气候:远离海洋,高大山地阻挡,气候异常干旱(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水分条件由东向西逐渐变干:以贺兰山为界,东部半干旱,水分较多,森林草原、草原;西部干旱,水分很少,草原、荒漠草原。 植被(荒漠):以贺兰山为界,东部草原次生沙漠;以西荒漠是原生沙漠,砾质、砂质荒漠。 荒漠化的发展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有疏松的砂质沉积物 人为原因: 古代:盲目垦荒、破坏固沙植被、水源减少 现代:人口压力,不合理活动,管理失误 (1) 在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周围, 沙质草原遭到过度农垦,或者固定沙丘在被开垦后活化,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2) 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 (3) 在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过渡樵柴,造成固定沙丘活化。 (4) 在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水资源利用不当 (5) 在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过程中,破坏植被、污染环境,弃土弃渣等导致荒漠化土地呈点、线状。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因素 地貌因素:地表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多而且集中,这就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气候因素:大风多而且集中,持续干旱则促进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人类活动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过度樵采。樵采天然植被是燃料的主要来源。 过度放牧。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超载放牧,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进程。 过度开垦。草原是干旱半干旱水热条件下形成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荒漠化的防治 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 内容: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核心消除贫困。 治理措施和经验 飞机播种、设置沙障、钻孔深栽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封沙育草,促使植物天然更新,人工补种固沙植物 沙坡头: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区。 “三北”防护林生态建设工程,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 索引序列
  • 干旱区地理投稿经验分享怎么写
  • 干旱区地理投稿经验分享
  • 干旱区地理投稿经验分享会
  • 干旱区地理投稿经验交流分享
  • 干旱区地理投稿经验交流分享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