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50

鵼鵼小舞
首页 > 论文问答 > 干旱区地理投稿经验交流分享会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ellosnow.

已采纳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范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部。 地形:东部和中部是高原,西部山脉,在大山之间有内陆盆地(三山夹两盆)。 气候:远离海洋,高大山地阻挡,气候异常干旱(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水分条件由东向西逐渐变干:以贺兰山为界,东部半干旱,水分较多,森林草原、草原;西部干旱,水分很少,草原、荒漠草原。 植被(荒漠):以贺兰山为界,东部草原次生沙漠;以西荒漠是原生沙漠,砾质、砂质荒漠。 荒漠化的发展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有疏松的砂质沉积物 人为原因: 古代:盲目垦荒、破坏固沙植被、水源减少 现代:人口压力,不合理活动,管理失误 (1) 在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周围, 沙质草原遭到过度农垦,或者固定沙丘在被开垦后活化,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2) 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 (3) 在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过渡樵柴,造成固定沙丘活化。 (4) 在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水资源利用不当 (5) 在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过程中,破坏植被、污染环境,弃土弃渣等导致荒漠化土地呈点、线状。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因素 地貌因素:地表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多而且集中,这就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气候因素:大风多而且集中,持续干旱则促进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人类活动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过度樵采。樵采天然植被是燃料的主要来源。 过度放牧。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超载放牧,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进程。 过度开垦。草原是干旱半干旱水热条件下形成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荒漠化的防治 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 内容: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核心消除贫困。 治理措施和经验 飞机播种、设置沙障、钻孔深栽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封沙育草,促使植物天然更新,人工补种固沙植物 沙坡头: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区。 “三北”防护林生态建设工程,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218 评论

wanguofang

面向基本气象系统和社会服务的国家级公益类专业气象科学研究所。其主要任务是瞄准干旱气象研究的国家目标,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西部大开发和气象业务现代化的需要,紧密围绕干旱、沙尘暴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开展相关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干旱所前身是成立于1974年的甘肃省气象科学研究所,2001年作为中国气象局“一院八所”之一,开始进行国家级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通过改革,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建立起“开放、流动、协作、竞争”的新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形成了“宽松工作氛围、紧张工作步骤、浓厚科学气氛”的干事创业环境,确立了面向干旱气象研究国际前沿和国家及地方需求的科技创新目标。2004年10月,干旱所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科技部、财政部、中编办等组织的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联合验收。在2006年召开的全国气象科技大会上,干旱所获“全国气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未来5~10年,干旱所将逐步建设成为专业特色突出、科研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干旱研究中心和干旱气象人才培养基地。干旱所拥有一支精干高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科研队伍,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9人。博士2人,硕士16人,在读博士5人,平均年龄36岁。另外,全所聘请聘用科研流动人员40人。研究领域和方向:干旱所以干旱、沙尘暴,以及与干旱和沙尘暴紧密联系的水资源、生态环境、沙尘气溶胶等为主要研究领域。重点研究方向是:干旱气象监测与试验研究、干旱气候规律及其预测研究、干旱气象灾害研究、干旱气候变化与沙尘气溶胶特征研究、干旱区生态环境与水资源研究。科研基础条件:干旱所在区域干旱气候观测系统(RACOS)的总体思路下,拥有一大批国际先进的科研设施,具备了开展野外综合试验的良好条件。另外,已初步建成沙尘气溶胶理化分析实验室和移动式的干旱气象综合科学观测平台。为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陆—气之间及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为发展区域相关模式,为水、土、气、生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提供了科学试验平台。 干旱所还拥有一流的开放式科研办公环境及条件,计算速度超过千亿次的SGI高性能计算机,方便快捷的科技期刊电子查询系统,以及主网为千兆的网络传输系统和中国干旱气象网站,并初步建成干旱气象专业共享数据库系统。对外交流合作:干旱所实行开放合作的办所方针,大力构建科研合作平台,拓展研究领域,不断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广泛吸纳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提升科技竞争力和创新力。干旱所以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为跨部门和跨行业开放合作平台,以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为区域开放合作平台,以兰州国际环境蠕变研究中心为国际开放合作平台,以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人才培养合作平台,并设立干旱气象科学研究基金,面向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进行开放合作研究。干旱所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类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所开展学术交流和访问,国内已经与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都具有实质性的科研合作。科学研究成果:“十五”至今,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申请立项、发表论文和获奖成果大幅度增加,共申报各类科研项目405项,立项127项(其中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科技部项目7项),获得资助经费2000多万元;共发表论文519篇,其中在SCI、SCIE、EI类收录刊物上发表25篇,在一级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86篇;获各种科技奖64项,其中省部级奖7项。总体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和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瞄准干旱气象发展的国际前沿。加强干旱、沙尘暴、冰雹等灾害气象事件的形成机理和监测预报预测技术研究,重点在干旱气候监测与试验、干旱气候预测与生态环境、干旱气象灾害评估、干旱气候变化与对策研究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在干旱、沙尘暴的监测和发生机理,以及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取得重要科学突破,产生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造就一批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干旱气象专家,形成4-5个由首席科学领衔的富有竞争力的科研群体。加强完善“五个基地”、“三个平台”、“一个工作站”、“一个分析室”,以及移动干旱气象综合科学观测平台和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建成布局科学、功能完备的科研基础体系,发展能够体现干旱区域特色的数值模式体系,进一步建设完成干旱气象共享数据库系统。最终将干旱所建设成专业特色突出、科研水平达到一流、国内知名、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干旱气象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为实现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和建立科研型业务部门提供强有利的科技支撑,在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取得突出的成绩。

350 评论

福建不吃辣

干旱区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土壤学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干旱区研究》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地理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和 中文核心期刊,算是国家级核心期刊了。

148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