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干旱区地理投稿经验交流分享

干旱区地理投稿经验交流分享

发布时间:

干旱区地理投稿经验交流分享

更符合规范和规范个国家法规见附件

干旱区的地理杂志也不一定糟糕,环境恶劣的地方也有好的地理风貌。

干旱区地理投稿经验交流分享会

《干旱区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土壤学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干旱区研究》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地理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和 中文核心期刊,算是国家级核心期刊了。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范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部。 地形:东部和中部是高原,西部山脉,在大山之间有内陆盆地(三山夹两盆)。 气候:远离海洋,高大山地阻挡,气候异常干旱(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水分条件由东向西逐渐变干:以贺兰山为界,东部半干旱,水分较多,森林草原、草原;西部干旱,水分很少,草原、荒漠草原。 植被(荒漠):以贺兰山为界,东部草原次生沙漠;以西荒漠是原生沙漠,砾质、砂质荒漠。 荒漠化的发展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有疏松的砂质沉积物 人为原因: 古代:盲目垦荒、破坏固沙植被、水源减少 现代:人口压力,不合理活动,管理失误 (1) 在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周围, 沙质草原遭到过度农垦,或者固定沙丘在被开垦后活化,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2) 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 (3) 在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过渡樵柴,造成固定沙丘活化。 (4) 在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水资源利用不当 (5) 在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过程中,破坏植被、污染环境,弃土弃渣等导致荒漠化土地呈点、线状。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因素 地貌因素:地表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多而且集中,这就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气候因素:大风多而且集中,持续干旱则促进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人类活动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过度樵采。樵采天然植被是燃料的主要来源。 过度放牧。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超载放牧,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进程。 过度开垦。草原是干旱半干旱水热条件下形成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荒漠化的防治 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 内容: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核心消除贫困。 治理措施和经验 飞机播种、设置沙障、钻孔深栽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封沙育草,促使植物天然更新,人工补种固沙植物 沙坡头: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区。 “三北”防护林生态建设工程,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干旱区地理投稿经验交流

更符合规范和规范个国家法规见附件

《干旱区地理》(原名《新疆地理》)1978年创刊,现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刊载内容:自然地理、区域地理、全球变化、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土壤学、水文与水资源,环境变化、气候、气象、植物生态与植物地理以及植被恢复、动物生态学与动物地理学、干旱区生态与及其生态系统建设、灾害与防治、资源开发与利用、干旱区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干旱区资源环境研究重大科学问题:即干旱区生态系统与演化机制、干旱区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发展

干旱区地理投稿经验分享

1 榆林地区1970-2010年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分析2 MODIS干旱指数对华北干旱的敏感性分析3 黄河万家寨水库流域降雨径流的分布式模拟及率定4 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执行副校长Warren Kent Wray博士一行访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5 宁夏近50a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特征分析6 宁夏0℃积温时空演变特征分析7 近50a西安太阳辐射变化特征及相关影响因子分析8 开都河流域上下游过去50a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分析9 黄河中上游流域夏季异常降水的变化特征及环流分析10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参加教育部、中科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启动仪式11 黄河中游马莲河历史与现代洪痕沉积与水文学研究12 “中亚增生造山演化与成矿预测应用研究”通过鉴定13 绿洲土地整合是增加耕地和保护生态的重要措施——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14 黄土高原典型塬区土壤热状况研究15 黄土丘陵区坡面尺度上不同植被格局下植物群落和土壤性质研究

干旱区的地理杂志也不一定糟糕,环境恶劣的地方也有好的地理风貌。

干旱区地理投稿经验交流会

《干旱区地理》算是比较好地学类期刊,仅是 中文核心期刊,也是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更符合规范和规范个国家法规见附件

  • 索引序列
  • 干旱区地理投稿经验交流分享
  • 干旱区地理投稿经验交流分享会
  • 干旱区地理投稿经验交流
  • 干旱区地理投稿经验分享
  • 干旱区地理投稿经验交流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