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动物学的文献

关于动物学的文献

发布时间:

关于动物学的文献

如果是动物的话你可以去看一下 普通动物学、中国动物志……等等

有,百度百科!

《山海经》、《名医别录》、《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证类本草》等

关于动物学的文献综述

中国知网。

你可以参看下季卫东院长的《论人权与狗权》。。。还蛮有启发的。。

动物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 贾秀英 20世纪60年代以来,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就受到各国科学家的关注。欧洲的一些动物行为学家对动物行为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7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动物行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有关的科研项目日益增多,动物行为学已成为生物学中极为活跃和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它除了研究动物行为本身外,还把研究内容从行为维系群体的作用,扩展到行为的个体发育进化史、行为的控制及社会性组织等方面。通过这些研究,使动物行为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已逐渐发展为一门不仅涉及行为学,而且涉及到生态学、生理学、心理学、遗传学、进化论、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一、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历史20世纪以前是动物行为学的萌芽时期,是动物行为学经历的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早在旧石器时代(34000~10500年前),人们开始注意观察周围的动物,随着动物家养的开始,人类也需要了解动物的生活周期和行为。在文明时代的早期,古埃及人开始尝试人工孵卵。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384~322BC)开始了观察、描述动物行为的新纪元。在他的论著中,记录了540种动物的生活史和行为,对后人关于生命的认识方面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17、18世纪,研究动物行为的人更多了,开始了比较不同物种行为的研究和行为的理论探讨。如德国人约翰(Johunn Pernaller)研究了不同鸟的行为差异,涉及取食地、社会行为、筑巢、领地、季节性羽毛色彩变化、迁徙、鸣叫和育雏等方面。法国的勒雷(Chorles George Lereg)对狼、狐的捕食行为及野兔的恐惧表现有过生动的描述,提出了动物依靠它们的记忆和生活经验能够聪明地生活。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发表,对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人类的由来》(1871)一书研究比较了人与动物,及本能行为。19世纪末,人们使用述宫,研究老鼠的学习行为。劳埃德(CLioyd MOrgun)研究鸡的本能、学习、模拟行为。现代行为学中许多术语,如Behaviour(行为)、Animod Behaviour(动物行为),都首次出现在他的论著中。20世纪是动物行为学迅速发展和真正延伸的世纪。霍布豪斯(Hobhouse)在1901年发现了猴及其它动物能使用一定的工具(棍、箱子)得到食物。1906年,动物学家詹宁斯(HSJennings)对原生动物的行为进行了详细研究,写出了《原生动物的行为》一书,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动物行为的著作。柏林的海因罗特(Oskar Heinorth)在1871年至1945年间,详尽研究了多种鸭、鹅,比较了它们的运动方式、解剖学特征、社会行为、鸣叫及繁殖行为,并且发现了灰雁从孵卵箱中孵出后的印记行为。他独自阐述的同源性学说,现在还被许多人认为是行为学真正诞生的标志之一。动物学家罗曼内斯(HS Reimarus)发展了达尔文的思想,并正式建立了比较行为学这一学科,为现代的行为生物学奠定了基础。随后摩尔根(CLMorgun)和杰姆斯(WJames),以及劳埃波(JLoeb)等都在方法、概念上对行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31年至1941年,欧洲著名的行为生物学家廷伯根和劳伦兹在自然和半自然条件下对动物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发表了诸如“社会性鸦的行为学”、“鸟类环境世界中的伙伴”、“关于本能的概念”、“对雁鸭类行为的比较研究”等论文,建立了物种的行为图谱,发现了所研究的行为型的功能。提出了显示、位移、仪式化等等新概念和新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劳伦兹提出的“印记”这一术语,极好地说明了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行为的结合问题。在行为分析、行为生态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二、动物行为学的现代进展近年来,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主要是把动物行为与生命科学中许多其它的许多分支学科相互渗透在一起,形成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完整、系统地阐述动物行为的原因、机制、发生或发育。进化与适应功能等问题。动物行为学的分支很多,不可能在此全面论述,本文仅以行为遗传学和行为生态学为中心,作一简要介绍。行为遗传学 行为遗传学是用遗传学方法研究行为的遗传基础。自1960年,美国学者Thompson第一个总结了有关资料,写成《行为遗传学》一书,从而宣布这一新学科的诞生。其后,相关研究大量涌现。10年以后,一份专业期刊,《行为遗传学》问世。1967年,Benzer第一个通过人工诱导和选择的方法得到了果蝇的行为突变体,从而为行为遗传学的研究开辟了道路。从此以后,行为突变体的研究很快在果蝇、线虫、草履虫、细菌及其他生物的研究中大量开展起来。目前,已在分子水平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作行为基因的分离、克隆和转移的研究。行为遗传学为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对于阐明行为遗传的规律和机制都具有重要意义。行为生态学行为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生态学中的行为机制、动物行为的生态学意义和进化意义,在理论及方法论方面是动物行为学中发展最快、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行为生态学主要涉及到取食行为生态学。防御行为生态学、繁殖行为生态学、社会生态学、时空行为生态学(如栖息地的选择、定向和导航、巢域和领域现象等),以及行为生态学预测等内容。其中,在社会生态学或社会生物学方面,近年来取得了突出的进展。KLorenz对鸟类社会行为的研究、NTinbergen(1974)对人类社会行为的研究,以及KVon Frisch对蜜蜂社会行为的研究,奠定了社会生物学的基础。1975年,EO Wilson出版了《社会生物学》一书,系统地介绍了这门学科的观点、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社会生物学把达尔文自然选择的概念应用于社会行为的研究,又把生态学、行为学、遗传学和进化沦加以综合,提出了内在适合度和亲缘选择的新概念。这些新概念把社会行为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这一领域所展示的迷人前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尤其是关于行为经济学和进化稳定对策(ESS)的研究,正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尽管在我国这一领域还几乎是个空白,但随着这一学科的迅猛发展,也必将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巨大兴趣。动物行为的研究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描述性的,在理论研究方面,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与国外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到目前为止,国内仍没有形成专门的动物行为学教材、期刊。但据已公开发表的有关论文和资料显示,我国在动物行为某些领域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中国知网

关于动物学的文献资料

微生物学基本信息 作 者: 吴柏春,熊元林 主编 出 版 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1 版 次: 1 页 数: 268 I S B N : 9787562233398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自然科学 >> 生物科学 >> 微生物学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生物学相关专业编写的教材。全书共分十三章,分别介绍了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几大类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代谢和发酵、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传染与免疫、微生物的生态及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内容体系上力求讲清概念、理清思路、阐述规律、联系应甲、增强教材适用性。 本书每章后配有本章小结、思考题及相关的阅读材料,供读者学习使用。 本书可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相关专业的本科和专科教学作为教材使用,亦可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目录 第1章 绪论 1 微生物的概念及特点 1 微生物的概念 2 微生物的特点 2 微生物的类群及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1 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2 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3 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与分科 1 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2 微生物学的分科 4 微生物学与生物工程学的关系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2章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1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微生物学的贡献 2 微生物的发现 3 微生物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1 巴斯德、科赫在微生物学发展中的贡献 2 其他科学家对科学成果的扩展 4 微生物学与现代生物技术的融合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3章 原核微生物 1 细菌 1 细菌的大小、形态 2 细菌的细胞结构 3 细菌的繁殖 4 细菌的培养特征 2 放线菌 1 放线菌的形态结构 2 放线菌的繁殖 3 放线菌的培养特征 4 放线菌与人类的关系 5 几种放线菌 3 蓝细菌 1 蓝细菌的形态 2 蓝细菌的重要特点 4 其他原核微生物简介 1 支原体 2 衣原体 3 立克次氏体 4 螺旋体 5 古细菌 1 古细菌在分类学上的地位 2 古细菌的生活环境 3 几类主要的古细菌 本章小结 阅读材料:生命从不可能开始 思考题 第4章 真核微生物 1 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比较 1 细胞壁和细胞质膜 2 细胞核和染色体 3 细胞器和其他具膜结构体 4 鞭毛和纤毛 2 酵母菌 1 酵母菌和人类的关系 2 酵母菌的形态、大小 3 酵母菌的细胞构造 4 酵母菌的繁殖 5 酵母菌的培养特征 3 霉菌 1 霉菌的形态、构造 2 霉菌的繁殖 3 霉菌的培养特征 4 霉菌与人类的关系 …… 第5章 病毒 第6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第7章 微生物的代谢 第8章 微生物的生长 第9章 微生物的控制与菌种保藏 第10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第11章 传染与免疫 第12章 微生物的生态 第13章 微生物的分类鉴定动物学名图书(一) 作/译者:姜云垒 冯江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 ISBN:9787040200799 [十位:7040200791] 页数:425 重约:660KG 定价:¥40编辑本段内容提要: 《动物学》以动物进化为主线,主要包括绪论、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以及动物地理分布和动物生态4部分。绪论主要介绍生物的分界、动物学及其分科、动物学的发展简史及动物分类知识。第1章至第20章分别讲述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各门、纲的主要特征、躯体结构、代表动物、分类、常见种类和经济意义。对各门、纲动物的起源和演化问题,在无脊椎动物总结和脊椎动物总结中一并作了简述。最后两章,简要叙述动物地理分布和动物生态的有关知识。本教材可供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农林院校中的动物医学、动物科学、野生动物资源与保护、水产养殖、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特产园艺、环境保护及食品科学与加工等相关专业的大学本、专科学生使用,也可供中等农业学校、职业高中、中学教师和相关科技人员参考。编辑本段图书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原生动物门 第二章 海绵动物门 第三章 腔肠动物门 第四章 扇形动物门 第五章 原体腔动物门 第六章 环节动物门 第七章 软体动物门 第八章 节肢动物门 第九章 总担动物 第十章 棘皮动物门 第十一章 半索动物门 第十二章 无脊椎动物门 第十三章 脊索动物门 第十四章 圆口纲 第十五章 鱼类 第十六章 两栖纲 第十七章 爬行纲 第十八章 鸟纲 第十九章 哺乳纲 第二十章 脊椎动物总结 第二十一章 动物的地理分析 第二十二章 动物生态 主编辑本段编辑推荐与评论: 《动物学》以动物进化为主线,主要包括绪论、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以及动物地理分布和动物生态4部分。本教材可供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农林院校中的动物医学、动物科学、野生动物资源与保护、水产养殖、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特产园艺、环境保护及食品科学与加工等相关专业的大学本、专科学生使用,也可供中等农业学校、职业高中、中学教师和相关科技人员参考。编辑本段同名图书(二)基本信息动物学 出 版 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该书封面[1]出版日期: 2008年04月 编 著 者: 王慧 崔淑贞 ISBN 号: 978-7-81117-004-7 中图分类号: Q95 开本: 16 版次: 1-3 页 数: 360 装 帧: 平膜简介 本书是一本综合性的动物学基础教材,适合用作高等院校《动物学》、《普通动物学》或《现代生物学基础》中动物学部分的课程教材。全书结合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科学、生命科学,尤其是生物系(如生物技术专业等)的特点,力求简明扼要地阐明动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的研究与发展现状,揭示动物生存与发展的规律,阐明各个层次的动物种类、结构、功能、行为、习性、繁殖、发育、进化、分布移动、历史发展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等一系列有关动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特征等。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动物学及其分科 第二节 动物学简史与学科发展态势 第三节 动物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 第五节 动物学课程的目的与意义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二章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繁殖与个体发育 第一节 细胞 第二节 组织和器官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动物的繁殖与个体发育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三章 原生动物门(Protozoa)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原生动物的重要类群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四章 海绵动物门(spongia) 第一节 海绵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海绵动物门分纲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五章 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 第一节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代表动物——水螅 第三节 腔肠动物门的分纲 第四节 腔肠动物的系统发展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第一节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扁形动物门的分纲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七章 原腔动物门(Protocoelomata) 第一节 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线虫纲(Nematoda) 第三节 腹毛动物(GaStrotricha) 第四节 轮虫(Rotifera) 第五节 其他原腔动物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第一节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环节动物门的分类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九章 软体动物门(Moilusca) 第一节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软体动物门的分类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十章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第一节 节 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节 肢动物门的分类 第三节 节 肢动物的系统发展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十一章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第一节 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代表动物一一海盘车 第三节 棘皮动物门的分类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十二章 半索动物门(Hemichordata) 第一节 半索动物门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 第二节 半索动物门的分纲 第三节 半索动物的分类地位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十三章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第一节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脊索动物门分类概述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十四章 圆口纲(Cyclostomata) 第一节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圆口纲的分类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十五章 鱼纲(Pisces) 第一节 鱼纲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鱼纲分类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十六章 两栖纲(Amphibia) 第一节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两栖纲的分类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十七章 爬行纲(Reptilia) 第一节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爬行纲分类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十八章 鸟纲(Aves) 第一节 鸟纲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鸟纲分类 第三节 鸟类的迁徙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十九章 哺乳纲(MammaIia) 第一节 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哺乳纲分类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二十章 动物进化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 第二节 动物进化的例证 第三节 进化学说 第四节 动物进化规律 参考文献

濒危动物:1、草原陆龟:陆龟是生活在内陆草原地区的龟类。背甲长12~16厘米,宽10~14厘米。头部与四肢均具黄色;头小,顶部有对称的大鳞;喙缘锯齿状。盾片中央棕黑色,边缘黄色,并有同心环纹。四肢均有四爪,指、趾间无蹼。前臂与胫部有坚硬大鳞,股后有一丛锥形大鳞。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大鲵:大鲵是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最长可超过1米。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后四,具微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粘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蜂猴:蜂猴体型较小而行动迟缓,是较低等的猴类,体长32~35厘米。两只小耳朵隐藏于毛茸茸的圆脑袋中;眼圆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长,第二个脚趾还保留着钩爪,尾短而隐于毛丛中。体背棕灰色或橙黄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纹自顶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环斑。在中国还有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中华鲟等。4、华南虎:是中国特有的亚种,原为中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体型较小,但资格最老的一个虎种。全球的虎仅有一种,均产于亚洲,上个世纪尚有8个亚种:孟加拉虎、东北虎、爪哇虎、华南虎、里海虎、巴厘虎、苏门达腊虎,但后三个亚种相继灭绝,中国的新疆虎(尚未搞清属于哪个亚种)是在20世纪初灭绝的。华南虎雄性约重149~190千克,雌性约重100千克,个头虽然不是最大,但对华夏民族文化的影响可谓源远流长,人们谈虎色变、畏虎、敬虎,认为“老虎吃人”的心理根深蒂固。5、朱鹮:这种被动物学家誉为“东方明珠”的美丽涉禽是一种人们一度认为已经灭绝的鸟类,新世纪初,朱鹮在中国的数量已达248只,可以说已经摆脱了灭绝、甚至高度濒危的厄运。IUCN红皮书“濒危”级。扩展资料:动物的发展历程1、最早的动物暨海洋动物大多数已知出现在化石中的动物们多是在5亿4千万年前的寒武纪大爆发时的海洋物种。寒武纪大爆发对于进化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海洋就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群系,地球上最初的生命便是在此孕育。并且地球早期的生命只在有水的环境中生存,最早的动物暨海洋动物是无脊椎动物。直到5亿年前,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头甲鱼才在海洋中出现。2、最早的两栖动物最早的两栖动物是从鱼类进化而来的脊椎动物,身体还长着尾巴和类似鱼鳞的鳞片。它们主要在海洋中生活,有时也会到陆地上行走。3、早期爬行类动物最早的爬行类出现在石炭纪,是由两栖动物进化而来的。它们偏好生活在干燥的地方,并且快速地扩大活动范围,地球上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如恐龙。4、哺乳动物的出现早期的哺乳动物与爬行类相比,体型小、不强壮。但是,当恐龙和其他爬行类动物灭绝后,哺乳动物就扩大栖息地,逐渐统治陆地,它们的体态也开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动物

无脊椎动物中包括:原生动物、扁形动物、腔肠动物、棘皮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线形动物八大类。所以无脊椎动物占世界上所有动物的百分之九十

关于“虫鱼”即动物类的专著,历代也多有呈现,如越陶朱公《养鱼经》、秦李伯乐《相马经》。《养鱼经》为春秋末年范蠡所著,是我国最早的养鱼著作,共一卷。范蠡晚年居陶,称朱公,后人遂称之为陶朱公,故本书又名《陶朱公养鱼经》、《陶朱公养鱼法》、《陶朱公养鱼方》等。东汉初年已出现,《世说新语•任诞篇》注文所引《襄阳记》中有汉光武帝时“侍中习郁于岘山南,依《范蠡养鱼经》作鱼池”的记载。本书后存共400余字,以问对形式记载了鱼池构造、亲鱼规格、雌雄鱼搭配比例、适宜放养的时间以及密养、轮捕、留种增殖等养鲤方法,与后世方法多相类似,是我国养鱼史上值得重视的珍贵文献。伯乐原名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人。在秦国富国强兵中,作为相马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伯乐后来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有大批珍贵文献资料帛书,其中就有一部为《相马经》,这是我国动物学、畜牧学的重要古代文献,是早已失传的《伯乐相马经》的抄本。《相马经》帛书残片存77行,约5200字,其中残缺500字。内容包括经、传、故训3部分。其主要是对马头部和有关相马的理论,如对马的目、睫、眉、骨等部位的相法,全文用隶书书写,间有米丝栏。作者在15个相连贯的答问中,从马的盈满程度、眼的光泽、眼的活动能力、睫毛和眼外肌的功能等等,说明与马是否善走的关系。《相马经》其行文近似赋体,较有文学色彩,提供了历史文献上从未见过的古代关于相畜方面的材料,证实了我国古代相马有着悠久的历史。鹤是“国鸟”。在所有的鸟中,鹤最有文化,外貌清雅高贵,心灵纯正无瑕,智慧深邃,还是吉祥长寿的象征。浮丘伯养鹤,也自比于鹤。《相鹤经》描述鹤:夫声闻于天,故顶赤;食于水,故啄长;轩于前,故后指短;栖于陆,故足高而尾周;翔于云,故毛丰而肉疏。且大喉以吐故,修颈以纳新,故天寿不可量。所以体无青黄二色者,土木之气内养,故不表于外也。是以行必依洲屿,止不集林木,盖羽族之清崇者也。其相曰:瘦头朱顶则冲霄,露眼黑睛则视远,隆鼻短啄则少暝,鞋颊宅耳则知时,长颈竦身则能鸣,鸿翅鸽膺则体轻,凤翼雀尾则善飞,龟背鳖腹则伏产,轩前垂后则能舞,高胫粗节则足力,洪髀纤指则好翘。圣人在位,则与凤凰翔于郊甸。相传后来浮丘伯得道成仙,后世将其与安期生、洪崖等人作为仙人的代称,《相鹤经》自然成了浮丘伯得道的代表作。传说浮丘伯将《相鹤经》传给了王子晋,西汉崔文子向王子晋学道,得到了《相鹤经》的文字,后游学到嵩山,藏在嵩山石室中。后淮南八公采药得之,遂传于世。后世的《相鹤经》已经历代爱鹤之士的增删修改,不断完善,但宗旨原神一定是浮丘伯的。秦汉时期的虫鱼类专著,较著名的如朱仲的《相贝经》。至宋代,虫鱼类的专著比较多,北宋陈景元所辑的《相鹤经》是我国最早的辑佚之书。另外,如贾似道著有《促织经》,傅肱著有《蟹谱》,高似孙著有《蟹略》。到了明代,比较著名的动物类专著如黄省曾的《养鱼经》,杨慎的《异鱼图赞》。

关于动物实验的文献

你的问题很笼统。这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个新药不是批准临床就可以了,你的临床前数据必须足以支持你临床试验的安全性、有效性。要不然的话即使批了临床,做不出来不是更浪费企业的人力物力吗?至于致死率,康复率,根据你的研发品种和你的主要适应症,查阅最新文献,选择相关动物模型,从多方验证你的临床前结果安全有效即可以报批临床了

求仁得仁

关于动物的参考文献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作为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在国际贸易日趋繁荣、物资交流和旅游活动日益便捷的情况下,许多国家都有可能再度遭到口蹄疫的侵袭。口蹄疫严重危害畜牧业的发展,给牧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也可使对外贸易和旅游业遭受惨重损失。全世界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数百亿美元,口蹄疫的暴发已经影响到国际关系、国家声誉和经济发展,在某些流行过程中病毒还可发生变异,也给防控和消灭口蹄疫带来困难。进一步了解其病毒的本质和流行规律、病源及传播方式、临床表现及防制措施等对该病的控制有着现实意义。本文对其国内外的研究做一综述,为口蹄疫的防治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1 口蹄疫流行状况  口蹄疫俗称口疮、蹄溃、鹅口疮。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国际兽疫局(OIE)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将其列为18种A类家畜传染病之首。该病以病毒为载体,传播速度快,途径广,易感畜几乎100%发病,死亡率虽然只有2%~3%,但除动物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外,患病期间和患病后其肉、奶产量下降及种用价值丧失也可造成较大损失。口蹄疫于1514年首次在意大利发现,之后时有暴发流行,且多在冬春季节,夏季很少。最近几年,口蹄疫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甚广,欧、亚、非和南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成为口蹄疫的重灾区〔1〕。1999年全世界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口蹄疫。2000年韩、俄、蒙、日、南非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均发生口蹄疫。2001年,口蹄疫在英国卷土重来,并在欧洲广泛蔓延,给英国造成约90亿英镑的经济损失。我国是口蹄疫的老疫区,建国前的半个世纪口蹄疫总的流行情况是农区少发,牧区多发,没有停止过,有时是大流行。建国后口蹄疫曾发生4次大流行。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口蹄疫暴发流行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

传说,龙是一种神异生物。各地传说丰富。龙是汉民族所敬奉的图腾,是吉祥雄伟的象征。龙的普通级别类型是有两个杈角、蛇身、四足、鳞片、腥味浓烈,非标准类型还有独角龙等。龙的原型有“新中国龙”化石里的美丽瓦窑龙,有双角。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习俗。中国历代正史记载的龙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传说文献更是庞大。古代最著名话题有三国时期魏明帝曹叡率群臣观龙并令画工当场绘像且令文臣对此吟诗作赋。有的地方还传说天击恶龙的故事。龙的传说是中国民间一个文化仓库。应该区分传说与文学。传说是大众传说的,可考察真假,文学是个人创作的,无所谓真假,性质不同,当然,古代一些作品如《太平广记》、《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兼顾传说和文学。现代知名话题有锁龙井故事、日本大阪市瑞龙寺的龙骨标本、1934年营川坠龙事件、1944年松花江陈家围子村坠龙事件、1988年出土的邯郸石龙、1995年上海延安路高架龙柱传说、2000年山东昌乐县黑山子村坠龙说法、2007年出土的有双角新中国龙、2007年高邮湖龙吸水视频原始版、2010年西安上空出现2条盘旋的龙等。无论是否有龙,这些话题知名度较高是客观事实。

E文的,关于龙的资料或参考文献,极具学术性,关于中土的龙与关于西方的龙都有介绍,还包括多个比较冷僻的龙的种类也有详尽的介绍。

口蹄疫俗名“口疮”、“辟癀”,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 (一)病原 口蹄疫病毒属于鼻病毒属,是目前所知病毒中最细微的一级。其最大颗粒直径为23纳米,最小颗粒直径为7-8纳米。目前已知口蹄疫病毒在全世界有七个主型A、O、C、南非1、南非2、南非3和亚洲1型。我国流行的口蹄疫主要为O、A、C三型及ZB型(云南保山型)。据观察,一个地区的牛群经过有效的口蹄疫疫苗注射之后,1-2月内又会流行,这往往怀疑是另一型或亚型病毒所致。这是因为该病毒易发生变异。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冰冻情况下,血液及粪便中的病毒可存活120-170天。阳光直射下60分钟即可杀死;加温85℃15分钟、煮沸3分钟即可死亡。对酸碱之作用敏感,故1%一296氢氧化钠、30%热草木庆、1%一2%甲醛等都是良好的消毒液。 (二)进行特点 牛尤其是犊牛对口蹄疫病毒最易感,骆驼、绵羊、山羊次之,猪也可感染发病。本病具有流行快、传播广、发病急、危害大等流行病学特点,疫区发病率可达50%-100%,犊牛死亡率较高,其他则较低。病畜和潜伏期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畜的水疱液、乳汁、尿液、口涎、泪液和粪便中均含有病毒。该病人侵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本病传播虽无明显的季节性,但春秋两季较多,尤其是春季。风和鸟类也是远距离传播的因素之一。 (三)症状 该病潜伏期1-7天,平均2-4天广捕牛精神沉郁,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体温可升高到4O一41℃。发病1-2天后,病牛齿龈、舌面、唇内面可见到蚕豆到核桃大的水疱,涎液增多井呈白色泡沫状挂于嘴边。采食及反刍停止。水疱约经一昼夜破裂,形成溃疡,这时体温会逐渐降至正常。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疱,也会很快破溃,然后逐渐愈合。有时在乳头皮肤上也可见到水疱。本病一般呈良性经过,经一周左右即可自愈;若蹄部有病变则可延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1%--2%,该病型叫良性口蹄疫。有些病牛在水疱愈合过程中,病情突然恶化,全身衰弱、肌肉发抖,心跳加快、节律不齐,食欲废绝、反刍停止,行走摇摆、站立不稳,往往因心脏麻痹而突然死亡,这种病型叫恶性口蹄疫,死亡率高达25%~50%。犊牛发病时往往看不到特征性水疱,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炎,死亡率很高。 (四)病理变化 除口腔和蹄部病变外,还可见到食道和瘤胃粘膜有水疱和烂斑;胃肠有出血性炎症;肺呈浆液性浸润;心包内有大量混浊而粘稠的液体。恶性口蹄疫可在心肌切面上见到灰白色或淡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相伴而行,如同虎皮状斑纹,俗称“虎斑心”。 (五)诊断 口蹄疫病变典型易辨认,故结合临床病学调查不难作出初步诊断。其诊断要点为:①发病急、流行快、传播广、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且多呈良性经过;②大量流涎,呈引缕状;③口蹄疮定位明确(口腔粘膜、蹄部和乳头皮肤),病变特异(水泡、糜烂);④恶性口蹄疫时可见虎斑心;⑤为进一步确诊可采用动物接种试骏、血清学诊断及鉴别诊断等。 (六)口蹄疫与牛瘟区别:牛瘟传染猛烈,死亡率高;瘤柘膜可见糜烂但蹄部无病变;胃肠炎严重;真胃及小肠粘膜有溃疡。口蹄疫与牛恶性卡他热区别:恶性卡他热常散发;口腔及鼻粘膜有糜烂,但不形成水疱;常见角膜混浊。 (七)防治口蹄疫宜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平时要积极预防、加强检疫,常发地区要定期注射口蹄疫疫苗。常用的疫苗有口蹄疫弱毒疫苗、口蹄疫亚单位苗和基因工程苗,牛在注射疫苗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力可维持4--6个月。一旦发病,则应及时报告疫情,同时在疫区严格实施封锁、隔离、消毒、紧急接种及治疗等综合措施;在紧急情况下,尚可应用口蹄疫高免血清或康复动物血清进行被动免疫,按每千克体重o,5--1毫升皮下注射,免疫期约2周。疫区封锁必须在最后1头病畜痊愈、死亡或急宰后14天,经全面大消毒才能解除。患良性口蹄疫之牛,一般经一周左右多能自愈。为缩短病程、防止继发感染,可对症治疗:①口腔病变可用清水、食盐水或O.1%高锰酸钾液清洗,后涂以1%一2%明矾溶液或碘甘油,也可涂撒中药冰珊散(冰片15克,硼砂150克,芒硝150克,共研为细末)于口腔病变处;②蹄部病变可先用3%来苏水清洗,后涂擦龙胆紫溶液、碘甘油、青霉素软膏等,用绷带包扎;③乳房病变可用肥皂水或2%一3~3硼酸水清洗,后涂以青霉素软膏。患恶性口蹄疫之牛,除采用上述局部措施外,可用强心剂(如安钠咖)和滋补剂(如葡萄糖盐水)等。

  • 索引序列
  • 关于动物学的文献
  • 关于动物学的文献综述
  • 关于动物学的文献资料
  • 关于动物实验的文献
  • 关于动物的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