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动物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关于动物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发布时间:

关于动物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口蹄疫俗名“口疮”、“辟癀”,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 (一)病原 口蹄疫病毒属于鼻病毒属,是目前所知病毒中最细微的一级。其最大颗粒直径为23纳米,最小颗粒直径为7-8纳米。目前已知口蹄疫病毒在全世界有七个主型A、O、C、南非1、南非2、南非3和亚洲1型。我国流行的口蹄疫主要为O、A、C三型及ZB型(云南保山型)。据观察,一个地区的牛群经过有效的口蹄疫疫苗注射之后,1-2月内又会流行,这往往怀疑是另一型或亚型病毒所致。这是因为该病毒易发生变异。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冰冻情况下,血液及粪便中的病毒可存活120-170天。阳光直射下60分钟即可杀死;加温85℃15分钟、煮沸3分钟即可死亡。对酸碱之作用敏感,故1%一296氢氧化钠、30%热草木庆、1%一2%甲醛等都是良好的消毒液。 (二)进行特点 牛尤其是犊牛对口蹄疫病毒最易感,骆驼、绵羊、山羊次之,猪也可感染发病。本病具有流行快、传播广、发病急、危害大等流行病学特点,疫区发病率可达50%-100%,犊牛死亡率较高,其他则较低。病畜和潜伏期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畜的水疱液、乳汁、尿液、口涎、泪液和粪便中均含有病毒。该病人侵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本病传播虽无明显的季节性,但春秋两季较多,尤其是春季。风和鸟类也是远距离传播的因素之一。 (三)症状 该病潜伏期1-7天,平均2-4天广捕牛精神沉郁,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体温可升高到4O一41℃。发病1-2天后,病牛齿龈、舌面、唇内面可见到蚕豆到核桃大的水疱,涎液增多井呈白色泡沫状挂于嘴边。采食及反刍停止。水疱约经一昼夜破裂,形成溃疡,这时体温会逐渐降至正常。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疱,也会很快破溃,然后逐渐愈合。有时在乳头皮肤上也可见到水疱。本病一般呈良性经过,经一周左右即可自愈;若蹄部有病变则可延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1%--2%,该病型叫良性口蹄疫。有些病牛在水疱愈合过程中,病情突然恶化,全身衰弱、肌肉发抖,心跳加快、节律不齐,食欲废绝、反刍停止,行走摇摆、站立不稳,往往因心脏麻痹而突然死亡,这种病型叫恶性口蹄疫,死亡率高达25%~50%。犊牛发病时往往看不到特征性水疱,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炎,死亡率很高。 (四)病理变化 除口腔和蹄部病变外,还可见到食道和瘤胃粘膜有水疱和烂斑;胃肠有出血性炎症;肺呈浆液性浸润;心包内有大量混浊而粘稠的液体。恶性口蹄疫可在心肌切面上见到灰白色或淡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相伴而行,如同虎皮状斑纹,俗称“虎斑心”。 (五)诊断 口蹄疫病变典型易辨认,故结合临床病学调查不难作出初步诊断。其诊断要点为:①发病急、流行快、传播广、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且多呈良性经过;②大量流涎,呈引缕状;③口蹄疮定位明确(口腔粘膜、蹄部和乳头皮肤),病变特异(水泡、糜烂);④恶性口蹄疫时可见虎斑心;⑤为进一步确诊可采用动物接种试骏、血清学诊断及鉴别诊断等。 (六)口蹄疫与牛瘟区别:牛瘟传染猛烈,死亡率高;瘤柘膜可见糜烂但蹄部无病变;胃肠炎严重;真胃及小肠粘膜有溃疡。口蹄疫与牛恶性卡他热区别:恶性卡他热常散发;口腔及鼻粘膜有糜烂,但不形成水疱;常见角膜混浊。 (七)防治口蹄疫宜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平时要积极预防、加强检疫,常发地区要定期注射口蹄疫疫苗。常用的疫苗有口蹄疫弱毒疫苗、口蹄疫亚单位苗和基因工程苗,牛在注射疫苗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力可维持4--6个月。一旦发病,则应及时报告疫情,同时在疫区严格实施封锁、隔离、消毒、紧急接种及治疗等综合措施;在紧急情况下,尚可应用口蹄疫高免血清或康复动物血清进行被动免疫,按每千克体重o,5--1毫升皮下注射,免疫期约2周。疫区封锁必须在最后1头病畜痊愈、死亡或急宰后14天,经全面大消毒才能解除。患良性口蹄疫之牛,一般经一周左右多能自愈。为缩短病程、防止继发感染,可对症治疗:①口腔病变可用清水、食盐水或O.1%高锰酸钾液清洗,后涂以1%一2%明矾溶液或碘甘油,也可涂撒中药冰珊散(冰片15克,硼砂150克,芒硝150克,共研为细末)于口腔病变处;②蹄部病变可先用3%来苏水清洗,后涂擦龙胆紫溶液、碘甘油、青霉素软膏等,用绷带包扎;③乳房病变可用肥皂水或2%一3~3硼酸水清洗,后涂以青霉素软膏。患恶性口蹄疫之牛,除采用上述局部措施外,可用强心剂(如安钠咖)和滋补剂(如葡萄糖盐水)等。

这时我论文的前言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是生物技术制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水平的提高主要集中在培养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优化细胞培养环境、改变细胞特性、提高产品的产量与保证其质量上[1]。细胞贴壁培养技术是大规模培养技术中常用的一种[2],贴壁培养是指细胞贴附在某种基质上进行增殖的培养方法,适用于一切贴壁细胞[3]。其操作过程有常规化培养和管道化培养两种,本文通过对常规化培养与管道化培养两种培养方式操作工艺流程的比较,所得细胞参数的不同,为更好的提高生产效率做依据。[1] 邹寿长,李干祥,杨葆生,徐秀英大规模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研究,2001,5(2):102-[2] 丁锡中 基因工程药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J]生物工程进展,1998,18(3):2-[3] 刘轶,朱国强动物细胞培养及微载体技术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7,29 (2):203-

传说,龙是一种神异生物。各地传说丰富。龙是汉民族所敬奉的图腾,是吉祥雄伟的象征。龙的普通级别类型是有两个杈角、蛇身、四足、鳞片、腥味浓烈,非标准类型还有独角龙等。龙的原型有“新中国龙”化石里的美丽瓦窑龙,有双角。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习俗。中国历代正史记载的龙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传说文献更是庞大。古代最著名话题有三国时期魏明帝曹叡率群臣观龙并令画工当场绘像且令文臣对此吟诗作赋。有的地方还传说天击恶龙的故事。龙的传说是中国民间一个文化仓库。应该区分传说与文学。传说是大众传说的,可考察真假,文学是个人创作的,无所谓真假,性质不同,当然,古代一些作品如《太平广记》、《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兼顾传说和文学。现代知名话题有锁龙井故事、日本大阪市瑞龙寺的龙骨标本、1934年营川坠龙事件、1944年松花江陈家围子村坠龙事件、1988年出土的邯郸石龙、1995年上海延安路高架龙柱传说、2000年山东昌乐县黑山子村坠龙说法、2007年出土的有双角新中国龙、2007年高邮湖龙吸水视频原始版、2010年西安上空出现2条盘旋的龙等。无论是否有龙,这些话题知名度较高是客观事实。

白鼠俗称“小鼠”、尖嘴鼠,由于颜色纯白而得名。我国饲养小白鼠历史最早,据记载,公元307~1641年就有人捕获野生小鼠进行饲养,并作为古代僧侣们的祭物。据资料介绍,从18世纪开始,小鼠开始成为实验动物,有的也进行观赏饲养。  一、生物学特性  (一)分类学地位  小白鼠是野生鼷鼠的变种,隶属于动物界,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啮齿目,鼠种。我国目前饲养最广泛的是1946年从印度某研究所引入到云南昆明饲养的品种,又名昆明种。50年代由昆明引到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以后输送到全国各地饲养。  (二)形态特生  小白鼠经过人们长期选择,定向培育,已形成许多品种类型。一般人们把它分为普通常用小白鼠和满足特殊需要的特种小白鼠两种。特种小白鼠有高癌鼠、低癌鼠、糖尿病鼠及先天性肌肉萎缩病鼠等。有的将小白鼠根据不同杂交方法和获得遗传特性而划分为近交品系、突变品系、远交和杂交群等。1972年以前,国际上公认的小白鼠近交系已有250多个。各品种小白鼠形态特征略有差异,但基本上相差不多。普通小白鼠体长约8厘米,尾略短或略长于体长,面部尖实,嘴前部有长长的触毛,耳耸立呈半圆形,眼睛大,嘴尖,被毛有纯白色和白斑色。90日龄昆明种小白鼠,体长9~0厘米,一般雄鼠大于雌鼠,尾有四小白鼠经过人们无数代的定向选择,生活习性有了一定的改变,环境适应性较差。如果把它们放回到室外环境,往往会因缺乏竞争力而难以生存。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小白鼠,胆小怕惊,温顺,较易捕捉。当它受惊时,尾巴挺直并猛力甩动。夜间比白天活跃,喜群居。白日常集群而卧,下午4~5点钟以后活动加强,尤其在晚上更加活跃。当人在晚上进入鼠舍,即可听到小鼠不停地活动与啃咬所发出的沙沙响声。小白鼠喜阴暗、安静的环境,对环境温度、湿度很敏感,经不起温度的骤变和过高的温度。夏季温度过高常影响种母鼠的受胎率和仔鼠生长发育。冬季室温过低,不仅会影响种鼠的生长繁殖,且易发生多种疾病。小白鼠最适宜的室温是�18~22℃,相对湿度为50~60%时较理想。此外,小白鼠尚有在干燥角落营巢的习性。  白化小白鼠怕强光,在比较强烈光照下,哺乳母鼠易发生神经紊乱,可能发生吃仔鼠的现象。受到噪音的刺激,也会吃仔鼠。雄鼠好斗,性成熟的雄鼠放在一起,常发生互斗咬伤。雄鼠具有分泌醋酸氨臭气的特征,是引起饲养室内特殊臭气的原因。小白鼠为杂食性动物,可供利用的饲料很多,但作为实验动物饲养,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小白鼠和各个生长发育阶段来制定合理的日粮标准。健康小白鼠一般能活存18个月至20个月,最长的可活至二年半。但年老的小鼠常体弱毛稀,多死于各种疾病,尤以肿瘤为多。  (一)饲养设施  经过长期入工饲养的小白鼠,对环境的适应性差,不耐冷热,要求生活在清洁无尘,空气新鲜,温度在18~22℃,相对湿度50~60%,噪音85分贝以下,氨浓度20PPm.通风换气8~12次/小时的环境中。因此,它对饲养房舍的建筑、环境条件要求比较严格。目前,国外饲养实验小白鼠多采用全封闭式的饲养设施,室内温度。湿度、光照、通风全部自动控制。国内饲养条件,尽管因陋就简,也要满足小白鼠对生活环境的基本要求。此外,笼具是小白鼠的生活场所,也是从事饲养人员每天都得操作的用具,因而笼具的结构、质量、式样以及重量等,是否合乎科学饲养要求,这对动物的生长繁殖,改善工作人员的劳动条件和提高工作效率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1.鼠舍  饲养小白鼠的房舍不宜过大,以20~25平方米为宜。这样有利于鼠群的调整及房舍的消毒。如果是平房,每幢房舍之间应有一定的距离,至少不少于15米,这样既可保证周围环境的宽敞,又可较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传播。除饲养房舍之外,还应合理设计辅助设施。例清洁消毒室,饲料、笼具、垫料贮藏室以及工作人员的更衣室、消毒室等。  2.鼠罐  当前在国内使用的有白瓷罐。泥瓦罐和塑料罐3种,还包括配备相应的罐盖。白瓷罐外形呈桶状,上口直径22厘米,下底直径18厘米,罐高吸厘米。其优点是上口较大,空气流通,夏季小白鼠居住凉爽,因其不渗水,不易引起铁鼠架的腐蚀。缺点是冬季保温性能差,笨重不易操作。泥瓦罐外形呈鼓状,有二个耳把。上口直径16厘米,下底直径15厘米,中间直径18厘米,罐高17厘米。优点是冬季保温性能好,使用轻便,价格便宜。具有防潮、暗光、价廉以及减少疾病传播等优点,是我国饲养小白鼠的传统用具。缺点是易渗水,腐蚀铁架,长期使用时,鼠粪和鼠尿熏染的臭气大。经过洗刷煮沸消毒,其臭味仍不易除去,有的破损率较大,过于笨重。塑料罐外形呈桶状,上口直径23厘米,下底直径19厘米,罐高14厘米,罐口上缘有卷边,罐重约150克。原料为聚乙烯塑料。其优点是使用轻便,不吸水,耐磨损,便于洗刷消毒,易干燥,贮存方便,耐腐蚀,耐用,破损少,老化后仍可回收,劳动强度轻。各种罐盖的外形结构及其大小都是按照鼠罐上口边缘的外形大小用铁丝编制而成。盖面上有填装饲料及饮水瓶的同斗,其孔大小,以逃不出仔鼠为原则。  3.鼠盒  小型盒长37厘米,宽26厘米,高17厘米。鼠盒可用于一公多母配种生产使用,也可用作待发小白鼠或饲养试验用鼠。利用鼠盒饲养小白鼠,其活动面积较大,但铁皮制作的盒底,容易被鼠的粪尿腐蚀。鼠盒盖的制法与要求同鼠罐。  4.鼠架  鼠架有木制及铁制两种。现在多为铁制的,材料多选用三角铁和薄铁皮(或塑料板)焊接而成。鼠架的大小根据条件、饲养数量等情况而定。一般的尺寸为高171厘米,长160厘米,宽50厘米,连同架盖分为五层。除顶盖外,每层鼠架可容纳鼠罐12个,每个鼠架分4层,共容纳鼠罐48个。目前国外已推广使用能够拆开的活动鼠架,用不锈钢制成,有很好的防腐性能。  5.饮水器  饮水器是饲养小白鼠的必备用具。常用的有玻璃瓶、塑料瓶和乳头式自动饮水器3种。其中以玻璃瓶使用最为广泛,一般采用容量250毫升和5吗毫升两种型号的玻璃瓶,瓶口使用生理盐水瓶上的瓶塞,从中间打孔插入铝管或玻璃管,其内径为0.5厘米,外径0.7厘米。  6.铺垫物  垫料,能吸附水分、动物的排泄物,维持笼内和动物本身的清洁卫生,垫料应不含挥发性、刺激性物质,无毒性,不会干扰动物实验。垫料的原料常用锯末、木刨花、木屑、碎玉米芯等。垫料的原材料常会携带各种微生物和寄生虫,使用前要经加工处理、消毒灭菌、除虫等。欧洲国家多用白杨木屑做垫料,而美国多用碎玉米芯,考虑到了材料的毒性因素和取材的难易。目前我国实验动物垫料尚未标准化,多采用混合木屑,其成分和毒性都不确定,可喜的是,现已开展了相关的研究,莎适合国情的标准化垫料,指日可待。  仪器采购指南:微波消解 离心机 旋转蒸发仪  (二)饲料  小白鼠属杂食动物,胃容量较小,一般为l~1.5毫升。小白鼠有随时采食的习性,夜间更为活跃。小白鼠的饲料消耗量,随着生长发育和生产繁殖的不同阶段而有所不同,在饲养管理上,须加注意。妊娠雌鼠,饲料消耗量逐渐增加。在产后第一天,饲料消耗量几乎没有增加,第二天开始上升,产后l~12天,仔鼠体重小,需乳量不大,但体重增加的速度较快。产后12~21日龄,仔鼠开始睁眼,体重增大,需乳量和饲料量也随之增多。由于乳量不能满足需要,每日平均增重减少。21日龄离乳到35日龄内,每天饲料消耗量由4克增到5.5~6克,体重增加最快。日龄达35天以后,逐渐稳定。对小白鼠的给饲,一定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对睁眼和刚离乳的仔鼠,应加喂营养较高的颗粒料或软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为增加雌鼠的泌乳量,整个哺乳过程,都应加喂葵花籽,以满足哺乳仔鼠的正常发育。  小白鼠的食量虽小,但对饲料质量的要求相对较高,必须保持营养物质的平衡稳定,富有蛋白质等,否则对其发育、繁殖和抗病能力会造成严重影响。小白鼠对鱼肝油等维生素都很需要,口粮中长期缺乏这些营养物质时,仔鼠生长缓慢,出现死亡。此外,小白鼠的饲料不立经常更换,在饲料品种不稳定的情况下,易引起小白鼠生长停滞,繁殖率下降等现象。纯系小白鼠对营养成分要求高,对营养变化也极为敏感,如�DBA/2纯系小白鼠需要高蛋白质低脂肪的饲料。因此应根据不同品系的不同要求制定不同的饲料配方。如生产用种鼠(杂种鼠)和纯系小白鼠的饲料,所含蛋白质成份高于待发小白鼠及一般非生产小白鼠的饲料。一些对营养物质有特殊要求的小白鼠,需要高蛋白饲料,应在饲料中注意调整和补充。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场的两种饲料配方如下,以供参考。  配方1 配方2  白面��25%,麸皮�18%,酵母粉�1%, 白面�25%,麸皮18%,酵母粉1%,  玉米面�20%,骨粉�3%,高梁面�15%, 玉米面20%,骨粉3%,高梁面15%.  鱼粉��4%,食盐��1%,�豆饼面�22% 鱼粉�4%,食盐�1%,豆饼面22�%,  鸡蛋��1%,鱼肝油�1% 骨肉粉2%.鱼肝油1%。  由于各地实际情况的差别,饲料配方也不尽相一致。但在制定小��料形式应采取烘烤的块料。块料严格按照配方比例制作。制出的块料及时送烤料室烘烤。温度不宜超过80℃�,时间要适宜,否则维生素等易遭破坏。烤料室的热源采用高温蒸气为好。配料时是先将鱼肝油与各种饲料混合,然后再加鱼粉(或骨肉粉)、矿物质饲料及酵母粉等。烘制好的饲料,应妥善存放,以免受潮发霉或被其他动物啃咬污染。一旦块料生霉变质,应停止喂给。  (三)管理  1.不同鼠群的管理  不同的鼠群,管理方式、方法或要求是不同的。核心种鼠群担负着为生产鼠群提供种鼠的任务。管理上要求比较细致。当采用一种公鼠与五只种母鼠循环配种时,种公鼠与种母鼠在同一鼠罐中同居10天,然后将怀孕种母鼠单罐饲养,再使种公鼠与另一鼠罐的种母鼠同居10天。依此类推,循环往复进行。根据需要和培育方向,有计划地配种、留种。留种时按1:1的比例进行选留,多余仔鼠予以淘汰。选留的仔鼠,要延长哺乳期至23天,离乳时体重要求达13克以上。保证向生产种鼠群提供优质后代。生产种鼠群交配繁殖频繁,尤其种母鼠的负担重,体质消耗大,要保证供给充足的营养,定时补充少量的葵花籽、麦芽和拌有鸡蛋的软料,保证供给清洁饮水。按照选种、选配的要求,将一只种公鼠与一只种母鼠放在同一鼠罐中进行配种繁殖。配种后20天仍未受孕者,可采取鼠罐之间倒换各公鼠的方法,提高种母鼠的受孕率,并及时作好配种、产仔、离乳等项登记及统计工作。生产繁殖群中离乳后的幼鼠转入待发鼠群饲养。待发鼠群在管理上一定要将雌雄分开,并根据不同日龄、体重、品系等将它们分别放入铁盘中饲养。大型铁盒装15克以下幼鼠60只,25克以上幼鼠30只。不同铁盒中的待发鼠不可混养,以防相互打架咬伤。此外,要严防小鼠逃出盒外,严格淘汰患病的畸形小鼠,待发母鼠盒内严禁混入公鼠。饲养人员每天都应将幼鼠的转入、待发鼠的发出、死亡、淘汰等情况做好登记。����  2.不同季节的管理  由于各地气候条件不同,饲养情况也不同。春秋季节昼夜温差大,有时相差15℃左右,小白鼠易于引起肺炎、仔鼠腹泻以及鼠痘等疾病,要做好鼠舍的保温工作。秋季应给鼠罐内添加稻草,注意调节鼠舍内的温度和通风换气,保持鼠舍内空气新鲜。为了防止小鼠肠道寄生虫病的蔓延,一定要做好驱虫消毒工作。夏季温度高,湿度大,白天最高温度可达38℃以上,小白鼠往往食欲下降,种母鼠的受孕率低,仔鼠生长发育缓慢,死亡淘汰增高。降温防潮是夏季饲养管理中的主要问题。适当减少鼠群的密度,减少种母鼠的带仔数,加强鼠舍的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和温湿度适宜。夏季饲料易发霉变质,要把喂饲小白鼠的各种饲料保管贮存好,保持饲料新鲜。饲喂量要适当,少给勤添,不能剩料,保证供给清洁新鲜的饮水。冬季气温低,日照时间短,寒风刺骨,要抓好小白鼠的冬季管理。首先要做好入冬前的准备工作。从物质上准备好垫料、检修门窗及通风保温设备,淘汰老年体弱的种鼠,做好检虫驱虫和消毒工作。其次,做好保温防寒工作,最好有取暖设施,增加鼠舍温度,并保持温度相对恒定。关好门窗,防止贼风侵袭。冬季门窗关闭,要搞好通风换气和粪尿污物清除,注意食物卫生。  3.一般管理原则  饲料饲养。饲料配方要满足小白鼠的营养需要,保持相对稳定,补充0.5~l%的鱼肝油,以满足小白鼠对维生素A.D的需要,否则出现母鼠受孕率低,产仔率下降以及吃食仔鼠等现象。小白鼠是昼伏夜动的动物,采食以夜间为主。因此,鼠罐、盒盖的同斗内要经常保持足够的新鲜干燥饲料。在小白鼠大群饲养中,每周应有2天以上给小白鼠添加饲料,保证不间断地供给小白鼠饲料。小白鼠一昼夜的饲料量见表。小白鼠的备用饲料应严防野鼠、蟑螂等污染。霉雨季节,小白鼠的干块饲料要少做勤做,以防发霉变质。供给青饲料时,如发麦芽,麦芽生好后,用清水冲洗干净,风干之后饲喂。  小白鼠一昼夜的饲料量(单位:克)  小白鼠���������� 饲料  ���干块料� 麦芽每克约19粒 �葵花籽每克约12粒  成年�5~6����3~5������ 5~1  幼年�1~3����5~25���� 1~5  清洁卫生。小白鼠的饲养房要保持室外整洁,门窗、墙壁、地面等无尘土,无蜘蛛网,最好是室内每月用0.1%的新洁尔灭喷雾消毒1次,室外用3%来苏尔消毒一次。鼠架每周要用消毒药液的湿布擦洗一次。垫料要保持清洁干燥,放在专用的房间内贮存,严格防止野鼠、猫、狗等窜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垫料可采用高压蒸气等方法消毒灭菌。鼠罐、鼠金中的垫料更换次数每周不得少于2次。饮水瓶要每月定期煮沸消毒1次,或用0.2%过氧乙酸浸泡3分钟消毒。饲料最好也使用高压蒸气等方法消毒。  控制温湿度。小白鼠对环境变化很敏感,湿温度过高或过低会直接影响小白鼠的生长发育、生产繁殖,甚至导致小白鼠发生疾病。因此,要保持温湿度相对稳定。饲养小白鼠的适宜温度是18~22℃。若高于35℃时,明显影响母鼠的受胎和仔鼠的生长,若低于18℃时,引起幼鼠的发病或死亡。此外,小白鼠最忌温度忽高忽低,要保持温度相对稳定。这是饲养好小白鼠的一个关键。饲养小白鼠适宜的湿度为50~�60%。当温度较低,室内易干燥,可采取在地面上洒水或用温布拖地方法,增加室内的湿度。饲养小白鼠,通风也很重要。通风可以调节室内温湿度,保持空气新鲜。如果密度较大,加上粪尿臭气的蒸发,尤其是冬季关闭门窗,室内空气极易污染,致使小白鼠抗病力下降,易感染疾病,这对小白鼠的生长发育极为有害。对于工作人员的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加强鼠舍的通风调节,装置电动排风扇,每天定时排风,或者选择风和日暖的时候,打开门窗,自然通风。  严格防疫。小白鼠对外来刺激敏感,尤其对鼠症病毒非常敏感,一旦发病就无法控制。在小白鼠的饲养管理中,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严格防疫制度,减少鼠群感染的机会,保持鼠群的健康。凡从外地引进的小��白鼠,必须在隔离检疫房内隔离观察饲养1个月,确认无病时才能与原鼠群一起饲养。饲养管理人员进入鼠舍必须经过消毒池(垫)。穿戴好工作衣、帽、口罩和工作鞋,离开鼠舍时要脱去外衣、帽等,并要洗手消毒。严禁非工作人员进入小白鼠饲养房。严格执行消毒防病措施,严防野生动物如野鼠、蟑螂等进入小白鼠饲养设施内。  4.管理日程  饲养小白鼠工作,每周应按计划进行,使其生活保持规律性。每周的工作日程安排如下表。  ���� 小白鼠管理日程  星期� 工作内容  一� 添加块料,检查种鼠出生登记及分离  二� 换窝,整理室内外卫生  三� 灌换水瓶,整理青饲料并饲喂  四� 同星期一工作内容  五� 同星期二工作内容  六� 同星期三工作内容

关于动物的参考文献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作为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在国际贸易日趋繁荣、物资交流和旅游活动日益便捷的情况下,许多国家都有可能再度遭到口蹄疫的侵袭。口蹄疫严重危害畜牧业的发展,给牧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也可使对外贸易和旅游业遭受惨重损失。全世界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数百亿美元,口蹄疫的暴发已经影响到国际关系、国家声誉和经济发展,在某些流行过程中病毒还可发生变异,也给防控和消灭口蹄疫带来困难。进一步了解其病毒的本质和流行规律、病源及传播方式、临床表现及防制措施等对该病的控制有着现实意义。本文对其国内外的研究做一综述,为口蹄疫的防治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1 口蹄疫流行状况  口蹄疫俗称口疮、蹄溃、鹅口疮。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国际兽疫局(OIE)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将其列为18种A类家畜传染病之首。该病以病毒为载体,传播速度快,途径广,易感畜几乎100%发病,死亡率虽然只有2%~3%,但除动物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外,患病期间和患病后其肉、奶产量下降及种用价值丧失也可造成较大损失。口蹄疫于1514年首次在意大利发现,之后时有暴发流行,且多在冬春季节,夏季很少。最近几年,口蹄疫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甚广,欧、亚、非和南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成为口蹄疫的重灾区〔1〕。1999年全世界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口蹄疫。2000年韩、俄、蒙、日、南非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均发生口蹄疫。2001年,口蹄疫在英国卷土重来,并在欧洲广泛蔓延,给英国造成约90亿英镑的经济损失。我国是口蹄疫的老疫区,建国前的半个世纪口蹄疫总的流行情况是农区少发,牧区多发,没有停止过,有时是大流行。建国后口蹄疫曾发生4次大流行。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口蹄疫暴发流行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

传说,龙是一种神异生物。各地传说丰富。龙是汉民族所敬奉的图腾,是吉祥雄伟的象征。龙的普通级别类型是有两个杈角、蛇身、四足、鳞片、腥味浓烈,非标准类型还有独角龙等。龙的原型有“新中国龙”化石里的美丽瓦窑龙,有双角。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习俗。中国历代正史记载的龙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传说文献更是庞大。古代最著名话题有三国时期魏明帝曹叡率群臣观龙并令画工当场绘像且令文臣对此吟诗作赋。有的地方还传说天击恶龙的故事。龙的传说是中国民间一个文化仓库。应该区分传说与文学。传说是大众传说的,可考察真假,文学是个人创作的,无所谓真假,性质不同,当然,古代一些作品如《太平广记》、《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兼顾传说和文学。现代知名话题有锁龙井故事、日本大阪市瑞龙寺的龙骨标本、1934年营川坠龙事件、1944年松花江陈家围子村坠龙事件、1988年出土的邯郸石龙、1995年上海延安路高架龙柱传说、2000年山东昌乐县黑山子村坠龙说法、2007年出土的有双角新中国龙、2007年高邮湖龙吸水视频原始版、2010年西安上空出现2条盘旋的龙等。无论是否有龙,这些话题知名度较高是客观事实。

E文的,关于龙的资料或参考文献,极具学术性,关于中土的龙与关于西方的龙都有介绍,还包括多个比较冷僻的龙的种类也有详尽的介绍。

口蹄疫俗名“口疮”、“辟癀”,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 (一)病原 口蹄疫病毒属于鼻病毒属,是目前所知病毒中最细微的一级。其最大颗粒直径为23纳米,最小颗粒直径为7-8纳米。目前已知口蹄疫病毒在全世界有七个主型A、O、C、南非1、南非2、南非3和亚洲1型。我国流行的口蹄疫主要为O、A、C三型及ZB型(云南保山型)。据观察,一个地区的牛群经过有效的口蹄疫疫苗注射之后,1-2月内又会流行,这往往怀疑是另一型或亚型病毒所致。这是因为该病毒易发生变异。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冰冻情况下,血液及粪便中的病毒可存活120-170天。阳光直射下60分钟即可杀死;加温85℃15分钟、煮沸3分钟即可死亡。对酸碱之作用敏感,故1%一296氢氧化钠、30%热草木庆、1%一2%甲醛等都是良好的消毒液。 (二)进行特点 牛尤其是犊牛对口蹄疫病毒最易感,骆驼、绵羊、山羊次之,猪也可感染发病。本病具有流行快、传播广、发病急、危害大等流行病学特点,疫区发病率可达50%-100%,犊牛死亡率较高,其他则较低。病畜和潜伏期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畜的水疱液、乳汁、尿液、口涎、泪液和粪便中均含有病毒。该病人侵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本病传播虽无明显的季节性,但春秋两季较多,尤其是春季。风和鸟类也是远距离传播的因素之一。 (三)症状 该病潜伏期1-7天,平均2-4天广捕牛精神沉郁,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体温可升高到4O一41℃。发病1-2天后,病牛齿龈、舌面、唇内面可见到蚕豆到核桃大的水疱,涎液增多井呈白色泡沫状挂于嘴边。采食及反刍停止。水疱约经一昼夜破裂,形成溃疡,这时体温会逐渐降至正常。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疱,也会很快破溃,然后逐渐愈合。有时在乳头皮肤上也可见到水疱。本病一般呈良性经过,经一周左右即可自愈;若蹄部有病变则可延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1%--2%,该病型叫良性口蹄疫。有些病牛在水疱愈合过程中,病情突然恶化,全身衰弱、肌肉发抖,心跳加快、节律不齐,食欲废绝、反刍停止,行走摇摆、站立不稳,往往因心脏麻痹而突然死亡,这种病型叫恶性口蹄疫,死亡率高达25%~50%。犊牛发病时往往看不到特征性水疱,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炎,死亡率很高。 (四)病理变化 除口腔和蹄部病变外,还可见到食道和瘤胃粘膜有水疱和烂斑;胃肠有出血性炎症;肺呈浆液性浸润;心包内有大量混浊而粘稠的液体。恶性口蹄疫可在心肌切面上见到灰白色或淡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相伴而行,如同虎皮状斑纹,俗称“虎斑心”。 (五)诊断 口蹄疫病变典型易辨认,故结合临床病学调查不难作出初步诊断。其诊断要点为:①发病急、流行快、传播广、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且多呈良性经过;②大量流涎,呈引缕状;③口蹄疮定位明确(口腔粘膜、蹄部和乳头皮肤),病变特异(水泡、糜烂);④恶性口蹄疫时可见虎斑心;⑤为进一步确诊可采用动物接种试骏、血清学诊断及鉴别诊断等。 (六)口蹄疫与牛瘟区别:牛瘟传染猛烈,死亡率高;瘤柘膜可见糜烂但蹄部无病变;胃肠炎严重;真胃及小肠粘膜有溃疡。口蹄疫与牛恶性卡他热区别:恶性卡他热常散发;口腔及鼻粘膜有糜烂,但不形成水疱;常见角膜混浊。 (七)防治口蹄疫宜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平时要积极预防、加强检疫,常发地区要定期注射口蹄疫疫苗。常用的疫苗有口蹄疫弱毒疫苗、口蹄疫亚单位苗和基因工程苗,牛在注射疫苗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力可维持4--6个月。一旦发病,则应及时报告疫情,同时在疫区严格实施封锁、隔离、消毒、紧急接种及治疗等综合措施;在紧急情况下,尚可应用口蹄疫高免血清或康复动物血清进行被动免疫,按每千克体重o,5--1毫升皮下注射,免疫期约2周。疫区封锁必须在最后1头病畜痊愈、死亡或急宰后14天,经全面大消毒才能解除。患良性口蹄疫之牛,一般经一周左右多能自愈。为缩短病程、防止继发感染,可对症治疗:①口腔病变可用清水、食盐水或O.1%高锰酸钾液清洗,后涂以1%一2%明矾溶液或碘甘油,也可涂撒中药冰珊散(冰片15克,硼砂150克,芒硝150克,共研为细末)于口腔病变处;②蹄部病变可先用3%来苏水清洗,后涂擦龙胆紫溶液、碘甘油、青霉素软膏等,用绷带包扎;③乳房病变可用肥皂水或2%一3~3硼酸水清洗,后涂以青霉素软膏。患恶性口蹄疫之牛,除采用上述局部措施外,可用强心剂(如安钠咖)和滋补剂(如葡萄糖盐水)等。

有关动物的参考文献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作为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在国际贸易日趋繁荣、物资交流和旅游活动日益便捷的情况下,许多国家都有可能再度遭到口蹄疫的侵袭。口蹄疫严重危害畜牧业的发展,给牧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也可使对外贸易和旅游业遭受惨重损失。全世界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数百亿美元,口蹄疫的暴发已经影响到国际关系、国家声誉和经济发展,在某些流行过程中病毒还可发生变异,也给防控和消灭口蹄疫带来困难。进一步了解其病毒的本质和流行规律、病源及传播方式、临床表现及防制措施等对该病的控制有着现实意义。本文对其国内外的研究做一综述,为口蹄疫的防治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1 口蹄疫流行状况  口蹄疫俗称口疮、蹄溃、鹅口疮。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国际兽疫局(OIE)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将其列为18种A类家畜传染病之首。该病以病毒为载体,传播速度快,途径广,易感畜几乎100%发病,死亡率虽然只有2%~3%,但除动物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外,患病期间和患病后其肉、奶产量下降及种用价值丧失也可造成较大损失。口蹄疫于1514年首次在意大利发现,之后时有暴发流行,且多在冬春季节,夏季很少。最近几年,口蹄疫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甚广,欧、亚、非和南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成为口蹄疫的重灾区〔1〕。1999年全世界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口蹄疫。2000年韩、俄、蒙、日、南非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均发生口蹄疫。2001年,口蹄疫在英国卷土重来,并在欧洲广泛蔓延,给英国造成约90亿英镑的经济损失。我国是口蹄疫的老疫区,建国前的半个世纪口蹄疫总的流行情况是农区少发,牧区多发,没有停止过,有时是大流行。建国后口蹄疫曾发生4次大流行。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口蹄疫暴发流行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

口蹄疫俗名“口疮”、“辟癀”,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 (一)病原 口蹄疫病毒属于鼻病毒属,是目前所知病毒中最细微的一级。其最大颗粒直径为23纳米,最小颗粒直径为7-8纳米。目前已知口蹄疫病毒在全世界有七个主型A、O、C、南非1、南非2、南非3和亚洲1型。我国流行的口蹄疫主要为O、A、C三型及ZB型(云南保山型)。据观察,一个地区的牛群经过有效的口蹄疫疫苗注射之后,1-2月内又会流行,这往往怀疑是另一型或亚型病毒所致。这是因为该病毒易发生变异。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冰冻情况下,血液及粪便中的病毒可存活120-170天。阳光直射下60分钟即可杀死;加温85℃15分钟、煮沸3分钟即可死亡。对酸碱之作用敏感,故1%一296氢氧化钠、30%热草木庆、1%一2%甲醛等都是良好的消毒液。 (二)进行特点 牛尤其是犊牛对口蹄疫病毒最易感,骆驼、绵羊、山羊次之,猪也可感染发病。本病具有流行快、传播广、发病急、危害大等流行病学特点,疫区发病率可达50%-100%,犊牛死亡率较高,其他则较低。病畜和潜伏期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畜的水疱液、乳汁、尿液、口涎、泪液和粪便中均含有病毒。该病人侵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本病传播虽无明显的季节性,但春秋两季较多,尤其是春季。风和鸟类也是远距离传播的因素之一。 (三)症状 该病潜伏期1-7天,平均2-4天广捕牛精神沉郁,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体温可升高到4O一41℃。发病1-2天后,病牛齿龈、舌面、唇内面可见到蚕豆到核桃大的水疱,涎液增多井呈白色泡沫状挂于嘴边。采食及反刍停止。水疱约经一昼夜破裂,形成溃疡,这时体温会逐渐降至正常。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疱,也会很快破溃,然后逐渐愈合。有时在乳头皮肤上也可见到水疱。本病一般呈良性经过,经一周左右即可自愈;若蹄部有病变则可延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1%--2%,该病型叫良性口蹄疫。有些病牛在水疱愈合过程中,病情突然恶化,全身衰弱、肌肉发抖,心跳加快、节律不齐,食欲废绝、反刍停止,行走摇摆、站立不稳,往往因心脏麻痹而突然死亡,这种病型叫恶性口蹄疫,死亡率高达25%~50%。犊牛发病时往往看不到特征性水疱,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炎,死亡率很高。 (四)病理变化 除口腔和蹄部病变外,还可见到食道和瘤胃粘膜有水疱和烂斑;胃肠有出血性炎症;肺呈浆液性浸润;心包内有大量混浊而粘稠的液体。恶性口蹄疫可在心肌切面上见到灰白色或淡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相伴而行,如同虎皮状斑纹,俗称“虎斑心”。 (五)诊断 口蹄疫病变典型易辨认,故结合临床病学调查不难作出初步诊断。其诊断要点为:①发病急、流行快、传播广、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且多呈良性经过;②大量流涎,呈引缕状;③口蹄疮定位明确(口腔粘膜、蹄部和乳头皮肤),病变特异(水泡、糜烂);④恶性口蹄疫时可见虎斑心;⑤为进一步确诊可采用动物接种试骏、血清学诊断及鉴别诊断等。 (六)口蹄疫与牛瘟区别:牛瘟传染猛烈,死亡率高;瘤柘膜可见糜烂但蹄部无病变;胃肠炎严重;真胃及小肠粘膜有溃疡。口蹄疫与牛恶性卡他热区别:恶性卡他热常散发;口腔及鼻粘膜有糜烂,但不形成水疱;常见角膜混浊。 (七)防治口蹄疫宜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平时要积极预防、加强检疫,常发地区要定期注射口蹄疫疫苗。常用的疫苗有口蹄疫弱毒疫苗、口蹄疫亚单位苗和基因工程苗,牛在注射疫苗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力可维持4--6个月。一旦发病,则应及时报告疫情,同时在疫区严格实施封锁、隔离、消毒、紧急接种及治疗等综合措施;在紧急情况下,尚可应用口蹄疫高免血清或康复动物血清进行被动免疫,按每千克体重o,5--1毫升皮下注射,免疫期约2周。疫区封锁必须在最后1头病畜痊愈、死亡或急宰后14天,经全面大消毒才能解除。患良性口蹄疫之牛,一般经一周左右多能自愈。为缩短病程、防止继发感染,可对症治疗:①口腔病变可用清水、食盐水或O.1%高锰酸钾液清洗,后涂以1%一2%明矾溶液或碘甘油,也可涂撒中药冰珊散(冰片15克,硼砂150克,芒硝150克,共研为细末)于口腔病变处;②蹄部病变可先用3%来苏水清洗,后涂擦龙胆紫溶液、碘甘油、青霉素软膏等,用绷带包扎;③乳房病变可用肥皂水或2%一3~3硼酸水清洗,后涂以青霉素软膏。患恶性口蹄疫之牛,除采用上述局部措施外,可用强心剂(如安钠咖)和滋补剂(如葡萄糖盐水)等。

白鼠俗称“小鼠”、尖嘴鼠,由于颜色纯白而得名。我国饲养小白鼠历史最早,据记载,公元307~1641年就有人捕获野生小鼠进行饲养,并作为古代僧侣们的祭物。据资料介绍,从18世纪开始,小鼠开始成为实验动物,有的也进行观赏饲养。  一、生物学特性  (一)分类学地位  小白鼠是野生鼷鼠的变种,隶属于动物界,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啮齿目,鼠种。我国目前饲养最广泛的是1946年从印度某研究所引入到云南昆明饲养的品种,又名昆明种。50年代由昆明引到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以后输送到全国各地饲养。  (二)形态特生  小白鼠经过人们长期选择,定向培育,已形成许多品种类型。一般人们把它分为普通常用小白鼠和满足特殊需要的特种小白鼠两种。特种小白鼠有高癌鼠、低癌鼠、糖尿病鼠及先天性肌肉萎缩病鼠等。有的将小白鼠根据不同杂交方法和获得遗传特性而划分为近交品系、突变品系、远交和杂交群等。1972年以前,国际上公认的小白鼠近交系已有250多个。各品种小白鼠形态特征略有差异,但基本上相差不多。普通小白鼠体长约8厘米,尾略短或略长于体长,面部尖实,嘴前部有长长的触毛,耳耸立呈半圆形,眼睛大,嘴尖,被毛有纯白色和白斑色。90日龄昆明种小白鼠,体长9~0厘米,一般雄鼠大于雌鼠,尾有四小白鼠经过人们无数代的定向选择,生活习性有了一定的改变,环境适应性较差。如果把它们放回到室外环境,往往会因缺乏竞争力而难以生存。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小白鼠,胆小怕惊,温顺,较易捕捉。当它受惊时,尾巴挺直并猛力甩动。夜间比白天活跃,喜群居。白日常集群而卧,下午4~5点钟以后活动加强,尤其在晚上更加活跃。当人在晚上进入鼠舍,即可听到小鼠不停地活动与啃咬所发出的沙沙响声。小白鼠喜阴暗、安静的环境,对环境温度、湿度很敏感,经不起温度的骤变和过高的温度。夏季温度过高常影响种母鼠的受胎率和仔鼠生长发育。冬季室温过低,不仅会影响种鼠的生长繁殖,且易发生多种疾病。小白鼠最适宜的室温是�18~22℃,相对湿度为50~60%时较理想。此外,小白鼠尚有在干燥角落营巢的习性。  白化小白鼠怕强光,在比较强烈光照下,哺乳母鼠易发生神经紊乱,可能发生吃仔鼠的现象。受到噪音的刺激,也会吃仔鼠。雄鼠好斗,性成熟的雄鼠放在一起,常发生互斗咬伤。雄鼠具有分泌醋酸氨臭气的特征,是引起饲养室内特殊臭气的原因。小白鼠为杂食性动物,可供利用的饲料很多,但作为实验动物饲养,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小白鼠和各个生长发育阶段来制定合理的日粮标准。健康小白鼠一般能活存18个月至20个月,最长的可活至二年半。但年老的小鼠常体弱毛稀,多死于各种疾病,尤以肿瘤为多。  (一)饲养设施  经过长期入工饲养的小白鼠,对环境的适应性差,不耐冷热,要求生活在清洁无尘,空气新鲜,温度在18~22℃,相对湿度50~60%,噪音85分贝以下,氨浓度20PPm.通风换气8~12次/小时的环境中。因此,它对饲养房舍的建筑、环境条件要求比较严格。目前,国外饲养实验小白鼠多采用全封闭式的饲养设施,室内温度。湿度、光照、通风全部自动控制。国内饲养条件,尽管因陋就简,也要满足小白鼠对生活环境的基本要求。此外,笼具是小白鼠的生活场所,也是从事饲养人员每天都得操作的用具,因而笼具的结构、质量、式样以及重量等,是否合乎科学饲养要求,这对动物的生长繁殖,改善工作人员的劳动条件和提高工作效率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1.鼠舍  饲养小白鼠的房舍不宜过大,以20~25平方米为宜。这样有利于鼠群的调整及房舍的消毒。如果是平房,每幢房舍之间应有一定的距离,至少不少于15米,这样既可保证周围环境的宽敞,又可较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传播。除饲养房舍之外,还应合理设计辅助设施。例清洁消毒室,饲料、笼具、垫料贮藏室以及工作人员的更衣室、消毒室等。  2.鼠罐  当前在国内使用的有白瓷罐。泥瓦罐和塑料罐3种,还包括配备相应的罐盖。白瓷罐外形呈桶状,上口直径22厘米,下底直径18厘米,罐高吸厘米。其优点是上口较大,空气流通,夏季小白鼠居住凉爽,因其不渗水,不易引起铁鼠架的腐蚀。缺点是冬季保温性能差,笨重不易操作。泥瓦罐外形呈鼓状,有二个耳把。上口直径16厘米,下底直径15厘米,中间直径18厘米,罐高17厘米。优点是冬季保温性能好,使用轻便,价格便宜。具有防潮、暗光、价廉以及减少疾病传播等优点,是我国饲养小白鼠的传统用具。缺点是易渗水,腐蚀铁架,长期使用时,鼠粪和鼠尿熏染的臭气大。经过洗刷煮沸消毒,其臭味仍不易除去,有的破损率较大,过于笨重。塑料罐外形呈桶状,上口直径23厘米,下底直径19厘米,罐高14厘米,罐口上缘有卷边,罐重约150克。原料为聚乙烯塑料。其优点是使用轻便,不吸水,耐磨损,便于洗刷消毒,易干燥,贮存方便,耐腐蚀,耐用,破损少,老化后仍可回收,劳动强度轻。各种罐盖的外形结构及其大小都是按照鼠罐上口边缘的外形大小用铁丝编制而成。盖面上有填装饲料及饮水瓶的同斗,其孔大小,以逃不出仔鼠为原则。  3.鼠盒  小型盒长37厘米,宽26厘米,高17厘米。鼠盒可用于一公多母配种生产使用,也可用作待发小白鼠或饲养试验用鼠。利用鼠盒饲养小白鼠,其活动面积较大,但铁皮制作的盒底,容易被鼠的粪尿腐蚀。鼠盒盖的制法与要求同鼠罐。  4.鼠架  鼠架有木制及铁制两种。现在多为铁制的,材料多选用三角铁和薄铁皮(或塑料板)焊接而成。鼠架的大小根据条件、饲养数量等情况而定。一般的尺寸为高171厘米,长160厘米,宽50厘米,连同架盖分为五层。除顶盖外,每层鼠架可容纳鼠罐12个,每个鼠架分4层,共容纳鼠罐48个。目前国外已推广使用能够拆开的活动鼠架,用不锈钢制成,有很好的防腐性能。  5.饮水器  饮水器是饲养小白鼠的必备用具。常用的有玻璃瓶、塑料瓶和乳头式自动饮水器3种。其中以玻璃瓶使用最为广泛,一般采用容量250毫升和5吗毫升两种型号的玻璃瓶,瓶口使用生理盐水瓶上的瓶塞,从中间打孔插入铝管或玻璃管,其内径为0.5厘米,外径0.7厘米。  6.铺垫物  垫料,能吸附水分、动物的排泄物,维持笼内和动物本身的清洁卫生,垫料应不含挥发性、刺激性物质,无毒性,不会干扰动物实验。垫料的原料常用锯末、木刨花、木屑、碎玉米芯等。垫料的原材料常会携带各种微生物和寄生虫,使用前要经加工处理、消毒灭菌、除虫等。欧洲国家多用白杨木屑做垫料,而美国多用碎玉米芯,考虑到了材料的毒性因素和取材的难易。目前我国实验动物垫料尚未标准化,多采用混合木屑,其成分和毒性都不确定,可喜的是,现已开展了相关的研究,莎适合国情的标准化垫料,指日可待。  仪器采购指南:微波消解 离心机 旋转蒸发仪  (二)饲料  小白鼠属杂食动物,胃容量较小,一般为l~1.5毫升。小白鼠有随时采食的习性,夜间更为活跃。小白鼠的饲料消耗量,随着生长发育和生产繁殖的不同阶段而有所不同,在饲养管理上,须加注意。妊娠雌鼠,饲料消耗量逐渐增加。在产后第一天,饲料消耗量几乎没有增加,第二天开始上升,产后l~12天,仔鼠体重小,需乳量不大,但体重增加的速度较快。产后12~21日龄,仔鼠开始睁眼,体重增大,需乳量和饲料量也随之增多。由于乳量不能满足需要,每日平均增重减少。21日龄离乳到35日龄内,每天饲料消耗量由4克增到5.5~6克,体重增加最快。日龄达35天以后,逐渐稳定。对小白鼠的给饲,一定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对睁眼和刚离乳的仔鼠,应加喂营养较高的颗粒料或软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为增加雌鼠的泌乳量,整个哺乳过程,都应加喂葵花籽,以满足哺乳仔鼠的正常发育。  小白鼠的食量虽小,但对饲料质量的要求相对较高,必须保持营养物质的平衡稳定,富有蛋白质等,否则对其发育、繁殖和抗病能力会造成严重影响。小白鼠对鱼肝油等维生素都很需要,口粮中长期缺乏这些营养物质时,仔鼠生长缓慢,出现死亡。此外,小白鼠的饲料不立经常更换,在饲料品种不稳定的情况下,易引起小白鼠生长停滞,繁殖率下降等现象。纯系小白鼠对营养成分要求高,对营养变化也极为敏感,如�DBA/2纯系小白鼠需要高蛋白质低脂肪的饲料。因此应根据不同品系的不同要求制定不同的饲料配方。如生产用种鼠(杂种鼠)和纯系小白鼠的饲料,所含蛋白质成份高于待发小白鼠及一般非生产小白鼠的饲料。一些对营养物质有特殊要求的小白鼠,需要高蛋白饲料,应在饲料中注意调整和补充。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场的两种饲料配方如下,以供参考。  配方1 配方2  白面��25%,麸皮�18%,酵母粉�1%, 白面�25%,麸皮18%,酵母粉1%,  玉米面�20%,骨粉�3%,高梁面�15%, 玉米面20%,骨粉3%,高梁面15%.  鱼粉��4%,食盐��1%,�豆饼面�22% 鱼粉�4%,食盐�1%,豆饼面22�%,  鸡蛋��1%,鱼肝油�1% 骨肉粉2%.鱼肝油1%。  由于各地实际情况的差别,饲料配方也不尽相一致。但在制定小��料形式应采取烘烤的块料。块料严格按照配方比例制作。制出的块料及时送烤料室烘烤。温度不宜超过80℃�,时间要适宜,否则维生素等易遭破坏。烤料室的热源采用高温蒸气为好。配料时是先将鱼肝油与各种饲料混合,然后再加鱼粉(或骨肉粉)、矿物质饲料及酵母粉等。烘制好的饲料,应妥善存放,以免受潮发霉或被其他动物啃咬污染。一旦块料生霉变质,应停止喂给。  (三)管理  1.不同鼠群的管理  不同的鼠群,管理方式、方法或要求是不同的。核心种鼠群担负着为生产鼠群提供种鼠的任务。管理上要求比较细致。当采用一种公鼠与五只种母鼠循环配种时,种公鼠与种母鼠在同一鼠罐中同居10天,然后将怀孕种母鼠单罐饲养,再使种公鼠与另一鼠罐的种母鼠同居10天。依此类推,循环往复进行。根据需要和培育方向,有计划地配种、留种。留种时按1:1的比例进行选留,多余仔鼠予以淘汰。选留的仔鼠,要延长哺乳期至23天,离乳时体重要求达13克以上。保证向生产种鼠群提供优质后代。生产种鼠群交配繁殖频繁,尤其种母鼠的负担重,体质消耗大,要保证供给充足的营养,定时补充少量的葵花籽、麦芽和拌有鸡蛋的软料,保证供给清洁饮水。按照选种、选配的要求,将一只种公鼠与一只种母鼠放在同一鼠罐中进行配种繁殖。配种后20天仍未受孕者,可采取鼠罐之间倒换各公鼠的方法,提高种母鼠的受孕率,并及时作好配种、产仔、离乳等项登记及统计工作。生产繁殖群中离乳后的幼鼠转入待发鼠群饲养。待发鼠群在管理上一定要将雌雄分开,并根据不同日龄、体重、品系等将它们分别放入铁盘中饲养。大型铁盒装15克以下幼鼠60只,25克以上幼鼠30只。不同铁盒中的待发鼠不可混养,以防相互打架咬伤。此外,要严防小鼠逃出盒外,严格淘汰患病的畸形小鼠,待发母鼠盒内严禁混入公鼠。饲养人员每天都应将幼鼠的转入、待发鼠的发出、死亡、淘汰等情况做好登记。����  2.不同季节的管理  由于各地气候条件不同,饲养情况也不同。春秋季节昼夜温差大,有时相差15℃左右,小白鼠易于引起肺炎、仔鼠腹泻以及鼠痘等疾病,要做好鼠舍的保温工作。秋季应给鼠罐内添加稻草,注意调节鼠舍内的温度和通风换气,保持鼠舍内空气新鲜。为了防止小鼠肠道寄生虫病的蔓延,一定要做好驱虫消毒工作。夏季温度高,湿度大,白天最高温度可达38℃以上,小白鼠往往食欲下降,种母鼠的受孕率低,仔鼠生长发育缓慢,死亡淘汰增高。降温防潮是夏季饲养管理中的主要问题。适当减少鼠群的密度,减少种母鼠的带仔数,加强鼠舍的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和温湿度适宜。夏季饲料易发霉变质,要把喂饲小白鼠的各种饲料保管贮存好,保持饲料新鲜。饲喂量要适当,少给勤添,不能剩料,保证供给清洁新鲜的饮水。冬季气温低,日照时间短,寒风刺骨,要抓好小白鼠的冬季管理。首先要做好入冬前的准备工作。从物质上准备好垫料、检修门窗及通风保温设备,淘汰老年体弱的种鼠,做好检虫驱虫和消毒工作。其次,做好保温防寒工作,最好有取暖设施,增加鼠舍温度,并保持温度相对恒定。关好门窗,防止贼风侵袭。冬季门窗关闭,要搞好通风换气和粪尿污物清除,注意食物卫生。  3.一般管理原则  饲料饲养。饲料配方要满足小白鼠的营养需要,保持相对稳定,补充0.5~l%的鱼肝油,以满足小白鼠对维生素A.D的需要,否则出现母鼠受孕率低,产仔率下降以及吃食仔鼠等现象。小白鼠是昼伏夜动的动物,采食以夜间为主。因此,鼠罐、盒盖的同斗内要经常保持足够的新鲜干燥饲料。在小白鼠大群饲养中,每周应有2天以上给小白鼠添加饲料,保证不间断地供给小白鼠饲料。小白鼠一昼夜的饲料量见表。小白鼠的备用饲料应严防野鼠、蟑螂等污染。霉雨季节,小白鼠的干块饲料要少做勤做,以防发霉变质。供给青饲料时,如发麦芽,麦芽生好后,用清水冲洗干净,风干之后饲喂。  小白鼠一昼夜的饲料量(单位:克)  小白鼠���������� 饲料  ���干块料� 麦芽每克约19粒 �葵花籽每克约12粒  成年�5~6����3~5������ 5~1  幼年�1~3����5~25���� 1~5  清洁卫生。小白鼠的饲养房要保持室外整洁,门窗、墙壁、地面等无尘土,无蜘蛛网,最好是室内每月用0.1%的新洁尔灭喷雾消毒1次,室外用3%来苏尔消毒一次。鼠架每周要用消毒药液的湿布擦洗一次。垫料要保持清洁干燥,放在专用的房间内贮存,严格防止野鼠、猫、狗等窜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垫料可采用高压蒸气等方法消毒灭菌。鼠罐、鼠金中的垫料更换次数每周不得少于2次。饮水瓶要每月定期煮沸消毒1次,或用0.2%过氧乙酸浸泡3分钟消毒。饲料最好也使用高压蒸气等方法消毒。  控制温湿度。小白鼠对环境变化很敏感,湿温度过高或过低会直接影响小白鼠的生长发育、生产繁殖,甚至导致小白鼠发生疾病。因此,要保持温湿度相对稳定。饲养小白鼠的适宜温度是18~22℃。若高于35℃时,明显影响母鼠的受胎和仔鼠的生长,若低于18℃时,引起幼鼠的发病或死亡。此外,小白鼠最忌温度忽高忽低,要保持温度相对稳定。这是饲养好小白鼠的一个关键。饲养小白鼠适宜的湿度为50~�60%。当温度较低,室内易干燥,可采取在地面上洒水或用温布拖地方法,增加室内的湿度。饲养小白鼠,通风也很重要。通风可以调节室内温湿度,保持空气新鲜。如果密度较大,加上粪尿臭气的蒸发,尤其是冬季关闭门窗,室内空气极易污染,致使小白鼠抗病力下降,易感染疾病,这对小白鼠的生长发育极为有害。对于工作人员的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加强鼠舍的通风调节,装置电动排风扇,每天定时排风,或者选择风和日暖的时候,打开门窗,自然通风。  严格防疫。小白鼠对外来刺激敏感,尤其对鼠症病毒非常敏感,一旦发病就无法控制。在小白鼠的饲养管理中,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严格防疫制度,减少鼠群感染的机会,保持鼠群的健康。凡从外地引进的小��白鼠,必须在隔离检疫房内隔离观察饲养1个月,确认无病时才能与原鼠群一起饲养。饲养管理人员进入鼠舍必须经过消毒池(垫)。穿戴好工作衣、帽、口罩和工作鞋,离开鼠舍时要脱去外衣、帽等,并要洗手消毒。严禁非工作人员进入小白鼠饲养房。严格执行消毒防病措施,严防野生动物如野鼠、蟑螂等进入小白鼠饲养设施内。  4.管理日程  饲养小白鼠工作,每周应按计划进行,使其生活保持规律性。每周的工作日程安排如下表。  ���� 小白鼠管理日程  星期� 工作内容  一� 添加块料,检查种鼠出生登记及分离  二� 换窝,整理室内外卫生  三� 灌换水瓶,整理青饲料并饲喂  四� 同星期一工作内容  五� 同星期二工作内容  六� 同星期三工作内容

关于微生物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计算生物学、生物过程、微生物前沿这些,你可以看看

· 94 ·液调pH,使之成为5Be’,pH7~8的母液溶液。用IRC一50[NH4 ]型树脂吸附,再用2%氨水溶液洗脱,将洗脱液浓缩至15Be’。将其上D一2018型大孔吸附树脂,并用高纯水洗脱,分段收集各组分。将卡那霉素B稀溶液进行浓缩至24Be’,用乙醇结晶,即得到卡那霉素B成品。卡那霉素结晶母液一5Be’、pH7—8的母液溶液一IRC一50[NI-h ]一2%氨水洗脱一浓缩一上D一2018型大孔吸附树脂一卡那霉素B收集液一浓缩一乙醇结晶一卡那霉素B成品。3 小结3.1 新工艺中的D一2018型树脂为弱酸型阳离子大孔吸附树脂,它的再生处理彻底与否决定了对卡那霉素B的分离效果。3.2 浓缩时要求真空度在0.095 Mpa以上,温度在30℃辽宁药物与临床2003年第6卷第2期左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卡那霉素B成品的色泽和纯度。3.3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两种工艺条件下生产的卡那霉素B的纯度:新工艺生产的卡那霉素B纯度在90% 以上,达到出口的要求;老工艺生产的卡那霉素B纯度只有70% 左右。3.4 在新工艺中采用乙醇结晶,比老工艺中采用甲醇、丙酮重结晶更经济、更安全,同时更简便。3.5 结晶母液中的杂质对分离柱的分离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用卡那霉素A和卡那霉素B纯品的混合液上柱分离作对比,它的分离效果明显好于结晶母液上柱分离的效果,所以在上柱分离之前应对结晶母液进行除杂质处理。参考文献:[1] 孙淑卿.从卡那霉素结晶母液中分离卡那霉索B[J].抗生素杂志,1985,5(2):26.27.(收稿:2002—08—07)HPLC法测定阿司匹林片的含量王震红。,卞志家(1、辽宁省药品检验所,辽宁沈阳 110023;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沈阳110004)中图分类号:R9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858(2003)02—0094—02阿司匹林片为常用的解热、镇痛药【1】,收载于<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原含量测定方法为酸、碱中和滴定法。本文提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2】测定其含量,可消除其他含有酸、碱的物质对其测定的干扰,可更有效的控制制剂的质量。方法操作简便,专一性强,结果准确。1 仪器与试药1.1 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岛津LC一10A高效液相色谱仪(岛津LC一10AD泵,SPD一10A紫外检测器);CLASS— LC10工作站。色谱柱:ODS C18色谱柱(150 mm×4.6mm,填料:Kromasil,粒度:5 m)。1.2 试药 阿司匹林对照品(大连某制药厂),甲醇(色谱纯试剂),冰醋酸、盐酸(分析纯试剂)。2 方法与结果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色谱柱:ODS C】8色谱柱(150mm×4.6ram),填料Kro.masil(5 m),流动相:甲醇一水一冰醋酸(40:59:1),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室温。进样量:20 。理论板数按阿司匹林计算不低于6 000,分离度符合要求。2.2 分离度试验(方法的专属性考察)用强光照射,高温,酸、碱水解,进行加速破坏,以研究降解产物对阿司匹林主成分测定的干扰;同时对辅料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降解产物及辅料存在的条件下,采用反相HPLC法可准确测定出阿司匹林的含量,方法专属性良好。2.3 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称取阿司匹林对照品适量,加0.1 mo1/L盐酸溶液配制成每1 ml中含100,ug阿司匹林的溶液,作为储备液。精密量取储备液1,3,5,7,9 ml,分别置25 ml量瓶中,作者简介:王震红(1976一),女,山东成武人,药剂师。加0.1 mol/L盐酸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进样20 l,以峰面积为纵坐标(Y),阿司匹林的绝对进样量( g)为横坐标(x)作图。其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在0.083~0.750“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3.90×10 X+4.89×10(r=0.999 9)。2.4 回收率试验准确称取阿司匹林对照品8~12 mg.分别按处方量加入辅料,按“2.7”项操作,阿司匹林的平均回收率为99.5% .RSD % : 0.58% 。2.5 准确性试验精密称取同一批号的样品5份,按“2.7”项操作,计算出每份的含量分别为99.6%,99.6% ,99.7%,98.6% ,99.0% ,平均含量为99.3% ,RSD% =0.48% ,结果表明此方法的准确度较好。2.6 精密度试验取“准确性试验”中的样品溶液1份,按“2.7”项操作.连续进样5次,测得平均峰面积为13540 C,RSD% =0.34% ,结果表明阿司匹林的精密度较好。2.7 含量测定取本品2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阿司匹林10 mg)。置100 ml量瓶中,加0.1 mol/L盐酸溶液适量。超声使阿司匹林溶解,放冷至室温.加0.1 mo1/L盐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 ml,置25 ml量瓶中,加0.1 mol/L盐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取20 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阿司匹林对照品适量。加0.1 mol/L盐酸溶液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 ml中约含阿司匹林20 g的溶液,取20 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测定3批样品,结果分别为99.9%.维普资讯 辽宁药物与临床2003年第6卷第2期98。096,99.3% o3 讨论3.1 阿司匹林在水中易水解,所以选用0.1 mol/L盐酸溶液为溶液,防止其水解成游离水杨酸。3.2 参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中阿司匹林栓含量测定t31的检测波长为280 nm,所以将检测波长定为280 nm。3.3 制剂的含量限度较宽,因而对于制剂的含量测定方· 95 ·法,应以专一性为主,可更好的确定制剂的成分,以便更好控制样品的质量。采用HPLC法符合这一要求,为制剂含量测定的最佳选择。参考文献:[1] 中国药典[s].二部.2000.327—328.[2] 孙毓庆.现代色谱法及其在医药中的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46—152。180—188.[3] 中国药典[s].二部.2000.330—331.(收稿:2003—01—08)薄层扫描法测定牛黄醒脑丸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杜 震 ,刘 阳 ,李 虹(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剂科,辽宁沈阳110001;2.辽宁省药品检验所,辽宁沈阳 110023)中图分类号:R9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858(2003)02—0095—01牛黄醒脑丸主要具有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止痛之功效,由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朱砂等十二味中药组成。其中黄连为君药。黄连中含有盐酸小檗碱。为了有效地控制药品质量,我们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牛黄醒脑丸中的黄连进行含量测定。1 仪器与试药日本岛津CS一930薄层扫描仪.硅胶G(青岛海洋化工厂);盐酸小檗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经薄层扫描测定,纯度为98.6% 。2 实验方法与结果2.1 对照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0.04mg的溶液。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重量差异项下的本品剪碎,取约1.2 g,精密称定,置100ml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盐酸一甲醇(1:100)25ml,称定重量,6o℃ 水浴中加热15分钟,取出超声处理3O分钟室温放置过夜,再称定重量,用盐酸一甲醇(1:lOO)~b足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2.3 色谱条件及扫描条件吸附剂:硅胶G。展开剂:苯一醋酸乙酯一异丙醇一甲醇一水(6:3:1.5:1.5:o.3),另槽加入等体积的浓氨试液,预平衡15分钟。荧光直线扫描汞灯为光源,激发波长 =366 rimo狭缝2 m1n×7mmo2.4 线性关系考察精密吸取浓度为0.042 6 mg/ml的盐酸小檗碱溶液1,2,3,4,5 ,分别点于同一板,盐酸小檗碱点样量在0.042 6- 0.213 0,u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回归方程为A=579.531+524 71.497 6 C,r=0.998 5。直线不通过原点。采用外标两点法计算。2.5 稳定性试验取供试品溶液依法展开,每隔1小时扫描测定1次,结果表明,斑点在5小时内稳定。RSD% =0.675% 。2.6 精密度试验a.同板精密度: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在同一硅胶G薄层作者简介:杜震(1974一).男,辽宁锦州人,药剂师。板上点样5次,依法点样展开、显色测定。结果RSD% =1.30%。b.异板精密度: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在5块硅胶G薄层板上,分别依法点样、展开、显色、测定。结果RSD%= 1.59% 。2.7 重复性试验取同一批号样品5份,按上述方法测定含量结果为6.467,6.376,6.355,6.466。6.

建议你多多参考下(微生物前沿)

你去(微生物前沿)刊物上找下吧

关于人参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气味」  甘,微寒,无毒。《别录》曰∶微温。普曰∶神农∶小寒;桐君、雷公∶苦; 黄帝、岐伯∶甘,无毒。  元素曰∶性温,味甘、微苦,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中之阳也。又曰∶阳中微阴。  之才曰∶茯苓、马蔺为之使,恶溲疏、卤碱,反藜芦。一云∶畏五灵脂,恶皂荚、黑豆, 动紫石英。  元素曰∶人参得升麻引用,补上焦之元气,泻肺中之火;得茯苓引用,补下焦之元气, 泻肾中之火。得麦门冬则生脉;得干姜,则补气。  杲曰∶得黄 、甘草,乃甘温除大热,泻阴火,补元气,又为疮家圣药。  震亨曰∶人参入手太阴。与藜芦相反,服参一两,入黎芦一钱,其功尽废也。  言闻曰∶东垣李氏理脾胃,泻阴火,交泰丸内用人参、皂荚,是恶而不恶也。古方疗月 闭四物汤加人参、五灵脂,是畏而不畏也。又疗痰在胸膈,以人参、黎芦同用而取涌越,是 激其怒性也。此皆精微妙奥,非达权衡者不能知。  「主治」  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本 经》)。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 令人不忘(《别录》)。主五劳七伤,虚损痰弱,止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 治肺痿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凡虚而多梦纷纭者加之(甄权)。止烦躁,变酸水 (李 )。消食开胃,调中治气,杀金石药毒(大明)。治肺胃阳气不足,肺气虚促,短气少气, 补中缓中,泻心、肺、脾、胃中火邪,止渴生津液(元素)。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 眩晕头痛,反胃吐食, 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 、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时珍)。

人参,首载于汉朝《神农本草经》,被列为温补上品。西晋末年开始栽培,迄今1660多年历史,我国系世界最早引种。祖国医学认为,其性温味甘微苦,入脾、肺二经,大补元气,固脱生律,保脾养胃,安神益智,治多种疾患。诸如《本经》载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药性论》谓之“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脓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下不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名医别录》称其“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本草纲目》记述人参“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出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痃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疠,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人参亦为与他药配伍的主品,单说东汉医圣张仲景应用人参的方剂达41条,明朝大医家李时珍介绍含人参的处方计62条。

人参性平,味甘,微苦。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之功能。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人参主要含10多种人参皂甙,以及人参快醇、β-榄香烯、糖类、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等。有抗心律失常,抗衰老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人参的有效成分还具有抗肿瘤作用。人参为东北特产之一,由于根部肥大,形若纺锤,常有分叉,全貌颇似人的头、手、足和四肢,故而称为人参。古代人参的雅称为黄精、地精、神草。人参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之一,是驰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贵药材。在中国医药史上,使用人参的历史十分久远。早在战国时代,良医扁鹊对人参药性和疗效已有了解;秦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药中上品。人参分为山参和园参两大类, 野生的称为“山参”,多生长于东北阔叶林与针叶林混生的人际罕至的原始森林中,是中国一类保护植物。其生长非常缓慢,一两重的山参要长四五十年甚至上百年,由于人们对其需求日益增加,因此,野生人参日趋减少,愈为罕见。园参,即人工栽培的人参,也称“家参”。它与山参在颜色、形体等方面均很相似,但味苦并带有辣气,山参虽味亦苦却有清香之气味。【药理学作用】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含多种皂甙和多糖类成分。  治疗量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改善思维功能,提高分析能力和工作能力,但较大剂量时有镇静作用;人参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及调节功能;还有类似强心甙的作用,加强心肌收缩力等。人参的应用范围较广,主要用于神经衰弱,消耗性慢性疾病,以及一般体弱或病后虚弱者。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人参能治男女一切虚症,自汗眩晕、头痛反胃,阂症、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痹瘘、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近代中医常用人参补气救脱,益血复脉、养心安神、生津止渴、补肺定喘健脾止泻、托毒合疮等。

人参研究

  • 索引序列
  • 关于动物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 关于动物的参考文献
  • 有关动物的参考文献
  • 关于微生物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 关于人参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