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招聘公示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招聘公示

发布时间: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招聘公示

北京大学 --历史学系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中国人民大学 --人文学院历史系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系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中央民族大学 --历史系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系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天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辽宁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吉林大学 --文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复旦大学 --历史学系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黑龙江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哈尔滨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学系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安徽大学 --历史系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安徽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历史系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华南师范大学 --历史学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河南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曲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山东大学 --文史哲研究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山东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西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兰州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隶书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是中国文字,形成大一统风格的一次重大变革

摘 要:“隶变”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汉字隶变的原因受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因素、以及书写材料变化的影响。关键词:隶变;汉字变化;隶书中图分类号: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9-0015-01一、前言汉字的发展一直反映着文明的进程,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和人们交际的工具,在历史的长河中是逐渐演变变化的。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转折点。隶变以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较之古文字来说,提高了文字的辨识度,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二、影响汉字隶变的主要原因“隶变”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有着其特有的演变规律,从古文字到今文字的变化,是整个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从小篆到隶书的变化过程称为“隶变”。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字型变圆形为方形,线条变弧线为直线,笔画变繁杂为简省。(一)社会环境发展的需要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处于大动荡、大分化的过程之中。隶书产生于这个时期动荡的社会背景之中,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社会性质向封建化转变。此时的社会背景下,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社会各阶层发生改变。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各种社会因素相互渗透,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思想上也相对自由,各国的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交流,给文字的书写和运用带来更大的自由空间,书写和识记文字被提升到了一定高度。即使在统一后的秦代,小篆尽管己经成为官方颁布的字体,但由于社会的需求,文字需要更加简化的、书写更加便捷的字体。(二)汉字自身发展的规律由篆书变为隶书,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变革。从古文字到今天还在使用的汉字,形体特征上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每一步的变化都是在前一种文字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从有文字实物的殷商开始,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八个阶段。发展的趋势朝着稳定与变动、由繁趋简的方向发展。(三)书写材料的影响隶书的产生,有社会原因,也有文化背景因素,但最重要的应该是人们所使用的书写材料的改变,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对文字形态、书写方式的影响。竹简的大量使用是隶书产生的直接原因。三、汉字“隶变”的特点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字型变圆形为方形,线条变弧线为直线,笔画变繁杂为简省,主要表现为字形结构的变化,去繁就简和书写方式的变化,简捷方便。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的简捷流便构成了“隶变”的核心内容。简化不仅是为了书写速度的提高,同时因其蕴涵着内在的书写运动态势更加符合人的生理运动轨迹,才使隶书在秦汉之交随着政治的更替最终彻底代替篆书而获得普遍应用。归纳一下隶变过程的话总结出五个特点:一是解散篆体,改曲为直;二是偏旁分化,用作偏旁和独立成字的写法不同;三是偏旁混同,为了书写的简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笔画较多的偏旁,改成形状相近,笔画较少,又比较常见的偏旁;四是结构简省,将篆文的两笔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并起来,改成较简单的笔画结构;五是将圆转方,形成点、横、竖、捺、钩、折等笔画提高书写速度。四、隶变对汉字形体的影响与意义隶书逐渐取代篆书,是符合文字由繁到简的发展规律的,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产物。隶书从开始被正规的起用,便以其书写便捷的优势,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广泛地应用着。汉字的形体的不断趋向简约,是由文字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文字的简约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样也是文字内部系统完善的过程。汉字的简化总是朝着有利于书写的方向发展,这是由文字作为交流工具的性质决定的,同时,书写的目的是为了人们更方便的识读。不仅对汉字具有简化的效果,与此同时也优化了汉字,使汉字表现形式更加丰富。隶书把书法带入了一个崭新得审美世界,改变了汉字的字形空间结构,且创新了汉字书写的笔法。参考文献:[1]赵立伟从隶变看俗字的产生[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2]欧阳妃试论隶变对汉字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1)

隶书是汉字从古文字向今文字演变的分水岭。 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学术界称之为“隶变”。隶变是汉字结构体制的根本变化,由象形为主转为会意为主,在汉字发展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招聘公示栏

隶书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是中国文字,形成大一统风格的一次重大变革

[1] 邹霆 中国戏剧家在希腊演出《俄狄浦斯王》[J] 今日中国(中文版), 1986,(09) [2] 金戈 悲剧诗情——《俄狄浦斯王》[J] 现代语文(初中读写版), 2005,(10) [3] 徐葆耕 俄狄浦斯:人和命运[J] 第二课堂(高中版), 2008,(06) [4] 张玉雁 一曲英雄主义悲歌——浅谈俄狄浦斯王形象的悲剧性[J] 焦作大学学报, 1998,(01) [5] 任晓娟 《俄狄浦斯王》与《雷雨》比较观[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1994,(01) [6] 吴春晓 悲情国王俄狄浦斯[J] 新东方英语(中学版), 2009,(09) [7] 金峰 命运交响的辉煌与失落——由《俄狄浦斯王》说开去[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06) [8] 周雷鸣 《天龙八部》的原型分析[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8,(05) [9] 张婷 俄狄浦斯:诠释人性的高贵与生命的尊严[J]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01) [10] 徐小霞 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及在中国的本土化和革新过程[J] 社科纵横, 2005,(01) [1] 彭红 论明清章回小说对《史记》白描手法的继承与发展[J] 作家, 2009,(06) [2] 刘宁 论《史记》的叙事风格[J] 唐都学刊, 2009,(04) [3] 徐芳芳 历史 江湖 人生——从《天龙八部》看金庸小说的叙事“三维空间”[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5) [4] 尹福佺 《史记》与《儒林外史》:叙事模式的承传与重构[J] 学理论, 2009,(22) [5] 赵玲 天龙八部 金庸的武侠:在是与非之间[J] 中国校外教育(读书), 2007,(02) [6] 罗立群 《红楼梦》与《天龙八部》[J] 红楼梦学刊, 2008,(04) [7] 曹克颖 饱尝世事苦,渴饮无相慧——从佛教视角浅析《天龙八部》[J] 传承, 2008,(06) [8] 曹存有 浅谈《史记》的文学之美[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4) [9] 徐从辉 《天龙八部》中的萧峰悲剧形象探析[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7,(02) [10] 史素昭 试论唐代散传对《史记》传记文学传统的继承[J] 中国文学研究, 2009,(02) [1] 尹福佺 《史记》与《天龙八部》:结构模式的承传与重构[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9) [2] 《天龙八部》大比武[J] 初中生学习(中文读写), 2005,(04) [3] 郑彧文 “实录”:《史记》的神髓[J] 九江师专学报, 1988,(01) [4] 谭家健 韩兆琦的《史记笺证》集《史记》校注笺译之大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5] 陈斌如 《史记》之人物浅析[J] 宜春学院学报, 2004,(S1) [6] 《史记》思维方式初探[J] 丹东师专学报, 1996,(02) [7] 安宁 《天龙八部》何以狂扫中国荧屏——中国当下电视剧创作随想[J] 电影, 2005,(02) [8] 董鹏昭 《史记》问世揭示的真谛[J] 陕西档案, 2005,(03) [9] 叶哲 《天龙八部》:高虎凭演技[J] 大众电影, 2004,(05) [10] 人鱼 《天龙八部》让我一次说个够[J] 中华武术, 1999,(05) [1] 梁永军 佛教禅宗和道教对金庸《天龙八部》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2] 许兴阳 金庸《天龙八部》的悲剧艺术[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03) [3] 张亮 略谈《天龙八部》中萧峰之死[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9,(02) [4] 徐从辉 《天龙八部》中的萧峰悲剧形象探析[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7,(02) [5] 唐峻山 生命的寂然——金庸小说《天龙八部》的文化解读[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6,(11) [6] 王学海 金庸作品武侠人物的文化涵义——以《天龙八部》之段誉为例[J] 嘉兴学院学报, 2003,(05) [7] 欧阳凯 大俗大雅的武侠世界——金庸《天龙八部》赏析[J] 语文天地, 2006,(01) [8] 齐向党 《天龙八部》中的女性形象特征浅析[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6,(03) [9] 仲浩群 感悟苍茫人生——《天龙八部》中的爱恨情仇[J] 茂名学院学报, 2008,(02) [10] 陈尚荣 英雄本色──评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乔峰[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1]李英安 东西方导演眼中的哈姆雷特[D]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 [2]袁仑 《哈姆雷特》中的延宕[D]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3]阿胜 编译 “哈姆雷特”上演新版复仇记[N] 医药经济报,2004-07-16(A06) [4]邱食存 不朽的哈姆雷特——从雷奥提斯与哈姆雷特之异论起[J]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邵雪萍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与后现代的相遇——《哈姆雷特谋杀案》为解读莎剧开辟新思路[J] 戏剧文学,2011,(3) [6]黄金京 《哈姆雷特》与圣经原型——《哈姆雷特》在艺术形式上对圣经原型的借鉴[J] 怀化学院学报,2011,(3) [7]孙艳娜 “人人都是哈姆雷特”——论林兆华对《哈姆雷特》的主题再创[J] 四川戏剧,2010,(1) [8]高睿 《哈姆雷特》中的“死亡”推动——谈《哈姆雷特》中的故事情节设计[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3) [9]夏倩 永远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性格之我见[J] 时代文学(上),2010,(3) [10]周佳彬 《哈姆雷特》之独白赏析——哈姆雷特复仇之路上的痛苦与挣扎[J] 中国科技信息,2010,(17) [11]陈玉虹,刘洪泉 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12]郭晨子 360°的哈姆雷特 评以色列卡梅尔剧团《哈姆雷特》[J] 上海戏剧,2009,(5) [13]杨淑敏 一个无鸾和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夜宴》和《哈姆雷特》看电影与戏剧文学的形象塑造[J] 电影评介,2006,(23) [14]郭晨子 陌生了的哈姆雷特 多声部的《哈姆雷特1990》[J] 上海戏剧,2008,(12) [15]黄立丰 给《哈姆雷特》批评史加上一个女性主义的补遗——女性表演、批评与再创作《哈姆雷特》的历史[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5) [16]罗文敏 综观哈姆雷特性格延宕批评之得失——兼论哈姆雷特延宕之因[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2) [17]顾胜 行动与迟疑:一个哈姆雷特式的悖论——《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独白段细读[J] 常熟高专学报,2004,(5) [18]张全辉 走向十字架的哈姆雷特——分析第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形象[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5) [19]庞凤琴 哈姆雷特新论——从哈姆雷特的独白说起[J] 文科教学,1995,(2) [20]荣国 再谈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悲剧原因的分析[J] 淄博师专学报,1995,(3) [21]续枫林 “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从悲剧《哈姆雷特》变喜剧想到的[J] 新疆社科论坛,1995,(3) [22]WJ罗尔弗 ,王维昌 关于哈姆雷特和《哈姆雷特》一剧的问题[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 [23]刘戈 《哈姆雷特》一部完整的欧洲史——谈《哈姆雷特》的人物象征[J] 怀化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24]李小蓓 对真理的求索——试析哈姆雷特与哈姆雷特世界的悲剧冲突[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 [25]中国社会科学院 刘志明 与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看法商榷[N] 社会科学报,2005-02-24(004) [26]王文渊 哈姆雷特,被“80后”解构 话剧《哈姆雷人》[J] 上海戏剧,2010,(4) [27]何湘君 从《哈姆雷特》看《少年维特之烦恼》——试解析维特之死[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6) [28]马庆霞 哈姆雷特与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比较之初探[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9]刘红英,于治领 《哈姆雷特》中素体诗的语言功能[J] 求实,2011,(S1) [30]王小琳,郝春静 解读哈姆雷特的悲剧人生[J] 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6) [31]丁伟 哈姆雷特延宕的性格因素分析[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2]崔化 跨越时空的精神对接——哈姆雷特与昆丁的个体悲剧结构比较[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3]欧阳文明 《哈姆雷特》中奥菲莉娅的悲剧分析[J] 成功(教育),2011,(7) [34]程瑜瑜 阳光下的哈姆雷特——后现代主义观照下的《狮子王》[J] 文艺评论,2011,(7) [35]于珊 从哈姆雷特与伍子胥的复仇看中西伦理的不同[J] 大众文艺,2011,(12) [36]常宇星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2) [37]刘翼斌 《哈姆雷特》主题之辨[J] 贵州社会科学,2011,(7) [38]曹艳云 哈姆雷特的“延宕”与其王权意识[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 [39]曹艳春 越轨的王子——社会学“越轨”视角下的哈姆雷特[J] 戏剧文学,2010,(12) [40]王荣 透过马克思看《哈姆雷特》——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J] 中国科技信息,2010,(23) [41]白塔娜 析哈姆雷特延宕复仇的原因(英文)[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10) [42]张世锋 浅谈common在《哈姆雷特》中的反讽效果[J] 现代交际,2010,(11) [43]宣晓晏 毒入灵魂——哈姆雷特延宕性格解析[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6) [44]李梦馨 作为“经典中心”的中心——论《哈姆雷特》[J] 南方文坛,2011,(1) [45]孙建光 本我回归——哈姆雷特向死而生的心路历程[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6]张卫东 从精神分析学看哈姆雷特的延宕[J] 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12) [47]苗琳娜 《哈姆雷特》双关语的汉译对比[J]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6) [48]齐佩 从拉康理论看《哈姆雷特》悲剧[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 [49]王建华 哈姆雷特形象的现代阐释[J] 时代文学(上),2010,(6) [50]谢晓科 背离与统一——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比较[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

1、《〈尚书〉民族思想初探》,《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62-68页(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期刊);2、《新时期孟子心性论的性质和内涵研究综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19-24页;3、《新时期孟子心性论逻辑架构研究述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118-121页;4、《舜、禹、汤、武本不同——〈尚书〉“圣王”形象“被同质化”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已采用,待发;中文核心期刊);5、《经史分途的“文化层级”和“身份选择”意识——以司马迁及〈史记〉为中心》,《阴山学刊》2011年第9期(已采用,待发)。6、《过度疑古的成因综探》,《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69-72页;7、《近十年孟子诗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济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15-19页;8、《连续、递嬗与循环——〈尚书〉的历史变动观》,《东方论坛》,2010年第2期,第89-95页;9、《〈尚书〉的教育思想及其价值》,《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第2期,第84-86页及第108页;10、《〈尚书〉的历史本原论和历史主体论初探》,《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4-7页;11、《〈尚书〉的历史审美观初探》,《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7-8期,第94-97页;12、《〈尚书〉“革命”论的提出及其历史影响》,《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62-64页;13、《儒家后嗣观念对宗教意识和历史意识的影响》,《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第129-131页(CSSCI期刊);14、《〈尚书〉历史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95-99页;15、《新时期孟子心性论与其他心性学说的比较》,《昌吉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52-56页;16、《“李小龙暴猝”?》,《咬文嚼字》,2011年第1期,第19页;17、《“天子”新考》,《文化学刊》,2011年第1期,第140-145页(此文曾在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内部刊物《励学》2010年第3期第29-36页上刊发、内部交流);18、《孟子和汤因比历史思想之比较》,《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2期,第102-108页(中文核心期刊);19、《中国原始历史意识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论中国原始历史意识溯源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求索》,2009年第7期,第200-203页及第211页(中文核心期刊,CSSCI期刊);20、《言语之外的孔子形象——以〈论语·乡党篇〉为中心》,《枣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37-40页;21、《孟子思想渊源综考》,《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第65-70页;22、《索绪尔其人其事对治史治学的启示》,《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第101-103页;23、《被忽视的另一面——谈“三礼”中尊重女性和子女的思想》,《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109-112页;24、《〈尚书〉历史变动观的两重性》,《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84-87页;25、《文化定向与范式人格》,《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第10期,第21-23页;26、《〈尚书〉天人关系新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32-36页(人文社科核心期刊);27、《〈尚书〉的大一统思想》,《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47-49页;28、《“法先王”思想与周代的特殊关系》,《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2008年:29、《对孔子“生而知之”论的再辨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88-190页,约7000字;30、《孟子“心性论”文学价值的新时期研究》,《时代文学》(理论版)(中文核心),2008年5月下半月刊,第93页,约2500字;1998-2007年:31、《科普也应讲统一战线》,1998年4月5日,《中国教育报》第2版,约800字;32、《对初中语文教材的改进意见》,收入《新世纪语文改革与探索特辑》,陕西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社,2001年5月版,第856-857页,约9000字;33、《“道狭草木长”的“长”》《咬文嚼字》(学生版),2001年第1期(创刊号),第23页,约800字;34、《咬一咬高中第二册语文教材》,收入《中国教师优秀论文集成》,珠海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355-356页,约9000字;35、《高中语文第一册注释指误》,《语文知识》,2004年第10期,第34页,约1000字;36、《“弃养”与“弃世”》,《咬文嚼字》,2005年第9期,第39页,约800字;37、《毕业了,班级公物怎么办?》,《班主任之友》,2005年第10期,第29-30页,约2000字(该文入选:《影响班主任的101个经典管理案例》,朱玉忠主编,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18篇,第48-50页)。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招聘信息公示

1、《〈尚书〉民族思想初探》,《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62-68页(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期刊);2、《新时期孟子心性论的性质和内涵研究综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19-24页;3、《新时期孟子心性论逻辑架构研究述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118-121页;4、《舜、禹、汤、武本不同——〈尚书〉“圣王”形象“被同质化”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已采用,待发;中文核心期刊);5、《经史分途的“文化层级”和“身份选择”意识——以司马迁及〈史记〉为中心》,《阴山学刊》2011年第9期(已采用,待发)。6、《过度疑古的成因综探》,《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69-72页;7、《近十年孟子诗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济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15-19页;8、《连续、递嬗与循环——〈尚书〉的历史变动观》,《东方论坛》,2010年第2期,第89-95页;9、《〈尚书〉的教育思想及其价值》,《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第2期,第84-86页及第108页;10、《〈尚书〉的历史本原论和历史主体论初探》,《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4-7页;11、《〈尚书〉的历史审美观初探》,《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7-8期,第94-97页;12、《〈尚书〉“革命”论的提出及其历史影响》,《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62-64页;13、《儒家后嗣观念对宗教意识和历史意识的影响》,《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第129-131页(CSSCI期刊);14、《〈尚书〉历史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95-99页;15、《新时期孟子心性论与其他心性学说的比较》,《昌吉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52-56页;16、《“李小龙暴猝”?》,《咬文嚼字》,2011年第1期,第19页;17、《“天子”新考》,《文化学刊》,2011年第1期,第140-145页(此文曾在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内部刊物《励学》2010年第3期第29-36页上刊发、内部交流);18、《孟子和汤因比历史思想之比较》,《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2期,第102-108页(中文核心期刊);19、《中国原始历史意识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论中国原始历史意识溯源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求索》,2009年第7期,第200-203页及第211页(中文核心期刊,CSSCI期刊);20、《言语之外的孔子形象——以〈论语·乡党篇〉为中心》,《枣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37-40页;21、《孟子思想渊源综考》,《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第65-70页;22、《索绪尔其人其事对治史治学的启示》,《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第101-103页;23、《被忽视的另一面——谈“三礼”中尊重女性和子女的思想》,《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109-112页;24、《〈尚书〉历史变动观的两重性》,《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84-87页;25、《文化定向与范式人格》,《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第10期,第21-23页;26、《〈尚书〉天人关系新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32-36页(人文社科核心期刊);27、《〈尚书〉的大一统思想》,《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47-49页;28、《“法先王”思想与周代的特殊关系》,《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2008年:29、《对孔子“生而知之”论的再辨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88-190页,约7000字;30、《孟子“心性论”文学价值的新时期研究》,《时代文学》(理论版)(中文核心),2008年5月下半月刊,第93页,约2500字;1998-2007年:31、《科普也应讲统一战线》,1998年4月5日,《中国教育报》第2版,约800字;32、《对初中语文教材的改进意见》,收入《新世纪语文改革与探索特辑》,陕西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社,2001年5月版,第856-857页,约9000字;33、《“道狭草木长”的“长”》《咬文嚼字》(学生版),2001年第1期(创刊号),第23页,约800字;34、《咬一咬高中第二册语文教材》,收入《中国教师优秀论文集成》,珠海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355-356页,约9000字;35、《高中语文第一册注释指误》,《语文知识》,2004年第10期,第34页,约1000字;36、《“弃养”与“弃世”》,《咬文嚼字》,2005年第9期,第39页,约800字;37、《毕业了,班级公物怎么办?》,《班主任之友》,2005年第10期,第29-30页,约2000字(该文入选:《影响班主任的101个经典管理案例》,朱玉忠主编,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18篇,第48-50页)。

来稿应说明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创新点;引用他人的成果,须注明出处;引证不能用来构成本人论文的主要或实质部分;不得一稿多投或变相重复发表。 题名:20个字以内为宜,可加副标题;不用“试论”、“浅谈”等表谦词语。 在首页地脚标注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电话、Email),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及代表作。理论研究类文章署名作者应为执笔者,一般不得超过2名。 关键词: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包括该文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研究对象、方法与成果的名称以及有利于检索的其他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摘要:100-300字,陈述论文的目的、方法、结论、依据,不谈背景信息、常识性内容,不用第一人称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对论文的内容作评价;不使用修饰词,不出现图表、公式、标题层次序号、非公知公用符号。 正文:以8000字左右为宜。正文的各级标题书写样式为:一、(二) (4)。 注释:对正文特定内容的解释与说明,以及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和“转引自”等类文献的著录,用圈码标引,在页下注文。

[1]李英安 东西方导演眼中的哈姆雷特[D]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 [2]袁仑 《哈姆雷特》中的延宕[D]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3]阿胜 编译 “哈姆雷特”上演新版复仇记[N] 医药经济报,2004-07-16(A06) [4]邱食存 不朽的哈姆雷特——从雷奥提斯与哈姆雷特之异论起[J]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邵雪萍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与后现代的相遇——《哈姆雷特谋杀案》为解读莎剧开辟新思路[J] 戏剧文学,2011,(3) [6]黄金京 《哈姆雷特》与圣经原型——《哈姆雷特》在艺术形式上对圣经原型的借鉴[J] 怀化学院学报,2011,(3) [7]孙艳娜 “人人都是哈姆雷特”——论林兆华对《哈姆雷特》的主题再创[J] 四川戏剧,2010,(1) [8]高睿 《哈姆雷特》中的“死亡”推动——谈《哈姆雷特》中的故事情节设计[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3) [9]夏倩 永远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性格之我见[J] 时代文学(上),2010,(3) [10]周佳彬 《哈姆雷特》之独白赏析——哈姆雷特复仇之路上的痛苦与挣扎[J] 中国科技信息,2010,(17) [11]陈玉虹,刘洪泉 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12]郭晨子 360°的哈姆雷特 评以色列卡梅尔剧团《哈姆雷特》[J] 上海戏剧,2009,(5) [13]杨淑敏 一个无鸾和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夜宴》和《哈姆雷特》看电影与戏剧文学的形象塑造[J] 电影评介,2006,(23) [14]郭晨子 陌生了的哈姆雷特 多声部的《哈姆雷特1990》[J] 上海戏剧,2008,(12) [15]黄立丰 给《哈姆雷特》批评史加上一个女性主义的补遗——女性表演、批评与再创作《哈姆雷特》的历史[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5) [16]罗文敏 综观哈姆雷特性格延宕批评之得失——兼论哈姆雷特延宕之因[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2) [17]顾胜 行动与迟疑:一个哈姆雷特式的悖论——《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独白段细读[J] 常熟高专学报,2004,(5) [18]张全辉 走向十字架的哈姆雷特——分析第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形象[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5) [19]庞凤琴 哈姆雷特新论——从哈姆雷特的独白说起[J] 文科教学,1995,(2) [20]荣国 再谈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悲剧原因的分析[J] 淄博师专学报,1995,(3) [21]续枫林 “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从悲剧《哈姆雷特》变喜剧想到的[J] 新疆社科论坛,1995,(3) [22]WJ罗尔弗 ,王维昌 关于哈姆雷特和《哈姆雷特》一剧的问题[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 [23]刘戈 《哈姆雷特》一部完整的欧洲史——谈《哈姆雷特》的人物象征[J] 怀化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24]李小蓓 对真理的求索——试析哈姆雷特与哈姆雷特世界的悲剧冲突[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 [25]中国社会科学院 刘志明 与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看法商榷[N] 社会科学报,2005-02-24(004) [26]王文渊 哈姆雷特,被“80后”解构 话剧《哈姆雷人》[J] 上海戏剧,2010,(4) [27]何湘君 从《哈姆雷特》看《少年维特之烦恼》——试解析维特之死[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6) [28]马庆霞 哈姆雷特与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比较之初探[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9]刘红英,于治领 《哈姆雷特》中素体诗的语言功能[J] 求实,2011,(S1) [30]王小琳,郝春静 解读哈姆雷特的悲剧人生[J] 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6) [31]丁伟 哈姆雷特延宕的性格因素分析[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2]崔化 跨越时空的精神对接——哈姆雷特与昆丁的个体悲剧结构比较[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3]欧阳文明 《哈姆雷特》中奥菲莉娅的悲剧分析[J] 成功(教育),2011,(7) [34]程瑜瑜 阳光下的哈姆雷特——后现代主义观照下的《狮子王》[J] 文艺评论,2011,(7) [35]于珊 从哈姆雷特与伍子胥的复仇看中西伦理的不同[J] 大众文艺,2011,(12) [36]常宇星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2) [37]刘翼斌 《哈姆雷特》主题之辨[J] 贵州社会科学,2011,(7) [38]曹艳云 哈姆雷特的“延宕”与其王权意识[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 [39]曹艳春 越轨的王子——社会学“越轨”视角下的哈姆雷特[J] 戏剧文学,2010,(12) [40]王荣 透过马克思看《哈姆雷特》——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J] 中国科技信息,2010,(23) [41]白塔娜 析哈姆雷特延宕复仇的原因(英文)[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10) [42]张世锋 浅谈common在《哈姆雷特》中的反讽效果[J] 现代交际,2010,(11) [43]宣晓晏 毒入灵魂——哈姆雷特延宕性格解析[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6) [44]李梦馨 作为“经典中心”的中心——论《哈姆雷特》[J] 南方文坛,2011,(1) [45]孙建光 本我回归——哈姆雷特向死而生的心路历程[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6]张卫东 从精神分析学看哈姆雷特的延宕[J] 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12) [47]苗琳娜 《哈姆雷特》双关语的汉译对比[J]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6) [48]齐佩 从拉康理论看《哈姆雷特》悲剧[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 [49]王建华 哈姆雷特形象的现代阐释[J] 时代文学(上),2010,(6) [50]谢晓科 背离与统一——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比较[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招聘公示名单

1、《〈尚书〉民族思想初探》,《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62-68页(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期刊);2、《新时期孟子心性论的性质和内涵研究综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19-24页;3、《新时期孟子心性论逻辑架构研究述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118-121页;4、《舜、禹、汤、武本不同——〈尚书〉“圣王”形象“被同质化”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已采用,待发;中文核心期刊);5、《经史分途的“文化层级”和“身份选择”意识——以司马迁及〈史记〉为中心》,《阴山学刊》2011年第9期(已采用,待发)。6、《过度疑古的成因综探》,《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69-72页;7、《近十年孟子诗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济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15-19页;8、《连续、递嬗与循环——〈尚书〉的历史变动观》,《东方论坛》,2010年第2期,第89-95页;9、《〈尚书〉的教育思想及其价值》,《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第2期,第84-86页及第108页;10、《〈尚书〉的历史本原论和历史主体论初探》,《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4-7页;11、《〈尚书〉的历史审美观初探》,《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7-8期,第94-97页;12、《〈尚书〉“革命”论的提出及其历史影响》,《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62-64页;13、《儒家后嗣观念对宗教意识和历史意识的影响》,《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第129-131页(CSSCI期刊);14、《〈尚书〉历史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95-99页;15、《新时期孟子心性论与其他心性学说的比较》,《昌吉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52-56页;16、《“李小龙暴猝”?》,《咬文嚼字》,2011年第1期,第19页;17、《“天子”新考》,《文化学刊》,2011年第1期,第140-145页(此文曾在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内部刊物《励学》2010年第3期第29-36页上刊发、内部交流);18、《孟子和汤因比历史思想之比较》,《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2期,第102-108页(中文核心期刊);19、《中国原始历史意识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论中国原始历史意识溯源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求索》,2009年第7期,第200-203页及第211页(中文核心期刊,CSSCI期刊);20、《言语之外的孔子形象——以〈论语·乡党篇〉为中心》,《枣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37-40页;21、《孟子思想渊源综考》,《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第65-70页;22、《索绪尔其人其事对治史治学的启示》,《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第101-103页;23、《被忽视的另一面——谈“三礼”中尊重女性和子女的思想》,《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109-112页;24、《〈尚书〉历史变动观的两重性》,《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84-87页;25、《文化定向与范式人格》,《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第10期,第21-23页;26、《〈尚书〉天人关系新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32-36页(人文社科核心期刊);27、《〈尚书〉的大一统思想》,《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47-49页;28、《“法先王”思想与周代的特殊关系》,《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2008年:29、《对孔子“生而知之”论的再辨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88-190页,约7000字;30、《孟子“心性论”文学价值的新时期研究》,《时代文学》(理论版)(中文核心),2008年5月下半月刊,第93页,约2500字;1998-2007年:31、《科普也应讲统一战线》,1998年4月5日,《中国教育报》第2版,约800字;32、《对初中语文教材的改进意见》,收入《新世纪语文改革与探索特辑》,陕西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社,2001年5月版,第856-857页,约9000字;33、《“道狭草木长”的“长”》《咬文嚼字》(学生版),2001年第1期(创刊号),第23页,约800字;34、《咬一咬高中第二册语文教材》,收入《中国教师优秀论文集成》,珠海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355-356页,约9000字;35、《高中语文第一册注释指误》,《语文知识》,2004年第10期,第34页,约1000字;36、《“弃养”与“弃世”》,《咬文嚼字》,2005年第9期,第39页,约800字;37、《毕业了,班级公物怎么办?》,《班主任之友》,2005年第10期,第29-30页,约2000字(该文入选:《影响班主任的101个经典管理案例》,朱玉忠主编,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18篇,第48-50页)。

[1]李英安 东西方导演眼中的哈姆雷特[D]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 [2]袁仑 《哈姆雷特》中的延宕[D]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3]阿胜 编译 “哈姆雷特”上演新版复仇记[N] 医药经济报,2004-07-16(A06) [4]邱食存 不朽的哈姆雷特——从雷奥提斯与哈姆雷特之异论起[J]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邵雪萍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与后现代的相遇——《哈姆雷特谋杀案》为解读莎剧开辟新思路[J] 戏剧文学,2011,(3) [6]黄金京 《哈姆雷特》与圣经原型——《哈姆雷特》在艺术形式上对圣经原型的借鉴[J] 怀化学院学报,2011,(3) [7]孙艳娜 “人人都是哈姆雷特”——论林兆华对《哈姆雷特》的主题再创[J] 四川戏剧,2010,(1) [8]高睿 《哈姆雷特》中的“死亡”推动——谈《哈姆雷特》中的故事情节设计[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3) [9]夏倩 永远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性格之我见[J] 时代文学(上),2010,(3) [10]周佳彬 《哈姆雷特》之独白赏析——哈姆雷特复仇之路上的痛苦与挣扎[J] 中国科技信息,2010,(17) [11]陈玉虹,刘洪泉 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12]郭晨子 360°的哈姆雷特 评以色列卡梅尔剧团《哈姆雷特》[J] 上海戏剧,2009,(5) [13]杨淑敏 一个无鸾和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夜宴》和《哈姆雷特》看电影与戏剧文学的形象塑造[J] 电影评介,2006,(23) [14]郭晨子 陌生了的哈姆雷特 多声部的《哈姆雷特1990》[J] 上海戏剧,2008,(12) [15]黄立丰 给《哈姆雷特》批评史加上一个女性主义的补遗——女性表演、批评与再创作《哈姆雷特》的历史[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5) [16]罗文敏 综观哈姆雷特性格延宕批评之得失——兼论哈姆雷特延宕之因[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2) [17]顾胜 行动与迟疑:一个哈姆雷特式的悖论——《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独白段细读[J] 常熟高专学报,2004,(5) [18]张全辉 走向十字架的哈姆雷特——分析第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形象[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5) [19]庞凤琴 哈姆雷特新论——从哈姆雷特的独白说起[J] 文科教学,1995,(2) [20]荣国 再谈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悲剧原因的分析[J] 淄博师专学报,1995,(3) [21]续枫林 “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从悲剧《哈姆雷特》变喜剧想到的[J] 新疆社科论坛,1995,(3) [22]WJ罗尔弗 ,王维昌 关于哈姆雷特和《哈姆雷特》一剧的问题[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 [23]刘戈 《哈姆雷特》一部完整的欧洲史——谈《哈姆雷特》的人物象征[J] 怀化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24]李小蓓 对真理的求索——试析哈姆雷特与哈姆雷特世界的悲剧冲突[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 [25]中国社会科学院 刘志明 与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看法商榷[N] 社会科学报,2005-02-24(004) [26]王文渊 哈姆雷特,被“80后”解构 话剧《哈姆雷人》[J] 上海戏剧,2010,(4) [27]何湘君 从《哈姆雷特》看《少年维特之烦恼》——试解析维特之死[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6) [28]马庆霞 哈姆雷特与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比较之初探[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9]刘红英,于治领 《哈姆雷特》中素体诗的语言功能[J] 求实,2011,(S1) [30]王小琳,郝春静 解读哈姆雷特的悲剧人生[J] 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6) [31]丁伟 哈姆雷特延宕的性格因素分析[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2]崔化 跨越时空的精神对接——哈姆雷特与昆丁的个体悲剧结构比较[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3]欧阳文明 《哈姆雷特》中奥菲莉娅的悲剧分析[J] 成功(教育),2011,(7) [34]程瑜瑜 阳光下的哈姆雷特——后现代主义观照下的《狮子王》[J] 文艺评论,2011,(7) [35]于珊 从哈姆雷特与伍子胥的复仇看中西伦理的不同[J] 大众文艺,2011,(12) [36]常宇星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2) [37]刘翼斌 《哈姆雷特》主题之辨[J] 贵州社会科学,2011,(7) [38]曹艳云 哈姆雷特的“延宕”与其王权意识[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 [39]曹艳春 越轨的王子——社会学“越轨”视角下的哈姆雷特[J] 戏剧文学,2010,(12) [40]王荣 透过马克思看《哈姆雷特》——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J] 中国科技信息,2010,(23) [41]白塔娜 析哈姆雷特延宕复仇的原因(英文)[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10) [42]张世锋 浅谈common在《哈姆雷特》中的反讽效果[J] 现代交际,2010,(11) [43]宣晓晏 毒入灵魂——哈姆雷特延宕性格解析[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6) [44]李梦馨 作为“经典中心”的中心——论《哈姆雷特》[J] 南方文坛,2011,(1) [45]孙建光 本我回归——哈姆雷特向死而生的心路历程[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6]张卫东 从精神分析学看哈姆雷特的延宕[J] 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12) [47]苗琳娜 《哈姆雷特》双关语的汉译对比[J]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6) [48]齐佩 从拉康理论看《哈姆雷特》悲剧[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 [49]王建华 哈姆雷特形象的现代阐释[J] 时代文学(上),2010,(6) [50]谢晓科 背离与统一——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比较[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

1、参加调剂的考生每人可以在网上填报两个平行调剂志愿。2、确定提交后的调剂志愿在48小时内不允许修改(两个志愿单独计时),以供招生单位下载志愿信息和决定是否通知考生参加复试。3、48小时后,考生可以修改调剂志愿,但如果此前招生单位未发复试通知,修改志愿的同时考生数据也将从该招生单位志愿列表中删除。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招录公示

1、《吴门书派研究的界定与成因探析》发表于《书法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2年第5期。2、《文徵明的出蓝高足——陈淳》发表于《中国书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3年第6期。3、《论三年翰林院待诏对文徵明书法的影响》发表于《书法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3年第6期。;4、《丰坊的书法学习观及其得失》发表于2004年第1期《云梦学刊》(全国社科核心期刊)。5、《从文徵明写经谈起――兼论书家写经与经生抄经的区别》发表于2004年第5期《书法》。6、《丰坊的书法学习观》发表于2004年第12期《书法世界》。7、《吴门书派》发表于2004年第8期《青少年书法》(青年版)。8、《文彭的篆刻与书法艺术》发表于2005年第1期《青少年书法》(青年版)。9、《明代苏州的书画市场与吴门书派成员的书画交易》发表于2005年第3期《青少年书法》(青年版)。10、《论吴门书派的领袖祝允明》入选2005北京书法国际双年展学术讨论会,入编《2005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书法论文集》,北京出版社,2005年10月。11、《论吴门书派的领袖―――祝允明》发表于2005年第6期《书法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2、《王宠书法艺术风格研究》发表于2005年第6期《艺术百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3、《文徵明的处世思想与书法审美观》发表于2005年第6期《艺术教育》(全国艺术类核心期刊)。14、《对四年制书法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思考》,入选“中国书法文化国际论坛”,入编《高等书法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5年12月。15、《论三年翰林院待诏对文徵明书法的影响》入编《翰圃积跬·理论编》,文物出版社,2006年3月。《技能课程设置----书法专业研究生教育的一道难题》入选新世纪----高等书法教育学术研讨会,入编《新世纪----高等书法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7月。《“启功模式”与当代书法人才培养》入选“第二届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入编《第二届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18、《简论陆游的书法观》(合著,第一作者)发表于2006年第12期《中国书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从心境到书境――略论周雪耕书法艺术》发表于2007年第2期《中国书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唐宋两代书学的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状况》(独著)发表于2008年第4期《艺术百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1、《中国古代皇室书法教育考察》(独著)发表于2008年第5期《艺术百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2、《文徵明的书法题跋刍议》入选“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会”,入编《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8年7月。23、《我国古代书学设置始末管窥》山东省第二届书学讨论会优秀论文,06。24、《西晋至北宋书学设置沿革管窥》获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一等奖,入编《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河南美术出版社,09。25、《论当代书法本科教育中文字学课程的设置----从唐宋两代“书学”的课程设置谈起》参加中国文字博物馆“第二届文字与书法学术讨论会”,04。26、《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生源状况与人才培养——以聊城大学为例》入编《2010杭州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2。27、《肩负培养学者书家的使命——丛文俊先生的书法教育观》发表于2011年2月2日《书法导报》。28、《学习正典 培养通材----张传旭博士的书法教学观》发表于2011年2月16日《书法导报》。29、《在三种学术意识中成材----浅论张金梁教授的书法育人观》发表于2011年2月23日《书法导报》。30、《在书法教学中育人——任平教授的书法教学观》 发表于3月9日《书法导报》。31、《从文徵明的书法题跋看其在书法考证与鉴定上的成就》发表于《书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08。32、《中国古代小学书法教育的教材研究》发表于《美术学报》(广州美术学学报)2011年第5期。33、《自我修养与艺术追求——论我国古代文人对书法学习的定位》发表于《书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1。34、《论我国古代书院中的书法教育》发表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全国社科核心期刊)2011年第6期。35、《山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首位),发表于《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36、《谁给书法家验明正身》发表于《书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2年第4期。37、《文徵明书法题跋在考证、鉴定上的作用》发表于2012年4月7日《中国书画报》。38、《论当代书法本科教育中文字学课程的设置——从唐宋两代“书学”的课程设置谈起》发表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39、《欧体成为小学书法技能教育内容的可行性分析》(首位),发表于《书法》2012年第11期。40、《论草书之格——从米芾<论书帖>谈起》,入编《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展论文集》,安徽美术出版社,2012年12月。41、《书法门槛与书法圈》发表于《书法》2013年第1期。42、《文不饰者乃饰之极——评杨宝林教授<刘熙载书学研究>》发表于2013年第1期《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43、《小学书法教材内容选择探析》(首位),发表于《书法》2013年第4期。44、《文徵明<西苑诗>书法研究》,发表于2013年第5期《中华书画家》。45、《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何以能为当代书坛树典范》,发表于2013年第5期《书法》。46、《蒋伯宣藏<十七帖>题跋考论》,发表于2013年第7期《书法》。47、《文徵明跋钟繇<荐季直表>考论》,发表于2013年第8期《中华书画家》。48、《楷体印刷字对中小学书法教育的负面影响——以“重捺出锋”为例》,发表于2013年第4期《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9、《论文徵明的书法审美观》,发表于2013年第10期《书法》。50、《论草书之‘格’——从米芾<论书帖>谈起》发表于2014年第2期《书法》。 51、《文徵明跋<王右军思想帖>考论》发表于2014年第7期《书法》。 52、《当代书法的创作心理与形式应用分析》发表于2014年第10期《中华书画家》。 53、《文徵明<跋袁生帖>考论》发表于2014年第5期《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4、《西晋至北宋书学设置沿革管窥》被2014年12月31日《书法导报》全文转发。 55、《徐悲鸿书法形态研究》发表于2015年第1期《美术观察》。

影视艺术鉴赏的表现特征 摘要]影视艺术鉴赏往往从这几个方面体验:一、积淀着理性认识的感性体验。二、 能动的、非单一的意蕴领悟。三、影视的风格、韵味。这三点对提高广大观众的鉴赏水 平,对影视艺术的发展繁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影视艺术鉴赏鉴赏者 影视是视听组合的综合艺术,他的一切 表现手段,诸如人物表演、影响造型、镜头运 动,画面组合、音响和音乐、光照和色彩,都 能给观众带来直接的感官信息,造成对于某 种社会生活或自然现象的“逼真幻觉”,影视 艺术鉴赏往往从这几个大的方面体验。 一、积淀着理性认识的感性体验 对于鉴赏者来说,只有善于通过鉴赏 对象的形象外壳,敏锐地把其内在的感情脉 络,与人物或作者获得心灵的契合,才有可 能成功地进入审美境界,进而领会其思想意 蕴或社会意义,任何一种真正的艺术鉴赏, 都是从鉴赏对象在鉴赏者身上所激起的某 种感情体验开始的。譬如日本电影《生死恋》 的结尾:夏子死于意外事故,悲痛欲绝的大宫 神情木然的来到网球场,呆呆地倚在看台的 栏杆上,突然“,噗!噗!噗……”的打网球声出 现了,接着,夏子那“你好,请多关照!”的甜美 话音在空无一人的球场上回荡不已,这一声 画结合的空境头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 响,影评者也给予很高的评价,甚至说它是 影片中最为精彩的一笔,原因即在于人们本 来已对男主人公的真挚爱情产生了同情与 关注的心理,此时,则又进一步感受到了大 宫心中那股“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 绝期”的强烈悲痛及对于夏子的无限思恋。 二、能动的、非单一的意蕴领悟 艺术的创造,从鉴赏的角度来说,读者 与作者,观众与舞台或银幕的沟通,不应该 把它看作是一经生成就永远定性的东西,而 是多层次的,具有能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譬如卓别林的著名电影《大独裁者》、意大利 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以及 美国在越南战争以后出现的《现代启示录》、 《生逢7月4日》等影片,它们在题材的选择和 开掘上,都有一种足以成为整个社会的“风 俗志”或“精神史”的视野和气势,能给观众 带来“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正视淋漓的鲜 血”的认识意义和教育作用。 再如根据海明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 影《老人与海》观看以后,为什么会感到那不 仅是桑提亚哥老人自身的一段特殊经历,而 是整个人的所谓“海明威精神”或是作者所 追求的人生真谛的哲理思索的形象体现呢? 这里面,既和影片故事中的情景气氛和人物 性格特征所能在人们心中唤起的某种具有 普通意义的人生体验有关,也和某些观众对 于海明威作品的一贯风格以及影视形象的 象征表意功能比较熟悉或爱好是分不开的, 如果缺少这些条件感受也就会大不相同。由 此可见,尽管每个电影、电视观众最后都会 对于他所观赏的故事、人物的性质、意义获 得某种感受,作出某种判断,但是,真要穿透 故事的表层情绪,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深层意 蕴,获得更高一个层次的审美享受,也不是 一件人人都容易做到的事情。 三、影视的风格、韵味 从鉴赏的角度来看,风格的体察和评 定,也是整个鉴赏活动的最高层面,它不仅 需要敏锐的艺术感觉力,还要有相应的思想 洞察力和理论概括力。了解风格,先要了解 人;了解人,又要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同时, 对于鉴赏对象的审美评价,往往也是鉴赏者 自己的胸襟和素养的折光。就拿以前几年关 于谢晋电影的讨论为例子:他的片子一般都 比较注意贴近时代生活和重视反映普遍人 的命运。特别象《天云山传奇》、《牧马人》、 《高山下的花环》等。在题材的选择和开拓上 能以鲜明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审视 现实,反思历史,通过对某些重大社会矛盾 的扫描,聚焦在广大群众共同关注的思想热 点上,力图把人民的爱憎苦乐和生活的主旋 律融为一体。 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无疑应随着 生活,时代以及艺术观念,艺术实践的发展 同步前进。有眼光的观赏者应能敏锐发现, 热情鼓励影视艺术家所做出的每一个新的 努力和取得的新的成就。例如赵焕章的“农 村三部曲”《喜盈门》、《牛百岁》、《咱们的退 伍兵》,在保持浓烈的乡土生活气息以及轻 喜剧的轻松幽默感伤,它们是前后一贯的; 而在情节与矛盾造成冲突的结构技巧上,却 一部有一部的变化《;喜盈门》紧紧围绕强英 的转变组织矛盾,是传统而规范的线性结 构《;牛百岁》利用多种人际关系的矛盾造成 的波澜起伏,结尾时还为田福的转变留了个 “尾巴”,明显是由线到面的开放性变化《;咱 们的退伍兵》则更为从容,洒脱,使得影片的 结构形态更加立体化,丰富了作品的情趣和 生活容量。这样的变化,既是编导者深入生 活,拓宽事业的结果,也和广大观众不断发 展着的欣赏能力审美心理相一致,因而得到 广大观众的欢迎。 因此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提高广大观众 的影视文化素养和鉴赏水平,对于影视艺术 的发展,繁荣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 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1] 孙宜君 影视艺术鉴赏学:一门亟待构建的新学科[J] 现代传播 , 2002,(03) [2] 曾奕禅 艺术鉴赏与艺术创作关系论[J] 江西社会科学 , 1991,(02) [3] 艺术鉴赏[J] 西部人 , 2004,(02) [4] 刘隆民, 王莉娟 论影视艺术[J] 贵阳金筑大学学报 , 2002,(03) [5] 宋振文 论影视艺术的商业性[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04) [6] 邓也穆 艺术和它的周边世界(下篇)[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 1994,(02) [7] 顾建华 简论艺术鉴赏的心理流程[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 1989,(02) [8] 戴剑平 论影视艺术的观念体系[J]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03) [9] 宋家玲 对话录——从影视艺术说开去[J] 当代电视 , 1987,(03) [10] 姜敏 美感在影视艺术中的呈现[J] 文艺研究 , 2004,(04)希望采纳

  • 索引序列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招聘公示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招聘公示栏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招聘信息公示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招聘公示名单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招录公示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