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有关劳动教育的文献

有关劳动教育的文献

发布时间:

有关劳动教育的文献

“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  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第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第五,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长期以来,认为审美与美的起源于生产劳动的观点在我国学术界与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理论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自从19世纪末叶以来,在欧洲大陆的民族学家和艺术史学家中就广为流传美的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希尔恩在《艺术的起源》中就曾经列出专章来论述艺术与劳动的关系。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在1900年完成的专著《没有地址的信》,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舞蹈、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系统地论述了美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普列汉诺夫明确表示赞同毕歇尔的看法:“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劳动、音乐和诗歌是极其紧密地互相联系着,然而这三位一体的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劳动,其余的组成部分只有从属的意义”。普列汉诺夫进一步指出:“劳动先于艺术,总之,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的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审美发生与美的起源的问题和人类起源的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人类才有审美,只有人类才有艺术,探讨审美发生与艺术的起源,实质上就是探索早期人类为什么创造艺术和他们怎样创造了艺术。   考古材料证明,人类至今已有300万年以上的历史。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以及近百年来世界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和石器时代的遗物都证明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的重耍意义。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正是由于劳动,才使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形成了与动物不同的生存方式,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原始人经过了数百万年的劳动实践,才逐渐锻炼出灵巧的双手和高度发达的头脑,形成了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形成了人所特有的感觉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且形成了相互之间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从这种意义上讲,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创造了人,也为审美的发生与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尤其是劳动工具的制造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也标志着人类文化的起源。制造工具这一点,最鲜明地体现了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从工具造型的演变上可以充分看出人类自由创造的特性,也可以看出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艺术产生于非艺术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考古学家发现,在距今5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中国猿人居住的周口店山洞口,遗存下来的基本上都是十分粗糙的打制石器,在外形上和天然石块的差别并不明显。但无论这些石器多么粗糙,作为早期人类的工具,它毕竟体现出人类自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活动。距今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村的石器,都是比较精致的磨制石器了,常见的有斧、凿、锛等,这些磨制石器不但提高了实用效能,而且在造型上具有了对称均衡、方圆变化等美的特征,这些感性形式的出现在美的历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物、山东大汝口出土的玉斧,更具有明显的审美特性,它不但加工精致、造型美观,而且这些美的感性形式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意义,因为这种玉斧虽然保留了工具的形式,但它主要不是用于生产劳动,而是一种权力或神力的象征品了。陶器的演变也可以说明这一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初的陶器是原始人用来盛水和盛粮食的,它作为生活用品,制作时首先考虑实用目的,但是到了后来,原始人在制作陶器时更加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在陶器的造型和装饰上体现出更多的自由和想象的成份,黄河流域的仰韶、马家窑等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制品,大都有鱼纹、鸟纹、蛙纹、花纹等动植物图形,有的还出现了从生活与自然中提炼概括出来的几何图形的纹饰,表明人越来越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形。   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人类各种感觉器官与感觉能力也不断发达,人开始有能力进行愈来愈复杂的活动,完成了一个异常漫长的自然身心的“人化”过程,形成了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其中包括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例如,原始民族喜欢红色一类的强烈色调,山顶洞人在他们同伴的尸体旁撒上矿物质的红粉,山顶洞人装饰品的穿孔几乎也都是红色,因为它们的穿带都用赤铁矿粉染过,虽然出于某种原始巫术礼仪的需要,但毕竟表明,红色的感性形式中积淀了社会内容,红色引起的感性愉快中积淀了人的想象和理解,或许原始人从红色想到了与他们生命攸关的火,或许想到了温暖的太阳,或许想到生命之本的鲜血,反映出主体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所以,普列汉诺夫的以下观点是符合事实的:“劳动先于艺术,总之,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生产劳动实践创造了艺术的主体,也为艺术的产生创造了前提。

理想的人格魅力有那些要素呢?1、提高素质、不断学习;2 、博览群书、储备知识;3 、帮助他人、快乐自己;4 、举止文明、礼貌待人;5 、尊重他人、不说脏话;6 、胸怀宽阔、海纳百川;7 、知足感恩、理解他人;8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9 、诚实守信、立人之本;10、不惧挫折、百折不挠;11、不计前嫌、宽容待人;12、乐观向上、笑对人生;13、闻过则喜、自知之明;14、接受批评、虚心纳谏;15、赞美他人、不存嫉妒;16、科学理财、节约有度;17、平和心态、自我调控;18、自爱自尊,自信自强;19、刚柔相济、惠外秀中;20、知书达理、是非分明;21、乐于奉献、不求回报22、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在我在心理学上,人格泛指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指出:“人格乃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

试卷: 教育与教育学 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__bc___。 B: 米丁斯基C: 凯洛夫

有关劳动教育的参考文献

“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这是高尔基对劳动的诠释,也是劳动的真谛。劳动是光荣的,它创造了历史的辉煌,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每一点,每一处都会显露出劳动的光荣,有时虽是星星点点,却那样照耀人心!我们的校园,永远都像一个大花园一样,干净整洁,花儿清香四溢,嫩绿的柳芽儿冒出了头,优雅的环境得以让我们勤奋学习。但是,这些都离不开虽已年过六旬,却精神饱满的园丁爷爷。在清早时分,总能看到园丁爷爷那忙碌的身影,剪刀在他的手中一张一合,经过精心的修剪,花儿也像是穿上了新衣裳似的可爱无比。为了使校园美丽,园丁爷爷身上肩负着沉重的担子,而每当园丁爷爷劳作时,脸上却时时是露出满足与欣慰。是啊,劳动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劳动是光荣的!初春的清晨,空气湿润润的,万物初醒,早晨的气息使人精神气爽。每个黎明,我总是伴随着一阵阵“刷刷”声开始我展新的一天。在众人还在休息时,他们早已开始了工作,他们就是环卫阿姨。无论春夏秋冬,她们总是勤劳的工作者,汗水打湿了路边的小花、小草,他们勤老的双手为我们的生活环境增添色彩。他们手持扫帚在地上一挥,就好像用画笔为城市这幅巨大的画,点缀了一抹嫣红。她们是城市的“美容师”是我们永远处在一个优雅,别致的环境。劳动是光荣的!人民的生活要得到保障,就离不开安全。着名作家,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人民的安全应该是至高无上的法律”一个国家只要有了法,那么这个国家的子民一定是安全的。人民警察,这是一个神圣而光荣的职业。在遥远的边疆,风寒地冻中,闪烁着他们的身影,在祖国出现了难民时,废墟中,穿行而过他们忙碌的身影,在祖国受到袭击时,他们气势昂扬,手持战枪,坚毅的脸上写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才会过的安心,开心。人名警察无私的奉献自己,劳动是光荣的!是谁,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是谁,孜孜不倦的教书育人?是谁,像冉冉的火烛,默默的燃烧?她,就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称谓—老师。老师,为了使国家更加繁荣富强,默默的培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无私的送走了的,是他们宝贵的年华,我们无空空的惹老师生气,却不曾发现,老师逐日额上爬满一条条皱纹,,尽管粉笔灰染白了老师的双鬓,但,他们依然无怨无悔。在每个下午当我们像脱笼的鸟儿飞奔回家时,老师依然伏案在桌前,批改作业,为第二天的上课做准备。老师默默地在学习中陪伴着我们,默默地教育我们,无私对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劳动是光荣的!生活中的劳动者无处不在,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伯伯,有为了使他人幸福,在春节却不能与家人团聚的火车司机,有被誉为“白衣天使”,善良的医生……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才可以得到便利,因为有了这些勤劳的劳动者,我们的世界才得以进步。劳动虽然是艰苦的,但是也是快乐的,更是光荣的。只有勤劳的人才能创造出美好的生活,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生活中,无数的劳动者,他们默默的工作着,却一心一意为他人服务,他们像永远不会磨灭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了他人。他们或许平凡,但他们因劳动而光荣,他们用双手托起了这个不平凡的世界。劳动是光荣的!

劳动实践自我评价写作分析:1、实践目的:介绍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实践单位或部门的概况及发展情况,实践要求等内容。这部分内容通常以前言或引言形式,不单列标题及序号。2、实践内容:介绍社会实践安排概况,包括时间、内容、地点等,然后按照安排顺序逐项介绍具体实践流程与实践工作内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以记叙或白描手法为基调,在完整介绍实践内容基础上,对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或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重点介绍,其它一般内容则简述。3、实践结果:围绕实践目的要求,重点介绍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的分析、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等。分析讨论及对策建议要有依据,有参考文献,并在正文后附录。分析讨论的内容及推理过程是实践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所提出的对策建议,是反映或评价实习报告水平的重要依据。义务劳动社会实践内容如下写作:1、去敬老院、福利院献爱心。2、协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3、去某公园进行环保活动。4、社会调研,考察当地居民的卫生基本情况。5、到某公益组织做义工。6、去火车站维护秩序。7、做志愿者,去山区教书。8、到餐厅里做服务员。

关于劳动教育的文献

法律分析:1、把握育人导向。2、遵循教育规律。3、体现时代特征。4、强化综合实施。5、坚持因地制宜。法律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第一条 第三款 ——把握育人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强化综合实施。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

回答 你好呀,很高兴为你进行解答,打字需要一些时间,请稍等哦 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磨练顽强意志、锤炼高尚品格。高校应该结合实际,从思想引领、亲身实践、有机融合三方面入手,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教育体系,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 请问还有什么问题吗?也可以关注一下答主哦,以后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进行咨询的哦,如果对我的回复满意的话,请点结束后给我个赞哦,谢谢啦 更多2条 

劳动教育有关的论文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1981年 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说明指出:“中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手脑并用,全面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把劳动教育与工农业生产、社会服务性劳动的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也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准备一定的条件。[1]中文名劳动技术教育时间1981年 4月目标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任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原则思想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快速导航原则形式任务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具有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劳动工具和劳动成果的优良品德。②使学生学到一定的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某种职业技术的基础知识。③使学生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实践,学会使用一些生产劳动工具的技能。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原则①思想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劳动技术教育以劳动实践为主,同时也要传授有关的生产劳动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尽可能与其他一些学科的教学联系起来。

劳动教育的文献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主张"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既是个性的发展,又是全面的发展还是和谐的发展,也就是说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发展。他认为“学校的使命是培养和谐统一的人”。苏霍姆林斯基的实践活动也是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主题展开的。他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不是靠一套专门臆想出来的措施所能实现的。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就必须深入地改善整个教育过程”。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为师范学生入学必读。

  • 索引序列
  • 有关劳动教育的文献
  • 有关劳动教育的参考文献
  • 关于劳动教育的文献
  • 劳动教育有关的论文
  • 劳动教育的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