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劳动教育的文献

劳动教育的文献

发布时间:

劳动教育的文献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主张"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既是个性的发展,又是全面的发展还是和谐的发展,也就是说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发展。他认为“学校的使命是培养和谐统一的人”。苏霍姆林斯基的实践活动也是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主题展开的。他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不是靠一套专门臆想出来的措施所能实现的。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就必须深入地改善整个教育过程”。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为师范学生入学必读。

有关劳动教育的文献

“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  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第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第五,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长期以来,认为审美与美的起源于生产劳动的观点在我国学术界与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理论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自从19世纪末叶以来,在欧洲大陆的民族学家和艺术史学家中就广为流传美的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希尔恩在《艺术的起源》中就曾经列出专章来论述艺术与劳动的关系。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在1900年完成的专著《没有地址的信》,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舞蹈、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系统地论述了美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普列汉诺夫明确表示赞同毕歇尔的看法:“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劳动、音乐和诗歌是极其紧密地互相联系着,然而这三位一体的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劳动,其余的组成部分只有从属的意义”。普列汉诺夫进一步指出:“劳动先于艺术,总之,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的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审美发生与美的起源的问题和人类起源的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人类才有审美,只有人类才有艺术,探讨审美发生与艺术的起源,实质上就是探索早期人类为什么创造艺术和他们怎样创造了艺术。   考古材料证明,人类至今已有300万年以上的历史。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以及近百年来世界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和石器时代的遗物都证明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的重耍意义。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正是由于劳动,才使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形成了与动物不同的生存方式,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原始人经过了数百万年的劳动实践,才逐渐锻炼出灵巧的双手和高度发达的头脑,形成了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形成了人所特有的感觉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且形成了相互之间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从这种意义上讲,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创造了人,也为审美的发生与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尤其是劳动工具的制造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也标志着人类文化的起源。制造工具这一点,最鲜明地体现了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从工具造型的演变上可以充分看出人类自由创造的特性,也可以看出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艺术产生于非艺术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考古学家发现,在距今5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中国猿人居住的周口店山洞口,遗存下来的基本上都是十分粗糙的打制石器,在外形上和天然石块的差别并不明显。但无论这些石器多么粗糙,作为早期人类的工具,它毕竟体现出人类自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活动。距今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村的石器,都是比较精致的磨制石器了,常见的有斧、凿、锛等,这些磨制石器不但提高了实用效能,而且在造型上具有了对称均衡、方圆变化等美的特征,这些感性形式的出现在美的历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物、山东大汝口出土的玉斧,更具有明显的审美特性,它不但加工精致、造型美观,而且这些美的感性形式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意义,因为这种玉斧虽然保留了工具的形式,但它主要不是用于生产劳动,而是一种权力或神力的象征品了。陶器的演变也可以说明这一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初的陶器是原始人用来盛水和盛粮食的,它作为生活用品,制作时首先考虑实用目的,但是到了后来,原始人在制作陶器时更加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在陶器的造型和装饰上体现出更多的自由和想象的成份,黄河流域的仰韶、马家窑等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制品,大都有鱼纹、鸟纹、蛙纹、花纹等动植物图形,有的还出现了从生活与自然中提炼概括出来的几何图形的纹饰,表明人越来越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形。   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人类各种感觉器官与感觉能力也不断发达,人开始有能力进行愈来愈复杂的活动,完成了一个异常漫长的自然身心的“人化”过程,形成了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其中包括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例如,原始民族喜欢红色一类的强烈色调,山顶洞人在他们同伴的尸体旁撒上矿物质的红粉,山顶洞人装饰品的穿孔几乎也都是红色,因为它们的穿带都用赤铁矿粉染过,虽然出于某种原始巫术礼仪的需要,但毕竟表明,红色的感性形式中积淀了社会内容,红色引起的感性愉快中积淀了人的想象和理解,或许原始人从红色想到了与他们生命攸关的火,或许想到了温暖的太阳,或许想到生命之本的鲜血,反映出主体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所以,普列汉诺夫的以下观点是符合事实的:“劳动先于艺术,总之,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生产劳动实践创造了艺术的主体,也为艺术的产生创造了前提。

理想的人格魅力有那些要素呢?1、提高素质、不断学习;2 、博览群书、储备知识;3 、帮助他人、快乐自己;4 、举止文明、礼貌待人;5 、尊重他人、不说脏话;6 、胸怀宽阔、海纳百川;7 、知足感恩、理解他人;8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9 、诚实守信、立人之本;10、不惧挫折、百折不挠;11、不计前嫌、宽容待人;12、乐观向上、笑对人生;13、闻过则喜、自知之明;14、接受批评、虚心纳谏;15、赞美他人、不存嫉妒;16、科学理财、节约有度;17、平和心态、自我调控;18、自爱自尊,自信自强;19、刚柔相济、惠外秀中;20、知书达理、是非分明;21、乐于奉献、不求回报22、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在我在心理学上,人格泛指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指出:“人格乃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

试卷: 教育与教育学 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__bc___。 B: 米丁斯基C: 凯洛夫

关于劳动教育的文献

法律分析:1、把握育人导向。2、遵循教育规律。3、体现时代特征。4、强化综合实施。5、坚持因地制宜。法律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第一条 第三款 ——把握育人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强化综合实施。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

回答 你好呀,很高兴为你进行解答,打字需要一些时间,请稍等哦 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磨练顽强意志、锤炼高尚品格。高校应该结合实际,从思想引领、亲身实践、有机融合三方面入手,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教育体系,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 请问还有什么问题吗?也可以关注一下答主哦,以后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进行咨询的哦,如果对我的回复满意的话,请点结束后给我个赞哦,谢谢啦 更多2条 

劳动教育论文文献

劳动光荣渐渐地,我学会了省电纸水……家里的水电费直线下降,变成了十几元,妈妈也因此表扬了我。这都是劳动教育了我;又通过劳动,我把钱看的不那么重了:每当我拒绝别人给我钱的时候,心中的自豪便起伏,我感到荣幸!因为那是劳动教育了我;路边的清洁工立在尘土飞扬的行道树医院里的白衣天使在教室默默奉献的老师们,有谁去在乎他们,又有谁去关心他们?而他们,却无怨无悔,开辟着新世界,新时代!我为他们感到自豪!因为那是劳动教育了我!我想呼吁整个世界:“劳动光荣。相爱不起眼的劳动中,往往给人带来莫大的启示和别人的尊重。让我们一起劳动,劳动光荣!劳动,是你,让我有了人生的目标,也正是因为你,我永远不会失败。在现实生活中,你已不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永恒不变的精神,这正是你的一切,也正是你教给我的一切。也正是我人生的一切的一切。

劳动二重性理论及其意义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两重 性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从 一方面看是具体劳动,又称有用劳动或具体的有用劳动。 在任何社会制度下,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从事各 种生产活动,而“这种生产活动是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 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的。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 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我们 简称为有用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5 页)具体劳动有质的差别,不同质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 质的产品,用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具体的有用劳动创 造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一切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的使用 和耗费,如果我们撇开人类劳动力耗费的特定性质和各 种劳动的具体形式,那么,人类的劳动活动剩下的就是, 它们都是人类劳动力在纯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人的 大脑、肌肉、神经、手等的体力与脑力方面的生产性耗费。 这就是撇开了具体形态的抽象劳动,是没有任何质的区 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生产条件下,抽象劳动形成商 品的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的二因素具有密切的 内在联系,马克思对此作过如下概括:“一切劳动,从一方 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 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 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 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0页)显然,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 生存的条件,它反映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生产 商品的劳动的社会属性,它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的 经济关系或社会关系,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源于商品生产的社会条件。 商品生产的出现,是因为具备了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 有制这样两个条件。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联 系非常紧密,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成为社会总劳动 的一部分,这样,他的劳动就取得了社会劳动的性质。同 时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私人的事情,劳 动成果也归私人所有,于是劳动就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双重性质。私人劳动首先表现为具 体劳动,它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实现使用价值,才能得 到社会承认,这时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但在商品的交换 过程中,各种具体劳动由于不同性质而无法进行量的比 较并确定交换的比例,客观上就要求必须抛开劳动的具 体特点,单纯进行一般人类劳动耗费的比较,这就只能具 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

劳动教育外文文献

The Thrift Activity has become part of the education in our school.However,there are still lots of problems in the school. Very often,we can see an empty classroom with lights on.It is easy to find evidence of wasting water.Water keeps running after students use it.And it is common to see students throw away the soft drink bottles.What's worse,many students still use the non-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lunch boxes,causing the"white pollution". In my opinion,many students lack the sense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They form the bad habit of wasting in daily life. To solve the problem,I have some suggestions.For one thing,students can do small things,such as collecting used items for recycling,turning off the lights and saving water.For another,schools are supposed to tell students not to waste.

Currently, due to various reasons, students work opportunities decrease, lack of work ethic, there are some students would not work, despise labor, do not cherish the fruits of labor Education through labor, can promote students to form thrifty, practical work hard, strong-willed, unity and cooperation of good quality; can promote students to form basic life skills, production and labor, a preliminary career awarenes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hands-awareness and ability; can promote student physical fitness, a healthy body and mind and a sound personality; can promot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most glorious work, the most noble labor, the labor of the greatest, most beautiful work," the labor Therefore, strengthen labor educ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labor Shuter to labor increased intelligence, and strength to labor, to labor education the United State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it is possible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lifelong health development

  • 索引序列
  • 劳动教育的文献
  • 有关劳动教育的文献
  • 关于劳动教育的文献
  • 劳动教育论文文献
  • 劳动教育外文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