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谁主编了抗战等刊物

谁主编了抗战等刊物

发布时间:

谁主编了抗战等刊物

延安

1920年初,主持《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编务工作。同年11月,茅盾正式接编《小说月报》。

1920年初,主持《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编务工作。同年11月,茅盾正式接编《小说月报》。1921年,1月,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接编并改革《小说余月报》

王晓梅

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

他希望可以打倒日本人,因为他那个时候就积极参加抗日活动,而且对中国也是特别的热爱,如果他知道中国有了今天的成就,一定会很开心的。

他的遗愿是全国人民一起抗战,他在生命之际,还写下了《对国事的呼吁》,呼吁全国人民坚持团结,一起抗战

抗战时期在国统区出版的进步报刊。1938年7月7日在武汉创刊。由沈钧儒的《全民周刊》和邹韬奋的《抗战》三日刊合并出版。初仍为三日刊。以邹韬奋、沈钧儒、艾寒松、张仲实、胡绳、柳湜等6人组成编委会,邹韬奋任主编,柳湜任副主编。

邹韬奋最后的愿望是:如果他有资格,请批准入党。邹韬奋是中国出版业的奠基人。他一生创办了六份期刊,一份报纸,一个社团。主题为“激励精神”的活动在北京举行。

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

同年12月,南京沦陷。王昆仑随国民党政府的迁移,来到了武汉.第二年年初,他同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等联名发起创办《全民抗战》三日刊,特别是为徐州突围和武汉保卫战编写了不少宣传、鼓动文章。8月,他同抗战中从事妇女、儿童工作的曹孟君女士结婚.10月,武汉三镇沦陷.他又从武汉到了重庆,在重庆,王昆仑除继续担任原职外,还兼任了中山文化教育馆总干事,中苏文化协会常务理事等职,并同侯外庐、翦伯赞等主编了《中苏文化》杂志。他以自己的合法身份、社会交往和历史关系,为争取和团结国民党上层人士和其他爱国民主分子,为掩护和营救被捕的中共地下党员以及进步青中做了大量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王昆仑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的支持下,与王炳南、屈武等在重庆发起组织“中国民主革命同盟”(简称“小民革”),在国民党内部坚决主张抗战到底,反对倒退,反对分裂。1943年,他又与潭平山等发起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积极进行抗日民主活动。1945年5月5日至21日,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重庆复兴关(现名浮图关)举行.会上,王昆仑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勾结日伪,制造分裂,策划内战的阴谋,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蒋介石很恼火,立即把他的名字从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候选人的名单中勾去。同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秦邦宪等代表中共中央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王昆仑等组织中苏文化协会成员热烈欢迎。8月31日,毛泽东还专门会见并宴请了柳亚子和王昆仑,就时局同他们交换了意见。

他希望可以打倒日本人,因为他那个时候就积极参加抗日活动,而且对中国也是特别的热爱,如果他知道中国有了今天的成就,一定会很开心的。

邹韬奋曾创办了全民抗战,他的遗愿是希望我国的劳动百姓能够拥有自己的人权,社会可以对劳动人民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我的母亲》赏析 王学东 本文作者胡适是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作家,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首倡“新文化运动”,他是中国第一个用白话写诗出集(《尝试集》)的诗人。他学识渊博,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传奇般的获得过35个博士学位。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是安徽绩溪县中屯人。她16岁嫁给当时已48岁的胡适的父亲胡传做填房,三年后胡适出世。六年后,也就是在胡适母亲23岁时,胡适的父亲不幸去世。年纪轻轻就丧了夫,做了寡妇,这是一个中国妇女的最大的不幸!而当时胡传前妻曹氏所养的儿女都比胡适的母亲大,她守寡23年,“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再加上家业中落,经济困窘,诚如她的儿子所说,“困苦艰难有非外人所能喻者”。所以胡适的母亲是一个特别家庭特殊时期的特别的母亲,要抚养自己的儿子,又要支撑整个家庭,需要承受怎样的苦痛和压力,需要具备怎样的智慧和品德?在阅读本文时,我们必须要注意这个要素来把握文章。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回忆作者从幼年到少年九年中的若干经历,为写母亲做铺垫。 这一部分主要交代了这样几件事: (1)交代自己文绉绉性格的主要成因:一是“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野蛮孩子一块儿玩;二是“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三是因有“先生”之名自己不能不装出点“先生”的样子。 (2)写自己爱学习的习惯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组织戏剧班做戏。 (3)写失去学习音乐和绘画的机会。 在作了以上三点交代后,作者自然引出了自己的母亲,“恩师”和“慈母”是作者对母亲的最高评价,“做人”则是母亲训练“我”的主要课题。 有人也许要问,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要从这篇文章的原作谈起,这篇课文节选自胡适先生四十岁时所写的自传体散文《四十自述》,传主实际是作者本人,作者写母亲是把母亲作为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就写了较多的自己童年的经历。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写自己在母亲影响下的进步相呼应。 第二部分:重点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育、关心以及对家庭成员的态度。 这一部分先写母亲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天刚亮就把“我”喊醒,不允许“我”养成睡懒觉的习惯;醒来后看“我”清醒了,就帮“我”反省昨天言行有误的地方。胡适的母亲不识字却很识事,她也许不懂“君子一日三省吾身”的道理,但她却懂得及时帮助孩子总结得失的重要。母亲把教育孩子的时间选择在早晨是很见用心的,如果昨天犯了错,当时就批评,孩子可能一下子不能接受。待睡了一晚上了,事也过了,气也消了,这时候,心平气和地说几句,孩子一般都能听得进去。再说早晨刚起床就接受了妈妈的教诲,这一整天孩子说话做事就会特别小心。我们可以想见,在这每天的教育提醒中肯定贯穿着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那就是如何做人。当然母亲更多的是督促“我”用功读书,成为像“我”父亲一样的人。父亲的早亡使母亲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的处境是很尴尬的,要想在这样一个家庭能够生存下去,唯一的途径就是让自己的亲生儿子有出息,将来才能够有所依靠。尽管胡适的母亲和丈夫只生活了6年多,她对丈夫的思想事业也不真正了解,但她虔诚地崇拜丈夫,尊敬丈夫,爱她的丈夫,可以说是一个丈夫至上主义者。儿子的将来应该是怎样的呢?她不具体知道,只是希望儿子学他的老子,能走他老子的道路。她常对儿子述说他父亲的种种好处,叮咛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在母亲督促下,小时侯的胡适是同龄人中最用功的,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是小胡适第一个去开学堂的门。 母亲管教胡适很严,但“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胡适一句或打胡适一下,保护了小孩子的自尊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母亲对胡适的批评教育,方式也是多样的。有时是事发当时用严厉的眼睛望一下,有时是第二天醒来后“教训”,有时则是等到夜深人静时“行罚”。总之是绝不放过孩子的任何一点错误。 这一部分作者还详细回忆了一件因自己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遭母亲责罚的事。事情的起因很简单,“我”的姨母怕“我”受凉,“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可“我”不肯穿,还借用姨母话中的“凉”字的谐音引到“娘”字上,再引到“老子”上,说了句“老子都不老子”的话。本来胡适也就是开玩笑地说自己并不怕凉,但这段话前后连起来理解,实际上表达的意思就是,老子都不在了,还要娘干什么呢?这句话既伤害了母亲,也伤害了父亲。难怪母亲听了这话之后“气得坐着发抖”,“我”自然被“重重的责罚了一顿”。 母亲虽然兼任“严父”,但她毕竟还是“慈母”。当“我”因用手擦眼泪擦进了细菌而害了一年多眼翳病之后,母亲“心里又悔又急”,“悔”的是不该对孩子管教那样严厉,“急”的是孩子的眼病不知何时能好。听说用舌头舔可以将眼翳舔去,母亲就“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里的一个“真”字表现了“我”的出乎意外和感激,一个“舔”字把一个慈母的拳拳爱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层作者用“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作了总结,“严师”、“慈母”是胡适对母亲的最为准确的评价。 这一部分的第二层次主要是写母亲与家人的相处,母亲是16岁嫁到胡家来的,胡适父亲胡传的前妻曹氏所生的子女大都比胡适的母亲大几岁,父亲在世时有父亲撑着,胡适的哥哥嫂嫂们还不敢造次。现在父亲不幸逝世了,母亲在家的地位就很尴尬。按辈分,她是后母,是长辈;按年龄,她还没有叫她母亲的儿女们(除胡适)大;按职责,她要负担起管家的重任。如果大家都明理,都懂事,都理解做后母的难处,那胡适母亲的日子还好过些,偏偏这一家人都不是省油的灯,“大哥从小便是败家子,吸鸦片烟,赌博”,“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面对这么一些人,这个当家的后母的日子还能好过吗?难怪胡适说:“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母亲解决家庭问题有三大法宝: 一是“请”,就是家里遇到靠权威才能解决的问题,母亲就请本家长辈来助阵。大哥乱花钱,母亲就“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除夕夜讨债的来了,母亲“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五叔冤枉了母亲,母亲就“请了几位本家来”质问他。 二是“忍”,除夕夜,母亲打发了讨债的之后,大哥回来了,母亲“从不骂他一句”,“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大嫂二嫂闹矛盾时,母亲“只装做听不见”,有时实在忍不住了,就到左邻右舍去“闲谈”,“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宽容隐忍在胡适母亲这儿被发挥到了极致。 三是“哭”,一个人的忍耐总是有限度的,母亲也有“实在不能再忍的一天”,先是轻声哭,渐渐才哭出声来。母亲的哭完全是一种内心的发泄,“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母亲的哭也是有神奇效果的,她能哭来闹气的嫂嫂送茶劝哭,她还能哭来家中“一两个月的太平清净日子”。透过母亲的哭,我们分明感受到母亲内心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和委屈。 母亲不仅有宽容隐忍的一面,也有刚性的一面。关于有碍人格尊严的事,母亲是绝不宽容的。五叔的一句诬言气得母亲大哭,母亲请了几位本家来当面质问五叔,一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才肯罢休。这表明母亲做人是有原则的,这使得母亲的形象更加真实,更加丰满。 这一层次作者用较多的笔墨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严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传”,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第三部分:写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这正如作者自白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作者写此文时,年已四十,而且已是大学者和文化名人了,但他说“混”了二十多年,用词极为谦逊,讲究分寸。而且在说到自己的“美德”时,还用了“如果”、“学得”、“一丝一毫”、“一点点”等限制词,这些都体现了胡适先生的谦谦君子风度。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而胡适先生的文风正是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果。 天下写母亲的文字何其多也,但胡适的《我的母亲》为什么常常被不同选本的编者所看中呢?它有着怎样的独具的魅力呢? 首先,作者将人物放置在特殊的环境中进行刻画。 胡适的母亲23岁便成了寡妇,母亲一方面要把胡适抚养成人,同时,作为后母后婆,她还要照管丈夫前妻留下的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又不甚懂事的儿子儿媳,这就使得“母亲”的处境十分艰难和尴尬。母亲却能用她的智慧,用她的温柔,用她的宽容,用她的坚毅平息了家中的一次次风波,赢得了家人的尊重。 其次,作者在看似平实的叙述中对人物作了饱含深情的描写。 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者“轻轻地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钟姐 你不会找啊 只会提问

抗战刊物是谁

他的遗愿是全国人民一起抗战,他在生命之际,还写下了《对国事的呼吁》,呼吁全国人民坚持团结,一起抗战

他希望可以打倒日本人,因为他那个时候就积极参加抗日活动,而且对中国也是特别的热爱,如果他知道中国有了今天的成就,一定会很开心的。

天津《益世报》创刊于1915年10月10日。创办人是来华传教的比利时籍天主教教士雷鸣远和中国天主教徒刘守荣、杜竹萱。1900年他被比利时教会派到中国来传教,1910年转来天津。当年西方来中国传教的人,除照例每星期日在教堂中聚集教徒宣传宗教外,总要利用教会的经费进行一些所谓的“慈善”和“教育”工作,雷鸣远也如此,他到天津后就创办了一所诚正小学和一所师范学校,还办了一个宣讲所,向教外人宣传天主教。为了贴合当时的情况,雷在宣传宗教时,也会讲些“救国”的道理。后来,雷鸣远的教徒汇集他的讲演词,出版了一个小册子,名为《救国》。不久,他创办了一个周刊名为《广益录》,后改为《益世主日报》,这个刊物便是天津《益世报》的前身。天津《益世报》的开办费据说只有三四万元,是雷鸣远从国外天主教徒中募集到的传教经费的一部分。1931年报馆扩充资本,招集了股份,改组成一个股份有限公司性质的企业。但股东只限于中国天主教徒,股票转让须经公司同意。雷鸣远任董事长,实际上仍掌握着报馆的最高权力。天津《益世报》最初的馆址是在天津南市荣业大街,两年后迁到东门外小洋货街。1924年直奉战争的时候,迁移至意大利租界。当时中国的天主教会名义上受梵蒂冈的领导,实际上受某些帝国主义国家控制,雷鸣远的上级是法国人,据说雷对法国传教士的工作方法和生活方式极不赞同,曾不断在公开与不公开的场合揭发批评。天津的法国传教士则对雷在天津办学校、开报馆、设立宣讲所等活动侧目而视。1916年法帝国主义阴谋将天津的老西开划归法租界,这种侵略行为激起了天津市民的公愤,雷曾授意天津《益世报》反对法国侵略者强占老西开,结果是雷鸣远被法国传教士赶回比利时去了。1927年雷再度来中国。他决定到农村去,他说,中国农民的生活很苦,要复兴中国定要先建设新农村。要做好农村建设工作,必须具备有“福音主义”的人。雷鸣远想做亚洲的圣芳济,来复兴中国和亚洲。他来到中国主教管理的河北省安国县教区开展了传教工作。到安国县后,首先组织了一个“耀汉兄弟会”,会址名为“真福院”。雷鸣远认为这个会的主要精神是三个字“全、真、常”。“全”是“全牺牲”;“真”是“真爱人”;“常”是“常喜乐”。他就以这三个字为纲领,训练他的耀汉兄弟会会员。除安国县外,后来又在山西的汾阳、北平的清河、关外的玫瑰营子相继成立了分会。到抗战前夕,这个兄弟会的会员总数已有200余人。1927年雷鸣远再度来中国后,就请求入中国籍,口口声声要为中国献身。雷在1928年加入中国籍后,便经常自称是中国人。罗隆基同雷鸣远认识是1932年罗任天津《益世报》社论主笔以后。“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雷鸣远自知他既已入中国籍,对中国人民一致武力抗日的主张是不能反对的,因此他是主张中国抗战的,并表示赞成天津《益世报》武力抗日的主张。雷鸣远第一次在报馆见到罗隆基的时候就说:“罗先生,你肯到我们报馆中来写社论,我高兴极了。我特别喜欢你那篇《可以战矣》的社论,我要我的兄弟们都读你的社论。我们中国人非把日本鬼子打出去不可。”罗对雷说,他的社论可能会给《益世报》带来麻烦。雷鸣远马上说:“你放心,你放心。请你大胆写文章。你这样代表中国人民说话,就是我们报馆因为你的文章关门了,我们亦不怪你。只要我还是天津《益世报》的董事长,我是不会让你离开我们报馆的。”罗隆基就问他那些联共抗日的言论是否违背了《益世报》的天主教立场时,雷说:“不,不,你没有违背我的立场,你不要怕,我们教中还有人说我是共产党呢!除了我相信上帝,我是有神论者外,我的确是个共产主义者。我们的耶稣是要消灭阶级、消灭剥削的。”长城抗战的时候,雷鸣远已年逾60,他居然将“真福院”的一批兄弟组成救护队,自己亲任队长,带队到华北、西北各战区去进行救护工作,当他出发到遵化时,有人为他拍电影,请他讲几句话。他说到:“你们不要看我的鼻子、我的脸是外国的,我的心是中国的。我们抗战要抗到底!”后来他为英勇抗日的二十九军创办了“残废军人教养院”,1933年举行开幕礼时,雷鸣远致词说:“我对大家是表同情的,不但我应当服侍你们,凡是中国人都应当服侍你们,因为你们卫国有功。”他还说:“诸位现在虽然残废不能工作了,我劝你们不要失望,要努力其他工作。将来成家立业,生养子女,接继后代。我今年虽已60,若诸位最近成家,生养儿子,再过20年,不依然是爱国的青年吗?若遇我国收复失地,那时我虽已是八旬老翁,我老头子誓死还要同你们的儿子一同参加工作。”据说,就在这个时期,雷鸣远同戴笠有了密切的联系,他在战区中曾替国民党的特务组织搜集情报。在抗战期间,雷鸣远极力主张《益世报》在后方设法恢复出版。为了解决复刊的经济问题,他设法同南京主教于斌合作。1938年12月8日天津《益世报》在云南昆明重新复刊,雷鸣远仍然是名义上的董事长。《益世报》复刊后,雷曾亲自到昆明视察报馆,并鼓励工作人员,一定要坚持抗战到底的宣传政策。《益世报》复刊不到两年,便因经济困难而停刊。

王晓梅

抗战刊物是谁写的

延安

邹韬奋曾创办了全民抗战,他的遗愿是希望我国的劳动百姓能够拥有自己的人权,社会可以对劳动人民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刘雪庵积极从事音乐报刊和理论研究工作,也是硕果累累。早在30年代初,刘雪庵就开始从事音乐刊物的编辑工作。1934年,他参加了以蔡元培为首的“音乐艺术社”,并任《音乐杂志》编辑;后转任上海《新夜报》音乐周刊编辑。抗战爆发后,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刘雪庵主持中国作曲者协会的日常工作,还自己掏钱办起了《战歌周刊》,后改名为《战歌》,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具有广泛影响的抗战音乐刊物。《战歌》自1937年10月创刊至1940年4月终刊的两年半时间,先后在上海、武汉、重庆等地出版了18期,对救亡歌咏运动的蓬勃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 刘雪庵(作曲)歌曲《西子姑娘》表演者:周璇傅清石词 刘雪庵曲柳线摇风晓气清频频吹送几声春光旖旎不胜情我如小燕君便似飞鹰轻渡关山千万里一朝际会风云至高无上是飞行殷情期盼莫负好青春铁鸟威鸣震大荒为君亲换征裳叮咛无限记心房柔情千缕摇曳白云乡天马行空声势壮逍遥山色湖光鹏程万里任飞扬人间天上比翼羡鸳鸯春水涟涟春意浓浣纱溪呀(映)花红相思不断笕桥东几番期待凝碧望天空一瞥飞鸿云阵动归程争趁长风万花丛里接英雄六桥三竺笼罩凯歌中 抗战胜利后,空军制作了一首与空军相关的歌曲《西子姑娘》,希望广为传唱,此曲出自刘雪庵之手。这是一首战争歌曲。西子湖畔的少女,向她任职国军飞行员的情人表露了深切的叮咛和殷勤的寄盼。沙场机声,水乡柔情,令人想起白先勇小说《一把青》中郭轸的飒然英姿、朱青的羞涩眼神。那传统中国女性的情怀,就和著静姝温婉的曲调,飞到了白云的尽头――激励着军心士气。在影片《笕桥英烈传》中也用了这首歌曲,代表了杭州姑娘对中国空军战士情谊的《西子姑娘》,影像末尾部分的中国空军战士,那青春的面容,那潇洒的风姿,让人流泪不止。

王晓梅

  • 索引序列
  • 谁主编了抗战等刊物
  • 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
  • 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
  • 抗战刊物是谁
  • 抗战刊物是谁写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