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精神障碍相关文献

精神障碍相关文献

发布时间:

精神障碍相关文献

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出院后自杀危险因素探讨作者:宋瑞芹 王芬 杜延涛 张玉敏 陶春艳 【摘要】 目的 探讨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及家庭安全护理要点。方法 对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修订本中情感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出院的144例患者,进行为期2~6年的护理随访,对自杀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6例(25%)患者发生过自杀,其中自杀未遂30例(83%),自杀死亡6例(17%)。自杀危险因素:为双方相混合或快速循环型频繁发生和自杀未遂史,保护因数为多次住院。结论 有潜在自杀危险因素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应加强自杀的防范,家庭安全护理非常重要,住院治疗为有效的保护因素。 【关键词】 情感性精神障碍;自杀;危险因素;家庭护理;保护因素;护理随访 目前,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多为病例对照研究,我们采用队列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一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出院后的护理随访研究,探讨其自杀的危险因素,为家庭护理提供有效的方法,为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自杀防范提供依据,降低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自杀率。  1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144例病人为我院200301~200601的出院病人,符合中国精神病学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版修订本中情感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并排除脑器质性及其他功能性精神障碍的患者。男60例 ,女84例,平均年龄(6±8)岁,病程1~16年,平均(8±6)年。根据首发病至随访时的发作过程将临床类型分为单项抑郁症(简称抑郁症)42例,双相非混合或快速循环型(简称双相)58例,双相混合或快速循环型(简称混合循环)32例和单项躁狂症(简称躁狂症)12例。  2 方法  1 调查工具: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人口学特征,即往病情、诊断、治疗、出院后就医、服药和病情演变的情况;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生活事件量表(LES)、大体评定量表(GA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BSS)。  2 研究方法:采用对列内对照研究方法,将出院到随访时发生自杀(含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的36例病人为研究组,其余108例作为对照组。  3 统计学分析:随访期间是否自杀作为因变量,性别、年龄、婚姻、文化、职业、性格、自杀家族史、发病年龄、起病形式、发病诱因、总病程、诊断亚型、发病次数、即往自杀未遂史、临床症状、SSRS评分、LES评分、GAS评分、SDSS总分、治疗情况和住院次数等变量为暴露因素,以比值比(OR)作为相当危险度(RR)的估计值,资料采用四格表χ2检验,趋势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全部资料量化后输入联想586计算机,用STATA(1版)统计软件包进行各种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1 自杀发生率 144例在随访期间发生自杀36例(25%),其中30例(83%)自杀未遂,6例自杀死亡(17%)。  2 自杀危险因素分析  1 单因素分析:女性、自杀家族史、诊断亚型、发作频率(≥5次/年)自杀未遂史和多次住院(≥1次)6个因素与自杀显著相关(P<05),其他因素与自杀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见表1。  表1 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自杀危险因素(略)  注:*P<05,**P<01  2 多因素分析: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双相混合或快速循环型、频繁发作、自杀未遂史为危险因素,而多次住院为保护因素,见表2。表2 自杀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略)  3 剂量反应分析 病情发作频繁和自杀未随史次数越多,则发生自杀的危险性越大(P<01),而住院次数越大,自杀的危险性越小(P<05)。见表3 。  4 交互作用分析 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多次住院与双相混合或快速循环、频繁发作有负交互作用(P<01),而 多次住院与自杀未随史无交互作用(P>05)。见表4。  表3 自杀危险因素的剂量反应分析(略)  注意:趋势χ2检验,**P<01  表4 自杀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略)  注 :(1)--为因素均暴露,-+为危险因素非暴露,+ -为危险因素暴露、保护因素非暴露++为2组因素均暴露;(2)趋势χ2检验,**P<01;(3)S为交互指数,RERI为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为无交互作用  3 讨论  1 危险因素 情感性精神障碍病人情绪不稳定,在临床上易发生激越自杀现象,特别是重度抑郁症患者以及双向快速循环型,更容易发生自杀。本文对出院后的144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了护理随访,结果显示有25%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发生自杀,其中自杀未遂者占83%。重性抑郁症患者有过自杀未遂的病例占50%~70%,抑郁症在精神疾病中自杀发生率最高,有15%的抑郁症病人最终死于自杀。因此,对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自杀应广泛重视,加强防范。应特别注意观察病人的语言和情绪反应。对既往有自杀未遂史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应重点防范,其自杀危险性是无自杀未遂史的35倍[1]。自杀未遂史是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一项高危因素,以被不少研究所证实。因此,自杀未遂史也是预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高危指标,对有自杀未遂史的患者更应引起重视。   本研究显示,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临床诊断亚型中,双相混合和快速循环型的自杀危险性最高。有研究指出,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最危险的阶段是混合状态[2],快速循环型也是自杀重要的危险因素。这说明双相混合型或快速循环型是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危险性较高的一个临床亚型,临床上对此型也要高度重视,加强治疗和重视预防。同时,我们对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预后及影响预后因素进行了护理随访研究。结果发现,预后不良与发作频率、住院频率呈显著相关。发作频率(频繁发作)是自杀的高危因素,住院治疗控制疾病是预防自杀的有效的保护因素,稳定情绪可以减少自杀的危险性。因此对于有潜在自杀危险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应及早住院治疗。发作频繁也是自杀的一项预测指标,家属应高度重视,加强看护,减少自杀的发生。  2 家庭安全护理  1 居所安排:家属应与病人同居一室,室内要简单,禁止存放危险物品,对有自杀迹象的病人应整天有人陪伴,注意观察病人的动向,夜间不让病人蒙头睡觉。  2 病情观察:掌握病人情绪变化规律,有些病人自杀的计划周密,致死的危险性交大,但大部分有自杀企图病人在语言、情感、行为表现中都会有些流露,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病人不能离开家属的视线。病人常睡眠不好,容易早醒,在清晨最易发生自杀。深夜和凌晨更要加强看护,切勿被病人的假象所迷惑,有的病人为了实现自己的计划,一反常态,如:主动热情帮助别人,取得信任后易发生不测,不可以被假象蒙蔽而放松警惕,给病人造成可乘之机。  3 安全护理:掌握病人的病情特点几思想情况,对病人做到心中有数,注意危险品的保管,不要让病人单独外出,经常检查病人身上及床铺上有无存留危险品或病人书写的遗书和字条,去厕所也要有人陪伴,注意检查口腔,严防病人积存大量药物一次吞服而造成自杀。  4 心理护理:心理治疗极为重要,出院时应给予家属充分的指导,家属不要嫌弃病人,要多鼓励,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打消病人的消极念头,对周围人应保持正常接触,避免孤独感,多关心体贴病人,转移其注意力,不要整天沉侵疾病中,让病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参考文献】 1] 翟书涛自杀学的精神病学侧面[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1,18(1):1  [2] 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46149;162

神障碍搜索医学信息 2013 年 8 月第 26 卷第 8 期(上半月) Medical I A V N 8临 床 医 学收稿日期:2013-07-05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 MND)是以损害脊髓前角、大脑、脑干运动神经元和锥体束为主的一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 主要包括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脊髓性肌萎缩症(SMA)、进行性延髓麻痹(PBP)、原发性侧索硬化症(PLS)等。 该组疾病临床表现相似,常表现为肢体肌肉萎缩、无力、肌肉跳动、咀嚼无力、吞咽困难、构音不清、胸闷气短、强哭、强笑等,发病率约为 2~3/10 万,目前没有确实有效的治疗手段,从有症状开始,平均仅能存活 3~5 年[1]。精神障碍是以心理 ( 精神)活动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大类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精神障碍发生有关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化学物质、脑和内脏器官疾病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 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因肌肉进行性无力和萎缩而在较长的病程中逐渐丧失生活自理和社会交际能力, 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精神不稳、抑郁等不良情绪,加上本病属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疾病导致的神经元进行性变性不断发展更加容易使患者出现一些精神障碍,其中尤以抑郁、社会认知减退、情感减退、痴呆等为常见表现,精神障碍的出现最终导致该病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进一步下降[2,3]。本文就近年来运动神经元病伴发的常见精神障碍相关文献作一综述。1 运动神经元病伴发的情感障碍情感障碍在以往通常并不认为与运动神经元病有密切关系,现在的研究[4, 5]则认为在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中,这类功能损害是较为常见并且在疾病的演进及治疗、护理的决定中起到重要作用。 情感障碍或行为异常将会减少患者的人际交流及社会活动能力,降低生活质量,加重治疗、护理的负担。 最终影响到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在所有的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中,伴发的情感障碍以抑郁为突出表现,患者常表现为呼吸困难、失眠、疼痛、焦虑以及无力等。 这些临床表现并无太大特异性,容易被运动神经元病本身的一些症状掩盖、混淆,临床医师尤其是非精神科医师对此缺乏足够认识,容易导致抑郁的漏诊及误诊。 对于运动神经元病伴发抑郁的比例,由于上述原因加上不同研究之间的具体研究方法、筛选排除标准等不同导致有关文献对于运动神经元病伴发抑郁的比例有很大差异,有些研究结果甚至完全对立。 有研究报道[6],ALS 中出现严重抑郁的不到20%, 而其他一些运动神经变性性疾病 ( 如 multiple sclerosis, Parkinson'sdisease 和 Huntington's disease)伴发的抑郁比例却达到了 40~50%,然而该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

你去网上搜几篇相关的论文,抄一下改一下,合一下就行了。不要输入这么长的名字,分开几个关键词去输入就好,搜网页。

有关精神障碍的文献

你去网上搜几篇相关的论文,抄一下改一下,合一下就行了。不要输入这么长的名字,分开几个关键词去输入就好,搜网页。

《变态心理学》刘新民 主编  原价:00元  作者:刘新民 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87650  页码:4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出版时间:2007-7-1  印刷时间:2007-7-1  字 数:629000  商品标识:9352079  图书封面大图  --------------------------------------------------------------------------------  内容简介  本书共18章,前5章主要阐述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判别标准、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研究方法、分类和诊断等基本理论和方法,相当于总论部分;接下来的12章讨论各种心理障碍,是变态心理学的各论部分;最后1章论述与心理健康行业有关的重要问题。  本书在第一章绪论中,除了介绍变态心理学的定义、任务和判别标准等基本概念外,以较大的篇幅系统地回顾了变态心理学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通过对变态行为处理的许多截然不同的思想和方法的透视,促进我们对异常心理复杂性的理解。  变态心理的发生原因与机制是另一重点内容。本书第二、三章对影响异常心理形成的具体因素以及不同的理论模型进行了专门介绍。每一种模型都是通过多年对人类行为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观点,它反映了有关心理障碍认识与处理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对于解释和处理异常行为有重要意义。  心理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是变态心理学的重要工具。本书遵循当前国内外有关心理障碍分类的主流趋势,以中国的分类(CCMI-13)为基础,重视比较WHO和美国最新分类系统的各自特点。  异常心理如同正常心理一样是人类的主观体验,以科学方法和思维予以对待十分重要。本书较详细地介绍了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以便于专业人员在提出理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和变量、选择方法、检验假设、解释结果和推论以及发表论文等过程中,能够始终遵循客观和科学的基本原则,防止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  本书用最多的篇幅讨论了各种具体的心理障碍,即将变态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异常心理的描述、解释、诊断、预测和防治中,以获得对异常心理的认识和处理的基本能力。,但由于篇幅所限,还有很多内容未能收入,如心理生理障碍和器质性精神障碍等,读者可进一步参阅有关资料。  最后一章讨论心理健康职业活动中必然涉及的伦理、道德和法律关系问题,使专业人员在变态心理的临床工作中,具有必要的职业规范意识并始终遵循行业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  作者简介  --------------------------------------------------------------------------------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 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史  第三节 变态心理学的相关学科  小结  第二章 影响变态心理形成的因素  第一节 生物因素  第二节 心理因素  第三节 社会因素  第四节 病因的相互作用  小结  第三章 变态心理的理论模型  第一节 生物学模型  第二节 心理动力学模型  第三节 行为模型  第四节 认知模型  第五节 人本主义-存在主义模型  第六节 社会文化模型  第七节 家庭模型  第八节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参考 中国传统医学模型  小结  第四章 变态心理的分类与诊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  第三节 美国的分类  第四节 中国的分类  第五节 心理障碍的评估  参考1 定量分类系统  参考2 美德与性格力量分类  小结  第五章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步骤  第二节 观察法  第三节 流行病学研究  第四节 相关研究  第五节 实验研究  第六节 单被试研究  第七节 研究与伦理  参考1 疗效研究的方法  参考2 疗效研究的质量  参考3 APA关于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准则  小结  第六章 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认知障碍  第三节 情感障碍  第四节 意志与行为障碍  第五节 意识障碍  第六节 综合征  小结  第七章 应激相关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急性应激障碍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  第四节 适应障碍  参考 气功所致精神障碍  小结  第八章 神经症与躯体形式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癔症  第三节 恐惧症  第四节 焦虑症  第五节 强迫症  第六节 神经衰弱  第七节 躯体形式障碍  参考 慢性疲劳综合征  小结  第九章 心境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心境障碍的类型与表现  第三节 心境障碍的原因  第四节 心境障碍的防治  参考1 经前综合征  参考2 产后抑郁症  小结  第十章 自杀与自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自杀的流行病学  第三节 自杀的原因和机制  第四节 自杀的预测和防治  第五节 自伤  参考1 怎样对自杀者做心理检查  参考2 怎样询问自杀  参考3 如何接听求助电话  小结  第十一章 进食障碍  第一节 进食障碍及其类型  第二节 进食障碍的原因  第三节 诊断与治疗原则  参考 肥胖症  小结  第十二章 睡眠障碍  第一节 睡眠概述  第二节 睡眠障碍的分类  第三节 常见的睡眠障碍  第四节 睡眠障碍的原因  第五节 失眠症的防治  参考1 “健康睡眠”知识  参考2 培养良好睡眠习惯的方法  小结  第十三章 人格障碍  第一节 人格特质  第二节 人格障碍  第三节 人格障碍的分类与表现  第四节 人格障碍的治疗  参考 Cleckley关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描述  小结  第十四章 性心理障碍与性功能障碍  第一节 性心理障碍概述  第二节 性心理障碍的表现与分类  第三节 性心理障碍的发生机制  第四节 性心理障碍的治疗  第五节 性功能障碍  参考1 色情杀人狂  参考2 性骚扰  参考3 强奸  参考4 乱伦  小结  第十五章 物质滥用与依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物质滥用的心身危害  第三节 物质滥用的发生机制  第四节 常见的物质滥用与依赖  参考1 新型毒品  参考2 网络成瘾障碍  小结  第十六章 分裂症与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第一节 分裂症  第二节 偏执性精神障碍  第三节 感应性精神障碍  参考1 分裂样精神病  参考2 旅途性精神病  小结  第十七章 常见于儿童青少年期的心理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精神发育迟滞  第三节 学习障碍  第四节 儿童多动症  第五节 品行障碍  第六节 儿童孤独症  第七节 抽动障碍  第八节 排泄障碍  参考 青少年违法与犯罪  小结  第十八章 相关的行业、法律和伦理问题  第一节 心理健康行业与道德问题  第二节 患者的权利  第三节 心理障碍与法律相关问题  小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索引

书 名: 精神医学作 者:季建林,吴文源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9-9-1ISBN: 9787309068719开本: 16开定价: 00元 本教材适用于长年制(8年制或7年制)医学生,与医学心理学教材配套使用。主要根据21世纪医学教育发展需要与趋势,以及国内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在2003年初版的基础上进符修订、重新编写的。比较系统和重点介绍了有关精神医学的概念、症状学、诊断与分类学、病因学、常见精神障碍(包括认知相关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焦虑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特殊人群的精神卫生服务(包括儿童、老年精神医学、会诊联络精神医学、社区精神卫生、司法精神医学等),以及治疗学等。本教材的主要特色:①强调基本概念、临床精神症状的识别与诊治原则;②增加了“P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精神医学的教学案例示教;③选编部分专业英文阅读文献;④重视文字叙述的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和通俗易懂。全书共18章,附录为从国外专业教材或杂志中选编的10余篇具有代表性的英文文献,提高初学者的兴趣和对精神医学的热爱。可作为医学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住院医师与主治医师等继续教育的参考书。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精神医学的基本概念第二节 精神医学的发展概况第三节 精神医学的分支及相关学科第四节 精神医学与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第二章 精神症状学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感知障碍第三节 思维障碍第四节 情感障碍第五节 意志障碍与注意障碍第六节 动作行为障碍第七节 记忆障碍与智能障碍第八节 意识障碍与自我意识障碍第九节 常见综合征第三章 诊断学与分类学第一节 交谈第二节 病史第三节 精神检查第四节 量表评估第五节 特殊检查第六节 诊断原则第七节 分类学第四章 病因学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遗传因素第三节 神经递质学说第四节 其他生物学因素第五节 发育因素第六节 社会心理因素第七节 神经病理学第五章 谵妄、痴呆和其他认知障碍第一节 谵妄第二节 痴呆第三节 可疑谵妄和痴呆的评估与诊断第四节 特异性器质性精神科综合征第五节 神经系统综合征第六节 常见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第六章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流行病学第三节 临床表现第四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第五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第六节 预后与转归第七节 治疗及预防第八节 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第七章 心境障碍第一节 抑郁障碍第二节 恶劣心境第三节 双相障碍第八章 神经症性障碍第一节 焦虑障碍概述第二节 惊恐障碍第三节 恐惧症第四节 广泛性焦虑障碍……第九章 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第十章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第十一章 精神发育迟滞第十二章 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第十三章 老年精神医学第十四章 治疗学第十五章 会诊联络精神医学第十六章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第十七章 司法与精神卫生第十八章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附录 专业英文文献阅读资料选编 作品内容来稿内容、字数不限,任何形式皆可,如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评论、论文、游记等。投稿作品必须出自原创,并且在中国期刊网首发,不得作假,一经发现,将取消作者的投稿资格,情节严重者,将在首页进行公布。投稿者若有抄袭、模仿他人作品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或者稿件内容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人格权的,由投稿者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作品发表要求:期刊网网站保留审稿、退稿和修改稿件的一切权力。期刊不接受含有下列内容之一的作品:1、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2、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3、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5、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6、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7、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8、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9、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版权要求1、所有作品无论是否发表,作者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享有著作权。2、所有投稿作品中国期刊网及其相关合作机构(包括网站、出版物、移动网络等),享有有使用权。稿件推荐1、可将各位网友及作者投交的稿件及联络方式放在作者投稿库,供众多合作刊及杂志社选择,如刊社编辑看中某位作者的稿件将直接联络该作者;作者根据情况自行决定是否让该刊社使用,使用条件由作者和刊社商议后自行决定。本站不负任何责任,也不会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也不会代刊社或者作者转款。2、各位作者如想经过本站将稿件推荐给各个刊社,请提供首发作品并注明作者联系方式。

建党精神相关文献

还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努力的学习,同时,团结同学参加一些各种活动,这样才能够弘扬建党的精神,增强中国人的骨气

关于当代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应怎样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参考文献,你可以去创新教育研究或者教育进展看看哦,

中国的建党精神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集中表达。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的集中表达。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始终保持斗争精神、顽强意志、优良作风,毫无畏惧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地开辟新天地。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风范和意志品质的集中表达。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无条件地对党的信仰忠诚、对党组织忠诚、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担当和人民立场的集中表达。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的源头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各种政党蜂拥林立,但300多个政党和政治力量没有找到科学的指导思想,民族复兴的梦想只能是空想。在各种主义和方案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使中国人的精神由被动转为主动,给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生机,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这种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既体现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又体现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摆脱了封建主义和西方文化的双重依附。从此,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复兴与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把国家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统一在一起。今天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理论强党,就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以上内容参考:新华网-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认知障碍文献

可以从心灵上减少悲伤的感觉,如果不认知障碍可能暂时会失去智力,记忆。如果家人和朋友给予这些人关怀和关爱,可能会不治而愈。如果不认知障碍而一直失落下去,就会影响生活,学习和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应保持乐观的态度,接受治疗。严重的也会导致身体的某部分失去知觉,如这样应去接受治疗。

v(我知道你说问的是公共关系的内容,给段材料案例你自己体会) 经济的迅速崛起的背后表现为城市扩张、工业园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如火如荼,昔日春意盎然的农田,低矮破旧的农房被取而代之为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幢幢高楼、厂房林立。农民一方面向往城市化带来的文明繁荣,但农民无限眷念故土,加上一些地方一次性补偿社会保障缺乏,农民对今后生活忧心忡忡。在农村土地房屋征拆过程中,农民认知成为影响政府征拆目标如期顺利实现的至关重要因素。正确的认知可以起到推动、支持作用,反之群众一些不正确的认知行为起到阻碍作用。农村土地房屋征拆是一个艰难的爬坡过程,而基层政府为赶工期、抢进度,快马加鞭,忽略了农民的思想工作和利益诉求,是“牛不喝水强按头”抢拆抢量,矛盾层出不穷,致使基层政府与农民形成对抗、对立、对垒关系。如何在保护政府依法征拆工作开展的同时,维护社会稳定及农民合法利益是摆在政府眼前一项任务。因而“号准”农民在农村土地房屋征拆过程中的认知倾向,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农民不正确认知表现 (一)农民认为土地“私有”,对国家征收存在着“惜售”心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维护了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但不少农民误认为自己承包的土地是“私有”,国家无权征收,政府低价征地农民不愿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农村私下交易土地十分猖獗,因为利益驱动。笔者在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调查发现,二十年前农村一些地方农民私下卖地协议中约定每亩地卖到1万元左右,在物价偏低的过去,这个卖地价格时至今日令人惊诧不已。实际上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农民对承包土地只拥有使用权。同时,土地征用是政府行为,具有强制性,无论土地所有者是否愿意,均可按照法律的规定征用土地。《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同时《土地管理法》第二条第四款“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 (二)认为征拆补偿是等额赔偿 在征拆中,不少农民对征拆补偿标准失望之极难以言表,征地一亩仅几千元,房屋补偿标准100——200元/平方米。土地进入市场其价值飙升,一亩地达60——100万元,甚至更高,建成房屋后房价达到2000元/平方米以上。农民心理上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同时各地补偿标准各有千秋。千百年来农民奉行“不患寡就患不均”。农民认为拆迁补偿标准应是等额赔偿,用农民自己的话来说:“政府搞建设是好事,不能牺牲我的利益,你找我,就得依我价,否则不拆不征。”当基层干部上门做工作时,大道理说了一箩筐,但农民死认这个理:如同一只玻璃茶杯子,市场价格10元,打坏了按价赔偿就得10元。在农村,农民把大半辈子挣得钱投入到建房中,宽敞亮丽、装璜考究,雕龙画凤,巍巍壮观。但在农村土地房屋征拆中我们同情农民为经济发展所作的牺牲,但依照农民个人意愿去等额赔偿是不切合实际的。土地补偿收购惯例采用完全补偿和不完全补偿,西方发达国家根据受益土地的性质、范围、价值等因素进行综合考察并给予全额补偿。我们国家土地补偿是一种不完全补偿,就拿一只玻璃茶杯子来说吧,补偿可能是5元或6元,不可能是等额的,其补偿标准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补偿只针对被征用土地的价值,补偿的数额小于被征用土地的价值,远远低于市场价格。农民对土地房屋征拆补偿标准期望值过高与现实补偿标准差距甚远,心理上不满进而转化为行动上消极对抗。 (三)农民认为失去土地房屋日子难过,对未来忧心忡忡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最稳定的保障。土地具有为农民提供食物功能,是农民的衣食饭碗,还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在农村不少人,尤其是老年人对土地房屋有着血浓于水的感情。虽然,土地上收入不是现如今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不少地方是青年人在外挣钱,老年人在家种田,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纯农民”少了。农房凝结着农民毕生心血,农民的房屋如“鸟巢”,征拆中农民的“鸟巢”被捣,虽然一些地方给予安置补偿,但不少农民是有房无钱,有钱无房。不少农民谈及未来不无黯然神伤,对今后生活举棋不定,土地没了、房屋没了,成了居无定所,无田可耕、无业可做、无岗可上的游离于城市边缘的“三无”农民。失地农民思想上等、靠、要,一味依赖政府,认为政府征拆,总得给碗饭吃,有的终日无所事事,打牌赌博消磨时光;有的到政府胡搅蛮缠。 (四)认为乡村干部不廉洁,要求将集体土地款分光殆尽 市场经济下农民思想活跃,但集体意识缺乏,是“对乡村干部不放心,公益事业不热心,办错事情伤透了心”。在农村集体土地款分配始终是农村矛盾的焦点、漩涡。一些乡村干部形象在群众心目中不佳。电视剧中将乡村干部形象丑化,不是歪戴帽子,就是斜叨着烟,满口脏话的“土碴碴”。另一方面一些乡村干部没有把握人生方向,有的花天酒地,中饱私囊,招致群众不满。同时农民以钱入袋为安,认为自己岁数大了,还不知活多久,要求分光集体资产,农民从自身出发,往往要求一次性分光土地款,毕竟农民还很穷,钱用于结婚,用于还贷,用于子女教育投入。事实上,解开农民农民思想疙瘩,防止将集体土地款花光、吃光、用光的“新三光”,从长远利益考虑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在农村集体土地款中划出一部分用于农民社保,以提高生活质量,解决后顾之忧大有裨益。 (五)认为在征拆中涉及到自己利益的事是“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 纵观农村土地房屋征拆其轨迹可归纳为“先难,中间易,后面难”。简而言之,征拆开始是“万事开头难”,农民怕当第一,一怕惹人闭言碎语,二怕先进吃亏,持观望态度,工作局面难以打开;中间过程是政策倾向明显,势如破竹;后面剩下是被视为“钉子户”,漫天要价,和政府旷日持久战。在征拆过程中农民是“几家欢喜几家忧”,大部分农民因利益受损和政府“理论”,这其中有合理和不合理的利益诉求。农民反映一时得不到答复误认为官官相互,误认为不吵不闹问题得不到解决,甚至认为涉及到自己利益的事是“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在征拆过程中,农民与政府博奕,甚至把无辜老人推上一线,以此作“筹码”,作为和政府谈判的资本。甚至越级上访,打横幅、拉队伍,围攻政府,砸坏办公设备,殴打干部,堵塞交通等过激行为,严重扰乱社会秩

认知障碍是指脑局部组织病变或受损而产生的对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功能的损害。通常,多被用以描述机体正常老化和阿茨海默氏症(老年痴呆)之间的过渡状态的症状表现。如果你的朋友在医院确诊为认知障碍,那么相关问题和辅助方法可询问治疗师。如你所说的在意别人的想法,应该不是病症本身所造成(除非是意外脑损伤),一方面,被诊断为精神类疾病往往会给患者本身造成压力,并有可能因其周围人的态度而影响其人际关系,这种不安可能使她特别在意周围人的看法。病症带来的认知能力的趋弱也可能对其构成焦虑。另一方面,如果过去一直如此,或程度稍轻,则可能涉及过去事件对其观念的影响。

那就是说他对他的认识和感知就是有一定的障碍的

英国精神病学杂志高智商情绪障碍

我也是同样的问题! 你现在好点了吗?

双相情感障碍可以完全被治愈吗?

肯定是因为压力大呀,一二线城市生活节奏特别快,加班加点的工作,有个差不多的工作不努力就会被新人替代,而且身在外地,家人不在自己身边,其实自己的心事能说的能有几个知心人,堆积的时间越来越长,慢慢就会抑郁了。

双相情感障碍可以完全被治愈吗?

  • 索引序列
  • 精神障碍相关文献
  • 有关精神障碍的文献
  • 建党精神相关文献
  • 认知障碍文献
  • 英国精神病学杂志高智商情绪障碍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