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英国精神病学杂志高智商情绪障碍

英国精神病学杂志高智商情绪障碍

发布时间:

英国精神病学杂志高智商情绪障碍

我也是同样的问题! 你现在好点了吗?

双相情感障碍可以完全被治愈吗?

肯定是因为压力大呀,一二线城市生活节奏特别快,加班加点的工作,有个差不多的工作不努力就会被新人替代,而且身在外地,家人不在自己身边,其实自己的心事能说的能有几个知心人,堆积的时间越来越长,慢慢就会抑郁了。

双相情感障碍可以完全被治愈吗?

精神障碍相关文献

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出院后自杀危险因素探讨作者:宋瑞芹 王芬 杜延涛 张玉敏 陶春艳 【摘要】 目的 探讨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及家庭安全护理要点。方法 对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修订本中情感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出院的144例患者,进行为期2~6年的护理随访,对自杀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6例(25%)患者发生过自杀,其中自杀未遂30例(83%),自杀死亡6例(17%)。自杀危险因素:为双方相混合或快速循环型频繁发生和自杀未遂史,保护因数为多次住院。结论 有潜在自杀危险因素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应加强自杀的防范,家庭安全护理非常重要,住院治疗为有效的保护因素。 【关键词】 情感性精神障碍;自杀;危险因素;家庭护理;保护因素;护理随访 目前,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多为病例对照研究,我们采用队列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一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出院后的护理随访研究,探讨其自杀的危险因素,为家庭护理提供有效的方法,为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自杀防范提供依据,降低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自杀率。  1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144例病人为我院200301~200601的出院病人,符合中国精神病学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版修订本中情感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并排除脑器质性及其他功能性精神障碍的患者。男60例 ,女84例,平均年龄(6±8)岁,病程1~16年,平均(8±6)年。根据首发病至随访时的发作过程将临床类型分为单项抑郁症(简称抑郁症)42例,双相非混合或快速循环型(简称双相)58例,双相混合或快速循环型(简称混合循环)32例和单项躁狂症(简称躁狂症)12例。  2 方法  1 调查工具: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人口学特征,即往病情、诊断、治疗、出院后就医、服药和病情演变的情况;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生活事件量表(LES)、大体评定量表(GA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BSS)。  2 研究方法:采用对列内对照研究方法,将出院到随访时发生自杀(含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的36例病人为研究组,其余108例作为对照组。  3 统计学分析:随访期间是否自杀作为因变量,性别、年龄、婚姻、文化、职业、性格、自杀家族史、发病年龄、起病形式、发病诱因、总病程、诊断亚型、发病次数、即往自杀未遂史、临床症状、SSRS评分、LES评分、GAS评分、SDSS总分、治疗情况和住院次数等变量为暴露因素,以比值比(OR)作为相当危险度(RR)的估计值,资料采用四格表χ2检验,趋势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全部资料量化后输入联想586计算机,用STATA(1版)统计软件包进行各种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1 自杀发生率 144例在随访期间发生自杀36例(25%),其中30例(83%)自杀未遂,6例自杀死亡(17%)。  2 自杀危险因素分析  1 单因素分析:女性、自杀家族史、诊断亚型、发作频率(≥5次/年)自杀未遂史和多次住院(≥1次)6个因素与自杀显著相关(P<05),其他因素与自杀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见表1。  表1 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自杀危险因素(略)  注:*P<05,**P<01  2 多因素分析: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双相混合或快速循环型、频繁发作、自杀未遂史为危险因素,而多次住院为保护因素,见表2。表2 自杀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略)  3 剂量反应分析 病情发作频繁和自杀未随史次数越多,则发生自杀的危险性越大(P<01),而住院次数越大,自杀的危险性越小(P<05)。见表3 。  4 交互作用分析 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多次住院与双相混合或快速循环、频繁发作有负交互作用(P<01),而 多次住院与自杀未随史无交互作用(P>05)。见表4。  表3 自杀危险因素的剂量反应分析(略)  注意:趋势χ2检验,**P<01  表4 自杀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略)  注 :(1)--为因素均暴露,-+为危险因素非暴露,+ -为危险因素暴露、保护因素非暴露++为2组因素均暴露;(2)趋势χ2检验,**P<01;(3)S为交互指数,RERI为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为无交互作用  3 讨论  1 危险因素 情感性精神障碍病人情绪不稳定,在临床上易发生激越自杀现象,特别是重度抑郁症患者以及双向快速循环型,更容易发生自杀。本文对出院后的144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了护理随访,结果显示有25%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发生自杀,其中自杀未遂者占83%。重性抑郁症患者有过自杀未遂的病例占50%~70%,抑郁症在精神疾病中自杀发生率最高,有15%的抑郁症病人最终死于自杀。因此,对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自杀应广泛重视,加强防范。应特别注意观察病人的语言和情绪反应。对既往有自杀未遂史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应重点防范,其自杀危险性是无自杀未遂史的35倍[1]。自杀未遂史是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一项高危因素,以被不少研究所证实。因此,自杀未遂史也是预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高危指标,对有自杀未遂史的患者更应引起重视。   本研究显示,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临床诊断亚型中,双相混合和快速循环型的自杀危险性最高。有研究指出,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最危险的阶段是混合状态[2],快速循环型也是自杀重要的危险因素。这说明双相混合型或快速循环型是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危险性较高的一个临床亚型,临床上对此型也要高度重视,加强治疗和重视预防。同时,我们对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预后及影响预后因素进行了护理随访研究。结果发现,预后不良与发作频率、住院频率呈显著相关。发作频率(频繁发作)是自杀的高危因素,住院治疗控制疾病是预防自杀的有效的保护因素,稳定情绪可以减少自杀的危险性。因此对于有潜在自杀危险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应及早住院治疗。发作频繁也是自杀的一项预测指标,家属应高度重视,加强看护,减少自杀的发生。  2 家庭安全护理  1 居所安排:家属应与病人同居一室,室内要简单,禁止存放危险物品,对有自杀迹象的病人应整天有人陪伴,注意观察病人的动向,夜间不让病人蒙头睡觉。  2 病情观察:掌握病人情绪变化规律,有些病人自杀的计划周密,致死的危险性交大,但大部分有自杀企图病人在语言、情感、行为表现中都会有些流露,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病人不能离开家属的视线。病人常睡眠不好,容易早醒,在清晨最易发生自杀。深夜和凌晨更要加强看护,切勿被病人的假象所迷惑,有的病人为了实现自己的计划,一反常态,如:主动热情帮助别人,取得信任后易发生不测,不可以被假象蒙蔽而放松警惕,给病人造成可乘之机。  3 安全护理:掌握病人的病情特点几思想情况,对病人做到心中有数,注意危险品的保管,不要让病人单独外出,经常检查病人身上及床铺上有无存留危险品或病人书写的遗书和字条,去厕所也要有人陪伴,注意检查口腔,严防病人积存大量药物一次吞服而造成自杀。  4 心理护理:心理治疗极为重要,出院时应给予家属充分的指导,家属不要嫌弃病人,要多鼓励,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打消病人的消极念头,对周围人应保持正常接触,避免孤独感,多关心体贴病人,转移其注意力,不要整天沉侵疾病中,让病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参考文献】 1] 翟书涛自杀学的精神病学侧面[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1,18(1):1  [2] 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46149;162

神障碍搜索医学信息 2013 年 8 月第 26 卷第 8 期(上半月) Medical I A V N 8临 床 医 学收稿日期:2013-07-05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 MND)是以损害脊髓前角、大脑、脑干运动神经元和锥体束为主的一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 主要包括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脊髓性肌萎缩症(SMA)、进行性延髓麻痹(PBP)、原发性侧索硬化症(PLS)等。 该组疾病临床表现相似,常表现为肢体肌肉萎缩、无力、肌肉跳动、咀嚼无力、吞咽困难、构音不清、胸闷气短、强哭、强笑等,发病率约为 2~3/10 万,目前没有确实有效的治疗手段,从有症状开始,平均仅能存活 3~5 年[1]。精神障碍是以心理 ( 精神)活动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大类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精神障碍发生有关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化学物质、脑和内脏器官疾病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 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因肌肉进行性无力和萎缩而在较长的病程中逐渐丧失生活自理和社会交际能力, 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精神不稳、抑郁等不良情绪,加上本病属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疾病导致的神经元进行性变性不断发展更加容易使患者出现一些精神障碍,其中尤以抑郁、社会认知减退、情感减退、痴呆等为常见表现,精神障碍的出现最终导致该病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进一步下降[2,3]。本文就近年来运动神经元病伴发的常见精神障碍相关文献作一综述。1 运动神经元病伴发的情感障碍情感障碍在以往通常并不认为与运动神经元病有密切关系,现在的研究[4, 5]则认为在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中,这类功能损害是较为常见并且在疾病的演进及治疗、护理的决定中起到重要作用。 情感障碍或行为异常将会减少患者的人际交流及社会活动能力,降低生活质量,加重治疗、护理的负担。 最终影响到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在所有的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中,伴发的情感障碍以抑郁为突出表现,患者常表现为呼吸困难、失眠、疼痛、焦虑以及无力等。 这些临床表现并无太大特异性,容易被运动神经元病本身的一些症状掩盖、混淆,临床医师尤其是非精神科医师对此缺乏足够认识,容易导致抑郁的漏诊及误诊。 对于运动神经元病伴发抑郁的比例,由于上述原因加上不同研究之间的具体研究方法、筛选排除标准等不同导致有关文献对于运动神经元病伴发抑郁的比例有很大差异,有些研究结果甚至完全对立。 有研究报道[6],ALS 中出现严重抑郁的不到20%, 而其他一些运动神经变性性疾病 ( 如 multiple sclerosis, Parkinson'sdisease 和 Huntington's disease)伴发的抑郁比例却达到了 40~50%,然而该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

你去网上搜几篇相关的论文,抄一下改一下,合一下就行了。不要输入这么长的名字,分开几个关键词去输入就好,搜网页。

有关精神障碍的文献

你去网上搜几篇相关的论文,抄一下改一下,合一下就行了。不要输入这么长的名字,分开几个关键词去输入就好,搜网页。

《变态心理学》刘新民 主编  原价:00元  作者:刘新民 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87650  页码:4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出版时间:2007-7-1  印刷时间:2007-7-1  字 数:629000  商品标识:9352079  图书封面大图  --------------------------------------------------------------------------------  内容简介  本书共18章,前5章主要阐述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判别标准、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研究方法、分类和诊断等基本理论和方法,相当于总论部分;接下来的12章讨论各种心理障碍,是变态心理学的各论部分;最后1章论述与心理健康行业有关的重要问题。  本书在第一章绪论中,除了介绍变态心理学的定义、任务和判别标准等基本概念外,以较大的篇幅系统地回顾了变态心理学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通过对变态行为处理的许多截然不同的思想和方法的透视,促进我们对异常心理复杂性的理解。  变态心理的发生原因与机制是另一重点内容。本书第二、三章对影响异常心理形成的具体因素以及不同的理论模型进行了专门介绍。每一种模型都是通过多年对人类行为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观点,它反映了有关心理障碍认识与处理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对于解释和处理异常行为有重要意义。  心理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是变态心理学的重要工具。本书遵循当前国内外有关心理障碍分类的主流趋势,以中国的分类(CCMI-13)为基础,重视比较WHO和美国最新分类系统的各自特点。  异常心理如同正常心理一样是人类的主观体验,以科学方法和思维予以对待十分重要。本书较详细地介绍了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以便于专业人员在提出理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和变量、选择方法、检验假设、解释结果和推论以及发表论文等过程中,能够始终遵循客观和科学的基本原则,防止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  本书用最多的篇幅讨论了各种具体的心理障碍,即将变态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异常心理的描述、解释、诊断、预测和防治中,以获得对异常心理的认识和处理的基本能力。,但由于篇幅所限,还有很多内容未能收入,如心理生理障碍和器质性精神障碍等,读者可进一步参阅有关资料。  最后一章讨论心理健康职业活动中必然涉及的伦理、道德和法律关系问题,使专业人员在变态心理的临床工作中,具有必要的职业规范意识并始终遵循行业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  作者简介  --------------------------------------------------------------------------------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 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史  第三节 变态心理学的相关学科  小结  第二章 影响变态心理形成的因素  第一节 生物因素  第二节 心理因素  第三节 社会因素  第四节 病因的相互作用  小结  第三章 变态心理的理论模型  第一节 生物学模型  第二节 心理动力学模型  第三节 行为模型  第四节 认知模型  第五节 人本主义-存在主义模型  第六节 社会文化模型  第七节 家庭模型  第八节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参考 中国传统医学模型  小结  第四章 变态心理的分类与诊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  第三节 美国的分类  第四节 中国的分类  第五节 心理障碍的评估  参考1 定量分类系统  参考2 美德与性格力量分类  小结  第五章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步骤  第二节 观察法  第三节 流行病学研究  第四节 相关研究  第五节 实验研究  第六节 单被试研究  第七节 研究与伦理  参考1 疗效研究的方法  参考2 疗效研究的质量  参考3 APA关于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准则  小结  第六章 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认知障碍  第三节 情感障碍  第四节 意志与行为障碍  第五节 意识障碍  第六节 综合征  小结  第七章 应激相关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急性应激障碍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  第四节 适应障碍  参考 气功所致精神障碍  小结  第八章 神经症与躯体形式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癔症  第三节 恐惧症  第四节 焦虑症  第五节 强迫症  第六节 神经衰弱  第七节 躯体形式障碍  参考 慢性疲劳综合征  小结  第九章 心境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心境障碍的类型与表现  第三节 心境障碍的原因  第四节 心境障碍的防治  参考1 经前综合征  参考2 产后抑郁症  小结  第十章 自杀与自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自杀的流行病学  第三节 自杀的原因和机制  第四节 自杀的预测和防治  第五节 自伤  参考1 怎样对自杀者做心理检查  参考2 怎样询问自杀  参考3 如何接听求助电话  小结  第十一章 进食障碍  第一节 进食障碍及其类型  第二节 进食障碍的原因  第三节 诊断与治疗原则  参考 肥胖症  小结  第十二章 睡眠障碍  第一节 睡眠概述  第二节 睡眠障碍的分类  第三节 常见的睡眠障碍  第四节 睡眠障碍的原因  第五节 失眠症的防治  参考1 “健康睡眠”知识  参考2 培养良好睡眠习惯的方法  小结  第十三章 人格障碍  第一节 人格特质  第二节 人格障碍  第三节 人格障碍的分类与表现  第四节 人格障碍的治疗  参考 Cleckley关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描述  小结  第十四章 性心理障碍与性功能障碍  第一节 性心理障碍概述  第二节 性心理障碍的表现与分类  第三节 性心理障碍的发生机制  第四节 性心理障碍的治疗  第五节 性功能障碍  参考1 色情杀人狂  参考2 性骚扰  参考3 强奸  参考4 乱伦  小结  第十五章 物质滥用与依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物质滥用的心身危害  第三节 物质滥用的发生机制  第四节 常见的物质滥用与依赖  参考1 新型毒品  参考2 网络成瘾障碍  小结  第十六章 分裂症与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第一节 分裂症  第二节 偏执性精神障碍  第三节 感应性精神障碍  参考1 分裂样精神病  参考2 旅途性精神病  小结  第十七章 常见于儿童青少年期的心理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精神发育迟滞  第三节 学习障碍  第四节 儿童多动症  第五节 品行障碍  第六节 儿童孤独症  第七节 抽动障碍  第八节 排泄障碍  参考 青少年违法与犯罪  小结  第十八章 相关的行业、法律和伦理问题  第一节 心理健康行业与道德问题  第二节 患者的权利  第三节 心理障碍与法律相关问题  小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索引

书 名: 精神医学作 者:季建林,吴文源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9-9-1ISBN: 9787309068719开本: 16开定价: 00元 本教材适用于长年制(8年制或7年制)医学生,与医学心理学教材配套使用。主要根据21世纪医学教育发展需要与趋势,以及国内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在2003年初版的基础上进符修订、重新编写的。比较系统和重点介绍了有关精神医学的概念、症状学、诊断与分类学、病因学、常见精神障碍(包括认知相关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焦虑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特殊人群的精神卫生服务(包括儿童、老年精神医学、会诊联络精神医学、社区精神卫生、司法精神医学等),以及治疗学等。本教材的主要特色:①强调基本概念、临床精神症状的识别与诊治原则;②增加了“P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精神医学的教学案例示教;③选编部分专业英文阅读文献;④重视文字叙述的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和通俗易懂。全书共18章,附录为从国外专业教材或杂志中选编的10余篇具有代表性的英文文献,提高初学者的兴趣和对精神医学的热爱。可作为医学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住院医师与主治医师等继续教育的参考书。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精神医学的基本概念第二节 精神医学的发展概况第三节 精神医学的分支及相关学科第四节 精神医学与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第二章 精神症状学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感知障碍第三节 思维障碍第四节 情感障碍第五节 意志障碍与注意障碍第六节 动作行为障碍第七节 记忆障碍与智能障碍第八节 意识障碍与自我意识障碍第九节 常见综合征第三章 诊断学与分类学第一节 交谈第二节 病史第三节 精神检查第四节 量表评估第五节 特殊检查第六节 诊断原则第七节 分类学第四章 病因学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遗传因素第三节 神经递质学说第四节 其他生物学因素第五节 发育因素第六节 社会心理因素第七节 神经病理学第五章 谵妄、痴呆和其他认知障碍第一节 谵妄第二节 痴呆第三节 可疑谵妄和痴呆的评估与诊断第四节 特异性器质性精神科综合征第五节 神经系统综合征第六节 常见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第六章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流行病学第三节 临床表现第四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第五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第六节 预后与转归第七节 治疗及预防第八节 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第七章 心境障碍第一节 抑郁障碍第二节 恶劣心境第三节 双相障碍第八章 神经症性障碍第一节 焦虑障碍概述第二节 惊恐障碍第三节 恐惧症第四节 广泛性焦虑障碍……第九章 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第十章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第十一章 精神发育迟滞第十二章 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第十三章 老年精神医学第十四章 治疗学第十五章 会诊联络精神医学第十六章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第十七章 司法与精神卫生第十八章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附录 专业英文文献阅读资料选编 作品内容来稿内容、字数不限,任何形式皆可,如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评论、论文、游记等。投稿作品必须出自原创,并且在中国期刊网首发,不得作假,一经发现,将取消作者的投稿资格,情节严重者,将在首页进行公布。投稿者若有抄袭、模仿他人作品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或者稿件内容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人格权的,由投稿者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作品发表要求:期刊网网站保留审稿、退稿和修改稿件的一切权力。期刊不接受含有下列内容之一的作品:1、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2、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3、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5、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6、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7、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8、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9、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版权要求1、所有作品无论是否发表,作者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享有著作权。2、所有投稿作品中国期刊网及其相关合作机构(包括网站、出版物、移动网络等),享有有使用权。稿件推荐1、可将各位网友及作者投交的稿件及联络方式放在作者投稿库,供众多合作刊及杂志社选择,如刊社编辑看中某位作者的稿件将直接联络该作者;作者根据情况自行决定是否让该刊社使用,使用条件由作者和刊社商议后自行决定。本站不负任何责任,也不会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也不会代刊社或者作者转款。2、各位作者如想经过本站将稿件推荐给各个刊社,请提供首发作品并注明作者联系方式。

英国精神病学杂志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个比较顽固的疾病,其治疗疗程也是因人而异。双相障碍作为慢性心理疾病,全病程治疗分为急性治疗期(6~8周)、巩固治疗期(抑郁发作4~6个月,躁狂或混合发作2~3个月)、维持治疗期。确诊为双相障碍的患者在第二次发作缓解后即可进行维持治疗,维持治疗期的长短也是因人而异的。与患者自身的配合程度有很大的关联!

双相情感障碍可以完全被治愈吗?

四川成都华西一院心理卫生中心的医生对我说:“能治好的,就像你原来一样。”我期盼又怀疑的问:“真的吗?”他坚定的说:“是。”

英国精神病学杂志(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英国精神病学杂志投稿

心理医师就是开导你心理的,潜移默化的让你心理的到恢复。减缓你的心理疾病。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你是要发表在什么期刊上面呢?论文投稿期刊选择方面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在原上草论文了解。

我也有,也很严重,但是看心理医生,他也只是对我进行询问、成效不是很大,其实只要不影响生活就好。

  • 索引序列
  • 英国精神病学杂志高智商情绪障碍
  • 精神障碍相关文献
  • 有关精神障碍的文献
  • 英国精神病学杂志
  • 英国精神病学杂志投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