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邮箱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邮箱

发布时间: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邮箱

这些文献可以,但是太单调,建议多找些著作!

好象还不错

可以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范盛金研究出比世界著名的卡尔丹公式解题法更为实用的“三次方程新解法——盛金公式解题法”:(清晰图片,点击放大。) 当Δ=0(d≠0)时,使用卡尔丹公式解题仍存在开立方。与卡尔丹公式相比较,盛金公式的表达形式较简明,使用盛金公式解题较直观、效率较高;盛金判别法判别方程的解较直观。重根判别式A=b^2-3ac;B=bc-9ad;C=c^2-3bd是最简明的式子,由A、B、C构成的总判别式Δ=B^2-4AC也是最简明的式子(是非常美妙的式子),其形状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相同;盛金公式2中的式子(-B±(B^2-4AC)^(1/2))/2具有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形式,这些表达形式体现了数学的有序、对称、和谐与简洁美。这一研究成果,于1989年12月发表在《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卷,第2期;1989年12月,中国海南。国内统一刊号:CN46-1014),第91—98页。范盛金,一元三次方程的新求根公式与新判别法。(NATURAL SCIENCE JOURNAL OF HAINAN TEACHERES COLLEGE , Hainan Province, C V 2, N 2;Dec,1989), A new extracting formula and a new distinguishing means on the one variable cubic Fan S PP·91—98 盛金判别法体现了数学的有序、对称、和谐与简洁美。盛金判别法具有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法的表达形式,简明易记、解题直观,所体现的数学美,令人惊叹!盛金公式具有可靠性、直观性、简洁性、准确性、高效性、广泛性、实用性。特别是盛金公式③,简明易记,不存在开方(此时的卡尔丹公式仍存在开立方),手算解题效率高。盛金公式③被称为超级简便的公式。[精彩例题]解方程X^3-4X^2+92X-712=0(用科学计算器辅助运算)解:a=1,b=-4,c=92,d=-712。A=289;B=-4;C=36,Δ=0。根据盛金判别法,此方程有三个实根,其中两个相等。应用盛金公式③求解。K=—6。把有关值代入盛金公式③,得:X⑴=8;X⑵=X⑶=8。经检验,结果正确。盛金公式④是漂亮的三角式,解题直观、准确。而此时,卡尔丹公式存在虚数性,虽然可转换为三角式解题,但不直观。[精彩例题]解方程X^3-5X^2+54X-44=0(用科学计算器辅助运算)解:a=1,b=-5,c=54,d=-44。A=63;B=-61;C=8716,Δ=-63<0。根据盛金判别法,此方程有三个不相等的实根。应用盛金公式④求解。θ=90°。把有关值代入盛金公式④,得:X⑴=4;X⑵=6;X⑶=5。经检验,结果正确。盛金定理清晰地回答了盛金公式解三次方程中的疑惑问题。如:盛金定理8:当Δ<0时,盛金公式④一定不存在A≤0的值。(此时,适用盛金公式④解题)。盛金定理9:当Δ<0时,盛金公式④一定不存在T≤-1或T≥1的值,即T出现的值必定是-10。根据盛金判别法,当Δ>0时,方程有一个实根和一对共轭虚根。范盛金在研究解一元三次方程问题的基础上,进而深入研究根式解一元五次方程的问题。根式解一元五次方程问题是世界数学史上的最著名难题之一。根据阿贝尔定理,一般五次方程不存在根式表达的求根公式。范盛金对解五次方程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与研究,给出了可化为(X+r)^5=R的求根公式,并提出了具有数学美的一般式一元五次方程求根公式的猜想表达式。范盛金给出的“可化为(X+b/(5a))^5=R的一元五次方程之求根公式”如下:一元五次方程:aX^5+bX^4+cX^3+dX^2+eX+f=0(a,b,c,d,e,f∈R,且a≠0)重根判别式:A=2b^2—5ac;B=c^2—2bd;C=d^2—2ce;D=2e^2—5df。当A=B=C=D=0时,公式⑴:X⑴=X⑵=X⑶=X⑷=X⑸=-b/(5a)=-c/(2b)=-d/c=-2e/d =-5f/e。当A=B=C=0,D≠0时,公式⑵:X⑴=(-b+Y^(1/5))/(5a);X(2,3)=(-b+Y^(1/5)(-1+√5)/4)/(5a)±Y^(1/5)√(5+√5)√2i/4/(5a);X(4,5)=(-b+Y^(1/5)(-1-√5)/4)/(5a)±Y^(1/5)√(5-√5)√2i/4/(5a)。其中Y=(be—25af)(5a)^3,i^2=-1。这种表达式体现了数学的有序、对称、和谐与简洁美。无论a、b、R为任何实数,展开(X+b/(5a))^5=R ,都可以用公式⑵直观求解。重根判别式最简记忆符号:5a…2b…c…d…2e…5f。由最简记忆符号可快速得出重根判别式:A=2b^2—5ac;B=c^2—2bd;C=d^2—2ce;D=2e^2—5df。[精彩例题]例1、解方程1024X^5+3840X^4+5760X^3+4320X^2+1620X+243=0解:a=1024,b=3840,c=5760,d=4320,e=1620,f=243。∵A=B=C=D=0,∴此方程有一个五重实根。应用公式⑴解得:X(1)=X(2)=X(3)=X(4)=X(5)=-3/4。经检验,结果正确(检验过程略)。例2、解方程X^5+15X^4+90X^3+270X^2+405X—1419614=0解:a=1,b=15,c=90,d=270,e=405,f=-1419614。∵A=0;B=0;C=0,D≠0,∴此方程有一个实根和两对共轭虚根。应用公式⑵求解。Y=(be—25af)(5a)^3=4437053125; Y^(1/5)=85。把有关值代入公式⑵,得:X(1)=14;X(2,3)=(-29-17×5^(1/2))/4±17(5-5^(1/2))^(1/2)2^(1/2)i/4;X(4,5)=(-29+17×5^(1/2))/4±17(5+5^(1/2))^(1/2)2^(1/2)i/4。这是根式表达的精确结果。为了方便用韦达定理检验,取近似结果为宜,就是:X(1)=14;X(2,3)=-7532889±992349289i;X(4,5)=253288904±16796078i。经检验,解得的结果正确(检验过程略)。例3、解方程X^5+15X^4+569X^3+30747X^2+29558805X—49364=0解:a=1;b=15;c=569;d=30747;e=29558805;f=-49364。A=0;B=0;C=0;D≠0。∵A=B=C=0,D≠0。∴应用公式⑵求解。Y=102400000;Y^(1/5)=40。把有关值代入公式⑵,得:X(1)= 37;X(2,3)=842135955±60845213i;X(4,5)=-102135955±702282018i。用韦达定理检验:X⑴+X⑵+X⑶+X⑷+X⑸=-15,-b/a=-15;X⑴(X⑵+X⑶+X⑷+X⑸)+(X⑵+X⑶)(X⑷+X⑸)+X⑵X⑶+X⑷X⑸=569,c/a=569;X⑴(X⑵X⑶+X⑷X⑸)+X⑴(X⑵+X⑶)( X⑷+X⑸)+X⑵X⑶(X⑷+X⑸)+X⑷X⑸(X⑵+X⑶)=-307,-d/a=-307;X⑴X⑵X⑶(X⑷+X⑸)+X⑴X⑷X⑸(X⑵+X⑶)+X⑵X⑶X⑷X⑸=296,e/a=296;X⑴X⑵X⑶X⑷X⑸=494,-f/a=494。经用韦达定理检验,结果正确。例4、编制方程求实根的例子:在(X+r)^5=R中,令r=6,R=3^(1/3)。解方程 (X+6)^5=3^(1/3)解:X=(3^(1/3))^(1/5)-6,X=-8883876826。我们已经知道,这个方程有一个实根是X=-8883876826。展开(X+6)^5=3^(1/3),得方程:X^5+30X^4+360X^3+2160X^2+6480X+7776-3^(1/3)=0(这个方程显然无法用猜根法或因式分解法求解)解:a=1;b=30;c=360;d=2160;e=6480;f=7776-3^(1/3)。A=0;B=0;C=0;D≠0。∵A=B=C=0,D≠0。∴应用公式⑵求解。Y=658774。把有关值代入公式⑵,得:X(1)=-8883876826。与我们知道的结果一致,结果正确!如果把方程X ^5+30X^4+360X^3+2160X^2+6480X+7776-3^(1/3)=0中的f=7776-3^(1/3)换成其他任意实数,那么仍可用公式⑵求解,这样的方程有无限多个;如果把解方程X^5+15X^4+569X^3+30747X^2+29558805X—49364=0中的f=-49364换成其他任意实数,那么仍可用公式⑵求解,这样的方程有无限多个。范盛金提出简明的、具有数学美的一般五次方程求根公式的猜想表达式是:一元五次方程aX^5+bX^4+cX^3+dX^2+eX+f=0(a,b,c,d,e,f∈R,且a≠0)猜想求根公式:X(1)=(-b+(Y1)^(1/5)+(Y2)^(1/5)+(Y3)^(1/5)+(Y4)^(1/5))/(5a);X(2,3)=(-b+((Y1)^(1/5)+(Y2)^(1/5))M+((Y3)^(1/5)+(Y4)^(1/5))N±(((Y1)^(1/5)-(Y2)^(1/5))G+((Y3)^(1/5)-(Y4)^(1/5))H)i)/(5a);X(4,5)=(-b+((Y1)^(1/5)+(Y2)^(1/5))N+((Y3)^(1/5)+(Y4)^(1/5))M±(((Y1)^(1/5)-(Y2)^(1/5))H+((Y3)^(1/5)-(Y4)^(1/5))G)i)/(5a),其中:i^2=-1,M=(-1+5^(1/2))/4;N=(-1-5^(1/2))/4,G=(5+5^(1/2))^(1/2)2^(1/2)/4;H=(5-5^(1/2))^(1/2)2^(1/2)/4。Y1、Y2、Y3、Y4是方程Y^4+PY^3+QY^2+RY+S=0的解。(P、Q、R、S是由重根判别式构成)范盛金提出的这个猜想求根公式的特点是:只要推导出一元四次方程Y^4+PY^3+QY^2+RY+S=0,根式解一般五次方程问题便得到解决,因为解一元四次方程有费拉里公式,这个猜想具有科学性。重要关系式:M=(-1+√5)/4;N=(-1-√5)/4,G=√(5+√5)√2)/4;H=√(5-√5)√2)/4。V=N-Hi=(-1-√5-i√(5-√5)√2)/4;i^2=-1。V^5=1;V^6=V;V^7=V^2;V^8=V^3;V^9=V^4;V^10=V^5=1;……;V^n=V^(n-5) (n≥5),V+V^2+V^3+V^4=-1;V+V^2+V^3+V^4+V^5=0,V+V^4=(-1-√5)/2;V^2+V^3=(-1+√5)/2,(V+V^4)(V^2+V^3)=-1。以上关系式非常有用!以上重要关系式是一种很自然常规的运算方法。当然,数学运算能力不是很强或不能很好地去运用以上技巧,那么推导过程就会无法进行下去,也就没有可能得出四元四次方程组。为了简化运算,在推导一元五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的过程中注意运用好以上关系式,这样可以简化运算,大大提高运算效率。关于重要关系式的验证:二十年前,范盛金是用笔算来运算的。为了方便,用科学计算器验证以上关系式的正确性。验证:V=-8090169944-5877852523i;V^2=3090169944+9510565163i;V^3=3090169944-9510565163i;V^4=-8090169944+5877852523i;显然有:V^5= V^2·V^3= (3090169944+9510565163i)·(3090169944-9510565163i)=3090169944^2+9510565163^2=1。即V^5=1。就是说,((-1-√5-i√(5-√5)√2)/4)^5=1。这就把复杂化为了简单,非常简洁漂亮。研究数学就是要把复杂化为简单。运算过程是复杂的,结论是简单的。特别有趣的是:((-1-√5-i√(5-√5)√2)/4)^5=1;((-1+√5+i√(5+√5)√2)/4)^5=1;((-1+√5-i√(5+√5)√2)/4)^5=1;((-1-√5+i√(5-√5)√2)/4)^5=1。范盛金选择((-1-√5-i√(5-√5)√2)/4)^5=1体现在重要关系式来参与运算,是因为这个关系式的括号内的符号都是负号,这是很方便记忆的(一种符号,可以减少记忆负担,不易出错),范盛金认为,研究数学要尽可能地化简,尽可能地使用方便记忆的式子。根式解五次方程的问题是非常复杂而有趣味的问题,完整地解决根式解五次方程的问题,仍需漫长的过程。范盛金用数学美的方法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为简单和直观化,被誉为解高次方程的数学美大师。

[1] 熊秋菊 一曲美丽而苍凉的哀歌——论《半生缘》的审美风格[J] 沧桑, 2006,(02) [2] 秦军,王旭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人生[J] 黑河学刊, 2006,(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 条[1] 陈坤 母爱的缺失——张爱玲小说世界的“审母”情结[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2] 胡晓虹 谈《半生缘》的自然主义色彩[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3] 徐娜 浅析《金锁记》中女性的命运[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5) [4] 尹正纯 张爱玲小说中男性人物形象分析[J] 保山师专学报, 2008,(06) [5] 张英 浅析张爱玲读者接受心理特点[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6] 闫云霄,马芳 电影《半生缘》改编的遗憾[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04) [7] 高园园 谈《半生缘》的舞台表现手法[J]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05,(03) [1] 田春林 悲欢半生缘苍凉一世情——读张爱玲《十八春》[J] 青春男女生(少年作家), 2006,(06) [2] 袁瑾 永未言尽的苍凉故事——从《半生缘》品读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味[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5) [3] 林幸谦 《半生缘》再解读:姐妹情谊的反动与女性冲突主题[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1) [4] 麦凤庄 救赎与毁灭——以曼桢为例浅谈对《半生缘》的女性价值反思[J] 贵州文史丛刊, 2006,(03) [5] 邓筠!96(2)班 回不去的《半生缘》──张爱玲小说阅读笔记[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0,(01) [6] 袁瑾 悲剧人生 苍凉最美——从《半生缘》品读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味[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7] 熊秋菊 一曲美丽而苍凉的哀歌——论《半生缘》的审美风格[J] 沧桑, 2006,(02) [8] 王朝彦 读张爱玲的《十八春》及《半生缘》[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3) [9] 胡晓虹 谈《半生缘》的自然主义色彩[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10] 张廷山 评《半生缘》兼析张爱玲小说的审美特征[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5,(02)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官网投稿邮箱

新体育、足球世界。

好象还不错

全体育虎扑现在最火的是《加油中国》体育杂志   加油中国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邮箱地址

建国三十年新诗漫评,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 03期序跋的学问,读书,1980年 12期艾青诗歌艺术风格散论,文学评论,1980年 04期他和光的队伍一起前进——艾青初探,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 04期歌唱在八十年代第一个春天——评一九八○年诗歌创作,诗探索,1981年 03期略论境界,电影评介,1982年 02期新美的诗领着我们一同西行——张志民和他的《西行剪影》,新疆社会科学,1982年 04期在摩托艇上拾到的诗(二首),体育博览,1982年 02期独标真愫,上海文学,1982年 01期他们的诗曾经是血液——评《白色花》,文学评论,1982年 05期略论艾青的创作道路及其贡献——《艾青传论》末章,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 01期诗风当随时代变——与友人书,山东文学,1982年 11期美即充实,山花,1982年 08期坚持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方向,当代文坛,1983年 05期诗美的崇高感,文学评论,1983年 04期李瑛的感情投影系统,文艺研究,1984年 02期兼得于英雄花与含羞草之美者——论闻捷的抒情短章,当代作家评论,1984年 02期关于当代文学研究方法的更新问题,社会科学战线 ,1984年 02期缪斯的空间:一个诗学原理,文艺研究,1985年 05期向光点凝聚——与友人书,诗探索,1985年 01期批评:线性—双向—系统,山花,1985年 08期从封闭走向开放——略谈当代文学的研究方法问题,文史哲,1986年 01期论诗歌的时空转换,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 06期智力的系统性——新诗学探索之一,文艺争鸣,1986年 05期在诗与美的领域中探索——读《诗美艺术》,读书,1986年 02期当代诗学笔记之一——主体的超越意识,上海文学,1986年 11期中国新时期的诗美流向,文学评论,1986年 03期多维的空间感——新诗学断想,当代文坛,1987年 01期略论诗化语界的生成——当代诗学笔记之一,江西社会科学,1987年 05期智力的功能——新诗学探索之一,文艺评论,1987年 03期诗人琴弦上的Sonnet变奏——《屠岸十四行诗》读后,读书,1987年 12期论诗人的宇宙意识,社会科学战线 ,1987年 01期阅读理解试题的设计与评价,高等建筑教育,1988年 03期抒情诗的审美深化——诗性论之一,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 01期时代诗情与精神价值,文学自由谈,1988年 03期论情感体验的形式,当代文坛,1990年 03期论诗语的多义性——诗学笔记之一,文艺研究,1990年 02期赏诗二题,名作欣赏,1990年 01期意象的能动型式——诗学笔记之一,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 02期智慧的生长——诗学笔记之一,文艺争鸣,1990年 05期小说陌生化向度的勘探——当代文学潮流研究之一,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 02期弹性语言——诗学笔记之一,文学评论,1990年 01期意象如是说——诗学笔记之一,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 02期诗性形象本体的变异——诗学笔记之一,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1年 01期唐山流寓话巢痕——试论台湾当代文学的中国人文精神,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1年 02期填海者说——此岸与彼岸的通航之一,文艺争鸣,1991年 05期智慧的痛苦与欢乐,读书,1991年 08期台湾当代文学的中国人文精神,开放时代,1991年 06期地之子的歌吟——为“1991·艾青作品国际研讨会”而作,当代文坛,1992年 02期飞鸟犹知恋故林——论台湾当代文学中的中国文学母题,文艺研究,1992年 05期散文之树常绿——《台湾散文鉴赏辞典》序,名作欣赏,1992年 04期后现代:台湾与大陆文学态势,文学自由谈,1992年 04期寻找共同的家园——此岸与彼岸的通航之二,文艺争鸣,1992年 01期遥望齐州九点烟——此岸与彼岸的通航之三,文艺争鸣,1992年 04期泪神与海韵——诗学漫记,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 01期艺术的时间——此岸与彼岸的艺术汇通之一,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 01期时空的共享——关于海峡两岸诗歌整合性研究的思考,当代文坛,1993年 06期台港文学二题,理论与创作,1993年 06期朦胧与后朦胧的诗与思——新时期诗歌潮流观察之一,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 05期意象、表象、意境辨章——诗学心裁之一,文艺理论研究,1993年 06期现代主义影响与新时期文学─—当代文学潮流观察之一,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 08期现代主义影响与新时期文学──当代文学潮流观察之一(续),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09期形上的驰骋——关于诗性接受的札记,诗探索,1994年1期在多重空间里沉潜与运思──中国当代文学科建设进言,文学评论,1995年 04期清音独远(在香港市政局公共图书馆的讲演,1995年8月),诗探索,1995年 04期于和合中孜孜以求——谈晓雪的诗论,大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 02期从语言角度去研究“文革”文学,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 01期玉树临风 我观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6年 02期礁石依然站在这里——纪念艾青的逝世,诗探索,1996年 03期诗性智慧的生长——诗学笔记之一,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 05期华文文学五人谈,南方文坛,1997年 05期九十年代中国文学风景线,南方文坛,1997年 06期热带韵林:生存者呼唤至深者——马华诗歌的精神投向及艺术呈现,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7年 04期菡萏照人——漫谈当今现代诗的纯化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年5月“游子文学”与放逐情怀,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8年 06期现代主义在台湾地区,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 01期深化香港文学研究之我见,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 01期和而不同──序《新时期文学热门话题》,文艺评论,1998年 01期沧桑共斟酌——关于共和国文学,文学评论,1999年 05期文化的驿站——香港与内地艺文关联的一个侧面,文艺研究,1999年 02期;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 01期学术语境中的香港文学研究,东南学术,1999年 06期;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 02期八千里路云月文心依旧──关于现代性追求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若干思考,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 01期澳门的文化价值与建设运作,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9年 03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年04期走近真实的郭小川,开放时代,2000年 03期;南方文坛,2000年3期;中国图书评论 2000年 04期史笔与论难──读《中国新诗流变论》兼及新诗史的写作问题,江汉论坛,2001年 06期悲欢交集的诗季,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 03期以大智慧传达人类真实的声音,诗探索,2001年 21期受动者的智慧,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 05期坐看千岛起云帆,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2年 04期推荐贾平凹《秦腔》,语文建设,2003年 05期对接传统——为国际诗人笔会而作,诗探索,2003年 21期我的大中国文学观,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 06期学术共此时——中国第十三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总结发言,华文文学,2004年 06期分合之缘——兼论海峡两岸诗歌的整体动态平衡,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 02期;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 01期走过一个文学世纪(上),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 01期走过一个文学世纪(下),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 02期“共和国文学”纵横谈——杨匡汉先生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 05期更添波浪向人间——《詹澈诗选》漫评,文艺争鸣,2005年 06期生活在幸福的时代,儿童音乐,2006年 01期当代诗歌:人文性资源与本土化策略,诗探索,2006年 01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 03期互动诗学笔记,山花,2007年 01期母语尴尬,《人民日报》2007年2月9日摄魂之地的文学追问——读张直心《边地梦寻》,《中国图书评论》 2007年 03期

《迷踪与沉寂》,《新华文摘》1999(8)《反传统的歌唱》,《文学评论》2000(2)《后朦胧诗整体观》,《文学评论》2002(2)《九十年代先锋诗歌的“叙事诗学”》,《文学评论》2003(2)《世纪之交文化转型与文学发展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02(5)《在构想与实现之间:评海子的“大诗”》,《文学评论丛刊》2003(1)《重述与建构:评胡适的文学史观》,《文艺研究》2005(11)《戴望舒诗的特质情思与传达策略》,《文艺理论研究》2001(3)《现代主义诗歌:中国对西方的精神接受》,《文艺理论研究》2002(5)《卞之琳诗歌的艺术新质》,《文艺理论研究》1999(1)《激情与技术遇合:90年代女性诗歌的审美新向度》,《文艺理论研究》2004(2)《朦胧美:现代诗派的诗学思想》,《文艺理论研究》1999(5)《面向“此在”的思考与言说》,《光明日报》2006年8月25日《沉寂与坚守》,《光明日报》2007年12月7日《评〈中国新诗流变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4)《评四十年代的九叶诗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1)《论废名的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2)《后朦胧诗的语言策略》,《诗探索》2002(3-4期)《评吕周聚〈当代先锋诗歌研究〉》,《诗探索》2003(1、2合刊)《亚文化选择:民刊策略与边缘立场》,《诗探索》2003(3-4期)《后朦胧诗抒情策略的转移》,《诗探索》1995(4)《在智性抒情的僻路上:评金克木的诗》,《社会科学战线》1999(6),《诗探索》2000(3、4合刊)《“界碑”的还原与凸显》,《社会科学战线》2007(6)《近二十年先锋诗歌的历史流程与艺术走向》,《诗探索》2005(1)《论曾卓的诗》,《诗探索》2001(1、2合刊)《汉语诗学本体论的再审与重构》,《诗探索》2002(1、2合刊)《现代主义诗歌:中国对西方的形式汲纳》,《天津社会科学》2002(3)《知识分子写作:智性的思想批判》,《天津社会科学》2004(1)《困惑:黑土诗为何走入低谷》,《文艺评论》1990(1)《关于诗的对话》,《文艺评论》2001(5)《本色的布拉吉:李琦的散文世界凝视》,《文艺评论》2003(1)《先锋诗歌的历史断裂与转型》,《中外诗歌研究》2003(3)、《文艺评论》2004(3)《朦胧诗艺术的盖棺论定》,《文艺评论》1998(6)《告别优雅》,《文艺评论》1997(3)《寻找纯粹:李琦诗歌感知方式的选择》,《文艺评论》2005(4)《黑土地:卓然独立的风景——评陆少平的诗》,《文艺评论》1990(2)《龙江特色作家研究丛书·序》,《文艺评论》2001(6)《生命本体的喧哗》,《文艺评论》1998(1)《语言视角:一种可行的诗歌阐释途径》,《文艺评论》2007(4)《率性自然的“精神还乡”——于志学散文论》,《文艺评论》2007(3)《迟滞视野下的史学重构》,《文艺评论》2006(3)《后朦胧诗的命运反思》,《评论》2000(创刊号)《先锋诗人自杀的历史反思》,《评论》2003上卷《黑色的精灵在歌唱》,《评论》2004(2)《以人心丰富世界》,《文艺争鸣》2008(4)《现代诗派中主情派与主知派的审美差异》,《北方论丛》2002(2)《九叶诗派的发生动因与美学评价》,《北方论丛》1990(1)《评20世纪20年代的象征诗派》,《北方论丛》1995(1)《新月诗派的巴那斯主义倾向》,《北方论丛》1997(4)《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论》,《北方论丛》1999(3)《世纪末诗坛的论争和分化》,《北方论丛》2003(3)《李琦诗歌的理趣美》,《北方论丛》2004(1)《品与思:一种精神的生成与象征》《北方论丛》2005(1)《臧克家与现实主义诗派》,《北方论丛》1998(1)《都市放歌:评徐迟的诗》,《北方论丛》2001(1)《朦胧诗的论争与价值重估》,《北方论丛》1996(2)《歧路的诗学》,《北方论丛》2007(6)《龙江新时期文学概观》,《文艺报》2002年5月8日《成功的学术“去蔽”》,《文艺报》2005年8月18日《龙江诗坛忧思》,《黑龙江日报》1994年11月10日《黑土地:萌动的春潮》,《黑龙江日报》1989年1月4日《心灵与历史同构:朦胧诗的心理机制》,《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5)《现代诗派的诗学思想》,《社会科学辑刊》1999(2)《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对中西诗艺接受论纲》,《社会科学辑刊》1996(5)《北大荒诗与西部诗的美学差异》,《当代作家评论》1987(1)《1984-2004先锋诗歌整体观》,《当代作家评论》2006(3)《“复调”意向与“交流”诗学:论翟永明的诗》,《当代作家评论》2006(3)《解构传统的女性诗学:80年代的女性主义诗歌》,《文史哲》2003(4)《浪漫理想的余晖:海子诗歌的艺术个性》,《艺术广角》2003(4)《个人化写作:通往“此在”的诗学》,《中国文学研究》2004(1)《现代诗派的艺术创新》,《中州学刊》1994(3)《李金发诗歌成败论》,《中州学刊》2001(5)《何其芳诗歌的情思空间与艺术个性》,《江汉论坛》2001(9)《是非二元的共在:论十七年的诗歌》,《江汉论坛》2002(3)《非非诗派:还原“前文化”的艺术探险》,《江汉论坛》2004(8)《论实证思维对新诗语言的影响》,《江汉论坛》2005(10)《他们诗派:返回本体与语感实验》,《创作评谭》2004(12)《朴素的力量:评吴宝三的散文》,《北方文学》2004(8)、《文艺报》2006年7月15日《原创的快乐的文本:70后的诗歌创作》,《山花》2004(5)《在自由、爱与悲悯中落笔——论朵渔及其诗歌》,《山花》2008(2)《人的尊严,诗的风骨:评山青的诗》,《黄河诗报》1988(3)《瀚海雪原的雄浑鸣奏》,《青海湖》1990(7)《民间立场:日常口语化的解构写作》,《文学与文化》6辑,2005《悖论与焦虑:简说新文学中的文体互渗》,《文学与文化》(8)《闻一多诗歌与徐志摩诗歌的美学差异》,《闻一多研究集刊》9辑2004《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概观》,《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2)《海子诗歌的思想与艺术殊相》,《吉林大学学报》2007(1)《问鼎上层文化:胡适的哲学史研究》,《吉首大学学报》2005(2)《感伤又明朗的缪斯魂:评路易士的诗》,《天津大学学报》2000(4)《九叶诗派的本体特征》,《天津大学学报》2001(3)《简说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学习与探索》2001(2)《清洁的河流:李琦诗歌的价值定位》,《学习与探索》2002(6)《对抗传统的精神探险:评于坚的诗》,《学习与探索》2006(1)《翻译与现代新诗命名》,《学习与探索》2007(5)《值得信赖的诗评家:论吴思敬的诗歌研究》,《南方文坛》2002(6)《论程光炜的新诗研究》,《渤海大学学报》2007(5)《凭文本支撑的精神鸣唱:“中间代”诗歌论》,《广东社会科学》2007(2)《九叶诗派的价值估衡》,《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4)《20世纪20年代象征诗派的艺术形态》,《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4)《原创与实验: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的艺术趋向》,《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2)《朦胧诗后先锋诗歌概观》,《南开大学学报》2006(3)《对抗“古典”的背后:穆旦诗歌的“传统性》,《南开大学学报》2007(3)《穆旦诗歌创作学术研讨会综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3)《新时期先锋诗歌的民刊策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1)《禅趣盎然的诗意探寻:从废名的四首小诗谈起》,《名作欣赏》2005(4)《象征诗派的艺术新质》,《江海学刊》1996(4)《朦胧诗后诗坛印象》,《文学自由谈》1989(6)《传统诗美的认同与创造:论林庚的诗》,《北京大学学报》2000(3)《忧郁而感伤的精灵:简说杜涯的诗》,《诗刊》2006(1)《由来与归宿:现代诗派的历史流向》,《求是学刊》1999(3)《新诗鉴赏方法说略》,《求是学刊》2007(1)《台湾现代派诗抽样分析:纪弦、郑愁予、余光中、洛夫、瘂弦》,《台湾研究集刊》2006(1)《台湾现代派诗的思想与艺术殊相》,《台湾研究集刊》1998(4)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投稿邮箱

《美国大学英语系文学教育模式的一般特点——张爱平教授访谈录》,独著,《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年第5期,被收入《外国文学课程国际化研究论文集》,聂珍钊、杨建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英语系本科教育情况考察报告》,独著,《外国文学课程国际化研究论文集》,聂珍钊、杨建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外国文学课程国际化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与王树福合著,担任第一作者,《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3期,被收入《外国文学课程国际化研究论文集》,聂珍钊、杨建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前言》,与聂珍钊合著,担任第二作者,被收入《外国文学课程国际化研究论文集》,聂珍钊、杨建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外国文学课程国际化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大会总结》,独著,被收入《外国文学课程国际化研究论文集》,聂珍钊、杨建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外国文学课程国际化研究”成果总结》,项目组第一执笔人,被收入《外国文学课程国际化研究论文集》,聂珍钊、杨建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乔伊斯的文论特点》,独著,《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5期。《乔伊斯与阿奎那》,独著,《华中学术》第三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乔伊斯与巴赫金》,独著,《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3期。《东方文学学科的东方学渊源初探》,独著,《东方丛刊》200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乔伊斯论“艺术家”》,独著,《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6期。《乔伊斯的“经典”观》,独著,《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6期。《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方法论》,独著,见《成人高教改革新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道”——先秦儒道哲学本体论研究》,独著,《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黑格尔自然美论的逻辑悖论》,独著,《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古代希伯来民族的美学思想与艺术表现》,独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B7《美学》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该文内容摘要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2期收入“学术专栏介绍”中的“东方美学与东方文化研究”专栏。《<建筑师>中的象征新论》,独著,见《易卜生戏剧的自由观念——中国第三届易卜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主编:聂珍钊 陈智平),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乔伊斯与易卜生》,独著,《国外文学》2005年第4期。《乔伊斯研究在西方》,独著,《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中国乔伊斯研究20年》,独著,《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古代希伯来文学的悲喜剧性及民族意识》,独著,《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6期。《“乡村医生”的反讽艺术》,独著,《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诠释犹太文化的美国变迁——评<走向文化诗学——美国犹太小说研究>》,独著,《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东方文学”专家谈》,独著,《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试论犹太教圣经<旧约>中的“非圣经化”倾向》,独著,《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尤利西斯>人物原型批评》,独著,《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4期。

就学报来说,你可以看一看学报的封面,上面就表明的又是否是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的级别越高表明论文价值越大。如全国核心期刊等。当然,文科类大学在全国排名越靠前,它的学报也越有价值。看你上面所列的学报应该都不是特别核心的期刊。其他的文学类杂志《理论与创作》应该还是比较专业的。其实,如果你的论文中有引用上述文献中引用别人的观点或话语的内容,应该直接找到原出处,直接列上书名是最好的。

期刊学术论文2000年1、《论莎士比亚的悲剧精神》载《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2、《论莎士比亚的喜剧精神》,载《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3、《论埃斯库罗斯的悲剧精神》,载《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2002年4、《论卡夫卡小说的核心主题》,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5、《人的异化与自由——席勒与青年马克思美学思想之比较》,载《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6、《论西方悲剧中的悲剧人》,载《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2003年7、《论西方悲剧中的超越》,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8、《论西方悲剧对人的苦难根源的阐释》,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9、《现代人格与隐形传统——对五四爱情婚姻小说的一种分析》,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10、《北村小说的文化心理特征》,载《福建论坛》(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11、《论西方悲剧精神的动态三要素》,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12、《论卡夫卡的现代性意义》,载《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2期,论点摘编于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8期。13、《对“七十年代以后”的秘密的理解》,载《黄河》文学杂志2003年第2期。14、《论鲁迅小说的悲剧性》,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15、《曹禺悲剧与喜剧精神立场比较研究》,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16、《直面荒诞的生存困境——卡夫卡与鲁迅小说人物比较论》,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论点摘编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全国理工大学社科学报摘要”。17、《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苦难叙事》,载《长江学术》2003年第5辑。2004年18、《直面城乡二元结构的价值迷思》,载《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5期。19、《“世纪之交文学的境遇与对策”学术研讨会综述》,载《北方论丛》2004年第5期。2005年20、《启蒙理性叙事中的酒神精神取向》,载《学术探索》2005年第1期。21、《论于坚诗歌的精神立场》,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22、《论<女娲>中的母神型自然人形象》,载《沈阳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23、《论鲁迅精神中的自然主义取向》,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24、《历史理性的建构与个体立场的悬搁》,载《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25、《现代性语境中的鲁迅与卡夫卡》,载《鸡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2006年27、《翠翠:赤子型自然人的爱与死》,载《名作欣赏》2006年第8期;摘转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摘卡》2006年第3期。28、《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桃花源原型》,载《学术交流》2006年第5期;摘转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摘卡》2006年第4期。29、《自觉追寻酒神精神的文学叙事》,载《文艺评论》2006年第2期。30、《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神立场简论》,载《船山学刊》2006年第2期。31、《看护大地:生态意识与郭雪波小说》,载《北方论丛》2006年第3期。全文收录李长中主编的《生态批评与民族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中。32、《从价值层面重读〈边城〉》,载《兰州学刊》2006年第8期。33、《重论〈棋王〉的价值立场》,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科版)2006年第3期,论点摘编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7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概览”。34、《母神原型与新时期小说》,载《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35、《呼唤超越精神的出场》,载《文艺评论》2006年第4期。36、《生态意识:文学写作的新向度》,载《写作》2006年第12期。2007年37、《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价值冲突和价值分析》,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2期。38、《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赤子原型》,载《东岳论丛》2007年第1期。39、《从价值层面重读〈红高粱家族〉》,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全文收录李斌、程桂婷主编的《莫言批判》(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40、《母神崇拜与20世纪中国文学》,载《学术交流》2007年第3期;论点摘转于天津《今晚报》2007年5月13日《副刊》“论点在线”栏目。41、《迟子建长篇小说创作论》,载《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2期。42、《对大自然的诗意怀想:生态意识与迟子建小说》,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5期。43、《为大地而歌:生态意识与于坚诗歌》,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44、《论迟子建小说中的畸异人物》,载《北方论丛》2007年第5期。45、《文艺审美与生态精神》,载《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2008年46、《守望大地:生态意识与徐刚的生态文学》,载《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47、《生态意识与李存葆的绿色大散文》,载《东方论坛》2008年第6期。48、《酒神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革命叙事》,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49、《论1980年代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载《江淮论坛》2008年第4期。50、《为动物而哀歌:生态意识与叶广芩小说》,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6期。51、《融入野地:生态意识与张炜文学创作》,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52、《论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载《延安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53、《革命话语与生态意识的冲突》,载《中国雅俗文学研究》2008年第2、3辑。2009年54、《“文学理论范式及其转换”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合著),载《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55、《启蒙者的爱与死:鲁迅小说〈伤逝〉再解读》,载《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9年第6辑。56、《迟子建小说的温情书写》,载《艺术广角》2009年第1期。57、《论20世纪90年以来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2期。论点摘转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8期。58、《论迟子建小说的温情叙事》,载《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59、《以真诚的文字托举激情与爱意——评诗集〈李琦近作选〉》,载《文艺评论》2009年第2期。60、《童心本位的追寻与坚守——〈龙江当代文学大系(1946—2005)·儿童文学卷〉导言》,载《文艺评论》2009年第3期。61、《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意识的来源》,载《天府新论》2009年第3期。62、《论〈狼图腾〉的生态意识》,载《前沿》2009年第5期。63、《论迟子建小说的价值立场》,载《学理论》2009年第9期。64、《东北大地上的诗意怀乡者——迟子建、阿成文学创作研讨会综述》(合著),载《文艺争鸣》2009年第9期。65、《重塑中国文学绿色之维——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意识》,载《文学评论》2009年第6期。全文收录于《中外生态文学评论选》(斯炎伟主编,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中。2010年66、《论迟子建小说的反现代性》(合著),载《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第3期。67、《迟子建小说与道家思想》(合著),载《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68、《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反生态写作》,载《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2期。69、《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小说的动物叙事》,载《北方论丛》2010年第3期。70、《触摸历史深处的人性畸变——评邓焕的中篇小说<湘山街78号>》,载《小说林》2010年第3期。71、《生态意识与苇岸散文》,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72、《抚摸尘世的善意和悲怆——阿成短篇小说简论》,载《文艺评论》2010年第4期。73、《论1949—1976年中国文学的自然书写》,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74、《精神乌托邦的致命危机——海子诗歌与中国当代诗歌精神的重建》,载《石河子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论点摘编于《新华文摘》2011年第2期。75、《“世界文学”眼光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评朱栋霖主编<中外文学比较史>》,载《文艺争鸣》2010年第10期。2011年76、《底层社会的沉沦与救赎——评闫文志中篇小说<苏醒记>》,载《小说林》2011年第2期。77、《生命韧性与浪漫梦想——评何凯旋的话剧创作》,载《文艺评论》2011年第4期。78、《情爱伦理的脆弱与两难——评张艳茹的中篇小说<凉拌面>》,载《小说林》2011年第4期。79、《底层生命的灾难与脆弱——评吴海中的中篇小说<李桥往事>》,载《小说林》2011年第5期。80、《寒地黑土的民间精神——评何凯旋长篇小说<江山图画>》,载《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81、《“乡下人进城”文学叙事的意义与可能——评周文刚的中篇小说<从库勒草原到深南大道>》,载《小说林》2011年第6期。82、《全球化时代精神与生态的双重危机——论艾特玛托夫<崩塌的山岳>的叙事伦理》,载《俄罗斯文艺》2011年第4期。83、《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批判》,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2012年84、《灰暗现实中的灰色人生——评张克盛的中篇小说<私了>》,载《小说林》2012年第1期。85、《断代诗学的突破与重构——评吴井泉的<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三大诗学研究>》,载《学术交流》2012年第2期。86、《人性之恶、浪漫素质与民间精神——论何凯旋小说的叙事伦理》,载《文艺评论》2012年第3期。87、《“文学是人学”思想在大学文学教育中的建构与展开》,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4期。88、《乡村伦理失序的一曲悲歌——评陈小江的中篇小说<拿什么给你辩护,兄弟>》,载《小说林》2012年第2期。89、《筑造龙江当代文学的宏伟景观——评冯毓云等主编的<龙江当代文学大系>》,载《学术交流》2012年第4期。90、《石油创业者生活的史诗性画卷——评王立纯的长篇小说<月亮上的篝火>》,载《绥化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91、《揭开那令人窒息的底层现实——评钱玉贵的中篇小说<雁过无声>》,载《小说林》2012年第3期。92、《潜规则底下的畸形众生相——评纪洪平的中篇小说<第三只眼>》,载《小说林》2012年第4期。93、《看护大地与叩问灵性——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宏观鸟瞰》,载《绿叶》2012年第5期。94、《论陈美兰当代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与人文情怀》,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0期。95、《发掘底层民间支撑历史的善良与坚忍——评赵宏兴的中篇小说<在人间>》,载《小说林》2012年第5期。96、《竭力昭示生活水面下的真理——评陈美英的中篇小说<不治可否>》,载《小说林》2012年第6期。97、《工业化时代的自然之死——生态文学中的工业与环境》,载《绿叶》2012年第8期。2013年98、《世俗化时代中的人格坚守及其沦陷——评钱玉贵的中篇小说<尘埃喧嚣>》,载《小说林》2013年第1期。99、《底层精神、先锋探索和现实批判——<小说林>2012年小说代表作扫描》,载《小说林》2013年第2期。100、《洞察欲望迷梦底下恐怖的人性逻辑——评马忠静的中篇小说<金丝燕窝>》,载《小说林》2013年第3期。101、《直击社会溃败的世道人心——评宋小词的中篇小说<开屏>》,载《小说林》2013年第4期。102、《构筑广阔而深刻的人性景观——本期黑龙江中青年作家小说评论》,载《小说林》2013年第5期。103、《回望历史的悲悯情怀和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本期黑龙江作家小说评论》,载《小说林》2013年第6期。104、《底层人民的生活苦难和人性亮色——评徐岩小说集<在乌鲁布铁>》,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1期。105、《呼唤人性和生态的双重救赎——评杨利民生态话剧<大湿地>》,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3期。106、《在阔大的人性景深中发掘少年成长的主体性——论常新港少年成长小说的叙事伦理》,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5期。107、《平民世界的人性畸变与生命温情——论陈力娇小说的人性图景》,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9期。108、《挥洒激情与寻觅尊严——论张雅文的生命意识》,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11期。109、《重构中国现代文学新图景的阅读期待——陈思广<审美之维: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接受史论>评介》,载《成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110、《以生态的眼光发掘世界的诗意——论红豆诗歌的生态伦理》,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111、《探寻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迷误和精神遗产——评孙德喜的<历史的误会——现代文坛上的人和事>》,载《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3年第12辑。112、《摹仿性欲望的悲喜剧——重论<仲夏夜之梦>兼及莎士比亚的现代性》,载《长江学术》2013年第2期。113、《民间精神与荒诞的权力运作机制——论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的叙事伦理》,载《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8期。114、《构筑主流与民间之间的多位景观——论杨利民话剧的生命意识》,载《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115、《类型小说的文化发生学考察》,载《创作与评论》2013年7月号(下半月刊)。报纸评论文章1、《生态意识:当代文学的新向度》,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7月17日。2、《人生大舞台的审美观照》,载《文艺报》2009年8月6日。3、《革命意识形态下生态意识的珍贵流露》,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8月19日。4、《在反思历史中呼唤诗意栖居》,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9月18日。5、《诗人于坚:为大地而歌》,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10月18日。6、《散文家苇岸:神圣大地的守护者》,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11月20日。7、《李存葆:绿色大散文的赋写者》,载《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1月13日。8、《张炜:融入野地的生态智慧》,载《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1月21日。9、《郭雪波:看护大地的悲怆与焦灼》,载《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2月25日。10、《消费时代的文化符号》,载《文艺报》2010年9月15日。11、《反生态写作的回顾与反思》,载《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3月23日。

  • 索引序列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邮箱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官网投稿邮箱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邮箱地址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投稿邮箱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