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

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完备,管理手段先进学校非常重视对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建设,“十五”“211工程”二期建设投入专项资金6万元,使图书馆现代化管理手段在软硬件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已全面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书目数据加工工作按国家及国际标准执行,文献资源已实现全开架借阅等。大力加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现代化建设通过“十五”“211工程”二期建设,我馆通过招标购买了深圳科图公司的ilas软件,实现了全馆的计算机管理。累计“十五”“211工程”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上共投入专项资金6万元,这超过了我馆历史上现代化投入的总和,其中10万元以上的设备已达1万元。全面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图书馆2001年6月引进了深圳科图公司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软件0版,图书采购、编目、典藏、外借、期刊管理、读者借阅证办理、检索查询等工作流程全部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软件0用户数为64用户,电子阅览室计算机为100台,业务用计算机55台,读者检索用机37台,网络信息点总量达到350个。现有服务器8台,分别应用于ilasii图书馆管理系统、图书馆网站、dhcp服务、清华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电子图书、试用数据库等。建成5tb的数字资源存储平台图书馆已建成5tb容量的数字资源存储平台,其存储容量和性能已居云南省数字资源存储系统的前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校近几年对数字化文献资源的存储和访问需要。文献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2001年开始图书馆所有书目都采用国家及国际标准编目,中文用cnmarc,西文用usmarc,为书目数据库的规范化、标准化奠定了基础,并逐步对传统手工编目的数据进行了回溯。作为calis中心(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成员馆,我馆编目人员可通过联机编目直接获取编目数据,大大提高了编目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保证了书目数据的标准化。初步实现现代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图书馆改造建设了内部的网络,提升了图书馆局域网的性能,增加了信息点,还为师生提供了人性化的自由下载终端18台,开放式检索用机17台,读者信息查询点及相关配套设施48套,全馆覆盖了无线网络,为携带笔记本电脑的师生提供了便捷的接入方式。同时还结合学校“一卡通工程”设立门禁系统,完成自动入馆登记、流量查询、身份认证,并从2006年5月起,将除基藏与古籍之外的所有图书更换为可充消磁磁针,实现了“书刊合一”“借阅藏一体化”的开放式服务,在全体馆员中开展“挂牌服务”,主动接受读者的监督,开办了“金钥匙”讲坛,引导师生准确有效地使用我馆资源,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积极探索校园文献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进入探索阶段,借助校园网络平台,完成了与高教研究院资料室、生物学基地资料室等单位的联网和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初步进行了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自动化系统统一管理的尝试与探索。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211工程”“九五”“十五”总体规划中三个公共服务体系之一。CALIS的宗旨是,在教育部的领导下,把国家的投资、现代图书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校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建设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服务。 CALIS管理中心设在北京大学,下设了文理、工程、农学、医学四个全国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华东北、华东南、华中、华南、西北、西南、东北七个地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和一个东北地区国防文献信息服务中心。 从1998年开始建设以来,CALIS管理中心引进和共建了一系列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包括大量的二次文献库和全文数据库;采用独立开发与引用消化相结合的道路,主持开发了联机合作编目系统、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系统、统一检索平台、资源注册与调度系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CALIS文献信息服务网络。迄今参加CALIS项目建设和获取CALIS服务的成员馆已超过500家。 “十五”期间,国家继续支持“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公共服务体系二期建设。并将“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简称CADAL)列入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名称定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China Academic Digital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DLIS)”,由CALIS和CADAL两个专题项目组成。项目和总体目标明确为:在完善“九五”期间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建设的基础上,到2005年底,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放式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它将以系统化、数字化的学术信息资源为基础,以先进的数字图书馆技术为手段,建立包括文献获取环境、参考咨询环境、教学辅助环境、科研环境、培训环境和个性化服务环境在内的六大数字服务环境,为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和重点学科建设提供高效率、全方位的文献信息保障与服务,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CALIS管理中心在“十五”期间继续组织全国高校共同建设以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文献保障体系,开展各个省级文献服务中心和高校数字图书馆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完善CALIS三级文献保障体系,为图书馆提供“自定义、积木式、个性化”的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大力提高CALIS综合服务水平,扩大CALIS服务范围,为高等教育事业和经济文化科技事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信息资源建设论文

网络信息评价研究综述  [摘要] 通过参考国内外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文献,从内容、原则、模式与措施等方面对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研究建议。  [关键词] 网络信息资源 优化配置 信息生态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网站数量剧增,目前网民人数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用户,对信息资源的使用有了新的要求。虽然网络信息资源的容量曾几何级数的增长,但信息来源分散,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组织与控制,这都严重影响了信息资源的获取及使用,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信息管理者所关注的问题。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是以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追求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质量为指针,通过设计网络上信息资源的流向,进一步规划分配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内容、数量、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分布,最终达到为网络用户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和信息资源被合理有效利用的目的。  一、研究的必要性  技术的变革与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技术架构经历了信息孤岛、以局域网为支撑的内部集成、以Internet为技术平台的分布式系统。体系结构从单层结构发展到3层乃至多层结构,从C-S结构到B-S结构。互联网的出现是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它所涌现的信息资源的海量与包容性是其他任何信息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信息资源管理也有数据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信息生态的不同阶段。技术的发展进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信息资源管理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必须充分考虑到其引起的变革。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从内容上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分布广、数量大、种类多和不稳定的特点;从形式上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非线性、交互性、动态性、累积性、多样性的特点;从信息资源的质量上来看,网络信息资源又具有良莠不齐,真假莫辨的特点。目前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现状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网络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组织;二是信息检准率较低,网上信息资源分散、无序现象加剧;三是网络信息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只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积极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才能带来真正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大多数企业应用系统处于“信息孤岛”状态,单体应用、部门级应用居多,企业级集成应用少。应用系统的数据以不同形式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库中,而且各个业务系统通常分别由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和维护,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加之网络与信息安全性的防护措施,使得这些系统功能之间相互交叉,有着重复的信息和数据,但相互之间却很难进行畅通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环境的变化。目前企业的管理者一般都有企业信息化的战略构想,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企业流程重组等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在进行信息化改造的时候,决策者容易忽视环境的因素给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影响,如社会、政策、经济、技术等。特别是进入到21世纪以后,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已从相对稳定、变化可预测的线性时代步入不断发生激烈变化的非线性时代。过去,信息资源管理通过给予企业信息保障,来向企业决策提供各种预测方案。但现在所提供的预测跟不上环境的变化,信息管理对企业环境的不适用已是必然,只有适合环境的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在信息社会中各种事物的变化越来越快,“变”成了惟一不变的因素。要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环境就得了解信息环境, 企业内外部环境将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用与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正视环境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  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内容。大多数国内学者从网络信息分布的时间、空间和数量特征三个方面论述了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内容。李楠澜将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内容总结概括为网络信息资源的时间矢量配置、空间矢量配置以及品种类型上的配置和在数量上的配置等四方面的内容。就品种类型配置,又从媒体类型、内容、时效性、归属特性及保密程度进行区分。  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刘水养指出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应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多种不同模式的调配有序、高效地进行,使得网络信息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从而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他认为应该遵循宏观调控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原则、质量保证原则、集成配置与互补合作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品种多样化原则等。  许恩元在《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与模式新论》中引入了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依据—帕累托最优理论。分别就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需求导向原则、公平原则、协调共享原则、市场手段与政府手段互补原则、合理分工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原则等进行分析。  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模式包括宏观配置和微观配置两方面的内容。宏观配置就是政府通过宏观手段对信息资源的配置提供政策性的指导,是一种政府层面的行政干预行为。对于宏观配置研究者一般从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规、设置均衡配置的指导目标、引入竞争机制及调控增量信息资源的规划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微观配置就是信息的制作、传播部门在政府宏观调控指导下对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和数量等要素上作适时的配置,是一种技术性、操作性行为。重点需要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数量、类型、及技术的配置。  郭东强等认为应该将生态学及生态平衡的理念引入企业信息系统中形成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当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各类的企业信息的比重、数量趋于平衡,信息的流向和流动趋于稳定,即达到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此时,整个社会经济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经济主体不仅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时也实现了生态效益。同时他还建议正视过度依赖技术、使用技术给企业的信息环境带来的危害,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注重人的因素,使人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措施。大部分学者从宏观角度进行了研究,高丹从宏观上的提出相应建议: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层次的配置信息资源、积极参与信息资源的开发、提高信息人员的素质、培育高效的信息市场。李颖认为要研究用户需求,建立全国性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协调机构,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及法律保障机制。陈德敏从技术角度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进行研究,分别是MARC格式、DC元数据格式、应用分类法、应用主题法。  王玉在《论协同电子商务下的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中,谈到协同电子商务的建立必须从整个行业出发,研究各个企业的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和集成,以及企业之间在市场环境中的合作和协调机制,建立能为企业提供一个从企业到行业到区域企业的集成信息支撑平台。这些都符合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及生态圈的要求及动态演化的特点,当企业信息生态圈建设和发展到成熟阶段时 ,各类企业信息的比重、数量和企业群的比例趋于平衡 ,信息的流向与流量趋于稳定,即达到企业信息生态圈平衡。这种平衡是社会经济中市场平衡的真实反映 ,这时各种社会资源的配置趋于优化状态。  通过考察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研究现状,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的开发利用是目前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诸多学者对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原则、措施等内容行了分析,他们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都十分认同,但缺乏具体的实例分析及模型的建立,另外对于网络信息环境所出现的变化及与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式也缺乏相应的研究。  三、研究建议  网络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使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更加便捷,同时也对传统的信息组织与管理形成了很大冲击。网络信息爆炸、无序、优劣混杂 ,缺乏统一的组织与控制 ,严重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利用,因此基于信息生态的理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研究就尤为必要。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生态学理论的引入,信息生态成为其一个重要的分支,信息生态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管理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与以往片面强调技术的作用不同,信息生态通过对人、技术、信息和环境进行综合考察。  1997年,美国管理科学家达文波特(Thomas HDavenport)在《信息生态学:掌握信息与知识环境》一书中首次提出信息生态学(Information Ecology)的概念,将生态理念引入企业的信息管理中,从而开辟了信息管理的新领域。  1999年,纳笛(B A Nardi)和欧戴(Vicki L O' Day)合作撰写了《信息生态:用心使用技术》中,将信息生态定义为“特定环境里由人、实践、价值和技术构成的一个系统”,认为信息生态系统里占核心地位的不是技术,而是由技术支持的人的活动。  国内学者对信息生态的研究有代表性的是蒋录全在2003年出版的《信息生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对信息生态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信息生态涉及信息、人和环境三大要素,信息生态就是研究信息—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进而在此基础上推导其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成演和发展。而张福学认为信息生态只是一个比喻式的概念,意在利用“生态”这一比喻培育新的思想和理论。  对于信息生态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是信息生态环境,蒋录全博士将信息生态环境因子定义为:信息环境中对人类及社会组织的成长、行为、发展、流动和分布以及社会进化与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信息环境因子主要可分为:人类因子、信息因子、信息技术因子、信息政策法律与信息伦理因子、信息文化因子等。而在网络环境中不容回避的一个事实就是信息生态失衡。  信息生态平衡是指信息、人、环境之间的均衡状态。信息生态失衡指以上要素处于不平衡状态,即信息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交换的信息受阻或其自身要素与子系统之间的比例失调等。谢立虹在《网络空间中的信息生态问题》中提出其主要现象有信息超载、信息污染、信息垄断和信息侵犯等4个方面。李凤石认为信息生态生态失衡的主要表现为信息资源分布失衡、信息爆炸等。  对于解决信息生态失衡的措施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田春虎认为调节信息生态失衡的方法包括从系统角度出发进行整体规划与布局,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保持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提高技术的创新能力;调整人员结构,提高信息素养;加强对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管理等。孟瑞玲从制定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规、加强信息门户网站和信息地图建设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法。此外,应金萍等提出实施信息分级制度,以净化信息环境整合传统理论优势,进行信息伦理学研究,加强信息伦理道德建设强化信息市场管理等具体措施。  借鉴信息生态的思路为解决企业信息化及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以往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往往是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而不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综合考虑,从而导致结果与预期相差甚远。从信息生态的角度分析及评价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现代环境下企业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刘文燕等在《从信息生态角度谈企业信息化》中谈到信息时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是为员工建立良好的信息生态环境,使企业成为一个信息生态化的企业。企业信息生态化是关于企业信息管理的一种新范式,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考察企业信息管理中的系统性以及人与企业信息环境中之间的相互性,这种新范式是“以人为本”的一种信息管理方法,与“技术至上”的信息管理方法存在明显差异,为企业解决信息问题指出了新方向。李佳洋认为技术本身并不能解决企业组织的信息问题,只有当管理者改变“技术至上”的观念并且开始关注企业信息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才可能改变现状,建立合理稳定的企业信息生态系统,为企业的发展营造平衡和谐环境。  虽然国内学术界对信息生态问题研究的历史还不长,但已围绕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对策,这将有助于信息生态学这一新兴学科的理论构建,并对解决信息生态失衡及信息资源管理问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技术的变革,环境的变化及信息的多样性以及需求的复杂性和个性化,对信息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这要求我们从信息生态的理论从总体上加以解决。通过信息、人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网络信息化资源配置的效益性,使信息化资源配置达到最佳、效益最优, 这是网络资源优化配置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富学:信息生态学的初步研究[J]情报科学,2002,(1)  [2]谢立虹:网络空间中的信息生态问题[J]图书馆,2000,(2)

信息系统建设的项目管理众所周知,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不是单靠技术部门就能够实现的,最关键的一点是高层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推动,同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则,建立新的管理流程,协调各部门的关系也是很关键的。笔者根据参与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信息化建设的体会,从系统开发和管理的角度,探讨软件开发以及在航天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中如何进行项目管理。一、信息系统的生存周期模型《软件工程化管理程序》!" # $%& ’()*& &)+ , -))- 规定了航天型号软件的开发过程一般遵循的阶段,参照这一标准,同时借鉴统一软件过程!/012134 562789:3 ;:6(3<< 、敏捷软件过程!=>1?3562789:3 ;:6(3<< 等软件开发的思想和理念,并结合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自身特点,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生存周期模型! 见图 。这一生存周期模型从立项到最后消退,有两个迭代,即开发迭代和运行迭代。这是这个模型的一个显著特点。随着开发的深入,用户的需求将越发明朗,新的用户需求就可能产生;此外,由于信息化项目开发的实质是“知识转移”,其系统的质量往往要投入使用才能衡量。因此,系统必须经过从需求到试运行的多个开发迭代才能真正投入使用,进而进入维护阶段。在维护阶段,除了通常的改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和改善性维护外,有时需要进行运行迭代,如要将多个软件系统整合起来,或因为组织结构的调整而需要改变原有的软件系统,此时就要对原有的软件系统进行优化与整合。二、信息系统的实现过程!" 需求阶段实行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现有的生产、设计、管理等,实现各个部门的信息集成和共享。对于计算机部门的开发人员来说,那些设计、管理部门的工作流程是陌生的,首先应该进行的是需求分析,即生产、管理咨询和业务流程优化。这个阶段通常包括以下过程:获取需求。通常是任务书、与用户当面交流或者电子邮件之类的书面交流等方式。确定需求类型。确定系统是哪种类型,是业务流程型还是数据处理型等。建立需求描述。将各种途径获得的需求,以标准的书面形式记录在案,当设计与需求有出入时可以有据可查。信息系统建设的项目管理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毛培培企业信息化你好,我有相关论文资料(还有其他几篇的)可供参考,需要的话请加我QQ,我发给你,497267666,谢谢。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文献资源建设不论属于何种范围,一般都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或步骤:①对现有文献资源状况的调查、分析和研究。主要对一定范围内所藏文献的类型、学科、语种、数量、分布情况、文献利用情况、对决策和研究的保障和支持情况、各收藏单位的收藏重点与所形成的特色(强项)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对此进行分析研究,为制定资源建设规划提供参考或建议。②制订规划,确定目标。在综合考虑文献资源现状、文献需求状况以及其他可能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文献资源建设的规划、目标和采用的布局模式。③建立有权威的管理或协调机构,确定参加单位,建立协作关系,获得经费保障。对参加单位的数量在原则上不应限制,但参加单位必须具有馆际互借和直接阅览等条件,重点单位应是具有一定收藏特色的文献情报机构。各参加单位一般都要订立协议,确立文献收集的分工合作,资金分配以及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等权利与义务。应有适当经费资助,但不能减少各馆本身的经费或其他渠道的经费。④实际进行文献合作采集或分担收集工作。这是文献资源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此外还必须开展相应活动,如确立文献寄存制度、建立贮存图书馆;编制联合目录或建立计算机联机联合目录数据库;建立计算机化的文献采购系统、文献检索系统、馆际互借系统等。⑤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资源共享活动。包括文献报导、查询、阅览、复制,以及文献检索、参考咨询、综合评述等。⑥定期进行文献资源建设评估活动。主要利用各单位馆藏目录或文献数据库,运用一致的标准和方法,对一定范围内的馆藏状况和使用状况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作出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完善(见馆藏评价)。

简单的说:文献信息就是资料,文献信息体系建设就是对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可参考一下:1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状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文献信息服务的功能与种类变得多种多样,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也得到了空前的满足,不同的用户或用户群均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文献检索,还可以毫无困难地跨越不同服务平台获取自己需求的信息资源,甚至可以按照自己要求向有关服务提供商订制相应的信息资源。众所周知,由于最终用户(群)的文献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分析必须以形成准确、实效和方便的文献信息供给能力,以多渠道多形式资源供应能力的整合作为指导,通过转变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优化信息资源建设结构,强化信息资源建设的用户需求分析和不断满足用户需求的资源供应(服务)方式作为最为根本的保证。因此满足目前我国各种用户群体异常繁杂的信息需求,是我国目前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最大课题。同时由于我国巨大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这也将是我国目前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然而目前,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还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且由于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各地各部门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还是各自为政,即各自有自己的标准体系,资源的完全共享还是一个美好的设想,作为能够显示信息最强大力量的因素——信息群体优势,并未发挥出来。笔者针对目前对国内较为知名的文献信息资源检索分析及服务系统的使用分析,看到有相当部分的系统对用户需求的支持度并不十分完善,对于不同的用户及用户群体不能提供灵活的检索手段,有些信息服务系统还存在检索方式单一、所提供的信息资源不全面、文献信息的时效性不高、所获取的信息不能够代表当时该专业的真实状况和最高发展水平等状况,以致于文献信息的检准率普遍不高,其结果就是下一步的信息分析不准确,不能够为有关决策者进行正确判断和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2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问题。1现有的信息存储体系不能适应新的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上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趋势明显向着印刷版与电子版信息互为补充,实体资源和网上虚拟资源相互依存的国家级或跨国组织所垄断的海量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服务与经营体系方向发展。仅仅经过数年发展,目前上述组织或服务提供商的信息资源早已实现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科技图书、科技期刊、科技报告、科技成果、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专利、标准、声像的文献的存储与共享。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各地传统的文献信息研究部门大都是以小而全、自成体系的图书馆馆藏模式为依托建设的,在这种体制下,目前信息资源的建设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重复建设的局面。各个部门都有自己完整的文献资源体系,文献信息资源的更新有专门的部门运作,更不可能形成信息共享的局面。这种各个单位的各自独立的的文献信息管理、服务与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条件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新要求。2落后的技术支持不能适应现代用户环境要求目前,国际上以“3S技术”、现代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为主流的现代技术已全面应用到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及应用中去,高效快速的信息服务在发达国家中已深入到其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多层级跨领域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的浪潮正在极大地推动着该领域建设向着完善、共享、协作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全球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正在向信息化、一体化、产业化迈进的同时,面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业已开展的数字地球和信息基础设施等信息化工程的建设、面对周边国家信息技术在全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深入的咄咄逼人形势,我国政府虽然也于近些年启动了全国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制定《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以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力图在短时期内在全国范围内“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但是由于地域、体制以及历史等原因,先进的应用型技术在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中还不能得到广泛应用。这样的状况使得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长期以来处于结构资源分布不合理、保障服务能力有限、条块分割等弊病。各类信息资源拥有单位在相关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中缺乏应有的全局观念,更谈不上信息共享。3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进展缓慢在当今社会,用户对信息需求的巨大和多层次的的特点,使得信息资源共享成为满足用户对信息利用效能提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那么,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就是要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并且满足多极用户多样化文献信息需求。然而,目前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一般低于40%,能转化为直接创造经济价值的比值就更低。并且从我国每年有2万多项较为重大的科技成果和5万多项专利这样一批宝贵的财富真正被开发、转化为工业产品的不足5%的状况来看,我国有相当数量的文献信息资源仍处在被束之高阁的状况。这样的状况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用户间无法形成对有用信息的有效传递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享。4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不足随着学科交叉和渗透的日益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广大用户对文献信息资源提供单位的信息服务技能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多数的文献信息资源提供和服务机构对信息服务的能力却表现得明显不足:一是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收藏的局限性导致读者无法顺利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二是上述机构所能提供的查询文献途径不畅,使用户很难准确找到并顺利获取自己想要的文献信息资源;三是从事文献信息资源服务部门的有关从业者对相关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亟待加强和提高。要解决好当前用户特别是我国广大基层用户的信息需求,解决目前在我国广泛存在的信息服务效率不高、商业化程度低、体系运作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就必须要探索出一种合理的、适用的和能实现良好共存的信息服务公益机制和商业化利益分配机制,使得信息服务公益机制能够生存并顺利运行,在商业化运作中使得投资结构趋于合理化、信息效益实现最大化、信息收益分配公平化,保证信息服务产生的各种利益能够合理共享、利益均沾,最终营造多方“共赢”的信息服务新局面。3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的新动向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各行业的迅速渗透,我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文献信息资源的存储方式不但建立了以磁介质、光介质、电介质及其他新型介质为主体,并且建立了与各种类型的海量数据库的接口,为文献信息资源的全部网络化管理打下了良好的条件;传统意义上的由不同部门独立掌握的文献信息资源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方向发展;支持各种网络功能的各种新型阅读工具正在逐步进入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领域,如电脑终端、激光全息阅读器、多媒体视听装置,便携式阅读器、微型电子刊物等;特色文献的数字化把传统的馆藏文献推上了新的高度,网络的加入为特色文献创造了更高效的服务平台,提升了用户对文献的满意率,为未来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远程利用打下了基础。特色化和数字化成为当代文献信息资源发展的两大主流。以上这些在文献信息资源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动向,为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广泛应用上述新技术、新方法,大量的原始文献信息资源可经过数字化处理后,以数据库形式存储起来,并通过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操作系统,结合对各种检索系统和数据库资源的重组,可以在短期内优化各种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虚拟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便利的信息检索和专利查询服务,从而改善现在企业技术创新缺乏科技信息支持的不利局面,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化管理

图书馆是大学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为帮助大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王教授为大家提供六条指导性建议,相信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所裨益。1、了解图书馆馆藏资源及资源布局。即了解图书馆有哪些馆藏资源及在哪里可以获取这些资源。图书馆馆藏资源既有纸质资源,也有数字资源。纸质资源(如图书、期刊等)一般存放在书库、阅览室,可以借阅或在阅览室阅读。数字资源可以通过校园网在图书馆主页检索、下载、阅读,部分资源通过专门APP关联到烟台南山学院后可以下载到手机,离线阅读。2、了解和充分利用图书馆主页。图书馆主页上,有本馆纸质资源的所有信息,利用OPAC可以检索各种类型的图书书目,了解所需资源的有无信息和外借情况等,根据需要到馆找书并自助办理借还手续。充分利用图书馆主页上的数字资源、集成资源,包括电子图书、期刊、学位论文数据库以及各类学习资源,海量高效获取信息资源。3、了解各类资源的主要作用和自己利用资源的目的。无论是纸质资源,还是数字资源,都可归类为图书、期刊、学位论文、标准、专利等,只是阅读方式和检索效率不同而已。一般而言,图书用于基础学习、基本知识补充和兴趣阅读等;期刊、会议论文等用于新知识的学习和科学研究;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写作,可以先查阅学位论文数据库,利于借鉴和避免相似;创新、发明等一定要先查阅标准、专利,避免不规范和重复劳动。只有了解自己利用文献资源的目的,才能有的放矢地高效使用资源。4、了解获取资源的方法和途径,即资源的检索方法和如何得到资源。前者是知道如何查到所需资源,后者是如何把资源拿到手。这就需要了解文献分类法、了解各种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了解搜索引擎的基本用法、资源下载方法等。图书馆的图书是依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用字母代表22 大类)进行加工,分放在书库和阅览室,读者在借阅、浏览阅读纸质资源时,可以依据书架上的分类架标号查找到所需资源,如查找文学、小说,可以直接到 “I 文学”书架处。以此类推,F经济、K0-K8历史、R医学、T工业技术、V航空,等等。数据库资源可以按书名(题名)、主题、作者、关键词等,检索到所需的资源,直接阅读或下载。5、利用好网络资源和手机资源。现在的图书馆都实行了网络化管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多地使用图书馆的网络资源和电子资源,节省时间和空间,提高学习和科研效率,尤其是MOOC一类的公开课程,可以和大师面对面交流,享受一流的大学教育资源。同时,互联网上也有许多免费获取资源,如各类开放获取资源(OA资源)。手机是百事通,不仅仅是通讯工具、游戏工具,更重要的是学习和收集学术资源的工具,可以下载一些学术、科学类搜索引擎APP和知识管理类APP,如百度学术、知乎、一席、白描、印象笔记等。还可以到超星歌德电子书机(南山馆和东海二楼文科阅览室)将喜欢的书刊下载到手机上,随时随地阅读,实现“口袋图书馆”的愿望。6、对同学而言,更重要的是制定阅读计划,培养阅读兴趣。读书的质与量决定人的思想高度和眼界宽度。同时,读书又必须是一个持续行动,积沙成塔。大学期间,制定并执行读书计划,其结果就是走向社会与他人的分水岭。读书既要有重点、有选择地看自己喜欢的书、专业相关的书,又要广泛涉猎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律、文学、历史 、计算机等方面的书籍,完善知识结构。

亲,很高兴为你解答,参考图书馆的导读书目制定自身的读书计划,图书馆为了让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开展有导读栏目,会定期推出不同类别的好书书目呃,学生们可以参考这些书目,结合自身情况制定读书计划,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简单的说:文献信息就是资料,文献信息体系建设就是对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可参考一下:1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状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文献信息服务的功能与种类变得多种多样,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也得到了空前的满足,不同的用户或用户群均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文献检索,还可以毫无困难地跨越不同服务平台获取自己需求的信息资源,甚至可以按照自己要求向有关服务提供商订制相应的信息资源。众所周知,由于最终用户(群)的文献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分析必须以形成准确、实效和方便的文献信息供给能力,以多渠道多形式资源供应能力的整合作为指导,通过转变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优化信息资源建设结构,强化信息资源建设的用户需求分析和不断满足用户需求的资源供应(服务)方式作为最为根本的保证。因此满足目前我国各种用户群体异常繁杂的信息需求,是我国目前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最大课题。同时由于我国巨大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这也将是我国目前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然而目前,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还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且由于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各地各部门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还是各自为政,即各自有自己的标准体系,资源的完全共享还是一个美好的设想,作为能够显示信息最强大力量的因素——信息群体优势,并未发挥出来。笔者针对目前对国内较为知名的文献信息资源检索分析及服务系统的使用分析,看到有相当部分的系统对用户需求的支持度并不十分完善,对于不同的用户及用户群体不能提供灵活的检索手段,有些信息服务系统还存在检索方式单一、所提供的信息资源不全面、文献信息的时效性不高、所获取的信息不能够代表当时该专业的真实状况和最高发展水平等状况,以致于文献信息的检准率普遍不高,其结果就是下一步的信息分析不准确,不能够为有关决策者进行正确判断和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2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问题。1现有的信息存储体系不能适应新的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上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趋势明显向着印刷版与电子版信息互为补充,实体资源和网上虚拟资源相互依存的国家级或跨国组织所垄断的海量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服务与经营体系方向发展。仅仅经过数年发展,目前上述组织或服务提供商的信息资源早已实现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科技图书、科技期刊、科技报告、科技成果、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专利、标准、声像的文献的存储与共享。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各地传统的文献信息研究部门大都是以小而全、自成体系的图书馆馆藏模式为依托建设的,在这种体制下,目前信息资源的建设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重复建设的局面。各个部门都有自己完整的文献资源体系,文献信息资源的更新有专门的部门运作,更不可能形成信息共享的局面。这种各个单位的各自独立的的文献信息管理、服务与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条件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新要求。2落后的技术支持不能适应现代用户环境要求目前,国际上以“3S技术”、现代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为主流的现代技术已全面应用到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及应用中去,高效快速的信息服务在发达国家中已深入到其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多层级跨领域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的浪潮正在极大地推动着该领域建设向着完善、共享、协作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全球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正在向信息化、一体化、产业化迈进的同时,面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业已开展的数字地球和信息基础设施等信息化工程的建设、面对周边国家信息技术在全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深入的咄咄逼人形势,我国政府虽然也于近些年启动了全国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制定《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以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力图在短时期内在全国范围内“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但是由于地域、体制以及历史等原因,先进的应用型技术在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中还不能得到广泛应用。这样的状况使得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长期以来处于结构资源分布不合理、保障服务能力有限、条块分割等弊病。各类信息资源拥有单位在相关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中缺乏应有的全局观念,更谈不上信息共享。3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进展缓慢在当今社会,用户对信息需求的巨大和多层次的的特点,使得信息资源共享成为满足用户对信息利用效能提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那么,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就是要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并且满足多极用户多样化文献信息需求。然而,目前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一般低于40%,能转化为直接创造经济价值的比值就更低。并且从我国每年有2万多项较为重大的科技成果和5万多项专利这样一批宝贵的财富真正被开发、转化为工业产品的不足5%的状况来看,我国有相当数量的文献信息资源仍处在被束之高阁的状况。这样的状况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用户间无法形成对有用信息的有效传递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享。4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不足随着学科交叉和渗透的日益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广大用户对文献信息资源提供单位的信息服务技能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多数的文献信息资源提供和服务机构对信息服务的能力却表现得明显不足:一是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收藏的局限性导致读者无法顺利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二是上述机构所能提供的查询文献途径不畅,使用户很难准确找到并顺利获取自己想要的文献信息资源;三是从事文献信息资源服务部门的有关从业者对相关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亟待加强和提高。要解决好当前用户特别是我国广大基层用户的信息需求,解决目前在我国广泛存在的信息服务效率不高、商业化程度低、体系运作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就必须要探索出一种合理的、适用的和能实现良好共存的信息服务公益机制和商业化利益分配机制,使得信息服务公益机制能够生存并顺利运行,在商业化运作中使得投资结构趋于合理化、信息效益实现最大化、信息收益分配公平化,保证信息服务产生的各种利益能够合理共享、利益均沾,最终营造多方“共赢”的信息服务新局面。3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的新动向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各行业的迅速渗透,我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文献信息资源的存储方式不但建立了以磁介质、光介质、电介质及其他新型介质为主体,并且建立了与各种类型的海量数据库的接口,为文献信息资源的全部网络化管理打下了良好的条件;传统意义上的由不同部门独立掌握的文献信息资源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方向发展;支持各种网络功能的各种新型阅读工具正在逐步进入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领域,如电脑终端、激光全息阅读器、多媒体视听装置,便携式阅读器、微型电子刊物等;特色文献的数字化把传统的馆藏文献推上了新的高度,网络的加入为特色文献创造了更高效的服务平台,提升了用户对文献的满意率,为未来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远程利用打下了基础。特色化和数字化成为当代文献信息资源发展的两大主流。以上这些在文献信息资源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动向,为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广泛应用上述新技术、新方法,大量的原始文献信息资源可经过数字化处理后,以数据库形式存储起来,并通过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操作系统,结合对各种检索系统和数据库资源的重组,可以在短期内优化各种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虚拟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便利的信息检索和专利查询服务,从而改善现在企业技术创新缺乏科技信息支持的不利局面,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

目前,在信息技术的潮流下,我国各行各业均迈入了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图书馆作为信息汇集的重要场所,是人们掌握信息、增长知识的重要基地,传统的图书馆发展模式在新世纪内已经无法满足其要求,需积极采取信息化方式,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丰富图书馆的基本内涵,才能进一步扩大图书馆的容量,对促进图书馆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1]。但是,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图书馆信息化成为了目前最为主要的难题。一、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现如今,在科技的发展下,将图书馆业务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发展,才能真正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才能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图书馆信息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保障在图书馆中会蕴藏这非常多的信息资源,作为传播信息与载体的重要平台,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图书馆的发展方向逐渐从传统的模式转变为数字化发展模式,并且图书馆的服务形式以及服务手段也发生本质的变化。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市场经济日趋激烈,图书馆要想真正推动自身的发展,则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自身健康发展[2]。除此之外,图书馆还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意识,积极拓展服务渠道,更新服务形式以及服务方式,以此满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二)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图书馆属于一种公益性质的行业,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读者角度分析,图书馆是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重要场所,也是收集图书资料的重要所在,是读者查阅资料、学习与进步的重要区域。换而言之,图书馆对读者的思维开拓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起到一定的之多作用,所以图书馆在新形式下需要积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与变化。二、做好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从本质上而言,虽然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并且在建设过程中会存在非常多的问题与困难,针对这种现象,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性的提出合理的对策。(一)保证信息建设的规范化以网络为主要依托成为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与保障,实现网络资源的信息化发展成为了现阶段最为主要的任务与形式。从某种角度分析,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关系到图书馆建设的成与败,需要从图书馆建设角度出发,将信息化理念贯穿其中。其中在整个信息系统建设之中,图书馆需要统一技术规范,选取效率高的软件与硬件,以此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3]。另外,图书馆还要加强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根据客户端的不同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针对系统安全问题提进行考虑与分析。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整理与分析,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的内容包括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以及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所以,为进一步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则需要选择可行的网络设备,从根本上保证网络系统能够得到稳定发展。另外,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之中,还需要树立正确的产权意识,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二)定位好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图书馆作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保障,其信息化建设的构建能够让图书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稳定发展。图书馆信息化能够改变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能够帮助教师、学生获取有效的信息资源。在学校之中,图书馆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对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在图书馆中均可以找到答案[4]。所以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图书馆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时候,需要进行准确定位,保证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合理使用,在本着培养文明学子,着眼社会生活的同时,积极打造新型图书馆,使其成为综合性信息分享的重要平台。(三)积极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养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养关系到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好与坏,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养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如果图书馆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养以及专业能力,那么则会对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造成影响与阻碍,无法真正保证图书馆信息化的发展。甚至会导致信息化资源出现浪费[5]。所以,需要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图书馆工作人员定期举办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以及教育活动,积极增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提高其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增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图书馆工作人员更好的服务广大读者,才能真正实现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创新发展。(四)设置内部组织结构,开拓图书馆功能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之中会出现大量的数字信息资源,这种现象会进一步加大管理难度,在图书信息检索中存在非常的的影响。虽然说信息化建设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基本模式,对传统图书馆组织结构有所冲击,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有部分部门比较清闲,有部分部门工作比较繁琐,需要积极设置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其中在设置内部组织结构的时候需要围绕信息技术开展,以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率为主,利用计算机技术取代人工工作方式,以此提高信息处理的准确性与有效性[6]。此外,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图书馆方式以及图书馆职能的开拓对调整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能够推动信息化建设成果的顺利开展,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整个实践过程之中,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特征制定不同的技术服务部门,定期对图书馆内的技术设备进行检查,从根本上保证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性。目前,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之中,往往以网络为载体,可以实现文献资料信息的远距离传输,所以需要不断拓展图书馆的功能。图书馆在伴随着时代发展的同时,逐渐成为了人民群众提高自我修养的重要载体,图书馆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各类文献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并提供具体的阅读服务。图书馆还需要加强对信息化资源的应用,应用数字图书馆的各项优势,建立以网络为中心的辐射型网络系统,保证实现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将图书馆的作用进行发挥,才能将图书馆的教育作用进行发挥。

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应

要管理图书馆资源,首先要知道图书馆资源有哪些。大体说来。图书馆资源包括三个方面:1、文献信息资源2、设施资源3、人力资源现在的图书馆,大多数都用ERP理念对图书馆资源实行自动化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比较人性化和生态化。具体给你分析如下: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有利于人民学习文化知识

目前,在信息技术的潮流下,我国各行各业均迈入了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图书馆作为信息汇集的重要场所,是人们掌握信息、增长知识的重要基地,传统的图书馆发展模式在新世纪内已经无法满足其要求,需积极采取信息化方式,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丰富图书馆的基本内涵,才能进一步扩大图书馆的容量,对促进图书馆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1]。但是,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图书馆信息化成为了目前最为主要的难题。一、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现如今,在科技的发展下,将图书馆业务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发展,才能真正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才能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图书馆信息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保障在图书馆中会蕴藏这非常多的信息资源,作为传播信息与载体的重要平台,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图书馆的发展方向逐渐从传统的模式转变为数字化发展模式,并且图书馆的服务形式以及服务手段也发生本质的变化。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市场经济日趋激烈,图书馆要想真正推动自身的发展,则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自身健康发展[2]。除此之外,图书馆还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意识,积极拓展服务渠道,更新服务形式以及服务方式,以此满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二)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图书馆属于一种公益性质的行业,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读者角度分析,图书馆是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重要场所,也是收集图书资料的重要所在,是读者查阅资料、学习与进步的重要区域。换而言之,图书馆对读者的思维开拓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起到一定的之多作用,所以图书馆在新形式下需要积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与变化。二、做好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从本质上而言,虽然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并且在建设过程中会存在非常多的问题与困难,针对这种现象,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性的提出合理的对策。(一)保证信息建设的规范化以网络为主要依托成为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与保障,实现网络资源的信息化发展成为了现阶段最为主要的任务与形式。从某种角度分析,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关系到图书馆建设的成与败,需要从图书馆建设角度出发,将信息化理念贯穿其中。其中在整个信息系统建设之中,图书馆需要统一技术规范,选取效率高的软件与硬件,以此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3]。另外,图书馆还要加强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根据客户端的不同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针对系统安全问题提进行考虑与分析。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整理与分析,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的内容包括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以及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所以,为进一步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则需要选择可行的网络设备,从根本上保证网络系统能够得到稳定发展。另外,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之中,还需要树立正确的产权意识,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二)定位好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图书馆作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保障,其信息化建设的构建能够让图书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稳定发展。图书馆信息化能够改变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能够帮助教师、学生获取有效的信息资源。在学校之中,图书馆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对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在图书馆中均可以找到答案[4]。所以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图书馆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时候,需要进行准确定位,保证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合理使用,在本着培养文明学子,着眼社会生活的同时,积极打造新型图书馆,使其成为综合性信息分享的重要平台。(三)积极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养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养关系到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好与坏,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养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如果图书馆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养以及专业能力,那么则会对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造成影响与阻碍,无法真正保证图书馆信息化的发展。甚至会导致信息化资源出现浪费[5]。所以,需要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图书馆工作人员定期举办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以及教育活动,积极增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提高其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增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图书馆工作人员更好的服务广大读者,才能真正实现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创新发展。(四)设置内部组织结构,开拓图书馆功能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之中会出现大量的数字信息资源,这种现象会进一步加大管理难度,在图书信息检索中存在非常的的影响。虽然说信息化建设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基本模式,对传统图书馆组织结构有所冲击,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有部分部门比较清闲,有部分部门工作比较繁琐,需要积极设置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其中在设置内部组织结构的时候需要围绕信息技术开展,以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率为主,利用计算机技术取代人工工作方式,以此提高信息处理的准确性与有效性[6]。此外,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图书馆方式以及图书馆职能的开拓对调整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能够推动信息化建设成果的顺利开展,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整个实践过程之中,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特征制定不同的技术服务部门,定期对图书馆内的技术设备进行检查,从根本上保证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性。目前,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之中,往往以网络为载体,可以实现文献资料信息的远距离传输,所以需要不断拓展图书馆的功能。图书馆在伴随着时代发展的同时,逐渐成为了人民群众提高自我修养的重要载体,图书馆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各类文献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并提供具体的阅读服务。图书馆还需要加强对信息化资源的应用,应用数字图书馆的各项优势,建立以网络为中心的辐射型网络系统,保证实现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将图书馆的作用进行发挥,才能将图书馆的教育作用进行发挥。

建设图书馆是为了学习学习是有机体与其生存环境保持平衡的必要条件。动物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需要学习,而人不仅要适应环境,而且要改造环境,使环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就更需要学习。广义地说,学习与生命并存,对一切具有高度组织形式的动物而言,生活就是学习,但生物的发展水平不同,它们生存的环境也各不相同。因此学习在它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有人认为,低等动物的生活方式极为简单,只要依靠本能行为就能适应环境、取得平衡。例如,没有神经系统的原生动物只有最低的感应能力,对学习几乎没有要求或要求极低。但是现在已经证明,草履虫经过练习能减少在毛细血管中旋转的时间,这显然是由于经验引起了行为变化。由此可见,在原生动物中也有学习发生。至腔肠动物阶段,出现了神经系统,可以建立暂时神经联系。

  • 索引序列
  • 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 信息资源建设论文
  •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化管理
  • 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应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