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化管理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化管理

发布时间: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化管理

图书馆是大学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为帮助大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王教授为大家提供六条指导性建议,相信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所裨益。1、了解图书馆馆藏资源及资源布局。即了解图书馆有哪些馆藏资源及在哪里可以获取这些资源。图书馆馆藏资源既有纸质资源,也有数字资源。纸质资源(如图书、期刊等)一般存放在书库、阅览室,可以借阅或在阅览室阅读。数字资源可以通过校园网在图书馆主页检索、下载、阅读,部分资源通过专门APP关联到烟台南山学院后可以下载到手机,离线阅读。2、了解和充分利用图书馆主页。图书馆主页上,有本馆纸质资源的所有信息,利用OPAC可以检索各种类型的图书书目,了解所需资源的有无信息和外借情况等,根据需要到馆找书并自助办理借还手续。充分利用图书馆主页上的数字资源、集成资源,包括电子图书、期刊、学位论文数据库以及各类学习资源,海量高效获取信息资源。3、了解各类资源的主要作用和自己利用资源的目的。无论是纸质资源,还是数字资源,都可归类为图书、期刊、学位论文、标准、专利等,只是阅读方式和检索效率不同而已。一般而言,图书用于基础学习、基本知识补充和兴趣阅读等;期刊、会议论文等用于新知识的学习和科学研究;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写作,可以先查阅学位论文数据库,利于借鉴和避免相似;创新、发明等一定要先查阅标准、专利,避免不规范和重复劳动。只有了解自己利用文献资源的目的,才能有的放矢地高效使用资源。4、了解获取资源的方法和途径,即资源的检索方法和如何得到资源。前者是知道如何查到所需资源,后者是如何把资源拿到手。这就需要了解文献分类法、了解各种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了解搜索引擎的基本用法、资源下载方法等。图书馆的图书是依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用字母代表22 大类)进行加工,分放在书库和阅览室,读者在借阅、浏览阅读纸质资源时,可以依据书架上的分类架标号查找到所需资源,如查找文学、小说,可以直接到 “I 文学”书架处。以此类推,F经济、K0-K8历史、R医学、T工业技术、V航空,等等。数据库资源可以按书名(题名)、主题、作者、关键词等,检索到所需的资源,直接阅读或下载。5、利用好网络资源和手机资源。现在的图书馆都实行了网络化管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多地使用图书馆的网络资源和电子资源,节省时间和空间,提高学习和科研效率,尤其是MOOC一类的公开课程,可以和大师面对面交流,享受一流的大学教育资源。同时,互联网上也有许多免费获取资源,如各类开放获取资源(OA资源)。手机是百事通,不仅仅是通讯工具、游戏工具,更重要的是学习和收集学术资源的工具,可以下载一些学术、科学类搜索引擎APP和知识管理类APP,如百度学术、知乎、一席、白描、印象笔记等。还可以到超星歌德电子书机(南山馆和东海二楼文科阅览室)将喜欢的书刊下载到手机上,随时随地阅读,实现“口袋图书馆”的愿望。6、对同学而言,更重要的是制定阅读计划,培养阅读兴趣。读书的质与量决定人的思想高度和眼界宽度。同时,读书又必须是一个持续行动,积沙成塔。大学期间,制定并执行读书计划,其结果就是走向社会与他人的分水岭。读书既要有重点、有选择地看自己喜欢的书、专业相关的书,又要广泛涉猎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律、文学、历史 、计算机等方面的书籍,完善知识结构。

亲,很高兴为你解答,参考图书馆的导读书目制定自身的读书计划,图书馆为了让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开展有导读栏目,会定期推出不同类别的好书书目呃,学生们可以参考这些书目,结合自身情况制定读书计划,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简单的说:文献信息就是资料,文献信息体系建设就是对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可参考一下:1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状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文献信息服务的功能与种类变得多种多样,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也得到了空前的满足,不同的用户或用户群均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文献检索,还可以毫无困难地跨越不同服务平台获取自己需求的信息资源,甚至可以按照自己要求向有关服务提供商订制相应的信息资源。众所周知,由于最终用户(群)的文献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分析必须以形成准确、实效和方便的文献信息供给能力,以多渠道多形式资源供应能力的整合作为指导,通过转变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优化信息资源建设结构,强化信息资源建设的用户需求分析和不断满足用户需求的资源供应(服务)方式作为最为根本的保证。因此满足目前我国各种用户群体异常繁杂的信息需求,是我国目前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最大课题。同时由于我国巨大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这也将是我国目前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然而目前,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还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且由于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各地各部门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还是各自为政,即各自有自己的标准体系,资源的完全共享还是一个美好的设想,作为能够显示信息最强大力量的因素——信息群体优势,并未发挥出来。笔者针对目前对国内较为知名的文献信息资源检索分析及服务系统的使用分析,看到有相当部分的系统对用户需求的支持度并不十分完善,对于不同的用户及用户群体不能提供灵活的检索手段,有些信息服务系统还存在检索方式单一、所提供的信息资源不全面、文献信息的时效性不高、所获取的信息不能够代表当时该专业的真实状况和最高发展水平等状况,以致于文献信息的检准率普遍不高,其结果就是下一步的信息分析不准确,不能够为有关决策者进行正确判断和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2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问题。1现有的信息存储体系不能适应新的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上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趋势明显向着印刷版与电子版信息互为补充,实体资源和网上虚拟资源相互依存的国家级或跨国组织所垄断的海量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服务与经营体系方向发展。仅仅经过数年发展,目前上述组织或服务提供商的信息资源早已实现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科技图书、科技期刊、科技报告、科技成果、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专利、标准、声像的文献的存储与共享。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各地传统的文献信息研究部门大都是以小而全、自成体系的图书馆馆藏模式为依托建设的,在这种体制下,目前信息资源的建设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重复建设的局面。各个部门都有自己完整的文献资源体系,文献信息资源的更新有专门的部门运作,更不可能形成信息共享的局面。这种各个单位的各自独立的的文献信息管理、服务与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条件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新要求。2落后的技术支持不能适应现代用户环境要求目前,国际上以“3S技术”、现代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为主流的现代技术已全面应用到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及应用中去,高效快速的信息服务在发达国家中已深入到其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多层级跨领域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的浪潮正在极大地推动着该领域建设向着完善、共享、协作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全球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正在向信息化、一体化、产业化迈进的同时,面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业已开展的数字地球和信息基础设施等信息化工程的建设、面对周边国家信息技术在全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深入的咄咄逼人形势,我国政府虽然也于近些年启动了全国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制定《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以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力图在短时期内在全国范围内“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但是由于地域、体制以及历史等原因,先进的应用型技术在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中还不能得到广泛应用。这样的状况使得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长期以来处于结构资源分布不合理、保障服务能力有限、条块分割等弊病。各类信息资源拥有单位在相关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中缺乏应有的全局观念,更谈不上信息共享。3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进展缓慢在当今社会,用户对信息需求的巨大和多层次的的特点,使得信息资源共享成为满足用户对信息利用效能提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那么,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就是要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并且满足多极用户多样化文献信息需求。然而,目前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一般低于40%,能转化为直接创造经济价值的比值就更低。并且从我国每年有2万多项较为重大的科技成果和5万多项专利这样一批宝贵的财富真正被开发、转化为工业产品的不足5%的状况来看,我国有相当数量的文献信息资源仍处在被束之高阁的状况。这样的状况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用户间无法形成对有用信息的有效传递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享。4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不足随着学科交叉和渗透的日益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广大用户对文献信息资源提供单位的信息服务技能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多数的文献信息资源提供和服务机构对信息服务的能力却表现得明显不足:一是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收藏的局限性导致读者无法顺利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二是上述机构所能提供的查询文献途径不畅,使用户很难准确找到并顺利获取自己想要的文献信息资源;三是从事文献信息资源服务部门的有关从业者对相关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亟待加强和提高。要解决好当前用户特别是我国广大基层用户的信息需求,解决目前在我国广泛存在的信息服务效率不高、商业化程度低、体系运作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就必须要探索出一种合理的、适用的和能实现良好共存的信息服务公益机制和商业化利益分配机制,使得信息服务公益机制能够生存并顺利运行,在商业化运作中使得投资结构趋于合理化、信息效益实现最大化、信息收益分配公平化,保证信息服务产生的各种利益能够合理共享、利益均沾,最终营造多方“共赢”的信息服务新局面。3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的新动向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各行业的迅速渗透,我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文献信息资源的存储方式不但建立了以磁介质、光介质、电介质及其他新型介质为主体,并且建立了与各种类型的海量数据库的接口,为文献信息资源的全部网络化管理打下了良好的条件;传统意义上的由不同部门独立掌握的文献信息资源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方向发展;支持各种网络功能的各种新型阅读工具正在逐步进入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领域,如电脑终端、激光全息阅读器、多媒体视听装置,便携式阅读器、微型电子刊物等;特色文献的数字化把传统的馆藏文献推上了新的高度,网络的加入为特色文献创造了更高效的服务平台,提升了用户对文献的满意率,为未来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远程利用打下了基础。特色化和数字化成为当代文献信息资源发展的两大主流。以上这些在文献信息资源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动向,为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广泛应用上述新技术、新方法,大量的原始文献信息资源可经过数字化处理后,以数据库形式存储起来,并通过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操作系统,结合对各种检索系统和数据库资源的重组,可以在短期内优化各种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虚拟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便利的信息检索和专利查询服务,从而改善现在企业技术创新缺乏科技信息支持的不利局面,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

目前,在信息技术的潮流下,我国各行各业均迈入了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图书馆作为信息汇集的重要场所,是人们掌握信息、增长知识的重要基地,传统的图书馆发展模式在新世纪内已经无法满足其要求,需积极采取信息化方式,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丰富图书馆的基本内涵,才能进一步扩大图书馆的容量,对促进图书馆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1]。但是,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图书馆信息化成为了目前最为主要的难题。一、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现如今,在科技的发展下,将图书馆业务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发展,才能真正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才能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图书馆信息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保障在图书馆中会蕴藏这非常多的信息资源,作为传播信息与载体的重要平台,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图书馆的发展方向逐渐从传统的模式转变为数字化发展模式,并且图书馆的服务形式以及服务手段也发生本质的变化。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市场经济日趋激烈,图书馆要想真正推动自身的发展,则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自身健康发展[2]。除此之外,图书馆还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意识,积极拓展服务渠道,更新服务形式以及服务方式,以此满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二)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图书馆属于一种公益性质的行业,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读者角度分析,图书馆是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重要场所,也是收集图书资料的重要所在,是读者查阅资料、学习与进步的重要区域。换而言之,图书馆对读者的思维开拓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起到一定的之多作用,所以图书馆在新形式下需要积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与变化。二、做好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从本质上而言,虽然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并且在建设过程中会存在非常多的问题与困难,针对这种现象,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性的提出合理的对策。(一)保证信息建设的规范化以网络为主要依托成为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与保障,实现网络资源的信息化发展成为了现阶段最为主要的任务与形式。从某种角度分析,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关系到图书馆建设的成与败,需要从图书馆建设角度出发,将信息化理念贯穿其中。其中在整个信息系统建设之中,图书馆需要统一技术规范,选取效率高的软件与硬件,以此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3]。另外,图书馆还要加强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根据客户端的不同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针对系统安全问题提进行考虑与分析。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整理与分析,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的内容包括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以及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所以,为进一步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则需要选择可行的网络设备,从根本上保证网络系统能够得到稳定发展。另外,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之中,还需要树立正确的产权意识,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二)定位好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图书馆作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保障,其信息化建设的构建能够让图书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稳定发展。图书馆信息化能够改变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能够帮助教师、学生获取有效的信息资源。在学校之中,图书馆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对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在图书馆中均可以找到答案[4]。所以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图书馆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时候,需要进行准确定位,保证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合理使用,在本着培养文明学子,着眼社会生活的同时,积极打造新型图书馆,使其成为综合性信息分享的重要平台。(三)积极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养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养关系到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好与坏,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养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如果图书馆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养以及专业能力,那么则会对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造成影响与阻碍,无法真正保证图书馆信息化的发展。甚至会导致信息化资源出现浪费[5]。所以,需要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图书馆工作人员定期举办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以及教育活动,积极增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提高其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增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图书馆工作人员更好的服务广大读者,才能真正实现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创新发展。(四)设置内部组织结构,开拓图书馆功能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之中会出现大量的数字信息资源,这种现象会进一步加大管理难度,在图书信息检索中存在非常的的影响。虽然说信息化建设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基本模式,对传统图书馆组织结构有所冲击,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有部分部门比较清闲,有部分部门工作比较繁琐,需要积极设置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其中在设置内部组织结构的时候需要围绕信息技术开展,以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率为主,利用计算机技术取代人工工作方式,以此提高信息处理的准确性与有效性[6]。此外,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图书馆方式以及图书馆职能的开拓对调整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能够推动信息化建设成果的顺利开展,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整个实践过程之中,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特征制定不同的技术服务部门,定期对图书馆内的技术设备进行检查,从根本上保证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性。目前,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之中,往往以网络为载体,可以实现文献资料信息的远距离传输,所以需要不断拓展图书馆的功能。图书馆在伴随着时代发展的同时,逐渐成为了人民群众提高自我修养的重要载体,图书馆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各类文献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并提供具体的阅读服务。图书馆还需要加强对信息化资源的应用,应用数字图书馆的各项优势,建立以网络为中心的辐射型网络系统,保证实现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将图书馆的作用进行发挥,才能将图书馆的教育作用进行发挥。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化管理工作总结

一、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研究文献研究的数量关于我国“网络信息服务”的文献研究起步于1998年,1998年上海医科大学图书馆莫梅琦、徐一新在《图书馆杂志》上发表的《网络环境下用户教育模式研究》,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的用户教育模式,指出网络环境改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传统方式,用户教育成为当今网络信息服务中的热门。1998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张立发表了《高校用户潜在网络信息需求的显化》,指出随着社会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的推进,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由此,开始出现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1998~2009年间,共发表有关“网络信息服务”的论文319篇,这些论文分别来自包括图书馆学专业及人文社会科学其他专业167种国内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从论文年代分布来分析发展进程,12年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2000年,起步阶段,有18篇论文发表。第二阶段:2001~2005年,高峰阶段,研究论文逐年增多,5年中共有208篇论文发表,占总文献量的2%,并逐渐形成研究热点,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网络信息服务研究的高峰平台期。第三阶段:2006~2009年,稳步阶段,4年共发表论文93篇,占总文献量的2%。文献研究的内容网络信息服务的理论研究方面。随着社会信息的网络化,图书馆已不再是获取信息的唯一场所,信息资源的社会化、信息服务手段的现代化、信息服务资源的网络化、信息服务效率的高效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流,图书馆依托互联网这一数字化信息手段,利用信息处理技术与计算机终端设备向用户提供多方位的远程服务。通过对12年来发表的319篇论文主题的归纳分析,发现关于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理论研究占论文大多数(60%以上),如《文献信息服务业何去何从?——网络环境下的重组和功能实现》(祁延莉等,2003)、《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朱雅兰,2001)、《图书馆网络服务纵横谈》(高贤,2001)、《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网上信息的特色服务》(徐卫星,2002),等等,都从网络信息服务的概念、意义、作用、内容、方式、手段及馆员知识结构等诸多方面,对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作了充分论述。网络信息服务的模式方面。用“网络信息服务*模式”为关键词,对319篇论文进行再次检索,共检索到25篇文献,占8%。这些文章都对网络信息服务模式进行了研究论述,尤其是其中的6篇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论述得比较深入。《基于Internet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及应用研究》(常昕,2007),首先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理论基础,由于信息服务模式是随着信息服务的主要支撑技术发展而变化的,所以在对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主要支撑技术基础上,对个性化信息服务基本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个性化信息服务功能模型;《现代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模式研究》(沈英等,2007),在充分调研和对国内外图书馆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调研和实例研究等多种科学研究方法,对现代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模式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从运营机制、服务类型、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和用户管理等方面详细论述了现代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模式;《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探讨》(章丽华,2001)一文中,论述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战略性转变的有效途径;《中南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罗新星,2008)一文中,重点阐述了中南大学图书馆现有的联机公共目录查询、虚拟阅览室阅览、网络参考咨询、网络数据库服务、辅助性读者服务、信息资源导航、统一平台跨数据库文献检索等多种服务模式,分析了7种服务模式的功能、技术和流程,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总结与分析当前,国内许多学者在研究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从网络信息服务的概念、意义、作用、服务方法、人员培养、运行模式及服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讨,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理论成果。一是网络信息服务研究文献增长迅速。从“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以“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为检索策略,检出文献(1998~2009年)319篇中可以明显看出增长的概况。二是网络信息服务研究的热点。网络信息服务研究在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热度有所不同,研究成果的数量也有起伏变化,特别是2001年以来,国内对网络信息服务研究的论文呈明显增长趋势。主要表现为:第一是信息服务手段现代化。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赖以生存的内外环境,使图书馆成为全球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化、虚拟化、数字化成为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众多的论文都从这一点出发,研讨了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手段的现代化。第二是信息服务资源网络化。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不但要加快、加强资源库的建设,还要依托互联网环境,以网站为开发与服务平台,以丰富的电子资源、数字化的馆藏和购买的商业数据库为主要内容,以信息传递、资源共享为特色的新型服务模式。第三是信息服务人员高素质。人员素质是决定信息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除需要引进人才外,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对现有的服务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他们参加各种培训、学术研讨提供方便,从而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水平和档次。三是网络信息服务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用户缺乏网络知识和检索知识。图书馆用户对网络知识和检索知识缺乏深入的了解,一些用户与网络之间存在知识与技能障碍,用户所需的信息无法从网络上获得,丰富的网络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第二,网络信息资源缺乏规范化统一标准。图书馆在信息加工、信息处理、数据录入等方面标准各异,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统一的目录及统一的发布标准。第三,图书馆缺乏复合型人才。在网络信息服务环境下,图书馆馆员需要掌握现代网络信息检索知识和技术,在服务中起到网络信息导航员、网络系统维护专家、信息资源协调者等不同角色的作用,而实际上由于网络化建设、运行超前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锻炼,所以形成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的局面,直接影响网络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第四,网络信息服务缺乏合作。资源共享、服务共享是信息服务网络化发展的最终目标,网络的开放性和分布性决定了用户地域的分散性和广泛性,导致用户需求繁杂多样,依靠任何一个单一馆藏都无法从根本上满足读者需求,而许多图书馆竞相发展自己的网络系统,由于互不沟通,重复组网建库,使大量信息重复存储在各馆系统内,又因数据格式、标准体系不同及信息服务能力的差异,形成了一处处的资源割据。第五,理论探讨多,应用研究少,缺乏深度和创新。我国的研究者从各个方面对网络信息服务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理论探讨多,应用研究少;研究的学科特色不够突出;理论研究的文章观点大量重复、雷同;研究成果较为空泛,实用性不强;缺乏有说服力的实例。二、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信息服务是图书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职能,信息服务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模式来完成的,所以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也具有很长的历史。不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是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还落后于国外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新的服务模式也同步发展并处在不断探索中。国内信息服务模式研究综述(1)信息服务模式的分类第一,三模式分类法。①传统的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信息服务还将继续存在。传统的信息服务包括馆藏文献的外借、阅览、复制、宣传报道服务、参考咨询服务、定题信息服务、专题信息服务、科技查新服务等,以及二次文献的书目、索引、文摘等形式的文献信息服务等。②网络化的传统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信息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扩展和延伸。文献信息机构利用网络进行外借、阅览、定题、专题、参考咨询,以及书目宣传、报道和检索等信息服务。③新型的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下,出现了许多新的信息服务方式:网络数据库服务、搜索引擎、文献信息的全文检索服务、光盘信息服务、信息推送服务等。第二,四模式分类法。①联机公共目录查询(OPAC)。通过联机书目查询系统,用户可以查询图书馆的馆藏书目信息。②数据库检索服务。包括光盘数据库、在线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镜像数据库。③辅助性读者服务。包括简讯要闻、读者指南、网上咨询、读者反馈等。④电子化参考咨询服务。包括定题服务、虚拟图书馆、网上科技查新。第三,二模式分类法。①传统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下的应用。这实际上是传统信息服务网络化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基于文献检索的流通服务、基于网络阅览的文献传递服务、网上参考咨询服务、光盘远程检索服务。②新型的网络信息服务。包括基础网络信息服务、数据库服务、搜索引擎服务、网络信息资源导航服务、信息推送服务、数字图书馆服务及其他。第四,还有一种基于网络范围的另一种三模式分类法。①基于图书馆内部局域网的信息服务。主要有提供图书馆书目文献联机目录和索引、网上预约服务、新书通报、定题服务、光盘数据库检索服务。②基于校园网开展信息服务。建立图书馆信息服务器、光盘局域网上网服务。③基于互联网开展信息服务。主要是建立各馆的网上在线目录体系,链接外部的虚拟图书馆开展馆际合作,利用互联网网络资源开展服务。其重要的标志就是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和广泛应用。(2)信息服务模式其他研究研究者的主要观点有:①网络环境的形成,不仅使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得以广泛应用,而且使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中进一步得到拓展,网络信息服务将成为主要的服务方式。②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已初具规模,初级网络信息服务如简单浏览与检索服务已较为成熟。③新的信息技术不断涌现,如信息转播技术、指引库技术、智能代理技术和推送技术等。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新的服务模式也同步发展并正在不断探索中。④面对社会信息化和信息服务产业的挑战,高校图书馆存在如何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产品来革新其服务内容与服务形式,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力度,更好地利用网络开展信息服务的问题。国外信息服务模式研究综述美国作为世界上信息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其高等学校图书馆的综合服务水平也很高,具有代表性。美国网络信息服务项目相当丰富,主要有下面几类特色鲜明的服务模式:(1)专题数字馆藏服务美国许多高等学校都根据其学科特点,对馆藏的特色文献进行了数字化,并且在网上提供组合利用。(2)电子参考服务不少高等学校都设有研究咨询服务,为信息用户在识别和定位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方面提供深入的帮助。(3)网络出版美国各高等学校图书馆积极和出版机构合作,探索新型学术信息出版和交流形式。(4)用户培训教育提供馆藏使用培训,还提供对用户研究和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培训。(5)网络教参服务提供教程和学习资料两类电子信息。这些教材版本均与教育支持软件集成,以便学生进行注解和讨论。(6)个性化主动信息推送服务实时推送用户定制的专业信息或其他想要的信息。(7)提供学习研究用的各种工具集成各种对校园学术研究和教学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与工具。(8)联机目录查询提供万维网模式的馆藏目录查询。三、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演变国内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演变图书馆信息服务观念随着时代的演变不断发展、完善。我国是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纵观历史,图书馆服务的理念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机械到科学、从片面到全面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公开藏书”服务观念的萌芽由于受到封建社会制度的影响和制约,早期的藏书楼将藏书保存起来,作为其工作的主要职能。起初的藏书通常只允许封建统治者使用,平民百姓无从阅览。到宋朝以后,一些个别藏书者同意平民百姓借阅图书。为了扩大藏书的流通范围及传播力度,明末的曹荣在其著作中提出了要用传抄和刊刻的方法促使书籍实现传播、流通,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反响力并不是很大。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出现了以藏书楼为原型的“共读楼”,“共读楼”的作用是可以允许少量读者进入其中进行阅览,其管理者还制定了借阅细则,在细则中规定了开馆时间、借阅数量、管理办法等,这个借阅细则是当代图书馆工作准则的最早形态,也是早期较为完善的借书规则。古代公开藏书的目的是启迪大众的智慧,所以古代信息服务的特点为:第一,服务局限性较大,服务对象仅仅是少数有文化的人,但对平民百姓的服务却十分匮乏;第二,空间局限性较大,阅览范围仅限于室内,室外阅览无从提及;第三,出现了早期借书制度和规则。(2)“面向大众”服务观念的产生在1901年至1905年期间,书刊借阅活动及有关借阅方面的宣传活动被大力开展,其主张扩大读者服务范围,并采取积极热情的服务态度,体现了进步、新潮的服务思想。到1909年,《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由清政府颁布,它的宗旨是全面开放,供人阅览。“五四”运动之后,革命先驱李大钊提出自己对图书馆的教育职能的理解,他认为图书馆不单单是存放书籍的地方,而且是教育人的地方;李大钊提倡将图书馆的藏书进行对外开放,让更多的人享受阅读书籍的快乐。有了先进思想的指导,当时的图书馆服务工作开展迅速,少数图书馆可以不定时地延长开馆的时间,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阅读空间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有些图书馆还设置了流通代理处等设施和场所,并开展种类繁多的阅读指导活动。读者服务工作随着近代图书馆的产生而产生,它的服务工作特点是:第一,服务对象广泛,涉及社会各阶层人员;第二,服务方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第三,服务时间延长,服务空间扩大。(3)“读者第一”服务观念的形成1949年以后,图书馆在服务理念及服务方式上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图书馆逐渐摒弃影响图书馆发展的落后思想,形成了资源共享的服务理念。图书馆服务工作类型日趋多样化,服务范围和服务效率不断扩大和提高,图书馆服务工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现代图书馆服务工作表现为:第一,读者成为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心,图书馆已经彻底脱离了“藏书楼”的概念,已成为服务大众的文化教育场所和机构;第二,网络信息服务发展日趋完善,有替代普通流通服务之势;第三,服务手段及方式日趋现代化。国外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演变自从有了语言文字,人类就开始以泥板、竹、木为书写的载体,将最初的知识信息以符号文字的形式记录在载体上,这就产生了早在公元前2600年前,位于伊拉克境内的巴尔拨尔图书馆。从世界范围内看,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图书馆经历了产生、发展、繁荣的过程。例如,希腊在雅典创建了第一个图书馆,亚述帝国在尼尼微建立了皇宫图书馆,阿拉伯文化鼎盛时期,巴格达城图书馆的数量高达30多所等。当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改革运动开展时期,也就是西方近代图书馆起源时期。当欧洲进入资本主义时期,迫于机器生产需要高素质工人的实际情况,教育开始在欧洲广泛普及,从此文献需求量大大增加,致使原来封闭的图书馆向社会大众开放。与此同时,近代大学图书馆和专业性质的图书馆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欧洲中世纪之前,西方并没有“大学”这一概念。这一时期之后,大学随之出现。但是,西方早期的大学并没有设置图书馆,但是教授可以拥有自己的私人藏书。所以,学生只能向书商买书或者向自己的老师借书。15世纪与16世纪之交时期,西方大学图书馆迅速发展,并且服务内容与规模也随之发展。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公共图书馆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当时,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二战之后,信息技术在欧洲等发达国家发展迅速,计算机等技术的应用,使图书馆向自动化、集成化、现代化迈进。全新、先进的技术使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得以改变,图书馆在各个方面有了本质的飞跃。20世纪的20~30年代,这一时期是图书馆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图书馆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因为,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出版了《图书馆学五定律》,这一定律为世界图书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20世纪的40~60年代,也发生了对图书馆发展来说较为有意义的事件。诸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正式通过,情报学的诞生,计算机技术在图书情报界的应用等。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国外图书馆的发展由于受到信息技术的冲击,几乎呈停滞状态。到了90年代,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无论对当时、现在乃至未来,都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结论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信息的数量越来越庞大,信息需求的多样化、时空化对信息的整序和有效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外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演变研究对图书馆服务的理念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机械到科学、从片面到全面进行了完整的剖析,从而进一步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研究,并且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在信息技术的潮流下,我国各行各业均迈入了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图书馆作为信息汇集的重要场所,是人们掌握信息、增长知识的重要基地,传统的图书馆发展模式在新世纪内已经无法满足其要求,需积极采取信息化方式,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丰富图书馆的基本内涵,才能进一步扩大图书馆的容量,对促进图书馆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1]。但是,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图书馆信息化成为了目前最为主要的难题。一、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现如今,在科技的发展下,将图书馆业务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发展,才能真正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才能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图书馆信息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保障在图书馆中会蕴藏这非常多的信息资源,作为传播信息与载体的重要平台,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图书馆的发展方向逐渐从传统的模式转变为数字化发展模式,并且图书馆的服务形式以及服务手段也发生本质的变化。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市场经济日趋激烈,图书馆要想真正推动自身的发展,则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自身健康发展[2]。除此之外,图书馆还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意识,积极拓展服务渠道,更新服务形式以及服务方式,以此满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二)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图书馆属于一种公益性质的行业,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读者角度分析,图书馆是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重要场所,也是收集图书资料的重要所在,是读者查阅资料、学习与进步的重要区域。换而言之,图书馆对读者的思维开拓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起到一定的之多作用,所以图书馆在新形式下需要积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与变化。二、做好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从本质上而言,虽然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并且在建设过程中会存在非常多的问题与困难,针对这种现象,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性的提出合理的对策。(一)保证信息建设的规范化以网络为主要依托成为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与保障,实现网络资源的信息化发展成为了现阶段最为主要的任务与形式。从某种角度分析,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关系到图书馆建设的成与败,需要从图书馆建设角度出发,将信息化理念贯穿其中。其中在整个信息系统建设之中,图书馆需要统一技术规范,选取效率高的软件与硬件,以此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3]。另外,图书馆还要加强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根据客户端的不同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针对系统安全问题提进行考虑与分析。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整理与分析,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的内容包括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以及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所以,为进一步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则需要选择可行的网络设备,从根本上保证网络系统能够得到稳定发展。另外,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之中,还需要树立正确的产权意识,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二)定位好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图书馆作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保障,其信息化建设的构建能够让图书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稳定发展。图书馆信息化能够改变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能够帮助教师、学生获取有效的信息资源。在学校之中,图书馆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对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在图书馆中均可以找到答案[4]。所以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图书馆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时候,需要进行准确定位,保证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合理使用,在本着培养文明学子,着眼社会生活的同时,积极打造新型图书馆,使其成为综合性信息分享的重要平台。(三)积极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养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养关系到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好与坏,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养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如果图书馆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养以及专业能力,那么则会对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造成影响与阻碍,无法真正保证图书馆信息化的发展。甚至会导致信息化资源出现浪费[5]。所以,需要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图书馆工作人员定期举办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以及教育活动,积极增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提高其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增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图书馆工作人员更好的服务广大读者,才能真正实现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创新发展。(四)设置内部组织结构,开拓图书馆功能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之中会出现大量的数字信息资源,这种现象会进一步加大管理难度,在图书信息检索中存在非常的的影响。虽然说信息化建设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基本模式,对传统图书馆组织结构有所冲击,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有部分部门比较清闲,有部分部门工作比较繁琐,需要积极设置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其中在设置内部组织结构的时候需要围绕信息技术开展,以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率为主,利用计算机技术取代人工工作方式,以此提高信息处理的准确性与有效性[6]。此外,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图书馆方式以及图书馆职能的开拓对调整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能够推动信息化建设成果的顺利开展,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整个实践过程之中,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特征制定不同的技术服务部门,定期对图书馆内的技术设备进行检查,从根本上保证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性。目前,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之中,往往以网络为载体,可以实现文献资料信息的远距离传输,所以需要不断拓展图书馆的功能。图书馆在伴随着时代发展的同时,逐渐成为了人民群众提高自我修养的重要载体,图书馆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各类文献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并提供具体的阅读服务。图书馆还需要加强对信息化资源的应用,应用数字图书馆的各项优势,建立以网络为中心的辐射型网络系统,保证实现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将图书馆的作用进行发挥,才能将图书馆的教育作用进行发挥。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化管理工作方案

目前,在信息技术的潮流下,我国各行各业均迈入了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图书馆作为信息汇集的重要场所,是人们掌握信息、增长知识的重要基地,传统的图书馆发展模式在新世纪内已经无法满足其要求,需积极采取信息化方式,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丰富图书馆的基本内涵,才能进一步扩大图书馆的容量,对促进图书馆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1]。但是,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图书馆信息化成为了目前最为主要的难题。一、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现如今,在科技的发展下,将图书馆业务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发展,才能真正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才能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图书馆信息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保障在图书馆中会蕴藏这非常多的信息资源,作为传播信息与载体的重要平台,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图书馆的发展方向逐渐从传统的模式转变为数字化发展模式,并且图书馆的服务形式以及服务手段也发生本质的变化。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市场经济日趋激烈,图书馆要想真正推动自身的发展,则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自身健康发展[2]。除此之外,图书馆还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意识,积极拓展服务渠道,更新服务形式以及服务方式,以此满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二)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图书馆属于一种公益性质的行业,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读者角度分析,图书馆是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重要场所,也是收集图书资料的重要所在,是读者查阅资料、学习与进步的重要区域。换而言之,图书馆对读者的思维开拓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起到一定的之多作用,所以图书馆在新形式下需要积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与变化。二、做好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从本质上而言,虽然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并且在建设过程中会存在非常多的问题与困难,针对这种现象,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性的提出合理的对策。(一)保证信息建设的规范化以网络为主要依托成为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与保障,实现网络资源的信息化发展成为了现阶段最为主要的任务与形式。从某种角度分析,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关系到图书馆建设的成与败,需要从图书馆建设角度出发,将信息化理念贯穿其中。其中在整个信息系统建设之中,图书馆需要统一技术规范,选取效率高的软件与硬件,以此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3]。另外,图书馆还要加强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根据客户端的不同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针对系统安全问题提进行考虑与分析。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整理与分析,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的内容包括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以及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所以,为进一步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则需要选择可行的网络设备,从根本上保证网络系统能够得到稳定发展。另外,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之中,还需要树立正确的产权意识,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二)定位好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图书馆作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保障,其信息化建设的构建能够让图书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稳定发展。图书馆信息化能够改变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能够帮助教师、学生获取有效的信息资源。在学校之中,图书馆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对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在图书馆中均可以找到答案[4]。所以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图书馆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时候,需要进行准确定位,保证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合理使用,在本着培养文明学子,着眼社会生活的同时,积极打造新型图书馆,使其成为综合性信息分享的重要平台。(三)积极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养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养关系到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好与坏,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养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如果图书馆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养以及专业能力,那么则会对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造成影响与阻碍,无法真正保证图书馆信息化的发展。甚至会导致信息化资源出现浪费[5]。所以,需要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图书馆工作人员定期举办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以及教育活动,积极增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提高其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增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图书馆工作人员更好的服务广大读者,才能真正实现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创新发展。(四)设置内部组织结构,开拓图书馆功能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之中会出现大量的数字信息资源,这种现象会进一步加大管理难度,在图书信息检索中存在非常的的影响。虽然说信息化建设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基本模式,对传统图书馆组织结构有所冲击,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有部分部门比较清闲,有部分部门工作比较繁琐,需要积极设置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其中在设置内部组织结构的时候需要围绕信息技术开展,以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率为主,利用计算机技术取代人工工作方式,以此提高信息处理的准确性与有效性[6]。此外,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图书馆方式以及图书馆职能的开拓对调整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能够推动信息化建设成果的顺利开展,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整个实践过程之中,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特征制定不同的技术服务部门,定期对图书馆内的技术设备进行检查,从根本上保证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性。目前,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之中,往往以网络为载体,可以实现文献资料信息的远距离传输,所以需要不断拓展图书馆的功能。图书馆在伴随着时代发展的同时,逐渐成为了人民群众提高自我修养的重要载体,图书馆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各类文献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并提供具体的阅读服务。图书馆还需要加强对信息化资源的应用,应用数字图书馆的各项优势,建立以网络为中心的辐射型网络系统,保证实现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将图书馆的作用进行发挥,才能将图书馆的教育作用进行发挥。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化管理工作计划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伴随着当今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贡献率的不断提高,各国都把促进技术创新作为本国重要的战略选择。高等院校是国家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肩负着国家科技发展的重任。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如何发挥自身的网络资源优势,以学校的学科专业集群体系为基础,以学校的学科研究领域和方向为对象,构建基于知识服务的高校图书馆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更有针对性地、更高效地支持和服务于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平台的构建,目的在于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更加广泛的信息咨询与服务。具体包括:第一,学科专业导向下的信息分类平台。依据学校的优势和特色,按照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建立分学科专业的网上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学科专业网络信息资源系统、图书信息资源系统);第二,专题研究导向下的信息分析平台。依据学校科研工作的主要研究领域,建立不同研究领域和方向的专题研究信息咨询与服务平台(专题科研项目系统、专题研究成果(专利、著作、论文等)系统);第三,课题研究导向下的查新咨询平台。主要满足教师科研工作中的资料搜集及成果查新(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查询系统、三大检索论文查询系统、研究成果查新系统等)。图6-4 科研管理工作总体思路与框架一、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发展与演变高校图书馆是学校重要的信息集散地和知识储备库,在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家、社会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以及现代信息载体的变革与更替,使得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不断地得到发展和深化,图6-5给出了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发展演变轨迹(图6-5)。从图6-5中可以看出,伴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传统经济—网络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及演化,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服务途径、服务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变革,先后经历了以纸本为信息载体的文献服务到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服务,又到以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主体的知识服务;伴随着服务形式和内容的发展及演变,在服务对象上也出现了市场细分,由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表现出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的精细化,服务方式和服务途径的灵活与便捷化,服务手段和过程的无形化;在这些发展演化进程中,图书馆的存在形式也不断地由实体图书馆向虚拟图书馆转化,由此进入了一个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模式——知识服务。在这种新模式下,传统管理上的有效维护馆藏品、整理资料、管理图书等图书馆的功能已变得不再准确,知识提供则是图书馆功能发展的必然趋势。即对用户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供知识服务,经过析取、重组、创新、集成而形成的符合用户需要的知识产品。因此,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正在从传统的提供单元文献及信息向知识导航、知识评价、信息咨询等转化,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开展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平台系统进行知识的融合、重组等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才能适应新时代高等院校科技工作的需要。图6-5 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发展演变示意图二、高校科技工作信息服务需求分析高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研究是新信息、新知识、新成果产生的重要源泉,同时,这一研究过程也需要掌握和占有大量当前的新信息、新知识及新成果。然而,在网络时代、信息社会、知识爆炸的今天,面对浩如烟海来源于不同渠道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如何收集、如何整理、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甄别、加工、分析与处理,都是广大科技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和途径,坚持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建立知识图书馆,探索知识服务模式下和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新的服务功能及方式。根据服务对象的构成特征和要求,高校科技工作信息服务需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服务领域上,特定学科专业研究领域系统和详细的科技信息需求。即要求高校图书馆在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的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和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既要涵盖不同学科专业科研工作的科技信息服务需要,又要结合本单位科研工作的重点学科研究领域,开展更加全面、系统、深入和有针对性的科技信息服务;第二,从服务深度上,由普通的信息查询到特定学科专业研究领域具体的知识服务需求。从科学研究的要求上来说,普通的信息查询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现实需要,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不能再仅仅停留在基本的信息查询功能上,必须结合学校特定的学科专业研究领域,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和图书情报资源,在广泛收集和整理大量相关知识与信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重组、整合、发酵和创新等过程,为研究者提供具有更强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知识、途径和思路;第三,从服务理念上,由被动服务到以用户为中心的主动服务需求。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需要从“面向资源”到“面向交流过程”再到“面向信息用户”的方向转变,以用户为中心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要强调用户的地位和能动性,需要根据用户的目的、要求和行为方式来理解及设计图书馆服务的相关技术与方法,以形成有机融入现代信息和知识环境的服务系统或模式;第四,从服务方式上,由大众化服务到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即现代高校图书馆需要从服务对象无差别化的“批量生产和批量供应”向服务对象细分化的“订单式生产和供应”方向转化,通过MY Library提供专门化的知识与信息需求;通过个性化服务平台,针对不同对象的专业特征和研究兴趣,提供个性化推送及实时咨询等服务。总之,高校科研工作发展现实需要和网络、信息、知识等传播媒介的巨大变化,客观上要求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自身的网络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构建适合本校学科专业特点及研究需求、基于知识服务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高校科技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服务与支撑。三、网络环境下高校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依据上述高校科技工作信息服务需求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充分发挥和利用高校图书馆在内外网络资源及知识和信息收集与整理、存储、加工与集成、参考咨询、联系与协作等方面的功能优势,构建高等院校基于知识服务的图书馆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图6-6)。本系统包括以下五个组成部分:①服务对象系统。根据学校学科专业、研究领域和方向、研究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梯队及研究者的递阶层次关系,确定不同层次的主要服务对象。从本科技信息服务平台规划设计服务对象的总体特征来看,虽然从总体上来说,服务对象为高校的科研工作,但这一对象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更加具体的研究对象(包括:特定的学科专业、研究领域和方向、研究课题和研究内容)和研究者(包括:研究梯队、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及各个参与研究人员)。本科技信息服务平台规划与设计应以学校特定的学科专业研究领域(即研究对象)为主要服务对象,在此基础上兼顾研究者的总体需要和个性化需求;②服务中心系统。本中心系统按照功能要求划分为知识服务中心、资源服务中心、查询服务中心、个性化服务中心和共享服务中心。知识服务中心主要提供特定领域课题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及其整理加工成果;资源服务中心用于提供本研究领域相关的各种资料、数据和信息资源;查询服务中心主要侧重于相关研究成果的查新与检索;个性化服务中心可以就某一研究方向或课题的整个研究队伍为对象,也可以就各个具体的研究者为对象,提供针对性很强的个性化服务;共享中心可以通过校际共享,开拓校外科技信息资源;③服务平台系统。按照上述服务中心系统的功能分区,依次设立了知识组织平台、知识转移平台、知识创新平台、数字资源检索平台、科技文献查新平台、科技文献检索平台、MY Library平台、学术研讨平台和校际共享服务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可以实现不同科技信息服务内容和功能的模块化;④科技信息系统库。分别按照知识表示与编辑、知识重组与聚类、知识整合与增殖、网络信息资源系统、研究成果查新系统、在线咨询系统、个性化推送系统、学术研讨厅、校际科技信息系统链接等方面设置专门系统库,以满足不同方面功能的实现。当然,本系统库可以根据不同院校、不同学科专业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增设相应的系统库;⑤图书馆知识服务保障系统。内含有服务需求分析、服务层建设、操作层建设、知识库建设、系统维护与更新等功能,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网络信息优势,保障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系统的服务需求定位、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建设、系统链接、技术支持、系统的维护与更新等。图6-6 图书馆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系统规划设计框架图四、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系统运行中的相关问题第一,要优先和重点开展学校优势与特色学科专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系统的开发。高等院校包含有众多的学科专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设计与开发不可能在所有的学科专业全面开展,必须结合本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优先及重点选取优势学科、强势研究领域、特色研究方向进行建设与运行;第二,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必须要建立服务对象与服务系统之间完善的互动管理模式。平台系统服务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取决于系统的需求分析及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这就需要建立学校科研人员与系统分析设计及服务人员在科学完善的互动管理模式下的有效交流、沟通和融合,及时了解科研需求,不断丰富与改进系统功能;第三,通过校际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在各学校有重点、有选择性地开展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校际联盟、图书馆之间的网络链接,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扩大各个学校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系统的应用规模和范围,提高平台系统的利用率及利用效果;第四,努力提升图书馆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开展学校特定学科专业科技信息服务,客观上需要具备较高专业素质、能力和水平的图书馆服务人员,这些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将直接关系到平台系统的建设水平及实施效果,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图书馆的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第五,注意各部门的分工与协作。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和运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图书馆、专业院系、科研人员、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相关部门与人员联合行动,分别从系统规划、分析与设计、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与整合、学科专业研究领域与方向的规划、科研信息需求的内容和要求、平台系统设计开发的技术支持等方面进行密切的分工与协作,才能保证平台系统建设和运行的顺利实施;第六,注意平台系统信息资料的充实、更新和完善。高校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系统的实施和运行是一个动态的建设过程,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形势的变化及研究工作的需要,对其相关结构和内容进行不断修订、调整、充实、更新与完善,保证系统的适用性和持续性,实现系统不断更新和升级,以满足新形势下学校科研工作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完备,管理手段先进学校非常重视对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建设,“十五”“211工程”二期建设投入专项资金6万元,使图书馆现代化管理手段在软硬件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已全面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书目数据加工工作按国家及国际标准执行,文献资源已实现全开架借阅等。大力加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现代化建设通过“十五”“211工程”二期建设,我馆通过招标购买了深圳科图公司的ilas软件,实现了全馆的计算机管理。累计“十五”“211工程”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上共投入专项资金6万元,这超过了我馆历史上现代化投入的总和,其中10万元以上的设备已达1万元。全面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图书馆2001年6月引进了深圳科图公司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软件0版,图书采购、编目、典藏、外借、期刊管理、读者借阅证办理、检索查询等工作流程全部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软件0用户数为64用户,电子阅览室计算机为100台,业务用计算机55台,读者检索用机37台,网络信息点总量达到350个。现有服务器8台,分别应用于ilasii图书馆管理系统、图书馆网站、dhcp服务、清华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电子图书、试用数据库等。建成5tb的数字资源存储平台图书馆已建成5tb容量的数字资源存储平台,其存储容量和性能已居云南省数字资源存储系统的前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校近几年对数字化文献资源的存储和访问需要。文献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2001年开始图书馆所有书目都采用国家及国际标准编目,中文用cnmarc,西文用usmarc,为书目数据库的规范化、标准化奠定了基础,并逐步对传统手工编目的数据进行了回溯。作为calis中心(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成员馆,我馆编目人员可通过联机编目直接获取编目数据,大大提高了编目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保证了书目数据的标准化。初步实现现代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图书馆改造建设了内部的网络,提升了图书馆局域网的性能,增加了信息点,还为师生提供了人性化的自由下载终端18台,开放式检索用机17台,读者信息查询点及相关配套设施48套,全馆覆盖了无线网络,为携带笔记本电脑的师生提供了便捷的接入方式。同时还结合学校“一卡通工程”设立门禁系统,完成自动入馆登记、流量查询、身份认证,并从2006年5月起,将除基藏与古籍之外的所有图书更换为可充消磁磁针,实现了“书刊合一”“借阅藏一体化”的开放式服务,在全体馆员中开展“挂牌服务”,主动接受读者的监督,开办了“金钥匙”讲坛,引导师生准确有效地使用我馆资源,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积极探索校园文献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进入探索阶段,借助校园网络平台,完成了与高教研究院资料室、生物学基地资料室等单位的联网和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初步进行了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自动化系统统一管理的尝试与探索。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文献资源建设不论属于何种范围,一般都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或步骤:①对现有文献资源状况的调查、分析和研究。主要对一定范围内所藏文献的类型、学科、语种、数量、分布情况、文献利用情况、对决策和研究的保障和支持情况、各收藏单位的收藏重点与所形成的特色(强项)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对此进行分析研究,为制定资源建设规划提供参考或建议。②制订规划,确定目标。在综合考虑文献资源现状、文献需求状况以及其他可能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文献资源建设的规划、目标和采用的布局模式。③建立有权威的管理或协调机构,确定参加单位,建立协作关系,获得经费保障。对参加单位的数量在原则上不应限制,但参加单位必须具有馆际互借和直接阅览等条件,重点单位应是具有一定收藏特色的文献情报机构。各参加单位一般都要订立协议,确立文献收集的分工合作,资金分配以及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等权利与义务。应有适当经费资助,但不能减少各馆本身的经费或其他渠道的经费。④实际进行文献合作采集或分担收集工作。这是文献资源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此外还必须开展相应活动,如确立文献寄存制度、建立贮存图书馆;编制联合目录或建立计算机联机联合目录数据库;建立计算机化的文献采购系统、文献检索系统、馆际互借系统等。⑤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资源共享活动。包括文献报导、查询、阅览、复制,以及文献检索、参考咨询、综合评述等。⑥定期进行文献资源建设评估活动。主要利用各单位馆藏目录或文献数据库,运用一致的标准和方法,对一定范围内的馆藏状况和使用状况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作出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完善(见馆藏评价)。

简单的说:文献信息就是资料,文献信息体系建设就是对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可参考一下:1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状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文献信息服务的功能与种类变得多种多样,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也得到了空前的满足,不同的用户或用户群均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文献检索,还可以毫无困难地跨越不同服务平台获取自己需求的信息资源,甚至可以按照自己要求向有关服务提供商订制相应的信息资源。众所周知,由于最终用户(群)的文献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分析必须以形成准确、实效和方便的文献信息供给能力,以多渠道多形式资源供应能力的整合作为指导,通过转变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优化信息资源建设结构,强化信息资源建设的用户需求分析和不断满足用户需求的资源供应(服务)方式作为最为根本的保证。因此满足目前我国各种用户群体异常繁杂的信息需求,是我国目前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最大课题。同时由于我国巨大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这也将是我国目前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然而目前,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还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且由于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各地各部门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还是各自为政,即各自有自己的标准体系,资源的完全共享还是一个美好的设想,作为能够显示信息最强大力量的因素——信息群体优势,并未发挥出来。笔者针对目前对国内较为知名的文献信息资源检索分析及服务系统的使用分析,看到有相当部分的系统对用户需求的支持度并不十分完善,对于不同的用户及用户群体不能提供灵活的检索手段,有些信息服务系统还存在检索方式单一、所提供的信息资源不全面、文献信息的时效性不高、所获取的信息不能够代表当时该专业的真实状况和最高发展水平等状况,以致于文献信息的检准率普遍不高,其结果就是下一步的信息分析不准确,不能够为有关决策者进行正确判断和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2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问题。1现有的信息存储体系不能适应新的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上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趋势明显向着印刷版与电子版信息互为补充,实体资源和网上虚拟资源相互依存的国家级或跨国组织所垄断的海量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服务与经营体系方向发展。仅仅经过数年发展,目前上述组织或服务提供商的信息资源早已实现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科技图书、科技期刊、科技报告、科技成果、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专利、标准、声像的文献的存储与共享。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各地传统的文献信息研究部门大都是以小而全、自成体系的图书馆馆藏模式为依托建设的,在这种体制下,目前信息资源的建设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重复建设的局面。各个部门都有自己完整的文献资源体系,文献信息资源的更新有专门的部门运作,更不可能形成信息共享的局面。这种各个单位的各自独立的的文献信息管理、服务与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条件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新要求。2落后的技术支持不能适应现代用户环境要求目前,国际上以“3S技术”、现代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为主流的现代技术已全面应用到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及应用中去,高效快速的信息服务在发达国家中已深入到其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多层级跨领域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的浪潮正在极大地推动着该领域建设向着完善、共享、协作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全球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正在向信息化、一体化、产业化迈进的同时,面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业已开展的数字地球和信息基础设施等信息化工程的建设、面对周边国家信息技术在全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深入的咄咄逼人形势,我国政府虽然也于近些年启动了全国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制定《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以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力图在短时期内在全国范围内“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但是由于地域、体制以及历史等原因,先进的应用型技术在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中还不能得到广泛应用。这样的状况使得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长期以来处于结构资源分布不合理、保障服务能力有限、条块分割等弊病。各类信息资源拥有单位在相关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中缺乏应有的全局观念,更谈不上信息共享。3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进展缓慢在当今社会,用户对信息需求的巨大和多层次的的特点,使得信息资源共享成为满足用户对信息利用效能提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那么,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就是要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并且满足多极用户多样化文献信息需求。然而,目前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一般低于40%,能转化为直接创造经济价值的比值就更低。并且从我国每年有2万多项较为重大的科技成果和5万多项专利这样一批宝贵的财富真正被开发、转化为工业产品的不足5%的状况来看,我国有相当数量的文献信息资源仍处在被束之高阁的状况。这样的状况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用户间无法形成对有用信息的有效传递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享。4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不足随着学科交叉和渗透的日益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广大用户对文献信息资源提供单位的信息服务技能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多数的文献信息资源提供和服务机构对信息服务的能力却表现得明显不足:一是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收藏的局限性导致读者无法顺利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二是上述机构所能提供的查询文献途径不畅,使用户很难准确找到并顺利获取自己想要的文献信息资源;三是从事文献信息资源服务部门的有关从业者对相关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亟待加强和提高。要解决好当前用户特别是我国广大基层用户的信息需求,解决目前在我国广泛存在的信息服务效率不高、商业化程度低、体系运作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就必须要探索出一种合理的、适用的和能实现良好共存的信息服务公益机制和商业化利益分配机制,使得信息服务公益机制能够生存并顺利运行,在商业化运作中使得投资结构趋于合理化、信息效益实现最大化、信息收益分配公平化,保证信息服务产生的各种利益能够合理共享、利益均沾,最终营造多方“共赢”的信息服务新局面。3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的新动向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各行业的迅速渗透,我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文献信息资源的存储方式不但建立了以磁介质、光介质、电介质及其他新型介质为主体,并且建立了与各种类型的海量数据库的接口,为文献信息资源的全部网络化管理打下了良好的条件;传统意义上的由不同部门独立掌握的文献信息资源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方向发展;支持各种网络功能的各种新型阅读工具正在逐步进入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领域,如电脑终端、激光全息阅读器、多媒体视听装置,便携式阅读器、微型电子刊物等;特色文献的数字化把传统的馆藏文献推上了新的高度,网络的加入为特色文献创造了更高效的服务平台,提升了用户对文献的满意率,为未来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远程利用打下了基础。特色化和数字化成为当代文献信息资源发展的两大主流。以上这些在文献信息资源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动向,为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广泛应用上述新技术、新方法,大量的原始文献信息资源可经过数字化处理后,以数据库形式存储起来,并通过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操作系统,结合对各种检索系统和数据库资源的重组,可以在短期内优化各种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虚拟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便利的信息检索和专利查询服务,从而改善现在企业技术创新缺乏科技信息支持的不利局面,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

  • 索引序列
  •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化管理
  •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化管理工作总结
  •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化管理工作方案
  •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化管理工作计划
  •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