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基本流程是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基本流程是

发布时间: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基本流程是

简单的说:文献信息就是资料,文献信息体系建设就是对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可参考一下:1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状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文献信息服务的功能与种类变得多种多样,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也得到了空前的满足,不同的用户或用户群均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文献检索,还可以毫无困难地跨越不同服务平台获取自己需求的信息资源,甚至可以按照自己要求向有关服务提供商订制相应的信息资源。众所周知,由于最终用户(群)的文献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分析必须以形成准确、实效和方便的文献信息供给能力,以多渠道多形式资源供应能力的整合作为指导,通过转变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优化信息资源建设结构,强化信息资源建设的用户需求分析和不断满足用户需求的资源供应(服务)方式作为最为根本的保证。因此满足目前我国各种用户群体异常繁杂的信息需求,是我国目前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最大课题。同时由于我国巨大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这也将是我国目前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然而目前,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还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且由于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各地各部门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还是各自为政,即各自有自己的标准体系,资源的完全共享还是一个美好的设想,作为能够显示信息最强大力量的因素——信息群体优势,并未发挥出来。笔者针对目前对国内较为知名的文献信息资源检索分析及服务系统的使用分析,看到有相当部分的系统对用户需求的支持度并不十分完善,对于不同的用户及用户群体不能提供灵活的检索手段,有些信息服务系统还存在检索方式单一、所提供的信息资源不全面、文献信息的时效性不高、所获取的信息不能够代表当时该专业的真实状况和最高发展水平等状况,以致于文献信息的检准率普遍不高,其结果就是下一步的信息分析不准确,不能够为有关决策者进行正确判断和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2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问题。1现有的信息存储体系不能适应新的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上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趋势明显向着印刷版与电子版信息互为补充,实体资源和网上虚拟资源相互依存的国家级或跨国组织所垄断的海量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服务与经营体系方向发展。仅仅经过数年发展,目前上述组织或服务提供商的信息资源早已实现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科技图书、科技期刊、科技报告、科技成果、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专利、标准、声像的文献的存储与共享。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各地传统的文献信息研究部门大都是以小而全、自成体系的图书馆馆藏模式为依托建设的,在这种体制下,目前信息资源的建设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重复建设的局面。各个部门都有自己完整的文献资源体系,文献信息资源的更新有专门的部门运作,更不可能形成信息共享的局面。这种各个单位的各自独立的的文献信息管理、服务与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条件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新要求。2落后的技术支持不能适应现代用户环境要求目前,国际上以“3S技术”、现代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为主流的现代技术已全面应用到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及应用中去,高效快速的信息服务在发达国家中已深入到其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多层级跨领域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的浪潮正在极大地推动着该领域建设向着完善、共享、协作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全球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正在向信息化、一体化、产业化迈进的同时,面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业已开展的数字地球和信息基础设施等信息化工程的建设、面对周边国家信息技术在全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深入的咄咄逼人形势,我国政府虽然也于近些年启动了全国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制定《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以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力图在短时期内在全国范围内“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但是由于地域、体制以及历史等原因,先进的应用型技术在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中还不能得到广泛应用。这样的状况使得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长期以来处于结构资源分布不合理、保障服务能力有限、条块分割等弊病。各类信息资源拥有单位在相关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中缺乏应有的全局观念,更谈不上信息共享。3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进展缓慢在当今社会,用户对信息需求的巨大和多层次的的特点,使得信息资源共享成为满足用户对信息利用效能提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那么,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就是要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并且满足多极用户多样化文献信息需求。然而,目前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一般低于40%,能转化为直接创造经济价值的比值就更低。并且从我国每年有2万多项较为重大的科技成果和5万多项专利这样一批宝贵的财富真正被开发、转化为工业产品的不足5%的状况来看,我国有相当数量的文献信息资源仍处在被束之高阁的状况。这样的状况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用户间无法形成对有用信息的有效传递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享。4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不足随着学科交叉和渗透的日益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广大用户对文献信息资源提供单位的信息服务技能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多数的文献信息资源提供和服务机构对信息服务的能力却表现得明显不足:一是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收藏的局限性导致读者无法顺利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二是上述机构所能提供的查询文献途径不畅,使用户很难准确找到并顺利获取自己想要的文献信息资源;三是从事文献信息资源服务部门的有关从业者对相关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亟待加强和提高。要解决好当前用户特别是我国广大基层用户的信息需求,解决目前在我国广泛存在的信息服务效率不高、商业化程度低、体系运作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就必须要探索出一种合理的、适用的和能实现良好共存的信息服务公益机制和商业化利益分配机制,使得信息服务公益机制能够生存并顺利运行,在商业化运作中使得投资结构趋于合理化、信息效益实现最大化、信息收益分配公平化,保证信息服务产生的各种利益能够合理共享、利益均沾,最终营造多方“共赢”的信息服务新局面。3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的新动向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各行业的迅速渗透,我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文献信息资源的存储方式不但建立了以磁介质、光介质、电介质及其他新型介质为主体,并且建立了与各种类型的海量数据库的接口,为文献信息资源的全部网络化管理打下了良好的条件;传统意义上的由不同部门独立掌握的文献信息资源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方向发展;支持各种网络功能的各种新型阅读工具正在逐步进入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领域,如电脑终端、激光全息阅读器、多媒体视听装置,便携式阅读器、微型电子刊物等;特色文献的数字化把传统的馆藏文献推上了新的高度,网络的加入为特色文献创造了更高效的服务平台,提升了用户对文献的满意率,为未来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远程利用打下了基础。特色化和数字化成为当代文献信息资源发展的两大主流。以上这些在文献信息资源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动向,为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广泛应用上述新技术、新方法,大量的原始文献信息资源可经过数字化处理后,以数据库形式存储起来,并通过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操作系统,结合对各种检索系统和数据库资源的重组,可以在短期内优化各种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虚拟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便利的信息检索和专利查询服务,从而改善现在企业技术创新缺乏科技信息支持的不利局面,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

1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也就是说,开发是利用的前提,而利用则是开发的最终目的。所谓信息资源的开发是指为了更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源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从广义上说,信息资源开发包括信息本体开发、信息技术研究、信息系统建设、信息设备制造,以及信息机构建立、信息规则设定、信息环境维护、信息人员培养等活动。信息资源的开发过程包括信息源分析、信息的采集、整序、存储、加工、研究及增值信息产品的开发等信息活动。1 信息源分析信息源就是信息的来源。对信息源进行分析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步骤,其目的在于指导信息搜集,明确信息的搜集方向,使得信息的采集更为高效和准确。2 信息采集和转换信息采集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对相关信息进行搜索、归纳、整理并最终形成所需有效信息的过程。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局限性,以及网络技术的发达、便捷,我们进行信息采集的主要途径来自于网络,主要工具就是计算机。有效信息就是对我们切实有用的信息,不是随便一条信息对我们都是有用的。信息采集的目的在于获取能满足组织用户需求的信息,达到和满足用户的目的。由于信息来源不同,获取手段也会存在差异,其方法多种多样。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信息采集方法:(1)积累。对于个人和组织而言,这是获取内部信息的主要方式。积累是依靠长时间的关注和收集相关信息,达到信息量增加,提高个人和组织技能和水平的目的。(2)购买。购买是指通过有偿的方式直接获取信息资源,如购买专业技术资料,订购相关的期刊、报纸,是组织获取外部信息的主要方法之一。(3)面谈。由于隐性知识,如经验、技巧等保存在人的头脑中,因而,与信息资源的拥有者进行的面谈和彼此沟通来获取此类信息资源。然而,面谈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面谈的方法和技巧,因此进行相关的沟通技能培训,才能有效、及时获取有用的、真实的信息。(4)观察。观察是获得第一手资料以及微观信息资源的主要方式之一,如为了获得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文化,则需要深入到基层和第一线,通过观察员工,了解员工的情况。(5)参加社交活动。社交活动可以称为非正式的信息“发布会”。由于社交活动的形式多样,参加人员的身份、职业等情况也多种多样,因此获得信息也较为广泛。但由于社交活动的信息相当庞杂,因此所获得的信息可能是无效的,甚至有可能是具有误导性的,因此必须加以甄别和筛选。(6)参加本行业的正式会议。行业的正式会议相对于社交活动而言,其所获取的信息比较可靠。行业正式会议的形式也较多样,如产品展销会、信息发布会、交易会、博览会、广交会、世博会等。参加这些会议,要求具备较强的沟通、交流、观察、表达等人际交往能力。(7)联机检索。联机检索是指用户借助通讯线路,通过终端设备同检索系统联机所进行的文献与数据检索。这种计算机系统一般设有较多的数据库,而一个数据库可以包括几十万、几百万条文献的书目款目或科技数据。每检索一个课题只需数十秒钟,检索到的题录、文摘或数据还可立即在终端上显示和打印出来。联机检索的实现,对于图书馆传统的收集、查找与提供资料的方式来说,是一次革命。世界上已投入运行的联机情报系统很多,国际上较大的检索系统有100多个,数据库有3000多个。(8)联网。联网是指组织内部为了达到共享信息和提高效率的目的,而将组织内部计算机进行互联。由于组织提高管理水平的需求,以及计算机在组织管理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单个部门各自处理事务的能力已无法满足管理的需求。因而,人们利用网络技术将分布在组织内不同部门的计算机连接起来,最初仅限于一幢办公楼或一个工厂内部,后来,由于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办公地点可能分布在同一城市不同的地方,甚至不同的城市或国家。例如,世界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最早开始通过卫星将分布在全世界 5000多个商场和物流中心的计算机联网。虽然,信息获取方法和手段很多,但每一方法和手段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场合和环境的制约,也有各自的优缺点。因此应结合组织自身的条件,并根据信息源的类型采用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3 信息资源的组织信息资源组织是指信息资源的有序化活动,包括对于信息资源有序化规律的认识,以及应用认识得来的规律从事有序化工作,即利用一定科学规则和方法,通过对信息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描述和序化,实现无序信息流向有序信息流的转换,从而保证用户对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利用及信息的有效流通和组合。一般来说,对信息进行整序的方法有三种:分类法、主题法和数据库技术方法。分类法是图书馆、科技信息部门组织信息的主要方法。分类就是按照事物的性质、特点、用途等作为区分的标准,将符合同一标准的事物聚类,不同的则分开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分类法是指将类或组按照相互间的关系,组成系统化的结构,并体现为许多类目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关系组织起来的体系表,作为分类工作的依据和工具。在我国进行这项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它是综合性的分类体系,主表共分22个大类,然后逐级细分,共有大小类目2万多个,涵盖了各类学科的内容,体系庞大。但是非文献信息部门的信息量相对来说小得多,综合性也不强,不能生搬硬套这种分类法。因此,在组织的信息资源整序过程中,只能参考这种方法的分类原则,而不应全盘照搬使用。主题法就是以自然语言中的词语或规范化的词语作为揭示文献主题的标识,并以此标识编排组织和查找文献的排检方法。主题指文献所具体论述的对象和研究的问题,它以词语作为检索标识,按字顺排列,直观性强,也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信息组织方法。它不像分类法以学科体系为中心,而是利用词语来表达信息资源中论述的主题概念。用来表达信息内容的词语称为主题词。主题词不同于自然语言,它是将自然语言中的词语经过人工规范后的语言,即经过词汇控制的词语。主题法根据选词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四种方法:标题法、关键词法、单元词法和叙词法。数据库(Database)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它产生于距今约50年前,随着信息技术和市场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数据管理不再仅仅是存储和管理数据,而转变成用户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管理的方式。数据库方法主要依靠二维表的方式,在表与表之间建立联系,达到快速检索和更新的目的。信息整序是通过对信息的选择、组织和加工整理,把无序信息流转化为有序信息流的信息产品开发过程。这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作为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应掌握相应的图书分类及主题标引的方法并加以运用。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数据库技术已成为实现对信息有效存储和整序的重要手段。因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并学以致用,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的存储是另一项重要的工作。相对于信息的搜集与整序而言,信息的存储较简单。信息存储是指通过多种形式记录和排序信息的过程。它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将所采集的信息按照一定规则记录在相应的信息载体上;二是将这些载体按照一定的特征和内容组织成系统有序的、可供检索的集合体;三是应用计算机等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提高信息存储的效率和利用水平。2 信息资源的利用1 信息资源检索当今的世界是信息的世界,如何快速、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信息资源检索是信息资源利用的关键性环节。检索包括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信息资源检索是查找出所需信息的行动。信息资源检索是指从以任何方式组成的信息资源集合中,查找特定用户在特定时间和条件下所需信息资源的过程。完整的信息资源检索含义还包括信息资源存储,它的实现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部分:(1)信息资源标引和存储过程。信息资源标引和存储是对大量无序的信息资源进行标引处理,使之有序化,并按科学的方法存储,形成检索工具或检索文档,即组织检索系统的过程。(2)信息资源需求分析和检索过程。信息资源需求分析和检索是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利用已组织好的检索系统,按照系统提供的方法与途径检索有关信息资源,即检索系统的应用过程。2 信息资源的传播和服务信息资源传播是将信息资源传递给受众的社会性活动。信息资源服务是信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信息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领域,是用不同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一项活动。信息资源服务活动通过研究用户、组织用户、组织服务,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传递给用户,最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从这一意义上看,信息资源服务实际上是传播信息资源、交流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增值的一项活动。从广义上说,信息资源服务涵盖了整个信息工作内容,包括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存储、加工、传递、提供和利用等各项活动,信息资源服务本身也是在进行信息资源传播。信息资源传播和服务的性质与范围因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在传播过程中所处的位置而异。广播、电视等单位处于一级传播位置,其信息资源的传播多在大空间中进行传播,他们可以在瞬时间内将信息传播给广阔空间中的众多用户,因此可称之为空间传播。互联网也是一级传播,虽然其传播方式大多是通过线缆的方式进行传播,但是由于其传播范围广,也属于一级传播。图书馆、档案馆等单位则处于二级传播位置,它们的传播空间有限,只能将系统存储的信息资源传播给一定空间中的未来用户,即不能达到即时共享的目的,因此可称为时间传播。一般而言,信息资源传播和服务可以认为是信息资源管理机构面向社会和市场的窗口。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效益和价值也要通过传播和服务来体现。例如可以通过图书报刊的发行量、图书馆藏书的利用率、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互联网的点击率和访问率等对信息资源传播和服务的效果进行衡量,同时也间接体现了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价值。从用户角度考虑,信息资源传播和服务过程也就是用户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又体现为信息资源消费与生产的统一。信息资源传播和服务的方式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信息资源提供服务,即基于信息检索的传播和服务;二是信息资源咨询服务,即基于信息资源开发的传播和服务;三是网络信息资源提供和开发服务,主要基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网络信息资源提供和开发服务。信息资源提供服务是信息资源检索过程的逻辑延伸,没有信息资源检索也就谈不上信息资源提供的服务。信息资源提供服务是最基本的信息资源传播和服务方式,它是在基本不改变所采集或存储的信息资源的形态下,有选择地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和服务。归纳起来,信息资源提供服务大约有以下形式:①文献复制服务;②图书、报纸和杂志的出版发行;③图书、图片或档案展览;④图书馆藏书的外借和阅览;⑤档案的开放和提供利用;⑥广播电视节目的播放。信息资源咨询服务是在信息资源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播和服务方式,其前提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其实质是信息资源开发活动向市场的延展。它的基本特点是通过改变所采集或存储的信息资源的形态和内容,以产出新的信息产品。信息资源咨询服务的表现形式主要有:①信息预测服务;②出版发行书目服务;③报刊论文索引服务;④图书、档案馆藏线索咨询服务;⑤事实、数据咨询服务;⑥定题、定向情报服务;⑦科研项目追踪服务;⑧用户教育服务。网络信息资源提供和开发服务是以计算机硬件和通信设备为依托,以应用软件为手段,以数据库信息资源为利用对象。因此,这种信息资源服务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的。这种服务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将信息资源提供服务和信息资源咨询服务统一起来服务于大众;另一方面又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个别化服务。它的主要形式有:①用户电子论坛;②用户点播服务;③电子函件;④电子公告板服务;⑤联机公共目录查询服务;⑥远程检索服务;⑦远程电视会议服务;⑧图文信息电视广播服务;⑨电子出版物和电子杂志的发布。信息资源的传播和服务是连接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和信息市场的重要活动。从是否有偿或部分有偿的情况来看,信息资源的传播和服务分无偿与有偿两种方式。一般而言,信息资源提供服务多采取无偿服务方式,信息资源咨询服务和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则多采取有偿服务方式。信息资源传播和服务的目标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资源生产或信息资源消费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和服务。因此,信息资源既可以作为消费资料为最终用户服务,也可以作为生产资料形成新的信息。作为消费资料,信息资源在被用户消费的同时,为用户增加了信息资源储备以及相应的产值;作为生产资料,信息资源被用户作为生产信息甚至“原材料”投入信息再生产过程,以形成新的信息资源,这将是新一轮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的起点。信息资源传播和服务就是这样通过影响用户进而影响社会,它肩负着实现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价值的使命,同时也维系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的动态平衡。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基本流程

内容通过百度网盘分享,如果有帮助希望能采纳。不懂得地方请私信

简单的说:文献信息就是资料,文献信息体系建设就是对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可参考一下:1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状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文献信息服务的功能与种类变得多种多样,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也得到了空前的满足,不同的用户或用户群均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文献检索,还可以毫无困难地跨越不同服务平台获取自己需求的信息资源,甚至可以按照自己要求向有关服务提供商订制相应的信息资源。众所周知,由于最终用户(群)的文献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分析必须以形成准确、实效和方便的文献信息供给能力,以多渠道多形式资源供应能力的整合作为指导,通过转变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优化信息资源建设结构,强化信息资源建设的用户需求分析和不断满足用户需求的资源供应(服务)方式作为最为根本的保证。因此满足目前我国各种用户群体异常繁杂的信息需求,是我国目前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最大课题。同时由于我国巨大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这也将是我国目前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然而目前,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还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且由于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各地各部门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还是各自为政,即各自有自己的标准体系,资源的完全共享还是一个美好的设想,作为能够显示信息最强大力量的因素——信息群体优势,并未发挥出来。笔者针对目前对国内较为知名的文献信息资源检索分析及服务系统的使用分析,看到有相当部分的系统对用户需求的支持度并不十分完善,对于不同的用户及用户群体不能提供灵活的检索手段,有些信息服务系统还存在检索方式单一、所提供的信息资源不全面、文献信息的时效性不高、所获取的信息不能够代表当时该专业的真实状况和最高发展水平等状况,以致于文献信息的检准率普遍不高,其结果就是下一步的信息分析不准确,不能够为有关决策者进行正确判断和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2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问题。1现有的信息存储体系不能适应新的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上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趋势明显向着印刷版与电子版信息互为补充,实体资源和网上虚拟资源相互依存的国家级或跨国组织所垄断的海量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服务与经营体系方向发展。仅仅经过数年发展,目前上述组织或服务提供商的信息资源早已实现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科技图书、科技期刊、科技报告、科技成果、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专利、标准、声像的文献的存储与共享。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各地传统的文献信息研究部门大都是以小而全、自成体系的图书馆馆藏模式为依托建设的,在这种体制下,目前信息资源的建设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重复建设的局面。各个部门都有自己完整的文献资源体系,文献信息资源的更新有专门的部门运作,更不可能形成信息共享的局面。这种各个单位的各自独立的的文献信息管理、服务与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条件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新要求。2落后的技术支持不能适应现代用户环境要求目前,国际上以“3S技术”、现代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为主流的现代技术已全面应用到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及应用中去,高效快速的信息服务在发达国家中已深入到其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多层级跨领域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的浪潮正在极大地推动着该领域建设向着完善、共享、协作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全球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正在向信息化、一体化、产业化迈进的同时,面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业已开展的数字地球和信息基础设施等信息化工程的建设、面对周边国家信息技术在全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深入的咄咄逼人形势,我国政府虽然也于近些年启动了全国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制定《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以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力图在短时期内在全国范围内“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但是由于地域、体制以及历史等原因,先进的应用型技术在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中还不能得到广泛应用。这样的状况使得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长期以来处于结构资源分布不合理、保障服务能力有限、条块分割等弊病。各类信息资源拥有单位在相关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中缺乏应有的全局观念,更谈不上信息共享。3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进展缓慢在当今社会,用户对信息需求的巨大和多层次的的特点,使得信息资源共享成为满足用户对信息利用效能提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那么,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就是要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并且满足多极用户多样化文献信息需求。然而,目前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一般低于40%,能转化为直接创造经济价值的比值就更低。并且从我国每年有2万多项较为重大的科技成果和5万多项专利这样一批宝贵的财富真正被开发、转化为工业产品的不足5%的状况来看,我国有相当数量的文献信息资源仍处在被束之高阁的状况。这样的状况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用户间无法形成对有用信息的有效传递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享。4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不足随着学科交叉和渗透的日益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广大用户对文献信息资源提供单位的信息服务技能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多数的文献信息资源提供和服务机构对信息服务的能力却表现得明显不足:一是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收藏的局限性导致读者无法顺利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二是上述机构所能提供的查询文献途径不畅,使用户很难准确找到并顺利获取自己想要的文献信息资源;三是从事文献信息资源服务部门的有关从业者对相关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亟待加强和提高。要解决好当前用户特别是我国广大基层用户的信息需求,解决目前在我国广泛存在的信息服务效率不高、商业化程度低、体系运作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就必须要探索出一种合理的、适用的和能实现良好共存的信息服务公益机制和商业化利益分配机制,使得信息服务公益机制能够生存并顺利运行,在商业化运作中使得投资结构趋于合理化、信息效益实现最大化、信息收益分配公平化,保证信息服务产生的各种利益能够合理共享、利益均沾,最终营造多方“共赢”的信息服务新局面。3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的新动向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各行业的迅速渗透,我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文献信息资源的存储方式不但建立了以磁介质、光介质、电介质及其他新型介质为主体,并且建立了与各种类型的海量数据库的接口,为文献信息资源的全部网络化管理打下了良好的条件;传统意义上的由不同部门独立掌握的文献信息资源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方向发展;支持各种网络功能的各种新型阅读工具正在逐步进入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领域,如电脑终端、激光全息阅读器、多媒体视听装置,便携式阅读器、微型电子刊物等;特色文献的数字化把传统的馆藏文献推上了新的高度,网络的加入为特色文献创造了更高效的服务平台,提升了用户对文献的满意率,为未来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远程利用打下了基础。特色化和数字化成为当代文献信息资源发展的两大主流。以上这些在文献信息资源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动向,为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广泛应用上述新技术、新方法,大量的原始文献信息资源可经过数字化处理后,以数据库形式存储起来,并通过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操作系统,结合对各种检索系统和数据库资源的重组,可以在短期内优化各种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虚拟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便利的信息检索和专利查询服务,从而改善现在企业技术创新缺乏科技信息支持的不利局面,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基本流程是什么

基本原则主要包括: 所有的专门性研究,都应该依据已有文献对相同或相关方面的 研究成果,研究状况作出概略性的说明介绍。实现这一规范,必然要求研究者在选题之前尽可能全面地普查相 关文献。因为只有通过全面的检索获得文献,才能进而对文献进行分 析研究,最终才能明确前人的研究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存在什么缺 陷,自己研究的推进和创新是什么。 对已有文献任何形式的引用,都必须注明出处。 在国外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对剽窃、抄袭往往有较为明确的界定: “复制、综合或解释他人的想法或观点而不指明出处的享有”。概括 别的作者的观点是合法的,但如果将别人的观点、思想或信息概括得 好像是自己的一样,则是抄袭。基本原则是简单的:不指明出处的享 有,就是抄袭。 原则上不采用间接引用方式 所谓间接引用,就是一般所说的“转引”——引用第三者作品中 所引用的内容。在学术研究中,转引在原则上是被禁止的。因为转引 不能确保所引内容的准确无误。就人文社科研究来说,有时候间接引 用难以避免,必须明确注明“转引自”,否则被认为是对出处的不实 标注,学术界惯称“伪引”。 合理使用 各国著作权法都允许“合理使用”他人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 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 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 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 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避免引用过度造成抄袭、剽窃嫌疑 引用过度与抄袭、剽窃之间并无明确界限。使用他人作品时指明 资料来源的视为“引用”,但引用过量便失去合法性;不指明来源, 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抄录他人作品的称为抄袭;将他人作品改头换面 作为自己作品发表的称为剽窃。抄袭、剽窃既侵犯了原作品作者的权 利,也欺社会公众,《著作权法》对其给予严厉的打击。由于作 者需保证其作品的合法著作权,一旦侵犯第三者权益,必须承担全部 责任,造成名誉损失和经济损失,著作活动中必须把握好引用文献的 合法性界限。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第(二)项规定的适当引用他人已 经发表的作品,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引用目的仅限于介绍、评论某一 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所引用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 或者实质部分;不得损害被引用作品著作权人的利益。 引用不得改变或歪曲被引内容的原貌、原义 改变或歪曲被引内容的原貌、原义,被认为是不实引用。不实引 用,被视为学术上的弄虚作假。 引用原则上使用原始文献 这是针对引用文献的来源的规范。有些文献,特别是一些著名文 献,往往有汇编本、改编本、简本、摘要等形式。作为原则,引用时 应尽可能使用原始形态的文本。 引用原则上使用最新版本。 引用标注应完整,准确地显示被引作品的相关信息 这是对引用标注技术方法的规范。所谓相关信息,包括作者、题 名、刊名、出版地、出版时间、卷期、页次等。完整、准确地显示相 关信息,一方面体现了引文的确切性,说到底是学术研究严谨的科学 态度的体现,同时也为读者以此为线索的进一步查找提供了方便。 严禁不实标注。不实标注,同样是一种学术上的弄虚作假,同样 为学术伦理规范所不容。 引用网络资源必须注意其“动态性” 网络资源的引用出处一般由网址和时间信息构成。时间信息是指 网络资源的发布、更新时间或获取时间。

网络信息资源检索的步骤 一、分析信息资源,明确检索要求 信息资源的主题内容、研究要点、学科范围、语种范围、时间范围、文献类型等 二、选择信息检索系统,确定检索途径 1、选择信息检索系统的方法: (1)在信息检索系统齐全的情况下,首先使用信息检索工具指南来指导选择; (2)在没有信息检索工具指南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浏览图书馆、信息所的信息检索工具室所陈列的信息检索工具的方式进行选择; (3)从所熟悉的信息检索工具中选择; (4)主动向工作人员请教; (5)通过网络在线帮助选择。 2、选择信息检索系统的原则: (1)收录的文献信息需含盖检索课题的主题内容; (2)就近原则,方便查阅; (3)尽可能质量较高、收录文献信息量大、报道及时、索引齐全、使用方便; (4)记录来源,文献类型,文种尽量满足检索课题的要求; (5)数据库是否有对应的印刷型版本; (6)根据经济条件选择信息检索系统; (7)根据对检索信息熟悉的程度选择; (8)选择查出的信息相关度高的网络搜索引擎。 三、选择检索词 确定检索词的基本方法:选择规范化的检索词;使用各学科在国际上通用的、国外文献中出现过的术语作检索词;找出课题涉及的隐性主题概念作检索词;选择课题核心概念作检索词;注意检索词的缩写词、词形变化以及英美的不同拼法;联机方式确定检索词。 四、制定检索策略,查阅检索工具 1、制定检索策略的前提条件是要了解信息检索系统的基本性能,基础是要明确检索课题的内容要求和检索目的,关键是要正确选择检索词和合理使用逻辑组配。 2、产生误检的原因可能有:一词多义的检索词的使用;检索词与英美人的姓名、地址名称、期刊名称相同;不严格的位置算符的运用;检索式中没有使用逻辑非运算;截词运算不恰当;组号前忘记输入指令“s”;逻辑运算符号前后未空格;括号使用不正确;从错误的组号中打印检索结果;检索式中检索概念太少。 3、产生漏检的原因或检索结果为零的原因可能有:没有使用足够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或隐含概念;位置算符用得过严、过多;逻辑“与”用得太多;后缀代码限制得太严;检索工具选择不恰当;截词运算不恰当;单词拼写错误、文档号错误、组号错误、括号不匹配等。 4、提高查准率的方法有:使用下位概念检索;将检索词的检索范围限在篇名、叙词和文摘字段;使用逻辑“与”或逻辑“非”;运用限制选择功能;进行进阶检或高级检索。 5、提高查全率的方法有:选择全字段中检索;减少对文献外表特征的限定;使用逻辑“或”;利用截词检索;使用检索词的上位概念进行检索;把(W)算符改成(1N),(2N);进入更合适的数据库查找。 五、处理检索结果 将所获得的检索结果加以系统整理,筛选出符合课题要求的相关文献信息,选择检索结果的著录格式,辨认文献类型、文种、著者、篇名、内容、出处等项记录内容,输出检索结果。 六、原始文献的获取 1、利用二次文献检索工具获取原始文献 2、利用馆藏目录和联合目录获取原始文献 3、利用文献出版发行机构获取原始文献 4、利用文献著者获取原始文献 5、利用网络获取原始文献参考资料: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基本流程包括

简单的说:文献信息就是资料,文献信息体系建设就是对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可参考一下:1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状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文献信息服务的功能与种类变得多种多样,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也得到了空前的满足,不同的用户或用户群均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文献检索,还可以毫无困难地跨越不同服务平台获取自己需求的信息资源,甚至可以按照自己要求向有关服务提供商订制相应的信息资源。众所周知,由于最终用户(群)的文献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分析必须以形成准确、实效和方便的文献信息供给能力,以多渠道多形式资源供应能力的整合作为指导,通过转变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优化信息资源建设结构,强化信息资源建设的用户需求分析和不断满足用户需求的资源供应(服务)方式作为最为根本的保证。因此满足目前我国各种用户群体异常繁杂的信息需求,是我国目前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最大课题。同时由于我国巨大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这也将是我国目前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然而目前,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还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且由于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各地各部门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还是各自为政,即各自有自己的标准体系,资源的完全共享还是一个美好的设想,作为能够显示信息最强大力量的因素——信息群体优势,并未发挥出来。笔者针对目前对国内较为知名的文献信息资源检索分析及服务系统的使用分析,看到有相当部分的系统对用户需求的支持度并不十分完善,对于不同的用户及用户群体不能提供灵活的检索手段,有些信息服务系统还存在检索方式单一、所提供的信息资源不全面、文献信息的时效性不高、所获取的信息不能够代表当时该专业的真实状况和最高发展水平等状况,以致于文献信息的检准率普遍不高,其结果就是下一步的信息分析不准确,不能够为有关决策者进行正确判断和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2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问题。1现有的信息存储体系不能适应新的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上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趋势明显向着印刷版与电子版信息互为补充,实体资源和网上虚拟资源相互依存的国家级或跨国组织所垄断的海量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服务与经营体系方向发展。仅仅经过数年发展,目前上述组织或服务提供商的信息资源早已实现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科技图书、科技期刊、科技报告、科技成果、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专利、标准、声像的文献的存储与共享。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各地传统的文献信息研究部门大都是以小而全、自成体系的图书馆馆藏模式为依托建设的,在这种体制下,目前信息资源的建设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重复建设的局面。各个部门都有自己完整的文献资源体系,文献信息资源的更新有专门的部门运作,更不可能形成信息共享的局面。这种各个单位的各自独立的的文献信息管理、服务与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条件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新要求。2落后的技术支持不能适应现代用户环境要求目前,国际上以“3S技术”、现代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为主流的现代技术已全面应用到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及应用中去,高效快速的信息服务在发达国家中已深入到其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多层级跨领域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的浪潮正在极大地推动着该领域建设向着完善、共享、协作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全球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正在向信息化、一体化、产业化迈进的同时,面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业已开展的数字地球和信息基础设施等信息化工程的建设、面对周边国家信息技术在全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深入的咄咄逼人形势,我国政府虽然也于近些年启动了全国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制定《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以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力图在短时期内在全国范围内“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但是由于地域、体制以及历史等原因,先进的应用型技术在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中还不能得到广泛应用。这样的状况使得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长期以来处于结构资源分布不合理、保障服务能力有限、条块分割等弊病。各类信息资源拥有单位在相关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中缺乏应有的全局观念,更谈不上信息共享。3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进展缓慢在当今社会,用户对信息需求的巨大和多层次的的特点,使得信息资源共享成为满足用户对信息利用效能提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那么,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就是要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并且满足多极用户多样化文献信息需求。然而,目前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一般低于40%,能转化为直接创造经济价值的比值就更低。并且从我国每年有2万多项较为重大的科技成果和5万多项专利这样一批宝贵的财富真正被开发、转化为工业产品的不足5%的状况来看,我国有相当数量的文献信息资源仍处在被束之高阁的状况。这样的状况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用户间无法形成对有用信息的有效传递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享。4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不足随着学科交叉和渗透的日益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广大用户对文献信息资源提供单位的信息服务技能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多数的文献信息资源提供和服务机构对信息服务的能力却表现得明显不足:一是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收藏的局限性导致读者无法顺利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二是上述机构所能提供的查询文献途径不畅,使用户很难准确找到并顺利获取自己想要的文献信息资源;三是从事文献信息资源服务部门的有关从业者对相关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亟待加强和提高。要解决好当前用户特别是我国广大基层用户的信息需求,解决目前在我国广泛存在的信息服务效率不高、商业化程度低、体系运作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就必须要探索出一种合理的、适用的和能实现良好共存的信息服务公益机制和商业化利益分配机制,使得信息服务公益机制能够生存并顺利运行,在商业化运作中使得投资结构趋于合理化、信息效益实现最大化、信息收益分配公平化,保证信息服务产生的各种利益能够合理共享、利益均沾,最终营造多方“共赢”的信息服务新局面。3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的新动向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各行业的迅速渗透,我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文献信息资源的存储方式不但建立了以磁介质、光介质、电介质及其他新型介质为主体,并且建立了与各种类型的海量数据库的接口,为文献信息资源的全部网络化管理打下了良好的条件;传统意义上的由不同部门独立掌握的文献信息资源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方向发展;支持各种网络功能的各种新型阅读工具正在逐步进入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领域,如电脑终端、激光全息阅读器、多媒体视听装置,便携式阅读器、微型电子刊物等;特色文献的数字化把传统的馆藏文献推上了新的高度,网络的加入为特色文献创造了更高效的服务平台,提升了用户对文献的满意率,为未来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远程利用打下了基础。特色化和数字化成为当代文献信息资源发展的两大主流。以上这些在文献信息资源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动向,为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广泛应用上述新技术、新方法,大量的原始文献信息资源可经过数字化处理后,以数据库形式存储起来,并通过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操作系统,结合对各种检索系统和数据库资源的重组,可以在短期内优化各种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虚拟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便利的信息检索和专利查询服务,从而改善现在企业技术创新缺乏科技信息支持的不利局面,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

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信息管理的过程已经经历了传统管理时期,技 术管理时期,信息资源管理时期,现在正逐渐向“网络信 息资源管理”阶段演进。这种演进和发展对信息管理工作 模式和服务模式势必造成巨大的变化,产生新的社会需求, 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正是这种新需求下的产物。 1 网络信息资源流 1·1 信息资源(IR)和网络信息资源(NIR) 在探讨网络信息资源流之前,我们首先应明确对信息 资源(IR)概念的理解。目前关于信息资源的含义有很多 种不同的解释,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狭义的理解, 认为信息资源就是指文献资源或者数据资源,或者各种媒 介和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文字、声像、印刷品、电子 信息、数据库等,这都是限于信息本身的。而广义的理解, 认为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这既包含恶 劣信息本身,也包含了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和资 金等各种资源。 随着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网络化成为一 大潮流,与传统的细细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 结构、分布和传播的范围、载体形态、内涵传递手段等方 面都显示出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赋予了网络信息资源 (NIR)新的内涵。网络信息资源指在互联网上以各种方式 存在并传播的信息集合。目前网络信息资源以因特网信息 资源为主,同时也包括其他没有连入因特网的信息资源。 与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具有明显的不 同,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网络信息资源也称虚拟信 息资源,它是以数字化形式记录的,以多媒体形式表达的, 存储在网络计算机磁介质、光介质以及各类通讯介质上, 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传递信息内容的集合。主 要表现在它以电子数据作为主要的承载形式,既可以是文 本信息、图像信息,又可以是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 此外网络信息资源无论是在规模上、分布上,还是更新速 度等方面都是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所无法比拟的,所以, 如何按照网络信息的特点和网络用户的信息需要对网络信 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是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 十分迫切的重要问题。 1·2 信息资源流 信息资源流是有序运动的信息资源的集合。与河流水系 一样,信息资源流的形成也必须至少具备源头、渠道和目的 地三个要素。信息资源流的源头是拥有生产信息资源能力的 人或机构;流通渠道一般分为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这两 者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信息交流的通道,如图1所示。 目的地则是需要信息资源的人即用户。与河流水系不 同的是,信息资源流的源头与目的地常常可以互换,彼时 的源头此时可以是目的地,此地的源头在彼地可能是目的 地,一个人或一个组织也可以同时既充当目的地又充当源 头。因此,信息资源流的运行与控制比河流的运行和控制 复杂、艰难的多。 一般来说,任何正常的具有思维能力的人都可以成为 信息资源流的源头,同时又必然是信息资源流的目的地。 在实际生活中,信息资源流的源头多为那些善于发掘、创 造和积累信息资源的人,如科学家、教师、作家、记者、 律师、管理者、工程师、决策者等。一般大众更多的是充 当信息资源流的目的地角色,他们接受信息资源,将其转 化为物质、能量或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在信息资源流流动 的过程中,出于永久利用、反复利用和有效利用的目的, 人们也常常通过人工设施来“拦截”和“储蓄”信息资源 流,这样就形成了类似“水库或人工湖”的图书馆、档案 馆、情报中心、信息中心等形式的信息资源中心。信息资 源中心既可以改变信息资源流的流向和时间,在用户需要 时为其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从而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又可以通过类似发电的方法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以改变 信息资源的结构和功能,提高信息资源的品位,实现信息 资源的增值。 1·3 信息资源交流 信息资源交流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活动,是人们为实 现资源共享而对信息资源流实施组织规范、引导和控制的 过程。从要素分析的角度认识,信息资源交流的出现和存 在需要具备交流者、交流对象、交流内容(信息资源)、交 流媒介和控制者等要素。这些要素依据一定的方式可整合 为特定的信息系统,如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 图书馆、档案馆、情报信息中心等,虽然它们的具体交流 内容、方式和任务各不相同,但究其实质都是对信息资源 流的管理与控制活动。 2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网络信息资源分类组织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Internet是一个基于GDPP/IP协议连接的计算机网 络的网络,对整个互联网来说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管理机 构,任何政府、企业、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以任何方式发 布信息,所以即使采用同一种组织方式来组织管理网络信 息资源,其信息描述语言、表达方式也有很大差别,这就 增加了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管理的难度。目前网络信息资源 的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以下两 个方面。第一,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组织体系不完善。分 类法符合人们按类检索信息的习惯,虽然传统的文献分类 法的这种分类思想广泛应用于网络信息组织中,但目前只 有少数网站,如CERNET、超星数字图书馆采用传统的分 类工具组织网络信息,大多数门户网站都采用自编的分类 体系进行信息组织,网站的分类目录是以网络信息的主题 作为聚类的主要依据,是分类法与主题法的结合,其类目 的划分不是严格的等级列举式,类目的排列不局限于类目 之间的内容联系和逻辑关系,这些分类体系的设计主要从 网络信息的特点和网络用户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广大网络 用户利用网络信息提供了一定方便,但这些分类体系的设 置在分类标准的选择、一级类目设置的数量、分类体系展 开的层次、类目的排列等方面各自为政、自成体系,规范 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给用户理解和使用不同网站的资源 带来困难,不利于网上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2·2 搜索引擎的搜索质量不高 利用搜索引擎来组织信息资源,对用户来说其最大缺 陷是查准率很低。这主要是由于在信息标引过程缺乏人工 干预,导致准确性较差,加之检索软件的智能化程度又不 很高,造成检索误差较大。人们利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 索时,虽然一次检索输出的结果可能很多,但往往会包含 许多的重复、虚假信息,即检索噪音较大。再者,不同的 搜索引擎有不同的检索项选择、检索界面,不同的句法要 求和对符号、标识符的处理,因此检索策略的构造输入方 式也会直接影响检索结构。许多搜索引擎并没有覆盖所有 网络信息资源,对用户来说也存在查全率较低问题。此外, 许多存储在各类数据库中的信息,搜索引擎无权访问。这 些都极大地影响搜索引擎的查全率。 3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核心 高校管理的核心理念就是服务学习和教学,也是高校 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拟定高校管理理念时,必 须以信息技术时代为背景,以学习和教学为指向,要着力 于学习时空的开放化,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教学手段现代 化。上个世纪90年代,卢泰宏教授提出: IRM (信息资源 的技术管理的英文缩写),它是三种基本信息管理模式的集 约化。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和信息资源的人文管理,它们 分别对应不同的背景,即信息技术,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 3·1 人文角度 人们试图通过政策,法规,伦理道德的相互协调,将 行政手段、法制手段和精神文明的力量结合起来,实现高 速信息网络资源的规范化和有序化管理,形成有机体系和 健康的网络文化,以保证高速信息网络有序运行。这些手 段的综合运用改变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形成的单依靠 技术的单一模式,解决了许多技术手段无力解决的问题, 有助于客服网络迅速膨胀和无序扩张引发的种种弊端,创 造和谐、均衡、有序的信息环境,并使技术发挥更大的效 能,因此对应于信息网络文化的人文管理模式,其方向使 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等,在网络信息资源的 管理实践中,这三大模式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3·2 技术角度 人们除了利用信息科学的原理研究解决大系统的稳定 性,网络结构的有序性和高速率传输中的各种问题外,主 要是用情报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信息网络特点的信息系统, 信息媒介和利用方式。即对应于网络技术的技术管理模式, 其研究内容是新的网络信息系统,新的信息媒介和网络信 息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分布、采集、组织、存储、检索、传 播与服务。 3·3 经济学角度 经济信息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状态及变化的客观反映。 它本身具有一些特殊性:定量分析模型较难建立;生命周 期较短,不具备无偿共享性;目的性和有序性程度高;在 特定范围内会终止等。信息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经济系 统,这个系统将计算机、通讯网、信息资源网、信息生产 者(提供者)、信息消费者(用户)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信息生产、分配、流通和利用模式, 引起整个信息产业革命。以高速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活 动具有与经济活动相同的特征、过程和媒介,存在着供求 关系,投入产出关系和费用效益等方面的问题,有必要按 照经济规律,遵循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杠杆,对网络信息 活动进行经济管理,使网络信息资源的实现最优配置,获 得最大限度的利用,发挥最佳效益。对应于网络信息资源 的经济管理模式,其研究方向是网络信息资源服务业引发 的经济问题,研究内容是因特网产业结构与管理,网络环 境中的资源的合理配置,网络市场的运行与管理等。 4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创新研究 4·1 管理人员角度 如何利用有限的经费和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 的信息需求,如何调动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以提高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效能,如何改进和完善信息 技术以期适应新的工作需要,如何促进和维持信息资源管 ■信息化与网络建设 理系统的有序运行和良性循环等,都属于管理功能的范畴。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是由信息资源管理人员(在高校,一般 指的是图书馆信息服务部、校信息中心等老师)控制和操 作的过程。如何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在多大程度上满足 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一个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能够达到什么样 的运行状态,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 整体结构、素质和能力。一个信息资源管理人员最好既了 解信息资源及其交流过程,又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并掌握 各种适用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人员是信息资源管理 的主体,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追求也有惰性。一个具 体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必须灵活的运用管理理论、心理学 理论、社会学理论与其他相关理论及经验知识,才能最大 限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为信息用户提供 更高的信息服务。 4·2 信息资源角度 在现代信息环境中,信息技术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 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将不再是从事具体的信息资 源的采集、组织、存储、检索、开发和传播工作,而将主 要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并设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信 息技术,然后由这些信息技术组成的自动化系统代替人来 完成上述这些具体工作。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 据库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它是实现资源共享, 节省开支,提供系统的反映能力,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 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世界提供的大型数据库有1万多个, 总记录数上百亿,这些数据库通过发达的网络向机关、团 体、学校、公司以及个人提供各类科技信息、金融信息、 商业信息、文化信息等。 从目前的状况看,我国可供服务的信息资源显得比较 匮乏,我国现在有可读的信息资源还是很少。虽然与发达 国家相比,我国的数据库建设还不太令人满意,但是我国 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工作也有相当的成就,特别是 高校系统内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如:国家科委西南信息中心,“超星数字图书馆”、重庆维 普资讯公司出版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集团 公司推出的“万方数据库”等,特别是中国学术期刊电子 杂志社开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数据库”等更是将我国 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4·3 构建系统角度 EMIS (“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英文缩写)的建立 涉及的技术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技术问题,还是一个 包括人和管理手段在内的管理系统问题。建立EMIS一般应 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教育管理信息化指导思想的确立;另 一个是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总体模块设计。按照支持教育管 理的信息技术和系统特征与功能,一般可将其划分为以下 几个模块:信息通信支持模块;协调支持模块;过滤支持 模块;决策支持模块;监控和保障支持模块;智能信息处 理模块。将这些基本模块与学校管理的指导思想相结合, 配以相应的技术支持,使EMIS为高校的管理创新发挥出更 大的效能。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资源交流过程和管理相契合 的产物,是围绕用户信息需求的产生和满足而形成的闭环 系统,即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它是高校EMIS的一个非 常重要的子系统,它是由信息资源、信息用户、信息技术、 管理信息、经费和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等要素组成的整体。 它的运行有赖于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功 能的实现。知识经济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同样高校网 络信息资源管理建设与发展也离不开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 统的建立,这是高校实施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先决条件, 也是构造网络信息资源交流网络的要求。高校应加强网络 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建立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信息资 源管理系统能为高校提供信息资源交流的平台,为知识共 享提供友好的界面。校园网及分布于不同物理位置的数字 化设备,是构建数字化校园的重要基础设施,既可面向校 内外开放,也可以将校园的专有成分纳入系统之中。为了 推进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进程,必须建设一个宽带、 高速、可靠、安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遍布校园各个角 落的多媒体网络平台,将其作为沟通组织内部各个部门的 桥梁,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便利而有效的获取信息的手段。 同时要做好接口功能,实现与校外网站的有效连接,以充 分利用国际、国内的信息资源,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有效流 通,使信息资源流动起来,构建数字化校园,建立递增收 益网络。 该系统以对用户信息需求的分析为起点,通过信源分 析、信息采集与转换、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信息检索、 信息资源开发和传递等环节,最终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 其过程如图2所示。与纯粹的信息资源交流过程相比,网 络信息资源管理具有更为明确的目的、更为严密的组织和 更为强烈的服务特征。 [1]张晓霞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管理[J]教育 导刊, 2002, (10) [2]钟守真,李月琳信息资源含义探析[J]中国图书 馆学报, 2000, (1) [3]朱先云试论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J]教育 探索, 2002, (1) [4]陈戈止信息管理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 社, [5]林莉,刘元芳知识管理:世纪高等学校管理改革的 新范式[J]科技与管理, 2003, (2) [6]沙勇忠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J]情报资料工 作, 2002, (1) [7]马费成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 出版社, [8]胡昌平,谷斌网络信息资源的社会化组织与开发构 想[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2, (4) [9]黎晟信息时代的高校管理创新[J]教育探索, 2003, (11) ■信息化与网络建 生活工作的各个层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回顾我国政务信息化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以桌面字处理工具为典型的个人办公工具软件阶段,计算机应用提高了个人工作效率。(2)基于关系型数据库技术,以C/S体系结构应用为特征阶段,这一阶段基本实现了部门级的数据处理、公文处理等的自动化。(3)基于符合Internet/Intranet技术标准的平台应用阶段,这一阶段,不仅在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而且应用范围已从部门内部、部门之间扩展到行业/系统内部,乃至跨部委跨系统。 在Internet应用方面,政府部门已陆续建立了自己的Web服务器和网站,有的还实现了一些简单的网上业务。但由于各相关单位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技术差异和经验欠缺,电子政务并未在真正意义上得以实现,相反,不少政府站点在规划建设、管理维护以及安全性方面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各级政府部门还有待建立和完善从页面制作、审批、更新,流程管理,应用开发,安全性保证,与后台应用系统(如OA和业务系统)集成的以及客互支持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运营方法和技术平台。 电子政务应用与一般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既紧密相关,又在应用侧重点、用户群体以及采用的技术等方面都有所差异,总的来说,前者在用户的范畴上包含后者,电子政务是更广义上的政府办公自动化或者理解为“面向社会的政府办公自动化”。 转载请注明来自文档中国 实施原则: 实用性原则;先进性及成熟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开放性及安全性原则;标准化原则;可扩充性原则;可维护性、可管理性原则;节约性原则 实施步骤 首先,在组织内部构建通信平台(如电子邮件系统、电子论坛等),工作人员之间建立网上信息交流和初步的网上协同工作。 第二,在组织内部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得以普遍提高,基本建立起网上协同办公的意识之后,考虑在办公网络内进行一些日常工作流程如公文审批、常用申请 、会议管理、档案管理、信息采集审批与查询,以及各部门的日常业务等。在这一阶段,基本实现组织内部办公自动化。 第三,在Internet上建立公用网站,进行信息采集、发布,部门间公文交换乃至简单的电子贸易等,将办公自动化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跨行业、跨部委。此时,基本实现电子政务。 在以上过程中,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性自始至终都是十分重要的。是否建立起强健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的成败。 第一部分 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 功能需求: 一般来说,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系统应以公文处理和机关事务管理(尤其以领导办公)为核心,同时提供信息通讯与服务等重要功能,因此,典型的办公自动化应用包括公文管理、督查管理、政务信息采集与发布、内部请示报告管理、档案管理、会议管理、领导活动管理、政策法规库、内部论坛等应用,另外鉴于Internet在日常办公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办公自动化系统应该与Internet留有平滑的接口。 文档中国 一、提供电子邮件功能是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本需求 在一个办公自动化系统中通常包含了多个应用子系统,如发文、收文、信息服务、档案管理、活动安排、会议管理等等,可以将电子邮件信箱作为所有这些办公应用子系统的统一接口,每一个用户通过自己的电子邮件信箱就可以了解到需要处理的工作,而不必经常性地来回检查不同的应用系统,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以电子邮件作为统一入口的设计思想,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用户的友好性和易用性,减少培训的工作量。 二、处理大量的复合文档型的数据信息 办公自动化所处理信息的载体大多是以文件、报表、信函、传真等形式出现,因此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典型的文档处理系统。这些区别于传统数据类型的信息,就是“非结构化数据”、“复合文档数据”或“对象数据”。 一般认为,关系数据库系统(如Oracle、DB/2、SQL Server、Foxpro等)适合传统数据类型(结构化信息)的表示和存储,但是对复合文档数据的处理并非能够完全表达信息和存储效率最高。因此,“文档数据库”或“对象存储”的概念就被引入数据库领域,其目标就是针对新出现的需求,高效率地表达和存储管理“复合文档数据”。 当然,传统数据的存储和处理也是办公自动化系统经常不可或缺的。 文档中国 办公自动化系统由于其对复合文档数据的处理要求,必须以文档数据库为核心建立,同时选择性地结合关系数据库。 三、包含大量的工作流应用 所谓的工作流就是一组人员为完成某一项业务所进行的所有工作与工作转交(交互)过程。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的大多数应用如公文审批、各类申请等。每一项工作以流程的形式,由发起者(如文件起草人)发起流程,经过本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的处理(如签署、会签),最终到达流程的终点(如发出文件、归档入库)。 工作流程可以是互相连接、交叉或循环进行的,如一个工作流的终点可能就是另一个工作流的起点,如上级部门的发文处理过程结束后引发了下级部门的收文处理过程。工作流程也可是打破单位界限的,发生于机关与机关的相关单位之间。 在相当程度上工作流自动化有三种实现模式。即:基于邮件的、基于共享数据库的、基于邮件和共享数据库结合模式(即“群件模式”)的。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出发,群件模式结合了“推”、“拉”技术,充分发挥了不同技术的优点,克服了其缺点,是理想的办公自动化流程处理模式,也使办公自动化人员拥有了完整的信息技术工具。 四、支持协同工作和移动办公 文档中国 在日常办公中,办公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意见,才能作出某种决策。而这种在群体中互相沟通、合作的工作方式就是所谓的“协同工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异步协作方式如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等,以及同步协作方式如网络实时会议正在逐渐成为除了人们面对面开会之外的新的工作方式,它们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参加到协同工作中去,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所谓的“移动办公”就是提供办公人员在办公室以外的办公手段,他可以远程拨号或登录到出差地的网络,通过电话线或广域网络,随时可以访问到办公自动化系统;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费用,办公人员还可以选择“离线”工作方式,即将需要处理的信息先下载到本地便携机上,然后切断连接,“离线地”处理信息(例如他可以在旅途中批阅公文,起草电子邮件等),工作完毕才再次接通连接将自己的工作结果发出以及再次下载新的待办信息。

1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也就是说,开发是利用的前提,而利用则是开发的最终目的。所谓信息资源的开发是指为了更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源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从广义上说,信息资源开发包括信息本体开发、信息技术研究、信息系统建设、信息设备制造,以及信息机构建立、信息规则设定、信息环境维护、信息人员培养等活动。信息资源的开发过程包括信息源分析、信息的采集、整序、存储、加工、研究及增值信息产品的开发等信息活动。1 信息源分析信息源就是信息的来源。对信息源进行分析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步骤,其目的在于指导信息搜集,明确信息的搜集方向,使得信息的采集更为高效和准确。2 信息采集和转换信息采集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对相关信息进行搜索、归纳、整理并最终形成所需有效信息的过程。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局限性,以及网络技术的发达、便捷,我们进行信息采集的主要途径来自于网络,主要工具就是计算机。有效信息就是对我们切实有用的信息,不是随便一条信息对我们都是有用的。信息采集的目的在于获取能满足组织用户需求的信息,达到和满足用户的目的。由于信息来源不同,获取手段也会存在差异,其方法多种多样。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信息采集方法:(1)积累。对于个人和组织而言,这是获取内部信息的主要方式。积累是依靠长时间的关注和收集相关信息,达到信息量增加,提高个人和组织技能和水平的目的。(2)购买。购买是指通过有偿的方式直接获取信息资源,如购买专业技术资料,订购相关的期刊、报纸,是组织获取外部信息的主要方法之一。(3)面谈。由于隐性知识,如经验、技巧等保存在人的头脑中,因而,与信息资源的拥有者进行的面谈和彼此沟通来获取此类信息资源。然而,面谈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面谈的方法和技巧,因此进行相关的沟通技能培训,才能有效、及时获取有用的、真实的信息。(4)观察。观察是获得第一手资料以及微观信息资源的主要方式之一,如为了获得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文化,则需要深入到基层和第一线,通过观察员工,了解员工的情况。(5)参加社交活动。社交活动可以称为非正式的信息“发布会”。由于社交活动的形式多样,参加人员的身份、职业等情况也多种多样,因此获得信息也较为广泛。但由于社交活动的信息相当庞杂,因此所获得的信息可能是无效的,甚至有可能是具有误导性的,因此必须加以甄别和筛选。(6)参加本行业的正式会议。行业的正式会议相对于社交活动而言,其所获取的信息比较可靠。行业正式会议的形式也较多样,如产品展销会、信息发布会、交易会、博览会、广交会、世博会等。参加这些会议,要求具备较强的沟通、交流、观察、表达等人际交往能力。(7)联机检索。联机检索是指用户借助通讯线路,通过终端设备同检索系统联机所进行的文献与数据检索。这种计算机系统一般设有较多的数据库,而一个数据库可以包括几十万、几百万条文献的书目款目或科技数据。每检索一个课题只需数十秒钟,检索到的题录、文摘或数据还可立即在终端上显示和打印出来。联机检索的实现,对于图书馆传统的收集、查找与提供资料的方式来说,是一次革命。世界上已投入运行的联机情报系统很多,国际上较大的检索系统有100多个,数据库有3000多个。(8)联网。联网是指组织内部为了达到共享信息和提高效率的目的,而将组织内部计算机进行互联。由于组织提高管理水平的需求,以及计算机在组织管理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单个部门各自处理事务的能力已无法满足管理的需求。因而,人们利用网络技术将分布在组织内不同部门的计算机连接起来,最初仅限于一幢办公楼或一个工厂内部,后来,由于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办公地点可能分布在同一城市不同的地方,甚至不同的城市或国家。例如,世界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最早开始通过卫星将分布在全世界 5000多个商场和物流中心的计算机联网。虽然,信息获取方法和手段很多,但每一方法和手段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场合和环境的制约,也有各自的优缺点。因此应结合组织自身的条件,并根据信息源的类型采用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3 信息资源的组织信息资源组织是指信息资源的有序化活动,包括对于信息资源有序化规律的认识,以及应用认识得来的规律从事有序化工作,即利用一定科学规则和方法,通过对信息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描述和序化,实现无序信息流向有序信息流的转换,从而保证用户对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利用及信息的有效流通和组合。一般来说,对信息进行整序的方法有三种:分类法、主题法和数据库技术方法。分类法是图书馆、科技信息部门组织信息的主要方法。分类就是按照事物的性质、特点、用途等作为区分的标准,将符合同一标准的事物聚类,不同的则分开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分类法是指将类或组按照相互间的关系,组成系统化的结构,并体现为许多类目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关系组织起来的体系表,作为分类工作的依据和工具。在我国进行这项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它是综合性的分类体系,主表共分22个大类,然后逐级细分,共有大小类目2万多个,涵盖了各类学科的内容,体系庞大。但是非文献信息部门的信息量相对来说小得多,综合性也不强,不能生搬硬套这种分类法。因此,在组织的信息资源整序过程中,只能参考这种方法的分类原则,而不应全盘照搬使用。主题法就是以自然语言中的词语或规范化的词语作为揭示文献主题的标识,并以此标识编排组织和查找文献的排检方法。主题指文献所具体论述的对象和研究的问题,它以词语作为检索标识,按字顺排列,直观性强,也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信息组织方法。它不像分类法以学科体系为中心,而是利用词语来表达信息资源中论述的主题概念。用来表达信息内容的词语称为主题词。主题词不同于自然语言,它是将自然语言中的词语经过人工规范后的语言,即经过词汇控制的词语。主题法根据选词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四种方法:标题法、关键词法、单元词法和叙词法。数据库(Database)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它产生于距今约50年前,随着信息技术和市场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数据管理不再仅仅是存储和管理数据,而转变成用户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管理的方式。数据库方法主要依靠二维表的方式,在表与表之间建立联系,达到快速检索和更新的目的。信息整序是通过对信息的选择、组织和加工整理,把无序信息流转化为有序信息流的信息产品开发过程。这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作为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应掌握相应的图书分类及主题标引的方法并加以运用。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数据库技术已成为实现对信息有效存储和整序的重要手段。因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并学以致用,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的存储是另一项重要的工作。相对于信息的搜集与整序而言,信息的存储较简单。信息存储是指通过多种形式记录和排序信息的过程。它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将所采集的信息按照一定规则记录在相应的信息载体上;二是将这些载体按照一定的特征和内容组织成系统有序的、可供检索的集合体;三是应用计算机等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提高信息存储的效率和利用水平。2 信息资源的利用1 信息资源检索当今的世界是信息的世界,如何快速、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信息资源检索是信息资源利用的关键性环节。检索包括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信息资源检索是查找出所需信息的行动。信息资源检索是指从以任何方式组成的信息资源集合中,查找特定用户在特定时间和条件下所需信息资源的过程。完整的信息资源检索含义还包括信息资源存储,它的实现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部分:(1)信息资源标引和存储过程。信息资源标引和存储是对大量无序的信息资源进行标引处理,使之有序化,并按科学的方法存储,形成检索工具或检索文档,即组织检索系统的过程。(2)信息资源需求分析和检索过程。信息资源需求分析和检索是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利用已组织好的检索系统,按照系统提供的方法与途径检索有关信息资源,即检索系统的应用过程。2 信息资源的传播和服务信息资源传播是将信息资源传递给受众的社会性活动。信息资源服务是信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信息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领域,是用不同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一项活动。信息资源服务活动通过研究用户、组织用户、组织服务,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传递给用户,最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从这一意义上看,信息资源服务实际上是传播信息资源、交流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增值的一项活动。从广义上说,信息资源服务涵盖了整个信息工作内容,包括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存储、加工、传递、提供和利用等各项活动,信息资源服务本身也是在进行信息资源传播。信息资源传播和服务的性质与范围因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在传播过程中所处的位置而异。广播、电视等单位处于一级传播位置,其信息资源的传播多在大空间中进行传播,他们可以在瞬时间内将信息传播给广阔空间中的众多用户,因此可称之为空间传播。互联网也是一级传播,虽然其传播方式大多是通过线缆的方式进行传播,但是由于其传播范围广,也属于一级传播。图书馆、档案馆等单位则处于二级传播位置,它们的传播空间有限,只能将系统存储的信息资源传播给一定空间中的未来用户,即不能达到即时共享的目的,因此可称为时间传播。一般而言,信息资源传播和服务可以认为是信息资源管理机构面向社会和市场的窗口。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效益和价值也要通过传播和服务来体现。例如可以通过图书报刊的发行量、图书馆藏书的利用率、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互联网的点击率和访问率等对信息资源传播和服务的效果进行衡量,同时也间接体现了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价值。从用户角度考虑,信息资源传播和服务过程也就是用户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又体现为信息资源消费与生产的统一。信息资源传播和服务的方式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信息资源提供服务,即基于信息检索的传播和服务;二是信息资源咨询服务,即基于信息资源开发的传播和服务;三是网络信息资源提供和开发服务,主要基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网络信息资源提供和开发服务。信息资源提供服务是信息资源检索过程的逻辑延伸,没有信息资源检索也就谈不上信息资源提供的服务。信息资源提供服务是最基本的信息资源传播和服务方式,它是在基本不改变所采集或存储的信息资源的形态下,有选择地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和服务。归纳起来,信息资源提供服务大约有以下形式:①文献复制服务;②图书、报纸和杂志的出版发行;③图书、图片或档案展览;④图书馆藏书的外借和阅览;⑤档案的开放和提供利用;⑥广播电视节目的播放。信息资源咨询服务是在信息资源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播和服务方式,其前提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其实质是信息资源开发活动向市场的延展。它的基本特点是通过改变所采集或存储的信息资源的形态和内容,以产出新的信息产品。信息资源咨询服务的表现形式主要有:①信息预测服务;②出版发行书目服务;③报刊论文索引服务;④图书、档案馆藏线索咨询服务;⑤事实、数据咨询服务;⑥定题、定向情报服务;⑦科研项目追踪服务;⑧用户教育服务。网络信息资源提供和开发服务是以计算机硬件和通信设备为依托,以应用软件为手段,以数据库信息资源为利用对象。因此,这种信息资源服务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的。这种服务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将信息资源提供服务和信息资源咨询服务统一起来服务于大众;另一方面又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个别化服务。它的主要形式有:①用户电子论坛;②用户点播服务;③电子函件;④电子公告板服务;⑤联机公共目录查询服务;⑥远程检索服务;⑦远程电视会议服务;⑧图文信息电视广播服务;⑨电子出版物和电子杂志的发布。信息资源的传播和服务是连接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和信息市场的重要活动。从是否有偿或部分有偿的情况来看,信息资源的传播和服务分无偿与有偿两种方式。一般而言,信息资源提供服务多采取无偿服务方式,信息资源咨询服务和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则多采取有偿服务方式。信息资源传播和服务的目标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资源生产或信息资源消费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和服务。因此,信息资源既可以作为消费资料为最终用户服务,也可以作为生产资料形成新的信息。作为消费资料,信息资源在被用户消费的同时,为用户增加了信息资源储备以及相应的产值;作为生产资料,信息资源被用户作为生产信息甚至“原材料”投入信息再生产过程,以形成新的信息资源,这将是新一轮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的起点。信息资源传播和服务就是这样通过影响用户进而影响社会,它肩负着实现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价值的使命,同时也维系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的动态平衡。

信息资源建设论文

网络信息评价研究综述  [摘要] 通过参考国内外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文献,从内容、原则、模式与措施等方面对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研究建议。  [关键词] 网络信息资源 优化配置 信息生态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网站数量剧增,目前网民人数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用户,对信息资源的使用有了新的要求。虽然网络信息资源的容量曾几何级数的增长,但信息来源分散,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组织与控制,这都严重影响了信息资源的获取及使用,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信息管理者所关注的问题。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是以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追求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质量为指针,通过设计网络上信息资源的流向,进一步规划分配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内容、数量、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分布,最终达到为网络用户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和信息资源被合理有效利用的目的。  一、研究的必要性  技术的变革与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技术架构经历了信息孤岛、以局域网为支撑的内部集成、以Internet为技术平台的分布式系统。体系结构从单层结构发展到3层乃至多层结构,从C-S结构到B-S结构。互联网的出现是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它所涌现的信息资源的海量与包容性是其他任何信息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信息资源管理也有数据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信息生态的不同阶段。技术的发展进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信息资源管理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必须充分考虑到其引起的变革。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从内容上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分布广、数量大、种类多和不稳定的特点;从形式上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非线性、交互性、动态性、累积性、多样性的特点;从信息资源的质量上来看,网络信息资源又具有良莠不齐,真假莫辨的特点。目前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现状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网络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组织;二是信息检准率较低,网上信息资源分散、无序现象加剧;三是网络信息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只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积极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才能带来真正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大多数企业应用系统处于“信息孤岛”状态,单体应用、部门级应用居多,企业级集成应用少。应用系统的数据以不同形式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库中,而且各个业务系统通常分别由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和维护,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加之网络与信息安全性的防护措施,使得这些系统功能之间相互交叉,有着重复的信息和数据,但相互之间却很难进行畅通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环境的变化。目前企业的管理者一般都有企业信息化的战略构想,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企业流程重组等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在进行信息化改造的时候,决策者容易忽视环境的因素给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影响,如社会、政策、经济、技术等。特别是进入到21世纪以后,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已从相对稳定、变化可预测的线性时代步入不断发生激烈变化的非线性时代。过去,信息资源管理通过给予企业信息保障,来向企业决策提供各种预测方案。但现在所提供的预测跟不上环境的变化,信息管理对企业环境的不适用已是必然,只有适合环境的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在信息社会中各种事物的变化越来越快,“变”成了惟一不变的因素。要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环境就得了解信息环境, 企业内外部环境将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用与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正视环境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  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内容。大多数国内学者从网络信息分布的时间、空间和数量特征三个方面论述了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内容。李楠澜将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内容总结概括为网络信息资源的时间矢量配置、空间矢量配置以及品种类型上的配置和在数量上的配置等四方面的内容。就品种类型配置,又从媒体类型、内容、时效性、归属特性及保密程度进行区分。  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刘水养指出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应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多种不同模式的调配有序、高效地进行,使得网络信息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从而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他认为应该遵循宏观调控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原则、质量保证原则、集成配置与互补合作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品种多样化原则等。  许恩元在《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与模式新论》中引入了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依据—帕累托最优理论。分别就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需求导向原则、公平原则、协调共享原则、市场手段与政府手段互补原则、合理分工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原则等进行分析。  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模式包括宏观配置和微观配置两方面的内容。宏观配置就是政府通过宏观手段对信息资源的配置提供政策性的指导,是一种政府层面的行政干预行为。对于宏观配置研究者一般从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规、设置均衡配置的指导目标、引入竞争机制及调控增量信息资源的规划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微观配置就是信息的制作、传播部门在政府宏观调控指导下对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和数量等要素上作适时的配置,是一种技术性、操作性行为。重点需要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数量、类型、及技术的配置。  郭东强等认为应该将生态学及生态平衡的理念引入企业信息系统中形成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当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各类的企业信息的比重、数量趋于平衡,信息的流向和流动趋于稳定,即达到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此时,整个社会经济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经济主体不仅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时也实现了生态效益。同时他还建议正视过度依赖技术、使用技术给企业的信息环境带来的危害,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注重人的因素,使人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措施。大部分学者从宏观角度进行了研究,高丹从宏观上的提出相应建议: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层次的配置信息资源、积极参与信息资源的开发、提高信息人员的素质、培育高效的信息市场。李颖认为要研究用户需求,建立全国性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协调机构,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及法律保障机制。陈德敏从技术角度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进行研究,分别是MARC格式、DC元数据格式、应用分类法、应用主题法。  王玉在《论协同电子商务下的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中,谈到协同电子商务的建立必须从整个行业出发,研究各个企业的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和集成,以及企业之间在市场环境中的合作和协调机制,建立能为企业提供一个从企业到行业到区域企业的集成信息支撑平台。这些都符合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及生态圈的要求及动态演化的特点,当企业信息生态圈建设和发展到成熟阶段时 ,各类企业信息的比重、数量和企业群的比例趋于平衡 ,信息的流向与流量趋于稳定,即达到企业信息生态圈平衡。这种平衡是社会经济中市场平衡的真实反映 ,这时各种社会资源的配置趋于优化状态。  通过考察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研究现状,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的开发利用是目前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诸多学者对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原则、措施等内容行了分析,他们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都十分认同,但缺乏具体的实例分析及模型的建立,另外对于网络信息环境所出现的变化及与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式也缺乏相应的研究。  三、研究建议  网络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使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更加便捷,同时也对传统的信息组织与管理形成了很大冲击。网络信息爆炸、无序、优劣混杂 ,缺乏统一的组织与控制 ,严重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利用,因此基于信息生态的理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研究就尤为必要。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生态学理论的引入,信息生态成为其一个重要的分支,信息生态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管理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与以往片面强调技术的作用不同,信息生态通过对人、技术、信息和环境进行综合考察。  1997年,美国管理科学家达文波特(Thomas HDavenport)在《信息生态学:掌握信息与知识环境》一书中首次提出信息生态学(Information Ecology)的概念,将生态理念引入企业的信息管理中,从而开辟了信息管理的新领域。  1999年,纳笛(B A Nardi)和欧戴(Vicki L O' Day)合作撰写了《信息生态:用心使用技术》中,将信息生态定义为“特定环境里由人、实践、价值和技术构成的一个系统”,认为信息生态系统里占核心地位的不是技术,而是由技术支持的人的活动。  国内学者对信息生态的研究有代表性的是蒋录全在2003年出版的《信息生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对信息生态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信息生态涉及信息、人和环境三大要素,信息生态就是研究信息—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进而在此基础上推导其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成演和发展。而张福学认为信息生态只是一个比喻式的概念,意在利用“生态”这一比喻培育新的思想和理论。  对于信息生态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是信息生态环境,蒋录全博士将信息生态环境因子定义为:信息环境中对人类及社会组织的成长、行为、发展、流动和分布以及社会进化与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信息环境因子主要可分为:人类因子、信息因子、信息技术因子、信息政策法律与信息伦理因子、信息文化因子等。而在网络环境中不容回避的一个事实就是信息生态失衡。  信息生态平衡是指信息、人、环境之间的均衡状态。信息生态失衡指以上要素处于不平衡状态,即信息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交换的信息受阻或其自身要素与子系统之间的比例失调等。谢立虹在《网络空间中的信息生态问题》中提出其主要现象有信息超载、信息污染、信息垄断和信息侵犯等4个方面。李凤石认为信息生态生态失衡的主要表现为信息资源分布失衡、信息爆炸等。  对于解决信息生态失衡的措施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田春虎认为调节信息生态失衡的方法包括从系统角度出发进行整体规划与布局,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保持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提高技术的创新能力;调整人员结构,提高信息素养;加强对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管理等。孟瑞玲从制定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规、加强信息门户网站和信息地图建设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法。此外,应金萍等提出实施信息分级制度,以净化信息环境整合传统理论优势,进行信息伦理学研究,加强信息伦理道德建设强化信息市场管理等具体措施。  借鉴信息生态的思路为解决企业信息化及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以往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往往是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而不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综合考虑,从而导致结果与预期相差甚远。从信息生态的角度分析及评价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现代环境下企业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刘文燕等在《从信息生态角度谈企业信息化》中谈到信息时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是为员工建立良好的信息生态环境,使企业成为一个信息生态化的企业。企业信息生态化是关于企业信息管理的一种新范式,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考察企业信息管理中的系统性以及人与企业信息环境中之间的相互性,这种新范式是“以人为本”的一种信息管理方法,与“技术至上”的信息管理方法存在明显差异,为企业解决信息问题指出了新方向。李佳洋认为技术本身并不能解决企业组织的信息问题,只有当管理者改变“技术至上”的观念并且开始关注企业信息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才可能改变现状,建立合理稳定的企业信息生态系统,为企业的发展营造平衡和谐环境。  虽然国内学术界对信息生态问题研究的历史还不长,但已围绕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对策,这将有助于信息生态学这一新兴学科的理论构建,并对解决信息生态失衡及信息资源管理问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技术的变革,环境的变化及信息的多样性以及需求的复杂性和个性化,对信息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这要求我们从信息生态的理论从总体上加以解决。通过信息、人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网络信息化资源配置的效益性,使信息化资源配置达到最佳、效益最优, 这是网络资源优化配置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富学:信息生态学的初步研究[J]情报科学,2002,(1)  [2]谢立虹:网络空间中的信息生态问题[J]图书馆,2000,(2)

信息系统建设的项目管理众所周知,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不是单靠技术部门就能够实现的,最关键的一点是高层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推动,同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则,建立新的管理流程,协调各部门的关系也是很关键的。笔者根据参与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信息化建设的体会,从系统开发和管理的角度,探讨软件开发以及在航天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中如何进行项目管理。一、信息系统的生存周期模型《软件工程化管理程序》!" # $%& ’()*& &)+ , -))- 规定了航天型号软件的开发过程一般遵循的阶段,参照这一标准,同时借鉴统一软件过程!/012134 562789:3 ;:6(3<< 、敏捷软件过程!=>1?3562789:3 ;:6(3<< 等软件开发的思想和理念,并结合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自身特点,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生存周期模型! 见图 。这一生存周期模型从立项到最后消退,有两个迭代,即开发迭代和运行迭代。这是这个模型的一个显著特点。随着开发的深入,用户的需求将越发明朗,新的用户需求就可能产生;此外,由于信息化项目开发的实质是“知识转移”,其系统的质量往往要投入使用才能衡量。因此,系统必须经过从需求到试运行的多个开发迭代才能真正投入使用,进而进入维护阶段。在维护阶段,除了通常的改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和改善性维护外,有时需要进行运行迭代,如要将多个软件系统整合起来,或因为组织结构的调整而需要改变原有的软件系统,此时就要对原有的软件系统进行优化与整合。二、信息系统的实现过程!" 需求阶段实行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现有的生产、设计、管理等,实现各个部门的信息集成和共享。对于计算机部门的开发人员来说,那些设计、管理部门的工作流程是陌生的,首先应该进行的是需求分析,即生产、管理咨询和业务流程优化。这个阶段通常包括以下过程:获取需求。通常是任务书、与用户当面交流或者电子邮件之类的书面交流等方式。确定需求类型。确定系统是哪种类型,是业务流程型还是数据处理型等。建立需求描述。将各种途径获得的需求,以标准的书面形式记录在案,当设计与需求有出入时可以有据可查。信息系统建设的项目管理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毛培培企业信息化你好,我有相关论文资料(还有其他几篇的)可供参考,需要的话请加我QQ,我发给你,497267666,谢谢。

  • 索引序列
  •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基本流程是
  •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基本流程
  •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基本流程是什么
  •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基本流程包括
  • 信息资源建设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