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楚辞论文参考文献

楚辞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楚辞参考文献

“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尔雅等 “史” 二十四史和《新元史》《清史》 “子” “诸子百家”的著作,包括科学技术书籍。如《齐民要术》《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 “集” 古典文学著作《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以及历代作家的专集或总集。如《杜工部集》《诗品》《东坡七集》《古文观止》《文心雕龙》等。 钦子文

《楚辞》

《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它得名于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这种诗体经屈原发扬光大,其后的宋玉等汉代作家继续从事楚辞的创作。   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作“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实际上,楚辞作为一种产生于楚地的独立诗体,是不应与汉赋混淆的。汉赋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赋一般用主客问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楚辞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含有叙事成分,但它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是一种诗歌。   在楚辞之前的《诗经》,诗句以四字句为主,篇章比较短,风格朴素;楚辞则篇章宏阔,气势汪洋恣肆,诗的结构、篇幅都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而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风格绚烂,都与诗经作品截然不同。一般来说,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而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乡土文学,楚辞中的大部分作品是屈原吸收民间文学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楚辞》的编纂始于西汉,汉成帝河平三年,文学家刘向领校中秘书衔,负责整理屈、宋作品,编定《楚辞》。   《楚辞》一书中选编了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名篇,并加以详细的注释,即使现代读者对当时的语言习惯、社会背景等都比较陌生,也能比较好地理解楚辞作品,从中领略楚辞的精粹。 参考文献:

楚辞论文参考文献

2010年以来有关《诗经》《楚辞》研究的重要论对待我比较的

你好的!文献综述很简单!就是找到相关的资料,把摘要捏在一起就成了!说实话,你来这里是求不到别人给你写的!你赶紧自己早点着手准备吧!按照如下方式找资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 ② 并且大部分的院校都有免费的接口! ③ 如果真没有免费的接口,那就百度知道悬赏求助下载吧! ④ 要是要外文的论文准备翻译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谷歌学术】 ⑤ 需要什么语言的论文直接就用相应的语言搜索!100% 能找到类似的! ⑥ 至于翻译,可以直接谷歌翻一下,弄完在自己缕缕就可以了! ⑦ 要是计算机类的代码什么的到CSDN或者51CTO下载!【友情提示】==================论文写作方法=========================== {首先就不要有马上毕业,最后一次花点钱就得了的想法} ① 其实,原创的论文网上没有免费为你代谢的!谁愿意花时间给你写这个呢?难道你在空闲的时间原以为别人提供这种毫无意义的服务么?所以:还不如自己写。主要是网上的不可靠因素太多,万一碰到人的,就不上算了。 ②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这个很可能老师已经给你确定了】,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 ③ 通读一些相关资料,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看看别人都从哪些方面写这个东西! ④ 参照你们学校的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接着要将提纲给你们老师看看,再修改。等老师同意你这个提纲之后,你就可以补充内容! ⑤ 也可以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 ⑥ 最后,到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测【这里便宜啊,每一万字才1块钱】,将扫红部分进行再次修改! ⑦ 祝你顺利完成论文!【WARNING】========================================================= [Ⅰ] 如果确认找人代笔,交押金的要慎重考虑! [Ⅱ] 淘宝交易的话,一定看好他的打款时间,有的设定为【3天】,到期之后人家自然收到钱! [Ⅲ] 希望用我的回答能让童鞋们多个心眼!

这可以可以的,有成品。

楚辞文献丛考

《楚辞》的版本系统是比较复杂的,由于其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社会的独特地位,使其从辑录之前到流传过程,几乎每一个环节、细节都产生或曾经产生不同的歧说——在“五四”前后疑古思潮泛滥情况下,甚至连屈原的存在与否,也曾引起争议,亦有全盘否认《楚辞》有先秦作品的。 刘向《楚辞》的原貌早已不见,但约100多年后成书的王逸《楚辞章句》,一直公认是首部完整注疏《楚辞》的版本,也是最完整的注本,因为刘安的《离骚传》,刘向、扬雄作的《天问》注解,东汉的班固、贾逵作的《离骚章句》,都只是“楚辞”或《楚辞》的某一篇作品而已。因此,后人几乎仅能凭借王逸《楚辞章句》为主,了解刘向的《楚辞》。 王逸《楚辞章句》上承刘向《楚辞》,但它原版早亡,现存主要版本有: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戊寅刊本),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中复宋本十七卷,上海图书馆藏;1571年(明隆庆五年辛未)豫章王孙用晦夫容馆复宋本十七卷,前附《楚辞疑字直音补》一卷,上海图书馆藏;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丙戌)冯绍祖校勘本;等。此外,继承王逸《楚辞章句》最受重视的版本是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然而,按王逸《楚辞章句》“自序”,刘向的《楚辞》应为十六卷,而现见版本的《楚辞章句》,却是十七卷,多出了一篇王逸自作自注的《九思》,因此一直令人起疑,甚至有怀疑其作真伪者。王兴祖《楚辞补注》则认为只是后人加入,“逸不应自为注解,恐其子延寿之徒为之尔”。 洪兴祖的《楚辞补注》的,本旨是补王逸《楚辞章句》之未备,故取名“补注”,是公认较为全面保留《楚辞章句》、乃至上接刘向《楚辞》的著作。在《楚辞》早佚,《楚辞章句》原貌不见得情况下,《楚辞补注》遂成为最主要的追溯《楚辞》的版本。该书同样十七卷,在承袭《楚辞章句》内容上,作进一步《楚辞》的补注及阐发等,客观上也留住了已经失传的隋唐以前及洪氏同时代的遗说。 《楚辞补注》版本较多,主要有:明复刻宋本,浙江图书馆藏;明崇祯中汲古阁重刊宋本,北京图书馆藏;清素位堂刊本,北京图书馆藏;清文津阁、文澜阁《四库全书》本;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丙午)《惜阴轩丛书》仿汲古阁本,等。 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楚辞》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殿堂中的一门显赫之学。如果打算从一般的角度,对现存的楚辞作品进行阅读的话,可以参考如下一批由现代学者撰写的读本、文献资料。 《楚辞入门》,梅桐生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该书对楚辞研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均有所述,深入浅出,体系完整。《楚辞全译》,黄寿祺、梅桐生合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收录了王逸《楚辞章句》和朱熹《楚辞集注》中的全部作品,是于今最全的楚辞注释本;该书每篇均有详细的题解,通俗性、学术性兼备。《楚辞今注》,汤炳正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为“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的一种,每篇均有题解,注释简明。《楚辞今绎讲录》,姜亮夫著,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姜被誉为现代楚辞学大师,是现代楚辞学研究专家中著述最丰者。此书共分12讲,观点明确,篇幅不大,简明扼要。《楚辞书目五种》,姜亮夫著,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重印;全书分为5部分,即楚辞书目提要、楚辞图谱提要、绍骚隅录、楚辞札记目录、楚辞论文目录,是一部反映自汉以来各代学者研究考订楚辞成就的目录学著作。《楚辞书目五种续编》,崔富章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崔为姜亮夫的学生,是前书的续编。《屈原赋校注》,姜亮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修订本;该书对屈原的全部作品进行了校注,共计25篇,是当代《楚辞》注本中的权威性读本。《屈原赋今译》,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特点是由当代著名诗人来翻译古代名作,是现代影响最为广泛的译文。《屈原赋今译》,姜亮夫著,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该书依照《屈原赋校注》的篇目,译文采用了元曲的形式,译法十分独特。《屈原集校注》,金开诚等著,中华书局1996年版;该书为“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的一种,吸收了大量现有成果,考证精当。 1979年,楚辞学泰斗姜亮夫接受国家教育部的指示,为挑选出来的全国重点大学讲师(副教授)以上教工人员进行专门的楚辞学开班培训。姜亮夫特为进修班开出必备的14部楚辞文献。 这14部专业文献分别是:王逸的《楚辞章句》(夹附在洪兴祖《楚辞补注》里);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朱熹的《楚辞集注》;王夫之《楚辞通释》;黄文焕的《楚辞听直》;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戴震的《屈原赋注》;王闿运的《楚辞释》;陈本礼的《屈辞精义》;朱骏声的《离骚补注》;龚景瀚的《离骚笺》;刘梦鹏的《屈子章句》;胡文英的《屈骚指掌》;马其昶的《屈赋微》。 此外,还有姜亮夫自己的著述:《楚辞书目五种》。他特别指出,这14部是一些派别、方法的代表,“不一定是第一流货色”,“而第一流的货色奇缺”。 (注:必备文献目及简介,见下图“姜亮夫推荐文献1-3”,百科编辑者制图参考自 )

离骚> <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夫><

《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它得名于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这种诗体经屈原发扬光大,其后的宋玉等汉代作家继续从事楚辞的创作。   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作“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实际上,楚辞作为一种产生于楚地的独立诗体,是不应与汉赋混淆的。汉赋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赋一般用主客问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楚辞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含有叙事成分,但它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是一种诗歌。   在楚辞之前的《诗经》,诗句以四字句为主,篇章比较短,风格朴素;楚辞则篇章宏阔,气势汪洋恣肆,诗的结构、篇幅都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而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风格绚烂,都与诗经作品截然不同。一般来说,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而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乡土文学,楚辞中的大部分作品是屈原吸收民间文学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楚辞》的编纂始于西汉,汉成帝河平三年,文学家刘向领校中秘书衔,负责整理屈、宋作品,编定《楚辞》。   《楚辞》一书中选编了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名篇,并加以详细的注释,即使现代读者对当时的语言习惯、社会背景等都比较陌生,也能比较好地理解楚辞作品,从中领略楚辞的精粹。 参考文献:

《离骚》、《九歌》、《天问》

楚辞文献丛考pdf

《楚辞》的版本系统是比较复杂的,由于其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社会的独特地位,使其从辑录之前到流传过程,几乎每一个环节、细节都产生或曾经产生不同的歧说——在“五四”前后疑古思潮泛滥情况下,甚至连屈原的存在与否,也曾引起争议,亦有全盘否认《楚辞》有先秦作品的。 刘向《楚辞》的原貌早已不见,但约100多年后成书的王逸《楚辞章句》,一直公认是首部完整注疏《楚辞》的版本,也是最完整的注本,因为刘安的《离骚传》,刘向、扬雄作的《天问》注解,东汉的班固、贾逵作的《离骚章句》,都只是“楚辞”或《楚辞》的某一篇作品而已。因此,后人几乎仅能凭借王逸《楚辞章句》为主,了解刘向的《楚辞》。 王逸《楚辞章句》上承刘向《楚辞》,但它原版早亡,现存主要版本有: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戊寅刊本),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中复宋本十七卷,上海图书馆藏;1571年(明隆庆五年辛未)豫章王孙用晦夫容馆复宋本十七卷,前附《楚辞疑字直音补》一卷,上海图书馆藏;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丙戌)冯绍祖校勘本;等。此外,继承王逸《楚辞章句》最受重视的版本是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然而,按王逸《楚辞章句》“自序”,刘向的《楚辞》应为十六卷,而现见版本的《楚辞章句》,却是十七卷,多出了一篇王逸自作自注的《九思》,因此一直令人起疑,甚至有怀疑其作真伪者。王兴祖《楚辞补注》则认为只是后人加入,“逸不应自为注解,恐其子延寿之徒为之尔”。 洪兴祖的《楚辞补注》的,本旨是补王逸《楚辞章句》之未备,故取名“补注”,是公认较为全面保留《楚辞章句》、乃至上接刘向《楚辞》的著作。在《楚辞》早佚,《楚辞章句》原貌不见得情况下,《楚辞补注》遂成为最主要的追溯《楚辞》的版本。该书同样十七卷,在承袭《楚辞章句》内容上,作进一步《楚辞》的补注及阐发等,客观上也留住了已经失传的隋唐以前及洪氏同时代的遗说。 《楚辞补注》版本较多,主要有:明复刻宋本,浙江图书馆藏;明崇祯中汲古阁重刊宋本,北京图书馆藏;清素位堂刊本,北京图书馆藏;清文津阁、文澜阁《四库全书》本;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丙午)《惜阴轩丛书》仿汲古阁本,等。 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楚辞》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殿堂中的一门显赫之学。如果打算从一般的角度,对现存的楚辞作品进行阅读的话,可以参考如下一批由现代学者撰写的读本、文献资料。 《楚辞入门》,梅桐生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该书对楚辞研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均有所述,深入浅出,体系完整。《楚辞全译》,黄寿祺、梅桐生合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收录了王逸《楚辞章句》和朱熹《楚辞集注》中的全部作品,是于今最全的楚辞注释本;该书每篇均有详细的题解,通俗性、学术性兼备。《楚辞今注》,汤炳正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为“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的一种,每篇均有题解,注释简明。《楚辞今绎讲录》,姜亮夫著,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姜被誉为现代楚辞学大师,是现代楚辞学研究专家中著述最丰者。此书共分12讲,观点明确,篇幅不大,简明扼要。《楚辞书目五种》,姜亮夫著,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重印;全书分为5部分,即楚辞书目提要、楚辞图谱提要、绍骚隅录、楚辞札记目录、楚辞论文目录,是一部反映自汉以来各代学者研究考订楚辞成就的目录学著作。《楚辞书目五种续编》,崔富章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崔为姜亮夫的学生,是前书的续编。《屈原赋校注》,姜亮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修订本;该书对屈原的全部作品进行了校注,共计25篇,是当代《楚辞》注本中的权威性读本。《屈原赋今译》,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特点是由当代著名诗人来翻译古代名作,是现代影响最为广泛的译文。《屈原赋今译》,姜亮夫著,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该书依照《屈原赋校注》的篇目,译文采用了元曲的形式,译法十分独特。《屈原集校注》,金开诚等著,中华书局1996年版;该书为“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的一种,吸收了大量现有成果,考证精当。 1979年,楚辞学泰斗姜亮夫接受国家教育部的指示,为挑选出来的全国重点大学讲师(副教授)以上教工人员进行专门的楚辞学开班培训。姜亮夫特为进修班开出必备的14部楚辞文献。 这14部专业文献分别是:王逸的《楚辞章句》(夹附在洪兴祖《楚辞补注》里);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朱熹的《楚辞集注》;王夫之《楚辞通释》;黄文焕的《楚辞听直》;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戴震的《屈原赋注》;王闿运的《楚辞释》;陈本礼的《屈辞精义》;朱骏声的《离骚补注》;龚景瀚的《离骚笺》;刘梦鹏的《屈子章句》;胡文英的《屈骚指掌》;马其昶的《屈赋微》。 此外,还有姜亮夫自己的著述:《楚辞书目五种》。他特别指出,这14部是一些派别、方法的代表,“不一定是第一流货色”,“而第一流的货色奇缺”。 (注:必备文献目及简介,见下图“姜亮夫推荐文献1-3”,百科编辑者制图参考自 )

楚辞文献丛考pdf下载

(一)文史哲类(34人)27、冯友兰:著名哲学家、文史学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在预校和中州大学执教六年,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16篇,为中州大学文科各系的建设作出很大贡献。1944年,到荆紫关河南大学流亡办学地为学生作报告半月之久。28、董作宾:著名甲骨文家、史学家。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语言学研究生专业,历任中州大学文科讲师、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教授,为河大考古专业的发展贡献很大。1928年起相继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院士、副院长。著有《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殷历谱》等书,发表甲骨文学术论文一百余篇。29、白寿彝:著名史学家。1929届河南中山大学文科毕业生,历任南京中央大学、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9~1998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全国人大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兼任河南大学北京校友会名誉会长。著有《中国通史纲要》、《史学概论》、《新编中国通史》、《史学新论》、《中国史学史》等。30、徐旭生:著名哲学家、史学家。1919年巴黎大学研究生毕业,担任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法语、哲学史教授。1921年赴京,历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研究员。31、蒙文通:著名史学家。1930~1935年执教河南大学文学院,任中国古代史教授。40年代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后长期任教于四川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32、石璋如:著名甲骨文学家、史学家。1932届河南大学文学院毕业生。1935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评议研究生毕业,留院从事甲骨文研究,历任研究员、院士。后旅居台湾,著有《殷墟建筑遗存》、《殷墟墓葬》、《考古年表》、《中国的远古文化》等书。在台湾发表《河南大学与考古事业》(1976年)、《照林(尹达)与侯家庄1001大墓》(1995年)。33、尹达:著名甲骨文学家、史学家。本名刘耀,与石璋如徐敬参一起参加殷墟发掘。1932届河南大学文学院毕业生,1935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学研究生毕业,历任延安中共中央出版科科长、北方大学教授、华北大学教务长、中国人民大学研究部副部长、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全国政协委员。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常务委员。著有《中国原始社会》、《中国新石器时代》、《十年考古》等。34、周而复:著名作家和书法家。1932年入河南大学中文系学习。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白求恩大夫》、《上海的早晨》等35、高亨:著名教授,古文字学家、先秦文化史研究和古籍校勘考据专家。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1925年秋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以梁启超、王国维为导师。1926年毕业任教,历任河南大学、东北大学、武汉大学、齐鲁大学教授等。1967年后不再任教,专门从事古代学术研究工作。完成了《诗经选注》、《诗经今注》、《楚辞选》、《上古神话》、《文字形义学概论》、《古字通辞典》等一批著作和论文,为我国古籍文献的整理做出了卓越贡献。36、吴强:现代著名作家。1936年在河南大学教育系读书。1937年,离开母校,从事战地革命文学创作。代表作:《红日》、《堡垒》等。37、姚雪垠: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型作家。1929年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后从事中共领导的地下组织活动,辗转北平,1951年,回到开封重当专业作家。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及《重逢》、《戎马恋》、《母爱》、《春到前线》等小说和报告文学《战地书简》、《四月交响曲》等。38、王实味:文学家。1923年到预校读书。1930年在上海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小说翻译。1942年延安整风,他发表的《野百合花》受到批判。39、邓拓:著名文史学家、新闻学家。1937届河南大学经济系毕业生。在校期间曾出版专著《中国救荒史》,受到中外学术界注目。后历任《晋察冀日报》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有《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等。40、张邃青:历史学家。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27年8月到到校任教直至去世。对中国古代史颇有研究,且成果卓著。特别是抗战期间坚持学术研究,写出《伏牛山中之蛮族》,又写了《嵩山专著书目考》。1957年当选开封市副市长。1963年任开封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64年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史学会会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41、张长弓:曲艺学家。1929年考取燕京大学国学系研究生,主攻中国文学史和河南民间曲艺。1942年来校任教,教学之余主要从事河南曲艺研究。著有《鼓子曲言》、《河南坠子书》、《中国文学史新编》、《张长弓曲论集》等。42、郭绍虞:语言学家。1923年到中州大学任教。后到武昌中山大学、北京燕京大学任教。建国后任同济大学文学院院长,院系调整到复旦大学任教。著有《中国文学批评史》等。43、萧一山:著名历史学家。毕生致力于清史研究。1923年出版《清代通史》。1935-1938年任河南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8年赴台任教。44、姜亮夫:文史学家。1927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受河南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中国文学史。解放后,在杭州大学任教授,出版敦煌学、历史、语言、楚辞学等相关著作几十部。45、李嘉言:古典文学研究家。早年在省立河南大学预科读书,1930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文学院国文系,师从闻一多、陈寅恪等著名学者。1947年-1967年到河大任教,曾任中文系主任,主持《全唐诗》的改编工作。主要著作有:《汉魏六朝文学史》、《楚辞选注》、《唐诗丛考》等。46、朱芳圃:甲骨文、古文字学家。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1931年、1939年至退休在河大任教。著有《甲骨学文字编》、《甲骨学商史编》、《殷商文字释丛》、《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等。是毛泽东的同学。47、苏金伞:著名作家、诗人。1924年考入河南体育专科学校(今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前身)。1939——1942年、1945-1948年在河南大学任教。在他的第一部诗集《无弦琴》,热情讴歌中原儿女反抗侵略的奋斗精神。解放战争中,其诗歌贯穿着“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呼喊。1948年与嵇文甫等进步师生奔赴解放区,参与创办中原大学。解放后到省文联工作。48、李白凤:著名书法家、篆刻家、作家、诗人。1933年考入北平国民学院国文系,1936年毕业,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出版诗集《风之歌》、《南行小草》,话剧《卢沟桥的烽火》,短篇小说集《小鬼》、《马和放马的人》等。1954年任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执教期间发表诗、词、论文200余篇。49、任访秋:著名文学家。1929年考入北师大中文系,1933年考去北大研究生,深受钱玄同、周作人、胡适影响。1940年受聘河大文学院。主要开设中国文学史、国学概论、现代文学、古代散文选、文艺学等课程。著有《中国近代文学史》、《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散文卷》、《中国古典文学论文集》等。50、于安澜:文学家、书法家。1924年入河南大学前身中州大学文史系学习,得到了冯友兰、郭绍虞、嵇文甫、董作宾等诸多名师的悉心指导。1932年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国学研究所读研。1946年回母校任教。著有《汉魏六朝韵谱》、《诗学辑要》、《古书文字易解》等。51、孙作云:历史学家。1931年考入复旦大学文学系,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闻一多。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员文科研究所,仍师从闻一多。1950年发起创办《历史教学》杂志,任编委,这是我国建国后最早的史学刊物之一。1956年院系调整后执教于开封师院。主要从事楚辞、诗经、民俗、神话等研究,论著等身。52、胡雄定:外国语言学家。1927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语系。1950年任北京中法大学外语系教授,1957年跳入开封师院外语系。在河大执教47年,精通英语,兼通法语和俄语,学术功底深厚。30年代著有《英语习语用法例解出版后享誉国内》,《英语成语用法详解》亦产生重大影响。更难能可贵的是,87岁之后出版四本专著,近三百万字,是河大教授中晚年出版著作最多的一位英语语言文学家。53、刘炳善:萨士比亚研究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莎士比亚协会会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理事,中国译协资深翻译家,外国文学专家,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54、胡思庸:著名历史学家。1946年考入河南大学农学院园艺系,1948年转到文学院历史系就读。1951年2月毕业后留河南大学任教。 历任开封师范学院讲师,河南大学教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二、三届副主席,河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会长。55、高文:著名的金石学家,唐代文学专家,教育家,诗人,尤其对汉代碑刻的研究卓有成就。1951年到河南大学中文系任教,先后讲述过现代文学、文艺理论、历代散文选、中国文学史等课程。1953年中文系中国古典文学主页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河南大学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高文任为导师。56、华仲彦: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1955年到校任教。长期从事诗词创作与研究,著有诗集《华钟彦诗词选》、文集《东京梦华至馆论稿》、《诗歌精选》等。57、赵俪生:历史学家。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后转到哲学系。1947年经傅斯年介绍到河南大学任教。1948年跟随嵇文甫等进步师生前往解放区积极组建中原大学。之后曾在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山东大学任教,1957年到兰州大学任教。早年从事苏联文学翻译和革命文学创作,以冯夷等笔名发表过不少译作、剧本和小说。后专于中国土地制度史和中国农民战争史。晚年专攻先秦文化,探讨中国文化的源头。先后出版着作1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58、张明旭:1948年12月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1950—1982年任外语系主任。有专著《现代汉语语法》、文学译著《三人同舟》,1980年—1985年任第四届开封市政协常委。59、赵帆声:河南著名诗人,河南大学教授,河南大学出版社社长。著有《古史音释》。60、郭人民:历史学家。1946年考入河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秘书、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河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河南省高等院校古籍整理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历史文献学会理事等职。

广陵书社一直秉承保护传统工艺、繁荣学术出版、弘扬地方文化的宗旨,坚持专业特色,努力开拓市场,逐渐形成了雕版线装、文献影印、古籍整理、学术著作、地方文化、民国期刊等出版特色。广陵书社线装图书的编辑出版和印制加工,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线装书出版基地,年出版各类线装图书上百种。广陵版线装图书主要包括雕版印刷、珍本影印及电脑排印三大部分。影印线装书内容多为传统典籍,需甄选精良底本,具有阅读鉴赏、馈赠收藏等价值,如在雕版印刷史上享有盛誉的清康熙扬州诗局本《全唐诗》,汇集昆剧珍稀曲本的《昆剧手抄曲本一百册》,近代出版史上的珍本《百衲本史记》,明刊本《毛扆手校四书集注》,现代著名学者王伯沆先生批注的《红楼梦》,以及书画艺术类图书如《历代名碑精选》、《扬州八怪艺术珍品》、《林散之书法选集》等。排印线装书内容多属耳熟能详的经典读物,如四大名著、四书五经、前四史、《资治通鉴》、唐诗宋词等,版本尽量选取通行本,确保编校质量,合理控制成本,尽量降低定价,可谓内容经典、形式传统、价格适中、特色鲜明,深受读者欢迎。另外,线装本城市宣传读物也是影响日增的一个出版亮点,如《诗书画印写镇江》、《诗书画咏淮安》、《烟花三月》等,以其高雅的品位成为城市宣传馈赠的特色礼品。影印文献是广陵社的传统优势,早在出版社正式建立之前,即整理影印了不少有影响的大中型文献,为海内外专业图书馆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藏书。建社以后,在影印文献的编辑整理出版上更是不遗余力,建立了专业的编辑队伍,与藏书机构保持密切的联系与良好的合作,约请文献专家主持重点项目,加大编辑含量,提高出版水准。该社汇编整理出版了一批地方文献、志书、档案、民国期刊、资料和专题文献,其中较有价值的有《清代地方人物传记丛刊》、《江苏人物传记丛刊》、《武林掌故丛编》、《中国佛寺志丛刊》、《中国道观志丛刊》、《中国水利志丛刊》、《清宫万国博览会档案》、《晚清国际会议档案》、《清宫扬州御档》、《国粹学报》、《辛亥革命文献丛刊》、《中华民国史史料四编》、《楚辞文献集成》、《孝经文献集成》、《玄览堂丛书》、《越缦堂日记》、《中国历代礼仪典》、《中国历代医学典》等。古籍整理著作最能体现古籍专业出版社编辑水平和出版特色,书社编辑整理出版了一批古籍整理精品图书,其中有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的《清名家诗丛刊初集》,获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重点项目资助或者各类优秀古籍图书奖的《扬州地方文献丛刊》、《新编汪中集》、《宝应刘氏集》、《焦循诗文集》、《常熟乡镇旧志集成》、《刘申叔遗书补遗》、《畴人传汇编》、《扬州学派年谱合刊》、《扬州画舫录》、《鳌峰集》等,受到广大读者和专家学者的好评。《刘申叔遗书》、《中国历代僧诗全集》、《焦循全集》等国家重点项目的整理出版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当中。作为一家地处名城扬州的城市出版社,广陵社充分挖掘江苏丰厚的学术文化资源,在地方文化图书的出版上成果丰硕。出版了大量反映各地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图书,如《扬州学派丛书》、《扬州艺术丛书》、《扬州评话——王少堂》、《扬州传统曲艺丛刊》、《苏州民国艺文志》、《苏州当代艺文志》、《无锡图书馆藏国家珍贵古籍选刊》等。此外,在学术著作、文史哲普及读物以及书画收藏等类图书的出版上,也都有所侧重,用心尽力,逐渐形成了一定特色和影响,其中不乏名家撰著,如《中国墓葬史》、《考证学集林》、《红楼美学》、《东晋南朝家族文化史论丛》、《常熟文学史》、《近代佛学丛刊》、《大家推荐大家读丛书》、《天物馆藏瓷》等。

这大庞大的东西。电子版基本收集不齐。原书都会不齐。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了。

《永乐大典》从编纂到毁灭的600年间,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和千古之谜。《永乐大典》纂成后,被放置在南京文渊阁的东阁。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移都北京,挑选了一部分藏书带到新都,《永乐大典》在正统年间正式被放置在文楼中。永乐和万历年间,虽然都曾有人提议过刊刻,都因“工费浩繁”未能实现。《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 [1]  约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就《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完整程度来说,除了“古籍阁”所藏的电子版本比较完整外,其它的可能或多或少都有此缺失目前《永乐大典》能找到的散本目录:永乐大典散本76册│      永乐大典卷10110-纸字只字等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10115-旨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10135-史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卷1562-1567年美国亨廷顿图书馆藏本pdf│ 永乐大典卷儿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1036-儿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10421-李字明嘉靖隆庆时期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礼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11312-馆字等清乾隆题跋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11887-党字御题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11903-广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12929-pdf│      永乐大典卷12929-宋字京都大学藏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13189-众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13193-众字中字等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13201-用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13340-侍字等豉字等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13496-制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13498-制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世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13872-贲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13876-贲字等痹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戏文二十七明嘉靖隆庆时期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13992-憙字等大英图书馆藏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14219-地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冀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14607-簿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部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部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卷pdf│      永乐大典卷妇字卷积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藏pdf│      永乐大典卷15073-诫字悈字等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15897-论字明嘉靖隆庆时期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15955-运字大英图书馆藏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16217-冠等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16343-算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剑桥大学图书馆藏pdf│      永乐大典卷18244-匠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录等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19737-录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剑桥大学图书馆藏pdf│      永乐大典卷19740-录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19789-服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19865-竹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日等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20181-日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20478-职字明嘉靖隆庆时期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积字明嘉靖隆庆时期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20850-檄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2279-湖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卷pdf│      永乐大典卷卷斋字中国国家图书馆藏pdf│      永乐大典卷人字大英图书馆藏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3579-村字等明嘉靖隆庆时期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3944-盘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4908-烟字燕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5244-辽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乡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665-雄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6700-江字明嘉靖隆庆时期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6850-王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6933-唐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7078至卷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隆庆时期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7389-丧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7515-仓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庚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7756至7757十九庚卷8841至8843二十尤pdf│      永乐大典卷7756至7757十九庚形字哈佛大学图书馆藏pdf│      永乐大典卷蒸字等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8022-成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803-诗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807-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8089-城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8268-铭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兵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8841至8843二十尤油字等哈佛大学图书馆藏pdf│      永乐大典卷903-诗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910-尸字pdf│      永乐大典卷910-尸字京都大学藏本pdf│      永乐大典卷913-尸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永乐大典卷儿字小儿证治十四康有为收藏哈佛大学图书馆藏pdf│      永乐大典卷小儿证治十四康有为收藏pdf│      永乐大典嘉靖巻2279-pdf当乾隆皇帝敕令修纂四库全书时,已经63岁,深知四库全书修纂工程浩大,担心有生之年无法亲睹全书的完成,于是萌发了浓缩四库全书的意念,并于同年五月颁下谕旨:“著于全书中,撷取精华,缮为荟要,其篇式一如全书之例”,即从全书中选取精华编修成“荟要”。诏开四库全书馆,设四库全书荟要修书处,敕命王际华、于敏中等人别采英华,先为缩本,从《四库》应钞书籍中撷其菁华而另编的一部小丛书。乾隆四十三年,第一部《荟要》完成,藏于紫禁城坤宁宫摛藻堂,称《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由于《荟要》御览的性质和历史的原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摛藻堂《荟要》成为存世孤本。共分四部42类,下有33子目,计463种,20828卷,11178册。其中经部173种,3576卷;史部70种,6535卷;子部81种,2866卷;集部139种,7851卷。选编慎重,卷帙精约。旨在于精,而不在于多。所收种类只有《四库》的七分之一,而册数是《四库》的三分之一,彼极其博,此取其精。

  • 索引序列
  • 楚辞参考文献
  • 楚辞论文参考文献
  • 楚辞文献丛考
  • 楚辞文献丛考pdf
  • 楚辞文献丛考pdf下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