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楚辞文献丛刊

楚辞文献丛刊

发布时间:

楚辞文献丛刊

1、丁日昌(1823—1882),字持静,小名雨生,别名禹生,广东省丰顺县人。历任广东琼州府儒学训导,江西万安、庐陵县令,苏松太道,两淮盐运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总督衔会办海防、节制沿海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和中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1864年(同治三年)8月,丁日昌上密禀,主张设厂造船,鼓励华商购买轮船经营运输,得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覆示允丁主持办理。年底,他购入苏州河口的美商旗记铁厂,开始制造开花炮。其后又将上海两炮局并入,1865年(同治四年)建立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自任总办。这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的大型军事工厂,是首次引进西方先进生产设备,按照西方机器工厂组织起来进行生产的企业。倡办开平煤矿和轮船招商局;在台湾开矿藏、筑铁路、架电线、造船械、办农垦等。在他的主持下,开始架设由旗后(今高雄)经台南至安平,长95里的电报线。这是中国人民自己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在他的支持下,筹备已久的基隆煤矿也顺利投产2、翁万达(1498年-1552年),字仁夫,号东涯  。明朝中期名将、诗人。潮州府揭阳县(今汕头市金平区鮀浦一带)人。翁万达出身寒门,为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历任广西梧州府知府,陕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衔巡抚陕西,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府)、大(同)、山西、保定军务兼莉粮饷,左副都御史、兵部尚书,右都御史、左都御史等职。曾参与平定安南莫登庸叛乱,后期统理北方边防,抗击蒙古俺答汗侵扰,统边五六年间,屡立战功。又修筑大同宣府间长城800余里,烽堠300余座,使边境得以安定。后三罢三起,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逝于回乡途中。明穆宗时追赠太子少保,谥号“襄敏”。翁万达著述今存《东涯集》、《稽愆集》、《稽愆诗》等,尚有见诸目录家著录的《总督奏议》、《三镇兵守议》等。今人辑有《翁万达集》。翁万达是明代潮汕,乃至岭南先贤中事功最为卓著,诗文也最具特色的人物之一。张居正曾评价道:“(世宗朝边臣)仅仅推公(指翁万达)屈一指焉”。《明史》称:“嘉靖中,边臣行事适机宜,建言中肯寂者,万达称首”。明世宗褒其为“文足以安邦,武足以戡乱”、“岭南第一名臣”,或誉之为国之“干城”。而随着潮汕人海外的足迹,翁万达威望还远播异邦。如在泰国,他被誉为“英勇大帝”,立庙祭祀多达100余处。潮汕人将翁万达与陈北科、林大钦并称为“潮汕三杰”。3、王大宝(1094年-1170年),又名王元龟、二龟、二王,海阳县汤头村人(今广东省潮安县归湖镇),宋朝名臣 。早年被选入太学读书,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中进士 ,廷试第二,成为宋代岭南唯一的榜眼。历任南雄州教授,枢密院计议 ,差监登闻鼓院(接受士民向皇帝申诉奏禀的衙门)等职。王大宝对儒学颇有研究,尤长于易学,著有《谏垣秦议》、《周易证义》、《毛诗国风证义》、《诗解》、《王元龟遗文》等。后人将他与崔与之、李昴英等同尊为“岭南六先生”,并被推为“潮州八贤”之首。明郭裴《粤大记》将王大宝与冯元、余靖、崔与之、李昴英、郭阊列为宋代岭南六先生,赞叹六先生“真五岭间气之钟灵,百代士林之仪表”。可见有宋一代,王大宝不仅是潮州首屈一指的人物,也是岭南首屈一指的人物。《宋史》将他与刘珙、范成大等直臣并列立传,其传记长达1300多字。 近人吴道镕在《广东文征》中指出“盖吾粤宋南渡后,高、孝两朝人物,当以大宝为首屈一指,不止潮州八贤之冠也”。 王大宝重义气,赵鼎称赞他:“文章学识,直谅劲正,廷臣无出右者。”并赞叹说:“吾居此,平时所荐无一至者,君独肯从吾游,过远矣!”王大宝坚定的政治立场为士民所敬仰,后人因而将他与崔与之、李昴英等同尊为“岭南六先生”,并被推为“潮州八贤”之首。任谏讲时,与王十朋齐名,称为二龟,或称为二王。4、陈梦龙(?~1279),字五斋,南宋大坭都江心村(今汕头市陇田镇田心村)人。少有大志,讲求气节。宋开庆元年(1259)考中进士,任湖北石首县主簿。曾向朝廷陈奏改革州府司法的建议。职间,元兵逼境,在御敌问题上,与守将意见不合,弃官归家闲居。景炎元年(1276)九月,元军进攻福建,宋帝赵罡及卫王赵呙等逃上海船,传檄召集各地义兵勤王。陈梦龙献出全部家财,作为粮饷,募集数百壮士前往救援。他奉命收编潮州一带各种地方武装,但遭到剧盗刘兴及陈懿(宋都统,于景炎二年八月叛变降元)兄弟五人(称五虎)的抗拒。遂与众乡绅敦请少保文天祥率兵至潮阳制服抗拒者,再招抚余众。祥兴元年(1278)十一月,文天祥于和平斩刘兴,攻陈懿。懿逃走,充当元军都统帅张弘范的向导,引元兵抄捷径突袭已移师海丰城北五坡岭的文天祥部。文天祥不幸被俘。祥兴二年(1279)正月初六日,陈梦龙为救文天祥,伏兵于海口,伺机截劫,抢救不遂,梦龙战死于古堤上5、林大春生于1523年12月9日(明嘉靖二年十一月三日),字井丹、邦阳,号石洲,潮州府潮阳县县廓都(今汕头市潮阳区)人。 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中嘉靖庚戌科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户部主事、浙江提学。晚年归老,于1588年(明隆庆二十二年)2月12日离世。林大春官不显赫但文名颇著。为人操守高洁,为官廉洁刚正,晚年作为潮州府最为著名的乡贤之一,积极参与乡梓事务,对当地社会具有很大的贡献。代表作品有《井丹集》、《潮阳县志》等。《明史》“艺文四”收有《井丹集》目。林大春家居近20年,“杜门著书”,“不事干谒”,“以翰墨自娱”。他的著述颇丰,“门生、故人多求为梓行,先生辞却之”。他的文章弘博雄浑,奇伟跌宕,谈道论政,卓识高瞻,说理抒怀,意超境高。他所写的诗,“各备诸体,有汉魏风”,运典浑成,矫然脱群。他还“善草书,日埽数百幅,略无倦色”,临池“求不暇接”,能“得一幅,如获拱璧”。林大春主要著述有《井丹诗文集》、《潮阳县志》、《瑶草编》等。现所见之《井丹诗文集》二十卷,初刻于他卒后的1591年(明隆庆二十五年),为其子林克鸣所编《井丹集》,共18卷,另有首卷及附录。1935年潮阳郭泰棣以吴兴嘉业堂藏万历刊本与林大春远孙林奋生家藏“旧印祖本”互为校补,移易删并,重编为《井丹林先生文集》20卷并印行。1980年香港潮州会馆董事会以之作为“潮州文献丛刊”之三,影印发行,成为目前研究者最方便使用的一个本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丁日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翁万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大宝 (宋朝大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梦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大春

刘允、翁万达、陈梦龙、林大春、李嘉诚等。1、刘允刘允,字津人、厚中,北宋海阳(潮安)人,他从小勤读经史,聪慧过人,宋绍圣四年丁丑(1097年)进士。登第后,历任循州户曹、程乡知县,历知新循梅三州,权化州、桂州知州。人称刘知州。徽宗政和年间,刘允擢升为化州知州。化州南濒大海,盛产玳瑁、翡翠。地方官中常以内库钱购买这些奇珍异宝敬献上司,行行“所费万计”,然后转移于百姓身上。民不堪其苦。刘允到任之后,将这些弊端全部废止。同时,刘允着手处理历年积案,10天之内,共清理了百余宗。宣和七年(1125年)农历四月初一午夜,刘九离开人世。临终时,他余笔写下遗训,忠厚待人,还特别强凋丧葬不可效法于愚俗。去世之后,宋高宗赠溢“上柱国左金紫光禄大夫”。2、翁万达翁万达(1498年-1552年),字仁夫,号东涯 。明朝中期名将、诗人。潮州府揭阳县(今汕头市金平区鮀浦一带)人。翁万达出身寒门,为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历任广西梧州府知府,陕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衔巡抚陕西,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府)、大(同)、山西、保定军务兼莉粮饷。左副都御史、兵部尚书,右都御史、左都御史等职,曾参与平定安南莫登庸叛乱,后期统理北方边防,抗击蒙古俺答汗侵扰,统边五六年间,屡立战功。又修筑大同宣府间长城800余里,烽堠300余座,使边境得以安定。后三罢三起,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逝于回乡途中。明穆宗时追赠太子少保,谥号“襄敏”。翁万达著述今存《东涯集》、《稽愆集》、《稽愆诗》等,尚有见诸目录家著录的《总督奏议》、《三镇兵守议》等。今人辑有《翁万达集》。翁万达是明代潮汕,乃至岭南先贤中事功最为卓著,诗文也最具特色的人物之一。3、陈梦龙陈梦龙(?~1279),字五斋,南宋大坭都江心村(今汕头市陇田镇田心村)人。少有大志,讲求气节。宋开庆元年(1259)考中进士,任湖北石首县主簿。曾向朝廷陈奏改革州府司法的建议。职间,元兵逼境,在御敌问题上,与守将意见不合,弃官归家闲居。景炎元年(1276)九月,元军进攻福建,宋帝赵罡及卫王赵呙等逃上海船,传檄召集各地义兵勤王。陈梦龙献出全部家财,作为粮饷,募集数百壮士前往救援。他奉命收编潮州一带各种地方武装,但遭到剧盗刘兴及陈懿(宋都统,于景炎二年八月叛变降元)兄弟五人(称五虎)的抗拒。遂与众乡绅敦请少保文天祥率兵至潮阳制服抗拒者,再招抚余众。祥兴元年(1278)十一月,文天祥于和平斩刘兴,攻陈懿。懿逃走,充当元军都统帅张弘范的向导,引元兵抄捷径突袭已移师海丰城北五坡岭的文天祥部。文天祥不幸被俘。祥兴二年(1279)正月初六日,陈梦龙为救文天祥,伏兵于海口,伺机截劫,抢救不遂,梦龙战死于古堤上4、林大春林大春生于1523年12月9日(明嘉靖二年十一月三日),字井丹、邦阳,号石洲,潮州府潮阳县县廓都(今汕头市潮阳区)人。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中嘉靖庚戌科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户部主事、浙江提学。晚年归老,于1588年(明隆庆二十二年)2月12日离世。林大春官不显赫但文名颇著。为人操守高洁,为官廉洁刚正,晚年作为潮州府最为著名的乡贤之一,积极参与乡梓事务,对当地社会具有很大的贡献。代表作品有《井丹集》、《潮阳县志》等。《明史》“艺文四”收有《井丹集》目。5、李嘉诚李嘉诚(1928年7月29日—),汉族,出生于广东潮州潮安县,祖籍福建莆田,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及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资深顾问。 是香港开埠后第三任首富。1939年6月,刚读初中的李嘉诚在与家人辗转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庄静庵的家里。1958年开始投资地产。1979年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1981年获选“香港风云人物”和太平绅士。1989年获英国女王颁发的CBE勋衔、1992年被聘为港事顾问、1993年度香港风云人物、1995年至1997年任特区筹备委员会委员。自从1999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华人首富以来,连续15年蝉联华人首富宝座。2011年,李嘉诚工夫茶传奇故事入选国家孔子学院汉语外教文章。2014年《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全球富豪排名,李嘉诚的净资产总值高达310亿美元,蝉联亚洲首富,全球排行第20位。2014年3月,李嘉诚将屈臣氏股份近25%作价440亿港元卖给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在8个月中已套现超过710亿港元。2015年3月下旬,李嘉诚旗下公司和记黄埔与西班牙电信公司Telefonica达成最终协议,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将斥资约5亿英镑(约合956亿元人民币)收购英国第二大移动电信运营商O2。2017年11月,李嘉诚基金会决定未来8年再捐资20亿元支持汕头大学建设,曾被传要从汕头大学撤出被证实为谣言。2018年5月10日,李嘉诚正式退休;6月29日,李嘉诚辞去汕头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职务; 9月,李嘉诚入选“世界最具影响力十大华商人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潮州

1、林大钦林大钦,字敬夫,号东莆。潮州府海阳县东莆都仙都村人(今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仙都村)。他是潮汕本土培养出来的唯一一位科举文状元,是明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幼家贫,聪颖嗜学。1532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以母老乞归,结讲堂于桑浦华岩山,与乡子弟讲贯六经,究性命之旨。1540年母逝,哀伤过度而大病。1545年葬母于桑浦山之麓,在归途中病卒。林大钦的学术思想主要是当时盛行的王阳明学说。后人集其生前作品结集《东莆先生文集》,潮学学者黄挺补充整理为《林大钦集》。2、黄锦黄锦,字孚元,又名黄孚元,号絅庵,生于饶平县东界大埕上黄村。明万历三十七(1609年)考中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登进士。参与编修《神宗宝录》,历任侍讲、分校、礼闱等职,任内曾修校十三经、二十一史。十二年任知制诰副总裁,谏议处治以邓希诏、孙茂林为首的阉官,朝野称快。曾出补南京礼部尚书。3、黄仁勇黄仁勇,字智斋,学名良越,潮安古苍镇海阳县(今潮州市)孚中村人。清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科即为庆祝嘉庆帝登基特开恩科武状元,不日即授予福建金门镇中军游击之职。在位十五年,他整顿武备,加强沿海边防,抵御外侮,守卫国土,尽心竭力。在保卫黎民、护疆卫国方面,倾注心血,成绩卓著,屡受朝廷嘉奖赏赐。4、林巽林巽,北宋人,又名林巽之,潮安人。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将自己的政见投入当朝论事的箱中,为宋仁宗所见,深感惊异,以其有胆识竞敢谈论天下大事,授予徐州议曹的官职。他婉言辞谢,回乡陷居,潜心研究易学,撰写了8篇专著,名为《易范》。5、李嘉诚李嘉诚,潮州潮安人,去年刚从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及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主席的位置上退休,他是香港开埠后第三任首富,自从1999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华人首富以来,他已连续15年蝉联华人首富宝座。1939年6月,刚读初中的李嘉诚在与家人辗转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庄静庵的家里。1958年开始投资地产。1979年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1981年获选“香港风云人物”和太平绅士。1989年获英国女王颁发的CBE勋衔、1992年被聘为港事顾问、1993年度香港风云人物、1995年至1997年任特区筹备委员会委员。李嘉诚很重视教育,捐款超过100亿港元,其中汕头大学是全球唯一的由私人基金会持续资助的公立大学,这个基金会就是李嘉诚基金会。

杨世略,属于粤东土著民族俚族,出生在义安郡海阳县蓝田隘的 飞泉径;历南陈祯明、隋朝至唐,卒于垂拱年间。唐武德五年,岭南俚帅杨世略以循、潮二州来降,遂被唐朝政府封为循州总管,循州总管府初辖循、潮、韶三州。在任其间,他促进了粤东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的进一步融合。为后来的韩愈治理潮州奠定了基础。今粤东人有纪念他平定南疆的功绩,路曰平南路,公园曰平南公园;并为其建祠、立牌坊,上书“飞泉玉露”,以纪念他的出生地及其夫人傅氏。   林大钦:明朝嘉靖十一年(1531),以《廷试策》切中时弊,且具有苏文风格,被嘉靖帝亲擢为文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洁身自娱,富有文才。   林德镛:清康熙六十年(1721),考中武状元。   黄仁勇:清嘉庆元年(1796),考中武状元。   刘允:历任循州(今龙川)户曹、程乡(今梅县)知县、化州知州。体恤民苦,减免赋税,革除弊政。   萧端蒙:历任山东道御史、巡按贵州、巡按江西等。查处龚滩敲诈案,惩办江西藩王部属并弹劾江西藩王。   郑大进:历任正定知府、两淮盐运使、湖南按察使、贵州布政使、河南巡抚、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直隶总督等。革弊兴利,兴修水利,力解民困,惩办邪教,重视文教。   翁万达:明嘉靖年间,历任梧州知府、广西副使、四川按察使、陕西布政使、兵部侍郎、兵部尚书等。招抚莫登庸,保卫祖国南疆;抵御俺答汗,保卫北边安全;善文能诗,着述甚丰。   丁日昌:历任江西万安县令、苏松太兵备道、两淮盐运使、江苏巡抚、福建巡抚、会办南洋海防节制水师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积极参与办洋务,主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支持创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等;对台湾的开发作出积极贡献。   王大宝:历任连州知州、袁州知州、礼部侍郎、谏议大夫、兵部侍郎、礼部尚书等。支持抗金名将张浚北伐,弹劾抗金败将汪澈,致力稳住抗金局势。   陈梦龙:曾任湖北石首主簿,主动请求参加抗元,散家财招兵抗元,协助文天祥在潮阳讨伐陈懿、刘兴,前往赣、闽参加抗元战斗,为营救文天祥而战死潮阳古埕沙堤。   林大春:历任行人司行人、户部主事、浙江提学使等。嘉靖四十二年(1563),他因母丧居潮阳,协助县令郭梦得招义士抗倭,五战五捷。 现代响当当的大人物就是李嘉诚,饶宗颐,陈伟南,孙大文等等了,这个地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啊

楚辞文献丛考

《楚辞》的版本系统是比较复杂的,由于其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社会的独特地位,使其从辑录之前到流传过程,几乎每一个环节、细节都产生或曾经产生不同的歧说——在“五四”前后疑古思潮泛滥情况下,甚至连屈原的存在与否,也曾引起争议,亦有全盘否认《楚辞》有先秦作品的。 刘向《楚辞》的原貌早已不见,但约100多年后成书的王逸《楚辞章句》,一直公认是首部完整注疏《楚辞》的版本,也是最完整的注本,因为刘安的《离骚传》,刘向、扬雄作的《天问》注解,东汉的班固、贾逵作的《离骚章句》,都只是“楚辞”或《楚辞》的某一篇作品而已。因此,后人几乎仅能凭借王逸《楚辞章句》为主,了解刘向的《楚辞》。 王逸《楚辞章句》上承刘向《楚辞》,但它原版早亡,现存主要版本有: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戊寅刊本),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中复宋本十七卷,上海图书馆藏;1571年(明隆庆五年辛未)豫章王孙用晦夫容馆复宋本十七卷,前附《楚辞疑字直音补》一卷,上海图书馆藏;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丙戌)冯绍祖校勘本;等。此外,继承王逸《楚辞章句》最受重视的版本是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然而,按王逸《楚辞章句》“自序”,刘向的《楚辞》应为十六卷,而现见版本的《楚辞章句》,却是十七卷,多出了一篇王逸自作自注的《九思》,因此一直令人起疑,甚至有怀疑其作真伪者。王兴祖《楚辞补注》则认为只是后人加入,“逸不应自为注解,恐其子延寿之徒为之尔”。 洪兴祖的《楚辞补注》的,本旨是补王逸《楚辞章句》之未备,故取名“补注”,是公认较为全面保留《楚辞章句》、乃至上接刘向《楚辞》的著作。在《楚辞》早佚,《楚辞章句》原貌不见得情况下,《楚辞补注》遂成为最主要的追溯《楚辞》的版本。该书同样十七卷,在承袭《楚辞章句》内容上,作进一步《楚辞》的补注及阐发等,客观上也留住了已经失传的隋唐以前及洪氏同时代的遗说。 《楚辞补注》版本较多,主要有:明复刻宋本,浙江图书馆藏;明崇祯中汲古阁重刊宋本,北京图书馆藏;清素位堂刊本,北京图书馆藏;清文津阁、文澜阁《四库全书》本;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丙午)《惜阴轩丛书》仿汲古阁本,等。 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楚辞》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殿堂中的一门显赫之学。如果打算从一般的角度,对现存的楚辞作品进行阅读的话,可以参考如下一批由现代学者撰写的读本、文献资料。 《楚辞入门》,梅桐生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该书对楚辞研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均有所述,深入浅出,体系完整。《楚辞全译》,黄寿祺、梅桐生合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收录了王逸《楚辞章句》和朱熹《楚辞集注》中的全部作品,是于今最全的楚辞注释本;该书每篇均有详细的题解,通俗性、学术性兼备。《楚辞今注》,汤炳正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为“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的一种,每篇均有题解,注释简明。《楚辞今绎讲录》,姜亮夫著,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姜被誉为现代楚辞学大师,是现代楚辞学研究专家中著述最丰者。此书共分12讲,观点明确,篇幅不大,简明扼要。《楚辞书目五种》,姜亮夫著,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重印;全书分为5部分,即楚辞书目提要、楚辞图谱提要、绍骚隅录、楚辞札记目录、楚辞论文目录,是一部反映自汉以来各代学者研究考订楚辞成就的目录学著作。《楚辞书目五种续编》,崔富章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崔为姜亮夫的学生,是前书的续编。《屈原赋校注》,姜亮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修订本;该书对屈原的全部作品进行了校注,共计25篇,是当代《楚辞》注本中的权威性读本。《屈原赋今译》,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特点是由当代著名诗人来翻译古代名作,是现代影响最为广泛的译文。《屈原赋今译》,姜亮夫著,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该书依照《屈原赋校注》的篇目,译文采用了元曲的形式,译法十分独特。《屈原集校注》,金开诚等著,中华书局1996年版;该书为“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的一种,吸收了大量现有成果,考证精当。 1979年,楚辞学泰斗姜亮夫接受国家教育部的指示,为挑选出来的全国重点大学讲师(副教授)以上教工人员进行专门的楚辞学开班培训。姜亮夫特为进修班开出必备的14部楚辞文献。 这14部专业文献分别是:王逸的《楚辞章句》(夹附在洪兴祖《楚辞补注》里);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朱熹的《楚辞集注》;王夫之《楚辞通释》;黄文焕的《楚辞听直》;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戴震的《屈原赋注》;王闿运的《楚辞释》;陈本礼的《屈辞精义》;朱骏声的《离骚补注》;龚景瀚的《离骚笺》;刘梦鹏的《屈子章句》;胡文英的《屈骚指掌》;马其昶的《屈赋微》。 此外,还有姜亮夫自己的著述:《楚辞书目五种》。他特别指出,这14部是一些派别、方法的代表,“不一定是第一流货色”,“而第一流的货色奇缺”。 (注:必备文献目及简介,见下图“姜亮夫推荐文献1-3”,百科编辑者制图参考自 )

离骚> <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夫><

《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它得名于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这种诗体经屈原发扬光大,其后的宋玉等汉代作家继续从事楚辞的创作。   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作“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实际上,楚辞作为一种产生于楚地的独立诗体,是不应与汉赋混淆的。汉赋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赋一般用主客问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楚辞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含有叙事成分,但它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是一种诗歌。   在楚辞之前的《诗经》,诗句以四字句为主,篇章比较短,风格朴素;楚辞则篇章宏阔,气势汪洋恣肆,诗的结构、篇幅都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而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风格绚烂,都与诗经作品截然不同。一般来说,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而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乡土文学,楚辞中的大部分作品是屈原吸收民间文学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楚辞》的编纂始于西汉,汉成帝河平三年,文学家刘向领校中秘书衔,负责整理屈、宋作品,编定《楚辞》。   《楚辞》一书中选编了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名篇,并加以详细的注释,即使现代读者对当时的语言习惯、社会背景等都比较陌生,也能比较好地理解楚辞作品,从中领略楚辞的精粹。 参考文献:

《离骚》、《九歌》、《天问》

楚辞文献丛刊pdf

《楚辞》的版本系统是比较复杂的,由于其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社会的独特地位,使其从辑录之前到流传过程,几乎每一个环节、细节都产生或曾经产生不同的歧说——在“五四”前后疑古思潮泛滥情况下,甚至连屈原的存在与否,也曾引起争议,亦有全盘否认《楚辞》有先秦作品的。 刘向《楚辞》的原貌早已不见,但约100多年后成书的王逸《楚辞章句》,一直公认是首部完整注疏《楚辞》的版本,也是最完整的注本,因为刘安的《离骚传》,刘向、扬雄作的《天问》注解,东汉的班固、贾逵作的《离骚章句》,都只是“楚辞”或《楚辞》的某一篇作品而已。因此,后人几乎仅能凭借王逸《楚辞章句》为主,了解刘向的《楚辞》。 王逸《楚辞章句》上承刘向《楚辞》,但它原版早亡,现存主要版本有: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戊寅刊本),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中复宋本十七卷,上海图书馆藏;1571年(明隆庆五年辛未)豫章王孙用晦夫容馆复宋本十七卷,前附《楚辞疑字直音补》一卷,上海图书馆藏;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丙戌)冯绍祖校勘本;等。此外,继承王逸《楚辞章句》最受重视的版本是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然而,按王逸《楚辞章句》“自序”,刘向的《楚辞》应为十六卷,而现见版本的《楚辞章句》,却是十七卷,多出了一篇王逸自作自注的《九思》,因此一直令人起疑,甚至有怀疑其作真伪者。王兴祖《楚辞补注》则认为只是后人加入,“逸不应自为注解,恐其子延寿之徒为之尔”。 洪兴祖的《楚辞补注》的,本旨是补王逸《楚辞章句》之未备,故取名“补注”,是公认较为全面保留《楚辞章句》、乃至上接刘向《楚辞》的著作。在《楚辞》早佚,《楚辞章句》原貌不见得情况下,《楚辞补注》遂成为最主要的追溯《楚辞》的版本。该书同样十七卷,在承袭《楚辞章句》内容上,作进一步《楚辞》的补注及阐发等,客观上也留住了已经失传的隋唐以前及洪氏同时代的遗说。 《楚辞补注》版本较多,主要有:明复刻宋本,浙江图书馆藏;明崇祯中汲古阁重刊宋本,北京图书馆藏;清素位堂刊本,北京图书馆藏;清文津阁、文澜阁《四库全书》本;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丙午)《惜阴轩丛书》仿汲古阁本,等。 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楚辞》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殿堂中的一门显赫之学。如果打算从一般的角度,对现存的楚辞作品进行阅读的话,可以参考如下一批由现代学者撰写的读本、文献资料。 《楚辞入门》,梅桐生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该书对楚辞研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均有所述,深入浅出,体系完整。《楚辞全译》,黄寿祺、梅桐生合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收录了王逸《楚辞章句》和朱熹《楚辞集注》中的全部作品,是于今最全的楚辞注释本;该书每篇均有详细的题解,通俗性、学术性兼备。《楚辞今注》,汤炳正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为“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的一种,每篇均有题解,注释简明。《楚辞今绎讲录》,姜亮夫著,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姜被誉为现代楚辞学大师,是现代楚辞学研究专家中著述最丰者。此书共分12讲,观点明确,篇幅不大,简明扼要。《楚辞书目五种》,姜亮夫著,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重印;全书分为5部分,即楚辞书目提要、楚辞图谱提要、绍骚隅录、楚辞札记目录、楚辞论文目录,是一部反映自汉以来各代学者研究考订楚辞成就的目录学著作。《楚辞书目五种续编》,崔富章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崔为姜亮夫的学生,是前书的续编。《屈原赋校注》,姜亮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修订本;该书对屈原的全部作品进行了校注,共计25篇,是当代《楚辞》注本中的权威性读本。《屈原赋今译》,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特点是由当代著名诗人来翻译古代名作,是现代影响最为广泛的译文。《屈原赋今译》,姜亮夫著,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该书依照《屈原赋校注》的篇目,译文采用了元曲的形式,译法十分独特。《屈原集校注》,金开诚等著,中华书局1996年版;该书为“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的一种,吸收了大量现有成果,考证精当。 1979年,楚辞学泰斗姜亮夫接受国家教育部的指示,为挑选出来的全国重点大学讲师(副教授)以上教工人员进行专门的楚辞学开班培训。姜亮夫特为进修班开出必备的14部楚辞文献。 这14部专业文献分别是:王逸的《楚辞章句》(夹附在洪兴祖《楚辞补注》里);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朱熹的《楚辞集注》;王夫之《楚辞通释》;黄文焕的《楚辞听直》;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戴震的《屈原赋注》;王闿运的《楚辞释》;陈本礼的《屈辞精义》;朱骏声的《离骚补注》;龚景瀚的《离骚笺》;刘梦鹏的《屈子章句》;胡文英的《屈骚指掌》;马其昶的《屈赋微》。 此外,还有姜亮夫自己的著述:《楚辞书目五种》。他特别指出,这14部是一些派别、方法的代表,“不一定是第一流货色”,“而第一流的货色奇缺”。 (注:必备文献目及简介,见下图“姜亮夫推荐文献1-3”,百科编辑者制图参考自 )

楚辞文献丛考pdf

《楚辞》的版本系统是比较复杂的,由于其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社会的独特地位,使其从辑录之前到流传过程,几乎每一个环节、细节都产生或曾经产生不同的歧说——在“五四”前后疑古思潮泛滥情况下,甚至连屈原的存在与否,也曾引起争议,亦有全盘否认《楚辞》有先秦作品的。 刘向《楚辞》的原貌早已不见,但约100多年后成书的王逸《楚辞章句》,一直公认是首部完整注疏《楚辞》的版本,也是最完整的注本,因为刘安的《离骚传》,刘向、扬雄作的《天问》注解,东汉的班固、贾逵作的《离骚章句》,都只是“楚辞”或《楚辞》的某一篇作品而已。因此,后人几乎仅能凭借王逸《楚辞章句》为主,了解刘向的《楚辞》。 王逸《楚辞章句》上承刘向《楚辞》,但它原版早亡,现存主要版本有: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戊寅刊本),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中复宋本十七卷,上海图书馆藏;1571年(明隆庆五年辛未)豫章王孙用晦夫容馆复宋本十七卷,前附《楚辞疑字直音补》一卷,上海图书馆藏;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丙戌)冯绍祖校勘本;等。此外,继承王逸《楚辞章句》最受重视的版本是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然而,按王逸《楚辞章句》“自序”,刘向的《楚辞》应为十六卷,而现见版本的《楚辞章句》,却是十七卷,多出了一篇王逸自作自注的《九思》,因此一直令人起疑,甚至有怀疑其作真伪者。王兴祖《楚辞补注》则认为只是后人加入,“逸不应自为注解,恐其子延寿之徒为之尔”。 洪兴祖的《楚辞补注》的,本旨是补王逸《楚辞章句》之未备,故取名“补注”,是公认较为全面保留《楚辞章句》、乃至上接刘向《楚辞》的著作。在《楚辞》早佚,《楚辞章句》原貌不见得情况下,《楚辞补注》遂成为最主要的追溯《楚辞》的版本。该书同样十七卷,在承袭《楚辞章句》内容上,作进一步《楚辞》的补注及阐发等,客观上也留住了已经失传的隋唐以前及洪氏同时代的遗说。 《楚辞补注》版本较多,主要有:明复刻宋本,浙江图书馆藏;明崇祯中汲古阁重刊宋本,北京图书馆藏;清素位堂刊本,北京图书馆藏;清文津阁、文澜阁《四库全书》本;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丙午)《惜阴轩丛书》仿汲古阁本,等。 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楚辞》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殿堂中的一门显赫之学。如果打算从一般的角度,对现存的楚辞作品进行阅读的话,可以参考如下一批由现代学者撰写的读本、文献资料。 《楚辞入门》,梅桐生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该书对楚辞研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均有所述,深入浅出,体系完整。《楚辞全译》,黄寿祺、梅桐生合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收录了王逸《楚辞章句》和朱熹《楚辞集注》中的全部作品,是于今最全的楚辞注释本;该书每篇均有详细的题解,通俗性、学术性兼备。《楚辞今注》,汤炳正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为“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的一种,每篇均有题解,注释简明。《楚辞今绎讲录》,姜亮夫著,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姜被誉为现代楚辞学大师,是现代楚辞学研究专家中著述最丰者。此书共分12讲,观点明确,篇幅不大,简明扼要。《楚辞书目五种》,姜亮夫著,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重印;全书分为5部分,即楚辞书目提要、楚辞图谱提要、绍骚隅录、楚辞札记目录、楚辞论文目录,是一部反映自汉以来各代学者研究考订楚辞成就的目录学著作。《楚辞书目五种续编》,崔富章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崔为姜亮夫的学生,是前书的续编。《屈原赋校注》,姜亮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修订本;该书对屈原的全部作品进行了校注,共计25篇,是当代《楚辞》注本中的权威性读本。《屈原赋今译》,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特点是由当代著名诗人来翻译古代名作,是现代影响最为广泛的译文。《屈原赋今译》,姜亮夫著,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该书依照《屈原赋校注》的篇目,译文采用了元曲的形式,译法十分独特。《屈原集校注》,金开诚等著,中华书局1996年版;该书为“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的一种,吸收了大量现有成果,考证精当。 1979年,楚辞学泰斗姜亮夫接受国家教育部的指示,为挑选出来的全国重点大学讲师(副教授)以上教工人员进行专门的楚辞学开班培训。姜亮夫特为进修班开出必备的14部楚辞文献。 这14部专业文献分别是:王逸的《楚辞章句》(夹附在洪兴祖《楚辞补注》里);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朱熹的《楚辞集注》;王夫之《楚辞通释》;黄文焕的《楚辞听直》;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戴震的《屈原赋注》;王闿运的《楚辞释》;陈本礼的《屈辞精义》;朱骏声的《离骚补注》;龚景瀚的《离骚笺》;刘梦鹏的《屈子章句》;胡文英的《屈骚指掌》;马其昶的《屈赋微》。 此外,还有姜亮夫自己的著述:《楚辞书目五种》。他特别指出,这14部是一些派别、方法的代表,“不一定是第一流货色”,“而第一流的货色奇缺”。 (注:必备文献目及简介,见下图“姜亮夫推荐文献1-3”,百科编辑者制图参考自 )

楚辞文献丛刊的序

《离骚》、《九歌》、《天问》

离骚> <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夫><

《楚辞》研究著作。17卷,东汉王逸撰。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今属湖北)人,安帝时官校书郎。 此书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也是楚辞成书以来的第一部全注本。前16卷注释屈原至刘向的作品,第17卷注释王逸自作的《九思》。关于《九思》注,宋代洪兴祖怀疑是其子王延寿所作,《四库全书总目》则以为王逸自作。根据《九思》中“思丁文兮圣明哲”句。“丁”为武丁,“文”为文王,而注竟释为“丁,当也”,看来《九思》注是后人所作的可能性更大。 王逸长于训诂名物,而且籍贯属于故楚,对楚地方 言比较熟悉,注释中多采前人的成说而能有所辨正,抒发新见。每篇前缀有叙文,或加后序,撮其要旨,偶存佚事。所以尽管在释义发微方面不免有汉儒的通病,失之迂曲,但此书仍然是历代楚辞研究者必读的古注本。现 存较好的版本有明夫容馆复宋本17卷,通行的有商务印 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 大哥无能 仅此而已

离骚经序曰: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与楚同姓,仕於怀王,为三闾大夫。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流屈原。原乃作离骚经,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投而死也。 离骚经的序言中说 :《离骚》是屈原所写的。屈原与楚国姓氏相同(即屈原是楚国人),在怀王手下做官,官拜三闾大夫。同朝的大夫上官靳尚嫉妒屈原的才能,共同向怀王诋毁屈原。 怀王于是就把屈原流放了。屈原于是作了《离骚》,但屈原因为自身的高洁而不能忍受长久的生活在混浊的世界,于是去了汨罗,自己投河而死了。

  • 索引序列
  • 楚辞文献丛刊
  • 楚辞文献丛考
  • 楚辞文献丛刊pdf
  • 楚辞文献丛考pdf
  • 楚辞文献丛刊的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