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楚辞文献丛刊目录查询

楚辞文献丛刊目录查询

发布时间:

楚辞文献丛刊目录查询

刘向辑录的《楚辞》只有16卷,16篇;但传世通行本《楚辞》多是17卷,17篇,这是据《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而来,后者加上一篇自己的作品《九思》。刘向《楚辞》、王逸《楚辞章句》原书早已毋见,至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篇章内容上承《楚辞章句》,通常被认为较保持原貌,因此,现通行的版本的篇目结构,基本依以《楚辞章句》为祖的《楚辞补注》等为据。 通行本《楚辞》篇章结构编目数量 详细题目 作者 作品著作归属之歧说备注(仅列部分观点) 离骚(1篇) 离骚 屈原 胡适《读楚辞》认为屈原为传说 ,何天行《楚辞作于汉代考》、朱东润《离骚以外的“屈赋”》等,几全否定屈原存在或其著作权 九歌(11篇) 东皇太一 屈原 游国恩《屈原》认为“九歌”(全文)民间口头创作,屈原改写;许笃仁《楚辞识疑》“九歌(全文),系司马相如等作品”。 云中君 屈原   湘君 屈原 陈子展《楚辞直解》认为《湘君》与《湘夫人》应合一 湘夫人 屈原   大司命 屈原 陈子展《楚辞直解》认为《大司命》与《少司命》应合为一 少司命 屈原   东君 屈原   河伯 屈原   山鬼 屈原   国殇 屈原   礼魂 屈原 梁启超《屈原研究》认为“礼魂”伪作,应是《九歌》之乱辞 天问(1篇) 天问 屈原   九章(9篇) 惜诵 屈原 陆侃如、冯沅君合著《中国诗史》认为“伪作嫌疑” 涉江 屈原   哀郢 屈原   抽思 屈原   怀沙 屈原   思美人 屈原 洪兴祖断伪作 ,《中国诗史》疑伪作 惜往日 屈原 洪兴祖断伪作 ,《中国诗史》认为“伪作嫌疑”, 吴汝纶疑为伪作,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断伪作 橘颂 屈原 洪兴祖断伪作 闻一多《论九章》,认为伪作 悲回风 屈原 洪兴祖断伪作 《中国诗史》认为是“伪作嫌疑” 远游(1篇) 远游 屈原 陆侃如、游国恩、茅盾和郭沫若《屈原研究》认为非屈原作 卜居(1篇) 卜居 屈原 蔡靖泉《楚文学史》、茅盾《楚辞与中国神话》认为伪作 郭沫若《屈原研究》认为非屈原作 渔父(1篇) 渔父 屈原 蔡靖泉《楚文学史》、茅盾《楚辞与中国神话》认为伪作 郭沫若《屈原研究》认为非屈原作 九辩(1篇) 九辩 宋玉   招魂(1篇) 招魂 一说宋玉 王逸注作者宋玉,明焦竑后一说屈原 ,现代各袭说法 大招(1篇) 大招 一说景差王逸注“或曰景差” ,朱熹《楚辞集注》认为景差,葛立方《韵语阳秋》认为屈原 ,胡应麟《诗薮》认为唐勒 ,梁启超认为伪作惜誓(1篇) 惜誓 一说贾谊王逸注作者“疑,不能明”;一说贾谊 招隐士(1篇) 招隐士 淮南小山 王逸注作者淮南小山,《文选》认为屈原 七谏(7篇) 初放 一说东方朔 王逸注《七谏》作者东方朔。沈江 一说东方朔   怨世 一说东方朔   怨思 一说东方朔   自悲 一说东方朔   哀命 一说东方朔   谬谏 一说东方朔   哀时命(1篇) 哀时命 严忌即庄忌,本姓庄,东汉时因避明帝刘庄讳,改为严 九怀(9篇) 匡机 一说王褒   通路 一说王褒   危俊 一说王褒   昭世 一说王褒   尊嘉 一说王褒   蓄英 一说王褒   思忠 一说王褒   陶壅 一说王褒   株昭 一说王褒   九叹(9篇) 逢纷 刘向   离世 刘向   怨思 刘向   远逝 刘向   惜贤 刘向   忧苦 刘向   愍命 刘向   思古 刘向   远游 刘向   九思(1篇) 九思 王逸 洪兴祖《楚辞补注》“恐其(王逸)子延寿之徒为之尔” 注1:本表据《辞海》 及《楚辞章句疏证》 国学网 ,一些参考附文注。 注2:几乎每篇作品归属权都曾有歧说,表中仅列部分有代表性观点。

《楚辞》是以先秦楚国诗人屈原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收入屈原所作《离骚》、《九歌》(共11篇)、《天问》、《九章》(共9篇)、《远游》、《卜居》、《渔父》,宋玉所作《九辩》、《招魂》,旧题景差所作的《大招》,旧题贾谊所作的《惜誓》,淮南小山所作的《招隐士》,东方朔所作《七谏》,严忌所作《哀时命》,王褒所作《九怀》,刘向所作《九叹》,共16部作品。主要的内容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1)《离骚》《离骚》是《楚辞》中最重要的作品,经常被用作《楚辞》的代名词。它集中反映了屈原两个意义上的斗争与挣扎,一则与楚国群小党人激烈的冲突,二则在困境中与自己犹豫一面的冲突,两种冲突激起的感情强烈燃烧,以至于使他的苦闷、哀伤不可遏止的更番迸发,从而形成他诗歌形式上的回旋复沓。长诗的最后一部分记述屈原驱使龙凤,挥斥云霓,遨游于广阔无垠的幻境之中,他的精神超脱了现实的羁绊,离开了人间苦痛的深渊。他那知识分子的独善情怀、高洁品格,政治家的用世激情,爱国者的依依乡恋与残酷、无奈、失意的现状交织在一起,化作悲剧性诗的火焰,在屈原心中灼烧,诗人快要自焚了,这时的屈原已近乎癫狂状态了,他以峨冠博带、与日月争光的形象自许,但行吟在汨罗江畔的他却是形容枯槁、颜色憔悴了,披头散发落魄已极了,他要以诗人的方式全美自己,他也只能以诗人的方式全美自己!伟大而孤独的诗人在重重困境中以命中注定的悲剧的方式坚守了自己的心灵与理想,汨罗江的浪花永远吟唱着屈大夫最雄伟壮丽的诗篇——《离骚》。(2)《湘君》、《湘夫人》此二篇出自《九歌》,是主祭湘水男、女二神的。《湘君》是一篇凄婉的悲歌。湘夫人在江边徘徊,若有所待。她看到湘君的身影,便乘着桂舟去迎接,吹着凤箫相召唤。湘君终于驾着飞龙降临了,他向北走,涉洞庭之波,绝大江之口,见湘夫人在为想恋他而叹息,他则欲言而未言。全篇写湘夫人对湘君的追求和渴望,而湘君的态度则较冷淡。《湘夫人》同样是一曲悲歌。湘君在洞庭兴波、木叶凋零的季节迎候湘夫人,但可望而不可即。湘夫人终于降临了,她虽有思念湘君之心,却不敢明言。湘君以水中宫殿等待湘夫人,但湘夫人旋来即返。全篇也都写湘君对湘夫人的追求与爱慕,但结果只能忍恨终生。(3)《山鬼》《山鬼》是《九歌》中最美的一篇。在朦胧的深山幽曲处,美丽的山鬼闪现了一下,她身披萝带荔、乘豹从狸、含情带笑,以山中女神特有的风韵神采出场了,匆匆赴约的路上她没忘记折一枝香花给自己的情人,还自我埋怨别误了幽会。带着最热切的期待和渴望来到相约的地方,她登山眺望,急切找寻与等待情人,忽然间浓云昼晦、东风飘雨袭来,痴情的山鬼仍苦苦等待。夜雨滂沱,猿猴哀鸣,风声飒飒,木叶萧萧,山鬼一片痴情却未得到应有回报,她陷入了深深的思恋与惆怅中。多么美丽,多么痴情,多么幽怨的山神啊!(4)《橘颂》这是一篇借咏物以抒情之作,名义是颂橘,实际上是以橘自喻,通过颂橘来述志。橘的纯洁品德,高尚情操恰恰是诗人“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不凡心志的写照。

楚辞目录  离骚 九歌 天问 九章 远游 卜居 渔父 九辩 招魂 大招 惜誓 招隐士 七谏 哀时命 九怀 九叹 九思  九歌: 东皇太一 东君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河伯 山鬼 国殇 礼魂  九章: 惜诵 涉江 哀郢 抽思 怀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颂 悲回风  七谏: 初放 沈江 怨世 怨思 自悲 哀命 谬谏  九怀: 匡机 通路 危俊 昭世 尊嘉 蓄英 思忠 陶壅 株昭   九叹: 逢纷 离世 怨思 远逝 惜贤 忧苦 愍命 思古 远游  九思: 逢尤 怨上 疾世 悯上 遭厄 悼乱 伤时 哀岁 守志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因此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4][5]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6]对《楚辞》(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其上迄汉代,宋代大兴,近现代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而《楚辞》早在盛唐时便流入日本等汉字文化圈国家,16世纪之后,更流入欧洲。至19世纪,楚辞引起欧美各国广泛关注,各种语言的译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在国际汉学界,楚辞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楚辞文献丛刊目录

国学分为经,史,子,集。还有一些启蒙的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子部——: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 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集部——: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经部——:儒学经典 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其中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各种体裁历史著作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楼上有两位推荐的书目含金量确实较高,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类肯定不适合初学入门者阅读。我觉得有本新出的书还不错,是几位台湾学者编的。《国学课》,著者邱燮友、田博元、 张学波、简松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本书根据当代人的知识背景,精要地介绍了中国学术中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各方面内容,书中还附有国学基本书目、自测题库等。名家所编的入门书如吕思勉的《经子解题》值得一读。有些名家导读的书是不错的,但既然需要导读,可见不是谁都读得懂的。不如先读些有译注的版本,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等。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包括大学、中庸),周易,春秋左传(左氏春秋)尔雅孝经吕氏春秋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荀子墨子鬼谷子韩非子楚辞孙子兵法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三言二拍————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山海经国语汉书后汉书战国策曹子建集大宋宣和遗事东京梦华录开元天宝遗事洛阳伽蓝记穆天子传清史稿史通书目答问水经注文史通义贞观政要周书茶经公孙龙子东周列国志资治通鉴黄帝内经素问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梦溪笔谈淮南子金刚经近思录九章算术乐府杂录聊斋志异列子林泉高致六祖坛经洛阳牡丹记墨子世说新语棋经容斋随笔四十二章经搜神记笑林广记太上感应篇武林旧事天工开物镜花缘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三侠五义金瓶梅词话菜根谭桃花扇徐霞客游记心经新书颜氏家训扬子法言阴符经尹文子游仙窟周易参同契窦娥冤二十四诗品古文观止绝妙好词乐府诗集柳宗元集六朝文絜六一诗话牡丹亭欧阳修集全宋词全唐诗人间词话诗品苏轼集唐诗三百首陶渊明集文心雕龙文选西厢记玉台新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三字经声律启蒙增广贤文

经库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尚书正义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毛诗正义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周礼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仪礼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礼记正义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春秋左传正义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春秋公羊传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春秋谷梁传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论语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孝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尔雅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孟子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经学史:尚书大传 皇清经解续编本韩诗外传 明沈氏野竹斋刊本春秋繁露 抱经堂卢校本悉刻二十二子本大戴礼记 皇清经解本六艺略 百衲本汉书白虎通义 白虎通德论本五经异义 皇清经解本周易集解 古经解汇函本春秋经传纂例 古经解汇函本周官新义 钱仪吉校补本七经小传 影宋刊本大学衍义补 四库全书本古文尚书疏证 眷西堂本孟子字义疏证 微波榭本汉学师承记 国学基本丛书本经义述闻 皇清经解本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 皇清经解本今古学考 四益馆经学丛书本孔子改制考 朱维铮复校本经学历史 周子同注释本国故论衡 国学讲习会原刊本语言文字:说文解字注 经韵楼刻本方言 四部丛刊本释名疏证补 影光绪二十二年本广雅疏证 嘉庆元年初刊本广韵 张氏泽存堂宋本广韵本中原音韵 讷庵本经传释词 古书字义用法丛刊本马氏文通 清光绪三十年本存目提要(72种)史库 二十六史:史记 百衲本汉书 百衲本后汉书 百衲本三国志 清武英殿本晋书 清武英殿本宋书 清武英殿本南齐书 清武英殿本梁书 清武英殿本陈书 清武英殿本魏书 清武英殿本北齐书 清武英殿本周书 清武英殿本南史(一) 清武英殿本南史(二) 清武英殿本北史 清武英殿本隋书 清武英殿本旧唐书 清武英殿本新唐书 清武英殿本旧五代史 清武英殿本新五代史 清武英殿本宋史(一) 清武英殿本宋史(二)清武英殿本辽史 清武英殿本金史 清武英殿本元史 清武英殿本新元史 天津徐氏退耕堂本明史(一) 清武英殿本明史(二)清武英殿本清史稿(一)关内本清史稿(二)关内本清史稿(三)关内本表(一) 百衲本、殿本、关内本表(二) 关内本表(三) 关内本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一) 影鄱阳胡氏本资治通鉴(二) 影鄱阳胡氏本资治通鉴(三) 影鄱阳胡氏本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一) 冯集梧补刻本续资治通鉴(二) 冯集梧补刻本存目提要(96种)通典通典 中华书局本通志略 通志略 明汪刻本文献通考文献通考(一) 清武英殿三通合刻本文献通考(二) 清武英殿三通合刻本文献通考(三) 清武英殿三通合刻本地理:水经注 世界书局本大唐西域记 高丽新藏本海国图志 光绪丙子平庆泾固道署重刊本地理:读史方舆纪要(一) 稿本读史方舆纪要(二) 稿本存目提要(74种)杂史世本 茆泮林辑本国语 士礼居刻本战国策 姚宠校本吴越春秋 随盦丛书本越绝书 四部备要本华阳国志 成都志古堂原版印行本贞观政要 四库全书本史通 史通通释本文史通义 叶瑛文史通义校注本十七史商榷 丛书集成本竹书纪年 四库全书本目录类:四库全书总目(一) 浙江翻刻武英殿本四库全书总目(二) 浙江翻刻武英殿本四库未收书目提要 光绪八年傅以礼校订本四库撤毁书提要 辑佚本子库 诸子:老子 四部丛刊本庄子 四部丛刊本文子 守山阁丛书本鶡冠子 四部丛刊本列子 四部丛刊本晏子春秋 二十二子本孔子集语 平津阁丛书本曾子注释 皇清经解本子思子全书 经典集林本荀子 二十二子本孔丛子 杭州藏明翻宋刻本贾谊新书 抱经堂本至言 玉函山房本河间献王书 玉函山房本公孔弘书 玉函山房本新序 嘉靖翻宋刻本扬子法言 秦氏仿宋本新论 严可均辑本潜夫论 古堂影宋本申鉴 黄省曾注本孔子家语 湖北丛书本墨子 毕沅校正本随巢子 玉函山房本管子 二十二子本商君书 四部丛刊本申子 玉函山房本韩非子 四部丛刊本晁氏新书 玉函山房本诸子政论 严可均本中论 杜思资深堂本仲长子昌言 玉函山房本邓析子 复宋本尹文子 湖海楼丛书本公孙龙子 严可均本人物志 影明正德刊本鬼谷子 陶弘景注本阴符经 续知不足斋本尸子 二十二子本吕氏春秋 毕沅校注本淮南子 庄逵吉本论衡 通津草堂本蒋子万机论 严可均辑本傅子 丛书集成本抱朴子 道藏本刘子 道藏本金楼子 四库全书本颜氏家训 影明辽阳傅太平本中说 四部丛刊本长短经 丛书集成本两同书 四库全书本化书 道藏本周敦颐集 正谊堂全书本张载集 康熙间朱轼校刊本陆九渊集 涵芬楼本二程本书 康熙间吕留良刻本朱熹集(一) 影嘉靖十一年本朱熹集(二) 影嘉靖十一年本朱子语类 西京清麓丛书本王阳明集 影隆庆六年刻本焚书 国粹丛书续焚书 原刻本东西均 安徽藏原装本明夷待访录 指海本四存编 畿辅丛书本大同书 中华书局本仁学 上海图书馆刻本訄书 东京翔鸾社铅印重订本诸子平议 春在堂本书本存目提要(12种)佛典:佛本行经 金陵刻经处刻本梵网经 鸠摩罗什译本阿弥陀经 鸠摩罗什译本金刚经錍 鸠摩罗什译本缘起经 常州天宁寺刻经处集刊本妙法莲花经 上海佛学局释氏十三经本心经 上海佛学书局释氏十三经本维摩诘经 鸠摩罗什译本无量寿经 魏康僧铠译本唯识三十论颂 中国佛学刊唯识三十论略释本大乘起信论 南京佛纪流通处单行本肇论 北京佛经流通处刻本三论玄义 金陵刻本经处清二十五年刻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金陵刻经处刻曹溪原本金刚 扬州刻经处刻本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原人论 同治十三年鸡园刻经处刻本辅教编 镡津文集本弘明集 大正藏本广弘明集 大正藏本高僧传 大正藏本比丘尼传 大正藏本大宋高僧传 宋碛砂藏本洛阳伽蓝记 商务张宗祥合校本求法高僧传 金陵刻经处刻本景德传灯录 常州天宁寺刻本存目提要(74种)道典:太平经合校 王明合校本真诰 道藏本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 道藏本道教义枢 道藏本养性延命录 道藏本道枢 道藏本修真十书 道藏本庚道集 道藏本中和集 道藏本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道藏本太上感应篇 道藏本存目提要(88种)文史笔记:风俗通义 影元大德本古今注 影宋刊本酉阳杂俎 影赵氏本封氏闻见记 雅雨堂丛书本梦溪笔谈 四部丛刊本 学津讨原本容斋随笔 影宋刊本困学纪闻 影傅氏元初刻本南村辍耕录 影潘氏元刊本焦氏笔乘 明万历刻本客座赘语 金陵丛刻本日知录集释 嘉定黄氏西溪草庐重刊本十驾斋养新录 影嘉庆本札朴 蒋氏心矩斋校本东塾读书记 商务排印本读书杂志 清道光十二年刻本癸巳存稿 光绪十年刻本癸巳存高 王藻刻本日下旧闻考 原刻本存目提要(20种)杂记:西京杂记 影嘉靖本云溪友议 影明刊本唐语林 守山阁本东坡志林 学津讨原本挥尘录 毛氏影钞本老学庵笔记 津逮秘书本云麓漫钞 涉闻梓旧本东京梦华录 学津讨原本梦粱录 知不足斋本齐东野语 丛书集成本武林旧事 知不足斋本呈史 影元刊本青楼集 古今说海本七修类稿 耕烟草堂本五杂俎 日本宽文刻本万历野获编 道光刻本池北偶谈 康熙文粹堂刊本板桥杂记 金陵丛刻本茶余客话 二十二卷本履园丛话 原刻本阅世编 上海掌故丛书本清稗类钞(一) 商务原本清稗类钞(二) 商务原本存目提要(98种)医部素问 顾氏翻宋刻本灵枢经 明赵府居敬堂刊本难经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类经 金阊童涌泉刊本医经存目提要(17种)伤寒论 明赵开美影宋刻本类证活人书 古今医统正及脉全书本伤寒明理论 明刊本伤寒论注 马中骅校刊本伤寒贯珠集 清末广州惠济仓美本伤寒存目提要(29种)金匮要略方论 明万历赵开美本金匮要略心典 清雍正刻本金匮存目提要(9种)温疫论 郑重光温疫论补注本广瘟疫论 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疫疹一得 延庆堂刊本温病条辨 清嘉庆问心堂刻本温热经纬 清同治湖北崇文书局刻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四明林正堂室刊本时病 论 清光绪 雷慎修堂本温病存目提要(11种)脉经 清光绪周学海本濒湖脉学 四库全书本四诊抉微 清雍正四年丙午玉映堂原刊本察舌辨症新法 中医学大成本诊断存目提要(19种)神农本草经 问经堂丛书本雷公炮 论 1932年成都义生堂刊本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中国医学大成本汤液本草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本草纲目 味古斋重校刻本本草存目提要(27种)肘后备急方 明正统道德藏本(影印本)备急千金要方 江户医学影宋本千金翼方 明万历三十三年王肯堂刊本外台秘要 明崇祯十三年程衍道校勘本太平圣惠方 永正十一年抄本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元郑天泽刊本圣济总录 清乾隆五十年震泽汪氏燕远堂刻本普济本事方 清乾隆十五年芸晖堂录宋抄本济生方 四库全书本医方考 亮明斋刻本方剂存目提要(66种)素问玄机原病式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宣明方论 四库全书本内外伤辨 明万历吴勉学校刻东垣十书本脾胃论 明嘉靖梅南书屋刻东垣十书本兰室秘藏 元刻本医学发明 明万历刻本阴证略例 十万卷楼重刻本十药神书 中国医学大成本杂病证治准绳 上海科技出版社缩影本痰火点雪 中国医学大成本症因脉治 康熙四十五年初刻本理虚元鉴 清乾隆辛卯年柯氏原刻本傅青主男科 上海启新书局合刊影印本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血证论 清光绪十六年庚寅刻本内科存目提要(15种)刘涓子鬼遗方 明万历二十九年刻本外科正宗 明崇祯四年辛未刻本外科证治全生 清咸丰十一年武昌节署刻本疡科心得集 尽心斋刻本外科存目提要(25种)理伤续断方 洪武刻本正体类要 薛氏医案本骨伤科存目提要(10种)妇人大全良方 四库全书本济阴纲目 小酉山房刻本蜩寄藏版傅青主女科 湖北崇文书局刻本妇科存目提要(26种)小儿药证直诀 周氏医学丛书本万氏家传幼科发挥 万密斋医学全书本幼幼集成 登云阁藏版(初刻本)儿科存目提要(21种)秘传眼科龙木论 明万历乙亥刊本银海精微 醉耕堂刊本原机启微 薛氏医案本口齿类要 明新都吴玄有校刊本审视瑶函 清扫叶山房刻本重楼玉钥 清道光苏城喜墨斋刊本五官科存目提要(20种)针灸甲乙经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针灸大成 明万历辛丑年刻本针灸存目提要(19种)十问 马王堆汉墓帛书合阴阳 马王堆墓帛本天下至道谈 马王堆墓帛本素女经 双梅影 丛书本养老奉亲书 寿亲养老新书本内功图说 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养生气功存目提要(20种)格致余论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医经溯洄集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名医类案 知不足斋本医贯 三多斋梓行本医学源流论 半松斋初刻本医原 留耕书屋新镌本医案医话医论存目提要(30种)诸病源候论 丁光迪等校注本华氏中藏经 清孙星衍校刻本三因极一病证证方论 宋刊配补元麻沙复亥医学启源 明正德刊本儒门事亲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洗冤集录 元刊本卫生宝鉴 惜阴轩丛书本丹溪心法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脉因证治 颐生堂刻本医学纲目 明嘉靖刻本证治要诀及类方 明正统八年刻本明医杂著 宋阳山刻本医学正传 上海会文堂书局本韩氏医通 邹松如氏藏本赤水玄珠 明万历二十四年刻本医学入门 万历三年乙亥刊本万病回春 金陵周氏刻本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京口大成堂刻本景岳全书 两广运使署刻本医宗必读 金相堂本医门法律 四库全书本石室秘录 三让堂刻本辨证录 黄退庵校刊本医学心悟 中国医学大成本医宗金鉴 武英殿刊本医学三字经 南雅堂刻本医林改错 三槐堂刻本理瀹骈文 清同治三年刻本医学衷中参西录 清宣统元年天津新华印书局铅印本综合存目提要(67种)兵书:孙子 中华艺术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吴子 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司马法 中华学艺术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孙膑兵法 文物出版社1985年本尉缭子 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六韬 中华学艺社宋刻武经七书本黄帝阴符 经四库全书本黄石公三略 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握奇经 津逮秘书本将苑 清张澍辑诸葛忠武侯文集本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卫公兵法辑本 清渐西村舍丛刊本神机制敌太白阴经 守山阁丛书本武经总要 明唐福春刻本(影印本)虎钤经 粤雅堂丛书本何博士备论 留香室刊本十七史百将传 翁氏刻隆庆元年耿文光印本守城录 瓶花书屋丛书本历代兵制 静观堂刊本翠微先生北征录 秋浦双忠录本纪效新书 四库全书本练兵实纪 四库全书本武编 徐象标耘曼山馆刻本阵纪 惜阴轩丛书本草庐经略 粤雅堂丛书本三十六计曾胡治兵语录 1931年青年书店费怒春注释本存目提要(76种)小说:山海经 影明成化刻本燕丹子 孙星衍校订本异苑 四库全书本世说新语 王先谦校刻本搜神记 津逮秘书本夷坚志 涵芬楼排印本太平广记(一)谈恺本太平广记(二)谈恺本剪灯新话 董康诵芬室翻刻日本活字本剪灯余话 董康诵芬室翻刻日本活字本觅灯因话 董康诵芬室刊本虞初新志 上海进步书局正印本聊斋志异 铸雪斋抄本阅微草堂笔记 进步书局笔记小说大观本三国演义 毛纶毛岗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 袁无涯原刊本西游记 明代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本封神演义 四雪草堂刊本三遂平妖传 钱塘王慎修刊本绿野仙踪 上海古籍影印刻本红楼梦 程乙本醒世姻缘传 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同德堂本儒林外史 卧闲草堂本镜花缘 苏州原刊本海上花列传 初刻石印本七侠五义 上海广百宋斋排印本儿女英雄传 聚珍堂活字本官场现形记 上海世界繁华报本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广智书局本喻世明言 上海古籍影印天许斋刊本警世通言 上海古籍影印兼善堂刊本醒世恒言 上海古籍影印叶敬池刊本老残游记 上海神州日报馆排印本、剪报本孽海花 真美善书店合刊本拍案惊奇 上海古籍影印尚友堂刊本二刻拍案惊奇 上海古籍影印尚友堂刊本型世言 台北影印本存目提要(64种)科技:周髀算经 南宋鲍澣翻刻秘书省刻本九章算术 四库全书本四元玉鉴 丁取忠校本测圆海镜 知不足斋丛书本五星占 中国天文史文集(1978)本星经 丛书集成本灵台秘苑 四库全书本乙巳占 丛书集成初编本新仪象法要 守山阁丛书本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丛书集成初编本南方草木状 丛书集成初编本茶经 百川学海本竹谱 丛书集成初编本笋谱 百川学海本菌谱 百川学海本荔枝谱 丛书集成初编本桐谱 丛书集成初编本凤仙谱 昭代丛书别集本人参谱 梅谷丛书十种本禽经 百川学海本闽中海错疏 万有文库本促织经 康熙乙末年(1715年)抄本鸡谱 乾隆丁末年抄本汜胜之书 万国鼎本四民月令 石氏书(石声汉四民月令校注)齐民要术发 四部丛刊本四时纂要 明万历十八年朝鲜刻本耒耜经 夷门广牍丛书本农书 知不足斋丛书本农桑辑要 武英殿聚珍本农桑衣食撮要 明刻本农桑撮要马首农言 咸丰五年刻本营田辑要 同治三年成都枫林黄氏家乘本湖蚕述钱恂积 步斋抄本天工开物 明崇祯十年刊本营造法式 四库全书本刀剑录 说郛本陶说 鲍廷博本景德镇陶录 书业堂刊本饮流斋说瓷 上海朝记书店铅排本北山酒经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酒谱 说郛本(宛委山堂本)文房四谱 丛书集成初编本云林石谱 丛书集成本砚笺 亭藏书本墨史 知不足斋丛书本蜀锦谱 嘉靖廿年全蜀艺文志本装璜志 丛书集成本术数:宅经 四库全书本灵棋经 四库全书本易林 四库全书本太玄经 四库全书本葬书 四库全书本李虚中命书 四库全书本灵城精义 四库全书本玉管照神局 四库全书本太清神鉴 四库全书本月波洞中记 四库全书本皇极经世书 四库全书本六壬大全 四库全书本遁甲演义 四库全书本三命通会 四库全书本卜法详考 四库全书本协纪辨方书 四库全书本总集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光绪王刻本全上古三代文 光绪王刻本全秦文 光绪王刻本全汉文 光绪王刻本全后汉文 光绪王刻本全晋文 光绪王刻本全宋文 光绪王刻本全齐文 光绪王刻本全粱文 光绪王刻本全陈文 光绪王刻本全后魏文 光绪王刻本全北齐文 光绪王刻本全后周文 光绪王刻本全隋文 光绪王刻本先唐文 光绪王刻本楚辞补注 影明翻宋本文选 胡克家翻宋本玉台新咏 明寒山赵氏小宛堂本全唐诗 清康熙扬州诗局本全唐文 扬州官刻本唐文拾遗 潜园总集本唐文续拾 潜园总集本读全唐文札记三种乐府诗集 毛氏汲古阁本中州集 诵芬室影元本彊村丛书(一) 影印民国十一年校补彊村丛书 (二) 影印民国十一年校补雍熙乐府 嘉靖四十五年本明词汇利 影赵尊岳再校本列朝诗集(一) 清宣统二年神州国光社铅印本列朝诗集(二)清宣统二年神州国光社铅印本六十种曲(一) 汲古阁本六十种曲(二) 汲古阁本别集建安七子 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三曹集 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阮籍 清宣统三年(1991)所刊丁氏本嵇康 四部从书本陶渊明集 四部丛刊本谢灵运集 汉魏诸名家集鲍照集 四部丛刊本庾信集 四部丛刊本王维集 清乾隆赵殿成本李白集 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杜甫集 仇兆鳌注本韩愈集 四库全书本白居易集 那波道圆本梅尧臣集 四部备要本欧阳修集 世界书局本苏洵集 四库丛刊本苏轼集 四部备要本苏辙集 四部丛刊初编本王安石集 明嘉靖三十九年抚州本黄庭坚集 四库全书本文天祥集 四部丛刊本陆游集 四库备要杨万里集 四部丛刊本元好问集 四部丛刊本萨都刺集 四部丛刊本杨维桢集 四部丛刊本刘基集 四部丛刊本高启集 景泰本《大全集》宋濂集 四部丛刊本方孝孺集 四部丛刊本归有光集 康熙原刻本袁宗道集 刘氏嘉业堂本袁宏道集 佩芏居四十卷本袁中道集 珂雪斋前集本徐渭集 徐渭集本钟惺集 近圣居本与徐刻遗稿谭元春集 张泽刻谭友夏合集本陈子龙集 安雅堂稿崇祯原刻本牧斋集 四部丛刊本吴梅村集 四部丛刊本黄梨洲诗文集 四部丛刊本顾亭林集 四部丛刊本王船山诗文集 金陵本曝书亭集 四部丛刊本渔洋山人精华录 林佶刻本通志堂集 徐刻之原本方苞集 四部丛刊本小仓山房诗文集 嘉庆随园藏本龚自珍集 四部丛刊本惜抱轩诗文集 四部备要本魏源集 同治九年古微堂诗集刻本湘绮楼诗文集 湘绮楼全集本入境庐诗草 能立辛未6月重校再版本严复诗文集 沈云龙蒋贞金辑本谭嗣同集 中华书局版梁启超集 林志钧编饮冰室合集王国维诗文集 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印行王国维遗集本文艺评论文心雕龙 黄叔琳校本文则 有正书局文学津梁本文章精义 正书局文学津梁本修辞鉴衡 四库全书本文章辨体序说 罗氏样本论文偶记 逊敏堂丛本楹联丛话 道光本初月楼古文绪论 常州先哲遗书艺概 同治十三年刻本春觉斋论文 都门铅印本论文杂记 刘申叔遗书文评散篇选编诗品 明刊说郛本文镜秘府论 日本京都藤井佐兵卫版行本二十四诗品 明刊说郛本六一诗话 四库全书本石林诗话 清文焕所辑历代诗话本岁寒堂诗话 丁福保辑订历代诗话续编本白石道人诗说 白石道人四种清同治十年刊本沧浪诗话 历代诗话本滹南诗话 知不足斋丛书本艺苑卮言 历代诗话续编诗薮 朝鲜旧刊本姜斋诗话 清诗话本原诗 丁福保订清诗话本渔洋诗话 清诗话本说话啐语 丁福保所辑清诗话本随园诗话 乾隆自刻本石洲诗话 嘉庆二十盾原刻本饮冰室诗话 中华书局饮冰室合集本诗评散篇选编乐府指迷 四库全书本词源 道光戈载校秦恩复刻本词旨 陈去病百尺楼丛书本渚山堂词 刘承干吴兴丛书本词品 嘉靖本爰园词话 词话丛编本窥词管见 语话丛编本古今词话 世德堂刊词学全书本七颂堂词绎 别下斋丛书本远志斋词衷 词语丛编本花草蒙拾 赐砚堂丛书本皱水轩词筌 词话丛编金粟词话 别下斋丛书本古今词论 澄晖堂本介存斋论词杂著 词论丛编赌棋山庄词话 词话丛编蒿庵论词 词话丛编芬陀利室词话 光绪刊本白雨斋词话 开明书店铅印八卷本复堂词话 词话丛编本论词随笔 词话丛编本词徵 上海图书馆藏本人间词话 王国维遗书本蕙风词话 惜阴堂丛书刊本海绡说词 词话丛编词论散篇选编教坊记 百卷本说郛本碧鸡漫志 知不足斋五卷本唱论 新曲苑本南词叙录 读曲丛刊魏良辅曲律 诵芬读曲丛刊本曲律 读曲丛刊本曲品 1918年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的吴梅校本度曲须知 崇祯原刻本谭曲杂札 南音三籁本衡曲尘谈 诵芬室读曲丛刊远山堂曲品 祁彪佳文稿本远山堂剧品 祁彪佳文稿本笠翁剧论 卢前编新曲苑本乐府传声 正觉楼丛书本雨村曲话 曲苑本雨村剧话 函海本花部农谭 豳杂俎本藤花亭曲话 藤花亭十种本词余丛话 坦园丛稿本续词词余丛话 坦园丛稿本宋元戏曲考 王国维戏曲论文集曲评散篇选编小说论评散篇选篇古画品录 四库全书本续画品 四库全书本唐朝名画录 四库全书本历代名画记 津逮秘书本山水赋 四库全书本笔法记 四库全书本益州名画录 四库全书本图画见闻志 四库全书本宋朝名画评 四库全书本林泉高致集 四库全书本德隅斋画品 四库全书本画史 四库全书本山水纯全集 四库全书本广川画跋 四库全书本宣和画谱 四库全书本画继 四库全书本华光梅谱 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竹谱 知不足斋丛书古今画鉴 程氏丛刻本中麓画品 函海本画说 宝堂秘籍本明画录 读画斋丛书本画尘 明陶宗义说郛本画诀 马克明点校论辑要本画筌 马克明点校论辑要本苦瓜和尚画语录 知不足斋丛书南田画跋 画论丛刊本雨窗漫笔 马克明点校论辑要本鹿台题画稿 马克明点校论辑要本绘事砝微 画论丛刊本画学心法问答 邈园丛书本小山画谱 借月山房汇抄本芥舟学画辑 乾隆辛丑所编琴书阁藏本山静居画论 知不足斋丛书本松壶画忆 榆园丛刻本南宗抉秘 屏庐丛刻本艺舟双楫 光绪十四年重校本安吴四种本书谱 四库全书本法书要录 四库全书本广艺舟双楫 光绪十九年南海康氏万木草堂刊本

楚辞文献丛刊

1、丁日昌(1823—1882),字持静,小名雨生,别名禹生,广东省丰顺县人。历任广东琼州府儒学训导,江西万安、庐陵县令,苏松太道,两淮盐运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总督衔会办海防、节制沿海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和中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1864年(同治三年)8月,丁日昌上密禀,主张设厂造船,鼓励华商购买轮船经营运输,得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覆示允丁主持办理。年底,他购入苏州河口的美商旗记铁厂,开始制造开花炮。其后又将上海两炮局并入,1865年(同治四年)建立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自任总办。这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的大型军事工厂,是首次引进西方先进生产设备,按照西方机器工厂组织起来进行生产的企业。倡办开平煤矿和轮船招商局;在台湾开矿藏、筑铁路、架电线、造船械、办农垦等。在他的主持下,开始架设由旗后(今高雄)经台南至安平,长95里的电报线。这是中国人民自己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在他的支持下,筹备已久的基隆煤矿也顺利投产2、翁万达(1498年-1552年),字仁夫,号东涯  。明朝中期名将、诗人。潮州府揭阳县(今汕头市金平区鮀浦一带)人。翁万达出身寒门,为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历任广西梧州府知府,陕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衔巡抚陕西,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府)、大(同)、山西、保定军务兼莉粮饷,左副都御史、兵部尚书,右都御史、左都御史等职。曾参与平定安南莫登庸叛乱,后期统理北方边防,抗击蒙古俺答汗侵扰,统边五六年间,屡立战功。又修筑大同宣府间长城800余里,烽堠300余座,使边境得以安定。后三罢三起,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逝于回乡途中。明穆宗时追赠太子少保,谥号“襄敏”。翁万达著述今存《东涯集》、《稽愆集》、《稽愆诗》等,尚有见诸目录家著录的《总督奏议》、《三镇兵守议》等。今人辑有《翁万达集》。翁万达是明代潮汕,乃至岭南先贤中事功最为卓著,诗文也最具特色的人物之一。张居正曾评价道:“(世宗朝边臣)仅仅推公(指翁万达)屈一指焉”。《明史》称:“嘉靖中,边臣行事适机宜,建言中肯寂者,万达称首”。明世宗褒其为“文足以安邦,武足以戡乱”、“岭南第一名臣”,或誉之为国之“干城”。而随着潮汕人海外的足迹,翁万达威望还远播异邦。如在泰国,他被誉为“英勇大帝”,立庙祭祀多达100余处。潮汕人将翁万达与陈北科、林大钦并称为“潮汕三杰”。3、王大宝(1094年-1170年),又名王元龟、二龟、二王,海阳县汤头村人(今广东省潮安县归湖镇),宋朝名臣 。早年被选入太学读书,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中进士 ,廷试第二,成为宋代岭南唯一的榜眼。历任南雄州教授,枢密院计议 ,差监登闻鼓院(接受士民向皇帝申诉奏禀的衙门)等职。王大宝对儒学颇有研究,尤长于易学,著有《谏垣秦议》、《周易证义》、《毛诗国风证义》、《诗解》、《王元龟遗文》等。后人将他与崔与之、李昴英等同尊为“岭南六先生”,并被推为“潮州八贤”之首。明郭裴《粤大记》将王大宝与冯元、余靖、崔与之、李昴英、郭阊列为宋代岭南六先生,赞叹六先生“真五岭间气之钟灵,百代士林之仪表”。可见有宋一代,王大宝不仅是潮州首屈一指的人物,也是岭南首屈一指的人物。《宋史》将他与刘珙、范成大等直臣并列立传,其传记长达1300多字。 近人吴道镕在《广东文征》中指出“盖吾粤宋南渡后,高、孝两朝人物,当以大宝为首屈一指,不止潮州八贤之冠也”。 王大宝重义气,赵鼎称赞他:“文章学识,直谅劲正,廷臣无出右者。”并赞叹说:“吾居此,平时所荐无一至者,君独肯从吾游,过远矣!”王大宝坚定的政治立场为士民所敬仰,后人因而将他与崔与之、李昴英等同尊为“岭南六先生”,并被推为“潮州八贤”之首。任谏讲时,与王十朋齐名,称为二龟,或称为二王。4、陈梦龙(?~1279),字五斋,南宋大坭都江心村(今汕头市陇田镇田心村)人。少有大志,讲求气节。宋开庆元年(1259)考中进士,任湖北石首县主簿。曾向朝廷陈奏改革州府司法的建议。职间,元兵逼境,在御敌问题上,与守将意见不合,弃官归家闲居。景炎元年(1276)九月,元军进攻福建,宋帝赵罡及卫王赵呙等逃上海船,传檄召集各地义兵勤王。陈梦龙献出全部家财,作为粮饷,募集数百壮士前往救援。他奉命收编潮州一带各种地方武装,但遭到剧盗刘兴及陈懿(宋都统,于景炎二年八月叛变降元)兄弟五人(称五虎)的抗拒。遂与众乡绅敦请少保文天祥率兵至潮阳制服抗拒者,再招抚余众。祥兴元年(1278)十一月,文天祥于和平斩刘兴,攻陈懿。懿逃走,充当元军都统帅张弘范的向导,引元兵抄捷径突袭已移师海丰城北五坡岭的文天祥部。文天祥不幸被俘。祥兴二年(1279)正月初六日,陈梦龙为救文天祥,伏兵于海口,伺机截劫,抢救不遂,梦龙战死于古堤上5、林大春生于1523年12月9日(明嘉靖二年十一月三日),字井丹、邦阳,号石洲,潮州府潮阳县县廓都(今汕头市潮阳区)人。 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中嘉靖庚戌科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户部主事、浙江提学。晚年归老,于1588年(明隆庆二十二年)2月12日离世。林大春官不显赫但文名颇著。为人操守高洁,为官廉洁刚正,晚年作为潮州府最为著名的乡贤之一,积极参与乡梓事务,对当地社会具有很大的贡献。代表作品有《井丹集》、《潮阳县志》等。《明史》“艺文四”收有《井丹集》目。林大春家居近20年,“杜门著书”,“不事干谒”,“以翰墨自娱”。他的著述颇丰,“门生、故人多求为梓行,先生辞却之”。他的文章弘博雄浑,奇伟跌宕,谈道论政,卓识高瞻,说理抒怀,意超境高。他所写的诗,“各备诸体,有汉魏风”,运典浑成,矫然脱群。他还“善草书,日埽数百幅,略无倦色”,临池“求不暇接”,能“得一幅,如获拱璧”。林大春主要著述有《井丹诗文集》、《潮阳县志》、《瑶草编》等。现所见之《井丹诗文集》二十卷,初刻于他卒后的1591年(明隆庆二十五年),为其子林克鸣所编《井丹集》,共18卷,另有首卷及附录。1935年潮阳郭泰棣以吴兴嘉业堂藏万历刊本与林大春远孙林奋生家藏“旧印祖本”互为校补,移易删并,重编为《井丹林先生文集》20卷并印行。1980年香港潮州会馆董事会以之作为“潮州文献丛刊”之三,影印发行,成为目前研究者最方便使用的一个本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丁日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翁万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大宝 (宋朝大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梦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大春

刘允、翁万达、陈梦龙、林大春、李嘉诚等。1、刘允刘允,字津人、厚中,北宋海阳(潮安)人,他从小勤读经史,聪慧过人,宋绍圣四年丁丑(1097年)进士。登第后,历任循州户曹、程乡知县,历知新循梅三州,权化州、桂州知州。人称刘知州。徽宗政和年间,刘允擢升为化州知州。化州南濒大海,盛产玳瑁、翡翠。地方官中常以内库钱购买这些奇珍异宝敬献上司,行行“所费万计”,然后转移于百姓身上。民不堪其苦。刘允到任之后,将这些弊端全部废止。同时,刘允着手处理历年积案,10天之内,共清理了百余宗。宣和七年(1125年)农历四月初一午夜,刘九离开人世。临终时,他余笔写下遗训,忠厚待人,还特别强凋丧葬不可效法于愚俗。去世之后,宋高宗赠溢“上柱国左金紫光禄大夫”。2、翁万达翁万达(1498年-1552年),字仁夫,号东涯 。明朝中期名将、诗人。潮州府揭阳县(今汕头市金平区鮀浦一带)人。翁万达出身寒门,为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历任广西梧州府知府,陕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衔巡抚陕西,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府)、大(同)、山西、保定军务兼莉粮饷。左副都御史、兵部尚书,右都御史、左都御史等职,曾参与平定安南莫登庸叛乱,后期统理北方边防,抗击蒙古俺答汗侵扰,统边五六年间,屡立战功。又修筑大同宣府间长城800余里,烽堠300余座,使边境得以安定。后三罢三起,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逝于回乡途中。明穆宗时追赠太子少保,谥号“襄敏”。翁万达著述今存《东涯集》、《稽愆集》、《稽愆诗》等,尚有见诸目录家著录的《总督奏议》、《三镇兵守议》等。今人辑有《翁万达集》。翁万达是明代潮汕,乃至岭南先贤中事功最为卓著,诗文也最具特色的人物之一。3、陈梦龙陈梦龙(?~1279),字五斋,南宋大坭都江心村(今汕头市陇田镇田心村)人。少有大志,讲求气节。宋开庆元年(1259)考中进士,任湖北石首县主簿。曾向朝廷陈奏改革州府司法的建议。职间,元兵逼境,在御敌问题上,与守将意见不合,弃官归家闲居。景炎元年(1276)九月,元军进攻福建,宋帝赵罡及卫王赵呙等逃上海船,传檄召集各地义兵勤王。陈梦龙献出全部家财,作为粮饷,募集数百壮士前往救援。他奉命收编潮州一带各种地方武装,但遭到剧盗刘兴及陈懿(宋都统,于景炎二年八月叛变降元)兄弟五人(称五虎)的抗拒。遂与众乡绅敦请少保文天祥率兵至潮阳制服抗拒者,再招抚余众。祥兴元年(1278)十一月,文天祥于和平斩刘兴,攻陈懿。懿逃走,充当元军都统帅张弘范的向导,引元兵抄捷径突袭已移师海丰城北五坡岭的文天祥部。文天祥不幸被俘。祥兴二年(1279)正月初六日,陈梦龙为救文天祥,伏兵于海口,伺机截劫,抢救不遂,梦龙战死于古堤上4、林大春林大春生于1523年12月9日(明嘉靖二年十一月三日),字井丹、邦阳,号石洲,潮州府潮阳县县廓都(今汕头市潮阳区)人。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中嘉靖庚戌科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户部主事、浙江提学。晚年归老,于1588年(明隆庆二十二年)2月12日离世。林大春官不显赫但文名颇著。为人操守高洁,为官廉洁刚正,晚年作为潮州府最为著名的乡贤之一,积极参与乡梓事务,对当地社会具有很大的贡献。代表作品有《井丹集》、《潮阳县志》等。《明史》“艺文四”收有《井丹集》目。5、李嘉诚李嘉诚(1928年7月29日—),汉族,出生于广东潮州潮安县,祖籍福建莆田,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及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资深顾问。 是香港开埠后第三任首富。1939年6月,刚读初中的李嘉诚在与家人辗转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庄静庵的家里。1958年开始投资地产。1979年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1981年获选“香港风云人物”和太平绅士。1989年获英国女王颁发的CBE勋衔、1992年被聘为港事顾问、1993年度香港风云人物、1995年至1997年任特区筹备委员会委员。自从1999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华人首富以来,连续15年蝉联华人首富宝座。2011年,李嘉诚工夫茶传奇故事入选国家孔子学院汉语外教文章。2014年《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全球富豪排名,李嘉诚的净资产总值高达310亿美元,蝉联亚洲首富,全球排行第20位。2014年3月,李嘉诚将屈臣氏股份近25%作价440亿港元卖给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在8个月中已套现超过710亿港元。2015年3月下旬,李嘉诚旗下公司和记黄埔与西班牙电信公司Telefonica达成最终协议,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将斥资约5亿英镑(约合956亿元人民币)收购英国第二大移动电信运营商O2。2017年11月,李嘉诚基金会决定未来8年再捐资20亿元支持汕头大学建设,曾被传要从汕头大学撤出被证实为谣言。2018年5月10日,李嘉诚正式退休;6月29日,李嘉诚辞去汕头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职务; 9月,李嘉诚入选“世界最具影响力十大华商人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潮州

1、林大钦林大钦,字敬夫,号东莆。潮州府海阳县东莆都仙都村人(今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仙都村)。他是潮汕本土培养出来的唯一一位科举文状元,是明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幼家贫,聪颖嗜学。1532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以母老乞归,结讲堂于桑浦华岩山,与乡子弟讲贯六经,究性命之旨。1540年母逝,哀伤过度而大病。1545年葬母于桑浦山之麓,在归途中病卒。林大钦的学术思想主要是当时盛行的王阳明学说。后人集其生前作品结集《东莆先生文集》,潮学学者黄挺补充整理为《林大钦集》。2、黄锦黄锦,字孚元,又名黄孚元,号絅庵,生于饶平县东界大埕上黄村。明万历三十七(1609年)考中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登进士。参与编修《神宗宝录》,历任侍讲、分校、礼闱等职,任内曾修校十三经、二十一史。十二年任知制诰副总裁,谏议处治以邓希诏、孙茂林为首的阉官,朝野称快。曾出补南京礼部尚书。3、黄仁勇黄仁勇,字智斋,学名良越,潮安古苍镇海阳县(今潮州市)孚中村人。清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科即为庆祝嘉庆帝登基特开恩科武状元,不日即授予福建金门镇中军游击之职。在位十五年,他整顿武备,加强沿海边防,抵御外侮,守卫国土,尽心竭力。在保卫黎民、护疆卫国方面,倾注心血,成绩卓著,屡受朝廷嘉奖赏赐。4、林巽林巽,北宋人,又名林巽之,潮安人。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将自己的政见投入当朝论事的箱中,为宋仁宗所见,深感惊异,以其有胆识竞敢谈论天下大事,授予徐州议曹的官职。他婉言辞谢,回乡陷居,潜心研究易学,撰写了8篇专著,名为《易范》。5、李嘉诚李嘉诚,潮州潮安人,去年刚从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及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主席的位置上退休,他是香港开埠后第三任首富,自从1999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华人首富以来,他已连续15年蝉联华人首富宝座。1939年6月,刚读初中的李嘉诚在与家人辗转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庄静庵的家里。1958年开始投资地产。1979年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1981年获选“香港风云人物”和太平绅士。1989年获英国女王颁发的CBE勋衔、1992年被聘为港事顾问、1993年度香港风云人物、1995年至1997年任特区筹备委员会委员。李嘉诚很重视教育,捐款超过100亿港元,其中汕头大学是全球唯一的由私人基金会持续资助的公立大学,这个基金会就是李嘉诚基金会。

杨世略,属于粤东土著民族俚族,出生在义安郡海阳县蓝田隘的 飞泉径;历南陈祯明、隋朝至唐,卒于垂拱年间。唐武德五年,岭南俚帅杨世略以循、潮二州来降,遂被唐朝政府封为循州总管,循州总管府初辖循、潮、韶三州。在任其间,他促进了粤东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的进一步融合。为后来的韩愈治理潮州奠定了基础。今粤东人有纪念他平定南疆的功绩,路曰平南路,公园曰平南公园;并为其建祠、立牌坊,上书“飞泉玉露”,以纪念他的出生地及其夫人傅氏。   林大钦:明朝嘉靖十一年(1531),以《廷试策》切中时弊,且具有苏文风格,被嘉靖帝亲擢为文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洁身自娱,富有文才。   林德镛:清康熙六十年(1721),考中武状元。   黄仁勇:清嘉庆元年(1796),考中武状元。   刘允:历任循州(今龙川)户曹、程乡(今梅县)知县、化州知州。体恤民苦,减免赋税,革除弊政。   萧端蒙:历任山东道御史、巡按贵州、巡按江西等。查处龚滩敲诈案,惩办江西藩王部属并弹劾江西藩王。   郑大进:历任正定知府、两淮盐运使、湖南按察使、贵州布政使、河南巡抚、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直隶总督等。革弊兴利,兴修水利,力解民困,惩办邪教,重视文教。   翁万达:明嘉靖年间,历任梧州知府、广西副使、四川按察使、陕西布政使、兵部侍郎、兵部尚书等。招抚莫登庸,保卫祖国南疆;抵御俺答汗,保卫北边安全;善文能诗,着述甚丰。   丁日昌:历任江西万安县令、苏松太兵备道、两淮盐运使、江苏巡抚、福建巡抚、会办南洋海防节制水师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积极参与办洋务,主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支持创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等;对台湾的开发作出积极贡献。   王大宝:历任连州知州、袁州知州、礼部侍郎、谏议大夫、兵部侍郎、礼部尚书等。支持抗金名将张浚北伐,弹劾抗金败将汪澈,致力稳住抗金局势。   陈梦龙:曾任湖北石首主簿,主动请求参加抗元,散家财招兵抗元,协助文天祥在潮阳讨伐陈懿、刘兴,前往赣、闽参加抗元战斗,为营救文天祥而战死潮阳古埕沙堤。   林大春:历任行人司行人、户部主事、浙江提学使等。嘉靖四十二年(1563),他因母丧居潮阳,协助县令郭梦得招义士抗倭,五战五捷。 现代响当当的大人物就是李嘉诚,饶宗颐,陈伟南,孙大文等等了,这个地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啊

楚辞文献丛考

《楚辞》的版本系统是比较复杂的,由于其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社会的独特地位,使其从辑录之前到流传过程,几乎每一个环节、细节都产生或曾经产生不同的歧说——在“五四”前后疑古思潮泛滥情况下,甚至连屈原的存在与否,也曾引起争议,亦有全盘否认《楚辞》有先秦作品的。 刘向《楚辞》的原貌早已不见,但约100多年后成书的王逸《楚辞章句》,一直公认是首部完整注疏《楚辞》的版本,也是最完整的注本,因为刘安的《离骚传》,刘向、扬雄作的《天问》注解,东汉的班固、贾逵作的《离骚章句》,都只是“楚辞”或《楚辞》的某一篇作品而已。因此,后人几乎仅能凭借王逸《楚辞章句》为主,了解刘向的《楚辞》。 王逸《楚辞章句》上承刘向《楚辞》,但它原版早亡,现存主要版本有: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戊寅刊本),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中复宋本十七卷,上海图书馆藏;1571年(明隆庆五年辛未)豫章王孙用晦夫容馆复宋本十七卷,前附《楚辞疑字直音补》一卷,上海图书馆藏;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丙戌)冯绍祖校勘本;等。此外,继承王逸《楚辞章句》最受重视的版本是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然而,按王逸《楚辞章句》“自序”,刘向的《楚辞》应为十六卷,而现见版本的《楚辞章句》,却是十七卷,多出了一篇王逸自作自注的《九思》,因此一直令人起疑,甚至有怀疑其作真伪者。王兴祖《楚辞补注》则认为只是后人加入,“逸不应自为注解,恐其子延寿之徒为之尔”。 洪兴祖的《楚辞补注》的,本旨是补王逸《楚辞章句》之未备,故取名“补注”,是公认较为全面保留《楚辞章句》、乃至上接刘向《楚辞》的著作。在《楚辞》早佚,《楚辞章句》原貌不见得情况下,《楚辞补注》遂成为最主要的追溯《楚辞》的版本。该书同样十七卷,在承袭《楚辞章句》内容上,作进一步《楚辞》的补注及阐发等,客观上也留住了已经失传的隋唐以前及洪氏同时代的遗说。 《楚辞补注》版本较多,主要有:明复刻宋本,浙江图书馆藏;明崇祯中汲古阁重刊宋本,北京图书馆藏;清素位堂刊本,北京图书馆藏;清文津阁、文澜阁《四库全书》本;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丙午)《惜阴轩丛书》仿汲古阁本,等。 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楚辞》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殿堂中的一门显赫之学。如果打算从一般的角度,对现存的楚辞作品进行阅读的话,可以参考如下一批由现代学者撰写的读本、文献资料。 《楚辞入门》,梅桐生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该书对楚辞研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均有所述,深入浅出,体系完整。《楚辞全译》,黄寿祺、梅桐生合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收录了王逸《楚辞章句》和朱熹《楚辞集注》中的全部作品,是于今最全的楚辞注释本;该书每篇均有详细的题解,通俗性、学术性兼备。《楚辞今注》,汤炳正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为“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的一种,每篇均有题解,注释简明。《楚辞今绎讲录》,姜亮夫著,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姜被誉为现代楚辞学大师,是现代楚辞学研究专家中著述最丰者。此书共分12讲,观点明确,篇幅不大,简明扼要。《楚辞书目五种》,姜亮夫著,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重印;全书分为5部分,即楚辞书目提要、楚辞图谱提要、绍骚隅录、楚辞札记目录、楚辞论文目录,是一部反映自汉以来各代学者研究考订楚辞成就的目录学著作。《楚辞书目五种续编》,崔富章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崔为姜亮夫的学生,是前书的续编。《屈原赋校注》,姜亮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修订本;该书对屈原的全部作品进行了校注,共计25篇,是当代《楚辞》注本中的权威性读本。《屈原赋今译》,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特点是由当代著名诗人来翻译古代名作,是现代影响最为广泛的译文。《屈原赋今译》,姜亮夫著,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该书依照《屈原赋校注》的篇目,译文采用了元曲的形式,译法十分独特。《屈原集校注》,金开诚等著,中华书局1996年版;该书为“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的一种,吸收了大量现有成果,考证精当。 1979年,楚辞学泰斗姜亮夫接受国家教育部的指示,为挑选出来的全国重点大学讲师(副教授)以上教工人员进行专门的楚辞学开班培训。姜亮夫特为进修班开出必备的14部楚辞文献。 这14部专业文献分别是:王逸的《楚辞章句》(夹附在洪兴祖《楚辞补注》里);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朱熹的《楚辞集注》;王夫之《楚辞通释》;黄文焕的《楚辞听直》;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戴震的《屈原赋注》;王闿运的《楚辞释》;陈本礼的《屈辞精义》;朱骏声的《离骚补注》;龚景瀚的《离骚笺》;刘梦鹏的《屈子章句》;胡文英的《屈骚指掌》;马其昶的《屈赋微》。 此外,还有姜亮夫自己的著述:《楚辞书目五种》。他特别指出,这14部是一些派别、方法的代表,“不一定是第一流货色”,“而第一流的货色奇缺”。 (注:必备文献目及简介,见下图“姜亮夫推荐文献1-3”,百科编辑者制图参考自 )

离骚> <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夫><

《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它得名于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这种诗体经屈原发扬光大,其后的宋玉等汉代作家继续从事楚辞的创作。   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作“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实际上,楚辞作为一种产生于楚地的独立诗体,是不应与汉赋混淆的。汉赋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赋一般用主客问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楚辞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含有叙事成分,但它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是一种诗歌。   在楚辞之前的《诗经》,诗句以四字句为主,篇章比较短,风格朴素;楚辞则篇章宏阔,气势汪洋恣肆,诗的结构、篇幅都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而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风格绚烂,都与诗经作品截然不同。一般来说,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而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乡土文学,楚辞中的大部分作品是屈原吸收民间文学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楚辞》的编纂始于西汉,汉成帝河平三年,文学家刘向领校中秘书衔,负责整理屈、宋作品,编定《楚辞》。   《楚辞》一书中选编了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名篇,并加以详细的注释,即使现代读者对当时的语言习惯、社会背景等都比较陌生,也能比较好地理解楚辞作品,从中领略楚辞的精粹。 参考文献:

《离骚》、《九歌》、《天问》

楚辞文献丛刊pdf

《楚辞》的版本系统是比较复杂的,由于其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社会的独特地位,使其从辑录之前到流传过程,几乎每一个环节、细节都产生或曾经产生不同的歧说——在“五四”前后疑古思潮泛滥情况下,甚至连屈原的存在与否,也曾引起争议,亦有全盘否认《楚辞》有先秦作品的。 刘向《楚辞》的原貌早已不见,但约100多年后成书的王逸《楚辞章句》,一直公认是首部完整注疏《楚辞》的版本,也是最完整的注本,因为刘安的《离骚传》,刘向、扬雄作的《天问》注解,东汉的班固、贾逵作的《离骚章句》,都只是“楚辞”或《楚辞》的某一篇作品而已。因此,后人几乎仅能凭借王逸《楚辞章句》为主,了解刘向的《楚辞》。 王逸《楚辞章句》上承刘向《楚辞》,但它原版早亡,现存主要版本有: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戊寅刊本),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中复宋本十七卷,上海图书馆藏;1571年(明隆庆五年辛未)豫章王孙用晦夫容馆复宋本十七卷,前附《楚辞疑字直音补》一卷,上海图书馆藏;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丙戌)冯绍祖校勘本;等。此外,继承王逸《楚辞章句》最受重视的版本是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然而,按王逸《楚辞章句》“自序”,刘向的《楚辞》应为十六卷,而现见版本的《楚辞章句》,却是十七卷,多出了一篇王逸自作自注的《九思》,因此一直令人起疑,甚至有怀疑其作真伪者。王兴祖《楚辞补注》则认为只是后人加入,“逸不应自为注解,恐其子延寿之徒为之尔”。 洪兴祖的《楚辞补注》的,本旨是补王逸《楚辞章句》之未备,故取名“补注”,是公认较为全面保留《楚辞章句》、乃至上接刘向《楚辞》的著作。在《楚辞》早佚,《楚辞章句》原貌不见得情况下,《楚辞补注》遂成为最主要的追溯《楚辞》的版本。该书同样十七卷,在承袭《楚辞章句》内容上,作进一步《楚辞》的补注及阐发等,客观上也留住了已经失传的隋唐以前及洪氏同时代的遗说。 《楚辞补注》版本较多,主要有:明复刻宋本,浙江图书馆藏;明崇祯中汲古阁重刊宋本,北京图书馆藏;清素位堂刊本,北京图书馆藏;清文津阁、文澜阁《四库全书》本;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丙午)《惜阴轩丛书》仿汲古阁本,等。 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楚辞》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殿堂中的一门显赫之学。如果打算从一般的角度,对现存的楚辞作品进行阅读的话,可以参考如下一批由现代学者撰写的读本、文献资料。 《楚辞入门》,梅桐生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该书对楚辞研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均有所述,深入浅出,体系完整。《楚辞全译》,黄寿祺、梅桐生合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收录了王逸《楚辞章句》和朱熹《楚辞集注》中的全部作品,是于今最全的楚辞注释本;该书每篇均有详细的题解,通俗性、学术性兼备。《楚辞今注》,汤炳正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为“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的一种,每篇均有题解,注释简明。《楚辞今绎讲录》,姜亮夫著,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姜被誉为现代楚辞学大师,是现代楚辞学研究专家中著述最丰者。此书共分12讲,观点明确,篇幅不大,简明扼要。《楚辞书目五种》,姜亮夫著,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重印;全书分为5部分,即楚辞书目提要、楚辞图谱提要、绍骚隅录、楚辞札记目录、楚辞论文目录,是一部反映自汉以来各代学者研究考订楚辞成就的目录学著作。《楚辞书目五种续编》,崔富章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崔为姜亮夫的学生,是前书的续编。《屈原赋校注》,姜亮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修订本;该书对屈原的全部作品进行了校注,共计25篇,是当代《楚辞》注本中的权威性读本。《屈原赋今译》,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特点是由当代著名诗人来翻译古代名作,是现代影响最为广泛的译文。《屈原赋今译》,姜亮夫著,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该书依照《屈原赋校注》的篇目,译文采用了元曲的形式,译法十分独特。《屈原集校注》,金开诚等著,中华书局1996年版;该书为“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的一种,吸收了大量现有成果,考证精当。 1979年,楚辞学泰斗姜亮夫接受国家教育部的指示,为挑选出来的全国重点大学讲师(副教授)以上教工人员进行专门的楚辞学开班培训。姜亮夫特为进修班开出必备的14部楚辞文献。 这14部专业文献分别是:王逸的《楚辞章句》(夹附在洪兴祖《楚辞补注》里);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朱熹的《楚辞集注》;王夫之《楚辞通释》;黄文焕的《楚辞听直》;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戴震的《屈原赋注》;王闿运的《楚辞释》;陈本礼的《屈辞精义》;朱骏声的《离骚补注》;龚景瀚的《离骚笺》;刘梦鹏的《屈子章句》;胡文英的《屈骚指掌》;马其昶的《屈赋微》。 此外,还有姜亮夫自己的著述:《楚辞书目五种》。他特别指出,这14部是一些派别、方法的代表,“不一定是第一流货色”,“而第一流的货色奇缺”。 (注:必备文献目及简介,见下图“姜亮夫推荐文献1-3”,百科编辑者制图参考自 )

  • 索引序列
  • 楚辞文献丛刊目录查询
  • 楚辞文献丛刊目录
  • 楚辞文献丛刊
  • 楚辞文献丛考
  • 楚辞文献丛刊pdf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