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佛教文献研究第三辑

佛教文献研究第三辑

发布时间:

佛教文献研究第三辑

是的佛教会消失的。佛祖已经说得明白。不过以后会有弥勒菩萨重建佛教。不用担心。-----------------------------------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一切唯心造,作为人来说最自由的就是你的心了。除了你谁控制的了。信佛学佛的人都被旁人当神经病,而且出家越来越受阻止,这个只是你的臆想。你想太多了,劝你多看点经书,少些胡思乱想。正真的佛法不会消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1楼说的很对。

1。该论在中国影响很大,曾依其建立中国汉传佛教十宗之俱舍宗。后虽归入法相宗,但其在法相宗内仍是非常高。亦是藏密格鲁派五大论之一。2。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百法明门论。中论。肇论。金刚般若论

末法结束后,世界上的佛教肯定会消失的!但是,佛教在这个世界上的消失不能代表佛法在这个世界上也随着消失,末法之后的佛法将失去用佛教来弘扬传播的这一方式。失去了佛教的佛法就像失去了店铺的商家,是不会因为失去了店铺就等于失去了经商的权利和机会,商家还有现代的电商经营方式可供选择,因此佛法还会有其他合法的选择来弘扬传播的!

佛教文献研究第四辑

建议你上佛网去查查,应该会查到的

十八世纪以来,以西洋学术方法对佛典所作的系统性研究。内容包含对各种语文佛典的解读、校勘、编目、翻译、注释及内容研究等。

1。该论在中国影响很大,曾依其建立中国汉传佛教十宗之俱舍宗。后虽归入法相宗,但其在法相宗内仍是非常高。亦是藏密格鲁派五大论之一。2。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百法明门论。中论。肇论。金刚般若论

佛教文献研究第一辑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县与村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11月《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以造像记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0月;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法藏文库45,2001年8 月,再版 《从朝宿之舍到商铺——汉代郡国邸与六朝邸店考论》,《中村圭尔教授退官纪念论文集》,大阪:大阪大学出版会,2011年,待刊《长沙东牌楼东汉简〈光和六年诤田自相和从书〉考释》,《汉帝国制度与社会秩序》,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1年,待刊《东汉洛阳南郊刑徒墓的性质与法律依据——从〈明钞本天圣令·狱官令〉所附一则唐令说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82本,2011年,待刊《渔采狩猎与秦汉北方民众生计——兼论以农立国传统的形成与农民的普遍化》,《历史研究》2010年第5期,待刊《汉代律令与传舍管理》,《简帛研究2007》,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页151-《北京大葆台汉墓竹简释义——汉代聚落自名的新证据》,《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5期(总第82期),页62-《汉魏六朝的自然聚落——兼论“邨”“村”关系与“村”的通称化》,黄宽重主编:《中国史新论·基层社会》,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9年,页127-《朝廷视野中的“民众”——北朝的观念与实践》,收入孙家洲、刘后滨主编:《汉唐盛世的历史解读——汉唐盛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页334-《长沙走马楼吴简〈竹简〉[贰]“吏民人名年纪口食簿”复原的初步研究》,《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第1期(总第93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3月,页57-《北魏申洪之墓志考释》,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编:《“1-6世纪中国北方边疆·民族·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页207-《西汉长安“孝文庙”位置考》,《简帛研究2006》,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页206-《〈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所见史事考》,《纪念西安碑林九百二十周年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页262-《北魏境内胡族政策初探——从〈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说起》,《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页168-182,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9年第1期,页3-《西北汉简所见“传信”与“传”——兼论汉代君臣日常政务的分工与诏书、律令的作用》,《文史》2008年第3辑(总第84辑),页5-《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4期,页4-28,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8年第11期,页57-《传舍使用与汉帝国的日常统治》,《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1期,页61-82,收入陈苏镇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页40-《长沙走马楼吴简“里”“丘”关系再研究》,武汉大学学报编辑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3辑,2006年12月,页14-《魏晋南北朝时期礼乐教化述论》,张金龙主编:《黎虎教授古稀纪念中国古代史论丛》,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11月,页453-《长沙三国吴简三州仓吏“入米簿”复原的初步研究》,长沙简牍博物馆、北京吴简研讨班编:《吴简研究》第二辑,武汉:崇文书局,2006年9月,页1-《走马楼竹简的限米与田亩记录——从“田”的类型与纳“米”类型的关系说起》,同上,页157-《吴简所见“折咸米”补释——兼论仓米的转运与吏的职务行为过失补偿》,同上,页176-《长沙走马楼吴简“肿足”别解》,同上,页214-《朝廷、州县与村里: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牟发松主编:《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页213-《中国古代人名的使用及其意义——尊卑、统属与责任》,《历史研究》2005年第5期,页3-《北朝并州乐平郡石艾县安鹿交村的个案研究》,《史林》2005年第1 期,页10-20;亦见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页117-《地方豪右与魏齐政治——从魏末启立州郡到北齐天保七年并省州郡县》,《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4期,页53-《汉魏六朝父系意识的成长与“宗族”问题——从北朝百姓的聚居状况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页205-《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所见“乡”与“乡吏”》,北京吴简研讨班编《吴简研究》第一辑,武汉:崇文书局,2004年,页87-《三国吴简中的“鋘钱”》,同上,页230-《长沙吴简所见盐米初探》,同上,页249-《造像记所见民众的国家认同与国家观念——北朝村里社会研究之一》,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页10-《北朝“三长制”四题》,《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4 期,页33-《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生活世界——以石刻为中心的考察》,《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页16-29;修订稿收入佐藤智水主持:《4~6世纪における华北石刻史料の调查·研究》(平成13年度~平成16年度科学研究费补助金·基盤研究(B)(1)研究成果报告书,课题番号 13571028),页37-《北朝村落考》,《庆祝何兹全先生九十岁论文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页161-《长沙三国吴简所见“私学”考——兼论孙吴的占募与领客制》,《简帛研究2001》,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页514-《北朝的“市”:制度、行为与观念--兼论研究中国古史的方法》,《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页282-《三国吴简两文书初探》,《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页172-《东晋南北朝佛教天堂地狱观念的传播与影响——以游冥间传闻为中心的考察》,《佛学研究》1999年刊,页247-《当代中国史学如何规范?如何发展?》,《中华读书报》1999年4月21日,第9版《十六国北朝时期战乱与佛教发展关系新考》,《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页55-《<如来在金棺嘱累清净庄严敬福经>的整理与考释》,《藏外佛教文献》第4辑,1998年11月,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页373-《东晋南北朝“释氏辅教之书”性质及作用新探》,《何兹全先生八十五华诞纪念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页273-《十六国北朝时期僧人游方及其作用述略》,《佳木斯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页28-《论南北朝时期造像风气产生的原因》,《文史哲》1997年第5期,页60-《<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北朝造像部分补正》,《北朝研究》1997年第2期,页38-《东晋南朝小农经济补充形式初探》,《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1期,页18-《东晋南朝江南地区封山占水再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页97-106 《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从日中比较史的视角出发〉评介》,《中国中古史年刊》第二辑,中华书局,2011年,待刊《读〈从平城到洛阳〉》,《南方周末》2007年3月1日第21版《评田余庆〈拓跋史探〉》,《中国学术》2005年第1辑,总第21辑,页248-251;英译本收入CASS Journal of Humanities(《中国人文学术》)V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2008,321-《别出心裁的断代经济史——评何德章著〈中国经济通史〉第三卷》,《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2期,页28-3210.《〈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评介》,《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4 期,页162-《一点遗憾》,《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9月10 日,第7版《评谷川道雄著〈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唐研究》第9卷,2003年,页534-《阎步克著〈乐师与史官〉读后》(与许兆昌合著),《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 期,页149-168;收入沈志华主编《史学新书评2000-200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页28-526.《气贺泽保规教授〈复刻本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简介》,《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11期,页30-《传统中国城市的多彩画面——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读后》,《书品》2001年第5期,页52-《节日:社会的透镜——〈中国中世纪的鬼节〉评介》,《国际汉学》第六辑,页508-《读汪桂海著〈汉代官文书制度〉》,《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年第8期,页27-《误译丛生的一部书——〈佛教征服中国〉中译本琐议》,《中华读书报》1998年8月19日,第11版《一部成功的中国史学史教材——评〈中国史学史简明教程〉》,《社会科学家》1993年第6期,页90-92札记、短论与综述《从方法角度看中国古代专制说的论争》,《中华读书报》2010年5月26日第9版“Recent Research in China on Wei-Jin Nanbeichao History”, Asia Major The third V XXIII Part 1(2010), 1-《关于近年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观察与思考》,《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2期,页9-16,收入邴正、邵汉明主编《中国学术三十年:1978-2008》,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页517-535;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9年第3期,页45-《卷首语》,《唐研究》第13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页1-13 “Recent Research in China on Wei-Jin Nanbeichao History”, Asia Major The third V XXIII Part 1(2010), 1-《卷首语》,《唐研究》第13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页1-《喜撰史书与弃置档案:我国史学传统中历史意识的偏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5月10日第3版《三国魏(两)晋南北朝史研究》,陈高华、张彤主编:《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页69-《西汉初律令中的母、妻——母方亲属地位的新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 月29日,第3 版《〈文馆词林〉载“隋文帝令山东卅四州刺史举人敕”考》,《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2期,页《〈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勘误一则》,《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页《美国中国史研究动向》,《学习时报》2003年3月3日第8版《〈魏书〉〈通鉴·梁纪〉勘误各一则》,《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4期,页10(署名东波)《〈隋书〉标点勘误及校勘补遗五则》,《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1期,页《〈隋书〉标点勘误及校勘补遗四则》,《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页《跨学科交流: 中国史学发展的战略构想》,《社会科学管理》2001年第3 期,页50-《北朝民间佛事活动与民众佛教信仰》,《文史知识》2000年第8期,页15-《魏晋南北朝研究50年成果斐然》,《中国教育报》1999年9月7日,第9版《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释文补正》,《中国文物报》1999年7月21日,第3版《造像记与北朝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1期,页2-《20年历史研究的重大进展》,《中国教育报》1998年12月29日,第8版《八十年代以来魏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1期,页6-《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四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2期,页20-《利用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魏晋南北朝史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5期,页1-8

瓦西里耶夫遗留下来的另一部手稿的名称叫《佛教文献述评》,共由2部分组成。第1部分是《佛教各流派文献述评》,主要参考了章嘉呼图克图的著作。这部分同样没有完成,只写了4章:小乘,有宗,空宗和律宗,收录了大量译成藏语和汉语的梵文佛经。如此深刻的研究和详细的论述在19世纪的欧洲汉学家中恐怕只有瓦西里耶夫能够做到。在这2部分中,他翻译了1654年由智旭和尚编撰的《阅藏知津》。这部书对中国佛教典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是一本材料极为丰富的佛教著作。

建议你上佛网去查查,应该会查到的

佛教文献研究第一辑第二卷

相关文献研究版本后秦?僧肇:《肇论》,《大正藏》册四十五,页一五○下—一六一中。陈?小招提寺慧达:《肇论序》,《大正藏》册四十五,页一五○上—下。唐?元康:《肇论疏》,《大正藏》册四十五,页一六一下—二○○下。元?文才:《肇论新疏》,《大正藏》册四十五,页二○一上—二四三中。陈?慧达:《肇论疏》,《卍续藏》册一五○,续藏经会编印,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一九九三年,页八三三上—八九六下。宋?遵式:《注肇论疏》,《卍续藏》册九十六,续藏经会编印,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一九九三年,页一九九上—三六六下。宋?净源:《肇论中吴集解》,《丛书集成续编》册四十六,新文丰出版公司,页四三二上—四六九上。元?文才:《肇论新疏游刃》,《卍续藏》册九十六,续藏经会编印,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一九九三年,页四六七上—五七六下。明?德清:《肇论略注》,《卍续藏》册九十六,续藏经会编印,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一九九三年,页五七七上—六五四上。洪修平:《论僧肇哲学──魏晋玄佛合流的终结和中国化佛教体系的初创》,收录于《中国佛教学术论典》册十九(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二○○一年初版,页三二七—四四八(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论文,一九八四年)。刘贵杰:《僧肇思想研究──魏晋玄学与佛教思想之交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八月初版。李润生:《僧肇》,台北:东大图书公司,一九八九年六月初版。洪修平释译:《肇论》,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初版。单培根:《肇论讲义》,台北:方广文化,一九九六年初版(原载于《内明》一六八期-一八五期,一九八六年三月-一九八七年八月)。大光:《僧肇与肇论之研究》,收录于张曼涛主编:《三论典籍研究(三论宗专集之二)》(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四十八))(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八月,页二四五—二六六。安乐哲:《僧肇研究》,收录于张曼涛主编:《三论典籍研究(三论宗专集之二)》(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四十八))(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八月,页二六七—二八二。澄璧:《试译僧肇 “物不迁论”》,收录于张曼涛主编:《三论典籍研究(三论宗专集之二)》(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四十八))(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八月,页二八三—二九三。石峻:《读慧达 “肇论疏”述所见》,收录于张曼涛主编:《三论典籍研究(三论宗专集之二)》(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四十八))(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八月,页二九五—三○七。张春波:《论发现〈肇论集解令模钞〉的意义》,《哲学研究》第三期(月刊),一九八一年三月,页六十—六十六。吴希声:《肇论宗本义述解》,《中国佛教》第二十五卷第八期,一九八一年五月三十日,页三十八—四十三。廖明活:《僧肇物不迁义质疑》,《内明》第一二六期,一九八二年九月,页三—六。束际成:《一篇宣传形而上学宇宙观的宗教哲学论文──析《物不迁论》》,《杭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期,一九八三年二月,页十七—二十一。周齐:《僧肇《般若无知论》简析》,《齐鲁学刊》一九八三年第六期(总第五十七期),页二十六—二十九。田文棠:《论僧肇佛教哲学思想及其理论渊源──兼论鸠摩罗什的般若思想》,《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二期(季刊),一九八四年二月,页七十三—八十二。张炳阳:《僧肇 “不真空论”释论》,《中国佛教》第二十八卷第五期,一九八四年五月,页二十一—二十七。蔡惠明:《僧肇大师与 “肇论”》,《内明》一六七期,一九八六年二月,页三十—三十二。贺其叶勒图:《僧肇“不真空论 “的逻辑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一期,一九八七年,页四十六—四十七。钱伟量:《僧肇动静观辨析──读〈肇论?物不迁论〉》,《世界宗教研究》第三期,一九八七年,页一○三—一○七。洪修平:《僧肇 “三论”解空的哲学体系初探》,《世界宗教研究》第三期,一九八七年,页九十二—一○二。刘国梁:《试论老庄思想对僧肇的影响》,《齐鲁学刊》第四期,一九八七年,页八十三—八十七。余崇生:《僧肇之 “有无同异”思想》,《东方宗教研究》第一期,一九八七年九月,页三十一—四十一。尤煌杰:《由僧肇 “物不迁论”申论中、西哲学传统对动、静观念的见解》,《国立台北护专学报》第五期,一九八八年六月,页八十一—一○八。释继声:《僧肇的中观论及其论证方法》,《香港佛教》第三四八期,一九八九年五月,页十—十三。余崇生:《僧肇 “体用相即”思想述论》,《国际佛学研究》第一期,民一九九一年十二月,页六十九—八十四。刘成有:《僧肇佛学理论的宗教归宿——兼及《涅盘无名论》的归属》,《广东佛教》一九九二年第五期(总二十七期),页四十一—四十四。刘国梁:《僧肇的“动静未始异 “初论》,《广东佛教》一九九二年第五期(总二十七期),页四十五。龚隽:《〈肇论〉思想新译》,《人文杂志》第五期,一九九三年,页六十六—六十九。彭文林:《僧肇的 “运动”概念》,《法光》第六十三期,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日,三版。彭文林:《僧肇的 “运动”概念》(下),《法光》第六十四期,一九九五年一月十日,四版。徐小耀:《僧肇 “有无观”、 “体用论”之探讨──兼谈佛教中国化问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第一期,一九九五年,页三十一—三十七。黄俊威:《禅与境界管理──以〈肇论〉的〈涅盘无名论〉为中心》,收录于《第一届禅与管理研讨会论文集》(北县:华梵人文科技学院工业管理学系),一九九五年五月十七日,页一七五—一八三。黄夏年:《僧肇时寿之我见》,《闽南佛学院学报》一九九六年第一期,一九九六年六月,页五十四—五十六。彭文林:《〈肇论?不真空论〉释义》,收录于《一九九六年佛学研究论文集──佛教思想的当代诠释》(台北:佛光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八月,页一八○—二二○。胡晓光:《僧肇大师中观思想》,《慧炬杂志》三八八期,一九九六年十月,页三十六—四十二。李养正:《试论支遁、僧肇与道家(道教)重玄思想的关系》,《宗教学研究》第二期,一九九七年,页六十四—七十三。陈赟:《简论僧肇的佛学思想》,《黄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第十三卷第一期,一九九七年三月,页二十一—二十三。张琨:《僧肇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一环》,《世界宗教文化》第一期(总第十七期),一九九九年,页五十一—五十二。沈顺福:《僧肇哲学与玄老思想比较研究》,《东岳论丛》第二十卷第一期,一九九九年一月,页一○○—一○六。蒋海怒:《僧肇对玄佛体用论的扬弃》,《人文杂志》第三期,一九九九年,页二十一—二十四。牧田谛亮著,释依观译:《关于肇论之流传(上)》,《妙心杂志》第四十四期,一九九九年八月一日(网络版)。牧田谛亮著,释依观译:《关于肇论之流传(下)》,《妙心杂志》第四十五期,一九九九年九月一日(网络版)。杜保瑞:《肇论中的般若思维》,收录于《第十一届国际佛教教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华梵大学)(抽印本),一九九九年七月(网络版)。邱敏捷:《从僧肇到印顺导师──《肇论》研究史的回顾与检讨》,收录于篮吉富主编:《印顺思想──印顺导师九秩晋五寿庆论文集》(新竹:正闻出版社),二○○○年四月十六日,页三二九—三四三。卢桂珍:《僧肇 “狂言”说的理论与实践》,收录于《第三届中国语文教育之学理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二○○○年十二月一日,页一—二十九。黄淑龄:《《肇论》思想体系探析──兼论其与魏晋玄学中几个主题的关系》,《宗教哲学》第七卷第一期,二○○一年三月,页一五○—一六三。沈顺福:《论僧肇对中国哲学的贡献》,《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五期,二○○一年,页四○—四十五。王月秀:《僧肇〈不真空论〉对般若三宗 “有”、 “无”概念之驳正》,《辅大中研所学刊》第十一期,二○○一年六月,页七十九—九十八。钱奕华:《修辞哲学中转识成智过程之析论──以僧肇《不真空论》为例》,收录于《第三届中国修辞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桃园:铭传大学),二○○一年六月一日,页一○六四—一○八七。罗因:《僧肇〈物不迁论〉后设基础的检视》,《中国文学研究》第十五期,二○○一年六月,页七十五—一○八。王月秀:《僧肇之动静观再议》,收录于《现代佛学的研究──第十二届佛学论文发表会论文集》(嘉义:南华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二○○一年九月,页一○七—一二六。孙炳哲:《《肇论》对时空真假的认识──以〈物不迁论〉与〈不真空论〉为中心的探讨》,收录于《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七十五年周年华诞暨从教五○周年纪年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二○○一年十二月一刷,页三一九—三二五。王仲尧:《僧睿、僧肇、周颙合论——中国佛教般若学之理论建设》,《中国文化月刊》二六七期,二○○二年六月,页四十一—六十二。王仲尧:《僧肇般若学与王弼易学》,《普门学报》第十四期,二○○三年三月,页六十五—九十八。卢桂珍:《僧肇哲学论述中 “狂言”之研究——兼论其思想史上的意义》,《鹅湖学志》第二十九期,二○○二年十二月,页二十七—六十六。孙长祥:《僧肇对动静问题的辨治——〈物不迁论〉析义》,收录于《第七届儒佛会通暨文化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华梵大学哲学系),二○○三年九月,页二四六—二五四。林传:《僧肇的“物不迁论 “与文化交流的意义》,《哲学研究》,页一一○—一一四。黄淑满:《论肇论对三宗之批判》,华梵大学哲学系第一届学士论文,二○○○年。正美:《肇论浅释》,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七○年八月。冯健生:《僧肇、吉藏、智顗三家维摩诘经注疏中── “不思议”义的发展》,香港大学新亚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七六年八月。何充道:《僧肇三论哲学研究》,香港能仁书院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八三年九月。蔡缨勋:《僧肇般若思想之研究──以 “不真空论”为主要依据》,台湾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八四年。

佛教文献研究第一辑是什么

十八世纪以来,以西洋学术方法对佛典所作的系统性研究。内容包含对各种语文佛典的解读、校勘、编目、翻译、注释及内容研究等。

1。该论在中国影响很大,曾依其建立中国汉传佛教十宗之俱舍宗。后虽归入法相宗,但其在法相宗内仍是非常高。亦是藏密格鲁派五大论之一。2。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百法明门论。中论。肇论。金刚般若论

  • 索引序列
  • 佛教文献研究第三辑
  • 佛教文献研究第四辑
  • 佛教文献研究第一辑
  • 佛教文献研究第一辑第二卷
  • 佛教文献研究第一辑是什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