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心理研究杂志编委会主任是谁

心理研究杂志编委会主任是谁

发布时间:

心理研究杂志编委会主任是谁

周晓林,男, 1963 年 12 月出生于江苏扬州。曾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心理学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研室主任;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兼职教授。任国际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杂志编委,NATURE集团新刊Scientific Reports编委 罗丹科学院 Corresponding Fellow 、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英国实验心理学会、国际行为发展研究协会会员。

1990-2001年间,在陕西省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工作12-12在日本留学2001年8月在海南大学旅游学院任教,任旅游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2008年5月-2008 年11月在日本明星大学以共同研究员身份访学2009年2月兼任海南大学学工部副部长之职至今,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兼海南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之职。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高教公共关系学会理事,海南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海南省心理协会理事;海南省海口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治疗、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

心理研究杂志编委会主任

兼任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现代学习理论与有效教学、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发展与亲职教育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5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和译著20余部。曾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优秀奖等奖项。语言汉语、英语学习经历1986,09-1990,07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本科,学士学位1990,09-1995,07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硕博连读),博士学位工作经历1995,09-1998,06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讲师1998,07-2001,11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心理学系党总支书记2001,11-2003,06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副院长,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2003,07-2007,09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2007,10-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儿童阅读与学习研究中心主任国内外进修、培训2000,09-2002,07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心理辅导博士班,在职研修2005,12-2008,05 北京师范大学-台湾辅导学会心理咨询实务高级研修班,在职研修1996,09-1997,01 美国Illinois大学(UIUC)阅读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4,12-2005,01 英国Manchester大学教育学院访问教授2007,05-2007,06 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大学教育学院访问教授2008,11-2008,12 澳大利亚Melbourne大学国际课堂教学研究中心访问教授学术兼职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编委。

1897年7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陆平村的书香门第。其祖训为“耕读传家,不入仕途”。他的曾祖父和祖父分别是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的举人,两个伯父都是光绪年间的秀才。父亲秉性耿直、倔强,文采出众,是村上私塾的先生。潘菽有兄弟5人,姊妹4人。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潘梓年、四弟潘美年、堂弟潘汉年都先后参加了革命。 潘菽6岁时开始在父亲开办的蒙馆里读《四书》、《五经》。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在新旧教育制度变革时期,他几经周折,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常州江苏省立第五中学,为三年级插班生。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少年时期已阅读了许多先秦诸子及宋明理学家的著作,并深为先哲们的深邃思想所吸引。他尤其羡慕宋代哲学家朱熹的渊博知识,希望将来也能成为像朱熹一样的大学问家。他兴趣广泛,文章写得很好,还爱好书法、美术和镌刻等。在每学期末学校公布的红榜上,他的名字总是列甲等前两名。校长童伯章及后来他的大学校长蔡元培都很欣赏他的好学和多才,曾为他书写条幅相赠。1917年潘菽中学毕业后,跳过两年的预科,报考了北京大学哲学系,以优异成绩直接考取了本科。他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几年正是蔡元培当校长的时候,又值“五四”运动时期,他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积极参加了这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被捕的32名爱国青年之一。这场运动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帝国主义之所以总欺负我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国家太弱、太落后了。而要使国家强盛起来,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1920年,大学毕业后,考取了官费留学。基于“教育救国”的思想,加之此前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来华讲学使他对教育产生了兴趣,因此,他决定去美国学教育。1921年,抵达美国,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教育学。不久,思想发生变化,转学到印第安那大学学习心理学,获硕士学位。1923年又转入芝加哥大学,在H卡尔(Carr)教授指导下,于1926年完成了“背景对学习和回忆的影响”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1927年,潘菽学成回国,应聘到建立心理学系最早的第四中山大学(后改称为中央大学)任副教授,半年后晋升为教授,兼任心理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东地区大学院系调整,中央大学调整为南京大学,潘菽先后曾任南京大学心理系主任、校教务长、校务委员会主席、校长,直到1956年调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任所长,在大学任教长达30余年。 由于心理学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又鉴于中国的特定社会条件,六七十年来他在心理学上走过的道路,正像他自己所说,“并不是现成的康庄大道,而仿佛是山间之蹊径,颇为崎岖曲折,有时还要披荆斩棘。”晚年,他在一篇题为《我的心理学历程》的回顾中,将自己的学术生涯大致分为六个阶段,即十年定志,十年彷徨、十年探路、十年依傍、十年自强、十年播扬。潘菽是与中国现代心理学一起成长起来的心理学家,他在心理学上所走过的道路可谓是中国现代心理学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他的奋斗精神也堪称中国老一辈心理学家劈波前进的一个典范。潘菽开始接触心理学是在北京大学求学时期,他的第一位心理学老师是陈大齐教授。那时,中国心理学尚处于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当他决定迈入心理学科学殿堂的门槛时,正是国际上许多心理学派别激烈纷争的时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种情况使他感到,心理学还不大像一门真正的科学。然而,这不但没有动摇他献身于这一门科学的意向,反而更促使他立志要致力于改变这种状况,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真正的、名实相符的科学。潘菽在美国学习6年,先后读了3所大学。最初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就读,一学期后转入生活费用较低的印第安那大学,在康托(Kantar)教授的指导下作了关于汉字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获得硕士学位。1921年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1923―1927年 在芝加哥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1923年,又转入芝加哥大学深造,1926年在H卡尔(Carr)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题为《背景对学习和回忆的影响》(The influnce of context upon learning and recall)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1927年潘菽学成回国。当时,中国现代心理学正处于创建阶段,一些大学纷纷成立心理系。他被最早成立了心理系的第四中山大学(前身是东南大学,后来改称中央大学)聘为心理学副教授,半年后升为教授,兼心理系主任。50年代中期前他一直在这所大学工作。30年代中国历经内忧外患,当时对心理学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也还看不清楚,由此他陷入了彷徨,然而却丝毫未能动摇他的志向。那时,国内一些大学纷纷取消心理系,一些很有才干的年轻心理学者被迫纷纷改行。面对中国心理学可能夭折的厄运,潘菽在报刊上以《为心理学辩护》等为题,接连发表文章,竭力争取社会对心理学的了解、重视和支持,并鼓励心理学的同仁知所奋勉,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仍要认清心理学的价值所在,并要敢于知难而进,有所作为,共同来开垦中国科学领域中的这一“半荒区”。抗日战争期间,潘菽随中央大学内迁重庆。在重庆的八九年中,他以很多精力积极投入抗日民主爱国斗争,同时一直坚守着心理学这块科学阵地。在此期间,他与中央大学、重庆大学的十几位进步教授自动组织起来,自觉地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从中受到很大教益。尤其是列宁在《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中对心理活动的精辟论述,使他耳目一新。他以自己学习、研究所得,为心理系的学生开设了一门新课――理论心理学,试图用刚接触到的新的哲学思想来解释心理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为心理学探索新的发展道路。1927年,潘菽学成回国,应聘到建立心理学系最早的第四中山大学(后改称为中央大学)任副教授,半年后晋升为教授,兼任心理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东地区大学院系调整,中央大学调整为南京大学,潘菽先后曾任南京大学心理系主任、校教务长、校务委员会主席、校长,直到1956年调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任所长,在大学任教长达30余年。 1949年,南京解放后,他受命参预接管中央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接任南京大学(调整后的中央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1951年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1952年,参与了南京及华东地区的大学院系调整工作,主持院系调整时,考虑到仪器设备搬迁问题,没有把南京大学留在四牌楼原址,这也是潘菽本人认为的他生平办错的第一件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中国心理学从专业设置到教科书,一切照搬苏联,形成了对苏联的依傍。为此,潘菽一心想了解苏联心理学是如何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发展起来的。1949年9月,他作为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员之一去苏联参加巴甫洛夫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1957年,他又率中国心理学家代表团赴民主德国访问,往返都路过莫斯科。潘菽很珍惜这两次机会,本希望通过会晤苏联心理学家和参观,好好向苏联心理学界学习,但他所抱的希望没有能实现。这期间,中国心理学的专业机构也作了较大调整。在全国范围内只有南京大学保留一个心理系,另按苏联的模式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内设立了一个心理学专业。1956年南京大学心理系并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潘菽担任了心理研究所所长。在此之前,中国心理学会于1955年重新建立,他被推选为理事长。这两个职务他一直担任到80年代中期。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他被聘为学部委员,是学部委员中唯一的心理学家。1963年,他突发心肌梗塞病,几濒于危,住了一年多医院。出院后养病期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心理学被诬称为“伪科学”,要“彻底砸烂”,心理研究所和大学的心理学专业也被取消。中国心理学面临灭顶之灾。昔日被人们誉为“活雷锋”的他,一下子却成了“牛鬼蛇神”。他虽年事已高,且身患重病,仍遭到各种迫害。就在这种连性命都难保的情况下,他想的还是如何使中国的心理学能够继续存在与发展。在一次砸烂心理所的批斗会后,他悲愤而坚定地对自己的夫人说:“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砸不烂的,也是取消不了的,前途是光明的。”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使他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自强不息,奋笔著书立说,以写检查为掩护,偷偷地写下了50多万字的《心理学简札》初稿。他后来在回顾中写道:“通过写《心理学简札》这项工作,我自以为明确了不少心理学中的问题,较明白地认识到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的趋向,也比较明确了中国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基本上应该怎么办。我更加坚信中国心理学必须自力更生,自强自立,决不能再一味仰望于任何国家”。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中国的心理学,年已八旬的潘菽不顾体弱多病,重新挑起了心理研究所所长和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这两副重担。他一方面不辞辛苦地做了大量组织领导工作,同时身先士卒,带头从事研究和著述,大力播扬。在他生命的最后10余年中,共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著作5种。在他去世之前,一直主持《关于意识的心理学研究》工作,还担任着《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编委会主任。10年中,他先后培养了3名硕士研究生和4名博士研究生。1981年,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联合举办庆祝他从事心理学科研和教学工作60周年暨90寿辰的活动,会上他激动地表示,要“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而要做的事还很多。因而总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一次,他的女儿专门写信给他,以父女骨肉之情苦心相劝。他回一张小小的字条,上面写道:“我专心一志,时间不够用是事实,实无办法。早睡不可能做到,除非放弃工作。”寥寥数语,足见这位九旬老人忘我的工作精神。潘菽这种高度的事业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中国心理学界广为传颂,被誉为“中国心理学界的圣人”和“一面旗帜”。正当他辛勤研究不断取得成果时,因患脑溢血病故,从而结束了他艰难而曲折的心理学界历程,时年91岁。

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编委会主任是谁

国家历史文史精华不建议看杂志,杂志毕竟是一种快餐式的东西,营养不高

一生独爱《文史知识》

今年52岁,是学哲学和艺术史,搞编辑工作已经有二十余年时间,另外有七年新闻记者的经历,二十年都在中国青年出版社渡过。除了担任出版社社长以外,还有社 会职业,在中国出版界担任中国编辑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国际合作出版促进会副主席、还有在两个学院做兼职教授,也是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的获得者。

本人推荐你看些视频隆重推荐---- 大国崛起 世界遗产在中国 复兴之路《中国记忆》 | 纪录片《中华文明》 | 纪录片《中国史话》这样的记录片你容易看懂

心理研究杂志编委会主任级别

主编和副主编的两点区别,不懂的赶快来看,终于明白了!

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师) 职称跟一般医生一样 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 主治(主管)医师 医师(住院医师) 心理咨询师 职称有两种 心理咨询师(二级咨询师) 助理心理咨询师(三级咨询师)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师)跟咨询师的分别是 治疗师有处方权 需要考执业医师的证书

1、主编在编委会或总编辑领导下,按编辑方针实施某个方面的具体业务。其工作内容为研究、制订某一方面的工作计划,组织并领导日常编辑事务,如审稿、审样、撰写重要言论等。2、副主编协助主编负责报纸的宏观事宜,并指导和监督编辑部的其他成员的采编等工作。3、编委编委会成员大多为该出版物所属学科的专家学者以及这个领域的权威人士。编委会成员的产生,由上级指派或学术团体推举,也有由出版单位聘任的。编委会负责确定所编出版物的编辑(纂)方针、编纂体例、编选范围,解决编辑过程中某些重大问题,并对出版物文稿作最审定。在编委会领导下,还设置编辑部,从事该出版物的具体编辑(纂)事宜。4、评职称时,编委和副主编的区别知道了什么是主编,什么是编委,什么是副主编后,我们还需要知道两者在评职称时的区别。当一本书参加职称评定是,编委和副主编都有参评职称的可能。其中,编委中参加出书编写的才具有评职称的可能,比如主编、副主编,还可能是教材的参编。副主编,被评审单位认可是没问题的,但不能用于评所有的职称等级,通常来说,副主编对评中级和副高职称有用。

县编委主任一般是由县长兼任的,因为好控制人数,吃财政饭的进一个人,都要由县长签批才行,县长当然是处级了。编委设编制办公室,归人事局管,办公室主任是副科级的,当然也不一定,有的是当过科级干部又调去的,这样的人当然就是正科了,中国的体制就这样,只要任过一职就降不下来了,永远享受。

齐鲁护理杂志编委会主任是谁

《齐鲁护理杂志》是由山东省卫生厅主管、山东省护理学会主办的护理专业学术期刊。1995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旬刊,大16开,128页。上旬刊以内科护理内容为主,每月5日出版,邮发代号为24-49;中旬刊以外科护理内容为主,每月15日出版,邮发代号为24-127;下旬刊以管理教育内容为主,每月25日出版,邮发代号为24-

齐鲁护理杂志只是省级期刊。只要是北大中文核心护理期刊,都可算作是国家级核心期刊。国家级核心期刊只有 2种 (北大中文核心目录--全国各单位公认的):1、中华护理杂志 2、中国实用护理杂志只要是科技核心护理期刊,都可算作是普通国家级期刊。科技核心总共只有12种:普通国家级期刊:1、中国护理管理 2、护理管理杂志 3、护理学报 4、护理学杂志5、护理研究 6、国际护理学杂志 7、现代临床护理 8、解放军护理9、护士进修杂志 10、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11、上海护理(07年进入科技核心)12、中国护理教育 (中华护理协会主办,也算国家级) 省级期刊:1、齐鲁护理杂志 2、天津护理 3、护理与康复 4、临床护理杂志5、护理实践与研究 6、全科护理 7、当代护士(学术版)总共就这么点中文护理期刊。网上有大量的非法护理期刊,小心别上当了,只有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上能查到的期刊,才是正规的合法期刊,如果查不到,就是非法期刊,发表了也没有任何用处,评职称是无法使用的。如果你以后评上高级职称,被发现曾发表非法期刊,会被当作丑闻的!

  • 索引序列
  • 心理研究杂志编委会主任是谁
  • 心理研究杂志编委会主任
  • 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编委会主任是谁
  • 心理研究杂志编委会主任级别
  • 齐鲁护理杂志编委会主任是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