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临床麻醉学杂志编委会主任是谁

临床麻醉学杂志编委会主任是谁

发布时间:

临床麻醉学杂志编委会主任是谁

主要研究方向:1、局麻药中枢与周围神经毒性及心血管毒性机理与防治研究2、全身与器官血流动力学及氧与能量代谢研究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常委;中华麻醉学杂志编委、临床麻醉学杂志编委、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编常委、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特邀编委。 代表论文:1、局麻药对周围神经的毒性及其临床意义中华麻醉学杂志,2007,27(2):188-2、The Roles of T-Type Calcium Channel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uropathic Pain following Chronic Compression of Rat Dorsal Root GPharmacology,2010;85:295-300 (DOI:1159/000276981)3、异丙酚-芬太尼麻醉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脑葡萄糖与氧代谢的变化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25(11):811-代表学术专著:1、麻醉相关并发症处理手册 2008年4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麻醉相关并发症处理学 2005年9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3、无痛舒适诊疗术 2009年3月,郑州大学出版社 主要获奖情况:1、肌松药临床药理学及肌松监测仪的研究,1993年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总后。2、肌松药药效动力学与肌松监测方法的系列研究,1997年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总后。3、双重爆发刺激与亚强刺激电流在肌松监测中的应用,1999年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总后。在研课题:1、川芎联合尼莫地平在神经外科手术围术期的应用,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8B030301155,0 万元。2、局麻药致孕鼠神经损伤中ROS爆发性形成及其作用靶点的研究,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0972843,30万元。

担任《美国麻醉与镇痛杂志》中文版、《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等杂志的编委或常务编委。担任全国高等院校面向21世纪教材《临床麻醉学》、《麻醉学》教材的副主编,参编著作8本。担任本科麻醉学专业等多个系列的教学及研究生教学,培养硕士研究生 30 余名。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7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 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自由基在脑复苏中作用获95年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科技进步二等奖。β内啡肽和前列腺素在围术期应激中的作用获97年省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脑缺血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及分子机理研究 2003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器官移植围麻醉期监测与处理 2003年湖南省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本项目中全面负责。

临床麻醉学杂志编委会主任

权威:中华麻醉学杂志核心:临床麻醉学杂志、各高校学报(如:复旦学报)、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医生你好我家宝宝今天139天,前卤门已经闭合,这样对宝宝脑部发育有没有影响?

男,汉族,1967年8月出生,湖南醴陵人,中共党员,麻醉学博士,麻醉学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麻醉科主任;主攻方向为老年人麻醉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中国麻醉医师协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全国青年委员,湖南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麻醉质量控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病理生理学会理事,临床麻醉学杂志通讯编委,疼痛医学中文版常务编委;1985年就读于湖南医科大学医疗系,

临床麻醉学杂志编委会主任级别

是的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委兼常务秘书长,世界麻醉学会联盟(WFSA) 疼痛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麻醉药理分会副秘书长,上海市医学会麻醉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麻醉与复苏专业委员会常委等职务,《中华麻醉学杂志》编委,《临床麻醉学杂志》编委,《国际麻醉与复苏学杂志》编委、《麻醉与镇痛》中文版编委。俞卫锋教授长期致力于麻醉与复苏的医教研工作,医疗及科室建设方面,作为学科带头人20年,使一个几乎一张白纸的科室迅速成长,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既有临床麻醉又有icu及疼痛治疗的肝胆专科医院麻醉科,培养了一批有朝气、有事业心、有学术水平的专科队伍,每年完成约7000余例左右相当难度的肝胆手术麻醉以及3000余例肝胆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共完成原位肝移植麻醉300余例。科室被评为首批上海卫生系统新长征突击队和“共青团号”。科室的医教研工作成绩突出,特别是麻醉的科研工作无论是获奖级别、基金资助还是论文著作发表情况均在全国名列前茅。在教学方面:担任硕士生导师15年,博士生导师10年,培养硕、博士生40余名,所带学生8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次全国中青年麻醉论文一等奖,一次李瑞麟奖。科研方面研究方向涉及吸入麻醉药肝毒性机理研究、围术期肝保护与黄疸麻醉的基础临床研究、慢性疼痛的信号转导与基因治疗等。本人及领导团队先后承担了1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研任务。主编专著4部,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30余篇,其中有3篇在世界最著名的麻醉学杂志《Anesthesiology》上发表。

临床麻醉学杂志编委会主任职责

编委会主任,一般由统领整体工作的领导担任(不一定承担具体工作)主编,编写书稿的负责人,有可能是著作权人责编,某本书的责任编辑,负责图书编辑和出版工作

主编和副主编的两点区别,不懂的赶快来看,终于明白了!

审查稿件

编委是作品的策划、约稿、审查、定稿的人;责任编辑主要负责审查字句的正确性,数据、观点的科学性等;主编是一部(套)作品的主要负责人,属于最终决策者。根据职能还有文字编辑、美术编辑等,是一部作品问世的参与者。在我国,编辑具有专业职称的专业人员,是国务院规定的人事/职业的一种。

临床麻醉学杂志编辑部主任是谁

导师有:闵苏 刘新伟 陈萍 刘丹彦 陈 萍 主任医师,教授,科副主任,麻醉系临床麻醉教研室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市麻醉专委会副主任委员。1983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系,1989年获麻醉专业硕士学位,从事临床麻醉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三年。擅长处理各种急危重症病人的麻醉和各种急慢性疼痛的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麻醉经验。 在我院首先开展PCIA 和PCEA术后镇痛新技术,为PCA技术的大规模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率先在我院开展局部麻醉药的血药浓度监测和药代动力研究;同时建立了静脉麻醉药异丙酚的荧光分光光谱测定法,适宜于麻醉中血药浓度的监测;和神经外科合作开展了颅内压的监测和各种麻醉药物对颅内压的影响;率先开展经颈内静脉逆行穿刺测定颈内静脉球氧饱和度SjvO2的监测方法和麻醉药对脑代谢的研究,拓展了监测的范围,扩大了麻醉和研究的领域。 多次承担了医学本科麻醉学章节、麻醉系危重病医学的教学工作,多次获得“受同学喜爱的教师”称号。指导研究生名9名,现在读研究生3名,3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获校优秀论文奖。获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一项“颅脑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的脑保护”,获资助8000元。获学校和院内启动基金二项约2,0000元。在中华麻醉学杂志及其它的医学刊物上发表论著二十余篇。 闵苏,女,教授、副主任医师、博士导师、国务院专家津贴获得者,麻醉系副主任、麻醉学系临床麻醉学教研室主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 1982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从事临床麻醉、科研、教学及疼痛治疗工作20余年。科研方向:心血管手术麻醉、体外循环灌注,临床研究:无痛分娩、危重症监测、急救复苏、血液保护和器官移植等方面。被誉为无痛分娩专家。 现任中华医学会麻醉专委会委员、重庆市麻醉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疼痛学专委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麻醉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庆市分会疼痛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庆市分会麻醉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麻醉与镇痛》杂志中文版、《重庆医学》、《中国体外循环杂志》编委。《临床麻醉学杂志》审稿人。 参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外科学》第六版,副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麻醉专业统编教材《麻醉生理学》第二版,参编其他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3篇被SCI、Medline收录)。承担吴孟超医学科学技术基金专项课题1项、吴阶平医学科学基金1项。重庆市级课题2项,其他合作科研项目5项。 尤其对科室建设和管理具有独到之处。刘新伟 男、硕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1983年 毕业于四川南充医学院医学系。 1992年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获麻醉学硕士学位。 1992至今 一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事临床麻醉、教学及科研工作。对于各类麻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类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麻醉处理,提高危重病例的抢救成功率和降低其死亡率。 2002年10月至今 参加重庆市首批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家医疗队,任副队长。 科研主攻方向:体外循环心肌保护、临床肌松药效应研究。刘丹彦 女、学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1985年 毕业于泸洲医学院医学系 学士。 1986年~1988年 四川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从事临床内科住院医师,具有一定内科学临床经验。 1988至今 一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事临床麻醉、教学及科研工作。对于各类麻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类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麻醉处理,提高危重病例的抢救成功率和降低其死亡率。1997年率先在本市开展门诊无痛人流麻醉的临床及科研,对无痛人流技术的推广及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参加科内器官移植、PCA、血液回收等各种新技术。从事医学系、麻醉系的教学,并担任主担教师。 2000年~2001年 在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进修。对于困难气管插管及口腔科麻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临床、科研主攻方向:口腔颌面外科麻醉、困难气管插管、围麻醉期应激反应的调控。 发表科研论文6篇

现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常务委员,疼痛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麻醉学会会员,江苏省麻醉学会主任委员,南京市医学会常务理事和麻醉学会主任委员,全军麻醉与复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军区麻醉与复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还担任《临床麻醉学杂志》的主编和《中华医学杂志》、《中华麻醉学杂志》、美国《Anesthesia and Analgesia》中文版等五本杂志的编委常委或编委等职。2002年起担任杨森科学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委员和全国、省、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2005版药典编写委员会成员和高等院校“外科学教材”编委。

  • 索引序列
  • 临床麻醉学杂志编委会主任是谁
  • 临床麻醉学杂志编委会主任
  • 临床麻醉学杂志编委会主任级别
  • 临床麻醉学杂志编委会主任职责
  • 临床麻醉学杂志编辑部主任是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