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编委会主任

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编委会主任

发布时间:

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编委会主任

他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党员。秦汉史学会、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唐史学会和北京史学会的理事、副会长和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兼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东西方文化研究》主编。他发表的论文,一部分已收入《读史集》和《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学术著述一、著作《秦汉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5月《魏晋南北朝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三国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社会》,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爱国一书生:八十五自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三论一谈:何兹全、郭良玉伉俪白选集》,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9月《中国古代及中世纪史》,鹭江出版社,2003年7月《中国文化六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何兹全文集》,中华书局,2006年《大时代的小人物》,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中国社会史研究导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二、论文中古时代之中国佛教寺院(《中国经济》第2卷第9期,1934年)魏晋时期庄园经济的雏形(《食货》半月刊创刊号,1934年12月)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经济与社会(天津《益世报-食货周刊》,1937年5月18日)魏晋南朝的兵制(《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6本,1948年1月)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56年08期)从城乡关系看两汉和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变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8年02期)北魏文明太皇太后——中国历史上一位女政治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1年04期)官渡之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4年01期)汉魏之际的社会经济变化(《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04期)汉魏之际封建说(《历史研究》1979年11期)读《宋书·恩幸传序》书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6期)佛教经律关于僧尼私有财产的规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6期)论述历史上民族关系时不可忽略的一面(《历史教学》1983年06期)关于古代史的几个理论问题(《历史研究》1984年01期)秦汉地主与魏晋南北朝地主的不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众人和庶民(《史学月刊》1985年01期)“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本义(《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01期)战国时期“贵”的没落和“贤”的升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5期)研究中国历史要重视方法,要突破、创新(《文史哲》1987年01期)周秦史二、三事(《史学史研究》1989年01期)先秦史笔谈(二)——西周春秋的国家(《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西周春秋时期的贵族和国人(《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中国历史发展的道路和特点(《国家图书馆学刊》1992年02期)边疆·史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02期)中国社会发展史中的元代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5期)崔浩之死(《文史哲》1993年03期)中国的早期文明和国家的起源(《中国史研究》1995年02期)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民生主义的真谛(《北京社会科学》1996年04期)中国的城市复兴与文艺复兴(《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02期)中国社会形态演变——从三权鼎立走向专制(《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04期)由野蛮到文明,由厮杀到和平,由原始公社到“地球村”(《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1期)中国古代社会形态演变过程中三个关键性时代(《历史研究》2000年02期)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和史学著作(《历史研究》2000年04期)战国秦汉商品经济及其与社会生产、社会结构变迁的关系(《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02期)战国秦汉时代的交换经济和自然经济,自由民小农和依附性佃农(《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03期)研究人类社会形态、结构及其发展规律是社会史研究的主流(《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04期)九十自我学术评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客观的历史与主观的历史学(北京日报》2001年8月20日)我所认识到的唯物史观和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联系(《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01期)我所经历的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02期)汉魏之际人身依附关系向隶属关系的转化(《河北学刊》2003年06期)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读《史记》札记(《人民日报》2003年7月29日;《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02期)对社会史几个争议问题的看法(《北京日报》2006年12月18日)中国文化生命力之我见(《北京日报》2007年5月21日)三、书评郑天挺师的为人和学问——读《及时学人谈丛》(《光明日报》2003年4月10日)读周一良教授《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书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四、序跋《历代名师》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三国史》自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中国古今人物异称大辞典》序(《运城学院学报》1996年03期)《〈晋书·食货志〉校注〈魏书·食货志〉校注》序(《史学史研究》2001年02期)《宋代寺院经济研究》序(《学术界》2003年06期)寓作于注的大作——陈连庆《〈晋书食货志〉校注〈魏书食货志〉校注》序(《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01期)五、随笔三十年代的回忆(《史学史研究》1992年03期)闲话读书(《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02期)我的大学生生活(《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03期)治学杂谈(《前线》1999年07期)香谷老师的教诲(《前线》2000年02期)谈谈“最稀有的天才”傅斯年(《北京日报》2003年11月24日)六、访谈“辩证法是我观察历史的主要方法”——访何兹全教授(《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01期)怀念师生深情 忧心国家大事——由一天日记引出的(《学术界》2002年02期 )

一生独爱《文史知识》

世界历史、历史研究、西亚非洲

bvjhngjhgjghjghjghjghjghjghjghhjyeutyn lhifjhtykjtykuyku7poui

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编委会主任级别

期刊等级的划分 我国有期刊8000余种,这众多的期刊在学科、主办单位、主管部门、质量、服务等方面千差万别,尽管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声明从未从行政角度对现行期刊进行过级别划分,但期刊之有级别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而且8000余种期刊没有级别上的区别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实际上期刊从来就有级别,这几乎是政府有关机构、期刊主办机构和作者的共识,只不过期刊级别的认定比较复杂,至今尚无全国统一的标准和共同的分级目录。 期刊的分级最传统的是按期刊的主管部门分级,1991年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发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就据此将期刊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期刊,这两种分类又逐渐演化成现在人们常说的国家级、省部级和地市级。70年代,核心期刊理论开始传入我国,到九十年代,核心期刊已为学界所广为熟知。与此同时,各种与期刊评价有关的大型数据库开始建立,由此得出多种期刊排行榜,很多高校科研机构也研究制定为已所用的核心期刊(或称重点期刊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组织了各种期刊等级评比。上述各种对期刊的分级评价,得出的排行榜和各种期刊表或奖励实质上也是给期刊分级。由此可见,期刊分级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如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就是全世界公认的一流水准的学术期刊,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科研奖励中规定,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每篇奖励10万元),而期刊分级的研究与实践更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 一、期刊等级的几种划分 1、按期刊的主管部门分级 这是期刊分级的最传统的方法,也是目前仍在使用的主要方法。按照这种分级方法,期刊被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由代表国家科研水平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一般被认为是国家级期刊,省部级、地市级依此类推。 这种分级的特点是简单明白,容易确认;以出身定级,只要主管部门不变刊物便享受终身级别;只要主管部门平级,各类期刊(学术期刊、消息报道、工作指导、知识普及性期刊)都属同一级别,无法区分。所以,这种分级方式只适宜在已经划定了某个特定层次、特定区域的期刊中进行(如严格的学术期刊),而不适宜在大范围内笼统采用,不然就会出现《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和《中国音乐教育》(教育部主办)平级的滑稽现象。 2、按期刊是否公开出版分级 按此标准,期刊分为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期刊,一般认为,在主办者级别相同的情况下,公开发行期刊要高于内部发行期刊(有保密要求或非学术因素暂不便公开的除外)。与第一种分级一样,这种分级也只有在某个特定层次或特定区域的期刊中进行才有合理性。 3、以期刊质量分级 以质量分级是最具有学术价值的一种分级,主要表现为期刊获奖或入选某种目录。核心期刊的理论传入我国后,情报学界终于有了替代传统的以行政级别分级的较为科学合理的新方法。1988年,兰州大学仿照《科学引文索引》的“期刊引文报告”的方法,选定我国出版的学术水平最高的10种自然科学期刊为依据,用各刊所载论文的参考文献,每年编制引文索引卡片,分散编印成册,名为《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并从中选出104种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这是我国第一个利用引文研制出的较具权威性和学术影响的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1990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根据国外主要检索工具列出的110种中国科技期刊和兰州大学提出的104种期刊,又收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重大项目中所列中国(不含港台)大学的学报,经专家评议后提出286种科技核心期刊,1991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重新选出1230种期刊作为国内“学术榜”的统计源。这几次有影响的期刊分级都限于自然科学,说明一方面自然科学期刊的分级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先于社会科学,另一方面,八十年代末开始的期刊质量分级,还缺乏学科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1992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出版和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标志着期刊质量评价和期刊分级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总览》由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组织北京地区41所高校200多人员参加编制,历时两年,从1万多种中文期刊中筛选出核心期刊2156种,出版了165万字的《总览》。《总览》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图书情报部门将此书认为订购期刊的主要参考,很多杂志社(编辑部)据此在自己的刊物上标明“全国中文期刊”等字样。《总览》的影响主要是因为:(1)它是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大型核心期刊目录,大部分图书情报机构都能得到,因而影响面大。(2)学科齐全,共131个核心期刊表,对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和各学科都有较好的适用性。(3)书中既阐述了核心期刊的研制理论和方法,还较详细地报道了各学科核心期刊的研制过程和基本数据,还有大量学科专家参与鉴定,从而使整个研制程序显得完备而规范,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4)该书由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研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此点亦有相当的权威性。《总览》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使得“核心期刊”这个原本是图书情报专业的专用名词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学界评价衡量期刊质量的基本词汇和基本标准。 1992年,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举办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活动,从全国3500种科技期刊中评比出351种优秀期刊,其中一等奖50种,二等奖100种,三等奖201种。由于这次评比的规格高,涉及面广(所有科技期刊参与评比),评选严格、科学、规范,评选结果合理(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期刊几乎全部获奖),这次评比有极高的权威性,在科技期刊界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92年以来,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各类学术机构和很多高等院校,对期刊进行了多次评奖和分级研究,这些评奖或分级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全国性的,如: 国家期刊奖 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入选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 等。 (2)省级的,如: **省一级期刊 **省十佳期刊 **省优秀期刊 等。 (3)跨省大区级的,如: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华北地区优秀期刊 等。 (4)由高等院校制定的期刊分级,如: 南京大学核心期刊 湖南大学国内权威刊物目录 湖北大学一级和重要学术期刊目录等。 由于期刊是发表科研成果的主要园地,因此期刊的级别涉及期刊管理、编辑、作者的评奖、入选、职称、晋级等很多方面,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对期刊级别的划分,比上文提到的要复杂得多。如某省高级职称评审条件中涉及期刊等级就有如下多种提法: (1)省级以上刊物 (2)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 (3)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 (4)省级以上学术刊物 (5)省级刊物 (6)国家级报刊杂志。 二、期刊级别的认定机构 1、政府认定 政府认定是一种最权威的认定方式,因为政府可将其对期刊级别的认定纳入政策文件中,如职称评审科研评奖等。虽然到目前为此,国家尚没有一种从质量、学术、技术水平等方面综合为期刊定级的规定,也没有统一的期刊定级表,但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许多文件中都有涉及期刊定级的内容,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1995年3月颁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上文提到的职称文件中的规定都是政府对期刊级别的抽象认定,由于政府文件具有政策性和强制性,涉及面广,因而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 政府认定还有另一种方式,即政府组织的评奖。评奖在广义上也可看作是一种级别认定,如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的国家期刊奖的评选,第一、二届百种重要社科期刊的评选,由省级出版管理机构组织的评选都属此类。 2、学术机构的认定 政府的认定具有统一性和强制性,而学术机构的认定则具有多样性和专业化的特点。学术机构的认定对社会虽无强制性,但通过媒体的宣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产生影响,从而达到社会部分认可或全部认可的效果。学术机构认定期刊级别的权威性主要来自学术机构的权威性和它所采用的科学的认定方法。 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认定过期刊等级的比较权威的学术机构有:(1)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第三版)。(2)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共同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2000年5月)。(3)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主办的全国高等学校社科学报评奖(2000年1月)。(4)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确定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00年2月)。(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0年3月)。(6)各重点大学研制的期刊定级目录等。 上述学术机构认定的期刊等级已被有关期刊广泛地用于自我宣传。 三、期刊级别认定的方式 期刊级别的认定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期刊分级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二是以什么方式表示期刊分级的结果。由于资料和篇幅所限,本文涉及的认定方式仅指第二个方面,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期刊级别认定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评奖 评奖的一般特点是期刊的主动参与(参评期刊须提供原始材料参与竞评)和只涉及少数期刊,对未评上奖的期刊不作任何认定。由于评奖的操作机构不同,故评奖的程序、规范性和严格性也各有不同。严格、规范、完备的评奖至少应具备这么几个条件:(1)有公开的、规范的申报评审条件和程序,有权威的评审组织。(2)有明确的指标限定。(3)有评选周期的规定(不是一次性的或无期限的,因为期刊的质量是动态的),如国家期刊奖规定每两年举办一次。 评奖因主办机构不同而分为政府类和非政府类。前者如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国家期刊奖”,“全国第一、二届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的评选,由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优秀期刊评比(1992年)以及其它各级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举办的评奖。 非政府类的评奖如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主办的全国高等学校社科学报评奖。 2、列入核心期刊目录 “核心期刊”在这里是个统称,包括以其它各种称谓表示的期刊分级,如重点期刊、一流期刊、一级期刊、权威期刊、A类B类期刊等。 这类分级主要在学术期刊中进行,供学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使用。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要期刊目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湖南大学校定国内权威刊物目录》等。 3、列入各种数据库来源期刊 近几年我国一些权威科研机构研制了几种与期刊和文献评价有关的大型数据库,选定数据库来源期刊是建立这类数据库最基础的工作,也是保证数据库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选定的来源期刊必须在其学科领域内有权威性、代表性,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因此,选定数据库来源期刊也可看作是期刊质量分级的方式之一。主要的数据库来源期刊表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等。 四、期刊分级的级次和称谓 期刊分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所有的期刊中提取突显少数优秀的重点期刊,故一般分级层次不多,大多为2--3级,少数在4级以上。如: 2级: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 来源期刊--非来源期刊 3级: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非获奖期刊(以获奖与否划界,也可看作是2级) 一级期刊--核心期刊--其它期刊 一级期刊--二级期刊--三级期刊 4级: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双十佳--全国高校社科学报百强--全国高校 优秀社科学报--其它社科学报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未获奖 期刊级次的称谓有很多种,主要有: (1)按主管部门划分为全国性期刊和地方性期刊。 (2)按是否正式出版分正式期刊和非正式期刊。 (3)核心期刊,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4)称一级期刊、二级期刊、三级期刊(如四川省第二次期刊质量考评,评定1998年全省期刊质量为一级期刊179种,二级期刊93种,三级期刊6种)。 (5)优秀期刊(如1999年社科院举行的期刊评奖活动中,《文学遗产》等八种刊物被评为“优秀期刊”)。 (6)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如1992年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优秀期刊评比中,设优秀期刊一、二、三等奖。 (7)十佳期刊,如江苏省社科类十佳期刊,首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双十佳。 (8)来源期刊,如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9)国内权威刊物,如《湖南大学校定国内权威刊物目录》。 (10)重要学术期刊,如《湖北大学一级和重要学术期刊目录》。 由于给期刊定级的机构、院校很多,定级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各不相同,期刊分级的称谓也就显得五花八门。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期刊的主办者越来越重视期刊分级的结果,对分级中获得的好成绩往往在刊物醒目位置予以标注,而称谓的复杂多样使得读者难以辨明。如“优秀期刊”,在某次定级中可能是最高级别,而在另一个定级中可能是第二级或第三级,最典型的如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奖,在“优秀学报”上还叠着两级,分别是“百强”(第二级)和“双十佳”(第一级)。而“核心期刊”的标注方式竟有19种之多,出处不一但又未标明,读者很难弄得明白。 五、几种主要的期刊定级简介 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该书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研制。第一版(1992年)共载核心期刊2174种,分为128个学科。第二版载核心期刊1596种,分为130个学科。第三版载核心期刊1571种(其中270种为新入选的期刊),分为75个学科。《要览》第三版采用多指标筛选法,以1995—1997年国内出版的中文现刊作为统计研究对象(港、澳、台期刊未计入),筛选指标有六项,即期刊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载文量、被摘率、影响因子,经过综合筛选,最后由专家对筛选方法、统计数据及筛选结果进行评审鉴定(根据专家意见作个别调整),产生出各学科的核心期刊表。 2.《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该中心从1996年开始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论文统计分析库,根据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了1999年度中国人文社科学核心期刊并编制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共收入506种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基本覆盖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学术期刊,反映了我国人文社科论文的学术水平,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认定的学术研究核心期刊,也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统计分析和文献评价研究的重要信息基础。社科院每年将对核心期刊进行更新补充,并淘汰不符合核心期刊入选标准的期刊, 4、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承建开发。CSCD第一版(1996)收录期刊315种,第二版(1997)增加到582种,后又经过几次扩充,2000年收录1500种。该系统全面参照美国“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的编制体系,它按照“二八规律”(即80%的主要文献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粼选了我国40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具有较高水平和编辑质量的核心期刊。利用本库可以查找核心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及引文,更重要的是其评价功能,利用其引文数据可评价个人、实验室、学术机构的学术水平与学术地位,评价期刊质量等。 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编委会与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中心确定3500种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900种人文社类期刊为“《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5、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 199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颁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共收443种期刊, 6、国家期刊奖 由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组织,每两年一届。首届“国家期刊奖”于2000年元月颁奖,《求是》等48种社科期刊和《中国科学》等64种科技期刊分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3种社科期刊和22种科技期刊获得国家期刊奖提名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家期刊奖中科技类期刊学术性专业性更强,社科类则很驳杂,49种获奖期刊中只有12种是学术研究期刊,著名的有《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文艺研究》、《文史哲》、《江海学刊》等。 7、第一、二届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由新闻出版署组织评选,每两年一届,1997年第一届,1999年12月评出第二届。第二届评选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和中央单位期刊管理部门筛选推荐参评社科类期刊272种,经过专家评定,共108种期刊入选,其中学术期刊20种,约占全部期刊的五分之一。 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由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研制。1997年,南京大学提出研制开发电子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改想,并于1998年被作为重大项目在南京大学正式立项。1999年该项目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998年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决定合作研制CSSCI,至2000年5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998年)光盘正式出版发。该数据库选用了我国大陆出版的中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期刊496种,该数据库的出版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缺乏定量、科学、客观评价方法和手段的困境,填补了国内外的一个重要的空白。CSSCI系统可提供我国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校、地区乃至学者个人的发表论文数量,期刊、论文、学者个人被引用情况,以及各种排序,由此可定量评价研究机构、高校、地区、学者个人的科研生产能力、学术成果、学术影响,评价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地位。

这个问题不应该在这问的

根据学科方向,选择相对应的学术核心期刊来分等级。还有以下几点:1、注意期刊的“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是有区别的2、一些地方大学的学报也是不错的投稿选择3、在网上检索这些编辑部的机构名称和刊名,获取有用的鉴别信息。(自然科学部分) 一类期刊: 科学通报(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国科学院) 二类期刊: 综合类:自然科学进展 数学类:数学学报、数学进展、数学年刊、应用数学学报、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物理学类:物理学报、高能物理与核物理、天文学报、半导体学报、金属学报 化学类: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化工学报 生物类: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动物学报、遗传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地理类: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 计算机技术类: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电子、电工、自动化类:自动化学报、电子学报、电工技术学报 材料科学类:无机材料学报、中国稀土学报、材料研究学报 体育类: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三类期刊: 综合类: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数学类:数学物理学报、应用概率统计、应用数学和力学、工程数学学报、数学研究与评论、系统科学与数学、计算数学 物理学类:中国激光、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物理学进展、天文学进展、光学学报、计算物理、物理 化学类:分析化学、化学通报、应用化学、物理化学学报、无机化学学报、有机化学、高分子学报、分析试验室、色谱、硅酸盐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生物类:昆虫学报、微生物学报、实验生物学报、生物工程学报、生态学报、水生生物学报 地理类:自然资源学报、经济地理、地理科学进展、资源科学、人文地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自然灾害学报、地球学报 计算机技术类: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 电子、电工、信息、自动化:电子与信息学报、信息与控制、电视技术、通信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 材料科学类:功能材料、复合材料学报、人工晶体学报 四类期刊: 上述一、二、三类学术期刊以外的中文核心期刊(须为专业学术、理论、技术性刊物,并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为准,北京大学出版社)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部、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重点本科院校学报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五类期刊: 在一般本科院校学报上发表的论文; 被收录在具有“ISBN”书号的国际专业会议论文集的学术论文。 六类期刊: 在一般专业学术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被收录在具有“ISBN”书号的国内专业会议论文集的学术论文。社会科学部分) 一类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科院) 二类期刊: 综合类:社会科学战线、文献(国家图书馆)、国外社会科学 哲学类:哲学研究(中国社科院哲学所)、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科院马列主义所)、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科学院) 社会学类:社会学研究(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统计研究、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中国社科院人口所)、世界宗教研究(中国社科院宗教所)、民族研究 管理学类:中国行政管理、管理世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管理(中国企业管理学会、国家经贸委) 政治学类:政治学研究(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求是、世界经济与政治 法学类:法学研究(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 经济学: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世界经济(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中国工业经济 新闻、广播、电视、出版事业类:中国记者(新华社)、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广电部政策研究室)、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会) 图书、情报、档案学类:中国图书馆学报(中国图书馆学会)、大学图书馆学报(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图书情报工作、档案学通讯 科学研究类:科学学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 教育学、心理学类:教育研究(中央教育科研所)、心理学报(中国心理学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课程·教材·教法 体育类: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技(国家体委体育科研所) 语言学类:中国语文(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语言文字应用 文学类:文艺研究、文学评论、文学遗产 外国语类:外语教学与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所)、中国翻译(中国外文局编译研究中心) 艺术(含作品)类:中国音乐、音乐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美术(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栏)、美术研究、装饰 历史、考古类: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世界历史(世界历史杂志社)、中国史研究(中国社科院历史所)、考古(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党政管理类:中国行政管理、求是(中共中央) 三类期刊: 综合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交流(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月刊、文史哲 哲学类: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毛泽东思想研究 社会学类:中国统计、中国人才、人口与经济、人口与计划生育、世界民族 管理学类: 领导科学、中外管理、管理科学学报 政治学类:社会主义研究(教育部委托华中师大)、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中共编译局)、现代国际关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所)、青年研究 法学类:中国法学(中国法学会)、中外法学(北京大学)、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 经济学类:财政研究(中国财政学会)、统计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农科院经济所)、国际贸易问题、会计研究(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成本会计)、税务研究(中国税务学会)、审计研究(中国审计学会)、金融研究(金融研究杂志社)、宏观经济管理(国家计委) 新闻、广播、电视、出版事业类:中国出版(国家新闻出版署)、编辑学刊(上海编辑学会)、现代传播、中国电化教育(中央电教馆)、电化教育研究 图书、情报、档案学类:图书馆杂志、情报学报(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档案学研究(中国档案学会) 科学研究类:中国软科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研管理 教育学、心理学类:高等教育研究(武汉,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华中理工大学)、中国高教研究(教育部中国高教学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省教科所)、中国教育学刊(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评论(福建教科所)、心理科学(中国心理学会)、学科教育、学前教育研究、中国特殊教育 体育类: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 语言学类:语言研究、语文研究、古汉语研究、汉语学习 文学类:文艺理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文化研究(北京语言大学) 外国语类:外国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外语大学)、现代外语 艺术(含作品)类:人民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舞蹈(中国舞蹈家协会)、美术观察、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家协会理论栏)、中国摄影 历史、考古类:史学理论研究、史学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文物、旅游学刊(中国旅游学院、中国旅游局)、中共党史研究、史学月刊、考古与文物 党政管理类:高校理论战线(教育部)、财政研究(中国财政学会)、统计研究、会计研究(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成本会计)、税务研究(中国税务学会)、审计研究(中国审计学会)、科技进步与对策 四类期刊: 上述一、二、三类学术期刊以外的中文核心期刊(须为专业学术、理论性刊物,并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为准,北京大学出版社)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部、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重点本科院校学报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五类期刊: 在一般本科院校学报上发表的论文; 被收录在具有“ISBN”书号的国际专业会议论文集的学术论文。 六类期刊: 在一般专业学术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被收录在具有“ISBN”书号的国内专业会议论文集的学术论文

原则上是正科级,也有高配处级的

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编委会主任是谁

国家历史文史精华不建议看杂志,杂志毕竟是一种快餐式的东西,营养不高

一生独爱《文史知识》

今年52岁,是学哲学和艺术史,搞编辑工作已经有二十余年时间,另外有七年新闻记者的经历,二十年都在中国青年出版社渡过。除了担任出版社社长以外,还有社 会职业,在中国出版界担任中国编辑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国际合作出版促进会副主席、还有在两个学院做兼职教授,也是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的获得者。

本人推荐你看些视频隆重推荐---- 大国崛起 世界遗产在中国 复兴之路《中国记忆》 | 纪录片《中华文明》 | 纪录片《中国史话》这样的记录片你容易看懂

心理研究杂志编委会主任

兼任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现代学习理论与有效教学、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发展与亲职教育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5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和译著20余部。曾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优秀奖等奖项。语言汉语、英语学习经历1986,09-1990,07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本科,学士学位1990,09-1995,07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硕博连读),博士学位工作经历1995,09-1998,06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讲师1998,07-2001,11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心理学系党总支书记2001,11-2003,06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副院长,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2003,07-2007,09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2007,10-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儿童阅读与学习研究中心主任国内外进修、培训2000,09-2002,07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心理辅导博士班,在职研修2005,12-2008,05 北京师范大学-台湾辅导学会心理咨询实务高级研修班,在职研修1996,09-1997,01 美国Illinois大学(UIUC)阅读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4,12-2005,01 英国Manchester大学教育学院访问教授2007,05-2007,06 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大学教育学院访问教授2008,11-2008,12 澳大利亚Melbourne大学国际课堂教学研究中心访问教授学术兼职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编委。

1897年7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陆平村的书香门第。其祖训为“耕读传家,不入仕途”。他的曾祖父和祖父分别是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的举人,两个伯父都是光绪年间的秀才。父亲秉性耿直、倔强,文采出众,是村上私塾的先生。潘菽有兄弟5人,姊妹4人。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潘梓年、四弟潘美年、堂弟潘汉年都先后参加了革命。 潘菽6岁时开始在父亲开办的蒙馆里读《四书》、《五经》。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在新旧教育制度变革时期,他几经周折,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常州江苏省立第五中学,为三年级插班生。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少年时期已阅读了许多先秦诸子及宋明理学家的著作,并深为先哲们的深邃思想所吸引。他尤其羡慕宋代哲学家朱熹的渊博知识,希望将来也能成为像朱熹一样的大学问家。他兴趣广泛,文章写得很好,还爱好书法、美术和镌刻等。在每学期末学校公布的红榜上,他的名字总是列甲等前两名。校长童伯章及后来他的大学校长蔡元培都很欣赏他的好学和多才,曾为他书写条幅相赠。1917年潘菽中学毕业后,跳过两年的预科,报考了北京大学哲学系,以优异成绩直接考取了本科。他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几年正是蔡元培当校长的时候,又值“五四”运动时期,他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积极参加了这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被捕的32名爱国青年之一。这场运动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帝国主义之所以总欺负我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国家太弱、太落后了。而要使国家强盛起来,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1920年,大学毕业后,考取了官费留学。基于“教育救国”的思想,加之此前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来华讲学使他对教育产生了兴趣,因此,他决定去美国学教育。1921年,抵达美国,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教育学。不久,思想发生变化,转学到印第安那大学学习心理学,获硕士学位。1923年又转入芝加哥大学,在H卡尔(Carr)教授指导下,于1926年完成了“背景对学习和回忆的影响”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1927年,潘菽学成回国,应聘到建立心理学系最早的第四中山大学(后改称为中央大学)任副教授,半年后晋升为教授,兼任心理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东地区大学院系调整,中央大学调整为南京大学,潘菽先后曾任南京大学心理系主任、校教务长、校务委员会主席、校长,直到1956年调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任所长,在大学任教长达30余年。 由于心理学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又鉴于中国的特定社会条件,六七十年来他在心理学上走过的道路,正像他自己所说,“并不是现成的康庄大道,而仿佛是山间之蹊径,颇为崎岖曲折,有时还要披荆斩棘。”晚年,他在一篇题为《我的心理学历程》的回顾中,将自己的学术生涯大致分为六个阶段,即十年定志,十年彷徨、十年探路、十年依傍、十年自强、十年播扬。潘菽是与中国现代心理学一起成长起来的心理学家,他在心理学上所走过的道路可谓是中国现代心理学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他的奋斗精神也堪称中国老一辈心理学家劈波前进的一个典范。潘菽开始接触心理学是在北京大学求学时期,他的第一位心理学老师是陈大齐教授。那时,中国心理学尚处于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当他决定迈入心理学科学殿堂的门槛时,正是国际上许多心理学派别激烈纷争的时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种情况使他感到,心理学还不大像一门真正的科学。然而,这不但没有动摇他献身于这一门科学的意向,反而更促使他立志要致力于改变这种状况,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真正的、名实相符的科学。潘菽在美国学习6年,先后读了3所大学。最初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就读,一学期后转入生活费用较低的印第安那大学,在康托(Kantar)教授的指导下作了关于汉字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获得硕士学位。1921年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1923―1927年 在芝加哥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1923年,又转入芝加哥大学深造,1926年在H卡尔(Carr)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题为《背景对学习和回忆的影响》(The influnce of context upon learning and recall)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1927年潘菽学成回国。当时,中国现代心理学正处于创建阶段,一些大学纷纷成立心理系。他被最早成立了心理系的第四中山大学(前身是东南大学,后来改称中央大学)聘为心理学副教授,半年后升为教授,兼心理系主任。50年代中期前他一直在这所大学工作。30年代中国历经内忧外患,当时对心理学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也还看不清楚,由此他陷入了彷徨,然而却丝毫未能动摇他的志向。那时,国内一些大学纷纷取消心理系,一些很有才干的年轻心理学者被迫纷纷改行。面对中国心理学可能夭折的厄运,潘菽在报刊上以《为心理学辩护》等为题,接连发表文章,竭力争取社会对心理学的了解、重视和支持,并鼓励心理学的同仁知所奋勉,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仍要认清心理学的价值所在,并要敢于知难而进,有所作为,共同来开垦中国科学领域中的这一“半荒区”。抗日战争期间,潘菽随中央大学内迁重庆。在重庆的八九年中,他以很多精力积极投入抗日民主爱国斗争,同时一直坚守着心理学这块科学阵地。在此期间,他与中央大学、重庆大学的十几位进步教授自动组织起来,自觉地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从中受到很大教益。尤其是列宁在《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中对心理活动的精辟论述,使他耳目一新。他以自己学习、研究所得,为心理系的学生开设了一门新课――理论心理学,试图用刚接触到的新的哲学思想来解释心理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为心理学探索新的发展道路。1927年,潘菽学成回国,应聘到建立心理学系最早的第四中山大学(后改称为中央大学)任副教授,半年后晋升为教授,兼任心理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东地区大学院系调整,中央大学调整为南京大学,潘菽先后曾任南京大学心理系主任、校教务长、校务委员会主席、校长,直到1956年调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任所长,在大学任教长达30余年。 1949年,南京解放后,他受命参预接管中央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接任南京大学(调整后的中央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1951年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1952年,参与了南京及华东地区的大学院系调整工作,主持院系调整时,考虑到仪器设备搬迁问题,没有把南京大学留在四牌楼原址,这也是潘菽本人认为的他生平办错的第一件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中国心理学从专业设置到教科书,一切照搬苏联,形成了对苏联的依傍。为此,潘菽一心想了解苏联心理学是如何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发展起来的。1949年9月,他作为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员之一去苏联参加巴甫洛夫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1957年,他又率中国心理学家代表团赴民主德国访问,往返都路过莫斯科。潘菽很珍惜这两次机会,本希望通过会晤苏联心理学家和参观,好好向苏联心理学界学习,但他所抱的希望没有能实现。这期间,中国心理学的专业机构也作了较大调整。在全国范围内只有南京大学保留一个心理系,另按苏联的模式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内设立了一个心理学专业。1956年南京大学心理系并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潘菽担任了心理研究所所长。在此之前,中国心理学会于1955年重新建立,他被推选为理事长。这两个职务他一直担任到80年代中期。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他被聘为学部委员,是学部委员中唯一的心理学家。1963年,他突发心肌梗塞病,几濒于危,住了一年多医院。出院后养病期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心理学被诬称为“伪科学”,要“彻底砸烂”,心理研究所和大学的心理学专业也被取消。中国心理学面临灭顶之灾。昔日被人们誉为“活雷锋”的他,一下子却成了“牛鬼蛇神”。他虽年事已高,且身患重病,仍遭到各种迫害。就在这种连性命都难保的情况下,他想的还是如何使中国的心理学能够继续存在与发展。在一次砸烂心理所的批斗会后,他悲愤而坚定地对自己的夫人说:“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砸不烂的,也是取消不了的,前途是光明的。”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使他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自强不息,奋笔著书立说,以写检查为掩护,偷偷地写下了50多万字的《心理学简札》初稿。他后来在回顾中写道:“通过写《心理学简札》这项工作,我自以为明确了不少心理学中的问题,较明白地认识到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的趋向,也比较明确了中国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基本上应该怎么办。我更加坚信中国心理学必须自力更生,自强自立,决不能再一味仰望于任何国家”。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中国的心理学,年已八旬的潘菽不顾体弱多病,重新挑起了心理研究所所长和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这两副重担。他一方面不辞辛苦地做了大量组织领导工作,同时身先士卒,带头从事研究和著述,大力播扬。在他生命的最后10余年中,共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著作5种。在他去世之前,一直主持《关于意识的心理学研究》工作,还担任着《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编委会主任。10年中,他先后培养了3名硕士研究生和4名博士研究生。1981年,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联合举办庆祝他从事心理学科研和教学工作60周年暨90寿辰的活动,会上他激动地表示,要“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而要做的事还很多。因而总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一次,他的女儿专门写信给他,以父女骨肉之情苦心相劝。他回一张小小的字条,上面写道:“我专心一志,时间不够用是事实,实无办法。早睡不可能做到,除非放弃工作。”寥寥数语,足见这位九旬老人忘我的工作精神。潘菽这种高度的事业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中国心理学界广为传颂,被誉为“中国心理学界的圣人”和“一面旗帜”。正当他辛勤研究不断取得成果时,因患脑溢血病故,从而结束了他艰难而曲折的心理学界历程,时年91岁。

心理研究杂志编委会主任级别

主编和副主编的两点区别,不懂的赶快来看,终于明白了!

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师) 职称跟一般医生一样 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 主治(主管)医师 医师(住院医师) 心理咨询师 职称有两种 心理咨询师(二级咨询师) 助理心理咨询师(三级咨询师)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师)跟咨询师的分别是 治疗师有处方权 需要考执业医师的证书

1、主编在编委会或总编辑领导下,按编辑方针实施某个方面的具体业务。其工作内容为研究、制订某一方面的工作计划,组织并领导日常编辑事务,如审稿、审样、撰写重要言论等。2、副主编协助主编负责报纸的宏观事宜,并指导和监督编辑部的其他成员的采编等工作。3、编委编委会成员大多为该出版物所属学科的专家学者以及这个领域的权威人士。编委会成员的产生,由上级指派或学术团体推举,也有由出版单位聘任的。编委会负责确定所编出版物的编辑(纂)方针、编纂体例、编选范围,解决编辑过程中某些重大问题,并对出版物文稿作最审定。在编委会领导下,还设置编辑部,从事该出版物的具体编辑(纂)事宜。4、评职称时,编委和副主编的区别知道了什么是主编,什么是编委,什么是副主编后,我们还需要知道两者在评职称时的区别。当一本书参加职称评定是,编委和副主编都有参评职称的可能。其中,编委中参加出书编写的才具有评职称的可能,比如主编、副主编,还可能是教材的参编。副主编,被评审单位认可是没问题的,但不能用于评所有的职称等级,通常来说,副主编对评中级和副高职称有用。

县编委主任一般是由县长兼任的,因为好控制人数,吃财政饭的进一个人,都要由县长签批才行,县长当然是处级了。编委设编制办公室,归人事局管,办公室主任是副科级的,当然也不一定,有的是当过科级干部又调去的,这样的人当然就是正科了,中国的体制就这样,只要任过一职就降不下来了,永远享受。

  • 索引序列
  • 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编委会主任
  • 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编委会主任级别
  • 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编委会主任是谁
  • 心理研究杂志编委会主任
  • 心理研究杂志编委会主任级别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