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社长是谁啊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社长是谁啊

发布时间: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社长是谁啊

去年召开国际远程教育大会之际,由国家开放大学新闻办、《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中国E-Learning促进中心联合主办了一场小会——中国E-Learning行业CEO峰会。在国家开放大学明亮的现代化教室里,就E-Learning商业模式创新与突破这个主题,与会的高手们都谈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笔者由此想到一些话题。挤牙膏的故事20世纪90年代有一个挤牙膏的故事。说的是一家牙膏厂很头疼牙膏销量的问题。于是召集销售部的人员一起来商量对策。后来也不知道是谁拍脑袋想出一个歪招:把牙膏口变大一点点,这样,牙膏用得快,牙膏的销量自然也能一下子提升。所以细心的人们会发现我们现在每天早上用的牙膏的口已经比若干年前大了一些。这算不算一个创新呢?我看是算,因为这个举措解决了企业销售业绩问题。当然这个做法的坏处在于产生浪费。所以此做法被不少媒体拿来批判,遗憾的是,媒体开始批判这件事的时候,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了。这个故事给出的启示很明显,创新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家开放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阮智勇在会上说,教育信息化过程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这个不断解决问题的推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走向创新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谈创新的时候,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创新。创新很难,难在哪里?很多人都没搞清楚,其实难点就在于我们如何解决当前的紧要问题。科大讯飞上海教杰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梁霏在创新的问题上谈得有些保守,但他所指出的一点也是很明确的,那就是解决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创新”、“免费”之流是如此高难度的动作,那么我们暂时不要去做,就在传统模式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或许,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做出高难度的创新动作来。其实,我们再细想一下我们的四大发明,哪一个不是为了解决人们衣食住行的问题而发明出来的呢?鸡蛋,从内部打破是新生笔者在农村长大,亲眼见过母鸡盘卧在一窝蛋上,经历20天左右(一般是21天)的长期努力之后(这期间,母鸡偶尔出窝进食),小鸡们才会破壳而出。然后母鸡妈妈会带着小鸡崽们叽叽喳喳地到草丛里觅食。这些能在母鸡身下孵化出来的蛋是幸运的,因为它们能获得新生。而那些进了厨房被打破的蛋只能成为我们的食物。鸡蛋,只有小鸡崽从内部戳破蛋壳,才会得到新生,而从外部打破的一定是要成为别人的食物的。峰会上,《中国远程教育》(资讯)执行主编夏巍峰在发言时指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应该主动出击,而不要仅仅是等待国家政策的变化。其实表达的意思就是在外部环境还没有变化的时候,自己应该动脑筋做点事情。远东大学校长于海发在会上发言时介绍了他们在课程开发上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值得欣赏的是,他们是先搭台再等变化。只有自己先做到位了,再来请高手们来台上发挥作用。环境固然重要,但环境还没有变好或者变坏之前,我们自己要准备出一些东西来。 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创新是企业内部环境在起主导作用。做企业不是炒股,今天利 好了,大捞一把,明天政策变了,亏一箩筐。更何况,炒股基本上是对自己的钱袋子负责,而做企业,搞创新是要对很多人的钱袋子负责,对社会负责。创新难么?挺难的。苏格拉底在回答“美是什么”的时候,也回答说,“美是难的。”不过,如果我们能从企业内部入手,从发现内部问题,解决内部问题入手,就会让难度下降。或许有一天,当我们在下一次的会议上聚首的时候,有企业的代表能大声地说,创新难么?一只鸡蛋而已。从内部破壳就能听到清脆悦耳的小鸡崽的叫声了。然后愉快地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宅”着捣鼓和出来“唱戏”笔者在大学里做毕业设计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在下笔之前,先就自己的研究课题写一个研究综述。起初,笔者觉得那玩意随便搞搞就行了,没必要太花时间。而正当着手去做的时候,才知道研究综述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研究综述的最大作用是告诉自己,就某个课题方向,前人都做出了哪些成果,进展如何。自己如何借鉴他们的方法,而又避开抄袭的嫌疑。有不少人在毕业答辩的时候,总被教授们提醒,你这句话是哪里来的?你自己的还是抄袭的?其实也不全是。有的是自己说了前人说过的话,而自己却不知道 。说这个例子,其实是想说明,做E-Learning产品的人应该多出来走走,多出来交流,不要整天“宅”在公司里捣鼓。很多时候,我们宅在公司里捣鼓自己心爱的技术、美妙的创意的时候,地球上已经有更多的人把那些技术和创意展现在大庭广众之下了。简单说,做创新,做市场,更多时候是需要多听,多看,多交流,需要多了解外面的信息。说起交流,我们又回到搭台的话题上来。在峰会上,《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的社长尹伟中就表示,杂志社作为一家媒体一直就在为行业搭台。搭好台,搭大台,需要下功夫,需要花心思。这样才会引来名角儿在台上表演,大家来的时候才能听到名家名段。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也就是个大台,供行业的人来唱戏、听戏。而杂志资讯版执行主编夏巍峰的想法是,不光要搭建大戏台,还要为一些小公司小企业搭建小戏台,让他们也唱两句,只要有潜力,就应该帮助他们成为名角儿。出来听戏、唱戏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了解行业发展情况,了解大家都在干什么?弄明白自己的技术和创意在行业里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了,还有没有发展空间,有什么好东西可以借鉴,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更直接的便是交上朋友,发现商机了。总之,别“宅”了,好戏都开场了,该出来听戏了。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东西峰会上,网梯科技的总经理张震谈到了变化,科大讯飞上海教杰的梁霏也提到了变化。他们还提到了标准与个性化的动态设计,提到了技术创新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等诸多内容。这些内容透露出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变化。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疲于应付变化。因为时代变化太快了,大小好坏的创意漫天飞。恰恰就是变化让很多有想法的人得到了回报。环境变好的例子,这里不说了,我们就说两个变坏的例子。2008年经济危机的到来让很多企业,特别是包括传统制造业在内的行业遭受了沉重打击,许多小企业都因为资金问题走向死亡。这一变化算是坏变化,而恰恰是这一坏变化让国内的网游企业赚得的盆满钵满,尤其是韩国的游戏公司(金融危机让人们更愿意宅在家里玩游戏,而不是上街买东西)。互联网资讯时代到来的时候,很多报纸媒体都感觉压力很大,担心活不过50年。但是,当一些长期担任报纸采编的人长时间关注几大门户新闻网站后,他们发现,在资讯爆炸时代,人们已经没有太多时间在密密麻麻的版面上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标题了。于是在2007年前后,全国各大都市报都将头版改版,改成大图、大标题加导航索引。这样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今时代读报者的口味。环境有变好的时候,但也有变坏的时候。变好,我们该怎么办,变坏,我们又该怎么办。但不管怎么样,环境总是变动的,这是唯一不变的。网梯的张震说得好,未来我们做规划都要围绕着变化来做。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相信,我们E-Learning行业不是在应付变化中变得疲惫不堪,而是在拥抱变化中摸到开启创新大门的钥匙。洗土豆的洗衣机海尔洗衣机一直卖得很好,原因之一在于其优秀的客户管理体制和敏锐的市场嗅觉。有一个小事情大约也是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有一个农民总来投诉海尔公司,说海尔洗衣机,洗衣服没得说,但洗土豆的时候总喜欢堵。或许有人会笑话我们农民兄弟太老土,用洗衣机洗土豆,太滑稽了。不过,海尔并没有觉得这个投诉是无厘头。他们检查了设备之后,表示愿意帮助这个农民改造好这台洗衣机。其实海尔的做法很简单,仅仅是将排水管加粗。 这样, 洗衣机就变成了可以洗土豆的洗衣机了。基于此种做法的案例还有很多,为此海尔有一个个性化定制服务体系。每年有无数个来自世界各地的个性化冰箱、洗衣机定制需求,比如门向左开的,精确冰箱高度到厘米的等等。其实海尔能将洗衣机的功能扩展到洗土豆,本身也是一个创新,但这个创新却不是海尔自己发明的,确切地说是用户刺激海尔创新的。在峰会上,梁霏就提到了创新的方向问题,笔者觉得,创新的方向可能就掌握在用户手里。其实在会上的几位台湾朋友已经回答了创新“方向”的问题。如果认真研究一下这几位来自台湾的朋友的发言内容就可以看出,台湾的E-Learning企业可能更专注于研究客户需求。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做企业,仅仅是专注于产品而做产品,那么它仅仅是一个产品。而当我们把对产品的注意力转移到用户身上的时候,那么在销售产品之前,我们的产品就已经拥有了商品的气质 。峰会上,台湾旭联科技总经理康永华谈到的“奶茶”融合文化,台湾智胜国际副总经理陈韵芝在会上提到的用户学习促进问题,以及台北市电脑公会顾问姚忱提到的用户体验问题,都把创新的方向直接指向用户需求。创新的方向其实很明确,它就在客户的手里。海上扬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知道风从哪里吹来,才知道风帆该如何转向。就如做产品,我们需要知道用户到底需要什么,才好去做产品。海上的风是会变的,用户的需求也会不断变化。善于研究和把握用户需求,或许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创新的方向。但不管怎么创新,需要看清的是,作为一个企业,创新是为了生存、发展、壮大,而不要累死在创新的路上。

王运武,山东聊城东阿人,2002年毕业于聊城大学教育传播技术学院(现更名为传媒技术学院),2002年7月至2005年7月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电教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在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攻读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师从著名教育技术、摄影专家陈琳教授,2008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知识工程研究中心攻读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教育技术专家黄荣怀教授,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师从Chen Wenli副教授,现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研究院教师。●“教育技术学科网”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教育信息化专家数据库”成员。《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开放教育研究》外审专家,《中国医学教育技术》(核心期刊)杂志编委,《教育技术期刊》(Scient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 technology)杂志编委,国际华人教育技术学会会员。●出版专著2部,参编著作1部,参编教材1部。●在《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开放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CSSCI期刊24篇,在《人民政协报》、《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等报纸发表论文多篇,发表EI、ISTP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获2009年度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多篇论文在教育技术国际论坛等征文评比中获奖。●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情报参考》、《教育文化论坛》、《普陀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等媒体转载。●独立完成省级、校级课题各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多项,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

你可以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上查看有没有,我刚才查了一下,这个杂志有呀,大家可以去查询。。。。。。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社长是谁

王运武,山东聊城东阿人,2002年毕业于聊城大学教育传播技术学院(现更名为传媒技术学院),2002年7月至2005年7月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电教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在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攻读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师从著名教育技术、摄影专家陈琳教授,2008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知识工程研究中心攻读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教育技术专家黄荣怀教授,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师从Chen Wenli副教授,现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研究院教师。●“教育技术学科网”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教育信息化专家数据库”成员。《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开放教育研究》外审专家,《中国医学教育技术》(核心期刊)杂志编委,《教育技术期刊》(Scient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 technology)杂志编委,国际华人教育技术学会会员。●出版专著2部,参编著作1部,参编教材1部。●在《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开放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CSSCI期刊24篇,在《人民政协报》、《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等报纸发表论文多篇,发表EI、ISTP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获2009年度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多篇论文在教育技术国际论坛等征文评比中获奖。●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情报参考》、《教育文化论坛》、《普陀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等媒体转载。●独立完成省级、校级课题各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多项,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

平凉一中地处陇东名城平凉市,位于六盘山之麓崆峒山下,泾河之滨,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享有“陇东第一学府”之美誉。学校创建于1905年(光绪31年),时称“陇东官立中学堂”,是甘肃省最早创建的中学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建于1764年(乾隆29年的)“柳湖书院”。1913年(民国2年)更名为“甘肃省立第二中学”,1936年更名为“甘肃省立平凉中学”,1984年正式定名为“甘肃省平凉市第一中学”。2000年被评定为甘肃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2003年改办独立高中。学校先后受到国家教育部、团中央、省、市多项表彰奖励。 平凉一中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甘肃早期党的创始人、革命烈士王效锡在此组织学生开展过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于1936年10月来校做抗日演讲。曾有一大批进步青年学生走上革命道路,为民族解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1949年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平凉一中获得了新生,学校设施得到充实,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管理不断完善, 百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学校焕发了青春活力,学校历届领导班子抓住发展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机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了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 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2500多名学生,在职教职工207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55人;高级教师43人,中级教师74人,英籍外教2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1%以上,其中硕士及在读硕士生7人。 学校占地面积76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理、化、生实验室及仪器设备达到国家I类标准,拥有300多台的5个多媒体微机室,两个多功能教室和功能齐全的校园网等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一流的物质保障。美术室、音乐室、阅览室、图书室、心理咨询室和占地40余亩的运动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多年来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市榜首,学生在国家、省 市各学科竞赛中屡屡获奖。 在新的形势下,我校紧紧围绕素质教育主题,在创新中寻求突破,在改革中寻求发展。通过对教育新理论、新观念、新思想的学习研究,在继承学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要求和学校发展实际,提出了“崇尚科学、弘扬人文、注重个性、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提炼了学校百年传承的精神,确立了“无逸”校训;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德树人;改革创新,科研兴校;优化队伍,管理强校;励精图治,以质立校”的办学思想和“两全、三高、一流”的办学目标(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力争教师队伍高水平,学生素质高层次,学校管理高效益;争创省内一流和全国示范性高中)。通过深入研究学校教育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前景,制定了《平凉一中五年发展规划》。 学校以新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努力在全体教职工中树立并践行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发展观;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课程改革为核心,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手段和措施,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推动办学思想和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运用校史等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德育特色;形成了“教有特色,学有所长,全面发展,注重个性”的育人特色和以“现代化、示范性、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特点的办学特色。同时,不断加强“三风”建设,抓常规、抓落实,形成了“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严谨、博学、敬业、奉献”的教风和“勤奋、好学、慎思、拼搏”的学风。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位于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革命圣地——会宁县城。学校创建于1940年,是会宁教育史上的第一所中学,它的前身是“会宁简易师范学校”。1950年春,经省文教厅批准该校与会宁初中合并为“甘肃省会宁县初级中学”。1956年春,在时任县长冯琯的积极主持下,县人民政府决定,会宁初中新选校址、扩建校舍、增大班额。在省教育厅批准并拨来建校专款后,学校由县城东关移到新校址(即现在学校校址)。1957年春,学校由省教育厅批准开始招收高中班,从此成为完全中学,校名改为“会宁中学”。1961年秋,经上级批准“会宁中学”正式更名为“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简称“会宁一中”。 经过六十年的艰苦创业,如今的会宁一中无论从办学条件、办学规模,还是师资力量、教育教学水平都有了长足发展。学校现为白银市重点独立高级中学。全校设3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200多名,教职工150人,任课教师120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8人,中学一级教师46人。在任课教师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97人,经省、市、县逐级拔有25名教师已成为省、市、县的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一支数量充足、学科齐全、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和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学校总占地面积62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000多平方米,学校教学设施设备齐全,先后修建了教学大楼,图书实验综合大楼,宽敞舒适的学生公寓楼和教职工家属楼,还修建了学生食堂、医务室、体育场,整修了花园、道路。近年来,学校领导放眼未来,紧跟时代步伐,花大气力添置和更换实验及电教设备。先后投资40多万元购置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奔腾”Ⅲ型686计算机60台,配置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在全县率先开设了计算机课,并计划于2001年加入以中国教育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成了拥有60个座位的现代化语音室,还添置了幻灯机、放相机、录音机、电视机等其它电教设备,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设备正按国家一类标准配置。2000年,学校被确定为白银市现代技术教育实验学校。学校正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采取各种得力措施,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信息化程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会宁一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为宗旨,发扬苦教苦学精神,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学校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管理上实行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的领导体制,大胆推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考核奖惩制;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把学校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校长——教导处——教研组——教师的教学管理体系;校长——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学生的教育管理体系;校长——教研室——教研组——教师的教研管理体系;校长——总务处——校办厂、师生灶、医务室等的后勤管理体系;校长——办公室——广播室、收发室、档案室等的行政管理体系。在管理方法上,实行学校领导分工负责,轮流值周和部门管理相结合。目前,学校正在试行目标管理,把以任务指导行动,逐步转变为以目标指导行动。学校紧紧抓住“系统——部门——组织——个人”,“计划——执行——检查——总结”,“组织——指导——协调——激励”这样一些重要环节,围绕实现目标,统筹安排各项具体工作。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坚持开展以“培育敬业精神、塑造师德形象、提高育人水平”为宗旨的“师德建设工程”,加强对教师政治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精神导师意识、人格榜样意识的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学校开展以热爱祖国、热爱集体为主线的“树文明校风、建文明校园、创文明班级、当文明学生”活动,坚持革命传统教育和养成教育,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分层次制定德育目标:高一年级以革命人生观、集体主义教育为中心,做一个合格的高中生;高二年级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为中心,做一个成熟的高中生;高三年级以理想、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心,做一个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学校倡导每个学生做到“五会”: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业,真正做一个品学兼优、无愧于家庭、无愧于社会、无愧于时代的合格中学生。在教育教学上,实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注重素质,“五育”并举。鼓励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探索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非常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制定了《会宁一中教学规范化要求》,对教学的各个环节,从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自习辅导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严格、明确、具体的要求,并加大检查、督促及落实力度,学校将检查结果量化评分记载,做为一年一度“教师职务任职考核”的主要内容。同时,设立了“高考教学成果奖”,“会考、统考教学成果奖”,“优质课教学竞赛奖”等,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增强内驱力。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学校通过典型引路、系统培训、实践中提高和领导先行等一系列途径,形成了一支教科研相结合的骨干队伍,紧紧围绕着“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效率”这个总课题,有计划、全方位、分层次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每学年,各个教研组都制定出明确、具体的教学研究计划,做到课题、任务、时间、人员四落实。目前,学校正承担着省级教育科研项目2项,市级教育科研项目7项,全校教师有300多篇科研论文分别在国家、省、地(市)级报刊上发表。教研活动为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在近几年的优质课竞赛中,会宁一中派出的参赛教师均取得了优异成绩,物理、数学、化学、语文、生物、政治、历史、音乐均获得市级竞赛一等奖(第一名),其中物理、生物、音乐、政治学科代表白银市参加全省教学竞赛,物理学科获甘肃省特等奖,并代表甘肃参加全国竞赛,获国家二等奖;音乐学科获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生物学科获省二等奖(第四名);政治学科获省三等奖。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方面,学校以培养“合格+特长”学生为目的出发,精心组织,统一安排,广泛开展科技制作,知识竞赛,书法、绘画、演讲、文艺、体育比赛,成立了多个兴趣小组,吸引?

你可以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上查看有没有,我刚才查了一下,这个杂志有呀,大家可以去查询。。。。。。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社长是谁呀

深圳青年学院奥鹏远程教育学习中心就设立在教学楼102,那边是东北财经大学深圳青年学院奥鹏VIP学习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圳青年学院奥鹏学习中心! 你直接在百度搜深圳青年学院第一个就是了!

王运武,山东聊城东阿人,2002年毕业于聊城大学教育传播技术学院(现更名为传媒技术学院),2002年7月至2005年7月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电教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在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攻读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师从著名教育技术、摄影专家陈琳教授,2008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知识工程研究中心攻读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教育技术专家黄荣怀教授,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师从Chen Wenli副教授,现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研究院教师。●“教育技术学科网”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教育信息化专家数据库”成员。《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开放教育研究》外审专家,《中国医学教育技术》(核心期刊)杂志编委,《教育技术期刊》(Scient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 technology)杂志编委,国际华人教育技术学会会员。●出版专著2部,参编著作1部,参编教材1部。●在《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开放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CSSCI期刊24篇,在《人民政协报》、《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等报纸发表论文多篇,发表EI、ISTP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获2009年度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多篇论文在教育技术国际论坛等征文评比中获奖。●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情报参考》、《教育文化论坛》、《普陀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等媒体转载。●独立完成省级、校级课题各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多项,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

有很多的,建议你去青年学院,学校专业都多,选择性高,深圳青年学院与昆明理工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 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家公办重点大学合作设立了深圳报名处、学习中心、教学站 ,开办了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等类型齐全的各种专本科班几 百个,培养会计、财务、金融、证券、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电子商务、法律、 交通运输、民航管理工程、建造师、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 、建筑工程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动漫设计、计算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社长是谁任命的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北京)远程教育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医学学术期刊。本刊为半月刊,大16开本。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779,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4/R,邮发代号:82-107,国外邮发代号:M-1751。是中国科技期刊统计源期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科技部万方数据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收录。违法的问题可向当地执法部门举报,不一定是公安税务,必要的时候可以向政府部门的信访反馈,一般地区都会有一定的回馈!祝你成功!

Xianmin Yang, Shenqguan Yu,& Zhong S The effect of collaborative annotation on Chinese readinglevel in primary school of China [J] British Journal of EdcuationalTechnology, 2013, 44(1):95-【SSCI, Impact Factor:139(Year 2012)】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意向影响因素分析 刘禹; 陈玲; 余胜泉 中国电化教育 2012-08- 课堂网络教学环境对学生视力的影响研究 余胜泉; 张洪锐电化教育研究 2012-07- 《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2-05-10; 《网络教学平台的选择和分析模型研究》,王志军;余胜泉,电化教育研究,2012-05-01; 《从游离到消融:技术进入教学的质性研究》,曹培杰; 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2-04-10; 《泛在学习资源在移动终端上的自适应呈现模型设计》,高辉; 程罡; 余胜泉; 杨现民,中国电化教育,2012-04-10; 《数字原住民的提出、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曹培杰; 余胜泉,电化教育研究,2012-04-01; 《分布式认知研究述评》,刘俊生;余胜泉,远程教育杂志, 2012-02-01;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研究的领域与趋势》,刘俊生; 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2012-01-15; 《无缝学习空间的技术、资源与学习创新——2011年第十届mLearn世界会议述评》,刘军、邱勤、余胜泉、希建华,开放教育研究,2011-12-05; 《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的研究,马宁、陈庚、刘俊生、丁杰、余胜泉,远程教育杂志,2011-12-01; 《泛在学习资源建设的特征与趋势——以学习元资源模型为例》,余胜泉; 陈敏,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11-25;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进化模型构建》,杨现民; 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1-09-10; 《技术何以革新教育——在第三届佛山教育博览会“智能教育与学习的革命”论坛上的演讲》,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第七期,P1-6。 《技术推动的学习模式——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2010)及其启示》,余胜泉; 陶丹,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1-06-15; 《泛在学习的内容个性化推荐模型设计——以“学习元”平台为例》,陈敏; 余胜泉; 杨现民; 黄昆仑,现代教育技术 2011-06-15; 《网络课程的内容进化机制设计与技术实现》,谭霓; 余胜泉; 吕啸,远程教育杂志 2011-02-01; 《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的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评价系统设计》,吕啸; 余胜泉; 谭霓,电化教育研究,2011-02-01; 《学习元与学习对象的多维比较研究——学习资源聚合模型发展新趋势》,杨现民; 余胜泉; 王志军,开放教育研究 2010-12-05;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信息模型构建》,杨现民; 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0-09-10; 《小学移动英语学习资源设计》,冉敏; 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 2010-09-06; 《网络环境下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袁华丽、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第7期,P13~22; 《面向职业教育的行动导向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彭飞、余胜泉,《开放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P173~180; 《基于EduTools的网络教学平台测评》,王志军、余胜泉,《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P73~78; 《从Sloodle看三维虚拟学习环境的发展趋势》,蔡苏、余胜泉,《开放教育研究》,2010-04-05; 《面向过程的学校信息化建设评价及成熟度模型建构》,马宁、余胜泉,《远程教育杂志》,2010-02-01; 《交际性教学法在英语移动学习中的研究与实践》,杨丽娜、余胜泉,《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年第4期,P46~51; 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大幅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何克抗; 余胜泉; 吴娟; 马宁; 赵兴龙; 袁磊; 齐媛,电化教育研究,2009-02- 《学习资源标准的新发展与学习资源的发展趋势》,程罡、徐谨、余胜泉,远程教育杂志,2009年第4期,P6~12; 《基于信息生态观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余胜泉、赵兴龙,《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第8期,P33~40; 《e-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余胜泉、程罡、董京峰,远程教育杂志,2009年第3期,P3~15; 《“学习元”运行环境的设计与实现》,程罡、余胜泉、杨现民,《开放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P27~36; 《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余胜泉、杨现民、程罡,《开放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P47~53; 《开放视野:让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走向专业发展》,孙众、余胜泉,发表于《开放教育研究》,2008/第14卷6期.P84-88; 《数字教材的立体化出版》,余胜泉,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8/ 《信息时代教师专业素养的新发展》,马宁、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08-05-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描述与促进策略研究》,梁文鑫; 余胜泉; 吴一鸣,教师教育研究 , 2008年 01期 《面向教育行业的信息化知识库系统的框架研究》,谢晓林; 程罡; 刘琦; 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 , 2008年 04期 《手持式设备让我们与古诗走得更近》,冉敏; 余胜泉; 刘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2008年第1期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One-to-One Learning inChinese Classical Poem Education》,MinRan,ShengQuanYu,JunLiu,The 5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Wireless, Mobile and Ubiquitous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WMUTE2008国际会议,EI检索) :123- 《Research on the Communicative Mobile English LearningMode》,JunLiu ShengQuanYu, MinRan,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Mobile andUbiquitous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WMUTE2008国际会议,EI检索) : 60- 《网络环境下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改善措施分析》,陈杰、陈玲、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 2007/ 《课外移动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张晋梅、余胜泉,中国教育网络 2007/06 ; 《技术进入到教育中的最高境界是技术的“消融”》,余胜泉,信息技术教育,2007/ 《中学混合式学习的教学实施模式》,谢非、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 2007/11,P79~ 《英语移动学习模式的研究》,张晋梅、余胜泉,中国教育网络 2007/ 《移动学习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应用》,余胜泉信息技术教育 2007/ 《辨析“积件”“学习对象”与“学习活动”——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方向》,余胜泉,杨现民, 《中国电化教育》 2007年第12期,P60~65; 《“一对一”课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变革》,余胜泉 陈玲, 《中国电化教育》 2007年第6期,P25~29; 《网络教学平台的新发展》, 谢晓林、余胜泉、程罡、黄烨敏,开放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P12-25; 《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再到情境认知——三代移动学习的发展与展望》,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 2007年第6期; 《基于手持式移动技术的教与学》,余胜泉 刘 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第3期,P9-10;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余胜泉、刘军,《中国远程教育》, 2007年第5期,P64-69;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误区分析》,吴娟、余胜泉,《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P70~72+ 《教育信息化生态观与新技术教育应用的科学发展》,余胜泉,《基础教育参考》2006年第9期特邀稿,P4~ 《建设优质资源,保障信息化教学常规化》,陈杰、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5期,P9-10; 《区域性教育技术课题的管理与支持》,陈莉、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5期,P7-8; 《教育技术服务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5期,P4-6; 《城域网环境下多级分布式信息技术测评系统》,曹晓明、余胜泉,《教育信息化》2006年第8期P57~59+P 《基于设计的研究的过程与特征》,梁文鑫、余胜泉,《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P19~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Project for the Rural Schools(MDEPRS) of China: Recent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Shengquan Yu,Minjuan Wang,Journal of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 V 22, issue 4, page 273~2006; 《构建和谐“信息生态”,突围教育信息化困境》,余胜泉陈莉,《中国远程教育》, 2006年第5期,P19~24; 《当代网校的困境与求存之道》,余胜泉、孙众,《中国远程教育》, 2006年第1期,P59-63; 《教育信息系统的进化与互联》,余胜泉、程罡,《中国电化教育》 2006年第5期,P88~92; 《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与整合》,马宁、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 2006年第2期,P66 ~71 ; 《E-learning时代高校教材的立体化出版》,余胜泉、张泽,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2期,P56-59;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项目”实施理念与策略》,余胜泉 张文兰 何克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1期,P5-10; 《系统结构模式突破》,余胜泉,中国教育网络,2005年第11期,P 19~20, 《教育信息化进入深水区》,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第11期下,P 60~62, 《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余胜泉,毛芳,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P 18~23,二级学科最优期刊& CSSCI 《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余胜泉,马宁,《中国电化教育》 2005年第11期,P14~19; 《在线测试分析与数据挖掘系统的设计》,开放教育研究,余胜泉、李世亮、谢小林,2005年第11卷5期,P72~ 《农村远程教育深化发展的几个方向》,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八期,P9-12; An exposition of the crucial issues in China’Yu, S Q, Wang, M J, & Che, H Y (2005,Octobe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3 (4), 88-101。 (A leadingjournal indexed by 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第10期,P50-56; 《生态观突围教育信息化困境》,余胜泉,《中国教育网络》, 2005年第6期,P26-29; 《校校通“应用为本”四方略》,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5年第3期,P52-65;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需重新定位》,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5年第2期,P58-61;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余胜泉、陈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四期,P27-31; 《论教学结构的实践意义——再答邱崇光先生》,余胜泉、陈玲,《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P21~26+P41。 《信息技术改进教学》,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一期,P7-8; 《面向对象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路秋丽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 2005年第一期,P75~79; 《建构基于学习对象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模板》,开放教育研究,孙迪、余胜泉,2005年第2期:71-77 2 CSSCI 《从网络互连到应用互连——校校通的通途》,余胜泉、程罡,《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教育资源管理新发展》,余胜泉、朱凌云《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9期。 《论论教学结构——答邱崇光先生》,余胜泉、马宁,《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教育信息化(2002)回顾与展望》,余胜泉、林君芬,《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2期。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余胜泉、朱凌云,《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3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先锋——“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项目的回顾与展望》,余胜泉、吴娟、李文光,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三期;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余胜泉、杨晓娟,《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12期。 《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1998年第四期,该文获多次转载和多本教科书(《现代教育技术》,何克抗主编,中师继续教育培训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何克抗主编,全国高等院校理科类公共计算机课教材)的引用; 《网络教学平台的体系结构与功能》,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8期。 《基于Internet的教学系统》,余胜泉,发表于《中国远距离教育》(现为《中国远程教育》)1999年第六期。 《典型教学支撑平台的介绍》,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 《网络教学的非量化评价》,张京彬、余胜泉、何克抗,《中国远程教育》, 《学习对象开发工具设计》,陈天、余胜泉,《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四期; 《中小学信息技术环境下常见误区分析》,孙众、余胜泉,徐凤君,《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第三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马 宁、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一期。《适应性学习——远距离教育发展的趋势》,余胜泉,《开放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的现状与问题的思考》,林君芬、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2001年第二期。《Internet与我国教育的整合》,余胜泉,发表于《教育现代化》1999年第九期;《网络教学的评价模型》,余胜泉、刘宝艳、《开放教育研究》2003年第一期。《城域教育网的设计与实施》,王耀武、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第五期;《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1年第六期;《网络课程评价》,朱凌云、罗庭锦、余胜泉,《开放教育研究》2002年第一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余胜泉,《人民教育》2002年第二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中心G36《中学物理教与学》2003年第4期收录。《浅谈教育资源库建设》,罗庭锦、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2002年第二期;《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余胜泉、马宁、何克抗,《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1期。《大型企业如何导入E-learning培训系统》,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2002年第8期。《企业E-hr、KM与E-learning应如何结合》,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2002年第10期。《如何应对加入WTO挑战》,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2002年第12期。《国际国内网络教学质量认证》,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2期;《SCORM:E-Learning的国际技术标准》,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4期;《发挥特色推动国内外合作办学》,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6期;《国外网络教育的评价标准》,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8期;《解读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余胜泉、谢巍峰,《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10、12期;《从网络互联到应用互联》,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20期;《移动学习——当代E-Learning的新领域》,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22期;《寻找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 2004年第10期下P39~41;《网校临危如何应变》,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 2004年第10期下P56~59;《可共享对象参考模型研究》,余胜泉,俞辉,《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余胜泉,《中小学计算机教育》,2001年第6期;《信息技术与理科学科教学的整合》,余胜泉、林君芬,《福建教育》,2003年第9、10期。《反思信息化教学课堂》,赵美琪、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第11期。《探求可持续发展之路》,余胜泉,《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第12期。《通用试题库的组卷策略》发表于第三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1999年6月7日至9日,中国澳门)。《基于静态图像的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余胜泉、古素梅,《现代教育技术》,2000年第8期《Adaptive LearningSystem Based on WEB》,ShengQuan Yu, KeKang He,发表于国际会议ICCE99(The 7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in Japan, November,1999)《中国“网校”的现状与未来》,余胜泉、何克抗,发表于《中国教育报》1999年9月6日第二版,《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专题征文。《教育中的虚拟现实》,余胜泉,《教育技术研究》,2000年第2期。《网络教学平台技术专题》(《在WEB平台上交流》《构建个性化网络课程》《网上协作学习马宁》《网络题库与考试系统》《基于WEB的智能答疑系统》共5篇文章),余胜泉、何克抗、陈天、马宁等,《计算机世界报》,2000年6月12日C版。《信息技术与课程发展》,余胜泉,《教育技术研究》,2000年第3期。《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余胜泉,《教育技术》2001年第一期《基于Internet网络的适应性学习系统的研究》,余胜泉,发表于第三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1999年6月7日至9日,中国澳门)。《教育港依网而建——佛山教育信息网络系统工程分析》,何克抗、余胜泉、孙波,计算机世界2000年11月27日C4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林君芬、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第三册P67-73,被评为大会10篇优秀论文之一。《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第一册P167-172。《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框架的设想》,杨琰华、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第一册P786-793,被评为大会10篇优秀论文之一。《论中小学校的信息化空间》,李士亮、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构建网络化学习的视音频服务和管理系统》,曹晓明、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简述教学自动化研究》,马宁、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网络测评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功能》,张京彬、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模式》,张京彬、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教育资源库建设的观念与方法》,朱凌云、余胜泉,发表于高校教育技术协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2001年12月,中国重庆)。《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标准化研究》,杨琰华余胜泉,发表于高校教育技术协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2001年12月,中国重庆)。其它发表在各种普及型报纸和刊物的文章在20篇以上。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社长

网址和电话曝光一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北京)远程教育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医学学术期刊。本刊为半月刊,大16开本。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779,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4/R,邮发代号:82-107,国外邮发代号:M-1751。是中国科技期刊统计源期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科技部万方数据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收录。违法的问题可向当地执法部门举报,不一定是公安税务,必要的时候可以向政府部门的信访反馈,一般地区都会有一定的回馈!祝你成功!

有很多的,建议你去青年学院,学校专业都多,选择性高,深圳青年学院与昆明理工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 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家公办重点大学合作设立了深圳报名处、学习中心、教学站 ,开办了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等类型齐全的各种专本科班几 百个,培养会计、财务、金融、证券、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电子商务、法律、 交通运输、民航管理工程、建造师、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 、建筑工程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动漫设计、计算

  • 索引序列
  •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社长是谁啊
  •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社长是谁
  •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社长是谁呀
  •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社长是谁任命的
  •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社长
  • 返回顶部